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邓小平与卡特握手纪实-“邓小平旋风”:美国电视黄金时间跟踪播送邓的访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亚特兰大:邓小平在访美计划之外去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墓地献花

    在辽阔逶迤、丘陵起伏的红土带中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巨大轮廓鸟瞰在望了,这就是亚特兰大。邓小平乘坐的“空军一号”总统专机在哈茨菲尔德国际机场徐徐降落。四周到处可见各个航空公司的巨型客机呼啸着起飞或降落。想不到这个过去以种花生、烟草等农业种植闻名的南方州的首府,竟然有着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陪同的万斯国务卿告诉邓小平,亚特兰大这个机场从乘客人数来说也仅次于芝加哥的奥黑尔国际机场。

    佐治亚州州长乔治·巴斯比与亚特兰大市长杰克逊及有关官员已经在舷梯前迎候。在前往下榻的桃树广场酒店的路上,巴斯比州长还自豪地告诉邓小平一则笑话。过去亚特兰大只是靠铁路运输,因而南方佬都认为,他们死后无论是上天国还是下地狱,都要途经地处交通要道的亚特兰大。现在这则笑话已经翻新了,增添了新的妙趣:有人问一位南方佬,他死后会是“上”去还是“下”去。

    这人回答说:“我不晓得,不过,无论是‘上’还是‘下’,到时都得在亚特兰大换飞机。”

    邓小平听了开心地大笑,说:“我出生在中国以幽默见长的四川,很欣赏你们亚特兰大式的幽默。”

    邓小平懂了卡特总统为什么极力主张他到佐治亚州来看一看:“我特别请您去佐治亚州去访问,并不是因为您爱吸烟,而那里种着美国最多最好的烟叶。”

    卡特对他谈起过故乡的过去,“那时我常常早上4点钟就起床去刨花生。我们的亚特兰大的马丁·路德·金墓地。

    房子里没有自来水。天一下雨红土道路就泥泞不堪……”

    邓小平一下飞机就感觉到,现在的亚特兰大的确成了20世纪后期美国最为生气勃勃的城市。这个接替卡特担任州长的巴斯比不无自豪地说,现在落基山脉分水岭东面所有的南方资本家全都到亚特兰大来借钱,亚特兰大的银行属于全美国最活跃最放手的银行之列,现在要筹措大资金已经不需要跑到纽约去了。

    《财富》杂志所列出的有名的500家大公司中就有431家在亚特兰大设有办事处。

    佐治亚州的成就与影响,使巴斯比州长被推选为全美州长联合会主席。

    车队抵达酒店时,有数十人在酒店旁的大街上集会,吵吵闹闹,据称是一个叫“约翰·伯奇协会”的法西斯组织和某些宗教团体搞起来的。但对邓小平的访问活动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邓小平的到访,在佐治亚州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佐治亚州是美国最早消除种族歧视的州,卡特任州长时,曾经在州议会大厦挂出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画像,这在20世纪70年代初被视为一种勇敢的行为。邓小平抵达后,很活跃的亚特兰大黑人市长杰克逊先生主动提出邀请邓副总理下午去访问马丁·路德·金牧师的墓地。这是计划外的事情。

    邓小平当即答应了。

    中午,美方主管安全的泰勒先生就来到凌云的住房,说:“凌先生,邓副总理答应市长邀请去马丁·路德·金的墓地献花,这是原先没有列入计划的,我们认为邓到那里去安全上有问题,现在时间已经很紧迫,希望你能够施加影响,取消这个节目。”

    这是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为此,凌云踌躇了一阵子。他觉得,“金牧师”是黑人民权运动的着名领袖,1968年被白人种族主义者暗杀,在这个黑人众多的城市,由一位黑人市长邀请邓小平去访问他的墓地,邓小平是不会推辞而且乐意去的,何况已经当面答应更不能变卦说不去。但这又是美方第一次作为一个没有安全把握的难题提出来的。为什么不安全?泰勒没说。凌云也不便追问,觉得心里实在没有底,上次来亚特兰大考察时,当然就没有看计划外的地点。

    凌云思索片刻,就对泰勒说:“既然是杰克逊市长提出的邀请,邓副总理接受的,我方就不能说不去,我也无法施加影响;去不去应当由你们作出决定;如果去,你们必须对邓副总理的安全给以保证。泰勒先生,你们一有决定就尽快通知我。”

    泰勒离去了一刻钟,就又返回来了,高兴地说:“金的墓地可以去了,安全已经没问题了。”

    凌云问:“怎么变得这样快?”

