一 参加筹办黄埔军校
一九二四年一月下旬,孙中山派蒋介石负责筹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三月间,孙中山决定将原属中央直辖的粤军和东路讨贼军,统一改编为建国粤军,任命许崇智为总司令,蒋介石为参谋长。张民达升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师长,叶剑英任该师参谋长。同时,叶剑英应廖仲恺的邀请,以建国粤军第二师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军校的筹办工作。
创办黄埔军校,是孙中山积累几十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在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的启发下,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建军思想后作出的重要决策。
孙中山在革命初期,对军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后有所认识,就想依靠和利用旧军队来为革命服务。但是,旧军队多数腐败落后,使孙中山吃尽了苦头,逐渐明白了要想革命,非有革命的武装不可,不能光靠暴动和运动旧军队倒戈的办法。因此一九二一年北伐军进入广西,孙中山在桂林独秀峰下便开始进行整军。叶剑英热心地参加了这次改造旧军队的工作。
可是那个时期,正如后来叶剑英所说的,孙中山主要是运用依靠个人整军方法,让每个军人能接受革命思想,了解三民主义,还没有从建立革命的军事制度去保证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了他以新的启示和希望。一九二二年孙中山回到广州后,根据自己对苏联革命经验的体会,并和加伦将军一起研究了苏联建立红军的经验之后,才下决心办黄埔军校,在军队中实行党代表制度,建立军队政治工作制度,逐步形成了孙中山先生那个时期的比较完备的建军思想。
孙中山的建军思想和行动,得到了国际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孙中山在桂林整军时,列宁就派了共产国际的正式代表马林,去会见孙中山,在畅谈了中国情况和十月革命后,马林向孙中山提出了“要有好的政党”和“要办好军官学校”两点建议,孙中山十分赞成。一九二二年八月,苏联又派越飞来华,与孙中山再次谈国民党改组及建军等问题,并告诉孙中山可以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
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支持和具体帮助下,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日,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为斗争目标,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还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决定建立自己的革命军队,这就需要培养骨干,建立军校。一月二十四日,孙中山下令筹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并让蒋介石、廖仲恺等人主办。参加大会的国共两党代表回到各地,认真负责地选送和推荐优秀的革命青年报考军校。
两党合作办军校,这就使叶剑英能更多地接触共产党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思想日趋进步。他一再表示要同中国共产党人一起把军校办好,而且还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党组织曾派他的同乡、共产党员熊锐找他谈过话。
筹办黄埔军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复杂的斗争。
叶剑英深知孙中山筹办军校的意义和自己参加这一工作的重大责任。他在接受筹办任务后,同其他人员一起,以新的革命精神,热情地从事这项工作。他从作计划、编教材、布置校舍,到招生聘请教职员工等,事无巨细,都能全神贯注,努力做好。
