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田笔耕记:田本相回忆录-台湾之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94年8月,台湾戏剧学会邀请大陆戏剧代表团访问台湾,团长刘厚生,团员有吴祖光、徐晓钟、胡妙胜、沙叶新、田本相等,还有媒体的代表共十余人。当我接到邀请函时,甚为高兴。多年的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想不到赴台的手续竟是那么复杂。台湾方面寄来一张表格,其内容之繁复超乎想象,竟然还要将我故去的父母亲的名字填上,比我去美国还要复杂。

    早晨,从北京乘机先到香港。到达香港,办理入境手续后,还要到港岛台湾的一家旅行社办理入台通行证,然后再回到机场。折腾一天,到达台北市,已经是夜晚了,人已经疲惫不堪。

    而早在迎候我们的主人,打着巨大的横幅标语:热烈欢迎大陆戏剧代表团。前来采访的记者也很多,在闪光灯下,是亲切的握手和普通话的问候,这一下子就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好亲热啊!前来欢迎的有台湾戏剧学会的会长王士仪教授、牛川海教授等。

    第二天,海基会的秘书长焦仁和设宴招待大家。他说,两岸的联系,文化的交往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政治可以变,但是两岸中国人的血肉相连的文化的渊源是持久的。

    将近十天的行程,每天都排得满满的。台湾的戏剧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文化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学系

    设在阳明山上的“中国文化大学”的戏剧学系,是一个重视传统戏曲和戏剧理论的戏剧学系。中国戏剧组历任主任有俞大纲、庄本立、张鸿谟、张大夏、林锋雄、王士仪教授等。在校任教的有牛川海、王生善、林逢源、林锋雄、孙元坡、李宝春、林清凉、哈元章等著名教授和副教授,以及一些戏剧方面颇有造诣的讲师和艺术指导。

    在这次访问中,与王士仪、牛川海成为好朋友。而参加接待的戏剧研究所硕士生林伟渝后来也有很多的交往。

    戏剧学系中国戏剧组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是戏剧艺术家、表演家、理论家、编剧家、戏剧学者和戏剧教育家。

    戏剧组又分理论与演剧两个组,学制四年。主攻方向是中国传统戏剧和舞台表演艺术,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择其一为主,一为副。

    课程安排:

    第一学年,侧重中西戏剧概论、国剧基础身段、唱腔入门。具体课程:国文、英文、中国文化史、语文实习、戏剧概论、国剧基本动作、国剧基本腔调、国剧舞台管理(选修)、国剧脸谱(选修)。

    第二学年,侧重中西戏剧史介绍、表演小品的训练的初级课程。具体课程:计算机与资料处理、普通心理学、广告学、大众传播与现代社会、中国戏剧及剧场史、国剧舞台训练、国剧音乐、西洋戏剧史、国剧容装、声音腔调与训练、现代剧本分析(选修)、戏曲乐理概论(选修)、艺术概论(选修)、台湾地方剧种(选修)。

    第三学年,侧重戏剧理论、国剧编撰、排演等戏剧中级课程。具体课程:中国戏剧及剧场史、导演学、元杂剧、明传奇、国剧排演、戏剧理论、国剧编撰及习作、声音腔调训练、昆曲、舞台技术(选修)、戏剧排演(选修)。

    第四学年,侧重地方戏剧、国剧编剧、国剧排演及正式演出的戏剧高级课程。具体课程:剧本分析、国剧编剧、声音腔调训练、国剧排演、地方戏剧研究(选修)、艺术行政(选修)、黄皮文学研究(选修)。

    四年共开专业科29门,其中跨年度的4门,选修课10门。学生入学后,成绩考核采用学分制,专业必修课占74分,选修课占25分,公共课19分。学完本系规定的科目,累积达128学分,可获得艺术学士证书。

    除了上好课程表上的课目外,同时还注重学生的实际锻炼。鼓励、帮助学生参加各种不同场所的演出活动,学校每年组织公演,演出传统京剧、昆曲等。

    戏剧学系设有研究所,专门培养研究生,设有硕士班。

    台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

    如果说“中国文化大学”的戏剧学系偏于传统,那么台北艺术学院也可以说是新派了。它成立于1982年,历任院长有鲍幼玉、马水龙、刘思量、邱坤良等。校址在台北市北投区,占地面积约38公顷。楼宇建立于半山坡上,视野开阔,面对关渡平原保护区,环境静谧幽雅。

