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霸主:恐龙-摇剑龙类恐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剑龙

    剑龙为一种巨大、生存于侏罗纪晚期、4只脚的食草动物。它们被认为是居住在平原上,并且以群体游牧的方式和其他如粱龙的食草动物一同生活。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以及带有4根尖剌的危险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大约可达12米长和7米高,重达7吨。剑龙长着个像鸟一样的尖喙,喙里没有牙齿,但嘴里的两侧有些小牙。剑龙的背上有17块板状的骨头,在它尾巴的尖端还有着长剌。这些剌有1.22米长。剑龙的前腿比后腿短,前腿有5个脚祉,而后腿有3个脚趾。它们可能群居生活。剑龙的脑袋非常,所以不太聪明。

    大小与大象差不多,但体形却大不一样,前肢短,后肢较长,整个身体就像拱起的一座4、山,山峰正好处在臀部。令人惊奇的是,从发现的化石得知,剑龙的背上有2排三角形的骨板,从颈部排到尾巴,宛如一把把插着的尖刀。这些骨板有什么用处呢?长期以来,不少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但是意见不一,至今还是一个悬案。有人认为,骨板可以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因为在侏罗纪的时候,陆地上的恐龙开始繁荣起来,肉食龙个体逐渐增大,这对食植物的剑龙威胁是很大的,剑龙只有以背上“刀山”一样的骨板防御敌人了。但是,身体裸露的地方怎么保护呢?所以又有人认为,骨板实际上是一种“拟态”,用于迷惑敌人。剑龙的骨板上带有各种颜色的皮肤和一簇簇像本内苏铁植物一样的东西,把自己装扮得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近年来,有人又提出了新看法,认为剑龙的骨板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当剑龙觉得体温太高时,就爬到阴凉处,这时就有大量血液流到骨板里,通过骨板散发热量,这是变温爬行动物的一种特殊适应方式。

    虽然剑龙的个头如大象,但头很一个小脑袋如何指挥庞大的身体运动呢?有人认为,在剑龙的臀部还有一个扩大神经球,大约是脑子的20倍大,它能指挥后肢和尾巴的行动,所以有人说剑龙有2个脑子。看来,剑龙移动它那粗重的后肢和活动它那强劲的尾巴,要比运用头脑肯定要重要得多。因为,剑龙通常生活在灌木、丛林之中,不时地选择一些细嫩的枝叶为食;但是遇到肉食龙来侵袭它时,它会用钉子般的尾剌鞭打它们,与敌人决一雌雄,这时第二大脑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世界上的古生物学家对剑龙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历史,自目卩时以来所发现的剑龙化石,大多是支离破碎的,完好的标本比较少。在少数完好的标本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886年费奇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现的“典型”的剑龙。它是一具有相当完美头骨的骨架化石,百余年来,世界各国古生物学家再也没有找到过这样完整的骨架化石。此外,非洲坦桑尼亚的剌棘龙骨架标本,虽然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但头骨保存不全,整个骨架也是拼凑起来的。

    1980年,在中国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发现的一种名叫“太白华阳龙”的剑龙,除几具骨架外,还包括两个完好的头骨。这一重要发现,也和美国典型的剑龙一样载人了恐龙研究的史册。此前,华阳龙已被组装成完整骨架。它的身长约4米,臀部高1.4米,是一只中等大小的剑龙。

    华阳龙的问世,使它成了世界上罕见的剑龙之一。然而,华阳龙化石发现的意义远不止这一点。过去,人们都认为欧洲是剑龙的故乡,它们最早在英国南部生活,后来才移居到美洲、亚洲和非洲的。自从华阳龙标本发现以后,它改变了许多古生物学家的看法,剑龙的起源中心应该在亚洲,理由是我国四川的华阳龙是在侏罗纪中期地层中发现的,而其他各大洲可靠的剑龙化石都是在这以后的侏罗纪晚期地层中发现的。由此,古生物学家周世武等人认为,华阳龙可能在侏罗纪中期有过一次大的分化,到侏罗纪晚期衍生出许多不同的属种,并扩散到亚洲以外的其他地方,如美国的“典型”剑龙、非洲的剌棘龙以及欧洲的一些种类。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四川省自贡沙河坝还发现过一只侏罗纪晚期的剑龙,保存得相当完整。这条剑龙的身长7米,臀部高2.5米,有颈椎13个,脊椎17个,荐椎4个,尾椎47个。它的头只有40厘米长,尾端长有2对长剌。这就是有名的“多剌沱江龙”。因为它首次发现于四川省四大江河之一的沱江流域,又因为它的背上有17对棘板(骨板),是目前已知剑龙中骨板最多的一种,所以就叫“多棘沱江龙”了。

