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商业智慧-南怀瑾的精彩演讲评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据追随南怀瑾多年的弟子尹衍梁介绍,老师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还经常给弟子开示,对弟子的一言一行都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到太湖学堂之后他已经是90岁高龄的老人,但仍然公开授课达五十多次,让数千中外学子有机会当面聆听精彩纷呈的演讲。演讲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管理、大众传播、金融监督,东西方文化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现代工商与人文,国学与中国文化,国学经典导读,黄帝内经与中医科学,当代教育问题,女子德慧修养,中学西学体用问题,新旧文化企业家反思,人性的真相……简直是无所不包,令人敬佩折服。老师的演讲,不仅学识渊博、慈悲可爱,而且幽默风趣、透着一股子率真劲儿。每每让不同国籍、种族、职业、年龄、性别、党派的人,都有“一次聆听、终身受用”的亲切感受。

    南怀瑾幼承庭训,饱读诗书,遍览经史,一生中先后经历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讲学等,精通中华传统文化,体认世界万物变化,所以他的演讲既能化古为今,又能旁涉西洋经济、管理哲学,且大题小讲,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熨贴人心,让人受益匪浅。然爱之者众,能当面聆听者少,因此,我们特选编南怀瑾最后10年对商界的演讲片段。由于篇章文字所限,这里只能按编年体例,加上适当注释评点,以备读者查阅原作,更好体会南怀瑾的智慧力量。

    第一节“安那般那”的修行方法(2003年)

    今天开始为你讲安那般那的修行方法。这在佛学讲算是共法,不是不共法。为什么呢?因为像印度的军荼利瑜伽或其他瑜伽门派,婆罗门教,西藏密教,小乘、大乘,乃至其他世界上一切的宗教,在讲修定求静,都共同走这个路线,所以称为共法。至于佛法和其他宗教的不共法,是讲般若,智慧的成就,不过仍然是要配合共法的修行而来。

    现在我们把名词重讲一下,呼出去叫安那,吸气进来般那,中文叫出入息。上次说过,人在胎中是不用鼻呼吸的,所以胎儿没有出入息。但是胎儿自己有股生命的功能,自己有息,有生有灭,是生灭的现象。比喻来说,就好像是电流一样,记住这只是比喻。但是生灭不是中断的,而是相续不断的。

    胎儿出生,脐带剪断了,嘴巴里的脏东西挖出来,开口“哇”一声,原来生命里的气呼出来,然后鼻子吸入第一口气。最后死的时候又在呼出最后一口气。佛经、密教、道家都没有交代清楚的一点是,婴儿生下来到死亡,都是呼吸自然往来。但是胎儿没有鼻孔和毛孔的呼吸,只靠一股用今天的话讲是能量的作用,不断的膨胀收缩,生命就逐渐成长。真修息是修那个作用,不是呼吸往来的作用。这一点要先交代清楚。

    现在一般的呼吸修持方法叫数息观,分为数息、随息、止息。包括日本禅宗在内,大家都把呼吸往来当成息了,他们讲的数息,不是指那个不呼不吸生命本源的息。中文里“息”是休息之意,《易经》观念的息是成长的意思。呼吸往来时消耗放射的作用,吸进来呼出去是生灭法;但是“息”不是消耗,而是不进不出,停止在那儿。这个是了生死的法门。

    中国天台宗讲得非常清楚,把呼吸和息的关系分为四种:一进一出很急促的,只到肺部,例如在跑步时的呼吸,叫做“喘”。不急促的往来呼吸叫做“风”。比较深长的,宁静了的呼吸,比如在打坐或睡着时的,很细,连自己都听不见声音,只在鼻尖上有感觉的叫做“气”。你观察人的睡相,如果还有呼吸往来,这人没真正睡着,脑中没有完全休息。有那么一刹那,这个人不呼不吸了,那时真睡着了,那时“息”的境界,完全宁静了。普通人在静坐或睡眠时碰到这种境界是很短暂的,马上又回到呼吸往来的境界上来,气又一进一出。一个人打坐时,在他旁边可以听到他呼吸很粗的,那根本就是在散乱,哪里是打坐!有经验的老师只要一看一听,就知道此人是否真正在打坐。

    西方的运动不谈,现在连东方练武术气功的,甚至练瑜伽的,都教人把气吸进来,保持在下腹丹田,然后叫这个是“气”,那是完全搞错了,这是玩弄“风”。而且把气憋在肚子里,只会搞得肚子越来越大。这么做,充其量只是帮助内脏运动而已。

    你注意一下八九岁的童子,他身子的肺部和胃部是圆满成一条线下来的,他呼吸进来是遍及全身的。真练功夫的人,懂得吸气进来时,腹部是收进去的。打拳的人一出拳会“喝”一声,这是把气放出来增加力量,比闷声不响出拳的力气大。但这只是风的作用,不是息的作用。气真的充满时,不呼不吸了,只要一念一动就起作用了。

    普通人呼吸都是肺部作用,只用到一半呼吸,不要说息了,连气都不算。能练到气了,身体绝对会健康的。有禅定功夫的人,呼吸就不在肺部,而是在丹田,这是自然的。童子成长了,有了男女关系后,气就破掉了。呼吸就只有一半了。丹田呼吸指的是在娘胎里用肚脐的自然呼吸,但这还只是气,不是息。

    像某人的女儿只有十四五岁,最近几个月跟着妈妈打坐,她就告诉妈妈,其实人的呼吸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是在肚子这里呼吸的。成年人能做到随时这样呼吸,此人一定健康。至于进一步练到长生,也要从这里开始练。

    为什么跟你讲这些呢?因为我看到你在报告中说,自己打坐时呼吸停止了,其实还没有停止,但是也差不多了,所以详细为你说一次。不过要注意,如果功夫到了止息的境界,身心会起很多变化,这慢慢再说。你要知道,念头和息是两回事,假如我们每个思想都能和息配合,就进入禅定了。

    多年以前,我大概二十五六岁时,有一天陪同我的老师散步。他忽然抓住我的手,问:“是思想先动还是气先动?”我毫不考虑就回答:“当然是思想先动。”他把我的手一放,说:“了不起,你真懂了。我问过好多老前辈,他们都认为是气动了念头才动,其实不是的。”

    所以,念头和气是两个东西,要能做到呼吸不动,念头专一不散乱,这叫做“心息相依”,在密宗叫“心气合一”。念头不散乱,只有一个念头,与气合一了,是很重要的。像这个女孩,虽然有过月经了,但是因为心念比较清净,就容易做到在丹田呼吸。年纪愈大,心愈乱。思想愈动,气也愈短,就不容易做到了。

    打坐时能先做到气充满下半身,继而到四肢,然后鼻子没有了呼吸,那就差不多要止息了。

    【评述】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1995年初次拜访南怀瑾后,深受感动,对东方文化和智慧孜孜以求,经常来向南怀瑾请教。在与南怀瑾的学习接触过程中,他对南怀瑾渊博的东方文化智慧和对时局的判断是非常钦佩的。2003~2006年间,彼得·圣吉及其团队一连4年,每次3日,专程拜师南怀瑾,学习研究东方文化和智慧,本节选自2003年11月11日南怀瑾和彼得·圣吉的对话讲座。

    佛经说: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所谓“安那般那”,主要讲的是“呼吸”,佛教中称为“安那”和“般那”。在这次讲座中,南怀瑾详细介绍何为安那般那的修行方式,即何为“呼与吸”,并帮助大家分辨呼吸和息的四种关系,否定了西方运动、中国武术、瑜伽中的运气方式,明确指出了气与风、气与息的本质不同。他认为,思想先动而气后行,这样心息相依方可心气合一。为此要“持盈保泰”,只有心灵上达到真正的平静清虚,方能在修行上做到“练精化气”和“练气化神”。

    这看似简单的现象,却蕴藏着很深的生命哲学。老师还告诉彼得·圣吉说,息充满全身也知道,息导致全身每一个细胞起变化也知道,这个知道的知是心的知。可是一般人解释错了,认为息是呼吸,注意力就放在一进一出的呼吸上,变成练气,这是大错特错。把这种功夫运用到管理学上,自然能体会出更为深刻的道理。

    跟随南怀瑾禅修的有很多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家,禅修入定后,让这些商界精英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入定的感觉如此的玄妙,世界变得异常简单,宇宙之间就变成了自己的心和这个世界的交流。安那般那修行的方法让人们在获得身体健康,有养生的功能之外,最重要的是修心,认识自己的一切,认识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如果在入定之后,我们的思想变得无界,就可以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思考人为何处于天地之间,能够有更多的人生感悟。人生的修行都是面对自己的心,明白自己的心,修行让自己的内心变成和少年一样的纯净,如此纯净的心境用在事业之上,则能看私利如高天流云。回到原点,在建功立业之后依然能够保持“人之初”的心境。

