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是人类一生摆脱不掉的枷锁,每个人都想得到世界上的好东西,最多的财富和最大的权力,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贪求的心益发膨胀。殊不知,就是这些渴望充斥着我们弱小的心灵,吞噬着我们脆弱的健康,剥夺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幸福与欢乐。得不到则终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得到后又觉得空虚难耐,衍生出无尽的新欲望,直到有一天,众叛亲离、奄奄一息时,才悔恨当日的贪婪。懊恼若是能够早一点放弃,生命该是另一番美丽的模样。
然而,不是每一株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生活要求我们学会舍弃。你向往山居的清静,就必须舍弃都市的繁华;你仰慕奋斗者的成功,就必须舍弃安逸闲散的生活;你希望走遍千山万水,就必须舍弃乡土乡音的温馨与柔美。
放弃是一种聪明的选择,与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只要不是什么原则问题,最好放弃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主动示弱,就可能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两败俱伤;当家庭生活中遇到小摩擦时,放弃争吵,坚持沉默是金,就可以唤起对方的怜惜之心,使家庭保持和睦温馨……
放弃是一种清醒,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放弃可以让自己变得强大。在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今天,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诱惑实在太多,这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放弃。如果抓住想要的东西不放,甚至贪得无厌,就会带来无尽的压力、痛苦不堪,甚至会有毁灭自己的危险。
人生看似复杂,其实有时也很简单,单纯到只有得和失两种。有时勇于进取,但更多的时候应该毅然放弃。获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弃则需要巨大的勇气。该争取的,不必犹豫,该放弃的,也用不着惋惜。争取,是让人领略到搏击的欢乐和生命的律动;放弃,是使人感受到休憩的调整和策略的机灵。
放弃,在很多人看来,好像是一种很无奈的选择,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谁都不会轻言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绝不会放弃追寻的脚步。到处充斥着这样的论调,可是很少有人去思考,执著可能也会是一种错。生命太过短暂,有时候必须仔细掂量掂量,什么是值得自己一生去争取的,反之就要当机立断,勇敢放弃掉生活里的那些浮华。
放弃也是善待自己。在决定放弃的一刹那,之前所承受的压力、劳累全部一扫而光,心情无比轻松,感觉无比舒服,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不用再紧绷神经,不用再患得患失,放弃之后的轻松与获得后的满足一样,都可以让人彻底平静下来。
确实,人生短暂,没有什么东西是割舍不了的,如果真的想让自己活得快乐、轻松,就应该学会放弃,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拿得起,放得下。要知道,生命的旅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失落、得意、成功、失败……其实没有哪一种选择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空虚的心灵只有不断地寻求填补,怀着更多的欲望,企图更多地占有,为自己的贪婪找出种种借口,错以为自己拥有的越多,就会离幸福越近。
许多人不去衡量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也不管自己的消化功能是不是健全,得陇望蜀,即使占有的东西原本没有什么大用,也不肯松手;即使心灵已经很累,也不愿舍弃沉重的负担。所有的错误,也许只是因为内心的虚荣,而虚荣背后的失望,失望里的无奈,无奈中的坚守,坚守时的无助,却总是被刻意忽略,许多人宁肯痛苦一生也不愿放弃。
所以,要想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拥有,更要学会如何放弃。聪明地舍弃,是对围剿我们的藩篱的一次突围,是对消耗我们的精力的事件的有力回击,是对浪费我们生命的敌人的扫射,是我们在更大范围去生存发展的前提。
聪明地舍弃,是对捆绑自己的背包的一次清理,丢掉那些不值得我们带走的包袱,拿走拖累我们的行李,我们才可以简洁轻松地走自己的路,人生的旅行才会更加愉快,我们才可以登得高行得远,看到更美更多的人生风景。
放长线钓大鱼,长远发展最重要
人们常说“放长线钓大鱼”,就是用来比喻遇事要有长远的考虑和打算。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就是那些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现象。那是一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常常会因此而牺牲掉更大的、长远的利益。
一个企业的老板,既没有文化,也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出奇的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探究他的成功秘诀,竟十分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他也就成了真正的赢家。
正是因为长远的发展最重要,所以我们古人总结出了“吃亏是福”的生活辩证法。谁愿意真的吃亏呢?但从长远来看,以前的小亏往往不是白吃的,它会带来更大的便宜。这实在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需要在长久的人生历练中才能提炼出来。
这些道理,古人其实早就言传身教地讲给我们听了。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就足以证明放长线可以带来多么丰厚的回报。
战国时候,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做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地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做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
他父亲回答说:“10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
他父亲又答说:“百倍。”
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
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
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
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继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继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的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12个县作为封地,以10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庄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
吕不韦在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精力之后,收获了巨大的利益。从一介商人到一朝权贵,这样的好事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苦心经营和懂得舍弃的结果。没有当初结交华阳夫人和赢异人时的谦卑低头,又哪来后来在朝堂上的昂首挺胸呢?
