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禅-花雨满天悟禅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禅机,又称为机锋。普通人以为禅含有神秘性,其实真正的禅机,不过给你一点暗示,让你慢慢地觉悟。这些禅机,都是有意无意之间,给人一点暗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随地觅取,都是禅机;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一粒沙尘中包含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中蕴藏一个天堂。无论行云流水,无论永恒宇宙,在自然天地之间,禅机无处不在,俯拾即得。

    一切皆禅

    ■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不小喔!”

    云水僧一听,觉得还不错,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云水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想想还是走为上策。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道:“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侍者,你会吗?”

    侍者茫然,不知为对。

    ■

    禅来缠去

    佛法讲究机缘,禅,就是机缘,你若懂得,则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若不懂,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与禅无关。禅史中有赵州茶,云门饼之说,此皆禅也。俗语云:讲者无心,听者有意,故无相禅师曰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

    禅是活泼的,只要能在参禅中,体悟万法皆空的法性,生活里,就会感受到“青青翠竹,皆是般若;郁郁黄花,无非实性。”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生活上去实践,衣食住行处寻个着落。因此,行住坐卧是禅,扬眉瞬目是禅,只要心领神会,又何须言说?

    翠竹黄花皆般若

    ■

    宋朝与苏东坡齐名的一位诗人,名叫黄山谷,跟晦堂禅师学禅。他的学问好,金刚经更不在话下,但是跟着师父三年还没有悟道。有一天他问晦堂禅师:“有什么方便法门告诉我一点好不好?”

    晦堂禅师说:“你读过论语没有?”

    黄山谷说:“当然读过啦!”

    师父说:“论语上有两句话叫,‘二三子,我无隐乎尔?’”

    意思是说:你们这几个学生!不要以为我隐瞒你们,我没有保留什么秘密啊!早就传给你们了。

    黄山谷一下子脸红了,又变绿了,告诉师父他实在不懂。老和尚一拂袖就出去了,他哑口无言,心中闷得很苦,只好跟在师父后边走。晦堂禅师径直走着,并没有回头看他,因为禅师知道黄峪会跟来的。走到山上,秋天桂花开,香得很,到了这个环境,师父就回头问黄山谷:“你闻到桂花香了吗?”

    黄山谷先前好比被师父一棍子打蒙了,师父在前面大模大样地走,不理他,他跟在后面,就像小学生挨了老师处罚的那个滋味,闷得很,这一回,师父又问他闻不闻到桂花香味。他把鼻子翘起,闻啊闻啊,然后说:“我闻到了。”

    师父接着讲:“二三子,我无隐乎尔!”

    这一下黄峪悟道了。

    ■

    禅来缠去

    这是有名的黄山谷悟道公案。所谓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黄山谷为什么悟道了?是因为大千世界处处有佛,处处显示佛德境界,一个人只有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才能真正体悟到佛的境界。禅宗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世间的一切学问、智慧、思想,一切世间的事,都可以使你悟到般若在哪里,到处都是。而一个无心的人只能看到平淡无奇的一切,有心的人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因此,多观察世间万物,多留意身边的一切,多用心去体悟,你就有可能从中领悟到佛法。

    云在青天水在瓶

    ■

    唐朝会昌年间,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听说药山惟严禅师是大名鼎鼎的高僧,很想一见他的庐山真面目,就到处打听,跋山涉水寻访,终于在一个山头的松树下,找到了正在参禅打坐的药山禅师。李翱十分恭敬地请求开示,药山禅师却毫不理睬。那李翱身为太守,一向高傲,何曾受过此等奚落,终于忍不住讥讽地说:“正是见面不如闻名!”明摆着就是指责药山禅师的不近人情、不通世故。说罢,正要愤然离去,药山禅师忽然开口对他说道:“太守怎么能贵耳贱目呢!”为什么你只相信耳朵,却不相信眼睛呢?

    这一句话使得李翱为之所动,遂转身礼拜,并接口问道:“什么是道?”

