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富兰克林财富成功思想全书-把握适度的分寸,避免极端不偏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你胜利之际,千万不要露出任何兴高采烈傲慢无礼的表情,而应该真心诚意地用礼貌的方式来宽慰你的对手,使他不要太苛求自己。避免极端,要尽量克制报复心态。别人有损于你,也要善于克制。相信完美,但不要追求完美。相信完美,是人生的清纯;不追求完美,则是一种理性的自觉。

    千万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富兰克林曾经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经常反省自己,发现自己有很多缺点,他想尽快完全彻底地改正这些缺点,但经常被自己的重犯而弄得很丧气。后来,有一件事让他放弃了这种过分追求完美的努力。

    他的邻居是个费城的铁匠。有一次,铁匠为顾客做了一把斧头,顾客认为不妥,因为只有斧刃是亮的,斧身上有许多斑点。顾客要求铁匠把斑点磨掉,把表面都磨成亮的。铁匠答应了,不过要顾客帮忙摇砂轮,铁匠就把斧子重重地压到砂轮上磨。客人就使劲摇,摇一会儿过来看一下,弄到筋疲力尽。最后,顾客放弃了,不磨了,他说:“有斑点的斧子也可以用。”

    由此,富兰克林悟出,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是一种愚蠢,应该适当让自己保留几分不足。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除了对外在的事物要求尽善尽美外,在内心的深处也总是认为自己是完美的,是优秀的人。当然认为自己优秀并没有错,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评价,会增加一个人的自信;而追求外在事物的完美,其实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可以说如果人们没有追求完美的愿望,社会也就不会进步了。

    然而,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一些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却往往会呈现出心理方面的病态,并因此而影响个人在事业方面的发展。原因很简单,因为完美是一把双刃剑,适当的完美是可以促进一个人发展,而过度的完美,即过度到偏执和狂妄的完美,只能阻止一个人的发展。

    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在心理方面会呈现出强迫症等神经症。他们对自己评价往往是与现实的能力严重脱节的,当然,这里指的脱节并不是说他们是完全没有能力,而是说他们把潜力和能力搞混了(潜力是指未来发展可能达到的能力,而能力是指此刻你就已经拥有的实力)。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现在已经是潜力完全发挥出来的一个完人了。所以,他们在脑海里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我是一个凌驾于众多平凡人之上的人”、“我是天才”,等等。

    正由于这样,所以他们会苛刻地要求自己,不允许自己身上有一点的瑕疵,所以非常地重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常常对自己表现出的不足和缺点自责。倘若他们长时间都无法改正自己的缺点——其实,可以说是他们不论怎么努力都是无法完全改正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他们的要求是要自己做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而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人。所以,他们必定会陷入自责、抱怨、自怜的恶性循环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社交困难和障碍,因为他们无法面对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的人的事实。

    而这时,如果再加上一些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如心理创伤或认知偏差,还有就是敏感,内向等性格特征,就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放弃追求完美的思想,学会客观地看待问题。要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和人,我们只能接近完美,而不能做到完美;同时不要以完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允许自己有缺点——因为任何人都有缺点,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学会善待自己、宽容自己和接纳自己。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遗憾与痛苦多是因为追求完美,忽视了完美是理想化的,只有欠缺才是现实的。相信完美,但不要追求完美。相信完美,是人生的清纯;不追求完美,则是一种理性的自觉。

    不要因为一个错误而苛责朋友富兰克林说:“选择朋友要慢,改换朋友要更慢。”“不能容忍他人缺陷就是涵养不够。”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富兰克林特别重视理解和宽恕,他说:“不要走极端。别人有损于你,也要善于克制。”“宽恕是一种圣洁的品质。原谅那些曾经伤害你的人,会给你带来一种身心的平和。”如果你拒绝忘记那些微不足道的陈年往事所引起的愤怒,你就不能体会到这种平静。怨恨的心理,甚至会毁了我们对食物的享受。一位哲人说:“怀着爱心吃菜,会比怀着怨恨吃牛肉好得多。”

    要是我们的仇人知道我们对他的怨恨使我们精疲力竭、使我们疲倦而紧张不安、使我们的外表受到损害、使我们得心脏病、甚至可能使我们短命的时候,他们不是会拍手称快吗?即使我们不能爱我们的仇人,但是至少我们要爱我们自己。我们要使仇人不能控制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外表。就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热得烧伤你自己。”

    我们也许不能像圣人般地去爱我们的仇人,可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快乐,我们至少要原谅他们、忘记他们,这样做实在是很聪明的事。

    有一次,一位学者问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儿子约翰,他父亲会不会一直怀恨别人。“不会,”他回答,“我爸爸从来不浪费一分钟,去想那些不喜欢的人。”

