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旗不倒,是因为地上竖起了那么多烈士的墓碑。墓碑,战士的头颅,它支撑着祖国的蓝天。
什么是战士最开心的时刻?
请你看看这幅油画:《蒋家王朝的覆灭》。
刚刚经过一场激战从战壕里爬出来的战士,举着枪,打着旗,连脸上的硝烟都来不及擦去,就跳着、唱着、笑着,冲上了总统府。
这是一座豪华的宫殿,宫殿也被战士踩在脚下;这是一座顽固的堡垒,堡垒也被英雄踏碎!
此刻,全中国的每一颗心脏都在剧烈地震荡。有的兴奋,有的恐惑,还有的在怨恨。
这是人民最开心的日子!
此刻,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插着红旗的总统府。小米加步枪的军队终于摧垮了蒋家王朝。
东方地平线上将诞生一个生气蓬勃的人民共和国!
在总统府上空飘扬的红旗,是烧毁旧世界的烈火,是迎接新生活的彩霞。
她有阳光的辉煌。
她有鲜亮的秋色。
她有壮丽的诗篇。
为了红旗插上总统府这开心的一天,多少个忠诚的方队拼搏、冲杀了几十个春秋,无数个牺牲的战士从容地献出了青春,只把鲜血留给红旗。
旗上那闪烁生辉的无数个星座,便是烈士的名字。他们的笑容,他们的心愿,他们的誓言,织成了这面庄严的红旗。
20多年长途行军,军旗伴着嘹亮的歌声一直走在队伍的前头。红旗不倒,是因为地上竖起了那么多烈士的墓碑!
墓碑,战士的头颅。它没有低首的遗憾,没有屈服的痛苦。它化作蓝天上一颗颗小星星,装点着祖国的山川河流。
每一座墓碑都有一个悲壮动人的故事。
军旗啊,你可以作证!
从人民军队诞生的那天起,到共和国成立,以至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个时期,奉献出热血的战士知多少!
张思德、董存瑞、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王杰、欧阳海、雷锋、张华……共和国的哪一个人不知道他们的事迹?
还有千千万、万万千的献出生命的战士,有的留下了墓堆却没有姓名,有的连墓堆都没有留下,他们化作了山脊支撑着祖国的蓝天,他们变成了小溪滋润着广袤的土地。
他们把鲜血献给军旗。
他们将躯体溶入国土。
1.子弹打进了他的胸膛,他还举着望远镜了望
他叫李红光,牺牲于1935年5月,年仅26岁。当时他已经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了。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李红光是东北有名的义勇军领袖之一。
可是从敌营里传来奇闻:“李红光师长是个19岁的美女。”怪事!堂堂的男子汉怎么变成了美女?
李红光的抗日游击队活跃在当时的满洲省大地,深深扎根在群众之中,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狠狠地打击着敌人,点燃起了抗日斗争的熊熊烈火。
李红光的队伍是一支威慑敌胆的劲旅。
冬季到了,游击队没有度寒的冬装。李红光率队一举攻下了柳河县伪军邵本良的老窝三源浦,摧垮了敌部一个连,烧毁伪军营房数十间,逮捕了日寇走狗20余人,缴获军需弹药等大批物资。自己有吃有穿,还给敌人准备了足够的“干粮”。
邵本良要报一箭之仇。他带领伪军追来,连夜将游击队包围在老龙岗一带。但是,他不知虚实,不敢贸然进攻。于是,这老贼施展诡计,发出一封调兵信,佯称要将西边的兵力调往东边,自己将于某日率兵与东调的队伍会合,以包围人民革命军。他故意将信落入人民军手中。抗日将领杨靖字和李红光识破敌人的诡计,将计就计,以司令部的名义也向部队发出一封信,命令部队不要向北去,而要按邵本良假信中所说的时间行动,开往南边,速与司令部会合消灭邵本良于某地。此信也故意落入邵手中。邵得信大喜,信以为真,一切按假信中的设计照办。结果就在他从北边调兵去南边堵截人民革命军的时候,李红光率领部队看准空隙冲了进去,不费吹灰之力,就包抄了邵的驻地后方,缴获大批枪支。
邵本良气急败坏,直跺脚:“好个李红光,我10个人打他一个,也打不过,妈妈的!”
