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体的支架--骨骼
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完整的骨骼系统、人体内共有206块骨,主要功能是可以支撑保持体形,另一方面,骨骼也提供肌肉连接面,透过关节,协助肌肉产生运动,为内部软组织结构提供保护。骨骼几乎分布在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仅不起眼的手部骨骼,就约占骨骼总数的1/4。
骨骼起着支撑身体的作用,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一部分。可不要小看骨骼,它的硬度甚至可以与钢相提并论。但是骨骼却比钢轻得多,这是因为骨骼是空心的,而同时又有许多适应了力学要求的纹理结构,所以轻而坚固。每平方厘米的骨头可以承受2000千克的重压,一点儿也不亚于花岗石。有趣的是,构成这些坚实骨质的材料中却行1/4是水,坚硬的钙质只占重量的一小半,而其余是胶质等软组织。
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具有一定的韧度,而无机物主要是钙质和磷质,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人体的骨就是这样由若干比例的有机物以及无机物组成,所以人骨既有韧度又有硬度,只是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人在不同年龄,骨的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比例也不同,儿童及少年的骨,有机物的含量比无机物为多,因此他们的骨,柔韧度及可塑性比较高,而老年人的骨正好相反,他们的骨硬度比较高,所以容易折断。
骨主要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构成,里面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组织。儿童的骨髓腔内的骨髓是红色的,有造血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造血功能逐渐失去。但长骨两端和扁骨的骨松质内,终生保持着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骨膜是覆盖在骨表面的结缔组织膜,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感觉起主要作用。幼年时期,成骨细胞直接参与骨的生长,使骨不断变粗。当发生骨折时,它就会分裂繁殖,形成骨痂,愈合断端。
成人骨头共有206块,分为头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4个部分,但儿童的骨头却比大人多。因为儿童的骶骨有5块,长大成人后合为1块。儿童的尾骨有4~5块,长大后也合成了1块。儿童有2块髂骨、2块坐骨和2块耻骨,到成人就合并成为2块髋骨了。这样加起来,儿童的骨头要比大人多11~12块,就是说有217~218块。甚至有的初生婴儿的骨头数量更多一些。
男性骨骼比较粗大,表面粗糙、肌肉附着处的突起明显,骨密质较厚,骨质重;而女性骨骼比较细弱,骨面光滑,骨质较轻。当你骨折时,医生会用绷带或石膏为你固定伤处,几个月后就会康复。
二、人体有多少骨骼
人体的骨骼从胎儿阶段开始发育,起初,绝大部分骨骼都是由软骨构成的。在婴儿成长过程中,软骨逐渐被纤维组织所替代,并经过软骨骨化过程,硬化成骨。骨化到20岁左右才结束。骨骼的生长和发育由甲状腺激素、生长素以及性激素激发。应加强锻炼,及时补钙,并定期测试骨密度,以保证骨骼健康发育。
人体内的206块骨通过骨连接,构成骨骼,从而将人的身体支撑起来,并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根据骨的形态可以把骨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大腿骨、上臂骨都是长骨;短骨则分布在灵活运动又承受压力的部位,如手腕骨;肋骨则属于扁骨;不规则骨如椎骨。它们都是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的。
