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谈女人养好脾胃不衰老-做个细心的女人,察觉脾胃传递的信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人体的皮肤、五官九窍均依赖于气血的濡润。通过观察身体的外在表现,就能判断一个人体内脏腑的病变情况。中医诊病里的望诊和闻诊就是由此而来的。当脾胃气血虚弱或出现病变时,都会通过身体的外在表现反应出来。照镜子时,看看你的五官和舌头,无聊时仔细瞧瞧你的“手相”,挤压一下肚脐,就能及时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

    1.挤压肚脐知脾胃健康

    肚脐像一枚小小的印章,静静地待在我们的腹部。在大多数人眼中,肚脐是生命的起点,也可能只是身体的一道伤疤。很少有人在意它,更少有人将它和脏腑、大脑等人体器官相提并论。

    直到20世纪90年代,肚脐逐渐成为时尚的象征。一些追求时尚的年轻女性,在肚脐上穿洞、打上脐钉,绘上刺青,并且大胆裸露腹部。这个一开始最不起眼的身体部位,逐渐成为吸引人们注意的一部分。

    其实,肚脐是值得赞美的,或许你的牙齿早已脱落,青丝已成白发,唯有肚脐,不离不弃。它是生命的起点,一直在那里陪伴着我们,直到我们退出人生的舞台那一刻。更为重要的是,肚脐处有一个人体要穴——神阙穴。

    胎儿在母体的时候,依赖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婴儿出生后,脐带被剪断后,形成了肚脐。古代养生家认为胎儿在母体内的“脐带呼吸”为先天呼吸,胎儿离开母体后,脐带即被切断,与先天的联系也被切断,开始用后天的肺进行呼吸。肚脐也就成为了我们曾经与先天沟通的标记。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体最早的经络汇聚于肚脐,因此肚脐也是先天经络系统的核心位置。

    肚脐是先天与后天的关键联系点,是先天经络系统的核心,没有肚脐,生命将不复存在。中医就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的说法。认为神阙穴是调整脏腑、平衡气血阴阳的枢纽,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同样,通过检测肚脐也可以了解我们体内脏腑气血的状况,而挤压肚脐就能知到脾胃是否健康。

    挤压肚脐知脾胃健康

    用手挤压肚脐正上方的部位会有疼痛感,同时肚子有饱胀感的话,是胃腑出现了气滞,胃经气血阻滞不畅的体现。有的人还会伴有饮食减少、嗳气、腹痛等现象。

    双手同时挤压肚脐,肚脐周围疼痛,是胃肠蠕动减慢的体现。胃肠气血不足,就会出现腹痛、闷胀、嗳气、泛酸,甚至恶心、呕吐的症状,有的还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引发胃肠痉挛或者胃肠炎症。

    用手指挤压肚脐,感觉跟有水一样,是脾脏调节水液代谢功能失调的体现。长期不予理会的话,身体“水道”不通畅,可使水湿停聚,造成湿阻困脾,会导致水湿痰饮瘀血的生成。

    挤压肚脐时,如果感觉肚脐左上方有硬块或者肚脐周围有硬块,是脾胃或肠腑气血瘀滞,经络堵塞的现象。有的人还会感觉有气,或发出响声,或感觉有东西滚动,出现这些现象,都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温养肚脐保脾胃

    由于肚脐皮薄凹陷,无皮下组织,皮肤直接与筋膜、腹膜相连,很容易受寒邪的侵袭,因此,保养肚脐宜温养。温养肚脐有调和脾胃、益气养血、舒经活络、延缓衰老的功效。常采取按摩和灸法,以按摩法最简便,以灸法最有效。

