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处世术:91种左右逢源的圆融处世艺术-与朋友相处的艺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77.主动付出,保持奉献与回报的平衡

    汉德先生既没有学历,也没有金钱,更没有人事背景,但是他却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到底是如何成功的呢?他是一个很会体贴他人的人,他对周围人的体贴,甚至超过了别人的需求。只要你说要上他那里玩,他都会万分地欢迎你去,希望你能住几天,背地里,无论是多么的拮据,内心多么的苦恼,他都好像随时在等你的来临,竭诚地来接待你,甚至在你回去的时候,还要带些小礼物、土产之类的东西。

    无论是多么忙碌,汉德都不会表现出你的来访所带来的忙碌对他会是一种麻烦和困扰。朋友问他何以如此,他说:“像我这样一无所有的人,如果要与别人来往,就不能不令对方感到和我来往会得到某些方面的愉快与益处。”

    事实上,以前的他,既没有学历,又没有金钱,更没有背景,是一个孤独的人,别人都不想理他、与他往来。汉德在忍耐寂寞人生的同时也在努力奋斗着;而他也就在其中学到了与人交往之道,又给别人某些方面的利益。所谓“某些方面的利益”,有时是精神方面,有时是物质方面。

    另外一个例子是出身名门的“富家子弟”富特,他也想成功地做出某些事情来。但是,当他与别人来往的时候,他首先考虑的是这个人对自己有何利用的价值。也许与这个人交往,以后向银行贷款时,会比较容易;也许与这个人做朋友,他会教给致富之道;也许这个人会将土地廉价出售给自己,也许会将办公室借给我。他就是如此这般地对周围的人怀着期待之心,认为与自己接触的人,都会带给自己某些利益。

    汉德和富特与人交往时的态度实在是南辕北辙,完全不同:汉德是奉献给别人某方面的利益;富特则是让别人带给自己某方面的利益。

    我们与周围朋友相处要像汉德一样,以我们的所能来满足他人的欲求。同时,别人对自己有所奉献,也能满足自己的欲求。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最忌讳将人际交往和交换联系起来,认为一谈交换,就很庸俗,或者亵渎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这种想法大可不必有。其实,我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或者是物质,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交换是没有理由的,不值得的人际交往更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我们就无法保持自己心理的平衡。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的。对自己值得的,或者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与保持;而对于自己不值得的,或者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中止这种关系。

    正是交往的这种社会交换本质,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让别人觉得与我们的交往值得。无论怎样亲密的关系,都应该注意从物质、感情等各方面“投资”,否则,原来亲密的关系也会转化为疏远的关系,使我们面临人际交往困难。

    在我们积极“投资”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急于获得回报。现实生活中,只问付出,不问回报的人只占少数,大多数人在付出而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回报时,就会产生吃亏的感觉。

    心理学家提醒我们,不要害怕吃亏。郑板桥的“吃亏是福”的拓片为很多人所珍爱,然而真正领悟其中真意的,恐怕为数不多。实际上,许多人在交往中都是惟恐自己吃亏,甚至总期待占到一点便宜。然而,“吃亏是福”确实有它的心理学依据。“吃亏”是一种明智的、积极的交往方式,在这种交往方式中,由“吃亏”所带来的“福”,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所吃的亏。这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人际交往中的吃亏会使自己觉得自己很大度、豪爽、有自我牺牲的精神、重感情、乐于助人等等,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时,这种强化也有利于增加自信和自我接受。这些心理上的收获,不付出是得不到的。

    另一方面,天下没有白吃的亏。与我们交往的无非都是普通人。在人际交往中都遵循着相类似的原则。我们所给予对方的,会形成一种社会存储而不会消失,一切终将以某种我们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给我们,而且,这种吃亏还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反过来将增加我们的自尊与自信。显然,吃亏将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美好的人际交往世界;而那些喜欢占便宜的人,每占了别人一分便宜,就丧失了一分人格的尊严,就少了一分自信,长此以往,必将在人际交往中找不到立足之地。

    不怕吃亏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不要过多地付出。过多地付出,对于对方来说是一笔无法偿还的债,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人觉得很累,导致心理天平的失衡。这同样会损害已经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我们常常会听人抱怨:“我对他那么好,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他反倒开始不喜欢我了?”殊不知,正是自己付出得太多,才损害了两个人的关系。

    有了家庭也不能丢掉朋友,因为在生活中谁都不能缺少朋友,许多时候,朋友之问的关心、帮助、体贴胜过兄妹,胜过夫妻,而且,深厚的友情往往比爱情更隽永、更真挚、更持久。问题是,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女性朋友,一旦有了爱情,囿于爱情与家庭,并全心全意地投入,与过去的朋友就明显地疏远,对深深浅浅的友情也不那么爱惜了。她们借口是:“哎呀,太忙了。”忙确是真忙。她们情不自禁地沉湎于小家庭的欢乐,她们津津乐道地忙着一份幸福的小日子,至于朋友,至于那些友情,有点顾不得了,似乎有无都无关紧要了。

    其实,交友不仅是一种感情的交往、交流,还是生活的重要扩充。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内容、生活的经历都被内外的因素规划了,圈定了,由此,我们的视野、见地、经验、心胸,便容易为这种“规划”与“圈地”所限制,只能狭小、只能浅薄、只能片面。比较而言,男人比女人博大些,他们有更广泛的兴趣,更注重对外部世界的关注,更多一点探索与冒险精神;而女性朋友如果有了爱情与家庭之后,连朋友的交往热情都减退得一干二净,那么,她们的生活、胸怀只能一天天的更窄更小,而许多悲剧的产生就因为源于“更窄、更小”的缘故。

    但是,在悲剧未发生之前,她们不以为然,而悲剧发生了,她们也认识不到,这正是“更窄、更小”的潜移默化的意识在作怪。当然,不排斥要对爱情专注、对家庭负责。可是,专注不等于放弃其他的一切感情;负责不意味着要疏忽其他的一切关系。她们目以为一味地专注了,负责了,就能看牢幸福、维护家庭、守住生活。生活却偏偏不是看得牢、守得住的。生活需要变化,需要丰富,需要更新。一成不变的“守”,固步自封的“看”,只能使生活一天天地平淡、贫乏、平庸。结果,虽然存在着家庭的形式,而家庭的内容与生命必将趋于萎缩,所以,女人结了婚,千万不要排斥掉自己婚前的一切,更不要丢掉自己结婚前的那些朋友。保持自己的情趣,保持自己的爱好,保持自己的社交活动,保持自己除爱情以外的一切感情联系,是丰富自己、更新自己、完善自己的很好的方法。只有这样不断地丰富、更新、变化与完善,家庭生活才有色彩,爱情和幸福才能保持得长久。

    78.善于倾听朋友的忠告

    美国著名女演员玛丽·马丁12岁时结上了一个“小冤家”——有个女孩老爱揭她的短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女孩对玛丽的攻击面也越来越宽。她说玛丽“骨瘦如柴”;说她“不是好学生”;说她“太顽皮”;说她“说话嗓门太大”;说她“太自私”……等等。起先玛丽尽量忍耐,但后来却禁不住怒火中烧。她眼泪汪汪地去找爸爸。

    爸爸却心平气和地倾听着玛丽的发作。接着他问:“那么,她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怎么会是真话?”玛丽委屈地哭着说,“她说的还会是真话?”

    “玛丽,你想过自己究竟是怎么一个人吧?好,现在你既然已得知那姑娘对你的看法,那不妨将她说的一切一一列出,然后再在她说得对的项上作个记号。至于她说的其他话就不必计较了。”

    玛丽遵命列表。令她大吃一惊的是:小女孩说的话中竟有一半没错!其中有的倒是玛丽无力改变的(如说她“骨瘦如柴”);但玛丽觉得她所说的自己的许多缺点却是完全可以克服的——玛丽突然萌起了克服这些缺点的念头!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对自己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玛丽把纸交给爸爸,但他没有接。

    “那是你自己的事,”他说,“因为你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更真实地了解你自己。但是你得学会倾听——不要由于生气或难受而掩耳。如果别人的议论没错,那么你自会心中有数的——你会听到内心深处引起的一阵共鸣声!”

    以前,玛丽一直认为爸爸是自己所住城市里最有学问的人——他是城里的首席法官兼律师,同时还是学校董事会的董事长。不过眼下她却感到难以接受他的观点。玛丽似乎觉得,如果照他那么办,那就太便宜了自己那位“冤家”了!