一般来说,人的身高取决于长骨的长度。长骨外形呈管状,主要存在于四肢,可分为"一体两端"。体又叫骨干,它的外周部骨质致密,中央为容纳骨髓的骨髓腔。两端是软骨组织,叫骨骺。骨骺不断生成新的软骨组织,然后再钙化,这样长骨的长度也就增加了。脑垂体分泌的生长素并不是直接作用于骨骺,而是借助于血浆中的一种叫生长素介质的物质发生作用,使长骨增长。
决定身高的因素主要是生长素分泌的多少。那究竟是什么影响生长素的多少呢?一般来说,影响生长素生成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睡眠,据研究,生长素在睡眠时分泌增加,醒时分泌减少,睡眠不足,必然影响生长素生成;二是代谢因素,其中以血糖影响最大,血中血糖充足可促进生长素分泌,因此患有幼儿糖尿病的儿童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
事实上,骨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坚硬,在许多情况下,它可以说是脆弱的。如果将一根骨头浸入盐酸里面,脱去了骨中的无机物,它就变得韧软,甚至可以蜷曲打结。当然,健康的人自然是无法将骨头蜷曲打结的,但是得了佝偻病和骨软化症的人,骨头会因变软而发生畸形,所以人们又称之为"软骨病"。这种病人只要经过治疗,"软骨"就会成为正常"硬骨"了。
钙与磷好像形影不离的亲兄弟,它们主要以无机盐形式存在于体内,是形成骨骼和牙齿的主体部分。成人体内钙的含量约700~1400克,磷约400~800克,但只有极少部分作为离子存在于体液中。钙参与肌肉收缩、细胞分泌及凝血过程,能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磷则主要参与对生命活动有重要影响的物质代谢过程。如果钙磷供应不足,就会对人体产生较大危害。
罗圈腿也就是"O形腿",医学上称为"膝内翻",是一种不正常的骨骼发育畸形造成的。形成罗圈腿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幼儿时因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偻病;二是骨骼生长发育阶段受到特殊的生活习惯影响。另外,青少年和幼儿由于一些特殊习惯,也会使骨骼变形,形成罗圈腿。要预防罗圈腿,从幼儿时就应注意预防佝偻病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三、骨骼的巨大作用
人体共有206块骨骼,分为颅骨、躯干和四肢3个大部分。它们分布在全身各部位,支撑着身体,保护内部器官,同时由肌肉帮忙,进行各种活动。假如没有了骨骼,人体就成了一堆肉,根本无法直立行走。
1.支持作用:人体不同的骨骼通过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连成一个整体,对身体起支撑作用。假如人类没有骨骼,那只能是瘫在地上的一堆软组织,不可能站立,更不可能行走。
2.保护作用:人类的骨骼如同一个框架,保护着人体重要的脏器,使其尽可能的避免外力的"干扰"和损伤。例如颅骨保护着大脑组织,脊柱和肋骨保护着心脏、肺,骨盆骨骼保护着膀胱、子宫等。没有骨骼的保护,外来的冲击、打击很容易使内脏器官受损伤。
3.运动功能:骨骼与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协同,共同完成人的运动功能。骨骼提供运动必须的支撑,肌肉、肌腱提供运动的动力,韧带的作用是保持骨骼的稳定性,使运动得以连续的进行下去。所以,我们说骨骼是运动的基础。
4.代谢功能:骨骼与人体的代谢关系十分密切。骨骼中含有大量的钙、磷及其他有机物和无机物,是体内无机盐代谢的参与者和调节者。骨骼还参与人体内分泌的调节,影响体内激素的分泌和代谢。骨骼还与体内电解质平衡有关。
5.造血功能:骨骼的造血功能主要表现在人的幼年时期,骨髓腔内含有大量的造血细胞,这些细胞参与血液的形成。人到成年后,部分松质骨内仍存在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
四、骨骼的重要组成--脊柱及关节