忽然,有一天的上午,蒋介石的英文秘书王登云,召集筹备处的全体人员开会。他传达说:蒋先生已决定黄埔军校不办了,筹备处立即解散,每人都有规定的旅费资遣回籍,从上海前来的学生,打电报阻其勿来……王登云说完,拿起一张清单念起来,宣布要给筹备人员发放遣散费。
大家对这件事觉得很奇怪。有的人听了后准备散伙,多数人却提出反对意见。叶剑英当场责问王登云,表示抗议。并拒绝领取遣散费,力劝大家不要散伙,坚持下去。
叶剑英坚决执行孙中山的办校决定,坚持要把军校办起来。他同坚持办校的一些人找到廖仲恺,反映情况,商讨对策。
廖仲恺支持叶剑英的意见。他对大家说,第一,肯定这个学校是要办的,不管蒋先生来不来当校长,我们也要办。第二,你们都是蒋先生找来的,同蒋先生共事多年。君子爱人以德,你们应从大处爱他。他走了你们照常办,照常开学。那时开学了他不来就不行了。不然就是自绝于党,自绝于天下,那时他就是后悔想来也来不了。廖仲恺一席话,为坚持办校的叶剑英等人撑了腰,而且也使浮动的人心稳定了下来。
孙中山得知蒋介石这种破坏行为,非常气愤。他命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负责处理蒋介石离校后的各项事宜。叶剑英竭力协助廖仲恺理事,使军校的筹办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不久,蒋介石回来了。原来,他闹个人意见悄悄去了上海,直到孙中山表示要另请别人时他才返回军校。
叶剑英在谈起这件事时,仍然记忆犹新。他说:“当时真正懂得中山先生建军思想的是廖仲恺先生,而不是蒋介石。”
由于国际无产阶级给予人力物力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黄埔军校终于创办起来了。孙中山聘请加伦将军为军事顾问,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自兼军校总理。中国共产党则派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等,到军校负责政治工作和担任其他重要职务,还从各地选送许多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进校学习。
一九二四年五月五日,军校开课。叶剑英被委任为教授部副主任,掌管军事理论的学科教育。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制订教育计划,编写教材,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埔军校开课不久,正准备六月十六日举行正式开学典礼时,叛军林虎从东江打来了,广州受到威胁。孙中山为了抵御林虎,消灭陈炯明,又发起了围攻惠州战役。他令建国粤军第二师师长张民达,率部进击驻连平的林虎部李易标,以配合对惠州的围攻。
张民达接到命令后,立即向黄埔军校提出要求:“我部要去打仗,叶参谋长应回来。”他与叶剑英一起去见廖仲恺。廖仲恺说:“要顾全大局。连平的敌人不打败,我们的黄埔军校也办不成。”经廖仲恺允许,叶剑英回到第二师和张民达并肩作战,又开始了戎马倥偬的生活。
叶剑英虽然在黄埔军校的时间不长,但他为贯彻孙中山的建军思想,在创建军校中所作的贡献,是不会泯灭的。
(转摘自杨祥伟《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叶剑英》,原载《星火燎原》1983年第3期)
二 东征讨陈
一枝梅芯未曾开,
两次东征带雨来。
此日朝阳春信好,
岭南花放满瑶台。
这是肖向荣一九二五年冬在梅县为国民革命军东征胜利所写的一首诗,是对东征战士的一曲赞歌。正像诗中所形容的“梅芯”、“朝阳”那样,当时风华正茂的叶剑英,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拔剑角群雄”,两次挥戈东征,屡挫叛军,显示了出众的军事才能。
酣战淡水
一九二四年冬,在南方的广州,孙中山平定了商团叛乱,广东革命政权得到初步统一,但仍不稳定。十一月,孙中山应冯玉祥邀请北上后,广东军阀陈炯明遂打起“救粤”的旗号,并自任“救粤军总司令”,准备率部大举进犯广州。