    “不过,她当着众人的面说我闲话绝非好事!”玛丽说。

    “玛丽,只有一个办法使人永远不被议论和批评,那就是:什么也不说,或者什么都不干——当然,那不就成了个多余的人。你总不想当那号人,是吧?”

    “是的。”玛丽承认道。

    后来,玛丽又经历了一次更为痛苦的教训。事情发生在她即将登台演剧的那一星期。她担任这出音乐剧的主角,因而心中充满了渴望和激动。

    就在公演前几天,几位朋友准备在邻近的湖畔举行一次野餐会。这是阴冷的一天,妈妈要她呆在家中以免感冒。对此玛丽吵个没完,于是在她保证不去游泳后,妈妈便做了让步。

    看到人家一个个跃入水中,玛丽的心便痒得难受,于是,她穿上运动衣,驾上一叶小舟出游了。

    最后,在玛丽驾舟回到岸边时,有几个男孩恶作剧地猛摇起小船来。小船在刚要靠岸时翻了个底朝天!为了避免落水,她纵身一跃上了岸,但脚掌却正好踩在一只破瓶上,被割开了一条深深的口子。

    玛丽不能出演主角了,候补演员却大获成功。“我还是履行了诺言,没去游泳呀!”她对爸爸说。

    “玛丽,你妈的话你只听进去了一半。她真正要你保证的是‘小心别感冒’——不去游泳只是保证不感冒的因素之一,难怪你倒了霉。”

    玛丽辩解说,“可是所有的朋友都劝我上船去呀!”

    “但他们都错了,是不?”他停了一下,又说,“你会发现,世上有许多人会对你发出五花八门的劝告。别掩上耳朵,什么人的话都可以听听,不过重要的是你得善于分析,并且按照你认为正确的去做。”

    在此后的许多关键时刻,玛丽总会想到爸爸的忠告。她去过好莱坞,满怀希望能进入电影界,所有的摄影场她都去应过试。两年中她一次又一次地去应试,然而每次她都是榜上无名,大家都称她为“应试玛丽”。有个导演对她的频繁应考颇觉厌烦,因而对她不客气地说:“‘应试玛丽’,你的鼻子太大、脖子又太长,你不是演电影的料!请相信我说的全是真话!”

    玛丽想他说的确是真心话。但对于天生的鼻子和脖子自己是无计可施的——她只有加倍努力,才有成功的希望!最后,玛丽需要倾听的那种真话终于进入了她的耳朵——那是一个名叫莎乐美发恩的仁慈又智慧的人对她提出的忠告。当时他正在为圣路易丝歌剧院主持招聘演员的考试。玛丽自然又去应试了,但仍未被录取。不过他把玛丽拉到一边,告诉她:“你得按照你自己的方法唱歌!”

    起先,玛丽对他的忠告无动于衷,因为她太失望了。不过后来当她再一次细细琢磨时,却茅塞顿开!就像爸爸说的,她在内心深处听到了共鸣!她试过种种著名的发声法,但科恩先生却指出她走错了路子!玛丽认识到,他说的是真话!要获得成功,一定得走自己的路,而绝不是步人后尘!

    过了几周,有家好莱坞夜总会招聘演员,这个“应试玛丽”又去了。但这回她不想机械地模仿别人。她想:“我就是我玛丽”。她并不努力使自己招人注意,只是穿上素雅的黑绸衬衣和白色上装。她改用以前在得州学来的发声法放开嗓门歌唱,结果,她终于被录取了!

    自此以后,成功便接踵而来,不久,玛丽便成了百老汇红得发紫的明星。现在,就像爸爸说的那样,玛丽被五花八门的声音包围住了——建议、赞美、批评,不仅有来自亲朋好友的,也有来自权威的戏剧评论家的。玛丽努力使自己听到内心深处的那种共鸣,不过却往往觉得困难重重。她说:“我必须依靠那些乐于指导和帮助我听到真话的人们。”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善于倾听朋友的忠告,只是时刻不要忘了用自己的脑子思索和判断。

    79.适当保留自己的秘密

    在人际交往中,许多青年人常常把自己的秘密毫无保留地袒露出来,有时如果没把自己的心事完完全全地告诉问及的人,心中就会不安,认为自己没有以诚待人。感到对不起人家。

    很显然,这种年轻人在如何对待自己的秘密和如何对待坦,诚这些问题上存在着错误的认识。

    坦诚是交际中的美好品格之一。人需要交流,需要友情,但谁都不愿与一个从不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任何问题都不明确表态的高深莫测的人交往。然而,对于坦诚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坦诚并不意味着别人要把内心世界的一切都暴露给你,也不意味着你要把内心世界的一切都暴露给别人。每个人都有秘密,这是正常的。

    一次约翰把自己的重大秘密告诉了乔治,同时再三叮嘱:“这件事只告诉你一个人,千万别对人说。”然而一转脸,乔治便把约翰的秘密告诉了别人。这种背信弃义有的出于恶意,有的却是无意的。这与个人的品质修养有关。有的人透明度太高,这种人不但不能为别人保守秘密,就连自己的秘密也保守不住。有的人泄漏别人的秘密,不是为了伤害别人,而是为了抬高自己,“咱们单位的事,没有我不知道的。”“我要是想知道某件事,我就一定能了解出来。”——这种人常这样炫耀自己,他们认为,知道别人的秘密越多,自己的身价就越高。用泄漏别人秘密的方法伤害别人、娱乐自己,甚至把掌握的秘密当作要挟别人的把柄,当作自己晋升的阶梯,这种人在现实中也大有人在,对这种人最应该提高警惕。

    由此可见,让他人为自己保守秘密,远比只让自己保守自己的秘密难得多。因此,不是万不得已的时候,你不要让他人分享自己的秘密,要学会自己的秘密自己保守。

    当然,过于封闭自己也是对自己的身心不利的,独自一人忍受心中的烦恼是不堪忍受的,有时我们需要找人倾吐衷肠。这种倾吐,有的是为了企求帮助,请对方出主意;有时则不是为了企求帮助,只要能向人打开心扉就十分满足了。渴望找人诉说心事,这是人之常情,但问题在于你应该找准可以信赖的倾吐对象。倾吐的目的是为了驱除孤独,但如果向不该倾吐的人倾吐了心事,其结果会适得其反,你会因为遭到自己信赖的人的嘲弄和背叛而感到更加孤独。所以,你有必要在平时就找到关键时刻能替自己分担忧愁和苦恼的挚友,以免在需要找人倾诉时无处倾诉。

    对于自己的某种想法、某件事情,当你认为有必要保密时,你该怎样做呢?有两点:一是要耐得住孤独,自己不向他人吐露;二是当他人问及时,能够婉言谢绝。

    婉言谢绝别人对自己秘密的探问确是一门交际艺术。对于关系不甚密切的人,谢绝不会使你为难。然而对于自己的老同事、老同学、老朋友,谢绝时就难以开口了。不过,无论关系是否密切,你在谢绝时最好不用“无可奉告”、“暂时保密”这类过于直率的言辞,应该把话说得柔和些。例如甲想了解乙的择偶标准,就问乙:“想找个什么样的?”乙想对甲保密,就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我还没考虑成熟。”这样,虽然你没有回答对方的问题,对方也非常容易接受。

    80.主动道歉,爽快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道歉最关键的因素在于爽快地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往往为自己的过失寻找借口来冲淡道歉的气氛,这就失掉了别人原谅的机会。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喜欢豪爽。直截了当的道歉会使双方感情更加融洽,这正是我们道歉的目的所在。对错误部分或全部进行道歉,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对他过失的道歉可以鼓励另一个人接受他应承受的责备。

    真心地考虑赔偿

    萨拉有一次到别人家里做客,吸烟的时候打了个瞌睡,把主人传家宝绣单烧了一个洞。当别人的东西被损坏的时候,仅有真诚的懊悔是不够的,应该精心地考虑赔偿。如果你问:“我可以赔偿吗?”通常是无效果的,主人会说:“没关系,你不必在意!”萨拉是这样解决的——他把修理绣单女工的电话号码告诉了主人,并说明由他来付钱。

