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知道广州有两所著名的革命学校,一所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毛泽东等同志办的;一所是广州黄埔岛上的陆军军官学校,是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广州的这两所学校,为中国革命培育了一大批革命的火种和军事人才。
黄埔军校,名扬中外,一度是全国革命青年向往的革命学府。尽管后期的黄埔军校,变成了蒋介石培植私人势力的反动大本营,它的前期还是进步的、革命的。我记得,黄埔军校招生是从一九二四年初开始的。当时,我正在太原谋事,听太原国民师范学校的同学说,黄埔军校在上海招生。我们十几个同学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和个人生活出路的愿望,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上海应考。那时,我们只是朦朦胧胧想革命,知道孙中山是伟大人物,并不知道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创办的。
为什么要办黄埔军校?事后得知,由于孙中山搞了多年的革命,没搞出个名堂,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要走俄国人的道路。他对十月革命的胜利十分钦佩,曾致电列宁提出“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一九二一年,以列宁为代表的共产国际派代表马林到了中国,在桂林与孙中山举行了秘密谈判。这次谈判,促进了孙中山作出改组国民党及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决心。此后,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一步步加深。一九二三年八月,孙中山派出蒋介石、张太雷等四人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去考察党务和军事,并参观了苏联的红军和一些军事院校。不久,在孙中山领导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决定,建立“陆军讲武堂”,正式命名为“国民军军官学校”,由孙中山任校长。苏联对孙中山说,要搞一支革命的军队,靠旧军队是不行的。什么滇军、湘军、赣军、桂军、鄂军,都靠不住。孙中山就下决心先办军校。原定的“国民军军官学校”还没开办,又决定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任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的委员长,并指定以黄埔岛上的旧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的旧址为校址。
黄埔军校招生具体简章,我们到上海以后才看到。政治思想条件、学历条件、身体条件,要求是颇严的。什么“能了解国民革命速须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党主义之可能性,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什么“旧制中学毕业及与中学相当程度之学校毕业”,什么“营养状态良好,强健耐劳,无眼疾、痔病、肺病、花柳病等疾害”。考试规定既要笔试,又要口试,笔试要考作文、政治、数学,口试要“观察对于三民主义了解之程度和性质,志趣、品格、常识、能力等项之推断,及将来有无发展之希望”等等。其实多是些空文,后来并没能完全办到。
我们乘火车到上海后,看到的是一片花花绿绿,贫富悬殊很厉害,租界上洋人横行霸道,感到社会很不合理。应考前,我住在美术学校一个姓赵的老乡家中,他们帮助我做了些考试前的复习准备。
四月中旬,在上海环龙路一号进行了初考。初试比较容易,考试第三天,我就接到通知被录取了。接着,每人发给了一点路费,大概是五块钱,要我们到广州参加复试。
我是和十几个同学,从上海乘坐火轮船去广州的。大家在三等舱里,又高兴又担心,不知等待我们的前途是什么,有人说:“听说广州‘卖猪仔’(即出国当劳力),我们要是复试不上,就借机会到海外去。”二十几岁的青年人,心中有一番抱负,有一股求知、救国的热情,思想都比较单纯。经过五天多的海上行船,我们来到了广州这个著名的大城市,在兴湖旅馆住下了。此时的五羊城,和北方、上海都大不一样,革命的气氛很好,《广州国民报》天天公开登载革命者活动的消息,孙中山大元帅的名声很大。一天,我们听说孙中山在一个学校演说,就自动跑去听。接连听过三次,因为是头一次看到这个伟大人物,只顾看人,他讲的话又多是广东官话,听不大懂,印象深的是讲民主主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要“以俄为师”。我们在太原国民师范读书时,听说过俄国革命,知道列宁和劳农政府,孙中山这时明确地提出这些主张,使我们对这位革命领袖很钦佩,更坚定了考黄埔的决心。
复试是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进行的。政治试题不难,由于我们从报纸上看到一些文章,记了些术语,考的结果不错,作文也还可以,数学、三角、代数,因为没基础,几乎交了白卷。复试下来,大家心里又凉了。每天蹲在小旅馆里,不知命运如何,心神不定地等着。一天,忽然来了通知,想不到我们山西的十几个同学,全被录取了。大家十分高兴。