    泰勒说:“亚特兰大的市政委员会刚才作出决定,金牧师所在地的居民从现在起一概不准出门上街。这个决定正在电台里广播呢。”

    凌云立即要泰勒陪同他去金墓地走一遭。到了那里,凌云看见果然街区间静悄悄的,空无一人,在一两座高楼顶上停有直升机待命。原来那里是一个黑人居住区,墓地临一水塘,修缮得很整洁,看来一直受到黑人群众的崇敬和保护。他回到酒店,即将情况通知了随卫的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孙勇。

    2月1日下午,邓小平在参观了亚特兰大的一个福特汽车分厂后,就应邀去马丁·路德·金的陵墓敬献了花圈,进行得很顺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当晚,巴斯比州长主持的盛大的晚宴,竟然有美国南部十七个州的州长作在亚特兰大,邓小平参观了福特汽车制造厂。

    陪待客。来自美国南方各地的行政长官们,纷纷轮流着向邓小平表示敬意。有的州长还代表州政府给邓小平赠送了礼物。这些州长纷纷告诉邓小平:他那个州什么是世界第一,什么是美国第一,有什么大学,希望和中国做生意、交换留学生、希望访问中国等等。

    这真是一种绝无仅有的礼仪!

    难怪有美国记者报道说:“在美国,如此高贵的陪客参加这样非凡的招待会,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仅是好客,而是对于作为重要世界和平力量和亚太地区稳定因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视,也是对中国人民领袖和决策者邓小平的尊敬。”

    2月2日上午,邓小平离开亚特兰大飞往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市访问。

    休斯敦之一:三K党徒突然袭向邓小平,瞬间化险为夷

    邓小平知道得克萨斯的石油和财富是美国有名的,他的朋友、担任过驻华联络处主任的乔治·布什就是在这里开采石油发了财才弃商从政的。因为财富聚集,休斯敦是个“发展快得近乎疯狂”的城市。在不起眼的环境中,一下子就崛起了二十七座摩天大楼,休斯敦的财富使它成为摩天大楼的试验室。

    中方事先得到情报,估计反华势力要在这个城市搞较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消息灵通的合众社记者预料在邓下榻的赫亚特旅馆附近将有一千多人集结。实际上这天来的人要少得多,约有六百人,显得规模很小。有约二十名“革命共产党”分子在街上呼喊口号并与警察发生了冲突。

    邓小平计划只在休斯敦访问一天,来不及看首创心脏移植手术的得克萨斯医疗中心,而是挑选参观了林登·约翰逊航天中心。他会见了美国宇航员格伦并登上航天飞机模型座舱。在车队去航天中心时,路边有二百多人集结,有亲台华人也有美国人。凌云走近他们的队伍,笑着看他们,他们也报以微笑,并无敌意的表现。经打听,原来这些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大多是台湾国民党出钱从美国各地招来的,说是出钱让他们到南部去旅游。凌云感到,这些年轻人不了解新中国,是台湾国民党利用了他们年轻学子的幼稚。

    得克萨斯州是美国养牛最多的州,“西部牛仔”和驯牛驰名世界,在这里拍摄过好些好莱坞出品的有名西部片。这天晚上,他在休斯敦市郊的西蒙顿竞技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很有特色的驯牛等竞技表演。表演开始前,两名骑白马的女士把邓小平和方毅请到观众的面前,向他们各赠了一顶崭新的边檐翘起的白色牛仔帽,他们当即很高兴地戴上了。接着,邓小平应邀坐进一辆19世纪的马车,绕竞技场跑了两圈,赢得了在场的美国观众一片欢呼声和掌声。他头戴牛仔帽的镜头和照片,经传媒传遍了世界,有评论家说“邓头戴有美国文化象征的牛仔帽,这在毛的激进派掌权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这表明了中国改革开放”。

    邓小平戴牛仔帽使随行的中国驻美外交官们特别感慨,当年联络处副主任韩叙也曾戴了美国朋友赠送的牛仔帽,“四人帮”看到了照片,就批韩叙“崇洋媚外”,发电至华盛顿来要其检讨。

    在休斯敦西蒙顿竞技场,训牛表演的骑手赠给邓小平牛仔帽。

    邓小平访美期间出的一次险情,发生在2月2日傍晚6时准备出发去出席晚宴的时候。凌云在其回忆文章中是这样记述的:

    当邓从旅馆楼上下到楼下大厅准备出门乘车时,我方的随卫人员在前面和两侧。后面相距数米跟进的是美方安全警卫人员凯利。我的位置又在他的后面。突然有一个人插到凯利的前面奔向邓小平,只见凯利疾步抢上前去,胳膊一挥把人击倒,在附近的警卫人员一拥而上把人捉住了。邓小平在我方随卫人员的护卫下安然出门上车走了。

    瞬息之间,化险为夷。事后,据美方告知,这是美国最老的恐怖组织三K党的党徒,名叫路易·比姆,他被拘捕后还有几个同党举着标语牌上街“示威”。这个三K党徒究竟想干什么,美方没有透露,我们也就不去深问了。

    事后,凌云特意向凯利表示感谢,赞赏他的机警和果敢。他会汉语,当邓小平戴牛仔帽。

    过水球队员,曾跟随福特总统访问中国。他笑着告诉凌云,他正在准备博士论文,题目就是《中国的公安工作》。从此,凯利成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在职期间与退休后,曾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挺有感情。

    休斯敦之二:邓小平与骗过特工混入宴会的哈默博士成了好朋友

    邓小平在休斯敦的一大收获,就是结识了着名的世界石油巨头亚蒙·哈默。

    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是个世界级的名人,其大名鼎鼎除了因为他是石油巨富之外,主要是因为他早年就见过列宁,支持过苏联的新经济发展。

    邓小平与哈默之间真是很有缘分。

    哈默经常乘着自己的私人专机全世界到处飞,当然一直关注世界风云变幻,因而也就以极大的兴趣关心着尼克松、基辛格、福特等所开始的与中国和解的对华新政策。卡特总统实现了美中关系正常化,使哈默感到十分兴奋。哈默向往着中国。然而,几经探询,卡特政府对向哈默打开通向中国大门之事却不积极也不热情。原来,政府鉴于哈默同苏联的长期关系,担心其会成为中国领导人所不欢迎的人。对于邓小平这次访问华盛顿,哈默几次表示想参加欢迎邓的有关活动,哪怕只出席一次也行。据哈默事后回忆说:“卡特的顾问们千方百计让我避开,邓在华盛顿出席的任何重大场合,都不邀请我参加。”

    但哈默并不泄气,坚持不懈地要求参加一次为邓小平举行的集会,哪怕不在华盛顿也行。哈默的努力终于有了一点儿结果,经过其在白宫的一个朋友也是总统的特别贸易代表鲍勃·斯特劳斯的疏通,哈默在华盛顿的办事处在最后关头得到了斯特劳斯的电话通知说,哈默夫妇有票出席在得克萨斯州为邓小平举行的一次盛大集会。这是得克萨斯的石油巨头们要在休斯敦附近的西蒙顿竞技场为邓小平和他的代表团举行一个盛大的烤肉宴会和一场牧人的竞技表演。

    2月2日黄昏时分,哈默携带夫人弗朗西丝驱车来到竞技场,发现到处都布满了安全警卫,双层关卡验证。在第一道入口处,哈默向把关的女警卫通报了姓名。由于过去哈默经常出席白宫国宴厅的重大活动,女警卫认识他,就帮邓小平与哈默博士在休斯敦结识,从此成为好朋友。

    他在客人名单里上上下下地寻找起来。最后她说:“哈默博士,实在抱歉,名单上没有您的名字。”

    他立即想到好友斯特劳斯的电话通知肯定不会有错,这可能是对苏态度强硬的布热津斯基干的,白宫的这个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深得卡特总统信任,权力很大,不仅知道他与苏联有多年的密切关系,还知道他是俄国的移民,肯定在最后审阅名单的时候又将他划掉了。他想,自己既然来了,就得设法进去会会邓小平,要不就没机会了。

    哈默微笑着说:“没关系,显然是出了差错。宴会在哪儿举行呢?”

    她答道:“在里面的俱乐部。”

    哈默说:“那么我的名字肯定在里面的名单上。”

    她放哈默夫妇过了第一道关卡。

    一个魁梧的特工守着通入俱乐部的门。哈默又报了姓名,说了一遍情况:

    “我的名字肯定在大门口的名单上被错误地漏掉了。门口那位姑娘说,肯定在俱乐部里面的名单上。”

    特工上下打量了他一眼:哈默满头银发,已是80岁出头的老人。特工就客气地说:“你们可以进去核对一下里面的名单,但是如果没有你们的名字,你们必须出来。”

    哈默夫妇走进了俱乐部。拿着宴会总名单的主管女士把名单细细地看了一遍,摇了摇头说:“对不起,哈默博士,这名单上没有您的名字。”

    哈默问:“我可不可以看一下名单?”