面对这种严重的威胁,一九二五年二月一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支持下,广东革命政府举行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这次东征的主力是黄埔军校学生军和粤军。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任东征军总司令,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兼任参谋长,周恩来同志兼任东征军的政治部主任,都亲自出征。当时在粤军二师任参谋长的叶剑英从头到尾参加了东征。
这次东征,开始计划是分左中右三路进军。
右翼军主要由黄埔军官学校的两个教导团和粤军第二师、第四师等部队组成。总共万余人。由蒋介石、周恩来率领的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团长何应钦、王柏龄)一般称为学生军,仿照苏军编制,团、营在各级均设有党代表(大部是共产党员)。这是当时中国倾向革命的武装力量。由张民达任师长的粤军二师下辖两个旅:第三旅旅长莫雄,第四旅旅长由张民达兼任。全师经过一年整训,军事素质大为提高。
叛军分编为七个军,号称八万人。陈炯明当时遁居香港。名义上由叶举任各路军总指挥,统率全军,实际各军独树一帜。林虎称东路军总指挥,洪兆麟称东路军副总指挥,互不买账。叶举部署各部在淡水一带迎战。
战争开始,东征军左中路之滇军、桂军各怀异志,与陈炯明暗中勾结,佯围惠州城,实则按兵不动。唯有右翼军按原定计划:誓师出征。
作为东征先头部队的第二师,在张民达、叶剑英率领下,于一月二十六日从广州出发。出发前,在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在许崇智司令部)和罗加乔夫(随二师司令部)的帮助下,叶剑英参谋长参与制订了作战计划。当时在东征途中,面对兵力众多但又一盘散沙之敌人,张民达和叶剑英提出了“四猛”(猛进、猛攻、猛追、猛扑)的作战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全师官兵英勇善战,旗开得胜,只几天工夫就扫清了石滩、石龙一线敌人。二月四日到达新圩,拂晓遭遇战,击溃敌熊略部,缴枪数百支,俘虏数百人。敌人急调二三千兵力来增援,二师将其击退后,乘胜攻克广九铁路线上的常平。
二师首战告捷,乘胜前进。二月十日前后陆续进抵淡水城郊。
这时叛军自广九路溃窜淡水城后,其残部熊略、翁腾辉、林烈、孟献祥等三四千人,企图固守待援。淡水城东北平山之敌,也因反攻粤军第二师失利,退回淡水,守备力量加强。
淡水城构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城垣系土质筑成,有上中下三层射击阵地。为防备夜间攻击,在城墙高处装有照明设备,照射城外四周,皎如白昼,一遇攻击,三层枪眼同时还击,喷出火网。城之四周为洼地,稍远之近郊为土山,地势险要,防守严密。而东征军地形不熟,粮食不济,孤军深入,后无接援。
面对如此众多敌人,如何进攻?参谋长叶剑英第二天到龙岗军校教导团驻地通告协攻淡水城作战计划。在那里,他与周恩来、蒋介石、加伦等,详细地商讨了攻打淡水的计划和部署。确定教导团由平湖、龙岗突击淡水南面;粤军自西北面、东北面进击(二师由新围向淡水西北前进),展开三面包围攻势。二月十三日,二师一马当先,协同友军向淡水发起攻击。此时,城内敌兵,向外猛烈射击,子弹密集如雨。周恩来与各级党代表鼓励学生军奋勇战斗。张民达、叶剑英身先士卒,勇猛攻城。激战三小时,敌狼狈向城内退却,俘获熊略部旅长、团长等军官十余名,毙敌百余人,俘虏千余人。洪兆麟闻淡水危急,即调惠州、博罗方面逆军星夜驰援。但东征军不断发起猛烈攻击,终于十五日晨进占淡水。敌大部被俘缴械。苏联顾问罗加乔夫来前线,目睹革命军将土作战英勇,曾赞誉堪与苏联红军相媲美。但是敌人并不甘心失败,洪兆麟部从沙坑方向进行猛烈反扑,教导二团团长王柏龄临战脱逃,营长王俊作战不力。当时张民达、叶剑英坚守在城内,因部队已出发,调援不及,乃率警卫连,以机枪驳壳枪反击,歼灭敌前锋三四百人。午后四时,叶剑英亲自跑到北门向友军通报敌情:“左翼敌人来势凶猛,已被击溃,我师拟以一部移增右翼,请你们去接防。”
叶剑英急速返回指挥战斗,见友军未来接防,又乘马飞奔而来,找到一团团长何应钦,说:“左翼敌人确已退去二十里,我师正在追击,现在应当火速迎击右翼敌人,请贵团接应。”