还有著名的孟尝君的故事。他有一个门客叫冯谖。此人归附孟尝君以后,整天喝酒吃肉,但并没有什么作为。有一天,他自告奋勇替孟尝君去一个叫薛的地方收债。没想到,冯谖去了以后,把借据当众烧掉,说这是孟尝君的意思。百姓们十分感激,但孟尝君不高兴了,把冯谖责备了一番。那时,孟尝君是齐国的宰相。后来,他被齐王疏远罢免,经过薛地时,受到百姓夹道欢迎,欢声雷动。孟尝君非常感动,这才了解到冯谖烧毁借据的目的是为了使他获得民心。
后来,失意的孟尝君正是以薛地为安身立命之所,才重新东山再起的。这难道不是另一例活生生的教材?
孟尝君号称食客三千,被历史广为传颂的也只有这个冯谖。实际上,他最大的本事就是眼光长远,懂得低头,懂得经营,并且教会孟尝君放弃。
做人要高瞻远瞩,有长远打算,不要总是想着既得利益。盯着未来,才是真的有远见卓识,才是真的会做人。
古人云:“谋深,虑远,成之因也。”当然,要做到高瞻远瞩,就要有深谋远虑的思想,别让眼前的一些近利蒙蔽了我们的眼睛。要深刻认识到谋与虑在成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谋得深,虑得远,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权衡利弊,为目标而舍得放弃
丹尼斯是美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成员,为了搜集狼的资料,他走遍了大半个地球,见证了许多狼的故事。然而让他始终难以忘怀的,是在非洲草原目睹的狼和鬣狗交战的场面:
那是一个极度干旱的季节,在非洲草原上的许多动物因为缺少水和食物而死去了。生活在这里的鬣狗和狼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狼群外出捕猎都由狼王统一指挥,而鬣狗却一窝蜂地往前冲。鬣狗仗着数量众多,常常从猎豹和狮子的嘴里抢夺食物。由于狼和鬣狗都属犬科动物,所以能够相处在同一片区域,甚至共同捕猎。可是在食物短缺的季节里,狼和鬣狗也会发生冲突。这次,为了争夺被狮子吃剩的一头野牛的残骸,一群狼和一群鬣狗死伤惨重。但由于数量比狼多得多,很多狼也被鬣狗咬死了。最后,只剩下一只狼王与五只鬣狗对峙。
虽然,狼王与鬣狗的力量相差悬殊,何况狼王还在混乱中被咬伤了一条后腿。那条拖拉在地上的后腿,是狼王无法摆脱的负担。面对步步紧逼的鬣狗,狼王突然回头,一口咬断了自己的伤腿,然后向离自己最近的那只鬣狗猛扑过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咬断了它的喉咙。其他四只鬣狗被狼王的举动吓呆了,都站在原地不敢向前。终于,四只鬣狗拖着疲惫的身体一步一摇地离开了怒目而视的狼王。狼王得救了。
当危险来临时,狼王能毅然咬断后腿,让自己毫无牵累地应付强敌,这就是兵法上的“舍卒保车”。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要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毫无疑问,狼王的做法又一次阐明了这个道理:凡事须从大局着想,为整体利益暂时放弃一些局部利益。兵家,商家,职场人士无不知晓其中的道理。在事业、人生的困难时期,若只知进,不知退,只知得,不知舍,试图处处得利,必会处处被动,导致整体失利,最终受其大害。在关键时刻,进行适当的妥协是智者所为,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最终的胜利。
在小利和大利面前,我们应该舍得放弃其中较小的部分,保全较大的部分,做一个能够权衡利弊的人。在面对困境时,我们也应该能做到暂时低头,牺牲局部,保全大局,这样才能够化险为夷。
人生如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下棋时有弃车保帅之说,如果只因为心疼车的勇猛,不忍舍弃,那么很可能有杀身之祸。虽丢弃了一个车,但保证了不失败,再发强攻,就仍有取胜的机会。人生就是这样,不以小代价,何来大成功?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懂得舍与得之间的辩证关系,以一颗豁达的心胸为人处世,不计小失,这样往往就能收获大得。
举个生活中的小例子:等公交车需要等的时间可能很长,但是费用很低;打车费用比较高,但是可以不用等。要么,打定主意等公车等下去;要么,直接打车出发,否则,结局都不会是最优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通常是等公交车,可是经常等了很久很久,才来一班。苦等的时候你总是在想,早知道这样,一开始打车就好了,不用浪费这么多时间。可是,等都等了那么久,公车可能马上就会到,再打车的话,不仅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金钱。所以,你还是会继续等下去。其实,你不该有抱怨,因为毕竟那是你自己的选择。是你自己没有学会权衡取舍,没有在应该放弃等待的时候放弃。
有一个孩子,他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就是那五颜六色的气球。每次外出玩耍,他手里总是拿着各色各样的气球。
有一天,母亲带他出去玩。在公园里,母亲从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口琴,吹出了一首首动听的乐曲。他想要母亲的口琴,但又舍不得放弃手中的气球。左右为难之际,母亲停止了吹奏,笑着看着他。就在这一瞬间,他做出了选择,松开了手,毫不犹豫地放飞了气球,然后向母亲索要口琴。
在这一天,那个孩子学会了吹口琴,而且他还得到了一个对他一生都有影响的启示,那就是:当人生需要做出选择时,该放弃的就必须放弃。后来,那个孩子考上了音乐学院,虽然别人认为他是如鱼得水,但他却发现自己对音乐并不是那么钟爱,于是毅然选择了放弃,转入纽约大学商学院,学习自己更感兴趣的经济学。
1950年,他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并得到去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的机会,在这所大学里,他遇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良师益友——曾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亚瑟·博恩斯教授。从此,他放弃了一切该放弃的东西,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对经济学的研究上,并很快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1987年,里根任命他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他就是艾伦·格林斯潘。
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类似小格林斯潘那样手中抓满气球的事,比如金钱、权力以及已有的成绩与地位。这些既得的利益与成果,虽然能让我们兴奋,但同时也很容易消磨我们的斗志与勇气,阻碍我们去追求更远大的人生目标。因为,当更好的发展机会来到我们面前时,面对已经取得的利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放弃。