1933年冬,杨靖宇、李红光率300多名游击队员在金川地区活动,被日军包围了,打了三昼夜也没有突围出去。吃的没了,子弹也快耗完,杨靖宇深感大队人马突围出去已经不可能了,便决定趁夜化装分批冲出去。说得一口很流利的日本话的李红光化装成日军守备队大队长,带着40多名化装成日本守备队员的战士,向西从敌人背后插过去。途中40多个日军迎面走来,李红光首先搭话,日军的尤马队长一看是自己人,又见自己的官衔比对方小,便规规矩矩的低头站着。李红光趁机发问:“你们为什么不去打游击队?”说着便将尤马队长一刀砍死,其余40多个日军也被全部缴械。一路上,他们截获4辆弹药车、2辆食品车,杀砍得敌人晕头转向。
还有一次,李红光得到我军情报人员报来的最新消息:一个刚从日本国来的高级官员铁板司令,最近准备由沈阳去通他、柳河一带视察。
杨靖宇和李红光决定:截击!
他们很快摸清了铁板司令的行车路线、出发时间以及乘车型号。
按计划,350多名游击队员埋伏在敌人必经之路的两侧山头上。还有两名同志化装成修路工人,怀里揣着手榴弹,手里拿着铁锹,平整着路面……
铁板司令坐的敞篷车走来了,突然两颗手榴弹飞进车里,司令被炸得血肉横飞。李红光乘机带领部队冲了上去。
此次堵截,战利品颇丰:歼敌100多人,缴获步枪100多支、机枪5挺,击毁汽车23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从敌人兵营里传出了一条奇闻:李红光是个美女。
因何故李红光获得这样一个“棒冠”,不得而知。
李红光倒是想得蛮开:管它呢,说美女就美女,为了迷惑敌人,咱们索性将计就计,让敌人再尝尝“老娘”的厉害。
一天,他让一位女队员以师长的身份审讯了战俘。这些俘虏被释放回去后,一进门就战战兢兢地跪倒在头头面前,连连说道:李红光确实是个19岁的美女!真厉害。
李红光牺牲时的情景是很壮烈的——
那是日落西山时分,晚霞似火,将山山岭岭涂染得一片金黄。李红光站在山冈上指挥着部队与日本守备队战斗。狡猾的敌人隐蔽在北沟的塘里,就是不肯露面。李红光举起望远镜查找着敌人的机枪火力点。突然,一颗凶残的机枪子弹打进了他的胸膛。
他手里拿着望远镜,久久没有倒下,还在举着举着周围的同志们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一尊不倒的雕像!他看见了,看见了山岭那边的塘予,看见了明天……
2.草地上没有墓碑,只有战士的头颅
黑污污的,是土、还是泥?
草,一丛丛,一棵棵,像插在地上的一把把小刀。
水,浑浊,阴森,水面上爬着静静的蚊虫。
这就是红军长征经过的草地,无边无际。它像要对人们昭示一种什么,又像要掩饰什么。
草地,中国人都知道它,世界上许多人也知道它。
1990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金碑颂长征》一书,对草地作了这样的介绍:
“红军长征时经过的川西北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同西川盆地的连接段,历史上一直为松潘所辖,故俗有‘松潘草地’之称。现属松潘、红原、若尔盖和阿坝县一带。其范围大致包括烈尔郎山以南,浪架岭以西。查针梁子以北,纵横300多千米,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平均在3500米以上。地势由东、南、西三面向北略倾,起伏较小,一望无际,为典型的平原高原。境内有白河和黑河由南向北流过,汇入黄河,河道纵横,水流滞缓,形成许多河汊和沼泽地段。地广人稀,气候恶劣。当年,红一、二、四方面军,从1935年8月至1936年8月间,都曾先后从草地经过。”
草地因为长征的红军走过而出名。
多少红军战士在草地上走完了自己一生的最后里程。
草地上没有坟。这儿无法建坟。战土躺在沼泽里长眠。没有墓碑的地方挺起的是战士的头颅。
长眠的战士有多少?水色茫茫无边……
牛皮帽上的五角星
草丛上面笼罩着阴森森的浓雾,可怕极了,不知道东南西北方向。还有一股说不上来的腐臭味,那味简直能把人熏倒。可是,怎么也走不出去,迈不开脚呀。草茎和腐草沤烂在沼泽里,变成泥潭,踏到上面,忽忽悠悠,仿佛随时都能把你陷进无底的深渊……
还得往前走,太用劲了会陷下去,用力小了又拨不出腿。唉,这草地……
谁也弄不清楚走了多长时间,一天、还是两天?白天、还是黑夜?部队宿营了,这是一块比较干燥的高地,一停下来,大家就仰八叉躺在地上,胳膊、腿展长,伸平。太累了,也太饿了!