何应钦即与叶剑英分析敌情,商定歼敌计划,共同迎击敌人。叛军被击退后,分向原路沙坑溃逃,淡水转危为安。
不料,十六日晨,敌又聚集兵力攻打淡水东门。张民达和叶剑英又率领部队,配合友军打退其进攻,迫使敌向平山一带退却。革命军乘胜追击。
叶剑英在这次战斗中,不仅参与指挥,还冒着枪林弹雨往来于友军之间进行联络。与友军商定歼敌计划,追击敌人。
“白芒花”的争论
东征军攻克淡水城后,二月二十一日许崇智在白芒花召开军事会议。周恩来、张民达、叶剑英、莫雄、蒋介石以及苏联顾问和部分团长以上的军事人员到会。主要讨论下一步进攻战略。当时的敌军态势是:洪兆麟、叶举部虽然溃退,但海丰、汕头老巢未动,河源、惠州仍在敌军之手,随时都可以反击。地处广州与汕头中间的惠州尚有杨坤如部三四千人坚持防守。同时,林虎部仍盘踞在兴梅一带,虎视眈眈。而东征军内部并不一致,左中翼两路按兵不动,徘徊于增城、博罗之间,作壁上观,只有右翼学生军和粤军二师等奋力进击,一战而克淡水,再战而取平山,重创洪叶部万余之众,但因出师以来,连续战斗,部队疲惫,后方联络、供给均感困难。面对这种形势,下一步如何打法?会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是否先打惠州。一种意见主张对惠州围而不打,而以主力东进,直捣叛军老巢潮汕;另一种意见主张已经东进的大军回过头来先打惠州,然后徐图东进。
会议气氛紧张,争论在继续。
蒋介石力主后一种方案,要东征军掉过头来先攻惠州。他表面上强调攻下惠州有如何如何的重大战略价值,实际上是想要二师等队伍去打惠州、老隆,自己利用海上兵船运输的方便去打海陆丰。
叶剑英和张民达等二师军官看穿了他的心机,极力反对这种打法,提出并坚持直取潮汕、监视惠州的作战方针。周恩来同志支持二师的打法,也不主张先打惠州。
铁链锁孤舟,飞鹅水上浮。
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
叶剑英对这首描写惠州城险要的古诗非常熟悉,他引用这首诗详尽地分析了惠州的地理环境和敌我力量,陈述了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惠州兵多城高,防守坚固,我军力薄,不是一两天能打下来的。而敌洪兆麟部与叶举部尚有二万人,近在咫尺,我若先攻惠州,敌将里应外合,陷我于被动地位。用兵贵在主动。要争取主动就应该先追歼洪叶部当面之敌,直捣潮汕老巢,然后杀个回马枪,惠州不攻自破。”
蒋介石反驳说:“不先打惠州,惠州之敌必倾巢而出,拊我之背,陷我于首尾应敌的地位。我军先打惠州,就可以除去东征后顾之忧。”
张民达师长很生气,继续坚持不打惠州,直取潮汕的主张。
苏联顾问加伦将军,想调和这两种对立的意见,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由蒋介石率领部分队伍攻取惠州,而以另一部分兵力进攻当面之敌。
叶剑英和二师的军官们认为,这样分散兵力,对我亦属不利。总司令许崇智也不赞成蒋介石的意见,他考虑到左中翼滇桂军按兵不动,仍让惠州处在滇桂军围困监视的原来状态,所以最后决定让右翼军集中兵力进攻当面之敌。在这场争论中,由于张民达、叶剑英等坚决主张不先打惠州,总司令又作了决定,蒋介石也没有办法,只好同意先打潮汕。
会议确定了作战方针之后,转而讨论如何对付当面之敌,直捣敌人老巢,彻底歼敌的具体计划。确定由张民达、叶剑英率领二师、四师主攻三多祝洪兆麟部,向潮汕进军;由蒋介石率领黄埔两团学生军绕过三多祝,迂回海丰,袭击叶举残部。
直捣潮梅
革命军按照计划,连夜行动。
此时天不作美,风雨交加,行军十分困难,但士气仍然十分旺盛,步步紧追敌人不放。二师于二月二十一日进占平山。
敌军连连败退。叶举、洪兆麟退守三多祝后,即电促在粤北的林虎出兵向三多祝西北袭击东征军,以解其危。但林虎与叶、洪之间钩心斗角,见死不救,复电推却。张民达,叶剑英率部猛追猛攻,使敌在三多祝之役再遭惨败,二月二十六日占领了洪兆麟的指挥部,夺获大旗,缴获75山炮三门及许多枪械弹药。洪军全线瓦解,狼狈向海丰方向溃逃。
张民达、叶剑英指挥的二师乘敌喘息未定,连日衔尾继续猛追,直捣陈炯明老巢海丰城。入城后,师部进驻陈逆的“将军府”。由于进军迅速,府中厅堂悬挂陈逆老母的大幅绣像,各省督军为陈母祝寿之绣幛绣屏,以及陈炯明九个狮头的指挥刀,铜雀瓦古砚,景德镇名瓷等珍贵宝玩,均来不及收藏或搬走。奉命迂回海丰的蒋介石率部于第二天(二十七日)清晨赶到,见到二师官兵,他不得不连连夸奖:你们真是神速!
