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夫人传记-战友情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重建的新四军军部驻扎在苏北盐阜区的侉周,陈毅和张茜住在侉周的停翅港。据传这里曾是凤凰停留过的地方,故称“停翅港”。

    此时新四军的部队整编为7个师,这为数10万人的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在刘少奇、陈毅等同志的领导下,从皖南事变的血泊中站了起来,拭干了身上的血迹,举起反法西斯的刀枪;继续向日寇开火。他们艰苦奋斗,活跃在大江南北,广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创华中抗日根据地。

    随着新军部的成立,培养干部的各种学校均相继成立,鲁艺华中分院也在此时成立了,由刘少奇同志兼任院长,丘东平任教导主任,许晴、章枚等人任教授。分院设在盐城城厢一座古老的佛教庙宇——兜率寺里,离军部的住址很近。

    为了向陈毅同志汇报和请示鲁艺华中分院的工作,丘东平经常出入于陈毅和张茜的住处。陈毅是丘东平在一支队时的老领导,张茜是丘东平在战地服务团时的同事,又是在一支队政治部时的同事,因此,他们之间有比较相互了解的上下级关系和亲密的同志感情。丘东平十分敬仰陈毅智勇双全、才华横溢,也钦佩张茜的刻苦学习与进取精神。陈毅和张茜也很佩服丘东平能以文艺为尖锐的武器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张茜初次见到丘东平是1938年春军部驻在南昌的时候,当时他们都是从武汉到南昌来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青年男女。不久,服务团随军部移到皖南岩寺。这是靠近黄山山脉的一个市镇,处在群山峡谷之中。虽然这时日寇已占领南京,正沿长江向武汉进攻,祖国到处是战火烽烟,同胞难民四处流落,可是这山间市镇却仍旧是山明水秀,只是多了穿着灰色军服和戴着新四军臂章的男女战士们在此来来往往,他们的歌声和早晚的军号声,冲破了大自然的宁静,也呼应着山林里各种鸟类的鸣声,成为人类和大自然的协奏曲。

    张茜和林琳,还有其他一些男女青年,经过相互介绍和接触,了解到丘东平是广东海丰县人,参加过彭湃同志领导的海陆丰农民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流亡到香港,参加过“一二八”上海抗战和福建人民政府事变,参加过上海、东京的左翼作家联盟,都把他看作老革命,而更加尊重他。这时有个青年陈子谷也在战地服务团,他和丘东平是在东京左联时就在一起的挚友,分别了一段时间,抗日战争的浪潮,又把他俩卷到一起。

    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日下午,张茜和林琳一起去找丘东平,想和他探讨一下对《魔窟》剧本在某一段表演方法上的问题,她们都知道,丘东平虽然不是戏剧导演,但他却很懂得在戏剧表演方面的感情表达法。

    丘东平客客气气地迎接了她们,但看上去他的眼睛红红的,好像没有睡好的样子。张茜和林琳便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了。

    “没有,我是对‘后方’有些放心不下,一直没有消息,也不知道她们的生活怎么样?”丘东平这样没头没脑地说着,使得张茜和林琳好生奇怪,都急忙问道:

    “谁?谁一直没有消息?”

    “啊,我是说我的妻子和女儿。”丘东平说着,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你是在想爱人和孩子了?”张茜和林琳互相看了一下,小张还悄悄地伸了一下舌头。但看到丘东平那副忧郁的样子,又立刻产生了同情心,便问他说:

    “你们分别有多久了?”

    丘东平带着深沉的语气说:“半年多了!”略停了一会儿,他又说了一些他的家庭情况。

    张茜和林琳听了丘东平所讲的经历后,格外同情和敬佩他,于是就亲切地对他讲了一些劝慰的话。

    丘东平听了她们的话后说:

    “谢谢你们的关怀,我不会过多地去想这些事情的,工作一忙起来,也就不想了。何况在这样火热的斗争中,也不应该多想这些,我有时一面想起了她们母女,有些放心不下,一面又觉得自己可笑,我自己脑子里有时也在打架。”说着他淡然地笑了一笑。军部在岩寺驻留了很短时间后,便东进到泾县的云岭村。

