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里的那点事:奇妙而有趣的生理常识-最容易被忽略的身体系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但其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排泄。排泄是指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为机体所利用或者有害的物质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生殖系统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工具。人类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就是男女两性通过身体中的生殖系统共同完成的。

    一、什么是免疫力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组成。

    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但其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

    免疫系统有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清除和免疫稳定。免疫防御监视、防御和消除外来的病毒、细菌;免疫清除指将新陈化谢之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留下的病菌死伤尸体等清除出体外;免疫稳定反映修补受损器官和组织,从而使它们恢复正常功能以稳定体内环境,使之达到平衡统一。

    为什么得了感冒,我们会很快自愈?为什么婴幼儿需要定期接种各种疫苗?为什么有的病得过了,以后可能就不会再得?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从人体的免疫力说起。人体有了免疫力,就像给自己的身体打造了一支有力的军队,一方面将外界的细菌病毒等物质挡在外面,另一方面还积极对抗那些入侵到体内的细菌,从而使我们的身体得到保护。

    免疫力对人体的保护表现为三种:阻止外来病菌入侵人体,如皮肤对人体的保护;令趁虚而入的病菌无法在人体内部发育繁殖;使病菌无法形成对人体的危害作用。一般情况下,人体免疫机制会保护人体免受外部损害,对人体有利,但有时也会令人体产生异常反应,这种作用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

    人体的免疫力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免疫,比如我们的身体天生就具有抵抗外来病菌和微生物的能力,并由此对一些疾病产生免疫力,这就是先天性免疫,这种免疫可以保证人的正常生长和生活。如果向人体中注入疫苗,人体就会产生抵抗特定疾病的能力,这种免疫力是以前所不具有的,因此它是后天获得性免疫力。

    人体白细胞是身体先天免疫的第二个守护员,它们能辨认并消灭致病源,将较大病菌用接触的方式来消灭,较小的则直接吞噬掉。细胞的吞噬作用是细胞为了获得营养而演化出来的行为,白细胞的吞噬(胞噬作用)作用主要由其成员中的吞噬细胞来执行。被吞噬掉的致病源有两种结果:要么被酶分解,要么被人体内的过氧呼吸所释出的自由基杀死。

    人体免疫失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时会发生免疫不全疾病,导致病菌的重复感染而危及个体的生存;相反,免疫系统功能过于强烈也能导致疾病,这是由于过度反应的免疫会将自身组织或细胞当成外来的病菌而对其进行,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自体免疫性疾病。

    免疫系统是人体免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从自身的细胞或组织辨识出非自体物质,小到病毒,大至寄生虫等,所有植物与动物都具有先天免疫系统,但免疫系统并非完全有效,因为病菌或寄生虫适应能力非常强,它们能不断演化获得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抵抗力,从而使自己得以长期在寄主体内生存。

    二、天然卫士长--人体免疫系统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组成。

    人体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但它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在很多由于自身免疫引起的疾病中,CD4+T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系统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与各种致病因子的不断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在个体发育中也需抗原的刺激才能发育完善。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备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淋巴细胞经血液和淋巴周游全身,从一处的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到另一处的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使分散各处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连成一个功能整体。

    免疫系统各组织功能的正常是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相对稳定的保证。人体免疫系统广布全身,错综复杂,特别是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在机体内不断地产生、循环和更新。免疫系统具有高度的辨别力,能精确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还能接受、传递、扩大、储存和记忆有关免疫的信息,针对免疫信息发生正和负的应答并不断调整其应答性。因此,免疫系统在功能上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

    然而,免疫系统功能的失调也会对人体极为不利。人体的识别能力异常容易导致过敏现象的发生(使用某种食物、注射药物出现过敏反应,甚至导致休克),反之则会引起反复感染;人体的自我稳定能力异常,会使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细胞作出反应,引发自身免疫疾病,诸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人体的免疫监视的功能降低,如同失去了一位"警卫员"使肿瘤有了可乘之机。

    由此可见,人体免疫系统对人的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它的功能不稳定,人类很有可能会被病毒、细菌这些病原体侵害、折磨。