战斗接近尾声,部队有些松懈。叶剑英向张民达建议说:“师长,骄兵必败,兵贵神速,我们要一鼓作气,直捣敌人老巢!”于是二师在克服海陆丰之后,乘胜猛追残敌,次第收复惠来、揭阳、潮阳,于三月初直抵汕头。洪部败军,一部经由饶平退入福建,另一部逃入梅县境。
叶、洪败溃后,盘踞在兴宁、梅县、五华一带,“坐山观虎斗”的林虎所部一万五千余人立即集结于河婆、鲤湖、棉湖一线,企图一举消灭东征军,进而称霸广东。当时正在普宁休整的黄埔学生军前去迎战。三月十三日双方在棉湖、鲤湖展开激烈的战斗。张民达、叶剑英奉命率部进驻潮安,以防敌洪叶部乘机反攻。林虎部在棉湖战役溃败后,又退回五华、兴宁,负隅顽抗。这时洪兆麟乘机率众反攻潮安,张民达、叶剑英率部将其击退,而后进军饶平,经百候、大埔、松口至梅县。二师三旅奉张、叶之命,亦从揭阳、丰顺兼程进入梅县境内,进击洪兆麟窜据梅县罗衣墟之残敌。三月二十日又在畲坑与敌军激战。获胜后,在梅县与师部会合。兴梅告捷,林虎老巢被捣毁,已无立足之地。
在全军欢庆胜利的时候,叶剑英参谋长正摊开日本出版的五万分之一的中国军用地图,和张民达师长研究林虎残部的退却路线。叶剑英根据侦察得来的情报,分析林虎历次行军作战的规律,向张民达说:“林虎残部很可能取道梅平交界之地,退入江西。”张民达同意他的判断,命令第三旅马上向干才石、大拓方向搜索前进,腰击敌人。第二天正午,果然在大拓附近同敌殿后部队李日标和刘志陆两军相遇开火,敌兵力虽然多两三倍,但已成惊弓之鸟,一触即溃,李日标的一个独立团全部被俘。自此战后,敌军悉数离开广东境,分别逃入闽赣两省。困守惠州城的杨坤如部,见大势已去,遂自动献城。果不出叶剑英当初所料,惠州不战而下。
这次东征,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教导团学生军、建国粤军二师和一、四师等革命队伍,士气高涨,锐不可当。当时的资料记载:“二师历经石龙、新墟、淡水、增光、埔心、海丰、直抵汕头,追击黄岗、饶平、潮州、留隍、梅县、蕉岭诸敌,奋励扑进,所向披靡。”部队出发和行进时,高唱革命歌曲,纪律严明,深受群众拥护。二师“师行所至,鸡犬不惊,得民助”,人民“感其仁惠,激于忠义,输粟助力,用资饱腾,破彼强寇,如摧枯拉朽”。叶剑英第一次与黄埔学生军并肩作战,亲眼看到学生军作战指挥很有条理,战术上也灵活机动,心中很佩服。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东江及潮梅一带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群众纷纷起来支援东征军,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打垮了兵力众多的陈逆叛军,这使他进一步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向党又靠近了一步。在这次东征中,也更显示了叶剑英的军事指挥才能。二师之所以能够英勇战斗,所向披靡,是与他辅佐张民达师长,运筹决策,正确指挥分不开的。张民达很尊重叶剑英,两人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张民达师长常常夸奖他的参谋长才智过人,指挥有术。
梅县执政
三月上旬,粤军二师从潮汕平原,进入兴梅盆地,中旬攻占梅县。
梅县这个古老的州城,此时已是阳春季节。人们满面春风,喜气洋洋,热烈欢迎东征军的到来。
东征军进入梅县,叶剑英奉广州大元帅府命令任梅县县长。
在胜利的欢呼声中,传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的消息,二师和民众一起召开追悼大会,表示继承中山遗志,将东征进行到底。叶剑英缅怀过去追随这位伟大革命先行者的战斗岁月,往事历历在目,心情尤为沉痛。