    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李翱说道:“不懂。”药山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经过药山禅师的点化,茅塞顿开。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他当即提笔写了一首诗:

    证得身形是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下山后随即解甲归田,从此足不出户隐居山林。

    ■

    禅来缠去

    一句“见面不如闻名”,一句“贵耳贱目”,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看似平常,却蕴含了说不尽的禅机。自然,不落痕迹。

    太守来访,惟严禅师表现出“不为权贵功名所动惑”之心行修为,但太守不能体其道意,因此说“见面不如闻名”,而事实正是其“贵耳贱目”,不能体会禅师的不言之教!太守问“道”,禅师“手指上下”,意为“上有天下有地,法天象地而得顶天立地。依之而衍,天尊地卑、高低贵贱、四时阴阳……尽备矣,是明于至礼也。”太守不知天地至礼,不知至礼则不见大道。禅师便以青云自喻,以瓶中水喻太守;云在青山得自在,瓶中水不自由。太守领悟,故作诗言禅师以其道之高,为世人于山林建一荫庇所在,是以道化天下也;而一切执我见私见之众生,当修君子大道、得自在之止,莫学俗世争名逐利、了无休止。

    水在瓶中,亦如云在天中,物性无别,万法归一。认清本心,则云之潇洒,水之恬静,也能相通。在天上,就做潇洒的云;在瓶中,就做恬静的水,把握住“现量”,就能够得到自在。这或许就是李翱从惟严那里得到的启示吧!

    要眼珠

    ■

    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一见面就说道:

    “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云岩禅师回答道:“你说说看!”

    洞山不客气地说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云岩禅师很平静地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洞山无言以对。

    云岩禅师此时才非常严肃地说道:“我想你要的眼珠,应该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禅师又改变口气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终于忍不住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便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

    洞山禅师并不讶异,仍非常诚恳地说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没有眼珠,看不清前途的道路。”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吗?还说什么看不到!”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

    ■

    禅来缠去

    经论上说:心是天经地义的,人的整个系统都是心,因此,感受整个宇宙就是心。古修炼士曾风趣地说:“佛陀的智慧进驻了心,心就是无限个宇宙智慧;信仰进驻了心,心就拥有了世界的一半;愿望进驻了心,心就占据了整个物质世界;行动进驻了心,心就拥有了生命的生活空间;欲望的灵进驻了心,心就有了占据这个物质的所有企图;所有不同的进驻了心,于是世界就被种种多元不同的心缔造起来了……”

    所以,我们说,“肉眼”是观看世间万象长短方圆青红赤白的,这种观看只是表面的、生灭的、现象的,而“心眼”才能观察宇宙万物的本体,这种观察是普遍的,里外如一的。难怪洞山虽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途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的本来面目,即成佛作祖的目标。”当云岩告诉他心眼的妙用,洞山就有省悟了。

    所以,为人处世,如果心眼不开,要肉眼又有什么用呢?

    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

    一天,一位大学者来向南隐问禅。双方坐下后,南隐什么也没说,只是一味地请他喝茶。

    南隐提起茶壶为他沏水,茶水不断地泻下,很快就注满了杯子,但南隐仍视若无睹,继续倒茶,以至于茶水四溢,流了一桌。

    大学者望着茶水不断地溢出杯外,搞不清禅师究竟在捣什么鬼,急切地叫道:“大师,茶水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南隐听后,顿时放下手中的茶壶,注视着他说:“你的头脑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念头。你不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盛满水的杯中不可能再装入茶水,一个人的头脑中充满了无知的妄见,就会排斥任何新思想的进入。

    ■

    禅来缠去

    每个人都是一只杯子,但杯子的大小不同,有的杯子装得下一片汪洋,有的杯子装不下自己的痛苦;每个人都是一只杯子,但里面盛的东西不一样,有的杯子里盛的是大块文章,有的杯子里盛的是小肚鸡肠。因此,生命是一只形而上的杯子,舍不得适时倒空它的人,品尝不到醇正的生活美酒。

    倒空你的杯子,才能盛下新茶。在对待知识的求索上,只有倒空杯子中的自满和固执,不耻下问,谦虚好学,我们才能掌握真才实学,站在时代的前列,做勇于探索的弄潮儿;在对待友情上,只有倒空杯子中的狭隘和索取,装上宽容与真诚,才能守住那一份真情,彼此间的友谊方能牢不可破;在对待生活上,只有倒空杯子中的偏见和自私,生活才能充满阳光,把真善美永远留在你的身边。

    一村菊香

    ■

    禅师从野外采回一颗菊花,便把它种在禅院里。到了第三年的秋天,整个禅院都长满了菊花,简直成了菊花园。花香怡人,山下的村子都能闻得到香味。

    于是,村民们便上山来欣赏菊花,他们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啊!”并且向禅师要求采几株花回去种在自己的庭院里。在得到禅师的同意后,他们就立刻动手挖花根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如此没经过多长时间,禅院里的菊花就被挖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的院子里显得是那样的寂寞,以至于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后,对着禅师感叹道:“真可惜,原本应该是香味满院的。”禅师笑了,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他说道:“这样更好啊!三年后可是一村菊香。”弟子听完也会心地笑了。

    睿智的禅师以自己博爱的心胸,与村民分享菊花,所以一院菊香变成了满村菊香,也从而赢得了村民的爱戴。

    ■

    禅来缠去

    面对快乐,独享不如分享。有人分享,快乐会加倍,忧愁会减半。我们应该学会把美好事物与人分享,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幸福。分享是快乐的大门,学会分享,你就进入了快乐城堡。独享是痛苦的大门,只去独享,你就走进了痛苦的泥潭。快乐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感受的。当你学会了分享,你就拥有了快乐!