1.脊柱
人体的脊柱是由33节脊椎构成的: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5节骶椎,4节尾椎。它们联系着全身的各个系统,因此每一节脊椎的健康都会关系到全身各系统的健康。我们的身体就像一部功能强大的机器,机器由各种部件构成,缺一不可。强壮的骨骼是这部机器的基础,支撑着柔软的肌肉和韧带,肌肉附于骨的表面,与骨骼共同支持人体、保护体内器官和承担运动功能:只有当肌肉富有弹性,才能带动关节活动,才能维持人体稳固的姿势。
人体的脊柱并不像从正面观为电杆一样笔直一根,而是根据人体的特殊情况有着四个弯曲,从侧面看上去呈"S"形,即颈部和腰部的弯曲凸向前,胸部和骶部凸向后。这些弯曲是适应人体直立行走的姿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生儿的脊柱是向后凸成弧形的,随着可以抬头及起坐,颈部前凸即逐步出现,胸部后凸也显得明显,等到学会行走后,颈部和腰部向前的弯曲才显著发展形成。
脊柱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头的支持者,又是人体躯干的中轴。脊柱支持体重、传递重力,保护脊髓和神经根,参与形成胸腔、腹腔及骨盆腔,支持和附着四肢与躯干联系的肌肉和筋膜。脊柱由于有独立的椎骨组成,加上韧带、肌肉、椎间盘将各个脊椎骨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就像自行车的链条一样,环环紧扣,这就保证了人类颈、胸、腰部活动的灵活性,人们能自由自在地根据不同需要前俯后仰、左右弯曲。
2.关节
如果人体全像骨头那样僵硬,人就会像乌龟那样笨拙;而如果人软绵绵的全是肉,那就像一条软弱的青虫。人之所以能奔跑跳跃、活动自如,关键在于人有关节--骨头与骨头之间的相连部分,这些关节使人既能折叠弯曲又能伸展自如。骨头之间有关节相连,使肌肉能带动骨头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人体的关节使人能做出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动作。肘部和膝部能让四肢屈伸;球窝关节,比如肩部和髋部,可让一根骨头做多方向扭转,同时仍与另一根骨头牢固相连。
健康的骨关节与骨相连既贴合又灵活,相邻的骨头末端各包着柔滑的软骨,彼此之间只有狭窄的缝隙,缝隙中有一层薄薄的润滑液。所以,骨头能够灵活地进行相对运动,不致因摩擦而受损。膝关节的空隙中还有扁平的软骨,叫做关节半月板,发挥减震器的作用。
五、身体的起重设备--肌肉
人体有600多块肌肉,它们能伸能缩、配合默契,为人的每一个动作提供动力。因而,有人把肌肉称为人体的发动机。肌肉大部分同骨骼相连,它们通过拉伸来移动和支撑骨骼。肌肉由神经脉冲控制,分别负责各部位的运动。人体全部的肌肉平均占身体重量的40%,这些肌肉对于支撑人体和生成热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肌肉的形状决定了肌肉的收缩力量,从而直接影响到肌肉的功能。人体最强壮的肌肉是沿着脊椎分布的肌肉,这些肌肉能够维持人体的姿势和产生动力。人体颈部和背部的肌肉十分有力,它们能够参与复杂的运动。颈部的肌肉支撑头部并保持头部的姿势,而附着于肩胛骨上的肌肉则有助于稳定肩关节。
肌肉的联结可分为肌肉与肌腱的联结、肌腱与骨的联结。其中,肌腱是一种强有力的带状或片状的物质,是骨骼肌连接到骨的结缔组织纤维束。肌腱能促使肌肉不停息地拉伸骨骼。在联结处,肌腱纤维穿过骨膜牢固地附着在骨头的外层,将肌肉与骨骼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按照形态、功能和位置,人体的肌肉可以分为三大类: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骨骼肌主要是附着在躯干和四肢的骨骼上的肌肉,是牵拉骨头运动的绳索;平滑肌主要位于人体一些内脏器官和血管壁上,它的运动缓慢而又持久,好像一阵一阵的波涛;心肌仅位于心脏,它使心脏有节奏地跳动,永不停顿,并兼有骨骼肌和平滑肌的一些基本特征。它是人体中最勤劳的肌肉。