三月下旬至四月初,黄埔学生军陆续进抵梅县。学生军来到县城后,即召开民众大会,到处发表演讲,组织工农运动。叶剑英也亲自到东山中学、丙镇中学(丙村中学)、学艺中学等地,宣讲革命形势,传播革命思想。他把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的消息告诉大家,并把孙中山逝世前特意致谢列宁帮助中国革命的信函念给大家听,还发表“关于苏联的革命和经济政策”等题目的演讲,介绍苏联革命经验,勉励同学们关心革命大业,发愤读书,为革命为人民献身。东征军的革命火种,深深埋在梅县人民心中,点燃起新的希望。青年学生们到处张贴革命标语,化装表演,街头宣传,就连作文本上也写满了以“革命军”、“学生军”为题的文章。一本叫做《梅蕊》的刊物上,登载着许多记载庆祝这一胜利的诗词和感言,如“力尽中山革命志,儒冠一脱着征袍”,“太平定慰云霓望,更祝全军胜不骄”等等。从这些炽热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当时群众高涨的革命情绪和对东征军的期望。
叶剑英在梅县执政期间,不但亲自作宣传教育,而且十分关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创办学艺中学,他批准以梅县的生猪税作为该校的常用经费。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还协助张民达清剿和防范逃窜闽赣边境的陈逆叛军,同时深入底层,体察民情,建立新政,革除旧习。
当时有个叫叶杞材的人,协助叶剑英料理日常具体政务。有次叶县长到下面访问,听见乡间人说:宜伟哥,你当县长,家里还是一贫如洗,人家“代县长”杞材先生已经打算做屋啦!他听了觉得话里有话,一定有文章。后来一查,果然发现叶杞材挪用公款一百多块光洋,准备起家屋。于是,他立即召集政府有关人员,讲解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耐心地说明新政府人员要革除时弊,廉洁奉公的道理,并责成叶杞材马上将公款“端回来”。这件事震动了梅县的父老乡绅,叶杞材也从此走上了正路。叶剑英过了许多年还记怀此事,一九三九年十月十一日特意写信给在东山中学任教的杞材,赠给他一个题词:“为培养后进而准备以毕生精力以赴之,视世之汲汲于名利者何如也。”
叶剑英十分注意改造旧军队欺压百姓的恶劣作风。
有一天,他在街头,听到一老一少在小声争议。年轻的说:“当兵的不讲理,把我卖的那担粮压了价,要找‘长官’去评理。”年长的说:“不要去了,他们给你一半钱就不错啦,从前的兵是抢粮,如今他们总算给了钱,当兵吃粮是常理。”叶县长喊住这两位卖粮老乡,问明情况,亲自带他们到买粮的连队,按公平粮价,算还了粮钱。
人们还传说这样件事:一次叶县长巡查营房时,在门口听到屋里吵吵嚷嚷的,他进去后,双方都不说话了,都给“长官”让座。他便耐心问起房东,开始谁也不说话,后来房东被县长亲切和蔼的客家话感动了,讲明原委。原来房东有一间准备娶媳的“洞房”被黄营长占用了。于是他找到黄营长,以严肃又和蔼的口气劝他搬家,说:“黄营长,如果找不到地方,可以搬到我住的地方去。”营长很快搬出了“洞房”。这位新县长就是这样要求部属用实际行动贯彻了东征军政治部提出的爱民公约。
叶剑英担任梅县县长期间,按照广州政府的要求,厉行德政,除暴安良。当时梅县有个和尚头,向来勾结官府,称霸一方。他听说县里换了天地,来了“革命县官”,怕得要命。为了讨好县衙,便派人送上三百块光洋给县长。叶县长知道后,对他进行了严厉的训教,说:“金钱买不动我这个县长的心!”并悉数退回光洋。后来根据群众揭发的罪恶事实,将这个恶僧镇压了,民心大快。
除了杀坏和尚,叶剑英还清理了旧官府错判的一些案件,为民申冤。
不久,传来香洲兵变的消息,叶剑英为平定叛乱而匆匆离开了梅县,县长一职由肖根性代理。叶剑英在梅县执政前后虽然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他的政绩至今仍传为佳话。
香洲凭吊
满江红
镇海狮山,
突兀处,英雄埋骨。
曾记得,
谈兵虎帐,
三春眉月。
夜半枪声连角起,
繁英飘尽风流歇。
到而今堕汨忍成碑,
肝肠裂。
革命史,
人湮没;
革命党,
当流血。
看欃枪满地,
剪除军阀。
革命功成阶级灭,
牺牲堂上悲白发。
更方期孤育老能养,
酬忠烈。
这是叶剑英在一九二五年十月为追悼建国粤军第二师独立营香洲殉难军官士书写的一首词。