    她递过了名单。他顺着名单往下看,一直看到了一个叫“罗伯特·麦吉”

    的名字。

    “啊!我明白怎么回事了。”哈默喊了起来,“罗伯特·麦吉,是我们华盛顿办事处的一名高级执事,是他同白宫联系安排我来这里出席宴会的。我的票肯定也是错误地以他的名字发出去的。”

    “噢!”女主管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好了,您的座位在5号桌。”

    哈默耍了一个小花招,就这么混进宴会里来了。他与夫人仍然朝5号桌走去。宴会厅里的人越来越满了,已经有人坐在5号桌旁。哈默从来没有见过坐在桌边的人。他们对哈默作了自我介绍,他们就是真正的罗伯特·麦吉先生和夫人。

    弗朗西丝愣住了,忙说:“亚蒙,我们出去吧。”

    哈默说:“不,我不出去。他们现在没法把我从这里赶出去了。”

    哈默夫妇也在桌旁坐下来,开始与麦吉夫妇友好地交谈起来。麦吉先生负责着一家大石油供应公司,该公司也同西方石油公司做生意,对哈默的名字很熟悉。越来越多的得克萨斯石油大亨走进宴会厅里就座。哈默看到了某些石油大亨脸上露出的惊诧的表情,他们可能惊讶为什么得克萨斯石油巨头的聚会怎么闯进了一个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不速之客。

    有人招呼了一声,大家就站起来列队欢迎邓小平和中国代表团。队列中有50多位总经理,有的携带着夫人。邓小平率团经过欢迎的行列。哈默是这么记述与邓小平的头次见面的:

    他身材矮小,脸上一直闪烁着动人的微笑。一名翻译陪着他,依次把每位总经理的名字告诉他,并说几句介绍的话。

    当他走到我面前时,邓对翻译说:“你用不着给我介绍哈默博士。”

    然后冲着我笑起来,握着我的手说:“我们都知道你。你是在苏联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列宁的那个人。现在你可要来中国帮助我们呢。”

    “我非常愿意。”我回答说,“可是据我了解,你们不允许私人飞机进入中国,而我又年纪太大,不能乘坐商用飞机。”

    “噢。”他说着把手一挥,好像把这个问题扔到一边。

    “好办。只要你给我一封电报,告诉我你想什么时候来,我可以作出一切必要的安排。”

    欢迎仪式结束,哈默夫妇又回到了“自己的”桌子旁,每一桌都有一位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与哈默同坐一桌的是当时的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章文晋(后来成了驻美国大使)。章文晋说:“哈默博士,您不应当坐在这儿,您应当和邓小平坐在一起。”

    章文晋就拉着哈默的手,将其带到邓小平的桌旁。邓小平就让哈默坐在他身边。坐在这一桌的能源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对哈默无可奈何,只好对哈默冷眼相视。可是,哈默并不在乎施莱辛格的冷眼,知道当着邓小平的面,这位部长已经没法说:“这人没有票,是混进来的。应该将他赶出去。”

    总统特别贸易代表鲍勃·斯特劳斯迟到了一会儿,就坐在邓小平附近稍远的一桌,用一种揶揄的表情看着哈默。在晚餐会上,邓小平通过翻译问哈默,当年其同列宁会见的一切情况,以及当时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感受。

    晚餐会后,邓小平也请哈默到专用包厢里,让哈默坐在他的身旁,观看为他举行的专场表演。当晚,两人分手前,约定尽快在北京见面。

    经过两个多月的书信往返,这一年(1979年)5月间,哈默博士果然成了头批乘坐私人波音727型专机进入中国的人。哈默从石油勘探、煤矿开采、杂交稻种和化学肥料等方面开始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从此,哈默与邓小平几乎年年都要见面,无论是礼仪场合或是私下晤谈,都能进行真挚广泛而无拘束的讨论。

    哈默是这样回忆邓小平给他的印象的:

    他非常敏锐,非常明智,而且正如我以后所发现的,他有着很强的记忆力——每次和我见面他总是确切地记得前一次都讲了些什么,他从不需要笔录和问他的助手。他总是什么都知道。

    他留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最精明能干、最聪敏睿智的政治家,坚定不移地遵循着符合他的国家最高利益的路线。