颇为有趣的是,人体的肌肉也会发出声响。不光是心肌和肺部的肌肉会发出声音,其他肌肉在收缩时也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声响。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把你的大拇指轻轻放在耳边,堵住耳朵眼,你就能听到马车通过鹅卵石地面那样的隆隆声。这就是前耳肌肉收缩时发出的声音。而且,肌肉的工作强度越大,发出的声音就越响。
虽然人体的肌肉众多,但是基本结构却很相似。肌肉是由肌原纤维细胞组成的,与大多数人体细胞不同的是:肌肉细胞呈长形,里面充满了线状的细丝。大脑中神经信号的传输使这些丝产生互动反应,从而使肌肉纤维收缩,肌肉纤维收缩会进一步促使整块肌肉收缩。传输信号越多,肌肉纤维收缩度越大;没有神经信号的刺激,肌肉纤维将变得非常松弛。
骨骼肌就像一股粗电缆一样,里面整齐地排列着数不清的细电缆,这些细电缆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肌纤维,而这些肌纤维又由一束束更细的电线--肌原纤维组成,这是骨骼肌在结构上不同于其他肌肉的最突出的特点。此外,骨骼肌肌肉组织里还包括供给肌肉能量的微血管。
平滑肌广泛分布于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泌尿、生殖等系统,平滑肌的联结不同于骨骼肌,骨骼肌的肌肉细胞通过肌腱同骨骼相连,而平滑肌细胞则是互相联结,形成管状结构或中空器官。就功能而言,平滑肌可以通过缩短和产生张力使器官发生运动和变形,也可以产生连续性的收缩,使器官保持原有的形状。
心肌是唯一的一类分布于心脏的肌肉组织,它每天大约收缩100000次,但是它的收缩具有严格的自动节律性,缓慢而持久,也正因为如此,心肌才不容易疲劳。此外,心肌也不受人体意识的控制。然而,心肌的收缩频率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根据机体所处的状态--是在进行活动还是在休息--来进行调节的。
六、骨骼肌是什么
任何关于肌肉系统的描述中,骨骼肌都处于主导地位。骨骼肌约占体重的40%,它可以进行从眨眼皮到挥动大锤的各种运动。骨骼肌中的每块肌肉都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它们在躯体神经的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肌肉具有一定的弹性,因而肌肉可以减缓外力对人体的冲击。另外,肌肉内还有感受人体体位和状态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不断地将冲动传向中枢,反射性地保持肌肉的紧张度,以维持人体的姿态和保障人体运动时的协调性。
骨骼肌的形态各不相同,大致包括羽状肌、半羽状肌、梭形肌、二头梭形肌和扁带形肌等基本类型。其中,梭形肌大多位于人体的四肢,它主要为长肌,长肌肌束的排列与肌肉的长轴相一致,而且收缩的幅度大,可以产生大幅度的运动。扁带形肌大多位于人体的躯干,这些肌肉组成体腔壁,能够对人体的各个器官形成强有力的保护。
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人体的心脏其实不止是胸腔中的那一个,它还有第二个呢。这"第二心脏"说的就是骨骼肌。原来,在每平方毫米的肌肉中,有4000多条毛细血管。肌肉在进行收缩时,肌肉间隙的压力会升高,静脉血管会受到挤压,这样,血液会更快地流回心脏。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肌肉,而血液又是分分秒秒部在循环流动着。因而,肌肉事实上是在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力挤压血液。它也像心脏那样起着"泵"的作用。
骨骼肌一般根据其形状、大小、位置、起止点、纤维方向和作用等来命名。其中,根据形状命名的有斜方肌、菱形肌、三角肌等;根据大小和位置综合命名的有胸大肌、臀大肌等;根据位置命名的有冈上肌、冈下肌等;根据起止点命名的有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等;根据纤维方向和位置综合命名的有腹外斜肌、肋间外肌等;根据作用命名的有旋后肌、咬肌等。