人生苦短,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与放弃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那就必须有勇气放弃,放弃所有我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而去抓住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愿意用一生精力去研究的东西。只有这样,生命才可能求得它的最大值。
心中专一,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很多年轻人精力旺盛,往往同时做很多事情,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获得成功。而且,他们不愿意放弃其中的任何一样,似乎放弃就意味着低头认输。但其实,低头有什么不好呢?而且,你有没有观察过那些成功的人士,有谁是各个领域的多面手呢?他们之所以成功,往往只是因为做了一件事,并将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不甘平庸,那么,既然选择了自己的目标,就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投入其中。选择了一条自己的路,就要认真地一路走好,只有这样选择了努力的态度,我们才能超越别人并有所成就。
《今日美国》报是美国很有名气的几大报纸之一,它的发行量大,内容新颖,深受读者喜爱。身为该报主编的理查德,以前只是该报的一位专栏作家,每周他都会为这家报纸撰写稿件。大家都知道,专栏作家只要按时完成任务即可,并不需要每天都到办公室工作。因此,他有大量的休闲时间用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理查德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到处走动,平时的大部分时间他都用来旅游。不过,他的旅游可不纯粹是为了休闲娱乐,他是个有心人,随身带着笔记本,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注意观察当地的社会热点以及趣闻轶事,记录下它们并及时书写自己的一些想法。所以,当其他的专栏作家坐在家里舒舒服服地休闲娱乐时,他可能正在纽约、休斯敦、洛杉矶、旧金山,甚至是美国以外的法国、日本、中国、印度等地搜集素材和进行实地考察。也正是因为如此,理查德的专栏报告最受读者的喜爱。
正是由于理查德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努力,当其他作家的专栏因为反响一般而被陆续取消时,他的专栏版面不断增大。以至于一些读者之所以订阅《今日美国》报,就是为了阅读理查德的文章。
在和别人谈及自己的工作时,理查德说:“我的工作是及时发现可以做专栏的素材,并把他们组合成文,这个工作远不是在家喝喝茶然后空想一通那么简单。”
也正是由于理查德长久以来的不懈努力,后来他担任了《今日美国》报主编。
事实就是这样,你在工作时越专注,投入的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专心致志是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被其他的事情干扰,不能集中精力,那么就可能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错误,久而久之,就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成功的人永远都专心致志,因为在他们所从事的事业之中,饱含着他们一贯的兴趣;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正是一直以来的梦想。正是因为专注,他们得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正是因为专注,他们可以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正是因为专注,他们拥有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
有一个修女,生活并不富裕,但她一生中却收养过几千名的孤儿。这在别人眼里,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几千个人,光是穿衣吃饭,就需要天文数字的巨额资产,而这位修女却做到了。当她的事迹渐渐被人们知晓了之后,有人曾经问她是如何做到收养几千个孤儿的,她回答说,“如果同时收养几千人,不仅救不了他们,反而会让他们和自己一起陷入困境。我的办法是:一次只收养一个。”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不停地为自己的事业奔波,但到后来,收获反而比不上那些看似悠闲的人所取得的成就。读完上面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经很清楚,区别就在于,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一般都是专注于一件事情,而我们却往往贪多,不舍得放弃,同时奔波于许多件事情。
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专心去学、去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相反,如果不肯用心,三心二意,那么即便是花再多的时间也不会有什么成就。因为成功者就像凸透镜,将所有的光亮都聚焦于一点,最终便拥有了燃火的力量;而失败者只会将一切都变得分散,结果自然一事无成。因此说,只有运用专注的力量,你才能获得人生的巨大成功。
谁都知道比尔·盖茨是众所周知的商业奇迹的缔造者,是一个数字英雄,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更是一个懂得放弃和选择的人。他一生中所做的最重要的一次决定就是在大三时,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大学,去闯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我们看来,选择从哈佛大学退学,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魄力才能完成。他难道不能边读书边创业吗?假设的问题永远没有确切答案,但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没有放弃一切、背水一战的勇气,又怎么会有心无旁骛战胜一切的动力?