肚里仿佛连一点东西也没了,装得下一锅饭。
班长没有躺下,他给人家四处张罗着吃的。大家知道他一定是很累的。行军路上他操心全班的事情,每个人的饥饱冷暖都装在他心里。现在宿营了,他仍然忙得没空儿喘口气。
哪里能找到吃的?班长空手回来了。不过,他带回来一个信息:“岗子上有堆牛皮。”八成是先头部队丢下的。因为这个地方几十千米地面上没有人家,只是天天有长征的队伍经过。
班长派一个同志返回到岗子上,把那堆牛皮拉了回来。干啥用?说不上来。
班长用小刀把牛皮划拉成块块,分给了大家,每人两块。同志们自己为分到的牛皮派了用场:小块的用棕绳穿住绑在脚上,当鞋子。过草地时好多人都没鞋穿,这“皮鞋”还蛮管用呢!大块的牛皮缝成一顶带尖的帽子,上面画上五角星。画五角星先是班长发明的,大家觉得很有意义,就都照着画了。
队伍继续在草地上前进。吃的几乎断顿了,不少同志都把那“牛皮鞋”、“牛皮帽”填进肚里充饥了。班长只吃了鞋子,帽子仍然戴在头上。那五角星挺招人的,看到它,同志们就有一股力量冒上全身。
班长明显地消瘦了,不久就病了,发高烧,身上像火炭一样……
这天清晨,又开始行军了,却不见班长起来。大家喊他,没人应声,便走到宿营地一看,班长直挺挺地躺着,再掀开被单一看,他眼睛睁得大大的,全身都僵硬了。
班长就这样长眠在草地上了。他头上还戴着那顶牛皮帽,五角星仍然是那样耀眼……高地上埋着一个战士,还有一匹马。
这几个小鬼从甘孜出发时,领导就考虑到小家伙们身单力薄,特地给他们配了一匹马,驮着行李、帐篷,还有可供他们吃、用一阵子的青稞、牛肉干和柴禾什么的。小孩了嘛,十三四岁,要是在家中,夜里睡觉还要妈妈搂着呢,现在出了远门,领导不关心怎么行!
一进草地,天气就变脸啦,有时冰雹,有时大雨,有时大风……就没个安宁的日子过。那匹马呢,开始闹病了,不吃不喝的,整天耷拉着脑袋,像要断气似的。小鬼们心里很难受,他们知道马得病八成与他们不会喂养有关系。俗活说,马无夜草不肥,他们几个一到晚上倒头就想睡觉,睡下就醒不来,马哪有夜草可吃?虽然后来好些了,硬是从熟睡中爬起来给马喂点草,可是晚了,马已经病了好几天了。他们真恨自己,为什么这样投出息,都当了红军战士了,连马都不会喂!
马的病日渐加重,小鬼们也有几个人病了,那是饿的,每天只能吃一碗野菜熬的菜粥。尤其是小钱,病得成了皮包骨头,似乎刮来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卷到山冈上去。
马还是死了!几个小鬼难过得失声痛哭。谁也没有想到要吃马肉,那是他们的战友啊!
他们把马抬到一块高地上掩埋了,每个人轮流着给无言的战友深深鞠躬……
因为缺粮,病倒的同志一天比一天增多。
不久,小钱死了。他死前已经三天没有咽一口饭了。
同志们把他也埋到了那个高地上,他和战马是亲密的战友啊!
3.旗手高玉明闭上眼睛前,把军旗深情地插在身边
军旗象征着军威。师、团、营、连都有军旗,打仗、行军时,军旗呼啦啦地飘在队伍的前面,那是胜利,那是力量!
旗手是队伍的排头兵,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军旗不能倒,军旗不能丢!我死了,也要让红旗高扬在征途上!