    第二节人生的价值目标(2004年)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牵涉很广了。换句话说,人为什么要成立家庭,要结婚?我常常说,好好地谈恋爱,慢慢地结婚,谈恋爱时都很好,一结婚常常出问题。中国古人教人夫妇之道,有一句话叫“相敬如宾”,“宾”就是客人。客人来了,明明家里在骂“你妈的、你娘的”,看到客人来了,嘴一咧:“啊,你好啊,请坐啊。”这叫对待宾客。夫妻两个相敬如宾,都要保持一个距离。谈恋爱的时候,决不说真话的。所以西方人讲:“误会了就结婚,了解了就离婚。”结婚了以后说了真话,完了。相敬如宾,就是我当年在台湾看到的,公共汽车后面写的两句话:“保持距离,以策安全。”这叫相敬如宾。

    讲到价值论,包含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或者是结婚的价值,或者是生儿子的意义。我也告诉人家,中国民间有个传统,“儿女如眉毛”,有些人现在不生孩子,我说也好。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面。中国民间讲,“无儿无女是神仙,有儿有女是冤家”。可是我不敢讲啊!人家说:“你四代同堂,子孙满堂,你叫人家不结婚!”所以我没有资格讲。“儿女如眉毛”,这个眉毛生在脸上一点用都没有,可是没有它不好看。“兄弟如手足”,兄弟是很重要的,如手足。“夫妻如衣服”,可以换的,哈哈!你讲中国文化的反面,这些都是旧文化里的好东西,里头都是哲学问题,是价值论的问题。

    今天,人类科技发展到太空了,你说那真是为了太空战争吗?我说不是。背后是科学家的真正精神,探索宇宙究竟是什么东西。西方文化由宗教演变出哲学,宗教就是信,信则得救。你不能问,问就不是宗教了。哲学家说,我决定信,可是你要打开门让我看看。宗教家不肯开门,然后科学家来讲,非要打开不可,我要进去看,这是科学家。

    我常说,人类文化发展到今天,永远只有30岁,没有长大。因为这些问题,几千年来都没有解决。因此我们今天科学探索太空,基本还是找这个问题,但是还没有找出来。

    现在新的科学出来了,我们一些高层也知道,吩咐要特别注意这个,就是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等。认知科学是研究什么呢?也就是认识论,连带生命科学,生命怎么来的,这是新的趋势。

    诸位都是精英,你们管理工商企业,也是个认知问题。今后工商业的发展,在我们的国家、社会甚至个人,要走哪一条路好?譬如大家所讲的搞房地产。我们好几个同学都搞房地产,我反对,我说你们怎么去搞房地产?同学说:“老师,你怎么反对?”我说:“我是读中国旧书出身的,有本书叫《幼学琼林》,上面有两句话:“问舍求田原无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现在搞房地产也是问舍求田,大家到政府批块地,批来以后盖个商品房,外面打扮漂亮,然后卖掉。这是“问舍求田原无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那才是人生的目标。

    【评述】

    2004年10月25日,南怀瑾应邀在上海兴国宾馆为清华大学EMBA2002级学员作了一次题为《读书与工商文化》的主题演讲。他结合历史上工商人士对功名利禄的认识,阐述了读书与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意义。这段文字就选自那次演讲记录。

    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古人认为名利都是虚浮的,但现实中人们却逃离不了求名求利的怪圈。人们应该建立怎样的人生价值目标呢?演讲中,南怀瑾结合日常生活和今日科技发展的社会现实,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将前人诗句娓娓道出,借古讽今,把本来枯燥的人生抉择讲得趣味横生。在最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是读中国旧书出身的,有本书叫《幼学琼林》,上面有两句话:“问舍求田原无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话语虽幽默风趣,人生的价值目标何在?从这里可见一斑。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这是南怀瑾对商界精英的劝诫。很多商界人士也许会问:有钱为何不赚?有空子为何不钻?实际上这是价值观和企业价值信仰的问题。西方管理大师德鲁克就告诉那些企业的管理者,管理者的目标一定要高远,没有高远理想的管理者,实际上不可能建立卓越的企业。公民社会,企业家为什么要为和自己不相干的人操劳?实际上,他们做的事情是创造社会财富,通过慈善和纳税的方式去分配财富,间接去为天下谋利。如果商界人士从理性上能够认识这些,则自我就升华了,尽管所做的事情还是一样的,如果商业人士为天下谋利成为一种信仰,则就是得道之人了,尽管自己所做的事情还是按部就班在进行着。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实际上决定了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人生决策问题,致力于做大事是人生的理想,即使不能实现心中所愿,也能够获得一种卓越的人生。

    第三节赚钱与花钱的生意(2005年)

    我们做一个中国人,今天你们诸位老板,我常常问,你发财为了什么?以中国文化来讲,任何一个人发了财,要注意一件事,“一家温饱千家怨”。一个人发财,或者一个公司发财,很多老百姓会怨恨他们的,至少是“侧目而视之”,眼睛歪着看,格老子他怎么会发?这个公司发到那么大啊,我们怎么办?“一家温饱千家怨”,这是我们过去读书背来的。所以我们从家里出来读书,不想做官,“半世功名百世愆”。读书出来做官,做了几十年的官,也同时造了不少恶业,所以我的老祖母吩咐我:“孩子啊,读书可以,千万不要去做官,一代做官九代牛啊!”一代做了官,自己犯的错误,要九代子孙做牛来还人家的债,这就是“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的道理!

    再说,发了财以后,钱究竟做什么用?我相信你们大概都到中年了,钱越多痛苦越大。你们觉得事业很兴旺,但是烦恼越来越多。我以前有一个银行家的朋友,名叫康新之,陕西人,抗战时候的银行家。他告诉我一个故事,那个时候我还不到三十岁,我们是忘年交。我虽年轻,可是资格很老,我的朋友都比我大三四十岁,忘年之交的朋友太多了。我最年轻,他们都是老辈的,除了梁漱溟是神交没有见过,其他的如马一浮、冯友兰、钱穆、郭本道这一批人,都是朋友,平辈的;讲哲学唯识的熊十力,都还是后辈。

    当年的忘年之交康新之,就告诉我康家上代一个故事。有个人发了财,每天晚上,自己打算盘,哗啦哗啦,打到夜里。过了三更,差不多一两点钟还没睡觉,他太太陪在旁边。以前老规矩,老爷没有睡,太太一定陪着在旁边缝针线,等着他要茶要水。有一天,隔壁墙外面,一个穷人挨着这个高墙搭了一个棚子。两个年轻夫妇做豆腐卖,三四点就起来,两人有说有笑又唱歌,一边磨豆腐。这个康家的老前辈,两三点钟还没有休息,还在打算盘看账。这个太太就讲话了,哎呀,老爷,早一点休息啦,你看我们还不如墙外面某人两口子,多快乐啊!

    老前辈一听,“这样啊!我马上叫他不快乐。”这个太太吓死了,“老爷,你不要害人喔。”他说:“我不害人。”就进里头拿一块银元宝出来,叫太太:“你跟我来,跟我来,到墙边上站着。”邻居那个茅草蓬搭在他家的高墙下面,他把这一块银子“咚”的一声,丢过去了。

    银子一丢过去,两夫妻正在磨豆腐,听到那个声音,说什么东西啊?一看,哎哟,元宝来了!发财了!上天赐给我们,怎么办?两个人不磨豆腐了,也不唱歌了,没有声音了。3天以后,一点影子都没有了。这个康老爷就告诉太太,你看,我叫他们不快乐就不快乐。这个故事的意义,我想你们也差不多知道了。

    我和陈峰他们讲,我说你们做生意,还有经济学博士,这里也有很多博士。我说你们的经济学是书本上学来,没有用的,我的经济学是实践来的。我做过生意,赚过大钱,这还不算数,我还垮过3次,垮得光光的,当衣服吃饭。我感觉,懂了这个才懂得经济学,才懂得做生意。你光有赚钱的经验,没有垮台讨饭的经验,你还懂个啥子经济学啊!不行的。

    做好事,还要有福报,有福气给你碰到这个机会,你才能够做啊!花一块钱可以救人命,这才是做好事。至于上庙子去,这里去送个一万,那里送两万,到处烧香磕头,这个是骗自己嘛!这个哪是做什么好事啊?这是做生意嘛!你看老太婆到那个庙子上拜拜的,三块钱买一把香,买两根香蕉,菩萨面前拜个半天,要菩萨保佑我全家平安、发财,我的儿子大学考取留学,回来要发大财……然后,烧完了香,香蕉还带回去给自己孩子吃。要求的那么多!这些人上庙子都是做好事吗?都是做生意!这个不是做好事。真做好事,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评述】

    海南航空董事局主席陈峰一直对南怀瑾推崇备至,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05年9月28日,他邀请南怀瑾在上海四季酒店作了一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听众是海航金鼎俱乐部会员和海航集团部分管理干部。这是那次讲座的一个片段内容。

    讲座期间,南怀瑾以自己身边真人真事为例,着重与在场各位探讨了有关赚钱和花钱的学问。他说,现在不管做多大的官,都不算是事业,只称得上是职业。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民族有贡献,这才算是事业。现在的人只为了赚钱,但是发财容易用钱难。钱并不是快乐的唯一。南怀瑾对素材信手摘来,浅谈身边的故事,使大家深刻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赚钱到底是为了什么。讲座最后,南怀瑾谈到,赚了的钱要用在正地方,要做好事,要一直做好事,做真正的好事而不仅仅是烧香拜佛,这虽不容易做到,但只有这样才是正道。这话曾给众多工商界人士深刻的启迪,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人生观。