    按摩肚脐的方法是:双手搓热后,将左手置于右手之上,将右手掌心贴于肚脐上侧位置,按顺时针方向按揉60次,逆时针方向按揉60次,可反复按摩。按摩时施加一定的压力,动作需和缓,以腹部有微热感、无明显不适为宜。然后以肚脐为中心,使按摩范围逐渐扩大至整个腹部。扩大到整个腹部的时候,手掌施加的压力需适当小一些,以产生热感为度。排便正常的人,按顺、逆时针方向各揉按60次。胃火过盛,或便秘的人按顺时针揉按180~200次,脾气虚弱,或者腹泻的人按逆时针180~200次。按摩肚脐可以在最好在早起和晚上睡觉前进行。需注意的是,胃肠有急性炎症、恶性肿瘤或皮肤有外伤的人,不能采用此方法按摩肚脐。

    艾灸也是温养肚脐的常用方法,艾灸时采取仰卧的姿势,弯曲双膝,把艾条的一端点燃,放在距离肚脐2~3厘米处悬灸,持续灸20~30分钟即可。在《类经图翼》里,还提到了一种隔盐艾灸的方法。取纯白干燥的食用细盐填平肚脐孔,再覆上一层姜片,然后施灸。隔盐艾灸适宜在秋、冬、春,三个季节使用,由于夏季在中医五行里是属火的,而艾灸也是属火的,这个时候用的话就容易使胃腑上火。

    除了这两种灸法,还有一种“隔药饼”艾灸的方法。准备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这四种药,取相同的分量混合后,研为碎末。然后在药末中加入适量的面粉和水,制作成约半厘米厚,直径为两厘米的圆形药饼,置于阴凉处晾干。准备艾灸时,取一个药饼,用针在药饼上刺几个孔,放在肚脐上,就可以施灸了。这四味药物有补养气血、健脾和胃的功效,能治疗脾虚引起的腹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体倦乏力等现象。

    杨力提示:

    肚脐有污垢堆积的时候,不要轻易去抠。肚脐的皮肤柔嫩,容易把肚脐抠破而受感染,引发疾病。清洁肚脐前彻底洗净双手,最好用香皂搓洗手腕至指尖约20秒。将纱布用热水浸湿,清洗一下肚脐,迅速擦干。准备好棉签、纱布、75%的酒精或者婴儿油。取一支棉花棒,放入酒精或婴儿油中完全浸湿,轻轻擦拭肚脐,直至污垢清除。然后将纱布用热水浸湿,拧干后擦拭肚脐。最好于洗澡后清理。

    2.舌头告诉你的六个脾胃信息

    俗话说:每天照一照,疾病早知道。一个人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体就能了解自己身体健康的状况。中医诊病时,除了脉诊,还会进行舌诊。去医院看病的人都知道,医生检查时都会对你说:“张开口,让我看看你的舌头。”因为观察舌头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状况,由此能判断出病情的深浅轻重,所以中医“望诊”中特别重视舌诊。

    中医认为:脏腑与舌息息相通。《黄帝内经·灵柩·邪气脏腑病形》中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气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指出了五脏六腑通过经脉直接或间接的与舌头相联系,如果人的脏腑发生病变,可直观的反应在舌头上。中医将舌头分为三部分,舌尖反应心、肺的气血变化,舌中属于脾胃,舌两侧反应肝胆的状况,舌根体现肾脏的状况。《临证验舌法》也指出:“内外杂证,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指出了舌头的色泽、舌苔及活动的情况都能反映着人体脏腑病变的部位、性质、深浅与病情发展状况。

    其中,舌苔是为胃气的体现。中医认为: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意思是说舌苔是由胃气熏蒸、脾湿上润而形成的,健康的人会有一层薄苔,是脾胃气血充沛的体现,就像发芽的嫩草一样。如果没有舌苔,就是脾胃气血亏虚的体现。

    照镜子的时候,用一双“慧眼”仔细观察一下你的舌头,通过这个特殊“窗口”我们不仅能了解脾胃的状况,还能看到疾病的苗头。

    观察舌头时一定要定心静气,最好选择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要面对光线,使得光线可以直接照到口中。伸舌时要自然,应该使舌头缓慢的伸出来,不宜太快或过于太紧张。然后将伸出的舌头放在嘴唇边,使舌体放松,舌面平展开来,舌尖略向下,将尽量张大些,不过不要过分用力,以使舌体充分露出来。