人体要做出一个动作,是依靠许多肌肉的参与的。如果肌肉的作用方向一致,那么就属于协作肌,而如果有的肌肉的作用方向相反,则属于对抗肌。对抗肌的工作流程就是通过收缩使先行收缩的肌肉可以伸展,因此骨骼肌必须成对地工作。当一块肌肉收缩时,与它成对的那一块肌肉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七、人的力气与肌肉锻炼
你的力气有多大,你能跑多快,你擅长什么运动?这些全要看我们身上的肌肉有多强壮。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增强肌肉的力量。有些奥林匹克运动员非常强,甚至能将相当于自身体重3倍的重量举过头顶。但是,锻炼肌肉要科学,比如不能刚刚吃完饭就锻炼,否则肌肉就会产生痉挛。
我们常说一个人"有劲"或者"没劲",就是说一个人力气的大小。影响力气大小的因素很多,饮食、锻炼、睡眠、身体健康状况等都与它有关。但在相同条件下,肌肉起决定因素。一个人肌肉越饱满结实,力量就越大。所以,运动员和拳击手身上的肌肉都鼓鼓的凸起。值得注意的是,肥胖和强壮是有区别的,肥胖的地方一般是脂肪,而不是肌肉。
经过锻炼的肌肉为什么会更有力量呢?我们知道,肌肉是靠肌纤维收缩提供能量的,肌纤维具有弹性,和弹簧一样。体育锻炼可以适度地将肌纤维拉长,这样它反射回来的力量就增强了。排球运动员起跳扣球前的屈膝半蹲,就是为了拉长腿上肌肉使他跳得更高;而身体稍稍后仰以及向上、后方举臂,同样是为了拉长胸、臂肌肉,以便把球扣得更加有力。这和弹簧压得越小反弹力量就越大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劳动或运动不久就会肌肉酸痛、浑身乏力。生理学家认为,这是肌肉疲劳的表现。在锻炼肌肉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放松肌肉,消除肌肉疲劳。这里有静止休息和积极休息两种方法。静止休息就是指在肌肉疲劳时,坐下来喝杯水或者躺下睡一觉。积极休息就是让已经疲劳的那部分肌肉休息,让不大使用的那部分肌肉活动起来,如做做工间操,在劳动、学习的间隙搞些文体活动等。
肌肉只能拉伸到有限的长度,如果运动时用力过猛,就有可能拉伤肌肉,我们也会感到肌肉疼痛、肿胀或痉挛。所以,在体育锻炼前,应注意热身,运动时动作要尽量规范,且不要用力过大或过猛。如果在寒冷的室外运动,还要做好保暖。在锻炼中,肌肉拉伤可以说很常见,碰到肌肉拉伤时,应立刻做冷敷处理,并请医生诊治。
生活中,有一句俗语--"左眼跳财,右眼跳灾"。难道眼皮跳真的和财运、灾祸有联系吗?事实上,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眼皮跳是因为肌肉不听话造成的,在医学上称为"肌肉痉挛"。眼皮由两种肌肉控制,一种叫做眼轮匝肌,控制闭合,另一种叫提上睑肌,当它收缩时眼睛就睁开。如果控制这两种肌肉的神经不正常兴奋,眼皮就会不由自主地跳动。一般在疲劳过度,用眼过久或睡眠不足时,眼皮跳的发生率较为频繁。而强光、药物、异物等刺激,或常常抽烟喝酒,也可能引起眼皮跳。
八、皮肤也是器官吗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脱去了茂盛的毛发,取而代之的是看似柔嫩的皮肤。覆盖在身体上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遍布灵敏的神经末梢,因此有"十指连心"的说法。它颜色丰富,是区分人种最直观的标志。它是整个身体的警报系统,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我们能感受冷、热、触、痛等刺激,这都依赖于皮肤,它是人体最贴身、最理想的外衣。别看这件外衣"单薄",却可以分成三层。最外面的叫表皮,这里常有细胞更新换代。中间层叫真皮,有弹性和韧性,经得住摩擦和挤压,它还埋伏着很多血管和感觉器官,如果划破了真皮层,就会流血并感到疼痛。最里面的一层是皮下组织,它像棉花一样垫在真皮下面,既保温又可以缓冲压力。皮肤不仅指包裹全身的这件外衣,还包括点缀在上面的毛发、指甲等附属器官。
与别的人体器官相比,皮肤不仅面积最大,而且分量也最重,说它是人体中最大的器官一点也不夸张。人的皮肤分为三层,依次为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层。可以做个试验:将一块哺乳动物的肉从表皮向下切,那层坚韧无比的物质就是表皮层和真皮层,再往下比较柔软的部分,俗称为肥肉,这就是皮下组织层。