盖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激动人心的话:“人生是一场大火,我们每个人唯一可做的,就是从这场大火中多抢救一点东西出来。”而每次,你最好选择一样,暂时放弃其他的,那样才能从容不迫地达成所愿。
舍弃享乐,就是选择幸福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其实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的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他要是不这样昏庸,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后来的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作为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可谓登峰造极,因为贪图享乐而让父辈的心血付诸东流,让自己在众多的古代昏庸君主中“脱颖而出”,十分有名。
偷懒和贪图享乐都是人类的本性,但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让生命过得更有意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表现。只有这样,人的心灵才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幸福感。于是,本性和使命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必然要做出取舍。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放弃,是种失去,但是,换个角度,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放弃享乐,看起来是在自找苦吃,但谁敢说这不是在选择幸福呢?而贪图享乐,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追求幸福,但实际未必。
泰戈尔的诗里写道:“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就飞不远了。”你总觉得自己贪图享受只是一己的事情吗?当然不是,《战国策》中有一篇著名的《庄辛说楚襄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楚襄王贪图安逸的生活,不思进取。有一天,谋士庄辛劝谏说:“君王左有州侯右有夏侯,车后又有鄢陵君和寿陵君跟从着,一味过着毫无节制的生活,不理国家政事,如此会使郢都变得很危险。”
楚襄王说:“先生老糊涂了吗?还是认为楚国将遇到不祥呢?”
庄辛说:“臣当然是看到了事情的必然后果,不必认为国家遇到不祥。假如君王始终宠幸这四个人,而不稍加收敛,那楚国一定会因此而灭亡的。请君王准许臣到赵国避难,在那里来静观楚国的变化。”
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他只在那里住了5个月,秦国就发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躲藏在城阳。这时,襄王才派人率骑士到赵国召请庄辛。庄辛说:“可以。”庄辛到了城阳以后,楚襄王对他说:“寡人当初不听先生的话,如今事情发展到这地步,可怎么办呢?”
庄辛这时候开始不紧不慢地教训君王了:“大王难道没有见过蜻蜓吗?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在天地之间飞翔,低下头来啄食蚊虫,抬起头来喝甘美的露水,自以为无忧无患,又和人没有争执。岂不知那几岁的孩子正在调糖稀涂在丝网上,将要在高空之上粘住它,它的下场将是被蚂蚁吃掉。
蜻蜓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实黄雀也是如此。它俯下身去啄,仰起身来栖息在茂密的树丛中,鼓动着它的翅膀奋力高翔,自己以为没有祸患,和人没有争执,却不知那公子王孙左手拿着弹弓,右手安上弹丸,将要以黄雀的脖子为射击目标。黄雀白天还在茂密的树丛中游玩,晚上就成了桌上的佳肴,转眼之间落入王孙公子之口。
黄雀的事情可能是小事情,其实黄鹄也是如此。黄鹄在江海上遨游,停留在大沼泽旁边,低下头吞食黄鳝和鲤鱼,抬起头来吃菱角和水草,振动它的翅膀而凌驾清风,飘飘摇摇地在高空飞翔,自认为不会有祸患,又与人无争。然而他们却不知那射箭的人,已准备好箭和弓,将向700尺的高空射击它。它将带着箭,拖着细微的箭绳,从清风中坠落下来,掉在地上。黄鹄白天还在湖里游泳,晚上就成了锅中的美味。
那黄鹄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实蔡灵侯的事也是如此。他曾南到高陂游玩,北到巫山之顶,饮茹溪里的水,吃湘江里的鱼;左手抱着年轻貌美的侍妾,右手搂着如花似玉的宠妃,和这些人同车驰骋在高蔡市上,根本不管国家大事。却不知道那子发正在接受宣王的进攻命令,他将要成为阶下之囚。
蔡灵侯的事只是当中的小事,其实君王您的事也是如此。君王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鄢陵君和寿陵君始终随着君王的车辆,驰骋在云梦地区,根本不把国家的事情放在心上。然而君王却没料到,穰侯魏冉已经奉秦王命令,在黾塞之南布满军队,州侯等却把君王抛弃在黾塞以北。”
楚襄王听了庄辛这番话之后,大惊失色,全身发抖。封庄辛为阳陵君,开始提心吊胆地收复失地。