    宗教家康庇斯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很少人会以衡量自己的天平,来衡量别人。”我们自己的过失和别人的过失相比,似乎算不了什么。当我们做了一件令自己觉得羞愧的事,使自我心像缩小到一文不值时,我们总会找到一个代罪羔羊——我们责备自己的良心。我们会说:“我的良心在折磨我。”然后我们很快就宽恕了自己。

    但是当别人犯了错误或表示愤恨时,我们是多么快地把他贬得一文不值。更可笑的是,我们抓住了别人的一次谎言,而忘了自己曾经说过无数次的谎。要想具备做人的资格,必须记住每一个人都会犯错,我们是善良与邪恶、成功与失败、信心与失望、友情与孤独、勇气与恐惧的混合体。人之所以相同,在于他们一生中有伟大的时候,也有渺小的时候,因时而异;唯有经由宽恕,我们才能发现,在我们一生当中,伟大的一面占了绝大部分的时光。

    富兰克林建议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学会“设身处地”。如果你能使这四个字成为你的生活习惯,进而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你一定会是快乐的人。

    你要抨击他人时,不妨先自问:“要是我在他的处境之下,我会怎么做?”如果必要的话,为你自己的权益而战,但是不要为仇恨、报复而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迫切地需要友情,而友情发射的第一道光和热,是在你失去理性时,还能自问:“要是我在他的处境,我会怎么做?”

    富兰克林说:“我们只有学会了宽恕,才能够成功地生活。最重要的是,你对自己也一定要退一步设身处地的想,不要因为一个错误而苛责自己,也不要因为一个错误而苛责朋友。”

    假如你觉得宽恕别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那么,下面的几点建议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1、不要等着别人来道歉心理学家波顿·尼尔森说:“通常我们都非常自以为是,常见的想法是:‘除非他(她)来道歉,否则我才不会原谅他(她)呢。’”“但是,一旦我们坚持这么做,一般来说,就得花上很长时间来消除怒火,而付出代价的往往也是我们自己。这等于是把安宁交到了别人的手中,让别人来主宰自己的心情。”因为你只要一想到那件不愉快的事,你就会感到愤怒和受伤害。因此,主动地向别人去道歉,就等于释放了自己内心的不愉快情绪。

    2、同情冒犯你的人他(她)这么做也许是出于无知、恐惧或者是痛苦。“有一句话我经常挂在嘴边:‘在每一次冒犯背后,都有个伤心的故事。’”尼尔森博士建议,你可以试着扮演一下那个做错事的人,或者从他(她)的角度给自己写封信。

    纽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克伦博士也支持这个观点:“我们忘记了,有时连非常爱我们的人都会伤害甚至背叛我们。有时候,因为人家伤害你,就中止你们的关系是没有必要的。”

    学会同情冒犯你的人,你的朋友就会更多,人际关系就会更加和谐。

    3、设想一下被自己所爱的人原谅后的轻松感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列举自己的缺点和失败,远比说别人的不是痛苦得多,”尼尔森博士说,“不过,这样做有利于心理平衡。”想象一下某一天你得罪了一个你很在乎的人,而他(她)大度地原谅了你,你的心情如何?如果你原谅了对方,对方也会同样感到轻松。

    4、完成一个象征性的动作“当你决定宽恕他人时,如果没有公众行为来帮你完成这种表达,你可能也难以确信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宽恕。”因此,你可以自己找个方式,比如说,你可伸直手臂举起一块大石头,当你决定宽恕时就把它扔掉;或者是点亮一支蜡烛,想象自己的怒火已经同这蜡烛一起熔化了。

    记住:宽恕并不等于忘记;就算在你决定宽恕之后,受伤的感觉往往还会停留很长一段时间,有时甚至需要你再次去宽恕。不过,根据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已经宽恕了他人的人,会觉得那些曾经让他们锥心疼痛的事情已不再痛苦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宽恕他人就是你对自己的宽恕。

    乐观者和悲观者的不同生活情态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美腿和丑腿》,他在文章中写道:

    世界上有两种人,他们的健康、财富、以及生活上的各种享受大致相同,结果,一种人是幸福的,另一种却得不到幸福。他们对物、对人、和对事的观点不同,那些观点对于他们心灵上的影响因此也不同,苦乐的分野主要地也就在此。

    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遭遇总是有不顺利:无论在什么交际场合,所接触到的人物和谈吐,总有讨人喜欢的和不讨人喜欢的;无论在什么地方的餐桌上,酒肉的味道总是有可口的也有不可口的,菜肴也是煮得有好有坏;无论在什么地带,天气总是有晴有雨;无论什么政府,它的法律总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法律的施行也是有好有坏。天才所写的诗文,里面有美点,但也总可以找到若干瑕疵。差不多每一张脸上,总可找到优点和缺陷,差不多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

