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邓小平与卡特握手纪实-中美建交就台湾问题达成了共识,搁置了分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邓小平在日本说:中美关系正常化“两秒钟”就可以完成

    邓小平还在日本访问的时候,已经在考虑着加速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已经在想着下次访问美国的事情了。

    在东京刚刚参加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批准书换文仪式,《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从此生效,他的心情很好,很高兴。10月25日上午,他和福田赳夫首相举行第二次会谈。一见面,福田就对他在日本表现出的非凡的精力表示赞叹说:“你真是一位超人,一点倦色都没有。”

    邓小平在东京说,中美关系正常化“两秒钟”就可以完成。

    他笑着说:“我多次说过,高兴时就不觉得疲倦。”

    接下来,就谈到中美关系间的台湾问题。他这样说道:“我们实现台湾归还祖国也要充分考虑到台湾的现实。日本方式也是尊重台湾现实的一种表现。美国总希望我们承担义务,不使用武力解放台湾。我们说,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美国无权干涉。实际上我们承担了不使用武力的义务,反而会成为和平统一台湾的障碍,使之成为不可能。那样,台湾当局就会有恃无恐,尾巴翘到一万米高。”

    在场的人听了他生动形象的话都大笑不止。

    10月25日这天下午4时整,东京日比谷的日本记者俱乐部热闹非常,人头攒动,盛况空前。这是邓小平访日期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也是周恩来之后中国领导人首次在西方国家首都举行的记者招待会。身穿灰色中山装的邓小平,面对四百多名来自共同社、时事社、路透社、合众国际社、美联社、法新社、德新社等世界大通讯社的众多记者,从容、巧妙、精彩地回答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也回答了一个美联社记者提出的有关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问题。他说:“中美双方正在谈这个问题。这恐怕也是大势所趋。中美关系从1972年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以来,有了不断的发展,现在还在继续发展,但是还没有正常化。

    障碍就是一个台湾问题。我们向美国指出了实现正常化的条件,就是美国同台湾的关系实现三条:废约、撤军、断交。这方面我们要等候美国的考虑。”

    11月29日上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竹入义胜率领的日本公明党访华代表团时,又进一步发出了愿意与美国尽快建交的信号:“访日是我多年的愿望,不过,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到华盛顿去。中美关系正常化了,华国锋主席忙,不能访美的时候,我可以访美。完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件事,我就可以去见马克思了。”

    竹入义胜问:“中美建交需要多长时间?”

    邓小平爽快地说:“中美关系正常化取决于卡特总统的决断。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只要一秒钟就能完成,中美关系即使加一倍,两秒钟就能完成。

    要像中日两国领导人那样,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形势,处理问题,作为政治问题来对待,就容易达成协议。前提确定了,细节就好商量了。”

    邓小平于10月29日结束对日本的访问回到北京。

    11月2日,邓小平就柴泽民转来10月30日布热津斯基传递的卡特总统口信,对中美关系正常化会谈作出指示说:

    看来美方想加快正常化,我们也要抓住这个时机,原则当然不放弃。可以按美方提的问题谈。

    邓小平在北京稍作逗留之后,11月5日,他又飞往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访问,直至11月14日晚上才结束最近的一连串访问回到北京。这时,为酝酿转折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而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已经于11月10日开始开会。

    就像中美《上海公报》的谈判都是由毛泽东亲自掌握的一样,从这一年7月初开始在钓鱼台国宾馆进行的中美关系正常化谈判,也一直是在邓小平的亲自掌握之中进行的。他不仅关心着谈判的进程,而且对每一轮谈判都给予具体的指示,甚至在最后谈判的关键时刻,亲自会见美国谈判代表伍德科克。

    他在1974、1975年间复出时,是从周恩来手中接过外事工作主管权的。

    1976年1月2日他在接见美国国会女议员访华团之后,就不再能过问外交工作了。自从他在1977年7月再次复出后,对美、对日的重要外交事务都是由他亲自过问的。1978年,尤其是1978年的下半年,中国正在酝酿改革开放的大转折。