    在对待钱的问题上,很多商界人士和官员都没有想清楚,做得都不够完美,这是人生信仰问题。人生的乐趣全部物化的时候,精神性的追求自然就少了。其实,从人生的角度来思考,活着的意义不在囤积财富,而是在聚散财富之间找到自己的快乐。人生的态度需要摆正,尤其是工商界人士,不能将自己的生活也变成做生意的状态。

    对于南怀瑾来说,他身边常常是高朋满座,但都不是坐下来就谈钱的事。人生只是一次九曲逶迤的旅途,即使有来生之缘,也和今生完全不同,所以今世最好的生活,其实是用心去体验人间的智慧,人生的快乐实际上就在于内心的快乐,这已经超越了金钱带来的一切,而人生,往往在超越对财富的单纯追求之后,财富也会不请自来。

    第四节经济是门大学问(2005年)

    “经济”二字,在中文里头非常大,是大政治学,所谓“经纶天下,济世救人”,这才是经济,也就是大政治家的学问,包括了政治、教育、军事、文化、社会等等都在内,不是只讲金融,不是只讲生产的。可是,当时的日本人这样翻了,叫“经济学”。

    譬如还有一个学问,我们也觉得很好笑,有人问:“你这个同学学什么?”“我是学哲学的。”哲学二字也是日本人翻的。我们都是用二手货翻译的名词。尤其我到了台湾,一听哲学两个字,台湾话发音是铁盒,我听成是铁的盒子。我说,还有个铜盒吗?哲学应该是慧学、智慧之学,日本人翻成哲学。

    但是日本人自己用的呢,财政部叫大藏省,藏相,根据什么来的?佛学里头来的。日本人翻译公司叫株式会社,他不翻公司,公司倒是我们直接翻的。所以,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沟通,翻译上有很多问题。

    真正的经济两个字,譬如日本有个报纸叫《产经新闻》,产业和经济。我们中国原来历史上关于经济,叫“食货”,要吃饭,要货品,这是经济。所以读历史,司马迁《史记》上,专门有一篇《货殖列传》,讲经济的;《平淮书》,是讲货币、金融流通等问题。

    我们一百年来,中国对西方文化的翻译,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机构没有。当年民国时有个“编译馆”,偏偏到了台湾以后,摆在殡仪馆的旁边,编译馆和殡仪馆,两个搞不清楚。

    希望大家告诉后代要注意,怎么样有一个统一的翻译。尤其科学上要有个统一翻译。譬如日本,学物理、化学,硬是把它翻成日文。我们有些自然科学,自己没有真正翻译,只好用外文。这一点,是我们不及人家的地方。

    刚才提到,孙教授要我讲经济问题,我首先提出来这个名词翻译上的零碎问题。这也是个专门的题目啊!你们哪位同学,可以就此写一篇很好的博士论文,引经据典,严格建立,可以出书告诉自己国家的人民。

    这就是刚才讲的“见地”,做学生的要“见过于师”,一个人思想见解没有超过人家的地方,就不叫做自己的学问。这个名词翻译,就是思想见解的问题,也就是孔子讲的“正名”。一个观念都没有弄好,怎么行呢?现在我们一提经济,就想到钱了,经济是多大一个问题啊!一个产业,把世界上的物资,变成有用的东西,在社会上流通,同钱打上交道,然后同国际间又有交换物资的关系。

    譬如,我们讲“贸易”两个字,大家现在都没有受过自己国家文字的教育,什么叫“贸”?贸易这个贸,下面有个宝贝的“贝”字。这个贝字是什么?我们几千年前,那个时候货币是用贝壳的,贝壳就是财富。贸字上面那个“卯”字是发音。譬如说“朋友”两个字,朋字现在写成好像两个月亮,实际是两排挂的贝壳,出门时脖子上挂两串钱,才能交朋友。有酒有肉交朋友,没有钱不能交朋友。贸易是财富的交流,为什么叫“易”呢?易是日月交替流转,你有,我没有,我跟你交换,这叫贸易。

    “食货”这个问题很大,我们自己的经济学家,在这里的经济博士很多,都是经济大博士、大教授。当然,他们是专家,我是小儿科的小人家,不敢向大家请教,不过,这的确是个大问题。

    一个国家对经济的大原则,究竟要“藏富于民”,还是要“藏富于国”?这是个大问题。不管什么主义,一个国家究竟要国富民强,还是反过来民富国强呢?

    你看中国字,那么简单4个字,国富民强,是国先富,再是民强;还是民先富,再使国强?藏富于民,先让老百姓富有,政府自然富有;还是说,一个政府的政治体制,先使政府富有,再分配给老百姓?究竟应该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国?这就是经济政治的大问题了。

    讲到中国文化,就提到孔孟思想。孔孟思想不足以完全代表中国文化啊!中国文化那么庞大,有所谓诸子百家,儒家孔孟之道不过是百家里头的一家,是部分的思想。孔孟他们对于经济的思想,究竟怎么样?道家对经济的思想又怎么样?诸子百家对经济的思想又怎么样?至于佛家的思想,有没有经济学?有的,佛家也讲经济学。

    所以我说,你们实在不懂得佛教,中国的佛教,在唐朝已经出现类似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在什么地方出现呢?就是唐朝禅宗的丛林制度。这个你们没有研究过了,现在的庙子也没有一个真正的丛林。真正的丛林,几千和尚生活在一起,那个秩序,那个道德精神,那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谁都没有私人的财产,共同的生活在一起。这个内容,我们想要彻底去了解的话,要专题来讲。

    【评述】

    2005年11月5日,南怀瑾应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邀请,在上海市宛平宾馆中央会议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级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员,以及各界人士开展讲座,主旨是中国文化与经济管理。这段文字就节选自当时的演讲记录。

    演讲期间,南怀瑾从现代的“经济”、“哲学”、“公司”等概念名词的翻译着手,批判当代人对于“经济”这一概念的错误理解,谆谆教导大家要认真学习古代历史文化,正确领会其中包涵的丰富内容。他认为,真正的“经济”在中文里头是非常重大的,是大政治学,是“经纶天下,济世救人”,包括了政治、教育、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但现在我们取用日本的翻译,仅仅把金融学就叫成了经济学,是不科学的。南怀瑾还以《货殖列传》和《平淮书》为例,从“贸易”构字讲起,就经济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刻剖析,最终回归古典,评析中国历来强调的国富民强,即“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他感慨道,中国文化不仅仅是孔孟思想,应该纵观诸子百家,博采众长,经济也不仅仅在孔孟之家,还在道家,在诸子,在佛家。足见他远大的见识和宽广的胸怀。

    财富藏于民是很具体的事情,财富藏于国却是很抽象的事情。国就是一个纲绳,国之下才是国的根本,国是民组成的,国之所以存在,只是民让出自己部分权利的结果。国富意味着财富囤积,国不是抽象的,国的细节处也是一个一个的私人,私人管理着囤积起来的财富,这需要圣人才成,既然大家都不是圣人,那么管理财富就有营私的空子。爱国不抽象,爱文化,爱国土,爱国人而已。

    “经纶天下,济世救人”,治国之道不是富国,而是富民,民富之后,如果官邸衙门还卷曲于街角一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才是国家管理者应有的姿态。国富本质上是民之富。南怀瑾的言语没有锋芒,却棉里藏骨。爱太阳不能太贴近太阳,理想可以用于实践,理想主义却不能用于实践。所以南怀瑾的经世之略,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只有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兼顾社会主义福利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资本主义式的经营”。百年之睿智和强国方略,尽在这聊聊数语之间。

    第五节一本治世的老书(2006年)

    中国有一本老书《易经》,是有关一切治世的书,上面画有八卦。世界上人都把它当成神秘学术来看待,其实一点都不神秘,而是很普通,是人类思想的来源。我认为《易经》这本书,是上个人类文明时期的文化,用八卦图案作代表。《易经》包涵的意义只有5个字,发挥起来的作用,每个字表达的含义都是好几部大书,这5个字中文就是:理、象、数、通、变。

    “理”是包括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则、原理。

    “象”就是宇宙各种万有的现象,包括一切人类生活的发展。宗教、哲学、科学与万有的现象都各有关联,互通的,也就是中文讲的“息息相关”,生命活着随时有关联。

    “数”是数字,比如一个“零”,再到“一”,一加一,一直到九,到了十就是一和零,零像是没有,但也包含了所有。

    “通”是能够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

    “变”是变化。宇宙万有随时随地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等于我们人,思想情绪感觉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没有不变的道理。至于宇宙万有变的法则,明天会变成什么,是有一定规律的。

    这个规律的法则可以找得到,不过大原则是:物理世界也好,精神世界也好,总而言之,没有不变的事情。刚才提到认知科学的基本也就在这里。

    重点是,我们要能够首先认识怎么变。如果知道了变,跟着变,那就差一点了,没有智慧了;如果宇宙万有人类所有的变化已经过去了,自己在那里埋怨,忧伤,再想办法补救,那就是普通人,也没有智慧了。

