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白天,雨果去看望过巴尔扎克。一张床放在这个房间的中央。这是一张桃花心木床,床脚和床头有横档和皮带,表明这是一件用来使病人活动的悬挂器械。巴尔扎克躺在这张床上。他的头枕在一堆枕头上,为了让他更舒服一点,人们还从房间的长靠背椅拿来锦缎靠垫给他垫上。他的脸呈紫色,近乎变黑,向右边耷拉,没有刮胡子,灰白的头发理得很短,眼睛睁开,目光呆滞。从侧面看,他这样酷似皇帝。雨果掀开他的毯子,有一股难以忍受的气味从床上冒上来,他握住巴尔扎克的手,发现他的手布满了汗水。雨果捏紧这只手,但巴尔扎克对挤压没有任何回应。
在雨果离开后不久,巴尔扎克与世长辞。
巴尔扎克的死亡,让整个法兰西陷入悲痛之中。他是帝王,但靠的不是强有力的武力的统治,他是一个精神统治者。8月20日,老天似乎也很悲伤,天气阴晦,细雨霏霏,送葬的行列穿过整个巴黎。巴尔扎克将安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灵柩的右边是雨果,左边是大仲马。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雨果宣读了由他撰写的悼词:“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最后,雨果庄严地宣称:“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他一生创造了三千多个人物,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有长长的一生,因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有意思的是,他把小说中的人物大都“安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如今,他和他虚构的人物生活在一起吗?那肯定也是个生动的世界,在这个被称为“人间喜剧”的世界里,充满了野心家、好色之徒、吝啬鬼,还有各种各样贪婪的资产阶级。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人物比芸芸众生更真实,更不朽。这世界就是这么残酷而虚无,对平民百姓来说,生命归于尘土后,一切烟消云散,不着痕迹,但巴尔扎克虚构的人物至今活在成千上万的人心中。
二、身心之毒
死于:1893年7月6日(终年四十三岁)
死因:神经性梅毒
地点:帕西贝尔东街(今安卡拉街)17号
葬于:巴黎蒙帕那斯公墓
莫泊桑显然并不隐满他身患梅毒这件事。在一般人那里,这可是难言之隐,但在他那里,这却是一种荣耀。他宣称:
“我得了梅毒,而且是货真价实的梅毒,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便热,也不是尖锐湿疣。不,不,都不是,而是梅毒,就是导致弗朗索瓦一世死亡的梅毒。我因此而感到自豪,因此而可以傲视一切,尤其是蔑视资产阶级分子。哈利路亚,我患了梅毒,因此,我不再害怕染上这种毛病!”
莫泊桑得梅毒那一年是1877年,他还只有二十七岁,但他已有了厚厚的一本风流史。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我的朋友,床铺就是我们的一生!我们生于斯,爱于斯,死于斯……”“理智地看,既然有那么多妩媚动人的女人,我们总不能至死只忠于一个女人”,“让我们轮流地去追求”。
从这些表白中,我甚至觉得追逐女人像是他一生的事业,而小说写作倒是在其次的。莫泊桑临死前几年还养着多个女人,这些女人像“吸血鬼一样”纠缠着他!也许耽于美色不是导致他死亡的原因,但莫泊桑的私生活的确极端糜烂。
莫泊桑家族可能存在精神病基因。他的弟弟埃尔韦也是得精神病而死的,当然,他死于莫泊桑之后。现在看来,莫泊桑最终精神失常也不是件奇怪的事。这个有着斯大林一样胡子的作家脾气可不好。他三十岁那年开始吸食毒品乙醚,至死未断。梅毒加上毒品令莫泊桑的精神经常失控。他变得喜怒无常、性格暴躁、狂妄自大。1892年,他割喉自杀未遂,被强行送进精神病院。
莫泊桑临死前的那段日子,充满了幻觉。他思维混乱,神思恍惚,谵妄不止。他经常认为自己是个富翁,因为害怕病毒,他用矿泉水洗澡。实际上,他因长年吸毒和梅毒这种疾病,需要大量金钱,他基本上算是个穷光蛋。他生活在自己的幻觉里,他提出修建现代设备齐全的陵墓,让人哭笑不得。当然,这幻觉并不是全是“美妙”的,比如他经常觉得自己脑子里有盐,还认为自己身体周围麇集无数昆虫。
他的症状像是典型的妄想症。当然,他的说话方式还是保持着他一贯的作风。
2月3日,他说:“我要把可怕的梅毒传染给上帝,置他于死地。”
3月29日,他声称:“不要把尿撒掉,小便里有首饰。我要戴上这些首饰去拜访全世界的女人。”
他曾试图用一个桌球砸死另一个病人。
从1893年开始,莫泊桑几乎独自一人,面壁自言自语,痉挛反复发作,就这样度过了他的余生。
1893年5月,他又一次癫痫病发作,昏迷不醒。两个月后,即7月6日,他死于医院。临终前,他曾有几个小时的清醒,他轻声说:“黑暗!噢,黑暗!”