旗手高玉明就是这么说的,也确实做到了。
长征开始后,高玉明在团部当旗手,他已经40岁出头了,胡子拉碴的,显得很老成,脸上还有几颗麻子,同志们都亲切地喊他“高麻子”,他听了一点也不见怪,高喉咙大嗓门地答应着。
连队的战士们一般都是20来岁,小的只有十六七岁,“高麻子”在这些“娃娃兵”里,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
长征中,部队的行军是家常便饭,白天跑一天,晚上还得连轴转,哪一天不走上个几十千米的!战士们一提起走路就怯乎,头就发疼。可是,大家一看到队伍前面“高麻子”打着的军旗,脚板底下就生劲了,旗面上写着一行字:“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六师十六团”,真带劲,让人看着直自豪。特别是经过城镇时,“高麻子”把军旗在空中一摆一卷,军号跟着吹起来,那才撩拨人心呢!往往在这时候更能显示出“高麻子”当老大哥的威风。
他这个旗手干的工作是包罗万象的,团里的许多事情他都揽过来,不声不响地干了。帮炊事班做饭、烧火、切菜;行军时给同志们扛背包;休息时嘱咐大家用热水烫脚……老大哥就得干老大哥的事嘛!
长征到云南楚雄的那天,部队正准备宿营时,敌人的飞机轮番轰炸起来,把天上地下闹得烟雾腾腾。轰炸之后,飞机又向部队疯狂扫射,子弹嗖嗖地射得遍地都是窟窿眼儿。高玉明用油布把军旗卷起来,帮着战友们躲避敌机的轰炸、扫射。每当飞机俯冲下来,他就把战友按倒在地,用自己的身体掩护起来。谁不听他招呼,他会发脾气,好像他是钢身铁骨,不怕轰炸。你想想行军一天,又加上敌机这么折腾,同志们还不给弄苦了,劳累、饥饿一齐向大家袭来,不少人头昏眼花,只觉天地直打转。高玉明心疼战友,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两个红薯,掰成四截分给身边的同志,他自己却两手空空,肚子饿得咕咕叫。
队伍过雪山时吃的苦头最多了,雪山上气候变化无常,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会儿雪一会儿雹,天冷起来简直能把人冻成冰砣砣。爬雪山前,领导再三告诫大家,要多带些衣服和辣椒、生姜,好发热御寒。可是,那些年轻幼稚的战士们并不把雪山放在眼里,认为雪山有什么可怕的,我们正好看看它的景色呢!结果,一爬雪山就尝到它的厉害了,风雪交加,积雪没膝,许多人都病了。这时候高玉明就把他带的辣椒拿出来分给大家,有的同志不好意思要,他就给人家塞到嘴里。他嘱咐大家说:“要踩着前面同志的脚印,用棍子探着走,不然,掉进雪坑里就爬不起来了!”他还不放心,又说:“行军不能原地久站,也不能就地坐下,如果不注意,随时都可能倒下去。”
后来,他带的辣椒用完了,得病的同志却一天比一天多,没有辣椒了,他就给大家做宣传,他说:“振作起精神往前走吧,你看看咱们军旗上那一行字,心里就有力量了。咱们是红军战士,说什么也要坚持到底。你再看看路上的标语;‘红军都是英雄汉,再大的困难也向前!’英雄汉哪,怎么会倒下去呢!”
草地快过完了,高玉明也由于劳累、饥寒过度病了。他面色如土,两腮掉肉,双眼深深塌陷。他确实不行了,走起路来都不稳当了。这天,在行军路上,他双手拄着旗杆,半闭着眼,很吃力地喘着气。他把警通班班长刘运坤叫去,说:
“小刘,我怕是坚持不下来了,这军旗交给你保管吧!”
刘运坤接过沉甸甸的旗,觉得肩上落了个很重的担子。这时,高玉明喘得厉害,他让自己稍稍镇静下来,又说:“小刘,雪山草地这鬼地方真冻死人,你穿一件破夹衣是不行的,快把我身上的衣服脱下来一件……”
刘运坤鼻子一酸,忙打断他的话:“老高同志,不要往坏处想,你不是说革命成功以后,我们俩要一起回老家看看吗?”