    楣甲龙

    随着恐龙世界的发展,食素恐龙进化出各种逃避食肉恐龙的装备和技巧。楣甲龙四肢均衡,体型4、巧,不仅灵活善跑,身上还有轻型装甲,从头颅到尾尖有一列锯齿般的背脊,整个背部及身体两侧有多排平行骨突。在遇到敌害袭击时,它会立即蜷起身体,使骨甲朝外,形成一个剌球。那些食肉恐龙叼起它,肯定会感至U极不舒服的。

    最近,在美国西部的犹他州发现了一种奇特的早期甲龙,它们生活在距今1—25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这种甲龙被叫做楣甲龙,身长超过5米,体重有1—2吨。楣甲龙腿很粗,低低的身体贴近地面。这样的身体结构显然无法跑得快。

    骨板和骨剌覆盖了它们整个身体的上表面,其中脖子上面高耸的尖剌有十几厘米长。这样的“重装甲”确实可以让绝大多数捕食者望而却步。

    那么,楣甲龙是不是可以根本不理睬周围目卩些贪婪的食肉恐龙而只管优哉游哉地生活呢?当然不是。因为在当时那个世界上,许多食肉恐龙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其他动物的安全。

    当时的美国西部游荡着一种叫做尤他强盗龙的凶猛的食肉恐龙,它们目光敏锐,跑得很快,最厉害的武器是最内侧的手指和脚趾上长着的又长又尖的弯弯的利爪,可以轻易地抓破2—3厘米厚的动物皮肤。许多素食恐龙经常成为这些利爪的牺牲品。行动缓慢感觉迟钝的楣甲龙自然也往往成为尤他强盗龙偷袭的目标。

    当一只尤他强盗龙盯上一只楣甲龙的时候,尤他强盗龙会在楣甲龙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猛扑过去。这时候,如果楣甲龙还没有迅速作出反应的话,尤他强盗龙目卩锋利的长爪可能就已经抓破了它的致命部位或没有骨甲保护的腹部。

    但是对那些在取食、行走和做各种活动时都时刻保持警惕的楣甲龙来说,尤他强盗龙就没有那么容易得手了。楣甲龙往往会在尤他强盗龙扑上来前的一刹目,将它的背部转向袭击者而将致命部位和腹部保护起来。此时,尤他强盗龙的爪子对楣甲龙背上的硬甲和长剌就无能为力了。

    尤他强盗龙那弯刀一样的爪子虽然锋利,但是也过于细长,如果不、心的话,还会因别在楣甲龙的骨剌里或卡在骨甲里而折断。尤他强盗龙可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尤他强盗龙只好悻悻地走开,再去寻找其他的猎物或机会。

    埃德蒙顿甲龙

    简介

    埃德蒙顿甲龙生活在距今8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体长约7米,体重4吨,以低矮的蕨类植物为食。

    埃德蒙顿甲龙披了一身重重的钉状和块状甲板,用于保护自己。在它的头部还有一些像拼图玩具一样接在一起的骨板,保护着三角形的脑袋。除了这层厚厚的重甲之外,埃德蒙顿甲龙还有另外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在它身体的两侧,各长有一排很尖锐的骨质剌,使它具有伸向两侧的剌状边缘。当它受到攻击的时候,它大概会匍匐在地上,以保护自己无甲板的柔软的肚子。

    埃德蒙顿甲龙在灌木丛或低矮的树丛中吃东西的时候,用它那无牙的尖锐的橡把嫩树叶叼下。在它的大嘴的深处长着一排树叶形牙齿,可以把叼下来的食物嚼烂。埃德蒙顿甲龙靠四条粗壮的腿行走’这4条腿足以支撑它宽阔、扁平的身体。它有短短的脖子和末端尖细的尾巴。