    人体免疫系统由三道防线构成。前两道防线又叫做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遗传给下一代的防御能力。

    1.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的分泌物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和病菌的作用。

    2.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含有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溶解病菌。分布在血液和组织器官(如淋巴结、脾脏、肝脏等)中的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其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则可将菌体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菌体残渣,将被排到吞噬细胞外。

    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黏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他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3.第三道防线又叫特异性免疫,它有两种免疫方式,一种是靠抗体实现免疫的体液免疫;另一种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特点是不通过体液中的抗体,而是直接通过淋巴细胞来完成免疫。

    不管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都是后天获得的,是由于受外界的致病物质的刺激而产生的。两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它们都依赖淋巴细胞,只是依赖的类型不同而已。

    三、各种神奇的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主要是指能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等各种细胞。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基本成分,在人体内分布广泛,主要有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K淋巴细胞和NK淋巴细胞四种类型。

    骨髓和胸腺是人体主要的淋巴器官,外围的淋巴器官则包括扁桃体、脾、淋巴结、集合淋巴结与盲肠。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

    B细胞就是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它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而来的。成熟的B细胞经过外周血迁出,进入脾脏、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脾小结、脾索、淋巴小结、淋巴索及消化道黏膜下的淋巴小结中,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抗体,并在血液中循环,发挥体液免疫的功能。

    胸腺是T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因而T细胞也称胸腺依赖性T淋巴细胞。骨髓中的T淋巴系前体细胞(前体T细胞)经血循环进入胸腺后,也称胸腺细胞。它们在胸腺激素影响下,最终分化为成熟T细胞,随后释放入血液循环中。

    成熟T细胞和B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组织或器官,它们分别定居在固定的部位,发挥细胞免疫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K细胞属于抗体依赖淋巴细胞。它是直接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衍化而来的,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再结合到K细胞的相应受体上,从而触发K细胞的杀伤作用。K细胞在腹腔渗出液、脾脏中分布较多,淋巴结里含量较少。

    NK细胞是自然杀伤细胞,它可以非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这种天然的杀伤活性既不需要预先的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体参与。被NK细胞杀伤的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较大的病原体、同种异体种植的器官、组织等。NK细胞数量较少,在外周血中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5%,在脾内约有3%~4%,肺脏、肝脏和肠黏膜中也有出现。

    由此可见,人体在细菌感染过程中,体内的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间互相协作、互相制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防御功能。

    四、攻击人体的病菌及后天免疫

    人体在感染病菌的过程中,各免疫器官之间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防御功能。当病菌侵入人体后,首先遇到的是先天免疫功能的抵御。经过7~10天,机体产生了后天免疫。然后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杀灭病菌。注射疫苗可以使身体产生防御能力,从而对抗病菌,保证身体健康。

    病菌是导致机体致病的微小生物,它特别小,常常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繁殖、感染,损害人体健康。病菌可以分为细菌和病毒。细菌是较大的病菌,长约1微米,1万个细菌排起来有1厘米长;病毒是最小的病菌,比如伤风、流行感冒、麻疹等病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介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全长不足0.1微米,100万个病毒排起来长约1厘米。

    病菌是无孔不入的,任何地方都是病菌的栖身之所。每个人的口腔和皮肤都有病菌的影响,如果病菌进入血液,会引起败血症,很多传染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但是,人们一直对此毫无办法。直到19世纪中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经过反复研究,发现温度在62℃时加热30分钟,可以杀灭物质中不耐高温的细菌等微生物。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使用这种方法消灭酒中的杂菌。为了纪念这位微生物学家,人们把这种消毒方法称为巴斯德消毒法。

    免疫力可分为两大类: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先天免疫又称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功能。这种免疫是生来就有,并能遗传,对各种微生物均有一定程度的防御能力,而没有特殊的针对性,所以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后天免疫是指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自然获得的,或者用人工辅助的方法被动得到。这种免疫力是具有特异性的,如患过伤寒只获得对伤寒杆菌的免疫力,而对痢疾杆菌就没有免疫力,所以称为特异性免疫,又称为获得性免疫。这种免疫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人人都有的,只有与该病原体斗争过的人才有。

