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与意图:《红楼梦》对话研究-6 个人意图为中心的小说事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4.6.1用人物的个人意图开始故事在《红楼梦》人物中,大部分都有个人意图,小说事件是个人意图为中心而展开故事。就以《红楼梦》第一回看绛珠仙草,从绛珠仙草的说话来看他的意图: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8页)作者说“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8页),可见从绛珠仙草的意图展开故事。

    同在第一回当宝玉还是石头时,听一僧一道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十分羡慕,于是口吐人言: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2页)此处宝玉的意图不但要入世,并指定在富贵场中,不在贫民百姓家里;不但在富贵场中,同时要在温柔乡里;享受的时间是几年。

    他其实也不知道他这个“我”将面临些什么?将会起怎样的变化?他到底能不能承受这人间的富贵场温柔乡?他想象的“我”是不稳定的、未知的,也就造成小说的张力,情节的多变。宝玉在他是石头时,他是不知道自己将要成为如何的一个温柔乡中的蠢物。二仙听了他要到富贵场温柔乡,劝他: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2—3页)二仙解释红尘乐事不能永久,磨难也多,瞬息间乐极生悲,人物全非,到头来是一场空。石头那里肯听,“再四苦求”,二仙只得申明:“我们便携你去受受,只是到不得意时,却莫后悔。”石头道:“自然,自然。”(3页)石头意图已定,很难要他改变主意,他也顾不得将来的后果。可见小说在一开始时就用人物的个人意图去开始故事。

    再看宝玉最终是否达到他的意图。享受的意图自然达到,然而也和二仙所说:“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一百一十九回说宝玉最后去应考,留下最后遗言,且看他意图尽了所说的话:

    一、 对王夫人:母亲生我一世,我也无可答报,只有这一入场用心作了文章,好好的中个举人出来,那时太太喜欢,便是儿子一辈子的事也完了,一辈子的不好也都遮过去了。(1620页)宝玉说自己“一辈子的不好”,可知他在这富贵场中并不称心愉快,也有不足之处。

    二、 对李纨:嫂子放心。我们爷儿两个都是必中的。日后兰哥还有大出息,大嫂子还要带凤冠穿霞帔呢。只要有了个好儿子能够接续祖基,就是大哥哥不能见,也算他的后事完了。(1620页)宝玉说贾兰和李纨还在富贵场中转。

    三、 对宝钗:姐姐,我要走了,你好生跟着太太听我的喜信儿吧……你倒催得我紧,我自己也知道该走了。(1621页)这里宝玉知道是走的时候了。

    四、 对天:走了,走了!不用胡闹了,完了事了!(1621页)其实来到世上不过胡闹一场,宝玉在富贵场温柔乡享受几年的意图固然达到,但所受的苦难,付出的代价也不少。这里说明了意图的开始虽然强烈,但所造成的行为效果可能不是人物当初的意愿。

    4.6.2以个人意图为中心的事件

    高辛勇在《形名学与叙事理论》里指出:并非中国小说里没有以行为或个人意图为中心的事件,例如潘金莲、王熙凤、七巧等人都是欲望意志很强的人物,他们的“用话做事”正是要达到个人的欲望。[38]

    以个人意图为中心的事件如王熙凤,看第十五回凤姐在水月庵,与老尼净虚商议一宗买贩婚姻。详情分析如下:

    长安张财主收了守备公子聘定,将女儿金哥许给他,一次金哥到长安善才庵进香,被更有钱有势的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看上,一心要娶金哥。张财主想退亲,守备家不肯,长安节度使云老爷和贾府关系好,只要王夫人和贾政写一封信给节度使云老爷,以身为上司的长安节度使施压给属下守备,不怕守备不依而退定。凤姐听了这事笑道:这事倒不大,只是太太再不管这样的事。(206页)净虚说:“太太不管,奶奶也可以主张了。”两人的对话反应了一藏笔,王夫人乃曾经管过这样的事,或许也曾经得了好处。净虚顺手推舟说凤姐可以主张了,凤姐卖关子: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206页)老尼见凤姐不肯,叹道: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功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像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206页)凤姐因老尼净虚说了这番话,有了兴头,要三千两谈成这宗买贩婚姻。凤姐还说:我比不得他们扯蓬拉牵的图银子。这三千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盘缠,使他赚几个辛苦钱,我一个钱也不要他的。便是三万两,我此刻也拿得出来。(206页)凤姐意图三千银子,还说一个钱也不要他的。老尼净虚要他快办这事,正好宝玉要多玩一日,他可在水月庵多留一天,叫旺儿进城找到写信的相公,假托贾琏所嘱,写一封信给节度使云光,云光回了信,旺儿来回不过两日工夫,把事办妥,凤姐叫净虚三日后到贾府取信。(207—208页)此事使得忠于对方的守备公子和张财主女儿金哥自尽,张李两家人财两空,而凤姐坐享了三千两,从此凤姐更大胆恣意做这类事情。(209页)