你觉得享乐是自己的事,跟别人无关,可是别人正磨刀霍霍想要抢夺你的资源呢!身为一国之君,要想偏安一隅,苟且偷生,贪图享乐,最终会难逃被蚕食宰割的命运;身为一个人,贪图享乐,非常容易走上害人害己的犯罪道路。
人之所以是一种高贵的生灵,就是因为精神能够摆脱肉体的负累,获得更高更远的自由和更甜更美的幸福。倘若灵魂为肉体所囿,人生的内容只是锦衣美食,那么虽然口腹之欲得到了满足,但幸福感却不会随之而来。
舍弃执著,灵活变通
有一种捉猴子的陷阱,人们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绳子绑起来,接在树上或固定在地上留了一个小洞,洞里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而无法握着拳伸出来。猴子闻香而来,将它的手伸进去抓食物,理所当然地,紧握的拳头伸不出洞口……
当人来时,猴子惊慌失措,但就是逃不掉。并没有任何人捉着猴子不放,相反,它是被自己的执著所俘虏。其实,它只需将手放开就能逃脱。可是,鲜有猴子能放下。
不该执著的时候执著,该放手的时候不肯放手,并不是只有猴子这样。
一天,妈妈正在厨房清洗碗碟。她有一个4岁的小孩子,正自己在沙发上玩耍。突然,妈妈听到孩子的啼哭声,于是赶紧冲到客厅看孩子。
原来,孩子的手插进了放在茶几上的花樽里。花樽是上窄下阔的一款,所以,他的手伸了进去,但抽不出来。母亲用了不同的办法,想把卡着了的手拿出来,但都没有用。
妈妈开始焦急,她稍微用力一点,小孩子就痛得叫苦连天。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妈妈只好用了下下之策,就是把花樽打碎。可是她稍有犹豫,因为这个花樽不是普通的花樽,而是一件价值不菲的古董。不过,为了儿子的手能够拔出来,这是唯一的办法。最终,她忍痛将花樽打破了。
虽然损失不小,但儿子平平安安,妈妈也就不太计较了。她叫儿子将手伸给她看看有没有损伤。虽然孩子完全没有任何皮外伤,但他的拳头仍是紧握住似的无法张开。原来,他紧握着一个硬币。他是为了捡这一枚硬币,所以才让手卡在花樽的口内。小孩子的手抽不出来,不是因为花樽口太窄,而是因为他不肯放手。
小孩子不懂事,那么我们呢?有没有过这样愚蠢的时刻?
生活中,鱼和熊掌都能兼得的时候很少,每一次放手其实是为了下一次得到更多的回报。紧握双手,肯定是什么也没有,打开双手,至少还有希望。
人往往会不惜一切求取成功。可是,有些放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学会优雅地放弃,从经验中成长。就像松开一个握紧的拳头,我们会感到自在而有活力。舍弃你的执著,你的路径会宽阔很多。
要知道,人正是因为看不开、放不下才会有许多痛苦。当自己有了舍弃的智慧时,就会豁然开朗,生命会马上向你展现出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致。不要忘记,现在放手是为了更好地握住明天。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年轻时从事实验物理研究,但进展得非常不顺利。当时,在他工作的艾里逊实验室里流传着一个笑话:“凡是有爆炸(出事故)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杨振宁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经过一段时间痛苦的思想斗争后,他毅然做出决定,把发展方向转入理论物理研究。从此,他踏上了成为物理学界一代杰出理论大师之路。试想,如果他当年不去理智地另辟新路,很可能至今仍默默无闻,与诺贝尔奖则更是无缘了。
人生在世,要想夺取成功的桂冠,当然需要对目标的执著,但更多的时候则需要果断而及时地放弃。有一些人,他们对既定目标坚守到底,认为这是一种有恒心、有毅力的表现,相信坚持到底就必定会迎来丰收的喜悦。但这么做并不明智,因为做人要学会变通——他们错在分不清坚守目标与适时放弃的界限和时机。如果发觉一个主攻方向、一个发展目标不再适合自己,仍旧一味固守,一条道走到黑,那已不叫执著、坚定,那叫糊涂、盲干。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个人如果一意孤行,往往会自讨苦吃。既然没有什么结果,那还是及早变通为妙。不懂得变通,一头扎到死胡同里,结果只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一个人与其在自己不擅长或不适合的领域里苦苦挣扎,倒不如换个地方更能发展自己。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路不好走,就换另一条。不要以为自讨苦吃就是坚韧,要学会审时度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
如果你走的路本来就是错的,你还非要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去坚持,去争取,那么只会南辕北辙,离目标越来越远。对于根本就做不了或是达不到的事情,或者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应该尽早放弃,不要死缠烂打。坚持一条道走到黑,只会使自己深陷在失败和痛苦中。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理智的人,总能看清时势。在反省自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当初选错了路,那就赶紧放弃,低头认输并不是一件坏事。早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能避免损失更多。坚持正确的道路需要勇气,而离开错误的道路更能体现你的勇敢和智慧。