    把你的歉意写出来

    在有些情况下,物品损坏了不能修理或赔偿。巴巴拉在一次聚餐中醉酒,把主人镶蓝宝石的金手镯扔到垃圾堆中处理掉了。巴巴拉赔偿不起。他写了一个便条,用比说“对不起”更好的方法表达他的懊悔。在便条里,可以更详尽地表达你的感情。便条也是你表达道歉的一个标志。失主可以一次次地读到它。不管承认与否,我们有些人还是喜欢书面的悔过书。

    便条是这样写的:“我知道对我昨晚的行为是没有理由原谅的。但我相信,你理解我不会故意扔掉您的手镯。如果我当时不过量饮酒,是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的。”他承认,餐桌上女主人递给他一杯苏打水,含蓄地劝阻他不要过量饮酒,可他却无视这彬彬有礼的暗示。

    巴巴拉交便条的时候,还附上少量的女主人最喜欢的香水。他很清楚,这小小的礼物并不是对手镯的赔偿,而是他真诚懊悔的象征。

    道歉之后要改正

    有这样一位女士,她丈夫经常当众贬低她。他每一次失口后,都用一束玫瑰表达自己的歉意。一天晚上,她把一束用荆棘缠起的玫瑰放在他的枕头上,并离开了他。她这样做是想提醒他,仅仅送玫瑰道歉是不够的,应该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和每一个道歉一样,情侣之间的道歉应是发自内心的,旨在不重复以往发生的错误。

    道歉不一定表示自己有错

    生活要求我们,在有些场合下,不管自己是否有错,是否有意道歉,都需说:“对不起!”比如:

    (1)当你与你的上司争吵,你说他“傻瓜”的时候。

    (2)当你与配偶吵架,你是对的,但你也有责任,因为再过一小时,你们就要去你父母家参加庆祝他们结婚纪念日的聚会。

    (3)当一个多事的人听到你重复别人隐私的时候(即使这隐私是真的)。

    适时道歉的人,为了避免一场纠纷的爆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对不起”;而我们知道,有的人在自己行为正确的情况下从来不道歉。他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时常遇到一些麻烦。

    81.与朋友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八大要领

    批判地思考

    每一种人际关系都是独特的和神秘的,但是,如果你努力做到清楚地思考,就有可能对将要发生什么事情,为何会发生以及对未来的影响有一个透彻的了解。首先,你应该确认你建立某种人际关系的目标是什么,在目标中,既有适用于大多数人际关系的一般性目标,如,志趣相投,能清楚地沟通;也有只适用于某种特定问题、特定关系的目标,例如同事、门房、父母、密友、监管人、客户、侄女,照看小孩的临时雇佣、前夫(妻)、医生、新近的情感知己等等。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往往不能确认目标,或有了目标而不坚持。结果,他们总是长时间与他们所厌恶的人来往,而抽不出太多的时间与他们所喜欢的人呆在一起。或者他们对交往的对方总怀有过高的期望。从而损害本来应该很好的关系,如,与恋人、好友、治疗专家、同寝室的人、网球搭档、酒友、职业顾问的关系……太多了,数不胜数!如果对人际关系的目标确定得恰当而现实,那么,你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和谐地发展,令双方满意。反之,对对方的期望值过高,总想少付出,多索取,那么,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只能走向死胡同。

    对人际关系进行批判的思考还包括另一个因素,即为了了解所发生事情的基本动态,你要学会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反映了我们深层次的意识和态度。例如,有时候,小孩、成人,甚至宠物为了让他人注意自己,故意做一些惹人讨厌的举动。对一个人来说,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被人忽视了,哪怕是稍加留意,甚至谴责或责骂,都比被人忽视要好。然而,父母、老师和上司,以至于每个人,并不真正了解这种惹人讨厌的行为所蕴含的真实意义,并对之给以回应,而是用谴责和责骂来对待消极的行为,从而造成了无休止的恶性循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提出这类的问题:“他这么捣蛋、这么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以便搞清楚其深藏的动机。

    有效地沟通

    与其他的因素相比,错误的沟通对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要负更大的责任。你常常听到“我们只是不会沟通”这样悲观的话吗?正如我们发现的,有效地沟通需要把思考、语言和社交技巧结合在一起。例如,人们在交谈时,常常只想着接下来要说什么,因而并未真的用心去听。有的人彼此相识多年,然而对对方的所思所想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他们不努力去听和了解。

    为了参与有效的讨论,你必须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聆听他人的反应,在此基础上或作出回答,或进行提问,以便更好地了解对方的观点。当两个人以这种方式进行对话时,他们就处于一个彼此尊重的气氛之中。这样一来,就能进行有意义的沟通。每个人的沟通风格是有差异的,为了避免误解、冲突以及关系破裂,你需要对不同的沟通风格有所了解。

    有效沟通的另一个方面是清楚和准确地使用语言。如果某人在沟通中使用的语言很含糊,不准确,那么,对方一般就无法准确地理解说话者的真正意思,而认为他或她是在很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结果,人们往往会因此而导致沟通不畅,出现麻烦。如,“我爱你”是一句极其简单的表述,但由于不同的人物和地点,它却能够表达多种不同的意思。对某个人来说,“我爱你”可能意味着“我认为你是一个可爱的人,对我有很强的性吸引力”,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则意味着“你是我最好的配偶,我希望我们能天长地久”。如果是这样的话,沟通的双方很可能要产生误解,甚至使双方的关系破裂。鉴于此,你自己无论在说话和行为方面,一定要努力做到清楚、准确,这样就能避免误解。误解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大敌,它往往在一开始并不显眼,但如果不注意,慢慢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发展成为危害彼此关系的大问题。

    换位思考

    大多数亲密关系——恋人关系、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的成功,直接与你能否做到移情或换位思考相关。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善于了解他人。我们所说的这种移情就是情感上亲密关系所包括的全部内涵。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两个人都只为自己着想,期望他人能为我做点什么,而不考虑自己应该为对方做点什么,那么,这种关系就不会顺利发展,必然会矛盾重重。健康的人际关系应该建立在利益共享、互相帮助的基础上,而不是一方付出,一方获得的基础上。了解他人,体恤他人,这是你应该具备的能力,这样做可以激发你对他人的爱、同情和理解,而这些情感是形成每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的核心。

    在此,不妨回顾一下你与关系亲密的某人发生的一次最后的争吵。毫无疑问,你认为你对问题的看法是清楚无误的,而对方的看法是错误的。尽管你努力做到克制和忍让,但对方试图强迫你按照他或她不清楚的思路看问题。自然,对方可能也会与你的想法一样。一旦两个人(或多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这种缺乏移情和利己姿态的基础上,双方的关系肯定会恶化。只有在事态发展到极为严重的情况下,双方可能才会真正地为对方着想。

    一旦你与他人的关系出现这种紧张的状况,你可以采取这样一种对策,即作为一个成熟的思考者,通过问对方为什么他或她会得出那样的观点,使自己能做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然后把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上。接下来,你可以问对方:“如果你处于我的位置,你会如何看问题,你将怎样做?”用这样的方法交换角色,移情地思考,就能使讨论有效地进行下去。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避免彼此的交流充满仇恨(如说“你是个白痴”;“你迟钝得像榆木疙瘩”),双方能够相互了解,和谐相处,愉快合作。

    通过理性建立信任

    正如靠理性不能完全揭开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段感人的音乐、一个超常的精神体验或由幽默引起开怀大笑的奥秘一样,要解开人际关系的奥秘也不能完全依靠理性。你的理性能力是强大的,但是,它也有局限,重要的是要认识这些局限,并尊重它们。人们试图能用逻辑和推理解释清楚人们所经历的一切,这是不可能的。不过,理性有助于你搞清楚你的情感生活的轮廓和模式,以及许多形成人际关系现象的其他因素。

    假定和你关系很密切的某人做的一件事深深地伤害了你。当你遇见这位朋友,问他为什么要那样做时,假定他的回答是“我没有任何理由——我只是那样做了。”对此,你会有何感想?相反情况下,我们期望人们——包括我们自己——能了解和解释清楚他们为何要有某种行为举动的意图,这样,他们就能对自己的选择进行某种控制。人们会因许多不同的理由——做事不假思考、自私、愚蠢、无情无义、虐待狂——而伤害与自己关系很密切的人。人们不会无端地表现出某种行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们每做一件事都有其自身的考虑,你的自信和对他人的信任就是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的。如果你的朋友对你说:“我伤害了你,我非常抱歉——当时,我只考虑自己,而没有意识到会伤害你;是我错了,今后我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那么,你就有了一个能与你的朋友在未来建立关系的基础。但是,如果你的朋友对你说:“我伤害了你,但我说不出任何理由,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会发生类似这样的事。”那么,你就很难继续信任他。继续保持这样的关系,就会伤害你的心。