    戏剧学院是该大学最早建立的三个系之一,现任院长钟明德。著名戏剧家姚一苇、赖声川、邱坤良、陈芳英都曾任该系主任。该院办学宗旨:“以中国艺术文化为根基,培养剧场艺术专业人才,以整理、发扬并开创中国戏剧艺术。”专业教育的原则:东、西方兼顾,传统与现代兼顾,思想与技法、理论与实际兼顾,启发学生的原创意识,以寻求中国现代剧场的新方向。在这样的办学方针和原则下,聚集了一大批致力于戏剧事业的教授、专家、学者任教治校,如:姚一苇、汪其楣、赖声川、邱坤良、姚海星、林国源、钟明德、靳萍萍、陈玲玲、马汀尼、詹惠登、林克华、金士杰、黄建业、王世信、罗北安、于善禄等。

    在访问中,姚一苇教授待人十分谦虚。我说,大陆只演过《红鼻子》,其他剧目几乎没有介绍过,还有您的艺术理论著作,就更缺乏介绍了。他说,在南京曹明先生那里有他全部的著作,他可以写信给曹明,我如果需要可以请曹明复印给我。钟明德由于吴静吉先生事先的介绍,已经相识,他将他的大作《在后现代的杂音中》送给我。访问当天,赖声川不在学校,晚间特地赶到饭店,将他的相声系列的录像带送给我。

    全院开设的科目共51门,具体安排为:

    第一学年:剧本导读、表演、舞台技术、国剧声腔、国剧动作、艺术鉴赏、排演,共7门课。

    第二学年:名剧分析、中国戏剧及剧场史、文学导读与习作、灯光操作与实习、设计基础、服装制作与实习、剧本创作、表演、国剧声腔、国剧动作、排演,共11门课。

    第三学年:西洋戏剧及剧场史、服装设计、电影欣赏与批评、设计制图、剧本创作、灯光操作与实习、戏剧家研究、灯光设计、素描、舞台设计、表演,共11门课。

    第四学年:戏剧原理、元明戏剧、服装设计、导演、台湾剧场史、建筑装饰史、剧本创作、服装结构、灯光设计、昆曲、表演专题、舞台设计、开放写实剧场、电影原理、化妆专题、排演,共16门课。

    第五学年:戏剧批评、剧场管理、生活分析人类学、闽南语演出、当代美国剧场、毕业创作,共6门课。

    其中表演、排演、剧本创作、服装设计、灯光设计、灯光操作与实习等课是跨年度的,表演、排演、剧本创作课跨三个学年,其他3门课都是跨两个学年。五年里,广学博览,既出人才又出戏。学生每年公演四次,两次为老师指导的学期制作,两次为毕业班学生合作的毕业制作。学期制作演出是社会大众欢迎的节目,曾演出过不少有社会影响的剧目,如:赖声川导演的《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过客》、《变奏巴哈》、《田园生活》、《落脚声——古厝中的贝克特》、《海鸥》,汪其楣导演的《人间孤儿》、《大地之子》,黄建业导演的《专程拜访》,钟明德、马汀尼合导的《马哈·台北》,马汀尼导演的《雅各和他的主人》、《亨利四世》,陈玲玲导演的《碾玉观音》、《灰阑记》、《犀牛》、《彼岸》、《梦幻剧》,姚海星导演的《申生》,王友辉导演的《秋声赋》,马森导演的《秃头女高音》,还有《凡尼亚舅舅》等二十余部作品。毕业班演出的毕业制作有:《漫长的圣诞晚餐》、《最后的录音带》、《休伊》、《大头坤》、《快乐王子》、《浪子回头》、《声之音》、《屋顶上的狂人》、《追踪马格丽特》、《杨平之死》、《下班后》、《重组》、《魔笛》、《喂》、《晚宴》、《救风尘》、《葵上》、《情人》、《分手》等。这些作品也都显示出各自的艺术风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993年“关渡艺术节”时,该系特邀大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赴台访问,并演出田汉名剧《关汉卿——双飞蝶》,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主要成员欣赏了陈玲玲执导的斯特林堡的《梦幻剧》,彼此友好交谈,切磋戏剧艺术,开启了两岸四十余年来难得的一次舞台交流。