    茶中乾坤

    ■

    稽山章禅师还是一个云水僧时,在投子禅师座下参禅。

    有一天,章禅师做完工作之后,在庭院里碰到投子禅师,投子禅师以一杯茶慰劳他,一面斟茶,一面问道:“这杯茶如何?”

    章禅师双手接过茶后,说道:“森罗万象皆在这里!”

    投子禅师道:“森罗万象皆在这里,如此说来,这是一杯非比寻常的茶,假若随随便便喝下去,谁知道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章禅师有恃于自己对禅的心得,在禅师尚未说完话时,就突然把茶泼掉,并且机锋严厉地说道:“森罗万象在哪里?”

    章禅师自以为表现了灵敏的禅机,而投子禅师这时轻言慢语,非常平静地说:“可惜!一杯茶。”

    章禅师掉转话锋,道:“这只是一杯茶。”

    投子禅师不放过章禅师,以他的话重复道:“虽只是一杯茶,森罗万象都在这里!”

    章禅师终于无话可说。

    ■

    禅来缠去

    虽只是一杯茶,森罗万象都在这里!

    宇宙就是一杯茶,一杯茶就是宇宙的中心。

    一杯茶的内容,可以说很不简单,先要培养一棵茶苗,要它成长,需要不断地灌溉、施肥,还得有阳光、空气、水,可说一棵茶苗集合了宇宙万物的力量才能生长,岂非森罗万象都在一杯茶中?喝一杯茶的后果,岂不等于说喝下了宇宙万物?

    可是章禅师虽有见解,却不肯定,唯有投子禅师对这一见解贯彻始终,认定宇宙就是一杯茶,一杯茶就是宇宙的中心,这正是禅的精义所在。

    贼走了才张弓

    ■

    赵州与黄檗禅师素来争锋,只要一见面,便要唇枪舌剑地较量一番,非要争出个高低上下不可。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黄檗禅师甘拜下风。

    一天,赵州要进黄檗的禅房,刚要进屋,黄檗禅师就把门给关上了。这却惹恼了赵州,他就跑到院子中,拢了一堆柴草,然后点着了,在黄檗的门前大喊:“救火!救火!”

    黄檗禅师开门一看,明白了是赵州放的火,就一把将赵州拧住,对赵州大喊:“说,说。”意思是咱俩较量道行高低只用说就可以了,干吗要放火呢?

    赵州却说:“贼走了才张弓。”

    黄檗一听,说:“我不如你呀!甘拜下风。”

    ■

    禅来缠去

    “贼走了才张弓”的意思是赶不到点上,是马后炮。这是在说黄檗见赵州来了才关门,赵州放火才出来,很被动。同时也有“说时迟,动时快”的意思。语言与其所指称的对象比,总是第二位的,道不在“说”中,而在行动中。赵州一语多义,让黄檗自愧不如,所以说甘拜下风。

    说到总是空的,只有做到才是实在的。

    邪则总邪,正则总正

    ■

    渐源仲兴禅师在道吾禅师处任侍者时,有一次端茶给道吾禅师,道吾禅师指着茶杯道:“是邪?是正?”

    仲兴走近道吾禅师的跟前面对着他,一句话不说。

    道吾禅师道:“邪则总邪,正则总正。”

    仲兴摇摇头,表达意见道:“我不如此认为。”

    道吾追问:“那你的看法呢?”

    仲兴就把道吾手中的杯子抢到手里,大声反问:

    “是邪?是正?”

    道吾抚掌大笑,说道:“汝不愧为我的侍者。”

    仲兴便向道吾禅师礼拜。

    ■

    禅来缠去

    所谓“邪人说正法,正法也是邪;正人说邪法,邪法也成正”。有些天堂说道的人,却破坏人的信心;有些好打骂的人却能让人入道。名医治病,砒霜毒药皆成良药,因此说,“邪则总邪,正则总正”。

    别人不是我

    ■

    日本道元禅师造访中国天童禅寺,见到一位年迈驼背的老禅师,正在大太阳底下忙着晒香菇。

    道元见了心生不忍,便趋前对老禅师作揖:“长老!您年纪如此大了,为什么还要吃力劳苦做这些事呢?何不找人为您老人家代劳呢?”