    由个人意图为中心而起的小说事件,凤姐坐享三千两,似乎是小事,但一百零五、一百零六回写贾府抄家,其中一项原因就是这宗事件而被抄家。一百零五回薛蝌听得衙内消息,告诉贾政:在衙内闻得,有两位御史风闻得珍大爷引诱世家子弟赌搏,这款还轻,还有一大款是强占良民妻为妾,因其女不从,凌逼致死。那御史恐怕不准,还将咱们家的鲍二拿去,又还拉出一个姓张的来。……(1464页)一百零六回贾政责问贾琏:我因官事在身,不大理家,故叫你们夫妇总理家事。你父亲所为固难劝谏,那重利盘剥究竟是谁干的?……(1467页)贾琏答:“这些放出去的帐,连侄儿也不知道那里的银子,要问周瑞旺儿才知道。”(1467页)这自然是凤姐干的。抄家时凤姐病重,贾琏知道许多事是凤姐所为,但见他病得奄奄一息,就有多少怨言,一时也说不出来。至到平儿求他找大夫治凤姐,他才啐道:我的性命还不保,我还管他么?”(1470页)凤姐也知道自己的错,对平儿说:……我若不贪财,如今也没有我的事,不但是枉费心计,挣了一辈子的强,如今落在人后头。我只恨用人不当,恍惚听得那边珍大爷的事说是强占良民妻女为妾,不从逼死,有个姓张的在里头,你想想还有谁,若是这件事审出来,咱们二爷是脱不了的,我那时怎样见人。(1470页)这正是以个人意图为中心的小说事件,由小而影响至大。凤姐个人意图不但造成故事中套故事的手法,由老尼说张财主将女儿金哥许给两家人,同时反映凤姐的为人与其意图呈现的过程;小说事件不因此而结束,又写凤姐因冒贾琏贾珍贾家的名形成抄家的主要原因。个人意图的强求不但造成自作自受局面,还影响他人,影响家人,甚至整个家族。由个人意图为中心的小说事件造成精彩的悲剧故事。