不被小利益所诱惑
在你到达目的地之前,沿途往往有着太多的诱惑。它们总是展示迷人的一面,引诱我们渐渐远离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引诱我们的各种“欲”。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对种种诱惑。学生做作业时,会受到游戏的诱惑;小孩子即使生了蛀牙,也会受到糖果的诱惑;官员会受到贿赂的诱惑;减肥者会受到食物的诱惑……如果不是有规范与约束的话,也许我们已经无数次成为各种诱惑的俘虏了。
那么,诱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起呢?一个学生喜欢打游戏,是因为他觉得学习是单调乏味的,而游戏是刺激有趣的;一个赌徒把钱用来赌博,是因为他觉得如果能一注赌赢很多钱是快乐的,而靠劳动去赚钱是辛苦的;在一个网络游戏迷的眼中,游戏虽然单调,但里面的升级比生活中的升级要容易得多,是快乐的,而与命运搏斗是艰苦的;一个人做事习惯慢慢吞吞,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轻松,而紧张的方式虽然能提高效率,可他会觉得并不划算……
可见,诱惑之所以能引诱我们去得到它们,是因为它们都能较方便、直接地给我们带来所谓的快乐的享受,所以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它。相比之下,学习、工作都是苦的。一方是唾手可得的快乐,另一方是显而易见的痛苦,这时人们非常愿意选择快乐,这是人类趋乐避苦的本能。正是这种本能,才使得我们在抵制诱惑的时候往往无功而返。
面对诱惑,我们不妨听听孔子的意见:一天,孔子在和学生们讲道理时,忍不住感叹道:“我还没有见过真正刚强不屈的人啊!”
听完老师的感慨,他的弟子不免都觉得很奇怪。在他们眼里,他们认为像子路、还有年轻的申枨等,都是很刚强的人。尤其是申枨,他虽然年纪不大,可是每次在和别人辩论时,却总是不肯轻易让步。即使在面对长辈或师兄时,申枨也毫不隐藏,总是摆出一副强硬的姿态。大家都对他退让三分。所以,当学生们听孔子感叹说还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说到刚强,申枨他们应该是可以符合老师的标准的吧!”
孔子摇摇头,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多,称不上是刚强。”一个学生问:“申枨并不像是个贪爱钱财的人,老师怎么会说他欲望多呢?”孔子回答说:“其实所谓的欲望,并不见得就是指贪爱钱财。简单地说,凡是没有明辨是非就一味和别人争、想胜过别人的私心就算是‘欲’。申枨虽然性格正直,但他却逞强争胜,往往流于感情用事,这就是一种‘欲’啊!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以称得上是刚强不屈呢?”接着,孔子又说:“所谓的‘刚’,并不是指逞强好胜,而是一种克制自己的功夫。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违背天理,而且始终如一,不轻易改变,这才算是真正的‘刚’啊!”弟子们听罢,纷纷陷入了沉思。
这就是“无欲则刚”这个典故的出处。我们知道,那些取得辉煌成就的人,都是吃了很多苦才成功的。他们为什么自找苦吃呢?是他们以苦为乐吗?其实不然,没有人早起晚歇地工作而不觉得累的,没有人不觉得娱乐是有趣的,没有人觉得累得腰酸背痛是舒服的,没有人觉得周末睡个懒觉是难受的……大家对客观事物的情感体验是大致相同的,“以苦为乐”是他们帮助自己提高自制力的一种心理暗示方法而已。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自找苦吃呢?其实,他们是将目标放在了经过一定的苦而获得的更大的、更长远的快乐上。很多人把目光只放在眼前,为了一时之欢,成为诱惑的俘虏,却要在之后的日子承受长久的痛苦,老时再感慨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而成功的人,他们坚信“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信条。他们“不惜金缕衣”,珍惜时间。他们想到了与将来事业有成的快乐相比,现在打游戏的快乐微不足道;与将来住豪华别墅的快乐相比,现在睡懒觉的快乐微不足道;与将来过清贫生活的苦相比,现在的学习之苦微不足道;与将来在这个有时并不公平的社会中受到欺侮而无力自卫相比,现在的虚荣和面子微不足道;与年老时被儿女埋怨、终日悔恨的苦相比,现在的工作之苦微不足道。他们也懂得践行趋乐避苦的道理,不过趋的是大乐,避的是大苦。
美国副总统威尔逊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经典例子。威尔逊10岁离开家,当了11年的学徒工,每年可以接受1个月的学校教育。在11年的艰辛工作之后,他只得到了1头牛和6只绵羊作为报酬。威尔逊把他们换成了84美元。据他回忆,从出生一直到21岁那年为止,他没有在娱乐上花过1个美元,每个美分都是精打细算的。然而在他21岁之前,他已经设法读了1000本好书——恐怕这对于任何人都是难以做到的。21年没有在娱乐上花过1块钱,这当是不为诱惑所动的典范了。
要想收获自己想要的果实,就必须“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能够不为小利而动心。否则,难免要沾染不义之财,甚至违法犯罪,落下把柄在人手中。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口软,拿了人家的手软。”被人抓住某个弱点、隐私,要挟利诱,这些情况哪怕遇上一点,再想要刚强恐怕已经太晚,那时候就真的只能永远低头了。