    出访归来的邓小平立即投入了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会上,中央政治局认真讨论了邓小平的历史性建议,即关于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构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也需要对外开放,需要加强同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经济和技术的联系。美国亦需要进入广阔而极富潜力的中国市场。在国际上,苏越在11月间签订了有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中越关系恶化,边境上冲突与摩擦不断,中国正在考虑对越南进行有限的自卫还击。为了牵制苏联,中国需要从地缘战略上改善同美国的关系。

    这样,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时机成熟了,需要两国的政治家非凡的魄力,需要当机立断。

    这段日子,卡特总统密切关注着来自中国的消息与情报。据其在卸任后所写的传记《忠于信仰》中记述说:

    我给伍德科克的信送到北京时,邓正在外地,要一个多星期才回来。在这段时间里,布热津斯基和白宫的中国问题专家迈克·奥克森伯格向我报告了邓对一名外国记者讲的一些令人感兴趣的话。邓说,中国同日本“一秒钟”就达成了和平友好条约,同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只要两秒钟”就行了。他还说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访问美国。

    在他回到首都以后,我收到一份报告说中央委员会——中国高级领导人的会议——预定召开一次特别会议。伍德科克和我们的亚洲问题专家们认为这次会议相当重要,但是我们当时并不知道中国人的议程上有些什么。我相当晚才知道他们有三个重要问题要解决:最后巩固邓小平对党和政府的控制地位,中国对越南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和今后同美国的关系。

    卡特感觉到,邓小平说的“两秒钟”的含义即是中国即将对中美建交谈判作出最后的决策。

    建交谈判关键时刻,邓小平连续三次接见美国谈判代表

    12月4日,中美建交谈判的第六次会议在中国外交部的会议室举行。

    相隔整整一个月没有开会,伍德科克注意到这次会议的变化:韩念龙代替生病的黄华做中方代表,70年代初以来一直参与中美高层会谈的两位女士唐闻生和王海容已经从谈判组调离。韩念龙见到伍德科克时,面露喜色,代表中方提出了对美方草拟的建交公报的意见,并对伍德科克说:“主任阁下,我荣幸地通知你,中国政府考虑了卡特总统的建议,赞同把1979年元旦作为中国和美国关系正常化的日期,邓小平副总理将在12月13日接见阁下。”

    一直在焦虑不安的伍德科克喜出望外,几乎有点不相信这是真的,因而要求韩念龙将所说的话复述一遍。

    会后,伍德科克立即将这一重要消息传回美国,报告给卡特总统。卡特阅后很是高兴,意识到这是对美中关系正常化至关重要的一次接见。卡特审核了伍德科克将要呈送给邓小平的经过修改的建交文件,逐字逐句逐行地推敲琢磨,最后予以批准。卡特并授权伍德科克代表他向邓小平郑重发出邀请:“美国政府决定邀请邓小平阁下1979年1月访问美国。美国政府认为,已经到了对与中国建交作出最终决策的时候了。”

    卡特还指示布热津斯基在邓小平接见伍德科克之前,在华盛顿会见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柴泽民。布热津斯基告诉柴泽民,伍德科克将提出经过修改的美中关系正常化公报草案,已经充分考虑了中方的意见。

    布热津斯基强调说,美方这个草案是卡特总统亲自拟定的。

    布热津斯基并说:美苏军控协议即将签订,勃列日涅夫很可能于1月间访美,我是希望实现关系正常化和中国领导人访美都先于美苏首脑会谈。

    12月13日上午,14日下午,15日下午,邓小平连续三次同伍德科克就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会谈。在这以前,伍德科克来华时间已经不短,还从来没有见过邓小平。他听说布什任联络处主任时,曾数次见到邓小平,因而十分羡慕。这次邓小平亲自接见,说明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已经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

