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陇南-彰习俗各呈异彩,祈福祉别具一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受民族习俗和南北文化影响,陇南人的生活习俗,既不同于北方人的那种张场,也区别于南方人的那种雅致,颇具陇南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等民俗民情上。

    服饰多以自产自制的棉布和麻布为主。家家纺(捻)线,户户织布。白龙江、白水江流域盛产棉花,多以棉布制品为主,而北部各县多产大麻、胡麻,麻布制品较为普遍。棉布用靛蓝染色,缝制成长袍短衫,麻布则做成挂衫。冬季,男人穿卧龙袋和衮身子,为之棉袄。卧龙袋为对襟,衮身子为大襟。棉裤多为大裤裆。深山多穿麻布衣服。着绸缎洋布者仅限富商绅士。冬日穿布鞋,秋夏以穿麻鞋为主。多数农村,男人头裹布帕,腰系腰带,裤脚缠毛织的和缠,称之为“三道腰”。妇女着大襟上衣,宽裤筒,头上结发髻,上别银钗银簪。年轻妇女衣边绣花,穿花鞋,耳坠银环。年老者皆着腚青衣裤,头裹黑毛巾,腰系黑带子,裤脚缠丝裤带。

    文县和宕昌藏族服饰,既不同于汉族,也有别于其他藏区的藏族,仍保留着古代氐、羌的一些习俗。文县藏族,男人头戴用羊毛制成的白色圆顶宽沿“傻尕帽”,上插锦鸡翎及白鸡毛;上身穿开襟短衣,冬为褐衫,夏为麻布衫,袖口、领口及衣裤边缘绣花纹,腰系毛织青腰带,穗带坠于臀部之后,腰间别短刀,大裤裆;脚穿生牛皮靴,靴筒冬天用毛织品,夏天用麻布。妇女头发结成小辫,束为一股,辫上缀串珠和圆鱼骨牌。辫子盘在头上,鱼骨牌悬绕在额前,串珠穗垂于右耳之侧。项上戴珠链,胸前穿里肚,裹肚露出,四边绣花中间缀长方形鱼骨牌,排列胸前。上身穿花衣,衣边绣花。下身穿百褶长裙。上身罩绣花大褂,袖口及前后襟绣五星纹,背绣日月图案。胸前露出双层花边和里肚鱼骨牌。脚穿大花鞋。

    宕昌服饰也较独特。据墓葬残存的服饰佐证,古代羌人男子多着大襟长衫,襟口镶赭石色花边,耳坠大金环、银环或铜环,脚穿高筒布鞋;女穿绣花镶边长衫,外套红花或黑色大襟夹衣,项戴银圈,耳坠麦穗链或一口钟,头梳高髻盘云发,手腕戴银镯,食指戴瓦状雕花戒指,脚穿绣花布鞋。据乾隆《皇清职贡图》介绍,宕昌马土司所辖藏族同胞,男毡帽插鸟羽。妇披发,额抹红蓝褐布,杂缀银花玉石,耳垂大环,短衣褐裙,亦有长衣无裙者。宕昌赵名俊所辖土民,男毡帽,褐衣。女披发以布约之,缀银花砗磲为饰,衣青褐左袵,缘以五色,腰系青红褐,杂缀珠石为佩,亦间有穿裙者。

    清朝时,汉人男留长发梳辫,蓄须,头戴红顶黑布帽子,上身穿圆领大襟麻布或土布衣衫,春秋为夹袄,夏为汗衫,冬为棉袄,腰系羊毛带子,下穿大裆裤;少数家境富裕的老人冬穿长棉袍子,穷人穿麻布衲衲;儿童多穿绣花里肚,青年大都穿花缠腰;夏天穿草鞋,富者穿云头布鞋,冬穿羊毛线织成的“和缠”,牛皮、猪皮自制的生鞋,富人穿棉鞋、靴子等。女人未出嫁时留长辫,婚后梳高纂头,戴耳环,有钱人戴金耳环、银耳环,项戴银链,手戴镯子;上身穿不过膝的大襟麻布或土布衫,富家女子穿绸缎衣衫,内着绣花里肚,外套夹衣;下穿大裆裤,脚缠麻布或土布带子,穿尖尖花布鞋或弯弯花布鞋。

    陇南的食物结构比较单一。主食以包谷、小麦、豆类为主,主要有面条、拌面饭、面片、搅团、疙瘩子、馄饨等,臊子面、酸菜面、豆花面、杂面节节子较为普遍。高山多产燕麦、荞麦、洋麦、洋芋。洋芋、酸菜为主要副食。风味小吃,花样繁多,风味独特。以酿皮、凉粉、油茶、麻花、洋芋搅团、麻食子、豆浆、传统火锅、粽子、豆腐脑、豆花子、锅盔、火烧饼、馃子(回族)较为普遍。饮料之类除徽县的金徽酒、成县的横川酒历史悠久,行销省内外,农家普遍自制有高梁、包谷黄酒。宕昌的罐罐酒、文县的咂杆酒以青稞、红谷酿成,醇香爽口。醪糟酒、甜醅子入市交易。