生前,莫泊桑曾要求死后不用棺材,就土埋葬,但他的家人没有满足他这一愿望,他的遗体被安放在分别用松木、锌和橡木制成的三层棺材里,并按教规举行了葬礼。有意思的是,他的母亲没有出席。他的母亲就是在莫泊桑生病期间也没来看望。她觉得参加一场葬礼太累了,她派她的女仆代表她参加了葬礼。莫泊桑家族在人情方面似乎比较冷漠。
莫泊桑在写作的十五年间,发表了近二十卷作品。他的同代作家左拉在悼词中不无遗憾地说:“如果他活着,毫无疑问,他还可以把这个数字扩大三倍,他一个人的作品就可以摆满一个书架。”
确实令人惋惜,莫泊桑在人生的韶华岁月去世,只活了短短的四十三年。
三、黑暗中紧紧偎依
死于:1910年11月20日(终年八十二岁)
死因:肺炎
地点:俄罗斯联邦梁赞州阿斯塔堡
葬于:俄罗斯联邦雅斯纳亚·波利亚纳
托尔斯泰死后,葬于雅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庄园距莫斯科二百公里,是一片草木茂盛的丘陵地带。沃朗卡河环绕庄园,庄园后面就是一片一片的树林。
托尔斯泰童年是在这庄园里度过的。在他五岁的时候,他和哥哥尼古拉曾做过一个游戏:他俩躲在桌子下,然后用窗帘遮住。他俩在黑暗中紧紧地偎依在一起。托尔斯泰十分喜欢这个游戏,每次做这个游戏,他就会莫明感动,心里充满了一种特殊的爱。
“黑暗中紧紧地偎依”可以说是托尔斯泰思想的核心。
根据托尔斯泰的遗愿,他被安葬于扎卡斯峡谷旁、大树之下——他童年游戏的地方。他的墓非常简朴,没有墓碑,当然也没有墓志铭,只不过是一堆泥土。托尔斯泰晚年,痛恨自己的财产,他认为世上有那么多人生活在困苦中,自己拥有财产是一种罪过。另外,他认为他的作品属于“人民”,而他却在利用作品收取版税,这与他的原则相违背。他起草了一则声明,决定放弃现在及将来所有作品版权。当然这会遭到夫人索菲亚的反对。晚年托尔斯泰一直希望自己像农民一样简朴地生活,离家出走然后隐居的想法已在他的心里萦绕几年。
1910年11月10日,托尔斯泰秘密出走。这一年,他已是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经常高烧并且呼吸不畅。这一天,他在凌晨三点钟的时候醒来了,醒来后,心情异常恶劣,他终于决定离开家庭。五点钟,他带着私人医生,坐着马车消失在黑暗之中。他决定去沙马尔系诺修道院住一段日子。对托尔斯泰来说,这次出走具有象征意义,他终于舍弃了世俗的生活,他像是走在奔向天国的路上。是的,十天以后,托尔斯泰死于这次出走的途中,进入天国。
自1881年始,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精神危机。这种危机源于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莫斯科希特罗夫市场的夜店,他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在挨饿、挨冻、受辱,这一切让他感到痛苦。他觉得他再也不能坦然面对自己或别人的奢华的客厅、美肴、轻便马车、剧院、俱乐部了。他无法找到借口为自己的生活开脱,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十分可耻。到1884年,托尔斯泰越来越反感莫斯科的社交生活,独自“逃”回乡下,过起自食其力的简朴生活。他辞退了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仆人和厨师,自己劈柴,并向皮匠学习缝制靴子……他已不能忍受别人为他服务的生活,他尝试着为别人服务,然而要为别人服务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能够把自己服务好。同时他开始考虑把自己的财产送给农民。