    观察舌头应该从舌质、舌苔、舌蕾和舌底的经络等方面进行。舌质是指观察舌头的大小、形状、颜色、厚薄度、软硬度以及表面的裂纹情况。舌苔包括观察舌苔的颜色、润泽度、厚薄度以及是否有苔斑。观察舌底的脉络,主要从看脉络长短粗细状况。看舌蕾主要是看其大小和颜色。

    体内气血充沛、阴阳平衡的人,舌体柔软灵活,颜色淡红,舌体表面铺有一层薄薄的舌苔,呈白色,干湿适度,舌底的脉络粗细度适中且平滑,长度不超舌底的二分之一。当舌头出现这六个方面的现象时,代表着脾胃气血虚弱、阴阳失衡,显示身体已经出现了脾胃疾病的隐患。

    舌象一:无故忧伤心脾两虚

    舌色淡或淡暗,质娇嫩,津多,舌体较常人略大,舌苔白,这是心脾两虚的舌象。心脾两虚是因心气血不足、脾气血虚弱引起的,心脾两脏的病变是相互影响的,多因思虑多度而致。身体主要表现有: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疲惫,身体感觉乏力,腹胀,饮食不消化,失眠多梦,健忘,容易出现心慌的现象,情绪低落,多愁善感,无缘无故就会忧郁、悲伤。

    舌象二:你是脾气虚的“懒人”吗

    舌色淡,舌体瘦薄,舌苔白,这是脾气虚的舌象。脾气虚指因脾气血不足,以致脾失健运的现象。多因饮食无节制,饥饱失常,暴饮暴食,或者劳倦过度引起的。身体主要表现有:面色萎黄或苍白,或肢体浮肿,尤其是双腿容易出现水肿现象。腹部胀满,尤其吃过饭后,腹胀会更厉害。不思饮食,吃饭不香,分辨味道的能力下降。精神不振,感觉乏力,总想睡觉,说话有气无力,“懒”的跟人说话。吃生冷食物容易腹泻。

    舌象三:美食无度致脾胃湿热

    舌色淡紫或红,舌体胖嫩,舌刺数量增多,舌苔黄白厚腻,这是脾胃湿热的舌象。脾胃湿热是饮食无节制或经常过量吃肥甘油腻的食物,致使脾胃气血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谷停滞成为湿,湿聚集时间久了化为热,从而形成湿热。身体主要表现有:常感胸闷、喘不过起来。腹部胀痛,按下去疼痛会加重。嘴里经常泛酸,容易有恶心、呕吐的现象。嘴里发苦、黏腻,尤其是早晨起床时更明显。口渴,不想喝水,或者喝过水就会呕吐。腹泻和便秘的现象时常出现。

    舌象四:易饥喜冷话胃热

    舌色红,舌体略大,舌质嫩,舌边颜色略淡,舌苔黄,舌体脉络呈红紫色,这是胃热的舌象。胃热是因为常吃辛辣、油腻厚味或长期饮酒引起的,身体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以致郁结化热、化火,也会导致胃热。肝胆气血失调,疏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同样会引起胃热。身体主要表现有:食物消化的快,容易饥饿。口渴喜欢吃生冷寒凉食物,尤其是冷饮。嘴里酸苦,会恶心呕吐。容易出现口臭、牙龈肿痛、鼻出血的现象。也容易出现便秘现象。

    舌象五:胃阴虚让你食不知味

    舌色红,舌头中心干,舌质嫩,舌苔条状,这是胃阴虚的舌象。胃阴虚是因胃火炽盛以致胃腑阴液不足的现象。胃热与胃阴虚的根本区别在于胃热属实证,胃阴虚属虚证。身体主要表现有: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即使肚子又饥饿感,不过不想吃东西,或者食不知味。感觉吞咽困难,吃过有有胸闷、腹胀的现象。