    颈部骨板

    除了背部的骨板外’埃德蒙顿甲龙的颈部上也长有骨板,从颈部前端到肩部总共有3S卩,最后面的2块骨板是3排颈部骨板中最大的。据推测,其颈部骨板的表面可能曾包着一层角质。它的这些骨板像是围护在柔软颈部上的坚硬盾牌,当阿尔伯塔龙试图用尖牙咬住埃德蒙顿甲龙的颈部时,颈部的骨板便提供了有效的防护。埃德蒙顿甲龙的肩部还有可怕的骨钉,这也能保护它的颈部。

    牙齿

    尽管埃德蒙顿甲龙生活在白垩纪末期,应该说比大多数鸟臀目恐龙都要进化一些,但它的牙齿却比较原始,而且牙齿与牙齿间互不相连。它的颊齿从正面看,牙冠呈叶状,中间还有脊状突起,牙齿的两面都有牙釉质的保护,能够抗磨损。埃德蒙顿甲龙的牙齿从牙冠到牙根长约4厘米,这在甲龙类结节龙科恐龙中算是比较4、的,但相对于那些甲龙科恐龙而言却要大得多。

    生活形态

    埃德蒙顿甲龙的嘴部相当狭窄,所以它可能是一个挑食者,它会选择一些汁液最多的植物来吃。当在灌木丛或低矮的树丛中吃东西的时候,埃德蒙顿甲龙会用它那前方无牙的橡部把嫩树叶叼下,然后再依靠大嘴深处的颊齿把叼下来的食物嚼烂。不过到了旱季,埃德蒙顿甲龙喜爱吃的植物枯死后,它也可能会去啃食树皮或者坚韧的灌木。一旦有肉食性恐龙想以它为食时,埃德蒙顿甲龙身体两侧以及肩上的尖剌就成为它最好的武器。

    南极甲龙

    南极甲龙(属名:Antairopelta)意为“南极洲的盾甲”,是种甲龙下目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南极。南极甲龙的体型中等,同时具有结节龙科与甲龙科的特征,使它们难以准确地分类。目前唯一的标本是在1986年发现于詹姆斯罗斯岛,是第一种在南极洲发现的恐龙,但却是继冰脊龙之后,第二种被命名的南极洲丨恐龙。目前只有唯一种—奥氏南极甲龙(A.oliveroi)。

    叙述与分类

    如同其他甲龙类,南极甲龙是种笨重四足、草食性动物,身上覆盖着皮内成骨(Osederms)形成的骨板,嵌人至皮肤内。目前还没有发现完整的化石,但它们的身长估计最长可达4米。对于颅骨的所知有限,但目前所发现的颅骨碎片都有保护用的骨甲。一个被鉴定为眶上骨的骨头,上有短尖剌,在眼睛上方往外突出。牙齿成叶状、不对称,牙齿边缘的锯齿朝向嘴尖的方向。以比例而言,南极甲龙的牙齿比其他甲龙类还大,最大的牙齿宽度有1厘米。与北美洲的包头龙相比,包头龙的体型较大,身长6—7米,牙齿宽度平均为0.75厘米。

    南极甲龙的尾椎也被发现,虽然尾端部分没有留下,但尾端在生前应该有数节较小的脊椎,上下侧由硬化肌腱连接着。甲龙科的尾部肌腱可协助支撑尾端的大型骨槌。如果南极甲龙的尾巴具有骨槌,应该会被挖掘出土,但还没有被发现。目前已发现6种不同形态的皮内成骨,但只有少数附着在骨骸上,所以只能推测这些骨甲的位置。有些皮内成骨应该是大型尖剌的基部。一些平行的菱形皮内成骨,类似结节龙科埃德蒙顿甲龙的颈部骨板。一些大型圆形的皮内成骨,与较小的多角形骨甲一同发现,可能共同组成类似蜥结龙的臀部护甲。

    南极甲龙与结节龙科有数个共同特征,主要在于牙齿与骨板。尾巴似乎有骨槌,这点类似甲龙科。这些混合的特征,使南极甲龙很难以分类。南极甲龙目前为甲龙下目的未定属,目前还没有亲缘分支分类法的研究。