    从出生到12岁这个阶段,每个人都要接受多次的免疫接种,也就是用人工方法将免疫原或免疫效应物质输入到机体内,使机体通过人工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的方法,获得防治某种传染病的能力。如:注射乙肝疫苗、卡介苗、狂犬病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等,其目的就是预防相应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注射疫苗后,人体仿佛受到病菌入侵一样,开始产生杀死病菌的抗体,日后如果遇上同类病菌,身体便能立刻消灭病菌。这是因为疫苗中含有无害的死病菌或是由无害的死病菌中提炼的物质,能使身体产生天然的防御能力对抗病菌,从而保证了身体健康。

    五、过滤之器--人体泌尿系统

    人体每天都在吸收新鲜物质,同时排出体内废物,这种循环往复的生理作用一刻也不能停。我们知道呼吸系统能够排出二氧化碳,消化人系统排出大便、胆色素和无机盐,皮肤汗腺排出汗液。除了这些,人体还有大量的水分和水溶性垃圾,全靠了另一个组织系统--泌尿系统来排泄,所以有人将泌尿系统称作人体的下水道,这个说法一点也不为过。

    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它的主要使命是泌尿和排尿。尿是在肾中形成的,肾脏就是清洁血液的过滤器。我们的血液中,既有营养成分,也有代谢的废物,血液通过肾小体中的肾小球过滤,先形成原尿。原尿通过肾小管的再吸收,绝大部分又返回到血液,剩下的代谢废物流经输尿管,进入储尿池--膀胱。当尿液积蓄到400毫升左右时,便及时报告大脑,使人产生要排尿的感觉。

    人体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它的主要功能是泌尿和排尿。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承担着清除血液中的废物和保持血液清洁的任务,因此被喻为"人体中的清洁机。"

    人有两个肾,左右各一,分别位于脊柱的两侧,呈蚕豆形,新鲜肾呈红褐色,紧贴后腹壁,左肾位置略高一些。肾的大小一般与人的拳头差不多。肾脏担负着巨大的工作量,它的血流量是很大的。肾脏的制尿部分是由许多肾单位组成的,每个肾单位是由肾小球和肾小管构成。肾小球是一个小小的过滤器,肾小管像一根长而弯的管子,它能将原尿中的有用物质重新吸收到血液里,并把肾小管里的废物送到尿液中去。

    人体的每个肾脏是由120万个肾单位组成的,一共有240万个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肾脏小体又包括肾小球、肾小囊。

    其中肾小球只能滤过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这种在肾小囊中的液体我们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50升。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制造尿液,它还可以起到清洁血液的作用。肾脏是通过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排出氢,排除毒素和药物,维持体内的水分、盐分,维持酸碱平衡,从而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肾脏还可生成某些激素,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所以肾脏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输尿管是输送尿液到膀胱的器官。它是一对肌性管道,上端连接肾盂,下端与膀胱相接,长约25~30厘米。

    膀胱位于小骨盆腔内,是储存尿液的器官,属于暂时储存尿液的肌性囊。上连输尿管,下接尿道。前为耻骨联合,后方在男性有精囊腺、输精管和直肠,在女性有子宫和阴道。

    膀胱壁由黏膜、黏膜下膜、肌膜和外膜组成。肌膜主要是纵横交错的平滑肌束,叫逼尿肌,膀胱下口即尿道内口处有发达的环行平滑肌,叫尿道内括约肌。当尿液在膀胱内充盈到一定程度时,逼尿肌受到牵张而收缩,括约肌松弛引起排尿,尿液排空后,又恢复到括约肌收缩、逼尿肌松弛的贮尿状态。

    膀胱的形状、大小和壁的厚薄随所贮存的尿量而变化,空虚时呈锥形体,膨大时朝向后下方。一般成人容量约为300~500毫升。

    成人膀胱空虚时,膀胱顶不超过耻骨联合上缘,幼儿的膀胱位置比成年人高,几乎完全位于腹腔内。随着年龄的增长,膀胱逐渐下降到盆腔内,老年人因盆底肌的托载能力减弱所以位置较低。

