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与意图:《红楼梦》对话研究-1 人物意图带动小说情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红楼梦》对话很明显地看出作者通过对话,安排人物意图,透露人物意图,展示人物意图,实行与不实行人物意图,完成或不能完成人物的意图,以及呈现实行或不实行人物意图的效果,从这几方面探究出人物意图与小说的关系。

    而这些安排、透露、展示、实行或不实行,完成或不能完成人物的意图,都形成小说情节。对话隐藏作者意图,[2]但显露人物意图,读者在对话中看不到作者意图,但看到人物意图,而从前后人物的意图是否实现或配合来看,可以观察到小说最终是否达到作者对情节的铺叙。

    帕雷·赫尔曼(Parret, Herman)在Semiotics and Pragmatics指出意图的定义是指向前面的世界(directednesstoward the world)。[3]在这种概念里,意图就延伸到态度关键上,成为人所认识的知识、信念、欲望和行为(knowledge,belief,desire and action)。意图的精神状态没有内涵,除非他们指向自然界、社会文化世界和人类的真实世界。再者,意图涉及意愿和意识(will and conscious)。[4]

    如果将意图灌注在小说人物里,人物就有生命,这就看到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作者在作品的超力量造成人物的意图。这人物的意图可以说是作者创作的手段,也可以说是人物的意图在小说里活着,有自己的生命。人物的意图在小说对话中表现的最明显,生命力特强,可以看到人物的认知、信念、欲望、意原、意识和行为的种种想法。

    我们来看袭人在《红楼梦》想实现成为宝玉屋里人的例子。十九回叙述者指出“原来袭人在家,听见他母兄要赎他回去,他就说至死也不回去的。”(269页)袭人说当日因贫穷卖入贾家,如今“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269页),这是袭人的认知情况。他母兄知道贾府从不作贱下人,只有恩多威少,又见宝玉前些日子过年来探袭人,也就死心;这是袭人母兄对贾家的认知情况和信念。

    袭人的意图也不仅以当丫环满足,他跟宝玉说他母兄要赎他回去,宝玉信以为真,叙述者说明袭人因觉宝玉“放荡弛纵,任性恣情,最不喜务正。每欲劝时,料不能听,今可巧有赎身之论。故先用骗辞,以探其情,以压其气,然后扔下箴规”(270页)。当然宝玉知道袭人被赎回家会十分伤心。

    这里袭人的意图乃对宝玉“探其情,以压其气,然后好下箴规”。袭人靠对话达成他的意图,袭人对宝玉说:“这有什么伤心的,你果然留我,我自然不出去了。(270页)”宝玉见这话有文章,回答说:“你倒说说,我还要怎么留你,我自己也难说了。”(270页)袭人答:我另说出三件事来,你果然依了我,就是你真心留我了,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271页)这三件事:

    一、 袭人说不能抛他们而去,因宝玉说:“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271页)这是袭人不准他提的第一件事。

    二、 在老爷或别人跟前作喜读书的样子,袭人说:“教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271页)

    三、 第三件事乃“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还有更要紧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嘴上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272页)

    袭人最后总结说:只是百事检点些,不任意任情的就是了。你若果都依了,便拿八人轿也抬不出我去了。

    宝玉笑道,你在这里长远了,不怕没八人轿你坐。”(272页)其实袭人这里何只要求三件事,微观袭人所要求的要件,都不是一个下人请求主子去做的事,倒是一个妻子要求丈夫该做的事。第一件不要老将死挂在嘴边,第二件要有出息,第三件不可近其他女色,“调脂弄粉”和“不许吃人嘴上的胭脂”,又宝玉若重僧道就行为检点,不任意任情。所谓三件事乃含盖了所有袭人对宝玉的要求。这里就看到人物袭人的欲望、意愿、意识和行为的种种想法。这些想法乃用对话“安排、透露、展示、实行”出来,至于能不能完成,如果逐一事件去看,在八十回内严格的说都未完成。

    同一回十九回,宝玉出了屋门到黛玉房中,赖在黛玉床上说话,黛玉就发现他脸上有钮扣大小的一块血渍,黛玉以为是谁的指甲刮破,其实是宝玉替丫头们淘漉胭脂膏沾上的。(273页)

    二十一回湘云与黛玉同榻睡,宝玉一醒就跑过来,端详见他两卧在衾内的睡姿,替湘云盖被;两人醒后梳洗,宝玉就用湘云洗过脸的残水洗脸,以至翠缕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多早晚才改。”又缠着湘云替他梳头,还将镜台上的胭脂往口里送,被湘云打落道:“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晚才改过!”(288—289页)袭人因宝玉一早就去与姐妹们厮混,不用她服侍,气得不理他。

    二十四回,宝玉见鸳鸯白腻的脖子,把脸凑在她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329页)

    二十三回以后,宝玉入住大观园,更是自在逍遥。二十六回,宝玉同薛蟠、冯紫英等交往,与唱戏儿的一块(368页),喝得醉醺醺才回家(370页)。二十八回,冯紫英回请,除了许多唱戏儿的小厮,还有唱小旦的琪官(蒋玉菡)和妓女云儿,后来宝玉和小旦琪官情投意合,交换汗巾,以致忠顺王府到贾府向贾政要琪官,宝玉因此被贾政鞭笞。(453—456页)

    三十六回宝玉被贾政鞭笞后,见众人对他那么尽心,就和袭人论死的种种。(492—493页)

    那以上袭人所提的三件事,以及要他“百事检点些,不任意任情的”,没有一样做到。其实袭人的这些要求,其意图不是为眼前,乃是为将来而定;不只是要宝玉留他那么简单,乃是要长久留下,“便拿八人轿也抬不出我去”。

    如果说意图的定义是指向前面的世界,就有将来的说法。安斯孔贝(Anscombe,G.E.M。)Intention一书里指出意图是为将来,是具意图行为,有意图在进行中。[5]

    虽然宝玉答应袭人的事没有履行,但袭人的意图可以说是达到了。三十六回王夫人与凤姐的对话,不但王夫人把自己的月例扣二两给袭人,还把他与赵姨娘的身份并列。(489页)五十五回李纨探春当家,对话里指袭人的妈死了,给赏银四十两;而赵姨娘的兄弟死只赏二十两,赵姨娘因此哭诉他倒不如袭人。(771—772页)可见王夫人和贾府对袭人的器重。

    这是小说人物实现其意图时,虽要求对方,对方不能完成,然而他最终目的却达到了。由此看来,人物意图虽带动情节发展,但意图显示的结果并不直接影响小说的效果,反而当人物意图遇到种种挫折时,更加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同时它造成读者阅读过程的心焦,它使读者料不到故事的发展,它更吸引读者参与阅读,进到更投入的状态。

    此外小说人物若有意图,就有将来的说法,似乎人物要到死的情节才没有将来,可是在小说里,有的人物在小说里死了,情节中还有她的故事,如晴雯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七十八回晴雯死了,宝玉问两个小丫头晴雯临死前一夜叫的是谁,一个聪明的小丫头回答说,晴雯临死前问:“宝玉那去了?”小丫头还说她当了花神管芙蓉花,可见晴雯死后,小说还有文章可作。宝玉后来不但煞费周章拜祭晴雯,还与黛玉一起为她完成《芙蓉诔》。这说明人物虽死了,在小说情节发展中还占重要的位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