    发现与命名

    南极甲龙的正模标本,是该属目前所发现的唯一化石,同时也是南极洲所发现的第一个恐龙化石。这个正模标本是在1986年1月,由阿根廷地质学家爱德华多·奥立维罗(Eduardo Olivem)与罗贝托·斯力U索(Roberto Scasso)发现于南极半岛附近的詹姆斯罗斯岛。挖掘区域约6平方米大小,但因为冰冻的地层与恶劣的气候,在经历数次挖掘活动后,直到十几年后才被完全地挖出,但可确定它们属于同一个体。该标本包含3个相关联的牙齿、部分下颚与一颗相连的牙齿部分颅骨碎片、脊椎、肩胛骨、肠骨、股骨、5块踱骨、2块指骨以及众多的骨甲。骨骸的保存状态不佳,许多接近地面的化石,因为风化作用而破碎。

    这些化石经历十几年才被完整挖出,且有过3次个别的研究发表,终于在2006年,由阿根廷古生物学家利安纳度·萨尔加多(Leonardo Salgado)与佐兰·加斯帕里尼(Zulma Gasparini)正式命名为奥氏南极甲龙(Antarctopelta olivemi)。在1993年命名的冰脊龙,是第一个被命名的南极洲恐龙;但其实南极甲龙才是第一个在南极洲出土的恐龙。南极洲(Antarctica)这名称衍化自古希腊文,av(ant意为“的对面”,apKTo/arktos意为“熊”,暗指大熊星座;而ms&Ts/pelte意为“盾甲”,是甲龙类常见的属名字根。种名olvmi则是以发现者爱德华多·奥立维罗为名,他既是第一份相关研究的作者,更在南极洲挖掘了十几年之久。

    早期的研究显示,这个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的甲龙类化石,是个幼年体。最近的研究则发现,它们的脊椎骨各部分完全愈合在一起,而幼体的神经弓与脊椎体之间应该有明显的接合处。一个初步的组织学研究,研究了数个脊椎骨,显示这个骨头生长至一定的程度,应该不是新生长的骨头。

    生活环境

    正模标本是在南极洲圣玛尔塔组出土的,位于一个挖掘基地的附近90米处。该地过去是个浅海环境,保存了许多海生动物化石,例友卩鲨鱼牙齿、沧龙科的La—kumaaums、鹦鹉螺、双壳纲以及腹足类。从鹦鹉螺等标准化石显示,该地的年代为晚白垩纪的晚坎潘阶,7400万—7000万年前。尽管位处海相沉积层中,南极甲龙仍生存于陆地上。曾经在其他海相沉积层中发现甲龙类化石,但应该是被冲积至IJ海洋中的尸体。

    虽然在白垩纪时期,南极洲位于南极圈之内,该地的气候却比现在温暖许多,应该没有覆盖着冰河。南极甲龙等动物可能生存于由蕨类与落叶树构成的森林之中。尽管气温较高,当时的南极洲在冬天应有永夜。在当时,南极半岛与詹姆斯罗斯岛连接着南美洲,允许两地的动物群做生物迁徙。但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有个共同的甲龙类动物群。

    奥氏大地龙

    奥氏大地龙是剑龙类大地龙属的一个种,植食性,体长约2米,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罗纪早期。化石标本是左侧颌骨具有牙齿的残片,发现于中国。

    化石奥氏大地龙是根据一件左侧颌骨具有牙齿的残片而命名的,是一种极为有趣的型鸟脚类恐龙。根据Simmons在1965年指出,最初的描述特征与甲龙科极为相近。经过详细研究大地龙的标本,得出大地龙的牙齿与剑龙类的华阳龙相仿。大地龙被认为是剑龙类的祖先原型,而推测剑龙族群或许最早起源自亚洲的大地。

    1965年,美国人西蒙,根据一±央带有牙齿的左下颌骨,鉴定了一个小的鸟脚类恐龙,叫做奥氏大地龙。因化石是奥拉尔神父带到芝加哥菲氏博物馆,种名赠给了奥拉尔,属名使用化石产地禄丰沙湾大地村。

    1986年,在德克萨斯技术大学,通过桑卞·卡特吉博士,借得了这块标本。经对比,它是一个原始的小型的剑龙,归于华阳龙科。大地龙是记录中最早的龙。

    大地龙大小和一只大山羊差不多,它的头骨低长,嘴前部有小尖形齿,颊齿呈叶片状。大地龙身上有小型的甲板,用四足行走,在丛林中觅食植物嫩枝叶。

    奥氏大地龙有宽阔、坚固的头骨和棒槌状的尾巴。头骨上有骨质的眼睑,可以抵御肉食类恐龙利爪的袭击。它的背部、脖子和尾巴上都有骨质的甲板,不同形状的不太锋利的钉状物和板状物,围绕着脖子、肩膀直到尾巴。头部的甲胄则更多更重,能保护头的顶部及其两侧。它的眼睛上也长着三角形的骨甲。这种恐龙的肋骨与臀部骨赂愈合在一起,以固定巨大的后肢和棒槌状的尾巴。