    尿道是尿液排出体外的通道,也是排尿管道的最后一段,由膀胱下口(尿道内口)开始,末端直接开口于体表。尿道可以导尿,将尿液排出体外。男、女尿道有很大不同,男性的尿道又细又长;女性的尿道则短而宽。

    尿的生成是由肾来完成的,有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分泌等过程而完成,它是持续不断的,而排尿是,间断的。将尿生成的持续性转变为间断性排尿,这是由膀胱的生理机能完成的。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尿由肾脏生成后经输尿管流入膀胱,在膀胱中贮存,当贮积到一定量之后,才排出体外。

    人体体内的血液时刻不停地运送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同时也收集了全身各组织产生的各种废物,这时泌尿系统的器官就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及时清除体内的废物以保证人体的健康。

    六、身体里的清洁机--肾脏

    我们每天都要排几次尿,那么尿是哪儿来的呢?原来,人体内有专门管形成尿和排尿的一些器官,这些器官被称做泌尿系统。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是贮存尿和排尿的通道。肾脏的形状像两颗大豆子,在腰的两边一边一个。当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中的部分水分、尿酸、尿素等废物就被过滤出来,形成尿液,尿液进入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贮存,当贮存的尿多了,人就会有小便的感觉,上厕所后,尿便从尿道排出。

    肾脏就是人们常说的"腰子"。肾脏是制造尿液的器官,承担着清除血液中的废物,保持血液清洁的任务,被人们比喻为"人体工厂的清洁机"又叫"血筛子"。

    肾脏的制尿部分是由许多肾单位组成的。一个肾大约有100万个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和肾小管构成。肾小球是个像毛线团的毛细血管球。肾小管形似一个长而弯曲的管子,每个肾单位的肾小管长5.5cm。若把一个肾脏所有的肾小管都连接起来,约有200公里长。肾小球很像一个小小的过滤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废物如尿素、尿酸,以及一些有用的可溶性化学成分都随着液体被滤到肾小球里,生成原尿,这是尿生成的第一步,还没有形成最后排出的尿液。健康人每天生成的原尿约有150升,但实际排出的尿液只有1%,原尿中99%的水分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中去。

    肾小管还能将原尿中的有用物质重新吸收到血液里,并把肾小管周围血液中没过滤掉的杂物送到尿液中,经过肾小管对原尿的处理后,剩下的尿液便流到集合管中,最后汇集到肾盏和肾盂,从这里再经输尿管导入膀胱。

    体内血液时刻不停地运送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同时也收容了全身组织产生的各种废物。有些废物是有毒的,如果不把它们及时从血液中清除掉,会对人体发生危害,所以肾脏担负着巨大的工作量,它的血液量是很大的。

    两个肾脏只占体重的0.5%左右,但流经肾动脉的血流量占了心输总量的24%,比大脑的供血量还大4倍,平均每分钟约1200ml的血液流入肾中过滤。在一昼夜间,人体中的血要流经肾脏约400遍。

    排尿的多少与喝水、出汗多少等因素有关。但一个人每天的尿量不能少于500ml。如果尿量减少或肾脏功能出现了问题,那么代谢废物就会在体内积累,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昏迷、死亡。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叫做"尿中毒"。

    七、憋尿的害处你了解吗

    尿液经过肾脏的过滤后就由输尿管进入了膀胱。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器官,成人的膀胱容量为300~500毫升,新生儿的膀胱容量约为50毫升。膀胱壁柔软而有弹性,当里面装满尿液的时候,膀胱壁就会扩张,而人在小便的时候,膀胱壁就会收缩,将尿液排出体外。

    正常排尿过程是一种受意识和神经控制的反射性活动。正常人能随意排尿,并能在排尿过程中,随意地使尿流中断。正常成人日间平均排尿4~6次,夜间就寝后0~2次。在正常情况下,当膀胱胀满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刺激感受器,并经神经反射传至大脑产生尿意,此时如有意强忍,不让小便排出称为憋尿。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会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如正在上课,冬天怕冷,夜里不肯从暖和的被窝里出来,或故意憋尿锻炼自己的"耐性",使积累在膀胱里的尿液不能及时排出,产生憋尿现象。