成人皮肤的面积约为1.5至2平方米,重量达到2.8公斤左右。人的皮肤最薄的部位是仅约0.3毫米厚度的眼皮,最厚的部位为手掌和脚掌,有1毫米厚。人的皮肤由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等构成,弹性纤维约占皮肤干重的2%,而胶原纤维则占皮肤干重的90%。胶原纤维具有支持功能,决定真皮的张力。
胶原纤维主要由胶原蛋白组成,占到皮肤干重的70%以上。皮肤中含有两种腺体,一个是管体温调节、水分分泌和废物排出的汗腺,另一个是管油脂分泌、令皮肤柔软、抑制细菌繁殖的皮脂腺。
人的面部皮脂腺最为发达,每平方厘米约有400至600个,每个成年人每天能分泌2克皮脂。皮脂的分泌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当皮肤温度上升1℃,皮脂分泌就增加10%,当外界温度低于28℃时,皮脂分泌几乎停止了。罗列了这么多有趣的数据,那么你对人体最大的器官应该有所了解了吧。
在人的所有器官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可能就是皮肤了。皮肤不仅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而且还是最大的器官。皮肤从外表上看确实是貌不惊人,但它是所有器官中功能最多的器官。据研究,皮肤的构造之复杂,结构之严密,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皮肤的每平方英寸的面积里含有下列各种小器官:65根毛发、95至100条皮脂腺、70公尺长的神经、17公尺长的血管、65条汗腺、9,500,000个细胞、130条控制疼痛的神经末端、1950个神经纤维末端的知觉细胞、78个热知觉器官、13个冷觉器官、160至165个压力触角器官。正因为皮肤有如此众多的小器官,于是组成了人体中功能最全的器官。其中的八大功能是:保护功能、感觉功能、排泄功能、分泌功能、调温功能、吸收功能、贮存功能和合成维生素D功能。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研究发现,人类皮肤中的细菌种类随着时间变化而有所不同。有些细菌常年存活在人的皮肤上,约占总数的54.4%,它们主要分为葡萄状球菌、链球菌、丙酸菌和棒状杆菌四类。其余的细菌则都是短期寄居在人类皮肤上。
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些细菌,如放线杆菌等还与其宿主的性别有关。已被确认的182种细菌中就有3种只存活在男性研究对象的皮肤上。
布莱泽说,人们不必对这一研究结论大惊小怪,也不必感到害怕。细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单细胞微生物之一。虽然有些细菌会导致疾病,但是也有一些细菌对人体有益。
实际上,细菌长期以来一直存活在人体中,已经成为了人体的一部分。没有细菌,人体也无法正常新陈代谢。它们在人体内可以起到促进消化等有益作用。布莱泽补充说,很多细菌都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所以他不建议人们总是清洗自己的身体,因为那是在洗掉人体的一层"保护伞"。
人类皮肤颜色与黑色素在皮肤中的含量及分布状态(颗粒状或分散状)有关。黑色素集中在表皮的生发层的细胞中及细胞间。真皮层中一般没有黑色素,但具有色素时,可透过皮肤而呈青色,如新生儿骶部及臀部灰青色的斑。此外,皮肤的颜色还与微血管中的血液、皮肤的粗糙程度及湿润程度有关。身体在不同部位的颜色也常常不完全一样,背部的颜色比胸部要深得多,四肢伸侧比屈侧的颜色要深些,颜色最深处是在会阴部及乳头处。手掌和脚掌是全身颜色最浅的部位,甚至在色素极深的人群中,这些部位的颜色也明显地比其他部位浅,不同的生活条件也会造成皮肤颜色深浅的不同。肤色是人种分类的重要标志之一,观察皮肤的颜色多采用冯鲁向氏肤色模型表,观察部位主要是上臂内侧,分为十分浅、浅、中等、深、十分深等5级36色。肤色最浅的是北欧居民,其肤色呈粉色,主要是微血管颜色透过皮肤的缘故,肤色最深的要算巴布亚人、美拉尼西亚人,特别是非洲的黑人。