    戏剧学院还设有剧场设计学系,下分设计、技术和剧场管理三个专业。设计,包括舞台、服装、灯光三个部分,专门培养剧场演出的视觉设计人才;技术,则是专门培养剧场舞台各类技术人才;管理,则是培养舞台监督和剧院行政管理人才。

    戏剧研究所成立于1990年。该所除研究戏剧艺术外,还培养戏剧艺术的研究生,有硕士班和博士班。导师有姚一苇、陈芳英、赖声川、汪其楣、邱坤良、钟明德、姚海星、林国源、姚树华、刘俐等。设有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两个专业,学生完成二至四年的课程后,创作专业的学生创作一部长篇剧作,理论专业的学生完成一篇戏剧理论的研究论文,即可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复兴剧艺实验学校

    访问复兴剧艺实验学校,对台湾在困难中仍然坚持传统戏曲人才的培养印象甚为深刻。它是一所中等专科学校。前身为1957年创立的私立复兴剧校,校址在台北市新北投。1968年7月1日,归属公立,迁校至台北市内湖区。建校初期,只有国剧科(京剧)和一个由校友组成的“复兴剧团”,现任团长钟传幸。1982年增设综艺科,1983年国剧馆落成,1988年增设剧艺音乐科,1990年又成立了“复兴综艺团”。规模基本具备,是目前台湾唯一的一所培养民族艺术新秀的专业学校。

    该校学制八年,学生在校期间,一律公费。从儿童开始培养。专业不同,招生各异,国剧科分小学高级部、中学部和高级剧艺部。课程安排分普通学科和专业术科,包括国文、英文、史地、数学和国剧概论;专业术科,小学部两年以授基本功为主。基本肢体训练,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毯子功”——专门训练身体柔软翻滚动作;二是“基本功”——练习腿部功夫和身体的架式;三是“把子功”——习兵器对打的功夫;统称为“幼功”,这是培养国剧演员最重要的课程。中学部和高级剧艺部,则按照京剧表演中的十一类角色,分成十一个教学组教学,学生在校修业八年期间,要求传统的剧艺专业课程成绩须达到一定标准,普通课程也须通过考试及格,方可取得高职毕业资格。

    教学方式新颖、先进。采用电化教学,将剧艺基本功动作,平时排练剧目,公演的剧目都录制成影带,并配合其他可供教学的影片,边看影片,边讲解,边练习,颇受欢迎。

    综艺科培养民俗特技与杂技表演人才。隔年招生,年龄限制在10至11岁。剧艺教学强调腰、腿、顶等基本功夫的训练,分初级、高级剧艺,分授难度不同的表演技巧。除杂技、魔术外,尤其注重音乐、舞蹈和京剧武功的综合表演训练,以期将古老的杂技艺术发扬光大。

    剧艺音乐科培养国剧音乐新人,学习八年,掌握国剧“文武场”技艺。“文场”包括胡琴、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唢呐等;“武场”包括板、单皮鼓、大锣、小锣、铙钹五种。除此而外,尚须学好一些中、西乐器,诸如扬琴、琵琶、大提琴、钢琴等,同时还要熟悉国剧剧目及表演方式,方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国剧演奏者。

    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很紧张,每天安排四个单元,清晨五点半开始两小时的毯子功或乐器练习,上午四小时的剧艺课程,下午和晚间是普通学科和排练。学生经过老师八年的辛勤栽培,无疑能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子。

    学校很重视学生的实际锻炼和舞台演出。不定期地组成少年剧队、民俗表演团,到各地文化中心、各中小学校、幼儿园以及偏远乡镇巡回演出,锻炼学生。由优秀校友组成的、驻在本校的“复兴剧团”和后来成立的“复兴综艺团”,它们除肩负着推广及研究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使命外,更为在校的学生们提供了观摩学习和实际演出的好机会。剧团除了完成校内的任务外,曾到亚洲、北美、南美洲及欧洲等地巡回演出,将民族传统艺术介绍给外国观众。