    一般来说,膀胱可以积200~500毫升的尿液,尿液产生的压力刺激,使人产生排尿感,这时我们就会去厕所小便。如果不及时排尿,尿在膀胱里越积越多,尿液就会不由自主地排出来。经常憋尿,会损伤膀胱壁内的感觉神经功能,膀胱内的压力增加,也会对肾脏产生反作用力,势必损伤肾脏排泄代谢废物的功能,使水和代谢物在体内堆积起来而造成尿中毒,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症,如遗尿、尿路感染,甚至引起肾脏病。所以,我们千万别憋尿。

    老年人、体弱者、孕妇有尿意时也应及时排尿。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憋尿时,可明显感觉小腹发胀,时间越长,情绪会越急躁,身体也出现诸多的不适。这都是因为憋尿使膀胱充盈,使得交感神经过于兴奋所致。正常人尚且如此,老年人尤其是患有疾病的老人会怎么样可想而知。在憋尿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双重紧张的诱导下,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会升高、心跳加快,继而冠心病人会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老人,憋了很长时间的尿,一旦排尿还会突然昏倒在地。当老人长时间憋尿后又排尿时,一定要注意不要用力排尿。因为突然用力排尿,会使交感神经兴奋,继而迷走神经也变得过度兴奋使脑供血不足、血压降低、心率减慢而诱发排尿性晕厥。还有的老人会因突然屏气排尿使胸腔内压力增加,血压骤然升高,导致脑出血或心梗,甚至猝死。

    因此,我们从小就应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

    八、繁衍的秘密:生殖系统

    生殖是产生新生命的复杂过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人和动植物一样,作为自然界的生命体,通过后代来播撒生命的种子,这是自然赋予的天性,也是人类生活所需,它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生殖系统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工具,构成人体生殖系统的是生殖器,它包括男性生殖器和女生生殖器。

    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这种神圣的职责,是由男女两性通过人体中的生殖系统共同完成的。生殖系统是人体中完成性生活活动和生殖功能的各个器官所构成的系统,它是产生生殖细胞、繁殖后代、分泌性激素等器官的总称。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各不相同,但都分为内生殖系统和外生殖系统两部分。

    男性内生殖器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精囊腺、前列腺等。外生殖器有阴茎和阴囊。

    睾丸是男性最重要的内生殖器,呈卵圆形,有一对,存放在男性的阴囊内两侧,睾丸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产生精子;二是分泌雄性激素。附睾附在睾丸上方,主要作用是贮存睾丸所产生的精子,同时,它所产生的分泌物提供精子营养,促进精子进一步成熟。精囊位于膀胱底,功能是分泌黄色黏稠液体并参与组成精液,有增加精子活力的作用。前列腺是一实质性器官,它分泌的乳白色液体是精液的主要成分。阴囊是由皮肤构成的囊,皮肤薄而柔软,皮下组织内含有大量平滑肌纤维,叫肉膜,肉膜在正中线上形成阴囊中隔将两侧睾丸和附睾隔开。肉膜遇冷收缩,遇热舒张,借以调节阴囊内的温度,利于精子的产生和生存。

    阴茎是男性的性行为器官,阴茎的前端叫龟头。在婴幼儿时期,龟头外面包着一层皮,称为包皮。青春期发育加速后,或接近成熟年龄时,包皮会渐渐向后退随而露出龟头。

    男性的青春期不仅表现在性成熟方面,同时又是决定人一生的性格、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刻。此时,身体和心理虽接近成人,但与成人相比,还不够成熟,缺乏经验,常常是勇敢、鲁莽,容易受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容易发生意外,有许多心理学家称这个时期是"危险时期"。

    男性性成熟后,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精子,成年男子每个月估计能产生几十亿个精子。而女性性成熟后,每隔28天左右,一般只能成熟并排出一个卵细胞。因此,精子的产生与成熟无周期性,一旦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就会持续不断地产生精子。男性产生精子的时间可持续到70~80岁;而女性排卵是有周期性的,卵巢排卵功能仅能维持到50岁左右,所以男性更年期较女性更年期晚10~20年。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外生殖器有阴阜、阴蒂、阴唇、处女膜和前庭大腺等。