    舌象六:脾肾阳虚倦怠无力

    舌色淡或淡紫,舌体胖大、嫩,舌边有齿痕,舌苔白厚,这是脾肾阳虚的舌象。脾肾阳虚多因身体受寒、受凉引起的。其它脏腑气血亏虚,累及脾肾两脏,也会引起脾肾阳虚。身体主要表现有:面色苍白、没有血色,有时候面部会浮肿。身体怕冷,冬天手脚冰冷。腰膝酸软,容易疲倦,常感觉乏力。腹部肿胀,经常腹泻,腹泻持续时间较长。

    掌握这些“看舌头”的基本功,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体内的疾病隐患。如果每天有意识地给舌头做做运动,既能刺激分泌唾液,滋润肠胃,同时能调和脾胃气血,疏通身体的经络,还有提升大脑的活力的健脑效果,并且能帮助你减轻或消除双下巴。具体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坐在椅子上。将精神集中在舌头上,轻轻呼吸。用舌尖轻轻抵在上腭处,左右来回舔上颚30次。

    第二步:用舌尖舔牙龈。先舔内侧牙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再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圈。这样共转60圈。然后用舌尖舔外侧牙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再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同样共转60圈。

    第三步:将舌头伸出再收回,共进行30次。然后将舌头伸出口腔外,左右来回摆动30次。

    第四步:双手十指张开,掌心置于膝盖上,上半身稍微向前倾。用鼻孔深深吸气,将舌头伸出缓缓呼气,呼气时睁大双眼,平视前方。反复练习20次左右。

    第五步:张开嘴巴,将舌头轻轻地伸出,停留约5秒钟的时间,反复练习20次左右。然后仰头,脖颈甚至,下巴伸展开来,嘴大张,伸出舌头,停留约秒钟的时间,反复练习20左右次。

    杨力提示:

    容易“上火”的人常会出现舌头溃疡的症状,可采取一定的方式减轻痛苦。

    1.当出现舌头溃疡时应多吃些“清火”的食物,新鲜绿叶蔬菜、冬瓜、西瓜、莲子、橙子、绿茶都有较好的清火效果。要多饮水,少食麻、辣、烫口味的食物。

    2.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经常漱口,按时作息,不宜熬夜。

    3.用棉球蘸菜油,压住溃疡处,每天3~4次,可形成一层保护层,防止口腔进一步受到刺激。如果舌头溃疡症状比较明显,过了一周还没有好转,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4.如果用舌头触碰一下食物非常疼痛的话,可以取一茶匙食用碱,添加一点水使碱溶解成稀糊状,将纱布稀糊浸透贴在患处5分钟,重复3~5次。于睡前贴,疼痛一般两天就可消失。

    3.透过五官测你的脾胃健康

    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容貌是否端正时,通常是以五官为衡量美丑的标准。其实,五官与身体的五脏健康也是息息相关的,五官气色的好坏可透露出身体健康与否的蛛丝马迹。《黄帝内经·灵柩·本脏》中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病矣”。指出看一个人的五官,就知道与外观相应的内脏状况,从而得知身体是否有疾病。

    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里都蕴藏着不同含义的生理学问,如果想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照镜子的时候好好观察脸上的一些变化,再综合一下自觉身体症状,就能大致掌握脾胃等脏腑的气血状况。