    台湾方面还专门安排一次讲演,由徐晓钟、胡妙胜和我来讲。规定我讲曹禺。我讲演后,在提问环节中,胡耀恒教授向我提问,他说他曾经就我的《曹禺剧作论》写过评论。这一下,可以说找到知音了。我自然记得是他对新时期出版的三本曹禺的论著进行评论,说我写的《曹禺剧作论》是最好的。我当场就对他表示了感谢。后来我们成为很好的朋友。川海还安排我到他举办的一个讲习班讲了一次大陆戏剧概况。

    访问中正文化中心,参观大剧院,是大开眼界的。那时,我们的国家大剧院还没有建,香港的剧场我也见过,但是,它显得格外气派、现代、讲究。这个文化中心,除负责大剧院的演出,还出版《表演艺术》,组织一些艺术活动。

    文化中心的李炎主任待人谦和,我印象很好。侯启平研究员别具一格,为人直率,很快就无话不谈了。

    在台北,我还专门去拜见我的小学老师申体乾,他已经70岁了,身体很好,见到我这个家乡人格外地亲。他说,大陆这些年干得不错,中国总算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有了原子弹、氢弹,腰杆子就硬气多了。本来我们安排了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但是他特意带我去,以便给我讲解。我给他带来一点老家特产,他高兴得不得了。

    我们事先也不知道吴祖光先生在台北还有个老姐姐。因为我们到阳明山参观,路过,所以也跟着去看祖光先生的老姐姐。那个场面真是难得的,他们已经有几十年不见了。当时就我带着照相机,抓拍了这个场面。报纸记者都没有拍到的,我拍到了。结果是几家报纸追着找我要底片。第二天,以我署名的照片刊登出来。我忘记了让他们还我底片,结果我却没有留下一张,也没有给祖光先生留下一张。

    我不满足每天紧张的安排,连个逛书店的机会都没有。我同川海说了,他们就派林伟渝陪我逛书店,我自然在搜寻戏剧方面的书籍,也大体知道了书店的书籍状况。书籍颇贵,在诚品书店买了有关现代主义以及介绍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书,我要找的吕诉上的戏剧史却未能如愿。

    当我看到吴静吉先生主编的《大陆戏剧发展现况及两岸戏剧交流之展望》,格外震惊。这才知道吴静吉先生到北京访问我,是为了写这本书。这对我很有刺激,台湾竟然对大陆戏剧这样用功地调查研究,而我们的话剧研究所,却对台湾戏剧是一片空白,真是汗颜。也就是在台湾我下定决心要编写《台湾戏剧史稿》。在告别的会议上,我向大家表白,我一定将《台湾戏剧史稿》编写出来,让大陆的戏剧界朋友,以及大陆的读者了解台湾戏剧。我的声言,后来使得许多台湾朋友,不断地将台湾有关戏剧的书籍寄给我。

    王士仪教授和牛川海教授,真是极尽安排之能事,还特地安排到台中参观,尤其是到日月潭旅游。记得住在一家酒店里,晚上欣赏着这里的月光水色。启平兄专门请我们到茶社品味高山茶,并领略台湾的茶道,台湾的乌龙茶的确别有风味。让我不满意的是在日月潭这样的美丽的山景中,修建了集多个神灵在一起的钢筋水泥的庙宇,总觉得不伦不类,闹闹哄哄,有煞风景了。

    后来,除了华文戏剧节必定去台湾之外,还曾经出席在台北举行的姚一苇先生的研讨会。为此,我到南京从姚明先生处,将姚一苇的全部著作复印回来,认真拜读,并写了《姚一苇论》。应马森教授邀请,参加了“1999台湾现代剧研讨会”,我在会议上发表了《大陆小剧场之回顾与检讨》。作为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到台北演出《原野》的文学顾问,再一次到台北,由我主持了《原野》的座谈会。不久,又以台北京剧团演出的京剧《原野》的顾问身份到台北。我很幸运,在台湾交了许多朋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