托尔斯泰对现实的观察和反思让他走上了一条社会改造和精神的探险之路。他已经可能是这个世上最为伟大的作家,但他认为“写小说既愚蠢又令人羞愧”,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托尔斯泰有一种拯救全人类的使命感。既然这人世间充满了悲剧,人是如此堕落,到处都是黑暗,那他就有责任给这世界找到一条正确之道。他花了大量时间思考,并把思考写成文章。这些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将这人世间变成神圣的基督王国”。当然,他从不相信任何教义,而是真诚地按照生命的意义去思考和说话。这些思考后来被概括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的要点是:一、把社会改造成没有土地私有制的天堂。因此,托尔斯泰是比较同情马克思主义者的,其间的不同在于托尔斯泰不主张暴力,而是用“爱”去达成这个目标。二、关于“爱”观念,当然来自《圣经》,但托尔斯泰的“上帝”不是用来祈祷的,认为向上帝祈拜是“最严重的渎神行为”。这种“爱”更加来自人间,来自内心深处。他因此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是上帝,像上帝那样爱他人,这样人和人之间就可以在“黑暗中紧紧偎依”。三、他主张禁欲,认为性是万恶之源。
关于性,在托尔斯泰身上呈现出奇怪的爱好和道德上的苛求。在青年时期,托尔斯泰性欲旺盛,生活放纵。他经常光顾妓院,除了妓女,他还追逐高加索姑娘、吉卜赛女郎、当地少女以及可以得到的俄罗斯乡村女人。他因此得了严重的性病,被逼接受治疗。“性病是治好了,但水银的副作用让我遭受到说不出的痛苦。”奇怪的是,一方面托尔斯泰被色欲搅得片刻不得安宁,像一个色情狂一样地猎艳,另一方面,他时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审判,认为自己十分可耻。
托尔斯泰的思想迅速传播,他的身边出现了大批追随者。他看上去像是一个先知,带着他的门徒到处传道。到了18世纪80年代中期,雅斯纳亚·波利亚纳已经变成了一个圣地。各种各样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寻求托尔斯泰的指导、帮助,恢复信心。这时的托尔斯泰几乎扮演着家长和救世主的角色。托尔斯泰随口说出的话被当做圣经被追随者记录下来。托尔斯泰对这个时期非常看重。他最爱听的话是:“他现在所干的事是比他全部二十三卷著作重要得多的伟业。”
托尔斯泰的思考及对财产的态度令贵族阶层恐慌。他的行为和思想使贵族阶层的一切变得不那么理所应当,这可能动摇这个帝国的社会及经济基础。有人开始攻击托尔斯泰是一个颠覆现政权的危险分子。沙皇甚至接到了要惩办托尔斯泰的御状。聪明的沙皇下令不许动托尔斯泰,他说:
“我无意使他成为一个殉道者而给我招来普遍的愤恨。”
但托尔斯泰对上帝的看法触犯了东正教会,东正教会因为托尔斯泰的“异端邪说”而把他开除出了教籍。
由于托尔斯泰的转变,托尔斯泰和索菲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托尔斯泰因此疏远夫人。由于托尔斯泰对性生活的厌恶,他决定同索菲亚分居。这给索菲亚莫大的不安全感。他们之间经常争吵。有时候仅仅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就闹得鸡犬不宁。当然,更重要的是托尔斯泰看上去已经对世俗生活不感兴趣,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圣徒,并且具有某些古怪的原则。托尔斯泰的举动越来越不为索菲亚及家人理解。家庭时刻处在戏剧性的夸张的争吵之中。索菲亚为此曾几次试图自杀,一次还打算卧轨而死。到后来,索菲亚几乎精神崩溃。
托尔斯泰和索菲亚的矛盾一开始就种下了。托尔斯泰在三十八岁那年娶了十八岁美貌绝伦且纯洁的索菲亚。在单纯的索菲亚面前,托尔斯泰觉得自己十分污秽,为了表明自己对索菲亚的爱及痛改前非的决心,托尔斯泰把所有的日记交给了索菲亚。当读到托尔斯泰年轻时的荒唐勾当时,单纯的索菲亚简直不敢相信。她大哭一场。托尔斯泰的高大形象几乎在那一刻毁掉了。当然日子要过下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