    理性是使人际关系成为可能的框架,人际之间的关系越亲密,理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在与恋人或配偶等亲密的人际关系中,你是最脆弱的,你的感情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了对方。理性是一张安全网,它能给你走高空钢丝的勇气。你之所以能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是因为你认为他们的选择是由理性所控制的,或至少受理性的影响,你依靠的就是这个信念。当然,即使最好的意图也会被盲目的激情、难驾御的感情、预料不到的冲动所制服。虽然感情可能会爆发,暂时地压倒你的理性能力,但是,你的意志和决心能再次把事情调整好,重新把理性放在首位,用理性来指导你的感情,这样,你的选择就能反映你最高的价值观。这就是为什么善于思考的人甚至在他们摔下来后,还敢继续再走钢丝的原因,因为他们坚信,善意的人们是服从理性的。

    培养创造性

    请回顾一下你最近一次开始与他人建立的一种新的关系。为了培育恋爱关系,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你很可能动了一番心思,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自己动手做卡,送令人惊喜的礼物,搞独特的活动,与对方进行倾心的交谈。现在,请思考一下你目前与他人拥有的长期关系:你发现你们之间开始有厌烦的感觉或裂痕了吗?你们陷入日常的活动模式中,按照定好的计划做同样的事情了吗?你们的交谈总是离不开那几个话题,发表的见解总是大同小异吗?是不是已经不再动手做卡,送优雅的礼品给对方,使对方有小小的惊喜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也不必过分责备自己,因为这是人际关系衰退很常见的征兆。

    “亲昵生狎侮”,这句话说明了人们惯常的一个特性,即和我们亲近的人,我们对之汇报以很放心的态度,一切问题都没有了,一切都是老套的习惯常规了,这种情况就会消耗我们与他人关系的活力。既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活力,有生机的,那么,若把它们当成机器一样,以为老是靠那一个马达就能运转,那将导致它们生锈,并最终无法运转。然而,在许多情况下,通过给它们注入与你在关系开始时投入的同样精力,鼓励对方意识到他或她创造性的潜力,人际关系就能够重新恢复活力。其结果必然是:双方之间创造性的溶合将鼓起你们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珍视自由和责任

    健康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关系:关系的双方都愿意承担各自的责任,并珍视他人的自由。责任是自由逻辑的结果,虽然人们珍视他们个人的自由,但当事情没有按照原先的计划发展时,他们倾向于逃避责任。请思考这样的处境:你正与许多同事合作完成一项重要的工程,当客户提出你们研究小组的工作不符合要求时,高级主管想知道谁应该为这件事负责。依你在其中的处境来说,你该说什么呢?或假定你是一个快要过生日的孩子的家长,你答应孩子要买一场特殊音乐会的门票,但是,你延误了时间,当你赶去买票时,票已经售完。你会给孩子作怎样的解释呢?如果你发现你自己在这些情况下,本能地试图减小你个人的责任(扩大他人的责任),那么,这并不奇怪,通常人们都会这样去做。但是,健康的人际关系应建立在愿意承担责任而不是逃避责任的基础上。通过完全承认你的责任,他人就会被你的道德人格所折服,从而激励他们也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然而,如果你经常为你的错误和失败逃避责任,那么,你与他人的关系就不会存在信任和善意,你的道德人格就难以得到发展。

    承担责任意味着促进自由,追求个人的自由是一件很自然和正当的事情。但是,为了建立与他人健康的关系,促进和尊重他们的自由也是同样重要的。例如,假定你绝对确信你知道怎样做对某人最有利——你的孩子应该选择某所大学,或你的恋人应该同意与你结婚。如果为了使他们作出“正确的”决定,你很巧妙地操纵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你这样做是正当的吗?从长远来看,这样与对方作对,或许对于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最有利的。健康的关系重视他人自己作决策的自主权,而不能把我们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一旦他们发现你在试图对他们施压,或在操纵他们,你与他人之间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互相信任——就会受到损害。

    解决问题

    每个人的生活中必然要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同样,在人际关系中也会遇到大量的问题,因而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处理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即对待问题应抱何种态度。有的人看见问题就感到恐惧和厌恶,被问题所吓倒,使人际关系受到破坏。有的人则用批判思考者的自信来对待问题,把问题看成是澄清事实,改善与他人关系的机会。尼采曾经说过:“未被逆境摧垮的人会变得更坚强。”这句话也能用来说明人际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强大和最有活力的关系是那些经过考验,战胜逆境,患难与共的关系,而最脆弱的关系则是那些未经过考验的关系。因此,在后者这样的关系中,人们很难具备处理问题的技能和自信,所以一遭挫折,双方的关系就出现裂痕甚至中断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有不断地努力去解决或大或小的问题,才能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自信,才能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

    例如,在任何一种人际关系中,都要涉及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如在家庭关系中,有的问题是容易解决的:电视坏了,冰箱里没有储存的食品了;你俩应邀参加一个你们都不想去的婚礼。有的问题则较严重:你或你的配偶在另外一个城市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你不同意对你的孩子灌输那种宗教信仰。有的问题则是致命的,它们对双方之间的关系能造成严重的损害,直接威胁到你与对方关系的存亡:你和你的配偶之间没有了爱;你们俩只有一个人想要孩子;你与配偶之间经常互相谩骂、动手动脚。

    虽然并非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但是,通过采取步骤(4):“破解生活难题的能力”中所叙述的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有可能明确地找到问题的症结,提出许多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它们进行评价,得出明智的结论,并用决心和灵活性去实施你的方案。

    处理好依赖和独立的关系

    健康的人际关系能把依赖和独立调整到最佳的平衡状态,当这个平衡被打破时,即有的人依赖性太强或过分独立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你的生活中,你可能经历过这种失衡的情况。在有的关系中,你可能对对方有很大的依赖性,而对方却较独立;而在另外的关系中,你可能感到对方不能很好地尽责,过分依赖你。

    在你的生活中,你可能对不同的人扮演着这两种角色,有时候,你并不是故意这样去做,完全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例如,你可能在情感上非常依赖你的父母,但是,在与朋友的关系中,你则较为独立。或者在工作中,你可能发现你自己事事要征得老板的同意,过分依赖上司的指导,但是,在与恋人的相处过程中则能做到独立。此外,在相同的关系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时较为独立,有时则表现出较多的依赖性。例如,在你的恋爱关系中,一开始可能较为独立,但是,随着关系的发展,你变得越来越依赖对方,最终无法控制你的情感。或者你与他人的友谊最初可能表现为你过分地依靠这种友谊以满足自己的许多需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逐渐地成为较独立的角色。独立和依赖在人际关系的双方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角色,它反映了双方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尤其如此,因为在亲子关系中不同的生活阶段,依赖和独立是常常互换的。

    如果你发现某种关系失去了平衡,例如,你或是过分的依赖或是过分的独立,那么,你该怎样做才能使两者达到平衡呢?健康的关系需要一个强大和安全的“自我感”。当你感到在关系中过分地依赖时,这是你的自我感软弱,你从外界寻求稳定、力量和完整的征兆。既然你不能全身心地爱你自己,那么,你就希望其他人能填补这个空隙,而这是不现实的期望。有的人总爱说:“我不知道如果你离开我,我该怎么办”这样的话,这表明他或她缺乏独立感。实际上,其他人的爱抚并不能弥补你自己自爱的缺乏,既然你都看不起自己,不认为自己有值得别人爱的地方,那么,你就不会完全地去接受他们的爱。因此,在依赖的关系中是没有安全感的,处于这种关系的人常常爱问:“你真的爱我吗?你能再说一遍吗?你能对我证明这一点吗?”但是,在依赖的关系中,你越渴望和急迫,对方就可能离你的期望越远。克服依赖思想要在自爱和自尊的基础上,从培养你强有力的自我感做起。