    女性生殖腺(即卵巢)位于盆腔入口的侧边,是成对的性腺器官,它能产生女性生殖细胞--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卵子若能与精子结合,就能产生一个新个体,女性激素能调节女性生殖活动,并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绝经后,卵巢逐渐萎缩。

    输送管道是运送生殖细胞的器官,包括输卵管、子宫和阴道。输卵管也是成对的,它一端开口于腹膜腔,另一端开口位于子宫,是精子和卵子相遇受精的部位。

    子宫是单一器官,也是孕育胎儿的场所,位于盆腔中央。子宫由内膜、平滑肌和外膜构成。内膜呈周期性变化,每月脱落而出血一次,称月经。如卵子受精,则内膜不脱落,受精卵种植在子宫内膜上,发育成胎儿直至分娩。

    阴道是女性性交器官,也是排出月经及胎儿娩出的通道。阴道富于伸展性,下端的开口称阴道口,开口在阴道前端。

    附属腺体,主要是前庭大腺,豌豆大小,位于阴道口两侧,分泌物有润滑阴道的作用。

    青春期是女性性发育的最高峰。女性第二性特征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不同变化:一般8~10岁,身体开始增高,子宫开始发育;11~12岁,乳房开始发育,出现阴毛,身高突增达到高潮,阴道黏膜出现变化,内外生殖器官发达;13~14岁,月经初潮,腋毛出现,声音变细,乳头色素沉着,乳房显著增大;15~16岁,月经形成规律,脂肪积累增多,臀部变圆;17~18岁,骨骺闭合,停止长高;19岁以后体态苗条,皮肤细腻。

    九、生命的孕育过程

    1.人体受精

    受精是指卵子和精子融合成一个受精卵的过程。人体的自然受精是通过性交来进行的。

    一个男性一次射出近亿条精子进入女性阴道。有些精子从阴道流出,但大部分保留在阴道内,精子在阴道内的酸性环境下很快死亡;小部分精子通过子宫腔的子宫收缩运送精子到达输卵管,精子进入阴道15分钟后就可以在输卵管中发现。

    受精通常发生在排卵36小时后,数百万的精子射出,只有几百个精子相继与卵子结合。当精子和卵子相遇时,覆盖在精子头上的囊壳开始溶解,并释放出其中藏有的酶。这些酶的作用是溶解卵子的外层覆盖物,包括颗粒细胞层和透明带以利于精子穿入。当精子进入卵子时,它的尾部留在外面,当一个精子进入卵子内时,很快卵子的细胞膜发生改变,防止其他精子进入。尽管只有一个精子受精,但是来自很多精子分泌的酶攻击卵子的透明带有利于受精的精子穿透卵子。

    卵子受精后就成为了受精卵,又叫合子,这就是一个生命诞生的开始。受精卵形成后,一边朝着子宫的方向移动,一边开始卵裂,生命胚胎的形体结构开始孕育。

    2.胚胎的成长-受精的卵到胎儿

    卵子受精4个星期后,发育成胚胎,形状像蝌蚪,长约半厘米,有一颗豌豆那么大。此时头部已经成形,可以看到耳朵的原基和眼睛,脑子刚开始出现,长四肢的部位开始凸出,但是还没有骨髓。

    再过一个星期,胚胎就长到蚕豆般大小,肢芽已长成小爪。由于要容纳迅速成长的脑子,头部也变大了。双手比双腿长得快,四肢一形成,差不多立刻就开始活动,不过孕妇还感觉不到。

    胎儿的性别在受精卵时已经确定,但要到几星期后才渐渐明显起来,这时胎儿只有约2.5厘米长,能放进一个核桃壳里。尽管胎儿在第8周和第9周时还很小,但他在妈妈的肚子里已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平常他喜欢睡觉,而醒来的时候就做各种运动,这是为未来的生活而进行的练习。在第8个星期时,他的动作开始明显了,这时的动作比较生硬,很像牵线木偶的举止。但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动作会逐渐变得自然、协调。到第17~20个星期,虽然孕妇依然未能感到胎动,可是胎儿已经会张嘴、摸脸、挥手和踢腿了。胎儿在羊膜里只有脐带系住,活动起来就会慢慢滚动,好像太空人只靠生命索与宇宙飞船相连,在太空中飘浮一样。