    所以认知科学和《易经》的关联就是首先认识变、能领导变,这才是智慧之学。现在我们这样讲,似乎太严肃了。先讲两个笑话给你们听,大概就知道了。

    譬如我们等公共汽车,每人都想第一个上车坐前面的位子,有的人赶不上车,拼命骂汽车为什么不等我,气得不得了。第一流有智慧的人,算好时间车子一到,就先进车门了;第二等人是和大家一起挤上车去;第三等人排在最后,上不了车,车子一开,后面尾气放出来,只好在那里骂。

    如果我们知道了世界怎么变,诸位自己要准备好如何应变。

    第二个故事是英国人的故事:有两个好朋友,站在那里等公共汽车,很讲礼貌,都想让对方先上去。车子来了,两个人推来推去,你先你先,结果车开了,不管他们了。

    第二次车来了,他们还是你先你先,车子不等又开走了。

    第三部车来了,他俩都想把对方推上去。司机看到很讨厌,结果车开了,把两个人都压死了。

    死后两个灵魂去投胎,因为感情太好变成了双胞胎。到生产的时候,两个人在里面还是你先你先。医师拿听筒一听,糟糕了,他们又在里面谦让,你先出,你先出(众笑)。

    这个故事就说明,人类的智慧是要知道如何先行应变。不管宗教、哲学、科学,有两个重点要注意: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

    不过提到这两个问题,又牵涉到科学了。究竟空间是时间造的,还是时间是空间造的,这个问题到现在还在争论,还不能确定。

    事实上时间、空间左右了一切,我现在告诉大家,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易经》,把时空并用,它是一体的两面。

    譬如我们人类的发展,刚才提到《易经》里的“理象数”之中数的重要。讲到这里,又牵涉到另一个问题了,数理在中国民间叫“数理哲学”,世界上有没有数字?这又是一个问题了。

    我们学数学,那个“零”是什么都没有,但又代表了不可数,无量数。也就是说,它又不是“有”,是“空”的;但它又不是“空”,也是“有”。

    从零的开始是一,世界上万有是一,没有二。直到几千万仍然是一。所以时间空间一变,万有就出来了。

    譬如我们诸位,一动念,要到亚洲来,到中国来,因为听了彼得·圣吉讲来讲去,就是这一念一变,变出那么多过程、那么多现象。

    所以说,这个是数理观念,可是数字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则呢?当然有一个固定的法则;前面我们简单概括地给大家介绍,这也是属于科学的范围。

    【评述】

    多年来,《易经》带给世人极大神秘感。南怀瑾却认为它并不神秘,并用“理”、“象”、“数”、“通”、“变”5字概括了其要义。2006年10月,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给联合国的专家顾问,以及各国跨学术界的精英等讲学时,向这些在其工作领域均对人类有关怀精神的行业人士推荐了《易经》这本书,并认为它是一本关于治世的古书。

    南怀瑾在讲座中指出,宇宙规律这个法则的大原则就是——“物理世界也好,精神世界也好,总而言之,没有不变的事。”学懂《易经》认识“变”,从而可以领导“变”,这是南怀瑾崇尚的智慧之学。他以两则乘车笑话,诙谐幽默地指出何为“变”、“通”,人类智慧要知道如何应变。他还指出,现代依旧争论不休的时间空间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在《易经》中早已有了解答——“时”与“空”并行,互为一体两面。南怀瑾主张做事前要先认识原则,再找出路,最终为个人的思想和修养定一个方针,并做出调整。

    南怀瑾本身也是易学大师,所以对于世事的理解十分通透。在南怀瑾的一生当中,我们看到他的变化,总是在正确的时空里去做大的抉择,一生进退有度,这就是易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在大到国运预测和小到弟子的职业生涯设计中,南怀瑾都显现出易学智慧对于商业乃至人生的重要指导意义。

    第六节出版商的社会责任

    下午我们讲到新闻出版这个文化传播事业,有一个观念,我们的新闻出版业在21世纪的中国,应该走文化先驱的领导路子,大家自己要认清这个任务。

    比如讲著作、出版,我们自己出版界要反省了,现在的书出版,走的完全是商业路线。一个出版商只考虑这本书的市场如何,销路多少,赚钱多少,没有考虑后果;结果是越热闹越花俏越好,变成“哗众取宠”。这4个字还是好听的,换一句话说,是有害于社会。

    再例如,我感觉到,这一代海峡两岸四地,澳门、香港、台湾、大陆,出的书都有一个大问题,尤其是负责教科书出版的朋友们,更要注意了。

    我当年在台湾,国民党的中央党部请我演讲的时候,我非常严厉的,等于是训了一顿“教育部”的人:现在的书出来,纸非常白亮,加上这样亮的电灯光,眼睛都搞坏了。像我现在90岁了,从小开始读书,那时没有电灯啊,炼油灯还是后来的,靠蜡烛一点点光,或者点一根灯草的油灯读书。我读的书,吹牛给大家听,光是武侠小说都看了数万卷,还不要说正统的书,全部是《大藏经》,《道藏》读完,《四库全书》差不多翻遍了。我到现在90岁,有时候,晚上看报纸还不戴眼镜。可是现在连小学生都戴上眼镜了,原因是什么?出版界要注意,负责教育的更要注意,纸太白,电灯太亮,字印得太小。

    所以我告诉台湾当年的“教育部”,立刻下令,尤其是教科书等等,不要用小字,书纸要用米色的。一会儿我拿一本书来,告诉大家我们过去读的书是怎么印的。

    现在印的书啊,是为市场而出版,没有为国家民族、为年轻人的文化教育、为孩子们的健康而用心,这是我们要反省的。每个家长自己也要考虑,这样对孩子的眼睛和脑,都有问题。

    出版与教育,我都连起来乱讲一顿。讲出版,著书的人自己要考虑,是否对得起社会?我们看古人留下的书,一辈子的经验,往往只留下一本书。譬如我常说的管子(管仲),比孔子还早的,一个穷读书人出身,到了中年以后,帮助齐桓公称霸,所谓“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古书上只用8个字。“一匡天下”,在当时中国,等于是统治了全国;“九合诸侯”,九次召集“联合国”会议。管仲上面顶一个齐桓公,实际上都是他搞,他一辈子的经验,留下来只有一本书,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管子》。今天讲世界的政治哲学、政治的法则,都还跳不出他的范围。

    孔子一辈子自己只写了《易经》后面的论文报告,写了两三篇,其他的文章都是与学生们的对话,自己很少写,别人给他作一点记录而已。老子嘛,过关时,被海关的关长抓住,不准出关,要他把学问留下,结果写了五千言。释迦牟尼佛讲了一辈子的学问,自己没有写一个字,都是口耳相传后来记录的。在古代,大的学问家留下文章是很慎重的。譬如诸葛亮的一生,不止政治好、军事好,学问也很好,留下来的文章只有几篇,前、后《出师表》,还有几十封的信,他写信都是很简短,是很漂亮的文章。

    所以古人说,一个人著书出版,“但得流传不在多”。我常告诉学者们,告诉做文章出书乃至出版界的朋友,你看像我这几十年在海外,前后算起来,搬家大概几十次,每次搬家时讨厌极了,说今后决不买书,因为家里摆的都是书,搬来搬去,真可怜,只好丢。你想,搬家时书架上舍不得丢掉的书有多少?

    一个著作,可以流传千古,才够得上是著作。假使随便出一本书,哗众取宠很热闹,只有半年的寿命。下午我报告过,报纸副刊的总编辑我做过,副刊的文章,我们叫“报屁股”的文章,3分钟寿命,看完了就拉倒。有时候一下子搞得名气很大,但这个文章不会流传的。譬如办报写社论的,在一百年当中,那么多报馆,那么多社论文章,出书留传下来的,只有一两个人。

    做新闻出版的更要注意,这是一个教育道德、社会道德的责任,千万要考虑,电视上、报纸上一篇文章出去,影响太大。你看到好像没有关系,忙得也顾不了那么许多。我常告诉人家,世界上,政治、军事、外交,没有善恶的,世上没有是非,只有利害关系,怎么临时处理,要懂得应变。但是要注意,虽然没有善恶,没有是非,但都是有因果的,乃至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都有因果的。

    这个因果律是自然规律,科学、哲学、宗教、政治、军事、经济、医学、法律、建筑,乃至饮食男女,什么都逃不开这个法则。换一句话,有报应的,因果就是报应。这个道理是一个哲学道理,我们不深讲,只提醒出版界、新闻界怎么样自强自立,认清楚自己的现状和社会责任,以及历史责任。

    现代传播业,除报刊、图书以外,加上了电视、手机和网络,变化越来越深远,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快,因果也越来越快。今后的前途怎么走?值得深思。

    【评述】

    2006年8月4日,南怀瑾应《文汇报》与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电视台的联合邀请,在上海美仑大酒店作了一次演讲。因为听众大多是海内外传媒出版界人士,所以在长达4个小时的演讲中,南怀瑾面对现实,针对时弊,结合中华文化传统的理念,明确地指出现代出版者的责任和历史使命。这段文字就是这次演讲的精粹。

    演讲中,南怀瑾严肃批评当代的出版社“哗众取宠”的文化传播手段,否定了出版界的商业线路,认为该行为对社会有百害无一利。他列举管仲、孔子、老子,以及释迦牟尼慎重著书,谨于言行的例子,批判当代的泡沫文学,并认为新闻出版担负着教育道德和社会道德的责任,要在懂得应变的基础上顺应因果报应;在自强自立的基础上,认清自己的现状和社会责任、历史责任;在信息膨胀,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快的当代,看清以后的路。

    对于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问题,在南怀瑾看来,不仅仅是出版业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忽略,中国内地现代教育中,在人生最美好的青少年教育中,没有修心和修身教育,儒学修身之道没能进入课堂,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抉择。

    第七节企业、实业和事业(2007年)

    今天,针对这次的主题,把范围缩小一点,换句话,关于我们现在这一代人,企业家个人应该怎么发展。今天把题目缩小到这里。

    对不起,我这里首先向大家道歉,我不晓得最近在哪一次演讲中提过,因为有人提到现代企业家,我当时就否认,我说我们这一代中国没有企业家!我说哪里有企业家?