老高苦笑着,摇了摇头。
这一天,小刘一直搀扶着高玉明走,走得十分艰难。
晚上,在宿营地。小刘特地找了一块比较干燥的地方安置高玉明睡下。睡觉前,老高把军旗要过去,深情地插在自己身边的地上……
小刘仿佛已经预感到了不幸即将发生,他眼里含着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默默地看着老高所说的、所做的一切。
当夜,他一直守在老高身边。
半夜里,高玉明突然大声呻吟起来,接着就是十分吃力地喘气,他紧紧地拉着刘运坤的手说:
“小刘,我是不行了,走不出草地了。你要注意身体,这件衣服算是我给你留下的纪念吧!你年轻,能走出草地,能看到革命成功!将来革命成功了,你替我高兴……”
他额头的汗珠直往下滚落,几次想去擦擦,却连这点力气也没有了。
刘运坤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哭着说:“老高,你别说了,我都记下了。”
高玉明也忍不住地哭出了声,同时也讲出了自己最后的一个心愿:
“小刘,革命胜利以后,你回到老家,别的不用说什么,就说我死在草地上,心在老家……”
他的话没有说完,就闭上了眼睛。
他死后,手还指着插在身边的军旗……
4.十八勇士的血肉之躯是一座丰碑
复日的早晨,太阳刚刚冒出海面,给豫东大地披上了美丽的彩缎。高粱在晨风里轻轻地抖动着红缨缨,远远看去,活像抗日军民手中的梭标子。
田野里很静,静得使人感到好像埋藏着一种巨大的声响,随时会爆发出来。
这是在战场上吗?
烽火燃烧之前总是有这么一阵子出奇的寂静。
箭在弦上,扳机已经被食指扣住……
青纱帐里埋伏着“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的一支手枪队,带队的是豫西特委书记沈东平同志。
这是一队初上战场、求战欲很强的抗日游击战士。他们来自没有被日寇占领的豫西地区。
原来,自从豫东沦陷以后,中原大地到处是抗日的烽火。活动在豫西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的指战员们,按捺不住心头的抗日怒火,纷纷要求出征,东渡黄河杀敌。
1938年7月,根据河南省委关于抗日战场要“向敌后发展”的方针,豫西特委紧急动员,组成近3000人的东进支队出发了。
行军途中,他们得到了敌情:7月28日,驻睢县城的日军70余人,由县城经过马路口村到15千米处的伪据点河堤岭换防。
送上门的肥肉岂能不吃?
东进支队决定伏击这股敌人。
沈东平带领手枪中队钻进了公路两侧的高粱地里,激战之前的时间过得那么缓慢、沉重!
不,它过得很急促。嗵嗵嗵的脚步声都重重地踩在战士们那急盼得发酸的心上。
9点钟刚过,公路上扬起一片尘土,云遮雾罩,太阳像掉进了海底。
沈东平把头稍稍抬了些,用目光扫了一下周围的战友。大家明白这目光的分量,每个人的心立即提到嗓子眼,与那扳机、手榴弹弦上的环贴得紧紧的。
来了一群耀武扬威的日本兵,前面一组4人,斜扛着膏药旗,接下来是2门炮,4挺机枪,70多个日军蛮横地走着,像一队蠕动着的螃蟹。
“打!”
日军刚走进伏击圈,沈东平就山摇地动般地喊了这么一声。那是在心里憋了很久很久的一个字呀!
随着他的口令出唇,机枪、步枪一齐向敌人射击,手榴弹也向敌人飞去,仿佛要争着看看谁最先在鬼子身上找到弹着点。
在敌人还没明白是地陷了还是天塌了、眼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的时候,已经有10多个家伙歪歪斜斜地倒在公路上,再也起不来了。
日军一个个懵头转向,乱跑,乱放枪,乱糟糟的像一窝失去首领的蜂。
他们连滚带爬地趴进了路壕里。
但是,他们很快就清醒了,明白自己撞进了包围圈。清醒了的日本兵就变成了一条条疯狗。
敌人的射击停了,但只是很短的一瞬间的停息。他们兵分二路,一路就地抵抗,另一路向马路口村迂回抢占有利地形。
射击又开始了。双方对射。
不能让日军占领马路口村!沈东平想。他命令手枪队队长王华山带队阻击日寇,自已领着17名战士,直奔村西北角公路西侧,上了一座堂楼。
这堂楼分上下两层,楼前楼后都是深坑,坑内有水,敌人不容易接近楼体。沈东平准备在这儿与鬼子周旋一阵子。
不好,一队日伪军冲堂楼而来,人数不少哩!原来,这是驻河堤岭的敌人,他们闻到枪声前来增援。
很快,沈东平和17名战士所占领的堂楼就被敌人包围住了。
王华山见状掉头向堂楼靠拢,想给沈东平助一臂之力。但是,敌人用轻重机枪封锁,去村口的道路,王华山几次冲锋,都被迫撤退。
此时,兄弟部队得知手枪队被困,火速赶来增援,不料中途受到日伪军的阻击,反复冲杀几次,也没有接近楼院。
十八勇士孤军作战,他们面对的是人数多于自己110多倍的、饿狼疯狗一般的日寇和伪军。
双方打得很激烈,守者不让,攻者不退,紧紧地咬着,谁也很难在短时间里把谁击垮。
沈东平指挥着17名战士,凭着坚固的阵地,居高临下,沉着应战,把敌人的进攻一次一次地击退。
楼前倒下了10多具敌人的尸体,有的还栽进了水坑里。
堂楼是一座碉堡,敌人很想吃掉它,又啃不动它。
倒在楼前的尸体激起敌人更疯狂的进攻。他们用钢炮、轻重机枪向堂楼猛轰。
炮弹掀起泥土,扬起一片烟尘。地上落满了树叶、柳条。子弹带着尖利的呼啸,飞向很远很远的地方……
堂楼在枪林弹雨中屹然不动。
又有一批敌人倒在水坑前。
日本侵略者的眼睛都气红了。“八格雅鲁!把楼座的摧掉!”指挥官下了这样的命令。他们开动所有的火力轰击堂楼。
沈东平和战士们瞄准敌人的钢炮射击,打垮它!打哑它!