    胎儿在初步成形的时候,头大尾小,像个逗号,然后身体比例逐渐变化,慢慢像个人样了。从第3个月起,胎儿显出人的形象。眼睑在第三个月初形成,逐渐把眼睛封闭起来,就像刚出生的小猫一样,等眼睛长好了再重新打开。五官逐渐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双眼互相靠拢,耳垂从低处慢慢上升;嘴唇形成,面颊鼓起,味蕾在舌头上出现,唾液腺也有了。

    到了第20个星期,全身已经长满了柔毛,这种毛叫做胎毛。第5至第6个月,又从新毛囊长出次生毛,逐渐代替胎毛。一个月之后,胎毛大部分脱落,可是有些婴儿出生时在头上、眼眉以及耳的边缘上,仍然会残留着一些柔软的毫毛。

    胎儿在子宫里迅速成长着,到妊娠期最后三个月,胎儿已长得足以适应在子宫内生活了。皮下脂肪开始积聚,瘦骨嶙峋的身体肥胖起来,即使离开母体也能保持体温。这时的胎儿已经为出生做好了基本的准备。在最后两个月,他的体重增长很快,一个月能长1.5千克。母亲必须一天吃好几顿才能满足胎儿对营养的需求。到妊娠后期,胎盘已停止生长,胎盘的营养供应能力已差不多无法满足胎儿的需要了。

    这时,胎儿长得越来越丰满,外面的世界在召唤着胎儿,他即将要脱离母亲温暖的子宫,开始独立的生活了。

    3.又一个身体的出现-新生命的降生

    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度过了漫长的9个月,即将降生。胎儿临近出生时,母亲的子宫不断地剧烈收缩,使子宫颈扩大,将胎儿慢慢地往外挤;先是胎儿的头部从产道出来,接着是身体其余部分。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哭,婴儿的肺部便第一次吸入了空气,开始自主呼吸。一个新的生命降生了,也迎来了新的希望。

    母亲怀孕第36~40周,胎儿就要脱离母体降生了。通常在怀孕第7个月以后,胎儿的身体会在子宫内倒转,脑袋朝下并慢慢下降到母亲的产道里。分娩就是胎儿从母体产出的过程。分娩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又叫破水,子宫开始收缩,包裹着胎儿的羊膜破裂,羊水流出;第二阶段,胎儿通过产道娩出,脐带在胎儿出生后被剪断;第三阶段,胎盘脱落,从产道娩出。

    母亲在怀孕期间,激素会促使乳腺发育,在产后不久,乳腺开始分泌乳汁。这是因为当胎盘的卵泡激素作用消失时,催乳素的作用即行开始,于是乳汁开始分泌。新生儿出生后,就会有吮吸反射,这是一种先天具有的本能,在胎儿期便已形成。当刺激18周大的胎儿时,可以观察到唇部的吸吮动作,婴儿出生后吸吮反射更加明显。当婴儿吮吸乳头时,便能刺激乳汁流出。母乳富含营养,是婴儿成长唯一最自然、最安全、最完整的天然食物,也是婴儿出生后头几个月生长发育所必须补充的。

    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常会伴着婴儿的哭声,这是因为婴儿的声带是挡在气管前面的,当他(她)离开母体来到世上第一次呼吸的时候,气流就会冲击声带,发出声音。此后,新生儿的啼哭则是一种本能反应,也是一种运动,可以促进肺的发育。由于出生后对环境不适应,新生儿不分黑夜和白天,往往白天安睡,夜间啼哭,常常会出现夜啼的特殊症状。

    剖宫产是以手术的方式,切开孕妇的腹部和子宫壁,取出胎儿。现在,剖宫产已经很安全,只会在产妇腹部留下一道小小的疤痕。不过,剖宫产手术大多在紧急情况下施行。手术前,孕妇应保持愉快平静的心情,避免过分的紧张和焦虑。但是,以剖腹产手术出生的新生儿由于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直接接触外界,天生免疫力会较之自然分娩的婴儿较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