提起香洲兵变,要回溯到一九二四年。这一年秋天,孙中山授意廖仲恺决定在建国粤军第二师成立一个独立营,配合黄埔军校培养下层的工农军士,以进一步充实第二师,壮大整个革命军的骨干,同时派参谋长叶剑英兼该独立营营长,负责训练,设营于香洲。叶剑英积极筹划该营的成立,从招募兵员到组织训练,付出了很多心血。他亲手制订训练计划,建立各种制度,确定军事训练与政治训练并重,目的是使军队成为革命党的军队,进而支持和贯彻革命党的政策,这就是他曾说过的“军以党化,党以军成”。这个独立营初建时就有八个连队,九百余名士兵,还有一批经过挑选的教官,在叶剑英的指导下,经过一段训练,卓有成效。后来,扩编为新编团,由叶剑英兼任团长。
一九二五年初,叶剑英随张民达二师东征后,新编团仍留守在香洲,继续训练。不料,在东征军进占潮梅、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时刻,陈炯明余党精心策划,一小撮反动分子于四月二十五日在香洲发动了反革命兵变,将独立营的陈雨荣、李公剑等二十七位(碑文写二十五人,实是二十七人)军官士当场全部杀害。兵变后,凶手潜逃澳门。叶剑英闻讯后,第二天乘船赶回广州。连日收殓烈士,并将以莫应为首的叛乱者十余人由澳门引渡香洲,就地正法。然后,火速返回二师,率领部队参加平定杨刘之乱。同年八月,又营建烈士墓、“赍志亭”于香洲狮山之阳,并作《赍志亭碑记》。原文如下:
世上论兵变者有三:曰中反间,曰上虐下,曰索饷糈。方其未变也,蒸郁酝酿,波澜回涌;及已变也,焚掳劫杀,横决渍崩,莫之能御。数年来盖数数睹矣!而我香洲之变,无一于是也。呜呼恸哉!我师长张公民达,生丁未造,浪迹南洋。睹民族阽危,人心沉醉,知非革命不足以图存;非建造有主义、有组织、有力量之党、不足以言革命。用是翻然归国,拳挚加盟,长剑短枪,腾跃飞迅。以第五十七营之众,奋斗千里,闽、粤、赣、桂、无役不与。转战以还,益知军以党化,党以军成。猝然命剑英兼长独立营训练新兵于香洲。以是招集同志,昕夕从事。而嫉贤忍能之徒,遂起怀疑不安之念。甫一月,剑英随师东征,奸人乘间挑拨。及潮梅已定,达公赴汕,于中华民国十四年四月六日午后三时,舟经潮城湘子桥,舟覆遇险。后二十日之夜,叛徒伪奏号音,诱变于香洲。军官士死难者,先后二十五人。叛卒经前山至坦洲,折回湾仔。翌晨,剑英乘江固、广贞两舰,由省至,抚集余众,殓收死亡。肇乱者十余人逃澳门,为同志郑君杰生捕获引渡,正法于香洲。时经五日事息,平叛卒,所经秋毫无犯。乃迎葬死难同志于狮山之阳。嗟乎!死难之士,皆吾党英俊杰出之才。其志趣之高尚,气概之雄迈,操守之坚贞,精神之伟壮,诚难能而可贵者。今皆赍志以终,不克见其短衣匹马,尽节疆场,杀贼立功,重光家国,其恸何如!嘻!世路崎岖,人心叵测,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见有贤智之高出乎己者,曾不思见贤思齐,而反忌其有所建树,不惜牺牲家国之英才,而讳人之功业莫出乎己上也。此其人之不肖,宁为天地之所容,鬼神之所许耶?悲世事之变幻,痛亡友之冤抑,伤人心之莫问,因刊石而记之。后之来者亦将不胜其悲叹!……
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
兼新编团团长 叶剑英
时中华民国十四年八月
叶剑英为“赍志亭”书写碑记的同时,还撰写了一副楹联:
浩气贯苍穹英魂有恨填香海
伤心悲世道吊客何堪向佛山
“赍志亭”竣工后,于十月三日联合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摄影留念,并书写了《满江红·香洲烈士》(“香洲烈士”的副标题是一九六三年重录此词时加上的),词后附有如下的跋语:
“香洲兵变死难同事凡二十五人,多剑之良朋益友也。剑为之营葬于狮山。工竣,乃联合各界开会追悼之。时民国十四年十月三日也,剑念河山依旧,人事全非,有不禁怆然泪下者。悲痛之余,词以悼之。”
叶剑英为纪念香洲烈士所作的“碑记”和诗篇,以满怀的革命激情,沉痛而壮烈的笔触,记述了香洲兵变以及平叛始末,歌颂了二十七位死难烈士的英雄业绩,表达了发自肺腑的崇高敬意,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反动派策划的阴谋,鞭挞了不肖之徒的血腥罪恶。