    譬如说这个“企”字,怎么解释?依中国文化来讲,文化的基础在文字,文学的基础在文字。

    要懂中国文化,先要把繁体字搞好。中国字本来没什么繁体简体。中国字体有正草隶篆,现在所谓简体字有些是从草书体演化来的。譬如我们过去写草书天下为公的“为”字,一点,然后这么一转就行了,这个变成现在的简体字“为”。

    现在我们不是讲文学,讲到本题的“企业家”,我说现在没有企业家。中国字这个“企”,“人”字下面一个止或者一个“足”,为什么这样写?一个人站在那里,踮起脚向远方望,远远地看,眼光放远,准备做一件事影响后代,影响未来,这叫企望,不是希望。企望,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大。“企业”,我们要做一番事业,有远大的目标,对国家社会有五十年、一百年以上的贡献,断定五十年、一百年后这个社会国家的发展,这叫企业。

    那么另一个是“实业”,实业也是我们这一代的文化,这是满清末期,以日本的明治维新做榜样,以康有为、梁启超做代表,希望满清政府走维新的路线,进行现代化,做一点实际的事,就是实业,再出现“企业家”这个名称,很少用“企业家”。

    另外一个名称“事业”。我们经常听到现在人碰面问,你老兄做什么事业?譬如我们陈老兄吧,人家说他是航空的创办人、老板,这是他的事业。事业跟实业、企业有差别,譬如航空公司,是实业吗?不是。航空业是个事业。真正的航空实业是发明及制造飞机,这个大事业叫做实业,实在的。这个是企业、事业同实业的差别。

    如果真正叫“事业”。有些同学常问我,中国文化“事业”两个字出处在什么地方?是我们文化里头很早的一部书叫《易经》,讲八卦、阴阳。《易经》里面,孔子解释过这个“事业”。什么叫事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个话我演讲上课讲了很多次了,一个人一辈子做的事,“举”就是举动、行为,要做的事业;“措之天下之民”,使老百姓人民社会得到利益,得到安定,这个叫做事业。不是说你做生意,开个公司,就是我的事业,以文化逻辑来讲,你讲错了。

    所以,根据这个话来讲事业,事业太难了。譬如中国人有一个人做了大事业——大禹治水,因为他出来把中国的水利治好了,奠定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基础,使我们国家稳定发展了几千年,就是靠水利的发展。大禹真做了事业。尧、舜、禹这三代对于国家民族的贡献,至少到现在乃至到未来,都没有办法否定。

    所以上次我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演讲,说到大禹的功业是建立了会计制度。你们讲会计事业以为是西方来的,不是的,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大禹治水以后,召集天下的诸侯在浙江绍兴的茅山,会稽天下,做了个总结统计,把国家治理好,水利搞好了,把国家分为九州,因此茅山改名为“会稽山”,“会稽”就是“会计”,大禹最后死在会稽山。

    那么,讲到这次和张院长商定的这个小题目,讲到企业、实业、事业。中国的实业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满清末年。那个时候讲实业,有个口号叫“实业救国”,4个字,什么人提出来的?江苏南通张謇,是清朝最后一个状元。所以这一带在那时就注重实业的影响。因为中国受鸦片战争以后种种的破坏,发现外国“船坚炮利”,武器厉害,轮船坚固,我们用的是木船,火炮也不行,那个时候还没有飞机呢,我们这个东方的大国被人家搞得已经吃不住了!鸦片战争以来,有西方的侵略,日本的侵略,这个日子很不好过的,打得一塌糊涂。那么大家反省,等于现在人要开放发展,所以先提倡实业。那个时候的实业家是先做纺织厂——这个纺织实业你们大家要注意研究了,纺织业与西方文化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关系,现在我们的纺织业在国际上还跟不上,古代实际上是我们领先的。

    把话拉回来,否则又要讲实业的历史了。回到我们这二三十年的发展。讲起这个,我就想起来告诉大家,我希望你们在座的老板们去买一本书,香港的中华书局出了一本书,叫做《中国十大帮商》,我看了很惊讶,咦!这个香港中华书局做了件了不起的事,这本书值得你们诸位参考。

    【评述】

    2007年7月20日,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邀请,南怀瑾在太湖大学堂为光华学子作了一场生动的讲座。讲座主要围绕着新旧文化企业家的反思展开,着重讨论了企业、实业、事业的不同。在这一演讲中,他以繁简字区别为插入点,在生动诙谐的故事中讲到,中国文化基础在文学,文学基础在文字。南怀瑾认为,做一番事业要有远大的目标,对国家社会有五十年、一百年以上的贡献,并断定五十年、一百年后这个社会国家的发展,这才叫“企业”;“实业”即做实际的事。“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举”是要做的事业,“措之天下之民”,这个事业使老百姓人民社会得到利益,得到安定,只有达到这个程度才能叫做“事业”。南怀瑾在最后向大家推荐了一部书——《中国十大帮商》,肯定了这本书的益处。

    南怀瑾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商业经验的人,对于商业人士背后的事业动机有着深刻的洞察,企业按照发展动机不同,进行分类,这在经济学领域还是很少见到的。按照儒家智慧“内圣而外王”的修身和治学理念,从办企业的内在动机来分类企业也许是最东方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背后实际上是企业领导团队的心地和眼界。抱定“做事业就是为了赚点钱,买大房子,娶美女”的动机去创业,与“活着就为改变世界”的人生理想去创业,二者在起点之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前者可能只发展成为一个只利于己的小商人,而后者却能够变成改变历史的企业。成就动机其实就是企业的文化基因,狗尾草和云杉之间,基因不同,生长的形态也就完全不同了。南怀瑾演讲的立意高度也就显而易见了。

    第八节中国文化与生命科学(2008年)

    本来准备晚饭后大家随便谈天,现在你们又问中国文化修身养性的问题。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家,各有三句话需要了解的,就是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叫“存心养性”,道家说“修心炼性”。实际上,这就是生命的大科学。

    《大学》里头有几句话,你们大概都会背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原则。中国自古的传统文化,6岁入小学,18岁已成为成年人了,便进入大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谓大人,就是成年人的意思,成年人的第一课,先要认知生命心性的基本修养。所谓“明明德”,就是明白心性问题。这个德字,“德者得也”,得到生命本有的学问,这属于内学,也叫内圣之学。

    儒家所谓的圣人,在道家老庄的讲法叫真人,你听这个名称就可以知道,一个人成年以后没有真正修养心性,都是不够成熟的,就不足以称为成年人。以真人这个名称来说,必须要有真正心性的修养,认得那个生命根本。道家所说的真人就是神仙,超乎一般平庸的人了。换句话说,没有明白自己生命根源的心性以前,都是行尸走肉的凡人,也就是假象的人而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在说明“内圣”以后,才可以起大机大用之“外王”。这个“王”字,“王者用也”,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不过是职务的不同,其实都是启动心性外用的行为。所以“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样才是一个完成圆满人格的人,也可以叫他是圣人或真人了。

    那么怎么修养呢?我背给你们听,这里头有7个程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你看“知止而后有定”,第一个是知性的问题。“知”,就是每个人生来能知之自性的功用,学佛学道,成仙成佛,第一步也都先要知道“知止而后有定”。譬如我们大家现在坐在这里,都知道自己坐在这里吗?这个能知之自性是什么呢?这个能知之自性,不在脑里头,也不在身上,是与身心内外都相通的。但现在西方医学与科学,都认为能知之自性是生理的、唯物的,归之于脑的作用,其实脑不过是身识的一个总汇。这个问题要详细研究,是很深刻、很广泛的,不是一两个钟头能讲得清楚的。我们中国文化讲本体是心物一元的,知性不在脑,是通过脑而起作用,这个要特别注意。

    再说我们的思想、身体要怎么定呢?平常人的知性,是跳跃、散乱、昏昧不定的,但是又必须要以知性的宁静、清明,把散乱、昏昧去掉,专一在清明的境界上,这才叫做“知止”。知止了以后再进一层才是定。佛教进来中国以后,把大小乘修行的一个要点叫“禅定”。“禅”是梵文的翻音,“定”是借用《大学》“知止而后有定”这个“定”字来的。