    有趣的是,在人际关系中,过分的独立来自于与过分的依赖一样的人格动力,即软弱的自我感,缺乏足够的自爱和自尊。因为这种内心的脆弱和较低的自尊使你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而要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必须有不怕被排斥和受伤害的勇气。过分的独立常常会逃避亲密,因为他们害怕情感的亲密有朝一日会被冷酷的分离所取代。克服这种由过分独立而引起的疏远的办法,与对待过分依赖的办法完全一样:培养你强大的充满活力的自我感,因为这种自我感是建立在自爱和自尊的基础之上的。

    82.远离与朋友交往的十大误区

    许多人交友处世常常涉入这样的误区:好朋友之间无须讲究客套。他们认为,好朋友彼此熟悉了解,亲密信赖,如兄如弟,财物不分,有福共享,讲究客套太拘束也太见外了。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过头,不讲客套,这样,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因此,对好朋友也要客气有礼,可以不强调自己的“面子”,但不可以不给朋友面子。

    和谐深沉的交往,需要充沛的感情为纽带,这种感情不是矫揉造作的,而是真诚的自然流露。当然,我们说好朋友之间讲究客套,并不是说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僵守不必要的繁琐的礼仪,而是强调好友之间相互尊重,不能跨越对方的禁区。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侵入这片禁区,从而引起隔阂冲突。譬如,不问对方是否空闲、愿意与否,任意支配或占用对方已有安排的宝贵时间,一坐下来就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全然没有意识到对方的难处与不便;一意追问对方深藏心底的不愿启齿的秘密,一味探听对方秘而不宣的私事;忘记了“人亲财不亲”的古训,忽视朋友是感情一体而不是经济一体的事实,花钱不记你我,用物不分彼此,凡此等等,都是不尊重朋友,侵犯、干涉他人私生活,朋友会感到你粗鲁庸俗。也许你和一般人相处会以理性自约,但与朋友相聚就忘乎所以,或指手画脚,或信口雌黄、海阔天空,或在朋友言语时肆意打断,讥讽嘲弄,或顾盼东西,心不在焉,也许这是你自然流露,但朋友会觉得你有失体面,没有风度和修养,自然对你产生一种厌恶轻蔑之感,改变了对你的原来印象。所以,在朋友面前应自然而不失自重,热烈而不失态,做到有分寸,有节制。

    (4)随便反悔,不守约定,使朋友对你感到不可信赖。你也许不那么看重朋友问的某些约定,对于朋友们的活动总是姗姗来迟,对于朋友之求当时爽快应承,过后又中途变卦。也许你真有事情耽误了一次约好的聚会或没完成朋友相托之事,也许你事后轻描淡写解释一二,认为朋友间应当相互谅解宽容,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孰不知朋友们会因你失约而心急火燎,扫兴而去。虽然他们当面不会指责,但必定会认为你在玩弄朋友的友情,是在逢场作戏,是反复无常、不可信赖之辈。所以,对朋友之约或之托,一定要慎重对待,遵时守约,要一诺千金,切不可言而失信。

    (5)乘人不备,强行索求,使朋友认为你太无理、霸道。当你有事需求人时,朋友当然是第一人选,可你事先不作通知,临时登门提出所求,或不顾朋友是否情愿,强行拉他与你同去参加某项活动,这都会使朋友感到左右为难。他如果已有活动安排不便改变就更难堪。对你所求,若答应则打乱自己的计划,若拒绝又在情面上过意不去。或许他表面乐意而为,但心中却有几分不快,认为你太霸道,不讲道理。所以,你对朋友有求时,必须事先告知,采取商量口吻讲话,尽量在朋友无事或情愿的前提下提出所求,同时要记住: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强求。

    (6)不识时务,反应迟缓,使朋友对你感到厌嫌。当你上朋友家拜访时,若遇上朋友正在读书学习,或正在接待客人,或正和恋人相会,或准备外出等,你也许自恃挚友,不顾时间场合,不看朋友脸色,一坐半天,夸夸其谈,喧宾夺主,殊不知人家早已如坐针毡,极不耐烦了。这样,朋友一定会认为你太没有教养,不知时务,不近人情,以后便想方设法躲避你,害怕你再打扰他的私生活。所以,每逢此时此景,你一定要反应迅速,稍稍寒暄几句就知趣告辞,珍惜朋友的时间和尊重朋友的私生活如同珍重友情一样可贵。

    (7)用语尖刻,乱寻开心,使朋友突然感到你可恶可恨。有时你在大庭广众面前,为炫耀自己能言善辩,或为哗众取宠逗人一乐,或为表示与朋友之“亲密”,乱用尖刻词语,尽情挖苦嘲笑讽刺朋友或旁人,大出其洋相以博人大笑,获取一时之快意,竟不知会大伤和气,使朋友感到人格受辱,认为你变得如此可恨可恶,后悔误交了你。也许你还不以为然,会说朋友之间开个玩笑何必当真,殊不知你已先损伤了朋友之情。所以,朋友相处,尤其在众人面前,应和蔼相待,互敬互慕互尊,切勿乱开玩笑,用恶语伤人。

    (8)过于小气,斤斤计较,使朋友认为你是悭吝之人。你可能在择友交友时,认为朋友的友情胜于一切,何必顾虑经济得失。这种思想使你与朋友相处时显得过于拮据,事事不出分文;或患得患失,惟恐吃亏。对朋友所馈慨然而受,自己却一毛不拔,这会使朋友感到你视金如命,是个悭吝之人。所以朋友之交,过于拮据显得悭吝小气,而慷慨大方则显得豪爽大度,它会使友情牢固。

    (9)泛泛而交,大肆渲染,使朋友感到你是轻佻之人。你可能由于虚荣心或荣誉心所驱,也可能交友心切,认为交友愈多,本事愈大,人缘愈好,往往不假选择考察,泛认知己,患“好交症”。此时,朋友已在微微冷笑,认为你是朝三暮四的轻佻之人,不可真心相处,结果你会失去真正的朋友。所以,朋友之交,理应真诚相待,感情专一,万不可认为泛交会使自己显赫。

    (10)一意孤行,不听人意,使朋友感到你是无为多事之人。是朋友就要同舟共济,对好意之计应认真考虑,妥当采纳。也许你无视这点,每遇一事,一意孤行,坚持己见,无视朋友之见,依旧我行我素,结果自己吃亏,朋友受累。这必定使朋友感到失望,认为你太独断专行,不把朋友放在眼里,是个无为多事之人,日后渐渐疏远你。所以你在遇事决策时,应多听并尊重朋友意见,理解朋友的好心,即使难以采纳的意见,也要说清楚,使人觉得你在尊重他。

    精心维护“关系网”

    提起关系网,有时人们带有某种贬义,这是片面的。关系网本身没有错,它是中性的,关键看它是怎样建立起来,是怎样运用的。如果建立关系网不违背一定的道德标准,运用关系网也没有超出法律制度规定,那么,这样的关系网会对你有很大的裨益。

    外国成功学有“友谊网”之说。认为,喜欢别人,又能让别人喜欢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成功的人们大多喜欢广泛交际,形成了自己的一面“友谊网”。比如,你要某人推荐几个供你拜访的朋友,如果这个人是个失败的人,他只能好不容易为你提供一两个人,而且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一两个人的地址和电话。成功的人就不同了,他们会推荐出一大堆朋友,而且是在长长的名单上寻找,因为名单上包括各式各样的朋友。由此显示出成功者与失败者在交友方面的差别。

    成功的人大多是有关系网的人。这种网络由各种不同的朋友组成,有过去的知己,有近交的新朋;有地位高的,有地位低的;有不同行业的,有不同特长的,也有不同地方的……这样的关系网才算是比较全面的网络,也就是说,在你的关系网中,应该有各式各样的朋友,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你提供不同的帮助;当然,你也要根据他们不同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帮助,这才是关系网应当具有的特征。

    那么,该怎样编制和维护关系网呢?下面几个原则可供借鉴:

    多方面获得挚友

    做别人的好朋友以及拥有一位好朋友都能使人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并能使人终生感到满足和享受。怎样才能获得挚友呢?