    伍德科克为自己能在这历史性的时刻会见邓小平而激动不已。

    13日这天,中共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已经开了三十多天了,邓小平要在这天下午的闭幕会议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中美建交谈判中方代表黄华外长他在这天上午会见了伍德科克。在会见中,伍德科克向邓小平重申了美方的以下立场:

    一、美方确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二、公报发表后,美国立即终止同台湾的外交关系,四个月内撤出美国军队和设施,并立即通知台湾终止美蒋条约。从技术上讲,一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年后终止,但实际上条约已无效。废除条约须经过国会,终止将由总统做主,故美方采取这一做法。

    三、美国和台湾人民之间维持非官方关系。

    四、美国和台湾人民之间维持商务和文化联系。

    五、美国将发表声明,期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

    关于美国期望台湾问题得到和平解决,伍德科克希望中方不予反对。中方重申统一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

    伍德科克向邓小平递交了包含有上述内容的经修改的建交联合公报草案,并提议双方确定1979年1月1日发表联合公报和有关声明,在3月1日互派大使和建立大使馆。伍德科克向邓小平转达了卡特总统向他发出的访美邀请,并希望商定访美的具体时间。

    邓小平与伍德科克一起研究了公报草案,美方保证按条约规定在1979年底自动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邓小平表示欣赏,要求美国在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仍然有效的最后一年里,不再向台湾出售武器。

    邓小平基本同意美方修改后的联合公报草案,但是提出了在公报中应当重申反霸条款,还爽快地接受了卡特总统的邀请,拟于1979年1月访问美国。最后,邓小平还称赞了伍德科克主任在任期内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卡特总统也深知邓小平接见伍德科克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历时半年之久的中美建交谈判终于获得了进展,这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他也嘱咐白宫办公厅主任汉弥尔顿,在最近这几天,他不安排任何离开华盛顿的活动。

    在12月13日上午见过邓小平之后,伍德科克立即向华盛顿作了汇报。卡特总统接到伍德科克电传来的报告时,正好是深夜。卡特兴奋得夜不能寐,他担心时间拖长了有可能出现具有政治破坏性的泄密事件,这在美国是不乏先例的。由于主管外事的万斯国务卿此时还在中东,卡特就将万斯排除在外,亲自作出决断,很快就给予指示:提前半个月立即在12月15日宣布实现关系正常化。

    12月14日下午,伍德科克接华盛顿指示后即奉命紧急会见邓小平副总理,提出了美方的意见:

    一、为了减少泄密的机会,美方建议提前于美国东部时间1978年12月15日宣布建交公报;二、建议邓副总理访问华盛顿时间为1979年1月29日至31日。

    邓小平同意了上述两条。这样,双方就达成了发布两国建交公报及有关的安排。

    在双方即将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的最后关头,在美国右翼反华势力的干扰下,伍德科克又向韩念龙代外长提出新的意见:“我奉美国政府之命,希望贵方同意美国在暂停对台出售武器一年之后,仍保留出售武器的权利,尽管美国将尽可能加以克制。”

    韩念龙立即反对说:“中国方面对此表示坚决反对,没有商量的余地!”

    双方冷场了。伍德科克见会谈陷入僵局,就提出建议说:“我对中方的态度表示理解,希望暂时搁置分歧。”

    韩念龙也赞同说:“为了顾全大局,我同意暂时搁置分歧。”

    会谈结束后,韩念龙立即向邓小平作了汇报。邓小平站在历史的高度,综观全局,决定将此分歧搁置起来。在中日关系正常化的问题上,也曾有过先例。

    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时,曾要求周恩来总理明确在台湾北面的钓鱼岛(日方叫尖阁列岛)的归属权。当时,为了不让这个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成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障碍,周恩来就表示说:“现在还是不要讨论,地图上又没有标。

    出了石油就成问题了。”对此,日方也表示同意。

    朱启祯、柴泽民在回忆邓小平的决断时记述说:

    当时如果坚持要美国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的话,我们就可能丧失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和美国建交的时机。但是,我们如果为了求得同美国建交,对武器问题就放过去的话,这个问题将来就成为一个长期解决不了的遗留问题,所以邓小平同志跟美国谈判代表谈判的时候,就提到这个问题:是不是我们双方同意发表建交公报,建立外交关系。