    4.6.3从对话看人物个人意图

    这以人物个人意图为中心的小说事件,在对话中反映得明显、有层次、有条理。在附录中整理了从一回到四十回的人物意图,除列出人物意图外,并在意图后括出人物意图结果、或效用、或是否实现。此外也看到作者通过叙述和对话两种手法反应出人物意图,其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占大部分。现列举其中五回,除了看对话和叙述中的人物意图外,也看人物意图的效用和结果,并且看作者呈现的伏笔、藏笔等技巧。回数意图结果二十一[2](1) 宝玉意图让湘云给他打辫子。湘云发现不见了一颗珠子。(2) 宝玉意图吃胭脂。胭脂被湘云打落。(3) 袭人气宝玉在黛玉处梳洗,意图不理宝玉。向宝钗发牢骚。(4) 宝玉意图不理大丫头。叫四儿倒荼。(5) 袭人意图以柔情警宝玉宝玉断玉簪发誓听话。(6) 贾琏意图对多姑娘下手。多姑娘也有意招惹他。(7) 平儿拿出一绺头发意图逗贾琏。使贾琏身痒难挠。(8) 贾琏意图搂平儿求欢。平儿不肯,与凤姐三人关系密切。二十二[2](1) 贾母凤姐意图与宝钗做生日。做十五岁生日,宝钗在贾家成年。(2) 宝钗生日时意图在点戏和食品上讨好贾母。贾母喜欢(3) 宝玉宝钗论戏,宝钗熟戏,黛玉意图用戏名讽刺。说宝玉没唱《山门》就《装疯》,湘云笑。(4) 宝玉因湘云说一戏子像黛玉,为免使黛玉生气,给湘云使眼色。宝玉意图为他两人,怕二人生隙恼。调和不成,闹得左右不讨好,两处贬谤。(5) 宝玉见应酬两人闹到如此地步,意图做无能者。不做巧者智者。因“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若不系之舟,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如愿(6) 黛玉宝钗湘云意图要他收起出世的痴心。宝玉暂时不参禅,最终还是做无能者,了无牵挂。(7) 灯迷会上,贾母意图撵贾政出去,好让孙子孙女不拘束。贾母叫贾政安歇。(8) 作者意图从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灯谜,宝钗律诗见五人结局无永远福寿。贾政沉思;元春作爆竹乃一响而散,迎春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作风筝飘飘浮荡,惜春作海灯清静孤独。(续表)回数意图结果二十三[2](1) 贾芹之母周氏意图为儿子在贾府谋一个事务给儿子管。凤姐应允他。(2) 凤姐意图将小和尚道士留在贾府,让贾芹管,贾琏意图让贾芸管。凤姐得了。(3) 凤姐意图让贾芸管植花木工程。贾琏听凤姐安排。(4) 元春意图命能诗会赋的姐妹及宝玉入大观园住。宝玉最高兴。(5) 宝玉意图不见贾政。贾母安慰他。(6) 贾政意图让宝玉能用心习学。贾政问袭人名字谁取,说宝玉在浓词艳赋上作工夫。(7) 黛玉意图住潇湘馆,宝玉意图住怡红院。两处又静又都清幽(8) 宝玉意图过的日子:与姐妹一起,“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呤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致”。大家快乐过了一年。(9) 作者通过四季即事诗表明过了一年。诗乃宝玉十二三岁所作。(10) 外人意图向宝玉寻诗觅字,倩画求题。得(11) 茗烟意图要宝玉开心,到书坊内买了小说,武则天杨贵妃外传与传奇,引宝玉看。宝玉拿书进园里看。(12) 宝玉意图把花抖在水中,黛玉意图埋在花冢。没埋花之前,两人看《会真记》,其后黛玉听到戏文“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又“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13) 宝玉意图将传奇人物比喻他和黛玉。黛玉也用戏文打趣。(续表)回数意图结果二十四[2](1) 宝玉意图讨鸳鸯的胭脂吃。被拒。(2) 贾芸意图讨好宝玉认作儿子。宝玉邀他到园里玩。(3) 贾芸意图到舅舅铺里弄冰片麝香。赊不成还被训。(4) 贾芸意图向倪二借钱买冰麝。倪二不要利钱借给他。(5) 借倪二口说贾芸好会说话。与宝玉有先例,与凤姐有后例,两人前后赞过他。(6) 贾芸意图讨好凤姐,以谋得栽花木的事管。凤姐受用(7) 小红意图给贾芸留下印象。贾芸也有此意图。(8) 小红意图替宝玉倒茶小红被秋纹碧痕啐骂。(9) 小红意图向上高攀宝玉身边丫头个个伶牙利齿,小红无法插手。二十五[2](1) 宝玉意图唤小红进来使用。宝玉走出房门寻他,被碧痕唤进来洗脸。(2) 小红见贾芸坐在山石上,意图过去。终于不敢。(3) 王夫人意图叫贾环抄金钢咒。贾环拿腔作势的抄写。(4) 宝玉意图叫彩霞拍他。彩霞态度冷淡。(5) 贾环意图用热油烫瞎宝玉眼睛。烫了脸。(6) 经凤姐提醒,王夫人意图骂赵姨娘。赵姨娘不但忍气吞声,还替宝玉收拾。(7) 宝玉意图不让别人受罪,说自己烫伤。跟从的人挨贾母骂。(8) 宝玉意图不让黛玉瞧烫伤的脸。黛玉仔细瞧了。(9) 马道婆意图要贾母多点几斤香油。为宝玉点一日五斤香油,敲诈。(10) 赵姨娘和马道婆暗中算计凤姐和宝玉。赵姨娘写五百两欠契给马道婆。(11) 黛玉意图取笑凤姐反被凤姐捉狭。说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将他配给宝玉。(12) 贾赦意图寻僧觅道救凤姐和宝玉。贾政阻止他说二人之病出于不意,百般医治不效,想天意该如此。(13) 赵姨娘意图宝玉快死。被贾母啐一口唾沫。(14) 癞和尚和跛足僧意图救宝玉。用玉医治,对玉说好些疯话,悬于卧室槛上。二十一回看出宝玉爱红粉堆中混,袭人不高兴,袭人以丫头的身份没理由不高兴,袭人身份的逾越,此乃藏笔。宝玉意图不理大丫头而叫四儿倒茶,实在是大丫头们袭人晴雯等都过分了,袭人意图以柔情警宝玉,宝玉断玉簪发誓听话。因此从对话看出袭人的意图。