    (1)挤时间交朋友。有些人常说:“我当然愿意交好朋友啦,只是时间不允许。”实践证明:我们要是想真心做一件事情,时间是会充裕的。

    为朋友挤出时间可能意味着不能及时收拾房间,或错过你所喜欢的电视系列剧。但友谊的乐趣能弥补这些微不足道的损失。

    (2)重视小事情。朋友遇到困难时助一臂之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给朋友打生日电话等表面看起来是不足挂齿的小事,却是保持友谊必不可少的行为。

    (3)敞开心扉。有些人不愿把自己心灵深处的恐惧、失望以及消极的情绪暴露出来。可是,在建立友谊的过程中有时必须要敞开心扉。

    埃琳在学校与两个女同学非常要好。某星期天,这两个女同学没叫埃琳就一块逛街去了。这件事使埃琳十分伤心。当她俩回校后,埃琳想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但还是不由自主地说:“我真痛苦啊!”她们知道实情后才突然意识到,友谊对埃琳来说意味着什么。她俩十分诚恳地向她表示了歉意。16岁的埃琳从自己的经历悟出了这样的哲理:只有让别人充分了解自己,别人才会感到你和他们在心灵上的沟通。

    (4)注重人的差异。每个人由于性格、脾气和修养的不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也各异。对朋友不必吹毛求疵,更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朋友的某个“缺点”在某方面来说也许是优点呢。

    艺术家安妮曾给我讲过这样一段往事:“我70岁时,感到心情十分沮丧,因为我已是个老态龙钟的人了。然而我的一位81岁的朋友却独出心裁,举行了一次‘70岁年轻人’聚会。在聚会上,她坚持让我们玩跳绳游戏,跳方格,扔飞碟等。这可把我们的大儿大女们吓坏了,他们个个捏着一把汗,生怕有人会摔断胳膊或扭伤脚。然而,这是我进入老年人行列后惟一的乐趣,我痛快极了。”

    马萨诸塞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韦斯说,建立友谊的诀窍之一就是要把共性的东西有机地溶为一体,从中了解到许多共性的东西,就能达到相互沟通。

    (5)切忌斤斤计较。有的人既要朋友,又不想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些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纽约市旅游代理人斯特拉·沃尔夫在外国旅游期间,结识了许多的朋友,诀窍何在?因为她实践了法国小说家亚历山大·杜马的交友艺术:“忘记所付出的,牢记所得到的。”

    斯特拉无论何时发现朋友遇到了困难,她都会全力以赴去帮助。一位朋友被解雇了,她就在自己的代理处给安排了一份工作。当未婚夫的朋友抱怨生活孤寂时,她就为其当红娘。她为了朋友放弃了许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然而得到的只不过是一束鲜花或一封感谢信。她却感到十分快乐和幸福。

    (6)接受帮助。有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人成为你的朋友,就请他帮助你。”付出固然比获得重要,但重要的是要让朋友明白你也需要得到他们的帮助。正如你帮助朋友而感到幸福一样,也要为朋友能帮助自己创造机会。

    有一次,莱森的汽车出了毛病,可当时他急需到另一城镇去采访。玛丽知道后,主动提出要开车60英里专程去送他。为了不给她添麻烦,莱森婉言谢绝了。

    挂上电话后莱森才意识到,她肯定很失望。果然不出所料,他们的关系就随之冷淡了。另一次,莱森给她打电话说,他准备外出度假,正愁不知如何安排他家的小猫。“让我来照料吧!”她很高兴地承担了这件事。这一次,他怀着十分感激的心情接受了她的帮助。事后,他们的友谊又恢复如初了。

    主动与人联系,勤打电话

    建立“关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与人失去联络。不要等到有麻烦时才想到别人,“关系”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会生锈。若是半年以上不联系,你就可能已经失去这位朋友了。

    因此,主动联系就显得十分重要。试着每天打5到10个电话,不但能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还能维系旧情谊。如果一天打通10个电话,一个星期就有50个,一个月下来,便可达到200个。平均一下,你的人际网络每个月大概都可多十几个“有力人士”为你打通环节。

    经常进行感情投资,加强联络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当你遇到了困难,你认为某人可以帮你解决,你本想马上找他,但你后来一想,过去有许多时候,本来应该去看他的,结果你都没有去,现在有求于人就去找他:会不会太唐突了?甚至因为太唐突而遭到他的拒绝?在这种情形之下,你不免有些后悔“平时不烧香”了。

    法国有一本书名叫《小政治家必备》,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起码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人当起总理来,自然就容易记起你来,大有可能请你担任一个部长的职位了。

    这种手法看起来不太聪明,但是非常合乎现实的。一本政治家的回忆录中提到:一位被委任组阁的人受命伊始,心情很是焦虑。因为一个政府的内阁起码有十几名阁员(部长级),如何去物色这么多的人去适合自己?这的确是一件难事,因为被选的人除了有适当的才能、经验之外,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要和别人有交情才好办事儿,不然的话,任你有登天的本事,别人怎么会知道呢?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互相淡漠,这是很可惜的。所以,一定要珍惜人与人之间宝贵的缘分,即使再忙,也别忘了沟通感情。

    很多人都有忽视“感情投资”的毛病,一旦关系好了,就不再觉得自己有责任去保护它了,特别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例如该通报的信息不通报,该解释的情况不解释,总认为“反正我们关系好,解释不解释无所谓”,结果日积月累,形成难以化解的问题。

    而更糟糕的是人们关系亲密之后,总是对另一方要求越来越高,总以为别人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但是稍有不周或照顾不到,就有怨言。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损害双方的关系。

    可见,“感情投资”应该是经常性的,也不可似有似无,从生意场到日常交往,都应该处处留心,善待每一个关系伙伴儿,从小处细处着眼,时时落在实处。

    “关系网”要好,不一定求大

    有的人整天忙忙碌碌,认识很多人,整天为应付自己找来的关系而叫苦连天。网织得很大,但漏洞百出,而且又有许多死结,结果使用起来没有实绩,撒进海里网不到鱼。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时就要理顺关系网,该增的增,该删的删,该修的修,该补的补。要织一张好的关系网,应遵循以下步骤:

    (1)筛选。把与自己的生活范围有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的人记在一个本子上,把没有什么关系的记在另一个本子上,这就像是打扑克中的“埋底牌”,把有用的留在手上,把无用的埋下去。

    (2)排队。要对自己认识的人进行分析,列出哪些人是最重要的,哪些人是比较重要的,哪些人是次要的,根据自己的需要排队。这就像打扑克中要“理牌”一样,明白自己手里有几张主牌,几张副牌,哪些牌最有力量,可以用来夺分保底,哪些牌只可以用来应付场面。

    由此,你自然就会明白,哪些关系需要重点维系和保护,哪些只需要保持一般联系和关照,从而决定自己的交际策略,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3)对关系进行分类。生活中一时有难,需要求助于人,事情往往涉及到很多方面,你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援,不可能只从某一方面获得。

    比如,有的关系可以帮助你办理有关手续,有的则能够帮助你出谋划策,有的则能为你提供某种信息。虽然作用不同,但对你都可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一定要进行分门别类,对各种关系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分析、鉴别,把它们编织到自己的关系网之中。

    设计“联络网”也许不难,但是把它的内容落到实处就不那么容易了。一是要识门。也就是说,对于与自己求助的事情有重要关系的部门、人员一定要清楚、熟悉他们的工作内容和业务范围。二是要识路。也就是说,要熟悉办事儿的程序,先从哪里开始,中间有哪些环节,最后由什么部门决定,都应非常清楚,省得跑来跑去,重复找人。

    有了一张好的“联络图”后,聪明的人就会懂得如何保护和维系这张图,使它一直有效。他应该不断和图上的人保持联系,加深彼此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保持旧的关系,发展新的关系,使自己的“联络图”越来越丰富。

    这时,你就可以画一张“求人联络图”了。

    一个人托人办事儿的实力和资历也往往体现在这张“联络图”上。有能耐的人,他的这张图质量高、价值高,在需要托人办事儿时左右逢源,无所不能。

    随时调整关系网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我们的人际体系,如果不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就会逐步处于落后的、陈旧的、甚至僵死的状态。因此,一个合理的人际结构必须是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动态结构。动态原则反映了人际结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前后联系上的客观要求。

    所以,要不断检查、修补关系网,随着部门调整、人事变动及时调整自己手中的牌,修补漏洞,及时进行分类排队,不断从关系之中找关系,使自己的关系网一直有效。

    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调节人际结构的情况一般有三种:

    (1)奋斗目标的变化。也许你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也许你的奋斗目标变了,比如弃政从商吧,这需要你及时调节人际结构,以便为新的目标有效地服务。