“患得患失”是失败者的心态
人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便有了不同的人生。一种选择会是一种活法,一种选择会换回许多种体会。人有许多次选择,一旦选择之后,便不会再从头开始。所以,我们总是觉得特别难选择,还总是在选择之后患得患失,唯恐自己选错了。结果,最后很多人发现自己真的错了。为什么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以一种失败者的心态来追求成功,这样怎么能有好结果呢?
实际上,人生就像一场征战,胜败乃兵家常事,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是常胜将军?拼搏就像一场比赛,想赢就不要怕输,做出了决定就不要再患得患失。
在通往成功的征途上,从起点到终点,迎接我们的既有鲜花和阳光,也有荆棘和阴霾。如果我们因为害怕挫折、害怕失败而放弃尝试,那么永远也不可能成功。失败如同新鲜空气中夹杂的沙子,如果你因为害怕沙子而关掉窗户,那么你永远也得不到新鲜空气。想赢就不要怕输,即使面临暂时的失败,如果能正确地看待失败,并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就能离成功的殿堂更近一些。
林肯出生于肯塔基州哈丁县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中。长大后,为了谋生,林肯走上了从商的道路。不料22岁那年,他生意失败,损失惨重。1982年,林肯应征入伍,退伍后,当地居民推选热心公务活动的林肯为州议员候选人,但是他的初次竞选没有成功。于是他再次走入商业,可惜的是由于投资失败,他的生意再次以失败告终。不过这些都没有让林肯心灰意冷,他利用闲暇时间大量阅读历史和文学书籍,希望通过自我提高而有机会能够再次竞选州议员。终于,由于他对公众事业的热心以及精彩的政治演说,他在1834年被选为州议员。
然而,就在他的事业刚刚有所抬头的时候,不幸却接踵而来:他的情人去世,带给他巨大的伤痛。29岁那年,林肯参加州议长竞选,由于准备不充分等原因,这次竞选失败。34岁那年,林肯参加国会议员的竞选,依然以失败告终。事隔3年,林肯再次参加国会议员的竞选,这一次他成功了。然而,在连任国会议员的大选中,林肯又惨遭失败。
后来,林肯加入并参加了共和党的副总统候选人竞选。他坚持奴隶制应该废除,但必须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废除。他的这次竞选虽然没有成功,但大大扩大了政治影响,为他将来的政治旅途铺平了道路。
经过数年的坎坷探索,1860年,林肯成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同年11月,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遥想他之前的政治生涯,经历过多少次失败,才有了今天的成功。可以说,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将林肯从小木屋推向了白宫,而这股神秘的力量就是想赢不怕输的精神。
后来,伟大的革命家马克思曾高度地评价过林肯:林肯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被失败所挫败,不会被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退缩。他终其一生实践着自己的名言:想赢就不怕输。
我们不应该害怕失败,要明白失败只是一种锻造。哪一块金子不是通过千锤百炼才出炉的呢?人的一生,不会随随便便就成功。事业的失败,婚姻的失败,学业的失败都算不了什么,这些或许都是为了你人生的成功而不得不经历的锻造。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在哪里输了,就要在哪里爬起来,继续前进。如果怕输而驻足,那么永远也看不到后来的精彩。
失败并不可怕,失败之后的一蹶不振才是真的可怕。谁也不会盼望失败,毕竟这是一件令人痛苦沮丧的事情。但是,正因为我们无法避免,所以我们只能勇敢接受。沉湎于过去的失败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失败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好处的,起码从失败中我们可以吸取经验,从失败中我们可以改正缺点。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虽然这些路走得并不容易又总让人受伤,但我们还是要勇敢走下去。
想赢就不用怕输,这才是成功者的心态。失败是成功的序曲,从中你可以洞悉到未来的美好,勇敢地坚持下去,相信华美的乐章很快就将进入你的耳中。
为了避免患得患失,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们要以一种不关乎情绪的耐心来选择,既不被有利条件冲昏头脑,也不因不利环境而被吓倒。要始终怀有希望,又始终不掉以轻心,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投入一定的精力。这样做出的决定,才不容易后悔。而且,一旦选择了,就勇敢地向前看,这样,终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拿得起还要放得下
在一次关于生活艺术的演讲中,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拿起一个装着水的杯子,向在座的听众问道:“猜猜看,这个杯子有多重?”