九、皮肤的组成和作用
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皮肤的内含组织四部分组成。
(1)表皮:表皮在皮肤的最外层。在外侧是角质层,最里面的一层是基底层。基底层的基底细胞具有较强的分生能力,每隔12天分裂一次,并逐渐向表层推移和分化,递变为表皮的各层细胞,最后变成角质层,这个过程一般需要28天左右。角质层的细胞逐渐老化脱落。
新生儿的皮肤角质层发育不完善,只有2~3层角化的细胞,细胞彼此的联接也不紧密,因此防御功能差,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弱,很容易受伤和感染。
(2)真皮层:真皮乳头像手指状伸入表皮,两者之间犬牙交错,牢固地镶嵌在一起。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尚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毛发、皮脂腺、汗腺及肌肉。真皮分为乳头层及网状层。
(3)皮下组织:由真皮下部延续而来,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构成。皮下脂肪层是储藏能量的仓库,又是热的良好绝缘体,此外还可缓冲外来的冲击,保护内脏器官。
(4)皮肤的内含组织:包括毛发、爪甲、皮脂腺、汗腺皮肤的平滑肌、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等。
皮肤的作用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保护作用--皮肤的作用是覆盖身体而保护内脏,同时角质层也具有防止细菌侵入的作用,而皮肤表画的皮脂膜则具防止细菌繁殖的功用,对于光线或紫外线由红血球及黑色素来吸收,可防止紫外线直接侵入体内,皮肤也能保护内脏免受物理刺激,即使受到轻微的伤害也能使之恢复。
调节体温作用--人体在健康才会保持一定的体温,这是因为皮肤的作用所致,皮肤本身不易传热,能对外界气温产生调节作用,使血液循环量和发汗量有所变化,借此来保持一定的体温。
分泌排泄作用--皮肤会分泌汗水和皮脂,皮脂膜会带给皮肤表面湿润和光泽,并使毛发光滑,虽然汗水的大部分是水分,但同时也有尿素、氨、脂肪等排泄物来辅助肾脏的功能,另外还具有排泄碘、溴、砷、汞等药物的作用。
知觉作用--在皮肤上布满了知觉神经,能迅速感受到来自体外的刺激,知觉包括有触、痛、令、热、压觉等。指头尤其敏感,当脑部收到来自皮肤的讯号时,会迅速察觉危险而命令身体各器官远离危险。
呼吸作用--虽然程度上较轻微,但事实上皮肤也在呼吸着,其呼吸量约为肺呼吸量的切工作1/180,如果用不通气的物质把皮肤完全隔离时,其人将无法生存,由此可见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吸收作用--由于皮肤本来具有防止异物进入体内的作用,因此不具备积极的吸收作用。然而有些物质若加上处理,来促使皮肤吸收,则仍是有可能的,化妆品便是利用此种特性而制成的。
十、皮肤的温度及类型
由于人类是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在36℃~37℃之间,所以有些人会认为皮肤的温度像体温一样恒定,其实这是错误的。人体组织器官和皮肤随部位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别。
人体肝脏的温度最高,其次是血管和肌肉,最后才是皮肤。皮肤的温度一般都低于37℃,它受皮肤内血循环和外界气温的影响,一般规律是躯干比四肢高,四肢近心端比远心端高,血循环较丰富的头、面及掌跖处皮温也较高,最低的是耳廓、鼻尖及指端,外界气温的变化对皮肤温度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例如夏季时胸部皮肤温度为36.6~℃;大腿处为33.6℃;到冬季时胸部为36.4℃,手部温度仅有10℃左右,相差很显著,保温不得当,很容易发生冻疮。