    (2)生活环境的变动。在当今这样的信息社会,人口流动性空前加快,本来在A地工作的你,忽然到B地去工作。这种环境变动,势必引起人际结构的变化。

    (3)某些人际关系的断裂。天有不测风云,朝夕相处的亲人去世了,在悲哀的同时,不能不看到人际结构的变化。

    可见,调节人际结构有被动调节和主动调节两种,不管是何种调节,都要求我们能迅速适应新的人际结构。

    83.与朋友进行真正有价值的交往

    交往是人最基本的社会需求之一。交往能使人产生多种兴趣和爱好,例如,它能推动人去学习和模仿;反之,也能对此起阻碍作用,这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在选择朋友方面没有什么要求,相互关系也不太协调,经常在一起谈些低级趣味的“信息”,这是令人满意的交往。欲进行真正有价值的交往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每个人都应该清楚自己对人有什么益处,能为别人做点什么

    大文豪高尔基劝诫人们说:“任何时候也不要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即认为对方的缺点多于优点。”在交往中经常会碰到对别人的态度问题。态度傲慢、居高临下的人很难与人交往;与此相反,那些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则广交好友。这是建立良好关系的条件。人们的交往应该是主动的,这种主动性不仅应当表现在语言上,而且要体现在行动中。

    要善于正确地了解别人行为的内在因素

    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在失去听力以后曾这样描写过不理解他厄运的人:“你们认为我是个凶狠、精神失常的人,或者是个仇视世道的人……但你们并不了解,由于人所不知的原因,我才成为你们想像的那种人,我怎么向你们解释呢?我丧失了听力,而它应该比其他人的更完好,更灵敏……”生活中的确经常有人错误地评价别人的行为。人们正常的相互关系不仅应当具有合理性,而且要有理解别人、同情别人、与朋友同甘共苦的热情和愿望以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德。

    为了在人们之间建立正常的关系,交往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

    交往文明除了诸如尊重别人,友好相处,有忍耐性等特点外,还需要具备恭谨谦让和接人待物有分寸等品质。恭谨谦让是一种性格特点,其主要内容是在社交场合下维持某种行为原则,遵守礼仪。

    人们的交往文明与其交往的习惯特点有关,它们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正确对待第一次见面时对方给自己留下的最初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印象的产生都受信息不足的限制,即我们还不知道对方“实际上”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是表面一看;对方看你也是一样。一个人的外貌,包括长相、举止言谈、衣着打扮、发型、口才都会影响人们对他最初的印象。从凭“衣着打扮”做出评价到对其“才智”和内心世界做出评价还相差甚远。如果发现上述最初印象不可靠,应善于及时加以改正。

    其次,还要善于不带任何偏见地结交朋友,这是交往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偏见会使人们对一个人的具体性格特点产生错误的认识。

    不要把自己的特有爱好和习惯强加给别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树立一种信念,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性格和行为是最符合规范的。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就能自觉地经常检查自己,正确地评价别人。在生活中,在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维护他人的利益是很必要的。相互关系,甚至与最亲近的人的相互关系之所以遭到破坏往往是对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过于认真。

    84.掌握分寸,恰到好处地和朋友相处

    著名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寓言《杰米扬的汤》。寓言说的是有位善做鲜鱼汤的杰米扬,为了款待老友福卡,做了一锅香美可口的鱼汤,一盆接着一盆地敬劝老友多喝,直喝得老福卡大汗如注,叫苦不迭。可是杰米扬还是一个劲儿地劝:“喝得痛快!好,再来一盆吧!”结果是尽管福卡很爱喝汤,也不得不赶紧拿起帽子、腰带和手杖,用足全力跑回家去,从此再也不敢登杰米扬的家门了。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事情做过了头,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杰米扬的汤》以生动的形象揭示了这条辩证法。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应当时刻记住这个真理。比如坦诚、热情、谦逊、活泼、谨慎等等,无疑都是待人之道的必不可缺的品格。然而,这里同样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即要注意掌握分寸,尽量做到恰到好处,否则便极易失度,从而影响人际交往。怎样才能把握住“度”呢?下面几点建议可供借鉴。

    坦诚但不犯忌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所谓友谊,这首先是诚恳。”的确,人际交往倘不襟怀坦荡,真诚恳切,而是相互戒备,“见面只讲三分话,绝不全掏一片心”,正常交往尚且谈不上,又怎能指望相互推心置腹,以诚相见?但是,所谓坦诚,也要适度,要讲效果。如,朋友之间,“胸无芥蒂,无话不说”固然不错,但是,坦诚也应留有余地。说话办事透彻、痛快当然无可非议;不过,像鲁迅先生所反对的“透底”就不好,注意留有余地,必要的避讳、求雅还是需要的。有时为避免意外的发生,向当事者暂时保密,不吐露真情,也是人之常情,不宜把它同坦诚对立起来。

    热情但不轻率

    人际交往,由于场合、年龄、性别、辈分以及交往深浅程度等等方面的不同,热情也应该有档次、分寸上的区别。在公共场合,即使熟人、恋人相见,也不宜旁若无人,高声纵情谈笑,至于失度的亲昵举动则更不相宜。有人认为,只有事事应允对方,才能显出自己的热情来。其实大不尽然。中国有句古语“轻诺必寡信”。失信的热情好比一张空头支票,只能取悦于一时,终归毫无价值。所以,有人相托自应尽力而为,不过也应权衡是非利弊。对于那些明显不合情理,或者自己力不从心的委托,都应婉言明白谢绝。同理,自己对与其交往的对方,也不宜提出不合情理的要求。总之,热情应是友谊的升温剂,但是倘若失控,超过了限度,也足以酿成焚毁友谊的悲剧。

    谦逊但不虚假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谦虚的品德对于人际交往尤其重要。一个背着自负自傲沉重包袱的人,他的友谊财富必然少得可怜。这里,谦逊须以坦诚为基础,否则就难免陷入虚伪的泥潭。比如讨论问题时,明明自己有不同意见,为表谦逊而不明白说出,或者吞吞吐吐,言而不尽;对方批评自己时,当面唯唯称是,背后却又发牢骚。再者,还应划清两个界限。一个是谦逊与虚荣的界限。如果一个人故作谦逊姿态,以求得“谦逊”的美誉,就是虚荣的一种常见的表现。这种虚荣心一旦被对方察觉,还哪里会有愉快的交往可言?再一个是谦逊与谄媚的界限。有些人在交际时爱对对方说一些言不由衷的溢美夸饰之词,以为只有这样才显得自己彬彬有礼,谦恭而有教养。殊不知,过分溢美,几近谄媚,也往往令人生厌。

    谨慎但不拘泥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谨慎从事总是获取成功的必要条件,处理人际关系,自然不能例外。然而事情还有另外一面,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曾经指出:“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在人们面前手足无措、忸怩拘谨,这是既有碍于观瞻,也不利于交际的。应该说的话不说,能够办的事不办,已经成熟了的果子,也不去摘取,这就不是谨慎而是怯懦了。拘谨与忸怩貌似谨慎,实则是怯懦。在交际过程中,不应把仪态的落落大方同言行的谨慎持重对立起来。否则,一身的“小家子气”,谁还喜欢同你打交道呢?