    同一回看贾琏如何风流,平儿拿出一绺多姑娘头发意图逗贾琏,引得贾琏身痒难挠,意图搂平儿求欢,因平儿不肯,侧写与凤姐三人关系密切。

    二十二回写宝玉与宝钗、黛玉、湘云的关系,写宝玉如何应酬他们,在他们三人之间闹得吃力不讨好,几处贬谤,意图做无能者,不做巧者智者,“若不系之舟,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此乃伏笔。

    二十三回内容最丰富,属叙述反映意图颇多的一回。

    一、 元春意图命姐妹及宝玉入大观园住,众儿女入尝尽悲喜哀乐之地。

    二、 实现宝玉意图要过的日子。

    三、 通过四季即事诗表明快乐过了一年。

    四、 外人意图向宝玉寻诗觅字,倩画求题。宝玉能诗能字能画,前有贾政提及,后有名士街坊赞赏。

    二十三回对话反映人物意图,笔法有显有藏:

    一、 写贾府人事都是贾琏、凤姐安排,贾琏、凤姐能满足各求职者意图。(显笔)

    二、 贾政期望宝玉能用心习学,宝玉专在浓词艳赋上作工夫,贾政是关心宝玉的。(显笔)

    三、 黛玉意图住潇湘馆,宝玉意图住怡红院,众人有权选住处,反应自由。(显笔)

    四、 茗烟意图要宝玉开心,到书坊内买闲书引宝玉看,宝玉拿进园里,非正统文化污染大观园。(藏笔)

    五、 将戏文应用在生活里。(藏笔)

    二十四回反映贾芸钻营,小红意图向上爬,两人天生一对。作者意图安排两人许多相似之处:

    一、 两人都讨好凤姐、宝玉;

    二、 两人都口才好;

    三、 两人意图都受挫:贾芸意图到舅舅铺里弄冰片麝香,赊不成还被训;小红意图替宝玉倒茶,被秋纹碧痕啐骂。

    四、 两人意图如愿:贾芸谋得裁花木的事管;二十七回小红意图给凤姐使唤,凤姐满意,有意要小红服侍,小红愿意,她因此飞上枝头。

    小红个人意图由二十五回铺陈至二十八回,凤姐向宝玉讨小红,宝玉答应而意图完成。

    二十五回写贾政一家人如何相处,王夫人意图叫贾环抄金钢咒,贾环拿腔作势的抄写。写贾环宝玉恩怨由丫头挑起,贾环意图害宝玉,实在是宝玉自作自受;写王夫人赵姨娘彼此嫉恨,嫉恨之情由深藏致败露;写凤姐多事招殃;写赵姨娘和马道婆暗中算计凤姐和宝玉;写贾赦贾政之心肠,贾赦意图寻僧觅道救凤姐和宝玉,贾政阻止他说二人之病出于不意,百般医治不效,想天意该如此。

    克里斯蒂娃·朱莉娅(Kristeva,Julia,)在Desire in Language一书里说到语言、对话和小说的关系(Word,Dialogue and Novel),指出读者用他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去读小说,就如把小说再重写。[39]从这五回的对话和叙述看人物个人意图,实在有以上的作用,读者往往从作者的角度去探究,也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造成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待下一章详细探讨。[40]注释

    [1] 意图(Intention)

    Patterson,Annabel,“Intention”,Lentricchia,Frank and McLaughlin,Thomas ed。,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1990.180196.