    ……

    (他使我感到)一个人以如此饱满的热情处理自己的问题,并紧张忙碌地从事着改善自己民族的生活,是敢于藐视那些干瘪瘪的经济统计数字和人们捕风捉影的预言的。中国一定会克服困难,获得成功,我对此毫不怀疑。

    西雅图:邓小平的访问使波音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首批大公司之一

    2月3日下午,邓小平离开南部墨西哥湾旁的休斯敦,飞往美国本土遥远西北角的华盛顿州西雅图市访问。

    像泼水洗过似的蓝天,满是苍翠碧绿的城市景色,四周冰雪覆盖的山峰,这就是西雅图。过去这里以砍伐森林、出产木材出名,现在这里以制造波音飞机驰名。这是民主党控制的一个州。邓小平对美国访问的行程十分紧凑,除了首都华盛顿之外,就是亚特兰大、休斯敦和西雅图。其中访问西雅图的主要原因,据说就是亨利·杰克逊参议员所要求的,因为这是杰克逊的家乡。

    亨利·杰克逊是美国重量级的参议员,是中国人民信赖的老朋友。早在50年代,当美国政坛依然非常敌视新中国的时候,杰克逊参议员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作出了肯定的评价。1960年1月3日,他曾以美国参议院政府运作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向国会提交一份特别调查报告《共产中国国策机构》,报告说:

    “中国共产党在高层方面的高度团结和安定,是世界主要共产党都难望其项背的。”这份报告的结论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中国地位大大提高,“在短短十年时间里,使一个疲惫不堪的庞然巨物,变成一个向前迈进的巨人”。

    1974年7月间,杰克逊第一次访华时,病重的周恩来总理在整个6月份都没有接见客人,外国客人、中国同志都没有见,但在得知杰克逊参议员来了,经毛泽东同意,就破例在医院会见了杰克逊。1978年夏天,杰克逊参议员第二次访华时,与邓小平作了长时间坦率而别具特色的畅谈。杰克逊不满足于仅在北京与高层进行的会谈,而总是抽时间访问中国各地,作为自己认识中国人民在建设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历史难题的努力之一部分。中国内地,山东、江苏、上海与东南沿海,甚至新疆、内蒙古都曾留下其足迹。杰克逊可以称作是最了解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国度的少数美国人之一。在向中方推荐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一事中,杰克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幕后角色。

    在与中国领导人会谈或是在美国与友人交谈时,杰克逊都坚持这样的观点:

    他是从历史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的。长期以来,美国都希望中国强大、独立和统一,从而对世界和平以及亚太地区的安全作出贡献。美国没有理由要威胁中国。

    相反,正如以前的沙俄一样,苏联却不会欢迎在门口出现一个强大的中国。最邓小平参观西雅图波音公司,乘车观看波音747的装配线。

    合苏联胃口的,不是一个在苏联控制下统一的中国,就是一个孱弱的中国。

    杰克逊还认为,中国领导人对台湾有着非常真实而强烈的感情,美国不能视作等闲。美国要遵守自己的诺言,不能用台湾问题侮辱北京。美国在很多场合中表示将会追随“一个中国”的政策。也就是说,美国只承认一个中国,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公式确立了一个大前提:美国绝不炮制一个独立的台湾或使台湾恒久地与大陆分离。美国必须避免引起中国的怀疑,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使人觉得我们真实政策是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促进台湾人民福利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北京、台北之间的和平调解,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事,美国不应参与。还值得一提的是,在中美建交之后,杰克逊是反对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的主要参议员之一。

    2月4日上午,邓小平在西雅图会见了杰克逊。杰克逊在这一届国会里担任着影响力很大的美国参议院能源和自然委员会的主席。邓小平来到美国后,听不止一个美国人说起过杰克逊的故事:这是一个视工作为美德、享受为罪恶的人,是清教徒伦理的活生生的体现。杰克逊曾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强有力竞争者。在美国国会通过的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案中,杰克逊可以占据头功,其中最为出色的有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荒野法、雷德伍兹国家公园法、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环境保护法和阿拉斯加土着人要求法。

    就像上次1978年在北京的谈话一样,两人的话题谈得十分广泛。杰克逊为美中实现建交而能在家乡见到邓小平感到高兴。杰克逊说:“感谢你这么老远飞来看我。这使我回想起过去20多年来,我对两国的疏远和完全断绝沟通深表遗憾。要不,我们两人就不至于到现在白发苍苍了才能够互相来往了。”