    活泼但不轻浮

    举止活泼,谈吐风趣幽默,往往是人际交往的良好触媒,也是交往深化的催化剂。不过切莫做过了头,否则就难免有上面所说的不检点、轻慢之嫌。我们的身边可能都有这样的人,他不分场合,不择对象,谈话中一味插科打诨,俏皮话连篇。有时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呼叫别人的绰号,开一些不适当的玩笑(例如以对方的生理缺欠为目标),不仅引起当事者的反感,连在场的其他人也觉得难堪,不知如何收场。这样怎能收到活跃气氛、融洽关系的预期效果呢?因而,我们绝对不能把庸俗(甚至是恶俗)当成洒脱幽默,把肉麻当成好玩有趣。否则,这种所谓的“活泼”就将变成人际交往失败的陷阱。

    认真但不挑剔

    一个人要赢得友谊,就要多看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其实,每一个人都有长处,问题是在于发现。比如某人事业上很有才气,但生活处世能力却很差,那么,如果择其长处学习,你就会和对方建立友谊,相处和睦。相反,你睁开两眼看对方,要求对方什么都好,那么,最终使你失去友谊和失去朋友。闭一只眼看朋友,才是一种宽容的处世之道。比如你的朋友过去曾失足过,或者至今有某些缺点,你与他相处,不妨回避对方的伤疤,忘记他的过去,尊重他的今天,寄希望于他的明天,那么,你交朋友的视野就更为宽广,绝不会因斤斤计较某个朋友的过去而与对方不能相处。又比如,某人从前曾冒犯过你,或做了对不起你的某件事,如他已认错了,你也不妨闭上一只眼,让昨日的误会与冲突流逝,这自然不是无缘无故的宽恕,而是一种风度,同时能让对方认识你有不凡的胸襟与风度。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如果你睁大双眼看对方,总可以发现对方有许多弱点,如以这种尺度去寻找朋友,你就会对生活充满了失望。你的过分挑剔以及过分苛求,最终可能使你连一个朋友也找不到,或者说,你的朋友因你过分睁大双眼而对你敬而远之,远而避之,直至退避三舍。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从挫折中经受失败的考验,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认识弱点走向克服弱点,那么,我们完全不必要把对方的过去洞察得完全透明化,你只要认为对方是一个真诚的人,即使他有某些与你格格不入的嗜好或其他经历上所没有的东西,你也不必大加追究。睁一只眼,即是多看到对方的长处;闭一只眼,即是少看到对方的弱点。惟有如此,你才能永远保持处世的乐趣。

    85.信义是维持友谊的纽带

    “信义”是人们在交往中能够履行约定而取得的信任。人们所以要重信义,是因为它是衡量一个人人格和品质的尺度。一个人“信义度”如何,决定他在交往中的地位、作用和威望。

    有些人嘴上说得好听,行动上却不全力兑现,到头来只能落得个“众叛亲离”;而守信义的人,一旦承诺就把兑现诺言当成大事来办。有位农民要盖房,便托城里的一位朋友买木头,朋友千方百计把木头买来。运到他的门前,核算下来费用高出1/3。这个农民的妻子感到吃了亏,想不要。丈夫说:“我当时和他说的,不管什么价,弄来就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如果咱说话不算数,以后还怎么见朋友!”他虽然多花了几百元,但是心安理得。事后他对人说:“损失些钱财,换得了信义,值得!”看来,这位农民倒是很有些见地的,值得称道。

    在大事上要讲信义;在小事上也含糊不得。比如约会,虽是小事,但同样应注意守信。此外,“立信”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与人交往时,只有一次又一次兑现诺言,才能一点一点地提高自己的信义度。立信不能一劳永逸。如果有一次无故失信,就会前功尽弃,甚至使多年精心建造起来的信义大厦毁于一旦,要想修复它需要花十倍、百倍的努力。有位青年工人存了一笔款子准备办婚事用,正好有朋友来求借,说3个月归还。两个人过往至密,互相信赖,便痛快地借给了他。可是3个月过去了,朋友还没把钱还来。他的婚事已近,急得抓耳挠腮,无奈只得上门直言催还,搞得很不愉快。仅此一次食言,使以往的信义荡然无存了,友谊也就此结束。所以,与人往来切记认真对待每一次信约,绝不可疏忽大意,因小失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

    另一个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对朋友要说到做到。

    很多时间,我们要求别人办事,他们的反应是:“好的,好的。”

    年轻时候,我听到朋友这样回答,就非常放心了,并且感动得很,因为有些朋友实在是才结交不久的。

    然而,过不多久,便发现自己的心放得太早了。

    当人们点着头说“好的,好的”时,他只是在口头上说好,至于真的去实行的,如果10个里有1个,就是你的幸运了。

    应酬是怎么一回事,你遇到像上述的朋友一多,便也明白了。

    一位马来西亚朋友朵拉说:“自以为是纯纯的我,究其实是蠢蠢的我。在这个大家都在忙碌的年代,居然妄想朋友听见你的要求,就抛下自己手上的事务不去处理而特别为不在他眼前的你去奔波?”

    “时常用自己的心去度朋友之腹,结果得到的是自己的误解。也用不着去埋怨被谁给欺骗,骗自己的其实正是自己。”

    朵拉到吉隆坡时遇到一个朋友,他听到朵拉要找一件东西,自告奋勇地对朵拉说:“让我来替你找。”朵拉回去以后,便将这事给忘了。大多数朋友往往在冲动时说了一些让你感动的话,过后,谁也不当真。然而,至少在那个时候,朋友曾经想过要帮忙,也算够朋友了。

    让朵拉意外的是4个月后,他再次到吉隆坡,又遇上这位说过要给自己帮忙的朋友时,他很兴奋地对他说:“喂喂喂,上回你要找的东西,我已经找到了,就是不知怎么送到你手上。”

    朵拉看着他,他是一个认识了20多年却见不上20次的朋友。平常他们见面少不说,就是每次回到吉隆坡,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给他打一个电话,每年新年前、节日前,都不曾寄过一张卡片问候或祝贺。朵拉的嘴巴张得老大,呐呐不能成言。

    大家都说:“答应不表示办到。”人家可以答应你任何事,但是没有一次替你做,许多人在社会上都渐渐学会了这种滑头的应对手法。

    承诺时,态度看起来非常诚恳,日子走过,把说过的话当成风中的黄叶,刹时便无影无踪。政客们的这种说法,是令人厌恶而气恨的,他们往往在选举前不断许下各种不管能不能实现的诺言,等到一旦当选时,做法却是另外一套。

    这是要不得的作风,做朋友不要做得像个政客。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否则,就什么都不要应承或承诺。

    86.“亲自去”是社交礼节中最有价值的精髓

    凯伦和丈夫被邀请去参加一次非同寻常的婚礼。她的一位朋友曾在几十年前参加过集体婚礼。这次他想通过在教室举行仪式再次表明夫妻恩爱的责任和义务。

    婚礼前的早晨,凯伦打电话告诉朋友,想借口推辞。

    “凯西,我是凯伦。”凯伦犹豫不决地拿起了话筒。

    “您一定会光临的,不是么?”凯西打断了她的话,急切地说。

    凯伦迟疑了一会儿。就在这时,她突然改变了主意。“是的,我们当然会去。”她果断地说。

    凯伦和丈夫如期赴约。她为自己所做的感到欣慰。还未坐定,凯西就来到他们身旁,她十分激动,眼中闪着感激的泪花。凯伦和丈夫的到来对她来说何其重要。她告诉他们,她的亲戚都没有来,尤其糟糕的是,她的两个儿子和她一向很尊重的姐姐也没露面。凯伦从她的神色中窥探到了她心灵的创伤。后来凯伦对丈夫说:“想到当初我实际上不愿意去,那是那么可怕的想法啊。”

    现在凯伦终于明白了,为了友爱,“亲自去”无疑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值得的美德。

    亲自参加亲人或朋友组织的活动,不管这种场合是欢乐的还是严肃的,对于邀请者或接受者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把“自己”当成礼物,亲自到场,“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友谊得到报偿。

    当我们出现在他人面前的时候,生活中意义深远的事悠然而至。我们不断交换友爱,在感情和精神上获得一种今人难以忘怀的安慰。看来,“亲自去”是社交礼节中最有价值的精髓。

    那么,什么场合最为重要呢?一般地说,婚礼和葬礼处于首要位置,非去不可。生日、纪念日、节日或胜利庆祝日也很重要。诸如拜访一位病友或陪同朋友去法庭之类的事情就是一种不很明显却需认真对待的关心和安慰的表示。

    如何把“亲自去”这份礼物送给朋友呢?现提供几条参考意见:

    (1)积极对待邀请。当你接到邀请后,是否立刻想到推脱呢?如果真是这样,就须克服这个缺点,尽量说“是的”。生活中许多好交朋友的人的准则是“从不拒绝任何邀请”。这可能不切实际,却十分可取。对待此事要专心致志,把杂事抛开,尽量接受邀请,绝不要回答“不”。千万记住,“亲自去”胜过你送给朋友的任何礼物。

    (2)想方设法亲临。要做到这一点,有时是困难的,常会遇到交通、开销、时间上的多方不便,但一旦我们想方设法践约到场,就会惊奇地发现,这是值得的。

    (3)因故耽搁,事后弥补。有时人们因故未能践约,内心感到负疚,但事后未做补偿的努力,渐渐地把友谊忘却了。千万不要因小失大,失去友爱。如果你当时未能出席某仪式,事后可以去拜访邀请者,把事情说清楚,以获得理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