皮肤的微循环对体温的调节有重要作用。当体内外温度升高时,皮肤微循环血流增加,流速加快,血管扩张,出汗增加,以散发热量;反之,体内热产生低下,外界温度较低时,皮肤血流量降低,流速变慢,血管收缩,防止从皮肤散失热量。许多人认为饮酒可以祛寒,这也是不完全正确的。饮酒后可以使皮肤微循环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可以暂时起到温暖皮肤祛寒的作用,但同时也更加快了体内热量从皮肤散失,一旦酒精作用消失,便更觉寒冷,而且过量饮酒大醉时,皮肤微循环血管调节功能麻痹,对寒冷的抵抗力大大减弱,很容易发生冻疮、冻伤,所以在冬季不提倡饮酒取暖,更要禁止喝得酩酊大醉才外出。
皮肤类型可以大致分为五大类:干性皮肤、油性皮肤、中性皮肤、混合性皮肤、问题性皮肤。
(1)干性皮肤
毛孔不明显,皮脂腺分泌较少,因而比较干燥,但却显得清洁、细嫩。这种皮肤经不起外界刺激,易老化起皱折。夏天易患日照性皮炎,冬天遇冷容易于裂。因此干性皮肤最需要美容保养。
(2)油性皮肤
油性皮肤比较粗厚,毛孔粗大,皮脂腺分泌较多,因而皮肤油腻、易污,这种皮肤虽不十分美观,却更能经受风吹日晒。也不易老化,面部皱纹也比干性皮肤出现得晚一些。但是,由于较多皮脂,容易阻塞皮脂腺分泌的出口而使细菌繁殖,所以,易生痤疮导致化脓性感染。
(3)中性皮肤
中性皮肤组织紧密,厚薄适中.光滑柔软,富于弹性,这是最理想的皮肤类型,但在成年人中并不多见,仅在发育期的少女中可见。
(4)混合型皮肤
这是黄色人种中常见的皮肤类型,一般是指干性和油性两种性质的皮肤混合存在的皮肤类型。常见的混合型皮肤又进一步细分为三类:
①A型混合皮肤;②T型混合皮肤;③O型混合皮肤。
以下详细介绍:
①A型混合皮肤:只有整个鼻部为油性,其他部位为干性皮肤。
②T型混合皮肤:只有鼻部和额部为油性,其他部位为干性皮肤。
③O型混合性皮肤:鼻部、额部和颧骨部位均为油性,只有腮部为干性皮肤。
十一、皮肤上的衍生品
动物身上的毛、角、爪、蹄等是它们皮肤的衍生物,人体皮肤的衍生物主要是体毛、头发和指甲等。人类的指甲虽也以与动物脚爪相同的方式生长,但形状却与它们不同;而遍布人体全身的细小毛发,相比动物的皮毛,它们看起来更短、更细小,也没有动物那么密集,于是人类光滑的皮肤成为我们在动物界里与众不同的标志。
头发、胡须、眉毛、睫毛、汗毛、腋毛、阴毛都是人体的毛发,它和指甲共同构成了人体皮肤的衍生物。全身的毛发作为人体的组成部分,有其特殊的作用。皮肤上的毛发好像生长在田野里的庄稼,露在外面的是毛干,皮肤里面的是毛根。毛根通过毛细血管吸收营养,使毛发生长。毛根由毛囊所包,毛囊外面又有一小束肌肉,叫作毛肌,人体表面的"鸡皮疙瘩"就是毛肌收缩的表现。
一头黑亮的头发,不仅从外形上让人感到清爽美观,也是一种健康的标志。头发是人体最重要的毛发,每天可长约0.4毫米,所以头发是不断更新的。成年人有8万~10万根头发,平均每天脱落30~120根。头发对头皮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是人体健康状况的"探测器"。人类头发的颜色是由基因决定的,一般而言,常见的有黑色、金黄色、棕色及红色等,当人类老化时,头发通常会变成银白色。
一个健康人的指甲具有以下的特征:甲色均匀,呈淡粉红色;甲质坚韧,厚薄适中、软硬适度、不易折断;表面光滑,有光泽、五分层、纹路;甲缘整齐,无缺损(外力原因除外);指甲根部的半月痕以乳白色为宜(最好十个指甲均有)。有时我们可以通过指甲,这种身体表象的变化来判断身体是否健康,当然这只能作为参考。如果身体真有不适,最好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
我们的指甲除了用来保护手指,还常用来做掐、剔、抠、挖、割等细微动作,虽然指甲相比其他皮肤还比较坚硬,但有时也会受到伤害,所以要很仔细的保护它们。比如,指甲两侧的角不能剪掉,否则长出的指甲会嵌入软组织内,形成"嵌甲";每次剪指甲不要剪得过短,否则会影响指甲对手指的保护作用。
头发有光泽是健康的表现,干涩的头发则表明皮脂腺分泌有问题。保护头发,既要注意身体锻炼和饮食营养的搭配,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不要过多使用碱性肥皂洗浴,以免影响到皮肤质脂膜,从而影响到毛发;另外,保持一头自然的发色其实也是对头发的一种保护,染发可能会更好看,但对头发而言,却是弊大于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