    老禅师头也不回,道:“别人不是我!”

    道元继续关心:“话是不错,但您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烈日之下呀!”

    老禅师回望:“烈日不晒香菇,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才晒吗?”

    ■

    禅来缠去

    一个人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不是昨天的辉煌,也不是明天的希望,而是现在。禅者的生活,凡事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别人不是我”,“现在不做,更待何时?”这是现代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生活中许多事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学习做事就是一种修行,任何一位成圣成佛者,都是经过这样的过程,舍弃此法别无他法,从来就无一步即可登天之理,因此唯有老实修行,才是真修行。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世事洞明皆文章”,我们只要打开眼睛,所见到的一切事物本身,都潜藏着深奥的学问,因此当虚心地去学习。这就是佛心,佛心即平常心。

    修行就是要懂得把握当下,毕竟“无常”常随身,唯有体悟“当下”两字,就离成圣不远了。

    一切都还在

    ■

    有好多天了,慧能小和尚独坐寺内,闷闷不语。

    师父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也不语,微笑着领着弟子走出寺门。

    门外,是一片大好的春光。

    师父依旧不语,怀抱春光,打坐于万顷温暖的柔波里。

    放眼望去,天地之间弥漫着清新,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水河。慧能小和尚深深地吸了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安详地打坐在山坡上,心中空无一物。

    小和尚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过了晌午,师父才起来,还是不说一句话,不打一个手势,领着弟子到寺内。

    刚到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上两扇木门,把小和尚关在寺门外。

    小和尚不明白师父的意旨,径自坐在门前,半天纳闷不语。很快,天色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小鸟也渐渐变得不明朗起来。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他的名字,进去后,师父问:“外边怎么样了呢?”

    慧能答:“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慧能又回答说。

    “不,外边还有清风、绿草、鲜花、小鸟,一切都还在。”

    慧能一下顿悟,明白了师父的苦心,这些天笼罩在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

    ■

    禅来缠去

    佛法在哪里?在佛经中吗?其实不然,世间法皆是佛法。慧海只明白无,却不明白“无”中的有。其实,只有明白“无”中的有,才能明白佛法无处不在。

    一个人只有真正达到了佛境界的包容万象,否定了万象,也建立了万象,这才是佛的境界。世间一切都不是具体的佛法,但是世间的一切却都包含了佛法,这正是佛的境界。一个想要学佛的人,必须首先学会体察万物,因为佛法就蕴涵其中。正所谓: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出世入世

    ■

    无相禅师在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刚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车,无相禅师趋前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有一天,如果我看破红尘时,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而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地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个能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届时没有责任的牵绊,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我就可以看破红尘出家了。”

    无相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青年说道:“水车的原理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的,完全离开水面水车也不能转动。”

    无相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可说明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假如纯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空转不前的。因此,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出家光看破红尘还是不够,更要发广度众生的宏愿才好。使出世与入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的正确态度。”

    青年顿悟。

    ■

    禅来缠去

    出世,就是用一种清净淡雅的心情,去面对身边的一切,看淡一切,看空一切,不争不怒,即使身在万丈红尘,也如处江湖之远。入世,就是用客观规律看世界,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处理社会上的事情,点滴留心,处处着意,凡事不悲观、不放弃,始终有热情、有豪情。在入世和出世的关系上,应以中道方法处理,不离入世而出世,表现形式是出世的,内在的本质是入世的。正所谓:“法之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入世间。”

    从河面上走过去

    ■

    释迦牟尼有一天在恒河的南岸说法,有一位信徒知道天底下最有智慧的人在那里说法,就从恒河的北岸走了很远的路要到南岸去听法。但是到了恒河岸之后,他发现无法过去,若要绕路,走到对岸时法可能已经结束了。怎么办呢?

    他问旁边的船夫:“请问这个河水深不深,可不可以过去?”

    船夫说:“浅浅的而已,差不多到膝盖。”

    那个人听了后很开心,说:“那我就可以走过去了!”结果他就从河面上走了过去。

    在恒河南岸听法的人,看到有一个人从河面走来,都吓坏了,因为河水几丈深。他们就问佛陀:“这是不是菩萨的指示?要不然他怎么可以从河面上走过来?”

    佛陀说:“不是,他不是菩萨的化身,他跟你们一样,只不过他对我所说的办法有绝对的信心,所以可以从河面上走过来。”

    ■

    禅来缠去

    随缘并不是消极等待或放弃追求,而是要用平常之心看待身边的事。不要被表面的困难吓倒,如果你真的去做了,你就会发现,事情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难的是你如何突破自己的内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