    乌尔禾龙

    乌尔禾龙是种存活于早白垩纪中国的剑龙下目恐龙。乌尔禾龙身长约6米。与其他剑龙科相比,乌尔禾龙的背部骨板较圆。

    人们只发现过很少这种剑龙的骨头,因此对它的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猜测的结果。像所有的剑龙一样,它似乎沿着背部长着一系列三角形的甲片,在尾部还长着锋利的尖刺。乌埃哈龙是草食性动物,四肢着地到处走动。它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亚洲。

    模式种是乌尔禾龙,由董枝明在1973年于中国新疆的吐谷鲁组发现。化石由破碎的身体骨头构成,以及另一个个体的部分尾部骨头。另一个较小的种额多乌尔禾龙,在1993年于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伊金霍洛组发现,并由董枝明正式命名。

    乌尔禾龙目前有两种:平坦乌尔禾龙和额多乌尔禾龙。乌尔禾龙的身体较其他剑龙科低;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乌尔禾龙以低层植被为食的适应结果。不像剑龙属,乌尔禾龙有较短、较圆的骨板,功能目前还在争论中。乌尔禾龙如同其他剑龙类,拥有4根尾部尖刺,这些尖刺最可能用来自我防卫。

    勒苏维斯龙

    勒苏维斯龙是以法国古代的部落Lexovi为名!生存于侏罗纪中至晚期(约1亿6500万年前)最早被发现的欧洲的恐龙之一。它是属于剑龙科。它的化石是一片装甲及肢骨,于法国及英格兰北部发现。

    法国标本显示勒苏维斯龙可能很像剑龙,但却与大部分剑龙科有所分别。在它的肩上有一对长刺,长约1.2米,是剑龙类中最长的尖刺;背部及尾巴都有扁平装甲及圆尖刺,臀部亦有一对长刺。勒苏维斯龙可能有5米长。模式种L.du—robrivensi是由Hoffstetter于1957年描述及命名的。模式标本原先被分类在Omo—sauru之中。

    嘉陵龙

    嘉陵龙是一属像钉状龙的剑龙科恐龙,从中国四川省晚侏罗纪的上沙溪庙组中被发现。它是最早的剑龙科之一,生活于约1.6亿年前。由于它是草食性的,科学家认为嘉陵龙可能以当时最丰富的蕨类及苏铁科为食物。它的名字是取自中国南部的嘉陵江。嘉陵龙可以长成达4米长及150千克重!较其他剑龙科为。

    嘉陵龙的化石是于1957年由地质学家关氏在衢县所采集,虽然发现的化石只是非常不完整的头颅骨,杨钟健在两年后仍将之命名。1969年,RodneySteel指嘉陵龙可能是其他剑龙科的早期祖先,但这却很难证实。模式种是关氏嘉陵龙,都只是从一个部分骨骼而命名。1978年,重庆市博物馆的赵喜进补充了原有的。

    将军龙

    将军龙是剑龙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牛津阶的中国新疆。化石出土于准噶尔盆地的石树沟组,包含下颌、一些颅骨、7节关节仍连接的脊椎以及2块角板。模式种为准噶尔将军龙,是由贾程凯、徐星等人在2007年所命名的。

    巨剌龙

    巨刺龙意为“有巨大棘刺的蜴”,是种生存于晚侏罗纪的剑龙类恐龙。化石被发现于中国四川省自贡市的上沙庙组,是一个部分完整的骨骸,缺少头颅骨(但有下颌)、后肢以及尾巴。模式种是四川巨刺龙,是在1992年被叙述、命名,但普遍被认为是个无资格名称,直到2006年。尽管当时巨刺龙处于无资格名称状态,人们还是绘制出了许多种巨刺龙的想象图,而且自从1996年以来,骨髂模型已在自贡市展出中。巨刺龙的明显特征是相当小的骨板与大型肩刺,大约是肩胛骨的2倍长。最近的研究显示巨刺龙是剑龙下目中最基础的物种。巨刺龙的身长约有4米长。