一直到下午2时多,敌人也没有把堂楼攻下来。
流氓施展出流氓手段。敌人残忍地发射了燃烧弹。堂楼起火了,熊熊烈焰映红了半边天空……
沈东平和17名勇士的身体被烧焦了,化为火中凤凰!
让我们记下他们的名字吧:沈东平、刘立明、张文彬、裴金玉、裴学仁、王登科、李天宇、李应希、王富礼、李长兴、郭启云、肖尚勇等12位。
其余6位的姓名至今不详。
马路口村的堂楼化为灰烬,从地球上消失了。十八勇士在人民心里筑起的不屈的血肉大楼,永生永世屹立在祖国的大地上。
我们需要对沈东平作一介绍:他原名张秉乾,来豫东前化名沈东平。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舞阳县林庄村一个贫寒农家。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天津、上海从事党的工作。1933年5月在张家口吉鸿昌同志领导的“抗日同盟军”里做地下工作。同年,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回到了河南,以教书、修表职业为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工作。先后任豫西工委书记、许昌中心县委书记、豫东特委书记兼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参谋长。壮烈殉国时年仅33岁。
十八勇士是一座丰碑!
5.光彩的一页:手榴弹炸毁了日军的25架飞机
赵崇武,你是一位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二万五千里征途上留下了你的脚印。后来,你又到八路军某团任营长,哪里有硬仗、恶仗,你总是在哪里冲锋陷阵。你带的部队士气高涨,往往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为此,上级授予你们一面奖旗,上面写着四个大字:“以一胜百”。
以一胜百!
这是一个多么崇高的奖赏啊!你获得她是当之无愧的。
正是你和你所领导的部队,在抗日战争的史册上创造了辉煌的战绩,书写了光彩的一页——用手榴弹炸毁了日本的25架飞机。
这是绝对的头号新闻!人们只知道高射炮打飞机,导弹打飞机,当然,在越南战场上,越南人民军曾经用机枪、步枪打下过美国的飞机。但是,以手榴弹炸飞机,而且不是炸毁了一架两架,是25架!有谁听说过?
你做到了,你以小小的手榴弹使日寇的飞机、大炮闻风丧胆。你是真正的“以一胜百”的英雄。
奇迹创造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被击退了,你呢,也光荣献身了。你死得其所,你是受人尊敬的英雄。
你的英雄战绩受到了当时的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赞扬,他们都为你的精神所感动,专门写文章号召部队向你学习。
刘司令员写道:“赵崇武同志是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种精神只有伟大的革命者才有的;有了它可以战胜一切。”
邓政委写道:“他们虽然牺牲了,他们的英名,他们的光荣功业,气节德行,是与中华民族解放的史迹不可分离,是与河山千古光辉永存的!”
还是让我揭开那壮丽的一页历史来阅读吧——
华北某地的阴明堡有日军的一个机场,一共25架飞机,几乎每天都对抗日重镇忻口和太原进行轰炸。敌人嚣张得很,轰炸八路军,也轰炸老百姓。这些日本兵自得得有点忘乎所以了:反正你八路没有高射炮,奈何我不得,我爱怎么轰就怎么轰,想何时炸就何时炸!