“50克”、“100克”、“125克”……大家纷纷回答。
“我也不知道有多重,但可以肯定人拿着它一点也不会觉得累。”教授说,“现在,我的问题是:如果我这样拿着几分钟,结果会怎样?”
“不会有什么。”大家回答。
“那好。如果像这样拿着,持续一个小时。那又会怎样?”教授再次发问。
“胳膊会有点酸痛。”一名听众回答。
“说得对。如果我这样拿着一整天呢?”
“那胳膊肯定会变得麻木,说不定肌肉会痉挛,到时免不了要到医院跑一趟。”另外一名听众大胆说道。
“很好。在我手拿杯子的期间,不论时间长短,杯子的重量会发生变化吗?”
“不会。”
“那么拿杯子的胳膊为什么会酸痛呢?肌肉为什么可能痉挛呢?”教授顿了顿又问道:“我不想让胳膊发酸、肌肉痉挛,那该怎么做?”
“很简单呀。您应该把杯子放下。”一名听众回答。
“说得对。”教授说道,“其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时就像我手里的杯子。我们埋在心里几分钟没有关系。如果长时间地想着它不放,它就可能会侵蚀你的心力。日积月累,你的精神可能会濒于崩溃。那时你就什么事也干不了了。”
教授这番话的另一层含义是,如果你手中的成本正在逐渐增加,你越来越感到吃力的话,你应该及时放弃。否则,你的身心将被拖垮。放弃很难受,但是不放弃更痛苦。所以,该放手时就及早放手,而去把握真正属于你的。
一位老人骑着自行车,车子后座放着一块玻璃,但是在路上不小心被颠坏了。他并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停下车子看看怎么回事,然后再唉声叹气一番,而是直接调转车头又去买了一块。大多数人都赞叹老头那超然的心态,可是轮到自己,却往往做不到。
那么,为什么人们总是拿得起放不下呢?因为那些已经沉没了的成本,却还让许多不明就里的人难以割舍。他们把它当做“鸡肋”,食之无味而又弃之可惜。实际上这些人不明白:沉没成本永远是决策的非相关成本,与其相伴随的机会成本才是决策相关成本,需要在决策时予以考虑。
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之所以会对决策产生这样微妙的作用,原因就在于机会成本不是现实的成本,是隐性的,而沉没成本却是实实在在的,让人有一种“割肉”的痛楚。成本沉没在水里着实令人感到可惜,然而伤心懊悔不是于事无补吗?还不如适时放弃,抓紧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出来。
日本钟表企业精工舍是一家世界闻名的大企业,其手表的销售量长期位于世界第一的位置。它的崛起,主要归功于第三任总经理服部正次的勇于放弃、敢于创新的战略计划。
1945年,服部正次就任精工舍第三任总经理。受二战的影响,精工舍的生产销售元气大伤,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服部正次针对这一状况,制定了“不着急,不停步”的战略,着重从质量上下手,开始了赶超钟表王国瑞士的步伐。
可是10多年过去了,服部正次带领的精工舍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却仍然无法与瑞士表分庭抗礼。服部正次看到,要想在质量上超过有着深厚制表传统的瑞士,恐怕是“此路不通”。怎么办呢?也许是自己错了,也许应该另辟蹊径,转换经营策略。
经过慎重的思考,服部正次决定放弃传统的机械表制造,转而开发新产品——石英电子表。与机械表相比,石英表的最大优势就是走时准确。表中之王的劳力士月误差在100秒左右,而石英表的误差却不超过15秒。1970年,石英电子表开始投放市场,立即引起了整个世界的轰动。到了70年代后期,精工舍的手表销售量就跃居到了世界首位。
要知道,对服部正次来说,放弃不是一句话的事情那么简单。放弃现在的设备、制度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意味着向世人承认自己当初的决策不够准确。这种低头和妥协,也是需要勇气的。但倘若不能拿得起又放得下,又怎能立于不败之地呢?成功的企业都在不断地进行着理性的放弃,从而迎来了新的成功。这种放弃,无论是放弃落后的技术、陈旧的设备,还是陈腐的管理策略,都是一种积极的进步,是一种基于战略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创新的选择,更是一种可以给我们启迪的人生智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