    大众对于巨刺龙的了解,始于2006年Tracy Ford认为它们是个有效分类,并公布一篇简短的文章来重建巨刺龙。Fod认为早期的巨刺龙重建将巨刺龙的肩刺上下颠倒,他的新重建则是将肩刺稍微朝上,尾端高于巨刺龙的背部。在2006年,Susannah Maidment与魏光飙在晚侏罗纪中国剑龙类研究中,也将四川巨刺龙视为有效分类,但并未重新叙述它们,因为该骨骸正在被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研究。

    沱江龙

    生活在中国的沱江龙与同时代生活在北美洲的剑龙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沱江龙从脖子、背脊到尾部,生长着15对三角形的背板,比剑龙的背板还要尖利,其功能是用于防御来犯之敌。在短而强健的尾巴末端,还有2对向上扬起的利刺,沱江龙可以用尾巴猛击所有敢于靠近的肉食性敌人。你能够想象得出恐龙日光浴吗?沱江龙的背板也是用于采集阳光的。它们就像太阳能板那样,吸取热量。当这些背板中血液的温度升上来时,热量就通过血管流遍全身,就像水在暧气管道中流动一样。沱江龙的牙齿是纤弱的,不能充分地咀嚼那些粗糙的食物,因此它们可能是在吃植物时一起吞咽下一些石块,这些石块可在胃中帮助将食物捣碎。1974年,重庆博物馆主持一项计划——进行四川境内自贡附近五家填的系统挖掘工作,经过3个月的挖掘,从上部沙溪庙组的侏罗纪晚期岩层中,清理出106柳条箱,重达10吨的骨骼化石。这些标本经过董枝明研究,复原了2具峨眉龙的骨架,1具四川龙的骨架,以及1具沱江龙的骨架。其中沱江龙是亚洲有史以来所发掘到的第一只完整的剑龙类骨骼。

    米拉加亚龙

    米拉加亚龙是种剑龙下目恐龙,化石发现于葡萄牙,年代属于侏罗纪晚期。米拉加亚龙以它们的长颈部而闻名,颈部具有至少17节颈椎。

    米拉加亚龙的正模标本发现于葡萄牙北部奥波多市的劳尔哈组,年代为侏罗纪晚期(启莫里阶晚期到提通阶晚期),约1亿5千万年前。这个标本是由一个部分烦骨,以及部分的身体前半段所构成;包含以下部位:大部分口鼻部、15节颈椎(缺少最前2节颈椎)、肩带、大部分前肢、13个背部骨板。米拉加亚龙的颅骨,同时也是欧洲所发现的第一个剑龙类颅骨。

    在正模标本的发现处附近,另外发现一个幼年个体标本(编号433—A),

    包含一个部分骨盆和部分的脊柱,也被归类于米拉加亚龙。

    米拉加亚龙是由奥克塔维奥·马特乌斯等人叙述、命名。模式种是长颈米拉加亚龙;属名是以化石发现处的奥波多市的Miragaia堂区为名,种名则意为“长颈”。马特乌斯等人同时也提出一个系统发生学研究,认为米拉加亚龙与锐龙属于一个名为锐龙亚科的演化支.而锐龙亚科与剑龙属都属于剑龙科,两者互为姐妹分类单元。

    米拉加亚龙的明显特征,是其长于一般剑龙类的颈部,由至少17节颈椎所构成;与传统观念中,剑龙类的低矮步态、短颈部不同。米拉加亚龙的颈椎数量,甚至比大部分的蝌脚类恐龙还多(多为12—15节颈椎).只有盘足龙、马门溪龙、蛾眉龙等蝌脚类恐龙的颈椎数量,超过米拉加亚龙。马特乌斯等科学家推论,米拉加亚龙的长颈部可使它们有更大的进食范围,或者是在求偶时具有视觉辨认的功能。

    科学家推测米拉加亚龙的长颈部,是由部分背椎向前移动构成颈部脊椎而形成;而非额外增加的颈椎。与剑龙属相比,米拉加亚龙的颈椎长度略长,但这可能是死后的化石化过程中,遭到外力变形的后果。