    陇南民宅因气候环境不同,式样各异,大小不一,以经济、方便、适用为主,规模宏大,结构瑰丽者也不在少数。北部诸县湿润多雨,民宅多为木质结构瓦房,少数富户为四合院舍。南部诸县较为干燥,以瓦房为主,有四合院、三合院、一字排、尺子拐筹式样院落。瓦房为七柱九梁或五柱七梁。林区民宅粱上挂椽,椽上盖瓦,叫“明瓦房”,又称明椽明瓦。有些地方有石板房、榻板房、木樏房。石板盖房经济适用,以板代瓦。榻板房用石头镇压,通风透气。木樏房用圆木咬合相叠为墙,不易保暖。林区板楼较多,楼上通风向阳,储存粮食,楼下住人。高山还有茅草房,椽上用枝条结成笆子,铺压茅草,阴暗潮湿。白龙江、白水江流域的民宅较为阔绰,粱上挂椽,椽上铺榻板,塌板上铺泥,泥上盖瓦,屋顶坐脊,两端作兽头。富裕人家的门窗雕花镂衣,精工刻制,工艺精巧,一进两院。两当县“杨店古建一条街”,为明代建筑,其建筑风格独特,除外墙外,一律用木板镶嵌,檐廊深,院落成长方形,门窗为小格子窗棂。小筒瓦,屋顶坐脊,脊瓦图案皆为花草鸟兽,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其建筑艺术具有陕甘川三省建筑风格。白龙江、北峪河流域的民宅,通常为平顶房,不箝瓦,有院落,有门楼子,门楼镶嵌匾额,上书“耕读之家”等字样,以传家风。最著名的民宅建筑是岷江下游、白龙江上游的天井式四合院转角楼,建筑规模宏大,呈正方形,平项。外面筑土墙,屋内用木板镶嵌,有檐廊环绕一周,设计精美,雕刻精细,中间有宽敞的天井,通风采光,昼夜通亮。这种楼房,只要大门用铁锁锁住,很难入内,又称“一把锁”。楼上住人,楼下为圈房,草房。楼顶乘凉、晒粮,甚至还可打场。上下三四十间,可容纳四户人家居住。是由宕昌羌人板房演化而来的,防御功能极好。在其他各县,少数富裕人家也有修转角楼的。

    陇南山大沟深,森林茂密,交通极为不便,多为悬在崖壁上的栈道。人们出行,皆为人背畜驮,往往有坠下崖谷者,只有富豪绅士可骑马,乘坐花竿。

    男女婚嫁延续传统的婚姻习俗。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提亲,送礼,出嫁,迎亲,入洞房,礼俗隆重。康县南部等地实行男到女家,即女婚男嫁,其风俗与女到男家相同。

    丧葬习俗因民族各异。汉族提倡厚葬,实行土葬,入棺为安。回族死后用白布缠身,入土为安,丧葬比较简约。藏族习俗各地不同。文县藏族同治后改火葬为土葬,宕昌藏族以火葬为主,死后三天火化,亲属围坐号哭,并唱丧歌,跳藏舞,喝藏酒以志永别。火化后取骨灰埋于地下或封于山洞。武都藏族实行火葬。

    节日习俗以驱邪祈福为主,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为最隆重的节日。雄鸡报晓,先祭家神,迎喜神。随之去寺庙敬神。然后去坟上敬先祖。给长辈叩头拜年,发压岁钱。年饭一般是吃长面、黄米饭、暖锅子。初四开始,亲戚朋友互相拜年。初五早上打扫庭院,“送五穷”,妇女开始洗衣服,为之“洗五穷”。初八九出社火。正月十五元宵节,打着灯笼去寺庙敬神,回来后“打醋炭”,敬家神,去坟上“点灯”。晚上看社火,观灯。有些村正月十八九还要迎“送子娘娘”,二十日凌晨送驾还宫。二月二,炒蚕豆、煮腊肉,跳牛备耕。清明节祭祖扫墓,挂纸条,烧纸钱,培土,以报祖德。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门窗插栁悬艾,男人上山用露水洗脸,女人用手帕“打露水”。小孩绑五彩丝线,戴荷包、香袋以避邪气。吃小米饭、粽子,喝雄黄酒。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有些地方迎神赛会,唱戏。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核桃、苹果、梨等水果,赏月吃月饼。十月初一寒衣节,门前烧纸,为之寒衣,为先祖送过冬棉衣。腊月初八腊八节,打冰块堆放在圈内和粪堆上,使粪土发酵,以备春耕所用。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爷,以赐福降祥。腊月三十除夕日,家家贴春联、门神,开挂家神家谱。晩上吃长寿面,啃猪肉骨头。饭后迎灶神,坐夜“守岁”。白天有高抬社火,大抵4人抬一台,由幼童扮饰,以故事为戏,以造型博彩,以滑稽为乐。高脚社火较为普遍,多饰历史故事,既演又唱,颇有吸引力。少数地方还有马社火,只演不唱。晚上为夜社火。又名灯社火。有跑旱船,耍龙灯,耍狮子,耍大头,跑竹马,放风筝,边唱边耍,气氛热烈。其节目最多的是男女搭配,踩着低跷,掌着灯笼,边唱边舞的耍灯。夜社火内容生动,曲调悠扬,颇具教化之功,一个故事为一场,每晚要演唱十来场。尤其那些坐在一旁帮腔的,声音洪亮高昂,颇具原生态气息,格外吸引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