    云岭是一个好地方,但它和岩寺比较起来却是另一种景色,两面环山,中间一条大山沟,要是打游击,地势非常险要。这里的风景很美,冬天一片银装;到了春天,两边山腰上那绚丽多彩的杜鹃花便向你频频招手;仲夏时节,还可以欣赏到山沟旁小池塘里的花中君子——荷花,她不时地给人们送来一阵阵馨香;降霜的深秋,山顶上一片红叶,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啊!还有那满山遍野的苍松翠竹,四季常青。

    军部转移到云岭后不久,丘东平便要求参加到由各支队抽调来的精干指战员组成的先遣支队,挺进到最前方去。作为一个文化人,被批准到先遣支队是不容易的。当他的要求被批准后,他就随粟裕同志所率领的先遣支队进入苏南茅山地区,在那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张茜、林琳、陈子谷带着深厚的同志情谊,帮助他整理子衣物,和大家一起欢送他走了。

    丘东平到达苏南地区后,亲身经历了多次战斗,虽然他这时抽不出时间来进行写作,但他却积累了大理的素材,写了一些战地报告文学和短篇通讯。

    不久,陈毅所率领的一支队及张鼎丞率领的二支队,也挺进到苏南,先遣支队便解散回到各支队的建制中去了。丘东平这时被调任一支队政治部敌工科长,兼任陈毅的秘书,陈子谷也在敌工科任干事,后来,张茜也来到政治部任宣传干事。

    陈毅知道丘东平是3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位卓越的左翼作家,十分器重他,对他爱护备至,也读了不少他的作品,对他作品的文采十分欣赏,时而和他促膝谈心,鼓励他继续写作,要他写新四军的战斗生活。他们在一起总是谈笑风生。丘东平深感自己能在这样好的领导人身边工作,真是三生有幸!

    1939年春,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丘东平得知陈毅对张茜有爱恋的意思,便满腔热情地想促成这件美事。正在此时,周恩来同志到皖南军部来处理一些问题,接着召开全军党代表大会。丘东平出席了这次大会,他利用会议的休息时间,专门跑到战地服务团来,他一见到张茜劈头就问:

    “你和陈毅同志的事怎么样了?”

    张茜微带笑容,低头未语。

    “你怎么不说话?难道还未定下来吗?陈毅是厂位博学多才的领导人,也是一位难得的好同志。很多同志都希望你不要用你那倔劲去折磨他!”

    张茜听后,抿嘴一笑,谁也不知道她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1940年,张茜在一支队任宣教干事时,和战友丘东平、陈子谷又聚集到了一起,心情十分愉快。张茜对丘东平和陈子谷都很尊重,她在工作中碰到难题时,除了在本科讨论解决外,有时也找他们两人商讨。他们毕竟是年轻人,碰到一起时常常互相开开玩笑。有一次,张茜调皮地问丘东平:

    “你干吗要剃光头,还留着两撮小胡子,乍一看可真像个日本人!难怪你有一次押俘虏到后方,老百姓的小孩都把你当成日本鬼子而朝你身上丢石头呢!”

    丘东平听了什么也未说,只是笑着摸了摸自己的光头,又摸了摸胡子,逗得大家也忍不住地笑了。

    1940年五一节那一天,丘东平和陈子谷爬到水西村旁的小山丘上采了一大把杜鹃花送给张茜,说是为了祝贺她和陈毅新婚的补充礼物。张茜拿到鲜花后,高兴得大笑起来。

    丘东平到了鲁艺华中分院后,虽然教务方面的事情很忙,但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挤时间写作,他想尽快地把在苏南地区积累起来的那些素材写成长篇。他这样想着,也就着手这样做了。他废寝忘餐,不分昼夜地埋头写作。

    一个星期天的傍晚,陈毅和张茜漫步到鲁艺分院,想了解一下分院一些青年男女的思想情况,更想看看丘东平。他们一进丘东平的房门,只见床上地上,当写字台用的长凳子上,都铺满了稿纸。丘东平正伏在长凳子上埋头写作,丝毫没发现房子里进来了两个人。陈毅见丘东平正在写作,便摇摇手,示意张茜不要打扰他。张茜领会陈毅的意思,悄悄走到丘东平写作的长凳子边,注视着放在长凳子上的稿子。她忽然发现一首抄得整整齐齐的诗:

    莫回顾你脚边的黑影,

    请抬头望你前面的朝霞,

    谁爱自由,

    谁就要付予血的代价。

    茶花开满山头,

    红叶落遍了原野,

    谁也不叹息道路的崎岖,

    我们战斗在茅山下。

    “这不是陈子谷在茅山为俱乐部墙报写的诗吗?”张茜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这一声便将丘东平从深深的思索中呼唤醒了。他猛一抬头,欣喜地叫了一声:

    “军长!”