五月初,我们就到黄埔岛,开始了军校生活。
六月十六日,黄埔军校正式举行了开学典礼。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乘江固号军舰来到黄埔岛。先巡视了学堂和寝室,又进大礼堂作了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他的话精辟,革命性强,说服力也强。他说:“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有了这种好骨干,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如果没有好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他热情地宣传了俄国十月革命,严厉地痛斥了陈炯明之流的假革命,他说:“中国此刻是民穷财尽,一般都是谋生无路,那些人在没有得志之先,因为生计困难,受了家室之累,都是说要来革命;到了后来稍为得志,便将所服从的什么革命主义都置之九霄云外,一概不理了。所以在二年之前,竟有号称‘革命同志’的陈炯明军,炮攻观音山,拆南方政府的台。”孙中山要求黄埔同学: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一心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他特别强调:一个革命军人要有舍身精神,要不怕死。他说:“我敢说革命党的精神,没有别的秘诀,秘诀就在不怕死。”孙先生这篇《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说》,当时对大家是极大的鼓舞,是篇很好的讲话,今天读起来仍感亲切。
黄埔军校第一期录取了四百七十人。开始是四个队,我在第一队。以后湖南讲武堂来到后又编了第五、六队。我所在的第一队一百四十多人,分为九个班,同学中各省的人都有。第一次上课是填表,集体加入国民党。毫无思想准备,想不到入国民党的手续这么简单,一堂课下来,都成清一色的国民党员了,后来一些同志都当笑话说。
黄埔军校初期的组织,是以孙中山为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军校设教授部、政治部、军需部、管理部和军医部。政治部主任开始是戴季陶。此人讲话总是贩卖礼义廉耻、忠孝节义一套。由于学生哄他,不久下台了。嗣后政治部主任换成了周恩来同志。聂荣臻同志是政治部秘书。何应钦为军事总教官。共产党员恽代英、萧楚女等都任过军校的教官。学校的课程是很多的,军事、政治每天都排得满满的。政治教育是以革命理论和革命知识为主要内容。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列入正课。在军校训令中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本校学生皆可阅读。”黄埔的军事课,主要是讲典范论和四大教程,如《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以及《战术学》、《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另外还设有《军制学》、《交通学》、《实地测图》。总之,从单兵动作到排连营,行军、宿营、战斗中的联络和协同,都依次循序实施,每天的活动都很紧张。教官主要是两部分,一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出来的;二是保定军官学校出来的,这部分人中,有当教官的,有当区队长的。训练和日常生活要求都很严格。操场紧靠珠江口,涨潮时操场里的水都漫过了脚,照样要出操。学生兵不准吸烟,会吸烟的人只得偷着吸。一个学生发十个毫子零用费,因为不准出黄埔岛,连这点钱都花不完。
黄埔军校从成立就不是闭门读书。记得第一期开学不久后的八月,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这是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段祺瑞联合张作霖,反对直系的曹锟、吴佩孚。孙中山与段祺瑞、张作霖呼应,亲自率兵到韶关,准备北伐。孙中山这位大元帅,在广州只有个大本营,没有多少部队。那时陈炯明在东江,已经与孙中山唱对台戏了。赣军、湘军、滇军、豫军、桂军,都靠不住。当时我们山西也有一支部队,也叫国民革命军,我们说笑话,它是官多于兵,兵多于枪,枪又多于子弹。孙中山当时认为比较可靠的,是黄埔这帮学生兵和教导团。九月上旬,我们第一队作为孙中山的卫队到了韶关,任务是放哨、警卫。这次随孙中山一起到韶关的还有宋庆龄同志,以及苏联顾问鲍罗廷和他的老婆孩子。在韶关,我们住在一个山坡上,喝水很成问题,水又不干净,蚊子很多,几乎没有不生病的。“双十节”,孙中山在韶关飞机场举行了阅兵,受阅部队,除了樊钟秀部、吴铁城部,还有我们黄埔军校的学生。检阅完毕,孙中山还作了简短的演讲,主要是讲北伐的意义,号召参战部队勇敢作战,彻底打垮北洋军阀曹锟和吴佩孚的统治。就在“双十节”这天,广州城内发生了商团叛乱。一时广州形势十分紧张。为平息叛乱,黄埔军校又回师广州。在平定商团叛乱的战斗中,黄埔军校学生第一次上战场,大家很勇敢,首仗打出了军威。