    在这些情形之下,上面所说两种人的注意目标恰好相反;乐观的人所注意的只是顺利的际遇、谈话之中有趣的部分、精制的佳肴、美味的好酒、晴朗的天气等,同时尽情享乐。悲观的人所想的和所谈的却只是坏的一面。因此,他们永远感到怏怏不乐,他们的言论在社交场所会大杀风景,个别的还得罪许多人,以致他们到处和人格格不相入。

    如果这种性情是天生的,这些怏怏不乐的人倒是更堪怜悯。但那种吹毛求疵令人厌恶的脾气,也许根本从模仿而来,于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习惯。

    假若悲观的人能够知道他们的恶习对于他们一生幸福有如何不良的影响,那么即使恶习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也还是可以矫正的。我希望这一点忠告可能对悲观的人有所帮助,促使他们去除恶习。这种恶习实际上虽然只是一种态度,一种心理行为,但是它却能造成终生的严重后果,带来真的悲哀与不幸。他们得罪了大家,大家谁也不喜欢他们,至多以极平常的礼貌和敬意跟他们敷衍,有时甚至连极平常的礼貌和敬意都谈不到。他们常常因此很气愤,引起种种争执。他们如想地位改进或财富增加,别人谁也不会希望他们成功,没有人肯为成全他们的抱负而出力或出言。如果他们招受到公众的责难或羞辱,也没有人肯为他们的过失辩护或予以原谅;许多人还要夸大其词地同声攻击,把他们骂得体无完肤。

    如果这些人不愿矫正恶习,不肯迁就,不肯喜欢一切别人认为可爱的东西,而总是怨天尤人,为一切不可爱的东西自寻烦恼,那么大家还是避免和他们交往的好;因为这种人总是和人难以相处,一旦你发觉自己被牵缠在他们的争吵中时,你将感到很大的麻烦。

    我有一位研究哲学的老朋友,由于饱经世故,时时谨慎、留神,避免和这种人亲近。他像一般哲学家一样,备有一具显示气温的寒暑表,和一具预示晴雨的气压计。但什么人有这种坏脾气,世界上还没有人发明什么仪器,可以使他一看便知,因此他就利用他的两条腿;一条长得非常好看,另一条却因曾逢意外事件而呈畸形。陌生人初次和他见面,如果对他的丑腿比对他的好腿更为注意,他就有所疑忌。如果此人只谈起那条丑腿,不注意那条好腿,这就足以使我的朋友决定不再和他作进一步的交往。

    这样一副大腿仪器并非人人都有,但是只要稍微留心,那种有吹毛求疵恶习之流的一些行迹,大家都能看出来,从而可以决定避免和他们交往。

    因此,我劝告那些性情苛酷、怨愤不平和郁郁寡欢的人,如果他们希望能受人敬爱而自得其乐,他们就不可再去注意人家的丑腿了。

    这篇文章,是富兰克林74岁时的作品。很明显,富兰克林所分析的乐观和悲观这两种生活情态,在现实世界里是深藏于人心,难得看分明的。不过,既是心里有的,总有透露在外的时候,若要明察,关键得靠一双慧眼。富兰克林最后告诉我们的是,像那位聪明的哲学家一样,要了解我们身边某个人的内心世界是阴暗还是磊落,其实不必等到大事发生,日常生活细节便可说明一切。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人生,就是一个人与跟他自己性格不同的各种各样人周旋的过程。我们不能设想一个人一辈子只跟自己看着最顺眼和看着自己最顺眼的那些人打交道。在现实生活的道路上,我们一边期待着温暖的友情,一边也必须准备着面对冰冷的敌意。友情和敌意都是促使一个人心智不断成长的要素。当然,从茫茫人海之中发现自己真正的朋友,是件并不容易的事。认错朋友和友谊破裂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高山流水那样感人至深的友情故事自古以来都屈指可数。但相比之下,认清哪些人是自己应该疏远的,比发现哪些人可以做自己的朋友,似乎还要难得多。

    人在生活阅历尚浅的时候,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只能适应某一种环境而不能适应其他环境的。因为年轻气盛,所以,一个人很容易相信自己可以做所有人的朋友;反过来,所有的人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把他当做朋友。这种心理状态,大概就是我们往往不善于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准确甄别友情真伪的一个内在原因。除了实实在在的挫折和逆境之外,可以帮我们消除这种心理误区的,或许就是富兰克林在《美腿和丑腿》中为我们提出的那些建议。