    这时陈毅诙谐地指着张茜说:

    “看!你暴露目标了吧!”接着他又转向丘东平说:

    “你的阵势摆得不小啊!看样子,这是一场大战役吧?”

    丘东平谦虚地说:

    “不知道能否写成像样的东西,我心里是打算写个长篇的。”他把眼睛又转向张茜说:

    “我想用陈子谷的诗来做我这个长篇的主题诗。”他恭恭敬敬地把抄下的诗稿送到陈毅手里。陈毅过目后连连点头说:

    “哦,这首诗写得很好。你的长篇叫什么呢?”

    “我初步定为《茅山下》。”

    “好,好啊!赶快写吧!也可以写起来一部分就先送去发表一部分。不一定等全部写完了再发表。”

    陈毅对丘东平的支持,使丘东平的心情很激动。他正想说一点什么,但还来不及开口,陈毅就接着问道:

    “大家都好吗?这些青年朋友不难侍候吧?”

    “他们都很好,这些年轻人,来自祖国各地,到这里后,都觉得生活很充实,情绪很高涨,很活跃,没有什么问题,请军长放心!”陈毅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他悄悄地拉了一下张茜的衣服,示意她快走。

    丘东平看在眼里,他明白军长怕耽误他的时间:

    “军长,你——”

    “你的时间很宝贵,我们可是在闲逛啊!”

    陈毅一面爽朗地呵呵笑着,一面拉着张茜离开了。

    在回军部驻地的路上,张茜问陈毅:

    “陈子谷现在哪里?”

    陈毅沉思未语。

    “他离开敌工科后,不是被调到一支队新六团任敌工股长去了吗?”张茜这样追问着。

    “是啊,不久组织上还派他回到泰国去为新四军进行抗战募捐,他把在泰国的家庭分给他的十数万元财产,全部捐献给了新四军。当时国民党不给新四军发军饷,他的捐献,解决了江南部队一个冬天的棉衣,并购买了一批药品。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的华侨啊!”

    “他不仅热爱祖国,更热爱党,他在敌工科时就已经申请入党并被批准了!”

    “是一位好同志啊!”

    “他究意在哪里?”张茜急切地问道。

    “听说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关进上饶集中营,至今下落不明”。

    “啊!”张茜惊叹了一声后,难过得许久没有说出话来。

    丘东平在陈毅军长的鼓舞下,《茅山下》的前五章已完稿,陆续发表在军部的刊物上。这是反映新四军到江南茅山开辟抗日根据地的长篇小说。

    陈毅读后十分激动地对张茜说:

    “他的作品,是从战斗中来,使人读了又回到战斗中去。他把生活与创作,创作与战斗结合得如此紧密,描写得如此生动,真是罕见!像这样的作家,军中难得啊!”

    “他就是太忙,时间不够用,否则,他可是个多产的作家!”“他自己常向我提出要求,希望能给他时间专心写作,可是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接替他的工作呀!”陈毅若有所思地说着。过了不久,丘东平果真得到通知,说是华中局同意让他只任鲁艺的教授,专心写作,鲁艺分院教导主任的职务,由从皖南突围出来的黄源去接任。丘东平和黄源是老朋友了,1933年在上海时就在一起,那时丘东平助编《太白》,黄源主编《文学》。丘东平听说黄源要来接他的工作,十分高兴。他认为黄源是很适合接任这个工作的好同志。

    从此以后,丘东平不仅有足够的时间来写他的长篇《茅山下》,而且还可以写很多别的东西,他想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7月的阳光火辣辣的,热得使人透不过气来,噪耳的蝉声不停地嘶叫着,简真烦死人!而丘东平却像发狂似的,几天来,总是到夜里两三点左右才睡觉,早晨5时就起床,简单梳洗一下后便摆开阵势坐下来不动了。他的文章结构一环套一环的,牵着他的脑子必须连着往下写,一点也停不下来了。

    一天下午,黄源来到他身边,一进门,迎接他的是弥漫的烟雾,床上地上全是稿纸。丘东平上身穿有几个小洞的破背心,下身穿着短裤,一身上下都是汗水,正躬着腰伏在小长凳子上埋头写作。黄源见到此情,心里十分敬佩丘东平的拚搏精神,便说道:

    “哎呀!你的那股拚劲一点儿也未改啊!”