    看面色知脾胃气血亏虚

    中国人是黄色皮肤,健康的人脸上应该是干干净净,面色通常是微黄、红润而有光泽。脸上出现了“黄色警报”,皮肤颜色变的偏黄或者暗黄,没有光泽。同时又有精神容易感觉疲乏,即使睡眠充足,活动一下就容易累,总想睡觉;或者感觉说话时底气不足,声音小,甚至不想说话;或者怕冷,如冬天必须羽绒衣、棉裤全副武装才不感觉冷,晚上睡觉时一整夜手脚都不暖和;或者吃些生冷凉食、身体受凉就会出现腹痛、腹泻的现象。这些都是脾胃气血亏虚的表现。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脾气血充足,人体肌肉中的气血通畅,故肌肉皮肤色白、丰润而富有弹性。面部肌肉丰润、鲜活,面部表情生动而富有活力。“气色”两字,讲的就是内有气外才有色。脾气虚,不仅全身肌肉酸懒乏力,则面部出现表情僵硬,肌肉呆板,甚者萎缩的现象。

    按压面部测脾胃功能

    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主持着体内水分输布。脾气血虚弱,工作失职,就会导致面部浮肿的现象。像杨玉环那样面部白里透红的胖,是正常的胖,是中国传统的“富贵之美”。如果不是这样的胖,就是“肿胖”。用食指按脸颊5秒钟,按压的白色部位在15秒后还存在,就是轻微的水肿。如果按压凹陷的地方以很慢才回复,情况就不太妙,最好去找中医院进行检查。

    鼻子也会透露脾胃健康状况

    一张雪白无瑕的脸上,鼻窝总是很脏,发黑,鼻子油乎乎的总像是没有洗干净似的,或是长疙瘩,这是多么恼人的事。许多人一有青春痘就去挑“痘”,或者经常用手去挤痘痘,不仅容易感染,如果挤的不恰当,还会留下痘印和痘疤,成为心头永远的痛。也有一些女性使用过各种去痘痘偏方,各种“快速去痘痘方法”,可痘痘总像海浪一样,去了又来。

    实际上,这些惹人心烦的小痘痘和黑斑,正在向我们反映脾胃的一些不适。在中医看来,鼻头脾脏反射区域,鼻头左右两侧的鼻翼是胃腑反射区域。脾胃湿热或者胃火过盛,鼻头就会长痘痘。因此,要去除痘痘,应该从根源上结聚,就是调理脾胃的气血。

    鼻头发白,有时候会特别白,没有血色,这样的人是脾气虚。鼻头发黄,同时有经常出汗、身体怠倦、不思饮食的现象,也是脾气虚的体现。若是鼻翼发红,而且容易饥饿,就是一餐饭吃的较多,没到下餐的吃饭时间,肚子饿的厉害,同时还有口臭,这是胃火炽盛的现象。鼻头有红血丝而且比较严重的人,应该尽快去医院检查你的胃。如果鼻翼呈灰青,手指尖发凉,受凉后容易出现肚子痛、腹泻,这是胃寒引起的。

    嘴唇是脾胃的健康晴雨表

    我国古有“樊素樱桃嘴”的诗句,今有突破传统审美观的舒淇式嘴唇。双唇诉说的,除了美丽之外,还有一针见血的健康物语。不少爱美女性常用润唇膏或口红,遮盖粗糙、干燥的嘴唇,却不懂得只要调好了脾胃,就可以使嘴唇自然红润。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这样描述嘴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意思是说唇为脾之外荣。嘴唇的风云变幻常常暗示着脾胃气血是否充沛,从颜色到外形,它都能成为脾胃的健康晴雨表。嘴唇红润丰满、干湿适度象征着脾胃的气血充沛。反之,当胃腑气血受到损伤,或者脾气血亏虚时,嘴唇就会明显地变得干燥、脱屑、变色。

    嘴唇呈青紫色,还伴有面色暗红或淡青,并且感觉胸闷有刺痛感,有心慌,喘不气来的现象时,是心脾气血亏虚的体现,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心脏和脾脏。如果上唇颜色焦枯发黑,并且同时有胃口不好,吃饭不香,腹胀,腹泻或便秘时,是脾胃消化不良的反应。当嘴唇出现黑色素沉淀或者深色斑点时,是脾肾气血失调的体现。下唇苍白,伴随上吐下泻、胃腑阵痛的现象,为胃虚寒。嘴唇颜色鲜红的人,并非气血充沛的体现,往往是有“热”在身。胃阴虚或胃火旺的人,火气上行,嘴唇会鲜艳如火,同时还有口臭。嘴唇干燥,容易脱皮,或者有裂纹,肿胀时,也是胃火过盛的体现。脾气血虚弱时嘴唇偏白,严重的人嘴唇没有一点血色。