    与其他剑龙科相同,米拉加亚龙的口鼻部前端缺乏牙齿。前肢的尺骨/桡骨长度比例,与剑龙属的比例相近。颈部肋骨与颈椎愈合。耻骨的末端大,与锐龙相同。背部骨板成三角形。

    营山龙

    营山龙是种生存于晚侏罗纪的四足恐龙,约1亿5千万年前。营山龙是种生存于中国的剑龙类。模式种是济川营山龙,是在1984年由赵喜进所提及,但因为没有经过正式研究的叙述命名,目前为非正式名称(无资格名称)。在2006年,一个研究指出营山龙的化石已经遗失。

    如同所有剑龙类,营山龙是种草食性恐龙,并类似沱江龙。营山龙的肩膀拥有一对翼状尖刺,如背部骨板一样平坦。

    西龙

    西龙是一属草食性恐龙,生活于侏罗纪启莫里阶至提通阶(约1亿5千万年前)。化石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由于它是从莫里逊组较老的地层部分发现,所以生存年代是略早于其他莫里逊组剑龙下目恐龙。

    西龙是种典型的剑龙科,它的背部有交互的装甲!及尾巴上有4条尖刺。它的背部装甲不比剑龙的高,但较长。头颃骨较剑龙的短、宽,与锐龙最为相似。

    西龙是由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Car—penter)于2001年描述。他以其发现地位于美国西部而命名为西龙。目前已经发现一个接近完整的头颃骨及大部分骨骼。模式种是缪氏西龙。莫里逊组的西龙化石,发现于第一地层带。

    在2008年,SusannahMaidment等人提出西龙是剑龙的一个次异名,主张将西龙改列为龙属的一种——缪氏剑龙。

    重庆龙

    重庆龙是剑龙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晚侏罗纪时期的中国,化石发现于四川省的上沙溪庙组。

    模式种是江北重庆龙,化石是在1977年发现于重庆,并由董枝明、周世武、张奕宏在1983年所描述、命名。在1977年,中国出土了许多剑龙类恐龙,重庆龙是最小的一种。

    重庆龙是最小的剑龙科恐龙之一,身长3—4米。

    它的尾巴至少有5条尾刺。它的头颃骨相当高及狭窄,

    背板大及厚。女同其他剑龙类恐龙,重庆龙是草食性的恐龙。重庆龙的背部有成对排列的尖状骨板,但总数量未知。重庆市博物馆的一个标本有14对骨板,以及2对。

    重庆龙被认为与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龙与剑龙科恐龙生存于同一区域,如嘉陵龙、沱江龙、马门溪龙、峨眉龙。同一区域的掠食动物有永川龙与四川龙。

    钉状龙

    钉状龙又名肯氏龙,为剑龙科的一属。钉状龙身长4米,化石发现于坦桑尼亚的敦达古鲁组,生活年代为晚侏罗纪的启莫里阶,约1亿5570万到1亿5080万年前。钉状龙与北美洲的剑龙属是近亲,但是体型大小、身体灵活度、与防御用的板甲形状不同。钉状龙的后背到尾巴分布者尖刺,而非板甲。肩膀或臀部两侧可能有尖朿。

    一个德国挖掘团队在东非发现了数种新恐龙,钉状龙是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它显示了坦桑尼亚与莫里逊组两地在较早期曾经非常接近,莫里逊组位于落基山脉的东部。在这个挖掘团队的3个科学家中,EdwinHennig在1915年首次叙述钉状龙。

    钉状龙的已发现化石包含一个接近完整的尾巴、骨盆、数节背椎。沃纳·詹尼斯利用这些化石,重建出一个钉状龙的骨架模型,在柏林自然史博物馆展出。在2006—2007年,博物馆将这个骨架拆除,并组架出新的骨架模型。除此之外,一个颃骨与尖刺化石曾存放在柏林洪堡大学的洪堡博物馆,但洪堡博物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轰炸,而这些化石一度被认为已经遗失了。但是,近年在博物馆的地下储藏室,发现了颃骨部分。

    模式种是埃塞俄比亚钉状龙,也是目前的唯——种。在1914年,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在美国怀俄明州发现的一些零碎化石,被命名为长刺剑龙,有可能是钉状龙的北美洲物种。