    意图的重要功能是体现在法律理论和话语中,在法律理论里通过考察其中的蓄意或预谋成分,意图在刑法中用来区分一种犯罪程度,成了法律诠释中一个中心概念。它与文学的关系和分析有迭合现象,其中重要的是“作者意图并不能保护一位作家使他的作品免受人们种种不同的诠释”(p.180)。

    我要采用的并不是以上的理论,而是哲学方面对意图提供一种专注于行为的解释,人的意图怎样和其行为相关联,主要受Anscombe,G.E。M。的经典论文Intention《意图》(Oxford:Blackwell,1976)的哲理启示,从意图到行为这一过程如何被显现出来,以及是否能伴随话语的行为,说明其有效性。

    从哲学角度对意图提供的行为解释和效用,说明在小说中人物意图为什么形成,到行为显现出来这一过程,甚至意图行为产生后的效果。如何呈现这意图和达到行为效用,是文学一大艺术,它对文学的评论非常重要;我更提出人物意图达不到意图行为效用,在小说中成了另一反差,也能形成文学另一种艺术效果;而小说对话是最能看出这种意图达到行为效用和不能达到意图行为效用的文学艺术效果的工具。

    [2] Searle,John R。,Expression And Mea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pp.5875.

    塞尔·约翰(1932—)是美国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早年在英国牛津跟从奥斯丁,奥斯丁认识到言语行为是人心意的表示和对实在认识的媒介,他只是知其然而未去探究其所然,塞尔把这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从语言哲学走向心智哲学。他从言语行为来建立意图论,采取的方法是用语言来说明心的意图性和意图的心态,把语言行为放到心理学背景去分析,制定了意图论。

    作者的意图是取约翰·塞尔所说“作者的意图”    (intentions of the author)。约翰·塞尔提出小说中没有所谓的言语行为,因为一般上言语行为呈现在言词上是执行的作用,而作者在小说中所呈现的人物的言语行为不是真实的,如果说小说中有言语行为那是“假装”(pretending)的。

    “假装”是一个意图性的动词,所以意图的概念就因为这其中一个动词建立起来,除非作者有意图要假装,否则他不能真的假装。小说是依赖作者的意图产生效用,而作者在小说作品中是通过陈述、断言、描述、刻划、鉴定、解释等等有效果的方法去表明“假装”的人物的言语行为。这“等等有效果的方法”其中我要加入的是对话。

    [3] Parret,Herman,Semiotics and Pragmatic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3),p.115.

    [4] Parret,Herman,Semiotics and Pragmatics,p.115.

    这些概念跨越不了安斯孔贝(Anseombe,G.E。M.,)Intention的理论,然而说明了意图和语义、语用学的关系,也反映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关系。

    [5] Anscombe,G.E.M.,Intention(Oxford;Basil Blackwell,1976),p.1.

    [6] Strawson,P.F.,“Intention and Convention in Speech Acts”in Logicolinguistic Papers(London:Methuen & Co Ltd,1971),pp.149169.

    [7] Strawson,P.F.,“Intention and Convention in Speech Acts”,Logicolinguistic Papers,pp.161162.

    [8] Strawson,P.F.,“Intention and Convention in Speech Acts”Logicolinguistic Papers,pp.163165.

    [9] Strawson,P.F.,“Intention and Convention in Speech Acts”Logicolinguistic Papers,p.160.

    [10] Strawson,P.F.,“Intention and Convention in Speech Acts”Logicolinguistic Papers,pp.159160.

    [11] Gustafson,Donald F。,“Expressions of Intentions”Intention And Agency (Dordrecht;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6),p.79.

    [12] Searle,John R。,Intentiona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在书中将Intentionality译为“意图性”,为要使intentionality和intention(意图)、intentional(有意图的或故意的)几个词译一致。约翰·塞尔在他的“意图性”理论里常提到Intentional states(有意图的状态,p.29),Intentional contents(有意图的内容,p.41),用的都是intentional。

    很多学者把intentionality“意图性”也译成“意向性”,如周昌忠《西方现代语言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347页,论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把Intentionality译成“意向性”;涂纪亮《英美语言哲学概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351页,论言语行为及其分类,说塞尔的观点,言语行为的重要特征是它具有意向性,也说成“意向性”。

    [13] Searle,John R。,Intentionality,pp.7981.