    眼袋是脾气血亏虚的体现

    眼袋的出现是显示面部衰老的标志之一,给人没有精神和活力的感觉。很多上了岁数的人,脏腑机能逐渐衰退,都会有眼袋。年轻人无论如何熬夜等不规律的生活,暂时都不会出现眼袋。即使眼睑有些浮肿,补足睡眠就会立刻消失。中医认为,脾主肌肉,上下眼睑,都代表脾气血的状况。脾气血亏虚了,运化功能不好,水湿滞留,肌肤浮肿,就会滋生眼袋。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先天就有眼袋,这个就另当别论。

    人体的五官不用则退,了解到自己脾胃的健康状况后,经常锻练五官可以调理脾胃气血。五官保健养生法,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还能给面部进行美容,有护肤养颜的效果,每位女性都应该掌握!

    选择一个安静、幽雅的环境,如果在室内,最好先开窗通风,使房间空气保持新鲜状态。练习之前先洗手,指甲不宜太长,将双手搓热。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立,要保持情绪稳定、思想集中,使身体放松,以舒适为度,保持呼吸平稳、舒畅、自然。

    第一步:用力闭上双眼,一闭一开,反复进行。闭眼时眼眶要适当用力,心思要集中在双眼。然后缓缓的睁开眼睛,要使眼部尽量放松。每次练习5分钟左右的时间。

    第二步:双眼双目平视前方,眼球上下左右活动2分钟。然后闭上双眼,用中指指腹依次揉按印堂穴、睛明穴、攒竹穴、鱼腰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和太阳穴。印堂穴位于前额当两眉头间连线的中点。用右手中指指腹先按顺时钟方向揉按1分钟,在按逆时针方向揉按1分钟。重复揉按三遍。睛明穴位于内眼角上方食指指腹那么宽的凹陷处。将两手中指分别置于睛明穴,右手按顺时针、左手按逆时钟方向揉按1分钟;然后以右手按逆时针、左手按顺时钟方向揉按1分钟。重复揉按三遍。最后,以同样方式揉按其它穴位。攒竹穴位于当眉头内侧边缘凹陷处。眼睛平视前方,瞳孔正上方,眉毛的中点就是鱼腰穴。丝竹空穴位于外眼角上侧的眉梢凹陷处。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下放二厘米眼眶凹陷处就是四白穴。

    第三步:将两手搓热后用,用中指在鼻梁两侧进行上下来回擦,以鼻子发热为宜。然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中指自上而下捏鼻子,捏揉范围应顾及鼻骨两侧及鼻翼根部。最后按摩迎香穴,迎香穴位于鼻翼两旁拇指二分之一宽的笑纹中。将双手中指指腹置于迎香穴,以揉按睛明穴的方法按摩三遍。

    杨力提示:

    鼻子、嘴周和面颊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循行的部位,当这些地方出现斑点或痤疮时,都是脾胃气血亏虚、气血不和或者经络气血不畅引起的。

    4.手和手相的脾胃信息

    手是人的第二张脸,一双红润的手,不仅等同于一张美丽的脸庞,也等于拥有一个健康的脾胃。通过小小的一只手掌,就能透露你全身上下的健康状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局部都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有密切的关联。人的双手上有十二经脉的八十六个经穴和二百二十四个奇穴,手部集中了与体内所有脏腑器官均有关系的穴位。因此身体内部脏腑器官有无异常情况,都可由经、穴传递给手的各部位,疾病的信号也会反应到指掌的不同部位上来。因此双手被视为观察身体状况的窗口,能最直观地反映出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状况。