黄埔第一期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分配在第一、第二教导团工作。一九二五年二月,参加了第一次东征。这时我已毕业,分配在入伍生第三期第三队当排长,也参加了东征作战。从广州出发,历时两个多月,打遍了东江,直捣汕头。作战中,我们这支学生军担任右翼作战,可以说是人人奋勇。当时,同学中有一个口号:“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每天高唱着校歌:“以血洒花,以校为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战斗中不少黄埔学生英勇献身。六月初,滇系军阀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震寰发动叛乱占领了广州。东征军又立即回师广州,参加了平乱,收复了广州。所以说,黄埔军校学生是从斗争中学习,又从实践中锻炼,做到了“知行合一”。正如当时一些人说的,第一期黄埔生五百人,都是热血青年,是从艰难与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五百学生和学校中的教导团,是两次东征作战的基干。没有黄埔的力量,就没有国民革命军。
毛泽东同志说过,蒋介石是靠办黄埔起家的。蒋介石这个人,有许多鬼名堂。黄埔军校开课以后,他每个星期都到学校来,要找十个学生见面,谈上几句话。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和蒋介石单独见过面,谈过话。当然见面谈话时间有长有短。他坐在办公室,要学生站在他的门外,一个个叫进去问话。我们山西十个人,蒋介石都单独谈过话。他总是用尽手段笼络人心。他也常常训话,每一次都说到三民主义,讲多了,人们都腻了。不过蒋介石通过这种个别见面和谈话,认识了不少学生,也拉拢了不少人。直到一九二六年十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武昌,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蒋介石虽然是北伐军总司令,仍然兼任军校校长,还给住在武昌两湖书院的分校训话。这时我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兵队当队长。他在训话中除了贩卖他的三民主义老一套外,还大讲他到日本去时,他妈妈怎么想念他。我们当时很反感,都不满意他。
黄埔军校初期,所以有这样的革命性、进步性,是与许多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努力奋斗分不开的。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大部分是我党从各省秘密活动来的左派青年。黄埔从筹建开学之后,在共产党特别支部领导和支持下,以共产党员蒋先云同志为代表的进步学生,发起成立了“青年军人联合会”。这个联合会,名义上是青年军人的群众组织,实际上是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军校政治部联系青年军人的桥梁,是我们党对青年军人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蒋先云是第一队的学生,我们受他的影响很深。当时我和一队的同学大都加入了“青年军人联合会”。蒋先云同志是湖南新田县人,一九二一年我党成立不久,他就加入了共产党。这个同志家境很穷,考入黄埔以后,我们常常看见他晚上还在灯下读书。他斗争坚决,作战勇敢,头脑敏捷,堪称青年军人的榜样。他在一篇东征归来的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革命军自有革命军的特色”,“革命军的头衔不是赠品”,“我们希望革命政府旗帜下的军人不要作假革命军”。他以自己的行为为革命军人作了楷模。北伐战争的他当团长,负了伤,坐着担架还指挥。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我们在黄埔军校时就团结在以蒋先云为首的“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旗帜下,不断地与国民党的右派和“孙文主义学会”中的反共分子斗争。“孙文主义学会”,是假借学习孙中山的学说为名的反共小集团,成员多是国民党右派。黄埔军校中这两个组织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后来,“青年军人联合会”虽然解散了,它的影响却扩展到滇、桂、湘军所设的军官学校。它所传播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思想,为广大的青年军人所接受。我们黄埔第一期的许多同学,所以能成为共产党员,也是与“青年军人联合会”的影响分不开的。我们怀念初期的黄埔军校,同时怀念蒋先云为首的“青年军人联合会”。
黄埔军校从创立到大革命失败,培养了四期毕业生,先后还在潮州、南宁、长沙、武汉等地设立了分校,其中以武汉分校最著名,那里设立女生队,第一次招收了女生。在这些期的学生中,不少人在国共分裂以后,成了我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中坚力量和红军骨干。仅在鄂豫皖地区红四方面军和我一块工作的,就有第一期的陈赓、蔡申熙、许继慎、倪志亮;另外,还有我们大家熟悉的左权、周士第、周逸群等同志,他们也都是黄埔第一期的。黄埔第一期,也出了一批反动集团的军事头目,这也是人所共知的。尽管如此,黄埔军校初期还是值得纪念的,它的创业精神,它的革命校风是应记取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