他们想得太便宜厂,没有这么类的事!
我军在秘密调查了日机场的情况后,决定夜袭机场。
团里把夜袭机场的任务交给了赵崇武。
蛮艰巨的任务呢——机场内有200多兵力守卫着,大部分驻扎在防御工事里。另外,距机场不远的地方还驻有敌人的一个联队。
团首长问赵崇武:“你带两个连队直接突击机场,另有两个营配合你作战,有什么困难吗?”
赵崇武脸上露出坚毅的神色,说:“没问题,到时候保证把它连窝端!”
“再想想,还有什么困难吗?”
“困难是会有的,但是降伏困难的办法我们也是会有的。”
赵崇武深知此次任务意义深远,非同一般,他发动全营同志献计献策,集中了众人的智慧,制定出了作战方案。之后,他又到当地群众中去做发动工作。老百姓一听说要打日寇,劲头足得都要蹦起来了,有的忙着绑担架,有的自告奋勇做向导,妇女们还给战士们送来了做得结实、好看的“拥军鞋”。
战前,赵崇武把兜里仅有的三元钱和党证交给支部书记,说:
“若是我阵亡了,不能让敌人得去!”
大家听了,心里酸酸的,个个都在暗暗摩拳擦掌,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一个细雨纷纷的深夜,赵崇武带领着十连和十一连在夜幕里疾进。他们像一阵夜风,悄悄地飘到了机场外围。
他们像一把飞剪,神不知鬼不觉地绞断了铁丝网,潜入机场。
他们像一颗定时炸弹,突然在机群中爆炸。
敌军慌了,从梦中醒过来后,拼命地向袭击机场的我军还击。
双方遭遇了,打得异常激烈。
赵崇武像当阳桥上的张飞一样,猛吼一声:“同志们,跟我来!”
他第一个冲上去,和敌人厮拼在一起。战士们跟着他上去,分成若干个小分队,把一架架飞机包围起来。
就在这时,敌人的守卫队向机场扑来,形势非常紧张。
赵崇武果断地下了命令:“快,快,用手榴弹炸飞机!”
一颗又一颗手榴弹从战士手里飞出,落到飞机群里,开了花。一架又一架飞机随着“轰、轰”的爆炸声燃烧起来,烈焰冲天。
机场上,枪声、爆炸声、燃烧声和喊杀声汇成了气势磅礴的声浪。
火光里,战士们和敌人进行着白刃格斗。赵崇武始终冲在最前沿。
仅仅几分钟,25架飞机就化为灰烬。
大火还在燃烧……
敌人仍在顽抗……
赵崇武带领部队撤离机场。让敌人打去吧,把整个机场打翻才好呢!
就在这时候,一颗子弹落到赵崇武身上,他应声倒了下去。
通讯员一个箭步冲上去,背起营长就撤。
敌人的又一梭子弹打来,两人一起倒在血泊中……
赵崇武呀,你才活了27岁!可是,你干了有的人一辈子都难以完成的功业。
人们又想起了授予你的荣誉称号:以一胜百。
是的,你是当之无愧的以一胜百!
6.她没有留下姓名,没有留下遗言,在藏北高原走完了一生的路程
藏北高原的深秋,荒凉的枯草、发涩的碎石,覆盖着这块刚刚解放了的发烫的七地。
一片片黄叶在秋风里飘飘悠悠地飞着,久久落不下来,似乎没有瞅准方向,不知道哪儿该是着陆的地方。
这片国土是和平解放的。难道这里只留下了解放军《三大纪津,八项注意》的歌声吗?
不,还有冷枪。还有射向这支和平队伍的冷枪啊!