    望手诊病是中医望诊中的一部分,通过观望人手指的外形,指甲的颜色、形态,手掌纹理的形态变化,手掌、手背的颜色,以及根据触压手上穴位的疼痛敏感的程度来了解你身体的健康状况和有无疾病。判断健康的情况主要从望手的形态,望手的颜色和光泽,望手掌、手背的凹陷凸起的情况来观察。

    正常的手,大小适度,薄厚均匀,和本人的体型是成正比的。如果一个人手的肌肉颜色呈淡红色和微红色,皮肤表面光滑和润泽,手掌、手背的肌肉丰满有弹力,屈伸、握拳灵活自如,说明此人的脏腑气血充盈、身体健康。一般脑力劳动者的手部肌肤多光滑细腻,而体力劳动者的手部肌肤纹理多粗糙不光滑。手掌的颜色也会有稍白色、稍黄色、黄褐色、略黑色的区别,只要手部色泽光润明亮,均为正常手的颜色。在观测手掌颜色时要排除季节气候的冷热变化,运动、劳动之后,或者由于精神因素波动引起的,或者因物理、化学刺激的影响所引起手颜色的变化。

    从手掌色泽了解脾胃

    手掌色泽包括手掌的光亮润泽程度和掌色变化两个方面,包括手指与手指、手掌与手掌、手指与手掌的正常色和异常色的比较。中华民族为黄种人,正常人的手掌呈红黄隐隐,明润光泽,气色均匀。手偏黄是脾胃气血不足的体现,如果胃区,即中指根纹到掌根部横纹,竖直平分线的中点及其周围区域偏黄,就是胃腑气血不和的现象。如果在胃区出现黄茧,代表着胃腑湿热,或出现了慢性炎症。如果胃区出现鲜红色的针刺状斑点,多提示胃出血。胃区出现疏散的白点,无明显的凹凸改变,提示为胃腑有虚证或炎症。胃区出现暗青、暗黄色或暗紫色,且胃区皮肤干枯或凹陷,其色提示为胃腑有虚症或胃腑气血瘀滞,经络堵塞。

    从手掌肌肉了解脾胃

    理想的手掌掌部肌肉应该是软硬适中,厚薄恰到好处,通透洁净,肌肉富有弹性。手掌瘦而硬,提示胃的消化功能、脾的运化功能不够健全。手掌小鱼际和小指边缘的肌肉下陷,皮肤没有光泽,多因脾主肌肉的功能失调,同时也会伴有腹泻、腹痛的现象。如果手掌肌肉板硬坚实,缺乏弹性,而且颜色晦暗,则代表着脾胃气血失和,消化不好,体内废物积滞,新陈代谢速度下降。

    从手掌的寒热凉湿状况了解脾胃

    手掌的寒热凉湿也显示着脾胃的气血状况。如果双手发凉,显示着脾胃消化吸收能力较差,为脾胃虚寒。由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较差,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疲倦乏力,全身气血不足的现象。手经常感觉湿湿地,而且容易出现精神疲倦、身体乏力的人,是心脾两虚的症状。脾胃有积热,心火盛、心理压力大,精神容易紧张的人,则手掌多汗。《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中说:“胃中寒,手鱼之络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意思是说胃里有寒气,手掌鱼际处的脉络呈现青色。胃腑有热证,手掌鱼际处的脉络呈现红色。手掌鱼际处的脉络发黑,则是胃腑气滞血瘀。

    从指甲半月痕了解脾胃

    指甲上的半月痕是观察人体气血循环状况的窗口。当脾胃消化功能欠佳时,半月痕就会模糊,减少甚至消失。指甲没有半月痕的人,既使暂时无病,也需要迅速补养身体。如果只有拇指有半月痕的时候,说明身体气血已经处于透支状况,应尽快调养脾胃,补充营养。