    这个“知止而后有定”的境界,渐渐会进入一种安详、静谧的状态,这叫做“静”。到了静的境界以后,再复进入非常安宁、舒适、轻灵的境界,这叫做“安”;借用佛学特别的名词,叫它是“轻安”。再由轻安、清明,不散乱、不昏昧,非常接近洁净的境界,就会发起“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慧力,这叫做“虑”。

    这个“虑”的意思,不是思想考虑的虑,是在定静安适的境界里,自性产生的智能功能,不同于平常散乱、昏昧的思想,它是上面所说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智慧境界,这两句名言出自曾子的学生子思所著的《中庸》,就是对于“安而后能虑”的诠释。我们现在借用佛学的名辞来说明这个“虑”字的内涵,就是“般若”的境界,中文可翻译为慧智。它不同于一般的聪明,我们现在用的思想学问都是聪明所生,不是慧智,慧智跟聪明大有差别。透过这个慧智,然后彻底明白生命自性的根源,在《大学》就叫做“虑而后能得”。得个什么?得个生命本有智能功能的大机大用,这才叫做“明明德”。

    换句话说,我们这个生命,思想像陀螺一样在转,佛法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弹指之间,思想有九百六十转,这是生命中认知的大科学。比方我们写一篇文章,或写一个字,那里头不知有多少思想在转动啊!你给情人写一封信,“亲爱的,我爱你……”这一念之间的思想情绪已经从国外转起,转到中国了。像人们谈情也好,讲话也好,思想转动得很厉害,极不稳定。注意哦!比如我们说一个“现在”,这句话是一个思想,是一个念头在动,这是“想”不是“思”。当说个“现在”,里头早已经想到下面要说的另一句话,不止几百转了,这是很微细“思”的作用。因此要随时知止,把它定在那里,像陀螺一样虽在转动,其实陀螺中心点都在本位。所以说“知止而后有定”,这是第一步啊!

    “定而后能静”,什么叫静?这里头牵涉到物理科学。宇宙的功能究竟是动还是静,都是个大问题。世界上万物的生命没有真正的静止,生理、物理的世界都在动。轻度的动,慢慢的动,看起来是安静的,这是假的静,不是真的静。譬如前两天的地震,本来地球内部都在变动,不过现在因为地球内部的物理变化,地和风(气)、水、火中间起大冲突,有大的震动,我们才明显感觉到震动。其实有很多的震动,我们是感觉不到的,而有些其他的生物,反而比我们更能感受得到。

    如何才能做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呢?最重要的就是要能“知止”,真正认知一个能使它安静下来的作用,才能做到所谓的大静、大定了,那就要牵涉到哲学上的本体论,现在只能大略带过。所以大学之道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须从知、止、定、静、安、虑、得的内圣的静养开始,这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教化的传统。

    【评述】

    2008年5月27日,南怀瑾应邀在太湖大学堂为欧美同学会开设了一场有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专题讲座。期间,他着重提出中国文化与生命科学的区别和联系,指出中国文化儒释道的“明心见性”、“存心养性”,“修心炼性”即为生命的大科学。一言蔽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明白心性,“德”就是生命本有学问。怎么修“德”呢?南怀瑾提出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千年文学,南师信手拈来,引文行云流水,谈吐气质非凡,他认为大智慧就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这就是佛教中的“般若”境界,也就是中文翻译的慧智。万事万物都在于动,这是物理哲学;一弹指间思维九百六十转,这是生命认知的大科学。只有“知止”才能做到大静,从而才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南怀瑾不断向国学人士和企业家推介生命科学和心性的修为,因为他已经看到了后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在,人们要修心启智,发掘内心的力量。经济发展的未来在于满足人心的欲求,非物质形态的逻辑思维是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缺乏先进制造设备的中国和印度,在工业文明年代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欧洲。但知识文明年代的商业竞争,已经不是先进制造设备。印度在逻辑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软件产业,迅速跃为世界第二。这和印度的非物质性思维传统相关,佛教义理在非物质领域开始重新焕发光彩。

    未来的人类通过思维去创造和体验财富,现在看来有很多的科幻特征,人类对于生命科学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人类的肉体无法突破数万光年这样的距离,但是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去体验跨越时空的体验,人类对于梦境的研究也已经获得了可喜的进展,自主控制的梦境技术实际上能够让人成为梦境中真正的上帝。未来人类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就是体验世界,借助软件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人类的肉体即使什么地方也没有去,也能够体味只有佛主才能体验到的无界的知觉。人活一世却能体验无数人生。而这些未来的生活方式,正是佛学和中国禅宗等教义中所描绘的悟道场景。未来就在这里,至于企业家如何去适应时代变化,则是自己的事了。南怀瑾对于生命科学的描述,实际上就已经跨越了时空,他描述了未来数千年数万年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实际上在教导我们获取属于未来的信息。这也许就是东方智慧的精华所在。

    第九节什么是真正的学问

    思跟想是这么两个东西,而我们平常的思想被情绪所左右,情绪又是什么呢?什么叫情呢?中国文化里头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种叫七情,六欲是唐代以后加入的,这个是佛家的文化,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个叫六欲。那么思想呢?我们这个时代知识混乱,人的年纪愈大,思想愈乱,情绪也愈不稳定,一般讲学问啊、修养啊,就是讲怎么样解脱这些思想束缚,把捆住自己的绳子解开,脱离情绪的困扰;在佛学叫做解脱,解脱情绪思想烦恼,恢复到心性的本来的清净和平,这是中国文化修养的功夫,这就叫学问,不叫做知识了。

    学问是什么?要广博多闻,孔子早就提出了几个步骤:“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内容很多,要懂得一切宗教、哲学与科学等知识,叫做穷理,穷理是知识面的,而尽性是真正内证的修养,把性情两个东西搞清楚了,自己做一点功夫,这个叫学问。穷理尽性之后“以至于命”,最后学问到家了,就晓得个人及物理世界的生命是怎么样一个道理。现在西方文化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尤其受喇嘛教、道家的影响,新兴起研究生命的学问。过去西方的宗教不碰这个,也不大讨论,现在讨论得很热烈,是受东方中国、印度的影响。

    这个生命有没有前生?有没有来世?人死了这个生命是不是还存在?有没有灵魂?这个不是情绪问题了,那这个又是什么?中国文化在这一方面有很丰富的资料和学问,可是这一百年来,受白话教育的影响,一般人对古书古文没有下过功夫,一点都不知道了。所以今天我个人觉得最悲哀的是,所有的中国人,谈到中国文化都是一片茫然,自己仓库里头有太多宝贝,可是却把钥匙搞丢了。这是教育问题了,受白话教育启蒙的人,打不开这个仓库,这是一个很大的悲哀。“世事茫茫难自料”,像我们这个年龄,讲起文化前途,真是觉得很难过、很悲哀,这个棒子交不下去,不晓得怎么办。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我在这几十分钟以内,想讲讲思想跟性情的问题。你们在金融界打滚的,在我看来是玩火,在火山上玩,虽然你们不是点火的人,不过你们很老练了,就像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头,被熏出了火眼金睛,不怕火了,忘记了火的危险。在我看来,现在大家都在玩火,这一把火将来怎么平息,怎么走上一条正路,我已经声明多次了,现在不去讨论金融的问题,讨论起来很长的。在这一个环境里头谈修养,你们诸位要认识思想和情绪问题,尤其大家到了中年了,至少都是四十以上的人,讲句中国的老话,“人到中年万事休”,已经开始准备走下坡路了。一个人假设生命活到六十岁,以每十五年至二十年做个单位,一到中年就是四十了,差不多太阳到天顶,要开始向下沉了。人中年以后的思想,往往就是下坡路的思想。那么个人要如何走修养的路线?又要如何安定自己的情绪?我们先从这一个方向入手。等一下就休息吃饭了,吃过饭以后再告诉大家如何做修养的功夫。

    明朝有一个才子讲了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只做了三件事就“走路”了,哪三件事?“自欺”,自己骗自己;“欺人”,骗人家;结果呢?结果是“被人欺”,被人家骗。人生谁都逃不过这三件事。我们这一堂下课,我心里对诸位有点抱歉,远道而来却没有好的收获,我变成在这里自欺欺人,你们则是被我骗了。我们晚上再说。

    【评述】

    2009年11月28日,南怀瑾应邀为人保资产管理公司成员作了一场名为《关于文学与修养》的专题讲座。期间,他提出人性的问题就是思想的问题,“思”和“想”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而我们平常的思想又被情绪所左右。中国文化中的“七情六欲”即为情绪,喜怒哀乐爱恶欲、色声香味触法,解脱这些便是恢复心性的本来清静平和,这就是“修养”,也叫“学问”。要做到广博多闻,要做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尽性即是把性情两个东西搞清楚了,做一点功夫,这个叫学问。

    南怀瑾在讲座中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个生命有没有前生?有没有来世?人死了这个生命是不是还存在?有没有灵魂?这个不是情绪问题了,那这个又是什么?”他认为当代企业家就是在金融界玩火,虽然玩得好,不怕火,但是也忘记了火的危险,在“人到中年万事休”的状况下,要拉响警钟。讲座结尾,南怀瑾引用了明朝才子的一句话作了总结——人生在世不过三件事:一是“自欺”,自己骗自己;二是“欺人”,骗人家;结果呢?结果是第三件事“被人欺”,被人家骗。人生在世谁都逃不过这三件事。