    但这个武器问题就留在双方建交以后两国政府继续商谈来解决。因为有了这个话,才有了后来的“八一七公报”。

    12月15日上午(美国时间),布热津斯基在华盛顿约见柴泽民,为在关系正常化后美国继续出售武器给台湾的问题上作最后会晤,双方“同意在这一个问题上各持异议”。

    这样,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美方接受了中方关于“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的条件下达成的。在克服了最后的障碍问题后,双方达成的协议包括:

    一、美国承认中国关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只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二、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际,美国政府宣布立即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在1979年以前从台湾和台湾海峡完全撤出美国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并通知台湾当局终止《共同防御条约》;三、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3月1日互派大使,建立大使馆。

    双方约定了两国领导人同时宣布中美建交消息的时间:北京时间12月16日上午10时(华盛顿时间12月15日晚上9时,华盛顿与北京的时差为十三个小时)。

    《华盛顿邮报》记者奥伯道夫在中美宣布建交两天后报道说:“美国继续出售武器给台湾的问题,是在北京进行了差不多六个月的秘密谈判中,最微妙及最困难的问题。”

    卡特高兴得像顽皮的孩子似的开起玩笑来,差点把人吓晕了

    从邓小平于12月13日第一次接见伍德科克开始,卡特总统的情绪就特别高,心情也特别好。他特别嘱咐助手,驻北京联络处来的电传稿一到,绝不能耽误,立即送给他。这一天是华盛顿时间12月14日,卡特在他的日记里写道:

    对同中国建交的兴奋情绪越来越高涨——不论我们能不能保住秘密。我们已决定明天一早通知苏联、台湾、日本和我们的主要欧洲盟国。那时,我们政府里将已有一百多人知道这件事了。

    他觉得邓小平的答复很干脆,这说明现在的时机对双方都有利,还说明经过了半年的谈判,建交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相互间已经建立了足够的信任。

    自从邓答应将宣布建交的时间从1979年1月1日提前至1978年12月15日,他还有许多工作要赶紧做:向一些议员介绍情况,准备向美国报界发表谈话,还要通知其他国家的领导人。

    想起保密工作确实做得滴水不漏,他不禁有些得意。他对布热津斯基说,我们的协定的机密丝毫没有走漏,这简直是奇迹!15日这天,晚上9时就要宣布建交公报了,上午他在椭圆形办公室里打了一批电话。他按适当的顺序,通知了尽可能多的人。他给国会的一批主要议员打了电话。他又给福特总统、尼克松总统打了电话。

    尼克松听了很高兴,立即在电话里简短地谈了实现建交这件事的成就与对世界的影响。

    他对尼克松说:“起步接近中国、打开中国之门全是你的功劳,是你的高瞻远瞩,是你的坚定魄力。我并对您给我的指点表示感谢。”

    尼克松又说:“同样,你要实现美中关系正常化也是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气魄的。”

    他说:“近日,我要派迈克(即奥克森伯格)去当面向您介绍我们的协定的详细的内容。”

    他在听筒里听到了尼克松的笑声。尼克松说:“我当然对迈克表示信任。但是我要提醒你,吉米,要我注意保守秘密并非容易之事,过分信赖部下也是危险的。”

    他觉得尼克松的话说得挺有意思,在给尼克松打完电话后,就想告诉布热津斯基。电话接通后,他竟然像顽皮的孩子逗乐一样给布热津斯基开起玩笑来。

    他忍住高兴的情绪,装作焦急的语调说:“兹比格,你听说了吗?出了问题啦!”

    布热津斯基赶紧问:“出什么问题?”

    他说:“你是否听到了中国人宣布取消我们协议的消息?”