现在,坐落在中山县香洲镇海之滨的烈士陵墓,苍松翠柏掩映着肃穆的纪念碑亭。英雄志士长卧于狮山之巅,老幼乡民感怀于殉难之忠。当年谈兵虎帐三春月,而今青山有幸埋忠骨。叶剑英亲手建立的“赍志亭”已成为大革命时代的一个象征。为了管好香洲烈士墓,叶剑英同志主持成立了一个“崇文会”,草拟了“章程”,规定春秋两季祭奠烈士,由甘湖伯具体负责管理。解放后,他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时,每年都要去看望甘湖伯(一九六九年去世),去凭吊香洲墓。对于烈士的遗孤和家属,他也尽力给以抚恤和照顾,并亲自慰问,送上经他签署的烈土照片等遗物。
香洲兵变后,叶剑英还曾接替张民达管理两广盐场,担任两广盐务缉私处代办的职务,负责稽查香洲一线的过往兵舰和商船。他担任这一职务期间,廉洁奉公,所得盐税款,全部交公,用作军费。现在,还保存着当年他写给国民政府汪精卫、胡汉民的呈文,请求发还为讨伐杨刘用去的一万三千余元的筹垫军款。历来利用缉私大刮钱粮以肥私囊者大有人在,而叶剑英则一反其道,分文不取。
再次讨逆
一九二五年七月一日,广东的大元帅府改组,成立国民政府。并将广东的各系军队相继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许崇智的粤军一部改编为第三师,合并到第一军。叶剑英仍担任新编团团长。
这时,窜逃闽赣边区的陈炯明叛军,乘东征军回师广州,平定杨刘,清理廖案之机,再次窜回韩江、东江地区,横行肆虐,荼毒生灵。
原来归顺过来的杨坤如也因为许崇智被逐,再度附逆陈炯明,盘踞惠州。而盘踞广东南路的邓本殷等叛军亦随机蠢动,企图联合东江逆军夹攻广州。在这种形势下,十月初,国民政府命令国民革命军进行第二次东征,同时出师南征。
第二次东征,由蒋介石任总指挥,周恩来任总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军的党代表,率第一军全军,张发奎的独立旅,张民达、许济旧部,以及叶剑英所部新编团等部,向东江大举进攻。
叶剑英率部英勇作战,进占淡水后,奉国民政府命令将所部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一支队,任支队司令。旋即奉命返回惠州城及博罗等处作战。十月十三日东征军攻打惠州城,经过一天激战,拿下了这个号称东江天险的城池,使这次东征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攻克惠州后,革命军乘胜向海陆丰、兴梅、潮汕进发。叶剑英奉命率部留守惠州、博罗一带维持治安。十一月,东江平定,广东革命根据地基本统一。十二月,叶剑英部改编为教导团,任命叶为团长。后来,编为二十师第二团,师长钱大钧。叶剑英先任第二团团长,后任师参谋长,直至兴师北伐。
这期间,有一件事很值得追述,就是张民达在第一次东征途中落水殉难后,叶剑英一直念念不忘,派人到处寻找他的尸体。终于在一九二六年二月在潮州七都洞发现,随即为张民达申请抚恤,建立墓碑。他在《请褒张故师长文》中写道:“复查张故师长生平笃信主义,确为先总理之信徒,其勇敢无畏又为革命党之健将。”“十四年春,复举东征,召集全部鼓励杀敌,有进无退,猛攻猛追,为唯一作战方略,故第二师为东征先锋军焉。”“张故师长少年留学南洋,与军旅之事,虽非夙习,而不爱钱,不怕死,不应酬,无嗜好;只知有党,不知有身,只知有国,不知有家,只知有公理,不知有私情。其治军也,与士卒同甘苦,百折不挠,其应敌也,虽遇至难极险,其态度雍容若无事然,其成功也,谈笑出之视为寻常,无足指意焉者。洵为近代将官所难能而罕睹,殆天生一具革命军人模范者也。”解放后,张民达的墓道常由政府进行维修。叶剑英同志还亲自接见张民达烈土的遗孤、女儿张玉维,建议出版张民达烈士传略,修建其在梅县的故居以作纪念。
(转摘自潘苍石《革命洪流中的叶剑英》,原载《星火燎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