    南怀瑾作为学问大家,一生对于学问探究不断,这种探究带着一种探索精神。其实世上的事情,每一个领域都有值得深究的价值。在深度上钻研能够成为专业人士;在广度上钻研能够成为博学之士。对于商业领袖而言,学问上需要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广度。南怀瑾一直强调真才实学,他认为一个儒家应该既有满腹经纶,也能够有入世成事的能力。而企业家需要具有探究真学问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创新。这种探究的能力和好奇之心实际上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一生不断碰触新领域是企业家的宿命,也是办企业的道,只要有足够的悟性,在任何领域都能够悟道,成为学问家。

    第十节炎黄子孙的起源(2010年)

    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中心就是自己的历史,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祖先的历史文化传统都不知道,那就是中国文化的名言“数典忘祖”,做人不可以数典忘祖。全世界有六七十亿人口,有许多国家,但是最注重历史的是中国人。希腊、埃及、印度及中国是四大古国,都有几千年的文化,可是希腊、埃及、印度,都没有中国这样注重历史。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我们中国人特别注重。

    从上古到现在,中国分为两大系,南方与北方。北方以黄河为主,是黄帝轩辕氏的文化系统,炎帝神农氏尝百草,然后确定五谷为人们的主食。中国人过去读书,就自称是炎黄子孙。南方的祖先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以文化来讲,这里要追加说明,有人说黄帝子孙是龙的文化,那是当年在台湾有个年轻人作了首歌《龙的传人》,那是笑话,中国人不是龙的传人,我们是人的传人。

    从黄帝起到现在,有文化起源根据的历史,到今年是四千七百多年;黄帝以前的称为远古史。中国文化向来不是宗教,像我们从六七岁读家塾,在家里请老师来教,就晓得所谓“盘古老王开天地”,到所谓天地人三皇,再到五帝的黄帝这个阶段,据我所知道已有两百七十多万年,这些旧的历史都有,这个观点可以代表全人类发展史的观念。而现代的人不敢承认也不敢相信我们历史观是那么的悠久。只不过,有正式记载的是从黄帝轩辕氏开始。学者们把黄帝轩辕氏建立的这个中国,称之为炎黄子孙、华夏民族,所以我们现在讲起中国华夏民族,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人素来注重历史,历史是文化的中心、躯干、总汇。

    现在为了时间问题,长话短说,中国最近六七十年来不大注重历史了。我们以前读书非常重视历史跟地理,一个国家的民族若不知道自己的历史地理,是个大笑话。一定先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地理,再推而广之,了解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历史地理,这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的中心。我们现在很可怜,历史文化几乎断层了。

    【评述】

    2010年4月10日,魏承思于太湖大学堂开展经史合参的国学研究班,邀请南怀瑾课前演讲。南怀瑾感慨道:“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中心就是自己的历史,对于一个民族这是最为重要的,如果自己祖先的历史文化传统都不知道,那就是中国文化的名言‘数典忘祖’,做人不可以数典忘祖。”他从炎黄子孙谈到当今社会,我们中华文化从来不是宗教,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都是历史,历史是中华文化的中心、躯干、总汇。南怀瑾感叹,近几十年来中国不重视历史教育导致了文化的断层,何其可悲。

    其实每一个国家之所以在衰落之后还能够重生,恰恰在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明之所以继续存在,都是因为文化是续存的。南怀瑾向企业家弟子和文化界讲国学,讲历史,其意义就在这个地方,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就是促进文化认同的话语,有认祖归宗之意。在当代,引导中国人去认祖归宗,当然具有现实意义。国学复兴则民族复兴,中国国学中的钻石般珍贵的典籍,实际上流淌着的就是中华文明最初的血脉。南怀瑾看到了历史的关联性,几千年的历史在老人身上精聚成了一股圣人之气。

    对商界人士讲历史,实际上也在谈企业的文化和文化传承,企业组织的生命力取决于文化,百年企业无不是文化制胜,那些名门望族之所以兴盛不衰,人才辈出,恰恰是家族的文化传承和庭训使然。所以这看似和经营没有关联的历史溯源讲学,却包含了企业长生的内在力量。

    第十一节佛的苦修与悟道(2011年)

    两千多年前,年轻的释迦牟尼佛都在考虑这些问题,所以他想:即使我做了统一印度的转轮圣王,二三十年以后,社会还是变乱,还是不能太平,这不究竟。那什么是究竟呢?人的社会为什么那么不究竟呢?是人性的问题。他是最聪明的人,十九岁就逃走了,去追寻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们想追寻的一个问题。

    他在夜里骑马逃跑,把须发剪掉,变成一个出家人。经过六年求学,学遍很多宗教、很多修行方法,但他对世界上这些宗教,这些修行的方法,都否定了,因为他知道那不究竟,不是生命的真谛。最后他自己一个人跑到尼泊尔北面的喜马拉雅山——雪山的山脚,在那里打坐、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这样修苦行修了六年,须发当然不剪,他才刚过三十岁,看起来已经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了,骨瘦如柴。

    佛的这段经历代表了什么?你看世界上,现在印度、中国都一样,很多人为了追寻生命的究竟而修道,或者吃素啊,或者修苦行啊,或者练气功不吃饭啊,花样多得很。这些他都玩了,他用六年的经验,得出一个结论,“苦行非道”。他从十九岁出家,十一二年这么辛苦修行,各种各样的宗教都摸过了,最后他觉得无路可走了,便离开雪山。此时他人很衰老,在路上跌跌撞撞地走着,碰到一位农场的小姐。她看到这个老头子那么可怜,好像没有东西吃,就拿乳糜供养他,乳糜就是用牛奶或酥酪调制的稀饭。他吃了乳糜,体力慢慢恢复了,历史记载他向南走,到恒河边上,在一棵树下铺上草,在那里打坐。这种草叫做吉祥草,就是香茅草。香茅草可以驱避蚊虫之类,是做香料的重要原料。

    前面不是讲过佛在雪山六年苦行,也在打坐吗?各种气功、方法都经历过啊!在雪山修行之前,他也修证过各种法门。可是这个时候他把一切都放弃了,自己一个人铺起了草,开始静坐思维。由于农场小姐的供养,帮助他把身体恢复了,他铺草打起坐来,发誓“不证菩提,不起此座”。什么叫菩提呢?这是翻译梵文的音,中文叫“开悟”、“觉悟”的意思。大彻大悟,找到了宇宙最初的来源,以及个人生命的来源,叫“证得菩提”。他说这一次我坐在这位置上,如果不大彻大悟,不得道成佛,就死在这里。“佛”是梵音“佛陀”的简称,是觉悟的意思,所以这一棵树后来叫菩提树。历史上记载他在这里坐了七天,是他自己的觉悟,无师自通。因为他前面经过很多老师,各种宗教都研究过,但都“知非即舍”了。

    详细研究这七天的经过,佛经历很多境界的变化,还有魔王带领魔军来干扰,但都被佛降服了。佛当然也证得各种神通,如天眼通,能很清楚地看到宇宙的一切。天耳通,一切宇宙大小的声音都听清楚了;他心通,所有人的思想、情绪、感觉,他都知道了;宿命通,晓得生命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因缘,自己已经做了几次人,做过什么事,直到现在变成释迦牟尼,他都知道;神足通,可以离开座位,在空中走路。但是他不去用这些神通,因为那都不是道。

    任何一个人的精神,经过合理的修养,都可以发起这样的功能。现在有些人接触了一点皮毛,自己夸张叫做特异功能,其实神通也是生命本来具有的一种功能,是很平常的事,但即使得了神通也还没有悟道,不算数的。因此佛把这些神通都舍弃了。到了第七天,天快要亮的时候,佛很疲惫了,一放松,忽然抬眼一看,看到明星,他悟道了!所以说佛“睹明星而悟道”,证得菩提。

    这是简单向大家报告佛的一生经历,大要是如此。因为我们要研究佛学,所以我先抽出来简单明了地讲,如要详细讲就很多了。

    【评述】

    2011年7月9日,南怀瑾在为金融界中青年干部的讲座中提到,世界上有两种学问不要去碰,第一是佛学,第二是《易经》——中国文化的根。如果碰了这两种学问,钻进去一辈子不容易爬出来。讲座中,南怀瑾着重讲解了佛的苦修和悟道。两千多年前的释迦牟尼思考的是即便统一印度,社会还是不能太平,如何才能究竟?这个人性问题的答案就是他所追求的真谛。为了追求答案,他在雪山脚下苦修6年,形容枯槁,骨瘦如柴,最终得出“苦行非道”。尔后他铺草打坐,发誓“不证菩提,不起此座”,7天后他无师自通,自行觉悟,眼可通天,足可通神。南怀瑾认为,任何一个人的精神经过合理的修养,都可以发起这样的功能,神通是生命本来具有的一种功能。要研究佛学,就要了解这些缘由始末,这是基础。