    [14] Searle,John.R,Intentionality,p.29.

    [15] 周昌忠:《西方现代语言哲学》,348页。

    周昌忠同时解释了意图和意图性的不同。西方现代语言哲学,认为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是在意图性(Intentionality)的问题上相汇合。意图是用来表示心指向外界事物的固有倾向。塞尔表明心态有两种:一种指向或涉及它自身以外的事物,例如信念、恐惧、希望、欲望等;一种是直接涉及自身的,如痛苦,前者就是意图性,后者不是。心态凭借意图表示事态,每个意图都有它的满足条件,当心态指向某事态时,心就处于指该事态的意图性。

    [16] Brand,Myles,Intending and ActingToward a Naturalized Action Theory(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The MIT Press,1984), pp.123127.

    [17] Brand,Myles,Intending and ActingToward a Naturalized Action Theory, pp.125126.

    [18] Brand,Myles,Intending and ActingToward a Naturalized Action Theory, pp.126127.

    [19] 参考以上Brand,Myles分析有关意图和欲望的不同的第一部分。

    [20] 参考以上Brand,Myles分析意图和欲望的不同的第三部分。

    [21] 参考以上Brand,Myles分析意图和欲望的不同的第四部分。

    [22] 参考以上Brand,Myles分析意图和欲望的不同的第五部分。

    [23] 参考以上Brand,Myles分析意图和欲望的不同的第三部分。

    [24] 综合以上Brand,Myles分析意图和欲望的不同,第一、第二部分。

    [25] Anscombe,G.E.M.,Intention,p.9.

    [26] Anscombe,G.E.M.,Intention,pp.911.安斯孔贝用反面的词句去解释意图中的“为什么”,解释不包含在“为什么”里的因素,如The question“Why”is refused application by the answer‘I did not know I was doing that’.“为什么”这问题应排除“我所做的我不知道”这答案。

    [27] Anscombe,G.E.M.,Intention,pp.1213.Anscombe认为“为什么”这问题排除行为不是自愿(involuntary)的概念。

    [28] Anscombe,G.E.M.,Intention,pp.1315.“为什么”这问题排除“不注意认识到”(nonobservation knowledge)的动作。

    [29] Anscombe,G.E.M.,Intention,pp.1618.‘为什么’不包括心理引起的(nental cause)因素。

    [30] Anscombe,G.E.M.,Intention,p.24.

    [31] Meiland,Jack W.,The Nature of Intention(London:Methuen & Co Ltd,1970),pp.5558.

    [32] Meiland,Jack W.,The Nature of Intention,pp.4344.

    [33] Meiland,Jack W.,The Nature of Intention,pp.4547.

    [34] 参考Brand,Myles分析意图和欲望的不同的第五部分。一个人可以自己完成欲望,也可以要求他人去完成那个欲望。意图是比欲望多倾向行为。

    [35] Brand Myles,Intending and ActingToward a Naturalized Action Theory,pp.121123.也提及相信是意图的一部分,人有意图因为他相信有这意图,由于意图不是马上实现,因此信念对意图十分重要。

    他也指出有意图的时间和实行意图的时间是不同的。意图会面对以下的情况:有时我们会意图去做一件事却又未必有能力做到,或未必会做到。(pp。125127)

    [36] 参考Brand Myles,Intending and ActingToward a Naturalized Action Theory,p.123.所说“这也要看意图者是否打算去做”,此处的意图者是薛姨妈,其有意图的时间和实行的时间完全不同。

    [37] Meiland Jack W.,The Nature of Intention,p.76.

    [38] 高辛勇:《形名学与叙事理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292页。

    [39] Kristeva,Julia,Desire in Languag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pp.6465.又说对话是唯一可能给予生活语言的领域(p。68),因此从小说对话中就可以看到作者时代的生活语言状态。说法似乎矛盾,其实是指出了阅读的事实和创作的事实。

    [40] Kristeva, Julia,Desire in Language,pp.6465.指读者用他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去读小说,就如把小说再重写。这说法是取自Mikhail Bakhin的结构理论。下一章再详细探讨。

    §§5 《红楼梦》的对话作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