    钉状龙的骨架模型柏林洪堡自然历史博物馆命名争议。

    钉状龙是在1915年由EdwinHennig命名。但是,角龙类的开角龙的属名也是来自相同的希腊文字源,两者只差一个字母,在发音上可能会产生混淆。隔年,为了避免违反国际动物命名法规,EdwinHennig将钉状龙改名为Kentrurosaurus。同时,匈牙利古生物学家法兰兹·诺普乔则将钉状龙改名为Doryphomsaurus。如果有重新命名的必要,较早重新命名的Kentrurosaurus具有优先权。但是,钉状龙与开角龙的属名只差一个字母,并无重新命名的必要,Kentmsaurus仍是有效的属。

    钉状龙的骨架模型,位于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钉状龙体型较剑龙属小。钉状龙身长4米,体重约320千克。在剑龙类恐龙中,钉状龙的体型。

    如同其他剑龙类恐龙,钉状龙是种草食性恐龙。但不同于其他鸟臀目恐龙,

    剑龙类的牙齿小,磨损面平坦,颌部只能作出上下运动。钉状龙的颊齿呈独特的铲状,齿冠不对称,牙齿边缘只有7个小齿突起。其他剑龙类恐龙的牙齿较为复杂。由于禾本科植物直到白垩纪才演化出现,所以钉状龙不可能以草为食。过去曾有理论认为,剑龙类是以低矮的植物叶子、水果为食。另一种可能是,钉状龙能够以后脚站立,以较n的树枝、树。

    钉状龙的板甲与剑龙属的板甲相当不同。钉状龙有许多型板甲沿者颈部与肩膀排列。而背部后方与尾巴通常有6对尖刺,每个尖刺长度为1尺。如同其他剑龙类恐龙,例An欧洲的勒苏维斯龙,钉状龙另有1对尖刺从臀部(也可能是肩膀)往后延伸。剑龙属的骨板可能起体温调节作用,而钉状龙的尖刺可能只有自我防卫的功能。

    钉状龙的模型,以后肢站立,模型位于华沙。钉状龙可能曾被类似异特龙与角鼻龙的兽脚类恐龙所猎食。钉状龙可左右挥动它们有尖刺的尾巴来避免被攻击。而钉状龙臀部两侧的尖刺也可保护它们免受攻击。

    钉状龙与剑龙属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剑龙属缺乏臀部与尾巴连接处附近的一对显著的尖刺。钉状龙的股骨长度与腿的其他部分相比,显示它们是种缓慢而不活跃的恐龙。钉状龙可能用后腿直立起来以接触树叶树枝但正常的状态应该是完全四足状态。

    钉状龙的化石发现于坦桑尼亚的敦达古鲁组,目前已发现2个骨骼’以及零散的骨头,分别来自于成年与幼年个体。这个地层的年代为晚侏罗纪的启莫里阶,约1亿5570万到1亿5080万年前。

    钉状龙与剑龙属的相似处与相异处,可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在坦桑尼亚腾达古鲁地区发现的钉状龙化石,以及北美洲发现的剑龙属化石,两者之间的相似处显示现在分离的这两个地区,过去一度是一个超大陆的一部分,该超大陆名为盘古大陆,而北半部分则称为劳亚大陆。现在分离的这两个地区,过去应该有非常类似的气候,才能生存如此类似的物种。同时,钉状龙与剑龙属的相异处可解释它们不同的祖先,因为随后的板块运动而分隔两地,两个生物群在趋异演化下产生的改变锐龙。

    锐龙

    锐龙意为“非常锐利的尾巴”,是种大型剑龙科恐龙,生活于侏罗纪晚期,距今1亿5400万到1亿5000万年前,它6—10米长。

    装甲锐龙的正模标本,出自理查·欧文的1875年研究。锐龙是于1875年由理查德·欧文所描述,当时命名为Omosaurusarmatus。它是首只被发现的剑龙科,其名字因已被其他动物使用,而被迫更改为现在的名称。

    锐龙化石是发现在英格兰南部威尔特夏及多塞特(当中包括了一节在韦茅斯发现的脊椎,被归类为装甲锐龙)法国、西班牙及葡萄牙(5个年代较晚的骨骼)。沿着脊椎有2排三角形的角板,尾巴上有4Xt尖剌。这个配置很像它的近亲钉状龙。不知为何,很多书本都指出锐龙是一4、型的剑龙科。不过有发现1.5米长的骨盆,可见锐龙是最大的剑龙科之一。

    角龙类恐龙

    鸟臀类草食性恐龙,体长可达九米,成群生活,以植物的嫩枝叶和多汁的根、茎为食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