    邓小平说:“在冷战时代,麦卡锡主义搞得好些美国人过分恐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杰克逊指着那本封面有邓小平像的《时代》周刊,笑着说:“那个时候,恐怕也认为你是红色魔鬼头子之一,不可能想象可以将你评为《时代周刊》的新闻人物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不了解中国。我一向认为,美国未能理解中苏分歧是美国情报界最可耻的大失败之一。就像中央情报局,具备必要的有关中国语言、文化、历史等知识的官员实在少得太可怜。”

    杰克逊给邓小平介绍自己的家乡,笑着告诉邓:“我们华盛顿州的产业工人总罢工历来是全美国最激进最有名的,西雅图街头甚至发生过流血激战,因此有人说了一句有名的话:美国一共有47个州和华盛顿苏维埃。”

    邓小平也笑着回答:“我年轻时在法国领教过产业工人罢工,我此次来西雅图,是中国为了在本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而向创造了先进工业文明的美国人民请教的。我们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能源等领域存在着广泛交流与合作的余地。”

    杰克逊说:“我当然希望中国多多购买我家乡生产的波音飞机。”

    邓小平说:“中国是一个有着巨大开发潜力的市场,也当然有波音飞机的用武之地。”

    中午,邓小平出席了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总经理爱德华·卡尔逊和波音公司董事长桑顿·威尔逊为他举行的午宴。下午,他仔细地参观了波音747型飞机装配厂。晚上,他出席了西雅图商业界为他举行的宴会。

    邓小平访问西雅图,导致了波音公司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成为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大公司之一。至今在中国民航的国内国际航线上,波音飞机成了主要的机种。

    邓小平结束在美访问之前,特别接见了美方的安全警卫人员,还与他们合影留念。他还很高兴地收下了一件与警卫工作有关的特别礼物,就是贴有他的照片的西雅图警察局带有证章的局长证。邓小平在合影之后,对美方警卫人员说:“感谢你们的周到服务,保证了我访问美国的圆满之行。今后,我欢迎你们当中的任何人到中国来访问。”

    2月5日上午,邓小平圆满地结束了在美国的友好访问,飞离西雅图,途经东京回国。

    邓小平在西雅图机场发表告别讲话,指出他与美国领导人交换对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的看法,肯定共同点,缩小分歧点,收到良好和巨大的成果。希望中美两国人民能千万代地友好下去,能在维护和平和发展经济这两方面开展合作,中美关系的不断发展,一定会对太平洋地区以至世界的局势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由于在国会刚刚爆发了关于台湾问题的辩论,卡特总统一开始对邓小平访美顾虑重重,特别担心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持不妥协态度,还可能在亚洲其他地区遇到难以预料的复杂问题,甚至发生重大对抗,在美国国会也会遇到政治上的反对。但卡特经过与邓小平一接触,就发现了邓小平的高超的智慧和感人的人格魅力,邓小平在国会的访问与讲话,十分巧妙地做了国会领袖及议员们的工作,超出了预想的成果。

    卡特对邓小平的感觉很好,曾经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

    邓给我留下了好印象。他身材矮小,性格坚强,有才智,坦率、勇敢、气宇不凡、自信、友好。同他谈判是一种乐趣。

    卡特还觉得,邓小平的访问是其在总统任期里的愉快经历之一。他曾经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这样说:

    (邓的访问)恰恰相反,一切都很顺利。无论在建交前还是在建交之后,中国人对我的其他职责,对我们国内的政治现实表现出十分了1979年2月5日上午,邓小平与伍德科克大使告辞,乘专机经东京回国。

    解。关于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关于解决台湾问题,关于我们新建立的外交关系在太平洋的稳定作用,以及我们同日本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的必要性,他们的言论都是有益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懂得了为什么有人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文明的民族!

    邓小平在飞离美国时,致电卡特总统,肯定他访美取得圆满成功,表示中美两国关系将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重大的发展。

    邓小平以其特有的魅力,在美国再次掀起了一次“中国热”。有评论说,这次“邓小平旋风”吹遍了美利坚,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邓小平访美期间,美国主流电视每天的黄金时间变成了“邓小平时间”或“邓小平频道”。据白宫老资格的礼宾人士说,这种热烈场面对他们来说也是空前的,是“二战”以前接待英国丘吉尔首相以来再没有过的,是战后第一次;远远超过了上次赫鲁晓夫访美的盛况,这在美国外交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