    丘东平抬头一看是黄源,十分兴奋地说:

    “是你来了,我真高兴啊!”

    “你看你,都累成什么样子了?”黄源一面上下打量着他,一面这样亲切地说着。

    丘东平只是笑笑,未语。

    黄源又真挚地对丘东平说:

    “听说你一心要赶完《茅山下》的长篇,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我决心支持你!”

    “这真是太好了,我真不知道有多么高兴!”

    丘东平正兴致勃勃地要对黄源说他的《茅山下》另外一些未定章节的构思时,鲁艺分院办公室的一位干事进来说,华中局宣传部通知,请鲁艺几位领导同志立即到军部驻地去开会。

    丘东平听后便对黄源说:

    “估计可能有什么敌情或行动,我们只好以后再慢慢谈了。”他立刻和黄源等几位同志来到了宣传部的驻地。

    当他们赶到会场时,感到气氛有些紧张,黄源心想:果不出丘东平所料。

    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和军政治宣传部长钱俊瑞主持会议。参谋处的同志向大家报告了敌情,说是敌伪出动了大批兵力,妄图乘我在皖南事变后立足未稳时,对我苏北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和扫荡,他们尤其注意要打击的目标就是我军部。目前我主力部队都正在外线活动,分头伺机歼敌。后方机关要立即疏散,依靠地方武装及群众的掩护,应付敌人的扫荡。领导随即宣布分散行动的单位和地区。大家听后便赶快回到驻地准备行动了。

    鲁艺分成两个大队,由黄源率第一大队随军部行动;由孟波、丘东平、许晴带领二大队疏散到盐城县建湖五区一带去。

    一个黑暗而又闷热的夜晚,二大队200多青年男女和带着8支枪从兜率寺出发了。他们十分艰辛地向指定的目的地前进着。途中走过了很多洼地、泥泞地,多次受到敌人探照灯的威吓。当他们到达第一个目的地——北秦庄时,大家都疲惫不堪了,于是就在这儿休息吃饭。饭后正准备睡觉时,忽然听到敌人巡逻汽艇的响声,带队人便紧急通知全队,火速出发。

    不料就在此时,日寇已发现了目标,他们从唐河上岸,正沿着几个村庄向北秦庄冲了进来。机枪、掷弹筒和步枪的飞弹就像暴风雨般地向这些手无寸铁的青年人猛扑过来。许晴带了几条枪在北秦庄东桥头阻击敌人,打了一阵子,他中弹牺牲了。刹那间许多学员也倒在血泊里。北秦庄的河水被鲜血染红了。

    丘东平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仍然英勇地指挥大家向北秦庄西突围,他一直坚持到最后,也壮烈牺牲了。

    音乐教授章枚,在敌人追赶上来的危急时刻,急中生智,躺到一个沟里装死,敌人赶到他面前,踢了他几脚,拉着他腰上的皮带,把他翻到水里,然后把他拉上来用皮鞭抽了几下。因为他使劲憋着气,敌人见他没有动静,便扬长而去。他就这样经历了一场险峻的死里逃生。

    鲁艺的卓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和几十名艺术新苗,在北秦庄被日寇残酷地杀害了!

    张茜闻讯后,悲痛万分,她多次失声痛哭,不吃不喝,默默地坐在那里沉思、流泪。一天晚上,她含着泪水,面对一盏小油灯,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记北秦庄突围》一诗:

    血染江河水,

    风云夹烟硝,

    北秦庄,

    传噩耗,

    哀音满空飘……

    痛一代新苗沉于土,

    哭军中殒落一俊豪!

    含悲呼苍天,

    胸中滚怒涛,

    对油灯,

    意黯然,

    东平啊,好战友,

    华章待续情正奋,

    怎科永诀在今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