    来自胡润的财富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家中有44%是信教的,其中33%是信佛的,11%是信基督的,一个阶层的信仰很能说明问题,佛的信仰者能够发现自己在冥冥之中,有种心理上的力量。至于信仰对于事业的帮助,南怀瑾从来就没有说过拜佛就能够得助,实际上他还说过,那些求佛之人实际上是想跟佛做生意,其实拜与不拜,反映的只是人的心境,科学可以解决科学问题,科学难解精神问题。所以科学的问题给科学,宗教的问题给宗教。佛学在中国已有近2000年,已深入到中国国学文化的骨髓,儒家和佛家之学在中国实际上是融通的,易学和佛家实际上也是融通的,所以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不符合历史史实,中国历朝历代精英阶层都是拜佛的,只不过世俗的拜佛者出于私利而拜佛,与真正的信仰者修佛悟道不一样,修佛之人具有利他精神。

    佛学赋予了儒家的神性,南怀瑾通悉儒、释、道。所以新的国学旨在重建国人信仰,找到当代人的精神家园,为一代企业家寻找信仰。西方近代公司制的崛起,恰是起源于宗教的信托责任,企业家都是在为上帝创造和保管财富。财富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代表上帝在经营,财富最终还是回馈给社会。东方儒家其实提倡企业家做同样的事情,财富属于大众,企业家只是替社会在保值增值财富,佛家的修为刚好就能够为儒商找到心灵的皈依,这样的修为本身亦是一种功德。

    第十二节儿女的教育(2012年)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有一天问老师:依照古礼,父亲不自己教儿女,这是什么道理?青年朋友们要注意,将来身为人父时,要怎样教育儿女才比较妥当?儿女不由自己教,交给谁去教?

    有一位现代的名人,很有钱,也颇有地位,只可惜脑子有点糊涂。他有一个儿子,大概也和他父亲一样糊涂。不久前这位阔佬告诉朋友,他的儿子掉(丢)了,掉到哪里也不知道。可是另一位朋友,后来因事到一所孤儿院中,看到一名院童,长得特别清秀,很面善,不像一般的院童。问到院方,得悉是一个不知来处的孤儿,问他住哪里,爸爸妈妈叫什么,他都不知道。这位朋友一听,马上想起那位朋友走失的孩子,于是上前询问他的姓名家世,父亲是否某公司董事长某某。这孩子在询问之下,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姓名身世。于是才由这位友人通知这位现代名人,将儿子认领回家。世界上就有如此的父子,顺便想到,说来供大家一笑。

    依照古礼,父亲不教自己的儿女,但是为了教育子女日后的立身处世,社会上有些坏事情,是应该让儿女知道的。反观我们中国的父母们,有几个敢把社会上的坏事,或者某些人的丑事教儿女了解?从前我有一个朋友就很难得,对于烟、酒、嫖、赌等不良嗜好,都带儿女去看。可不是由自己带,而是转托朋友,带他的儿女到这些场合去,好让他们自己认清楚,这些都是坏事,对自己都是有害无益的,都不能做的。这是教育的一种方法。现在的年轻人真可怜!家长们拼命要他们读课本,不许看小说,结果念得一个个呆头呆脑,念到大学、研究所都毕业了,而对于人情世故,一点都不懂。所以我常常鼓励他们看小说,我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我不喜欢他们读死书,有时候我带着他们看小说,武侠小说、传奇小说,无论什么小说都看。不过他们自己找来了什么小说,要告诉我一声,因为有一部分小说,如果还没有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则不必看,看早了,不见得有好处。小说看多了,会懂得做人,也会通晓人情世故。小说上的那些人名,差不多都是假的,而所描写的事情,却往往都是真的,在社会上就真的有那些事情。至于历史上那些人都是真的,但有些事情,你没有经验就无法了解。没有做过大官,就不知道大官的味道,那就只有看小说才能通晓。

    孟子在这里说,对儿女的教育,由父母亲自来教,在情势上是行不通的,因为正面的教育很难。因为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孩子想看个电视,父母就摆出威严的态度,用命令的口吻禁止,而朋友较为客观,也就较为理智,就不至于过分严肃。实际上儿女已经很累了,看一点电视轻松轻松,并不过分。

    孟子说:对于子女,我们当然要以正道教导他。子女如果不听,就“继之以怒”,发脾气了,不是打,就是骂,于是反效果出来了。据我所知,许多家庭教育,所得的都是反效果。一些青年男女出了问题,都是家庭教育有问题,而不一定是问题家庭所造成的。父母太方正了,教育出来的儿女,多半是死死板板,这样的儿子,再教出来的孙子,就板板死死,更糟糕了。另有一种反效果则是,方正、严厉的教育下,激起了叛逆的心性,那就更麻烦了。

    这样看下来,我非常同意孟子这个观点。

    而且在子女的眼睛里,认为父母教我不可以说谎,而他们自己却一天到晚说谎。像有人要去午睡了,怕被人打扰,于是交待孩子,如果有客人来,就告诉客人说我不在。果然来了客人,孩子便说:爸爸在睡觉,爸爸说,告诉客人他不在。像这样的孩子,能责备他吗?他绝对的对,因为他不说谎。为父母的,平常也是教孩子不可以说谎,孩子没有说谎,怎么能责怪他呢?

    父母不许孩子说谎,而孩子看见父母随时都在说谎,这是一个事实。父母要求孩子要这样那样,而自己所做的又与所教的恰恰相反。像孔子、孟子,常常教别人要守信,而他们自己有时却不守信,这又怎么解释?这就有层次上的差别,程度上的不同。就如刚说过的淳于髡那一节中“嫂溺援之以手”,是可以的。教育也是如此,有权宜变通的时候,但是子女还小时,是不会了解的。

    所以教子女正,子女如果不正,就生气责罚他们,子女心里已经不满了。子女再看看父母所做的,正与他们教自己的相反,于是就更愤愤不平了。因此,父子之间的代沟,相互的不满,早在子女幼儿时期,就已经播下了种子。因此,孝道是很难讲的。父母子女之间,如果有了芥蒂、嫌隙,那就太不幸了。

    现在许多青年人都不满现实,其实不只是现在,无论古今中外,青年人都是不满现实的。纵然是最好的时代,一切都上轨道的社会,在青年人的心目中看来,也是讨厌的、不满的、要挑剔的。我们都曾经走过青年时期,多少可以体会到现代青年人的心理。只要从年轻人的一些小动作上,就可以看到他们这种不满现状的心态。例如一堵墙壁,装修得蛮漂亮,他却要划上一条痕迹;一个好好的磁瓶,他却要用东西去敲敲,似乎才过瘾。他们这样做有理由吗?没有理由的,就是潜意识的反叛性和破坏性在作怪。所以青年人之不满现实,是当然的。作为一个领导人,在教育上、领导方法上,就要懂得这个道理。

    古人的教育,是易子而教,两个互相钦敬的朋友,往往相互教育对方的子女,而不教自己的子女。像现在的青年,几乎没有不犯自渎的毛病的,但父母们对于这种事都不教,因为不好意思开口。直到最近,这种“性教育”教育界才正视、讨论它。但仍有些偏僻的地方,老师们碰到这一部分的教材,就避而不谈。其实在六七十年前,也有这种教育,聪明的父母们,想出变通的办法。其中之一,就是用易子而教的原则,由朋友来教;或者用讲故事的方式,引用某些因此受害的现实例子,做启发性、暗示性的诱导。这是为了孩子一生健康所系,不得不教。

    【评述】

    2012年3月17日晚,南怀瑾在太湖大学堂开讲关于儿女教育问题的专题讲座。他以孟子和公孙丑的一段对话开始,深刻探讨了当代子女教育的问题,细讲为何古代有传“君子之不教子”。继而,他举了当代一个名人丢子复认子的例子,在缓解课堂气氛的同时引发在座诸位的深刻思考。

    依照古礼,父亲不教自己的儿女,但是为了教育子女日后的立身处世,社会上有些坏事情,是应该让儿女知道的。为何不教子,南怀瑾提出对儿女的教育,由父母亲自来教,在情势上是行不通的,因为正面的教育很难,而在权宜变通之时,年幼的子女不会理解。反之朋友较为客观,也就较为理智,不至于过分严肃。如果父母教育子女正,子女如果不正,就会“继之以怒”,子女心里已经不满了,再看看父母所做的,正与他们教自己的相反,于是就更愤愤不平了,潜意识的进行反叛和破坏性活动。所以古人的教育,是易子而教,两个互相钦敬的朋友,往往相互教育对方的子女,而不教自己的子女。南怀瑾认为,这样易子而教或者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启发子女,对于孩子一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是值得提倡的。

    南怀瑾的教子智慧之所以要放在商业智慧之中,其实教子就是待人之道,人情世故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商业智慧的一部分。人的魅力一方面来自品学;一方面就来自于如何和人相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一直就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能力,自己教育孩子也好,在企业和政府里带队伍也好,沟通是施加影响力的一个工具,如何说服别人接纳自己的想法,这可不是简单的术,而是一种道。南怀瑾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传播学说的一生,所以格外看重一个人的为人和沟通之道。中国古代百家争鸣时代,学说之间争地盘,争商贾供养,争给国君献策,没有卓越的公关和沟通能力,是要吃亏的。商场之上,做大小生意,同样都是离不开人情练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