    接着,他听到听筒里传来惊愕的语调:“呜呵……”还伴有响动声。

    他担心吓着自己这个难得的顾问,连忙说:“兹比格,你怎么啦?我刚才是开玩笑的。没有发生什么事,一切正常。”

    后来,两人提到这件事都觉得好笑,因为布热津斯基一听说出问题,差点儿就晕过去了。他后来一直为这件事感到抱歉。

    中美宣布建交就台湾问题达成了共识,搁置了分歧

    1978年12月16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人民大会堂西大厅早就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各种摄影机、摄像机高低参差地挤满了厅后部的摄影席。中国领导人华国锋在此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华国锋在讲话中回顾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美国有关领导人尼克松、福特、卡特和基辛格、罗杰斯、布热津斯基和万斯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所作的贡献,然后强调指出:

    中美建交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它将为发展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开辟广阔的前景,也将有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在中美建交谈判中,虽然在台湾问题上达成了基本共识,但是有些分歧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首先是美国希望中国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则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他人干涉;然后,美国坚持在建交后继续卖武器给台湾,中国则坚决反对。

    为此,华国锋还代表中国政府特别就台湾问题声明说:

    台湾问题曾经是阻碍中美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根据《上海公报》的精神,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现在这个问题在中美两国之间得到了解决,从而使中美两国人民热切期望的关系正常化得1978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以实现。至于解决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方式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他人干涉。

    上述这段话既肯定了中美两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所达成的共识,又针对美方声明“关心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作出了恰当的回答。然后,华国锋又代表中国政府对中美两国建交后,美国继续出售防御性武器给台湾表明了中国方面的态度:

    美国提到,关系正常化之后,美国会继续售予台湾有限度的武器,供防御之用。我们表明绝不接受此事。在谈判中,中国方面一再表明对此问题的立场。我们认为,关系正常化之后,美国继续售予台湾武器不符合关系正常化的原则,有害和平解放台湾,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安定也有不利影响。所以我们双方对此问题有歧见;不过,我们对《联合公报》达成了协议。

    与此同时,卡特总统在华盛顿举行由三大电视网转播的记者会,宣布了美中建交联合公报和美国政府的声明。在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双方重申《上海公报》中的原则,并再次强调:美利坚合众国政府认知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双方相信美国和中国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美国与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卡特总统在声明中说,美国将通知台湾,华盛顿决定从1979年1月1日起终止与台湾的“外交关系”,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则自1980年1月1日终止。未来美国与台湾将在没天安门广场上排队买中美建交号外的市民。有政府官方代表与外交关系的情况下,维持商务、文化和其他关系。在必要时,美国的法令规章都会予以调整,以便能在与中国建交后产生的新环境中维持这种非政府关系。美国相信台湾人民将有和平、繁荣的未来,对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美国继续表示关切,并预期台湾问题将由中国人民自行和平解决。

    卡特还宣布,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副总理已经接受他的邀请,将于1979年1月底访问华盛顿。

    应该指出的是,在《中美建交公报》的英文文本中,在表达中文“承认”

    一词意时,英文文本分别用了“RECOGNIZE”和“ACKNOWLEDGE”。后来美国方面常有人利用这一字眼做文章,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暧昧态度寻找所谓的法律依据。《中美建交公报》宣布:“美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此段文字中的“承认”,英文文本是“RECOGNIZE”,这和中文文本的意思是一致的。关于台湾问题,公报中文文本中也有一个“承认”,即:“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1979年1月1日,邓小平出席伍德科克主任在北京举行的中美建交招待会。图为伍德科克祝酒。

    部分。”但英文文本中的“承认”用的词却是“ACKNOWLEDGE”。此词含有“认知”的意思,与法律意义上的“承认”是有区别的。

    中美建交,震动世界。尽管中美两国建交时仍有悬而未决的台湾问题,美国也没有完全放弃它干涉中国内政的打算,但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中美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两天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迈出了改革开放的大步伐。美联社记者布朗从东京发出的评述说,1978年12月在北京发生的两件大事,即中美建交与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举世都听到了古老中国大门隆隆打开的声音。未来的历史将证明,这是任何大国都不能忽视的声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