    艮位是脾胃的反射区

    中医将手掌分为九区,其中艮位代表着脾胃,艮位在大拇指丘的下半部,生命线下半部的范围内。正常的艮位应该是稍微隆起,在九区中位置是最高的。一般情况下,艮位肌肉软,颜色红润,很少有杂纹。如果艮位上有“井”字状纹,并且有青筋浮起,颜色苍白青黄,用手按压时肌肉松软没有弹性,提示脾胃已经发生病变。艮位明显的松软,或用手按压后指印凹陷久久不消失,显示脾经、胃经气血循环不良,同时也代表心脏气血衰弱。如果艮位有杂乱不一的纹理,提示胃肠功能紊乱,气血失衡。艮位上若有青筋浮现,是脾胃不和的象征。

    从生命线和感情线了解脾胃

    在手掌上纵横交错着无数长线短线,有些人只有寥寥数条,有些人却多的无法细数。这些纹理,每一条都有一个名称,而且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其中有三条是最重要的,分别是生命线、智慧线和感情线。生命线就是起自食指和拇指之间,沿着大鱼际划一个弧形,向手腕处延伸的线。智慧线和生命线大约起自同一部位,沿着横的方向或稍微斜下的那条长线。感情线的起点在小指下面的手掌侧。通常生命线都是起自拇指根和食指根的中点,生命线细长、深秀明朗、不中断,而且呈现淡红色的人,代表身体气血充沛,身体健康。生命线起点偏向拇指,纹线细且颜色较浅,提示脾胃功能差。如果生命线上段和中段有岛纹,末端有羽状线或岛纹,提示脾胃有病变,如消化不良、脾胃气血虚弱等。生命线中段接近大鱼际处有青筋浮露现象时,代表着胃肠功能紊乱或者便秘。感情线如果延伸至食指下的巽位,并且巽位有“井”字纹或“十”字纹,此时拇指第一指关节上有横纹,表明脾胃气血不和谐。

    当你了解到自己脾胃的是否健康以后,经常给手掌进行按摩,通过经络和穴位的作用,就可以调养脾胃气血,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第一步:按摩手掌。将右手固定住,用左手掌跟推右手掌,由手腕推至指根处,反复推至发热为宜。然后以同样方式按摩左手。

    第二步:右手伸直,五指并拢,用左手拇指揉按右手掌,以旋转打圈的形式,由内向外逐渐扩大范围,再逐渐缩小范围。按摩时稍稍用力,动作宜缓慢。然后以同样方式按摩左手手掌,双手按摩时间应保持一致。

    第三步:推摩手指。用左手拇指指腹推右手手指,从指根推至指尖,从拇指开始,依次推摩其它四指。反复推摩三遍,然后以同样方式推摩左手。

    第四步:揉按鱼际穴。鱼际穴位于第一掌骨中点。将左手拇指指腹置于右手鱼际穴,按顺时针方向揉按1分钟,再按逆时针方向揉按1分钟。然后将右手拇指指腹指腹左手鱼际穴,按逆时针方向揉按1分钟,再按顺时针方向揉按1分钟。双手交替按摩三遍。

    杨力提示:

    当胃气受损时,常常会出现“卧不安”的现象。无论是饮食或者思虑过度引起了“胃不和”,可在中药店买些麦芽和麦冬。取几粒麦芽,将麦壳除去,研成粉末后贴在左手的内关穴;再取一粒麦冬,研碎后,贴在左手的神门穴能治疗失眠。每次于睡前贴,早晨取下。内关穴可治疗胃气上逆、气滞经络、气滞血瘀的病征。麦芽可健脾开胃,这两者相互搭配,可使失调的胃气回复正常。心属火,胃属土,火能生土,补心之气,就能间接补胃。麦冬有清心润燥、滋阴清热的作用。神门穴能消除失眠。两者搭配使用,可使胃气恢复正常,睡眠安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