那是50年代初的一天,西藏和平解放的协议刚签订,你……一个入伍还不到一年的女兵一一护送着一军车刚入伍的藏族新兵,从藏北高原向拉萨城奔去。你是个卫生员。
你多么神气,又多么认真。头顶上有一颗闪亮的五角星,军装外面系着一条棕色的宽皮带,左肩右斜的那个红十字药包,显示着你有与众不同的妙手回春的本领。你太忙了,仿佛只有你的两腿不停地走、两手不停地忙,这个世界才能永存。车上35个新兵,都是你从牧区把他们护送进藏的,出发几天来,每天你都要给每个人量两三次血压。今天到了藏北高原,你几乎每小时都要拿出测压器,像过筛子似的,给每个人量一量。司机是个在高原上跑车快三年的老兵,你也不放过。有的同志觉得自己的身体像牦牛一样结实,用不着你这么操心了。你不依,板起面孔很严肃地说:“‘牦牛’也不行!高山病对谁都不客气。”车人全老实了,包括那个老兵司机,都乖乖地把胳膊伸出来,任你测量、记录。
如果谁有个头痛脑热的毛病,那就更让你忙得没个歇喘的机会了,打针、吃药,还得督促病人休息——这些“牦牛”们太任性了,有了病根本不当回事,照样把头伸得像雁一样,看着乍外不断变幻的风光。你对他们耐心地做着工作:“同志,高原这地方海拔高,缺氧,得了病,那怕是不经意的感冒,如果不放在心艰,让病情恶化,也会要人命的!”你强迫那些病人老老实实穿好大衣坐在车厢的角角里蒙头休息,如果有人再把脖子伸出来,你会不客气地敲他一指头的。
高原上行车艰难,往往走不了多远,就得停下来检查车,加水、加油,你这时又变成了司机的好助手。你的个头太小了,在攀上保险杠给水箱灌水时,竟摔了下来,满满一大桶的水泼了你一脸一身。真痛呀!旁边的人都替你担心。可你呢,从地上爬起求,拎起桶,再次往几乎与你个头一般齐的保险杠上攀……
汽车又在藏北高原上飞驰起来,前面是望不断的山岭,望不断的荒滩!
同车的人都记得非常清楚,就是再过上10年、30年他们也记着这个难忘的情景:在汽车拐过一个山弯的时候,突然不知从哪里飞来一颗流弹,车上站着的一个新兵应声倒下了。
山腰的崖洞里伸出了一支杈子枪……大家在短暂的不知所措之之后,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一个个将身子在车厢里掩藏起来。
土匪用罪恶的枪口瞄准了这辆军车,流弹还在继续飞着……西藏和平解放才几天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你是第一个发现敌情的哨兵。你以同车的男子汉们想像不到的勇敢和速度飞身下车,冲了上去,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你抱住了那支杈子枪,死死地抱住了!那枪口离汽车不过几十米远。当时,你如果不这样办,别的任何办法都不能保证车上战友不会再倒下去。
剩下的34名新兵全冲上去了!他们手无寸铁(还没有给他们授枪哩),硬是用34双拳头捣毁了敌人的老窝,活捉了三个土匪。当大家把你从杈子枪上抱起来的时候,你已经奄奄一息了……
同志们本来打算把你送到拉萨驻军医院占抢救,可是一切都无济于事了。你已经在藏北高原上走完了自己一生的路程。你留下了你的未来,留下了你的幸福,留下了你的幻想,也留下了你那颗永远搏动的心!
大家不相信你就这样不声不响地离开他们,都轮流抱起你,呼唤你。可是,喊破嗓子,你也不应声!同志们抱着你那已经僵硬了的身体,失声痛哭起来。
你就是这样地走了。在被你掩护过的一车战士中,没有一个人知道你的姓名,你的籍贯。你走得太匆忙了,一句遗嘱也没有留下。
大家拿出随车的十字镐,轮流掘土,给你在草滩上找了安身之地。一个战士取下了你至死仍紧紧握着的测压器,本想把它捎回你的家乡,送给你的亲人,可是,你的家在哪里呢?思来想去,还是让它伴着你远行吧!
女战士,瞧你睡得多么安详:躺在草原露营,枕着寒风长眠。身盖六月雪被,脚蹬无名小溪。大家知道,你只有躺在这里,只有这样躺着,才能心安理得地合上双眼。
同志们还要继续赶路。临走前,在你的墓前立了一块无字碑。你是一个无名的兵,大家只能给你立无字碑。
是碑吗?那是一块木板,一块临时从汽车车厢上敲下来的木板。
敬爱的女兵,你就是这样离开人世的,你就是这样在军旗下走完了你短暂的一生!
没有古松,没有花束,也没有墓碑。
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有多少这样无名士兵的墓。
他们真正的名字叫“人民的儿子”,这名字像朝霞一样鲜艳、美丽!
在他们当年流血倒下去的地方,如今遍地流彩,处处溢金,那隆隆的机声、嘹亮的歌声,从早到晚不落。
无名的士兵啊,你们把鲜血献给了军旗,献给了祖国的新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