    让别人得到作为正确一方的喜悦富兰克林说:“想过得好就要懂得放弃,想拥有好人缘就要懂得谦让。”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存在分歧。为了更愉快地生活,在面对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我是想要‘正确’呢,还是想要快乐?”很多时候,这两者是相互排斥的。

    成为正确者,为我们的观点辩护,这耗费了大量脑力,并常常使我们同我们生活中的人们疏远。想要成为正确的一方或希望证明别人是错的,这促使别人对我们设防,并施加压力,使我们一直处于防御状态。然而,许多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证明(指出)自己是对的,或者别人是错的。许多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认为,指出别人见解、言论和观点的错误是他们的职责,并且希望这样做,被纠正的人多少会感谢他,或至少学到些东西。

    这是十分错误的!

    想想看,你是否曾经被某人纠正,而你却对那个尽力显示自己正确的人说:“谢谢你向我指明我错了而你是对的。现在我明白了。朋友,你真棒!”或者,当你纠正你认识的某人,或驳斥他们以使你自己“正确”时,他们曾感谢过你(甚至同意你的话)吗?当然没有。事实是,我们所有的人都讨厌被纠正;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观点被尊重并被他人所理解。被倾听和肯定是人类心灵的强大欲望之一,并且那些学会去倾听的人,备受别人的爱戴和尊敬,那些习惯于纠正别人的人,则常常被讨厌和回避。

    当然,这并不是说想要正确总是不适当的——有时你真心诚意地想要或希望如此。也许有某些你不想让步的观点,比如,当你听到一种种族歧视的言论,这时,讲出你的意见是很重要的。然而,一般生活中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通过言语博得别人好感的一个很有效的策略,就是让别人得到作为正确一方的喜悦,给他们这一荣誉。当别人说“我真的觉得做……很重要”时,不要插进来说“不,做……更重要”,或其他的抢白形式,而是仅仅随他去并让他们的言论成立。你生活中的人们将会变得较少敌对并更加友爱。他们将会超乎你所能想象地欣赏你,甚至有时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你将会发现,参与和目睹他人快乐的喜悦,这比自负的争斗更有价值得多。你不必牺牲你最深层的哲学真理或大部分信念,但是,从今后,在大部分时间让别人去“正确”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些处世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会犯下“比别人正确”的错误。

    一位年轻的纽约律师。他最近参加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这个案子牵涉到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年轻的律师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6年,对吗?”

    律师愣了一下,看看法官,然后率直地说:“不。庭长,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这位律师后来对别人说:“当时,法庭内立刻静默下来。似乎连气温也降到了冰点。虽然我是对的,他错了;我也如实地指了出来。但他却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脸色铁青,令人望而生畏。尽管法律站在我这边,但我却铸成了一个大错,居然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着、学识丰富的人的错误。”

    这位律师确实犯了一个“比别人正确的错误”。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做得更高明一些呢?

    罗宾森教授在《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说过一段富有启示性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所以,你必须讲求方式,尽量委婉,给别人留足面子。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为什么这句话是事实?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还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羡慕和嫉妒。

    因此,我们对于自己的成就要轻描淡写。我们要谦虚,这样的话,永远会受到欢迎。

    我们应该谦虚,因为你我都没什么了不起。我们都会去世,百年之后就被人忘得一干二净了。生命太短促了,不要在别人面前大谈我们的成就,使别人不耐烦,我们要鼓励他们谈谈他们自己才对。回想起来,你反正也没有什么好谈的。

    要避免不会有结果也毫无意义的争论富兰克林建议我们在生活中要“避免争论”。避免争论可以节省你的大量时间与精神,使你投入到完善你的观点和实践你观点的工作中去。完全没有必要浪费太多的精神到那种没有结果也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去。少去了面红耳赤的争论,只会使双方尊重彼此,从而增进友谊,有利于思想交流,意见的转换。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避免争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对不同的意见进行选择当你与别人的意见始终不能统一的时候,这时就要求舍弃其中之一。人的脑力是有限的,有些方面不可能完全想到,因而别人的意见是从另外一个人的角度提出的,总有些可取之处;或者比自己的更好。这时你就应该冷静地思考,或两者互补,或择其善者从之。如果采取的是别人的意见,就应该衷心感谢对方,因为有可能此意见使你避开了一个重大的错误,甚至奠定了你一生成功的基础。

    2、要认识到直觉是不可靠的每个人都不愿意听到与自己不同的声音。每当别人提出与你不同的意见,你的第一个反应是要自卫,为自己的意见进行辩护并去竭力地找根据。完全没有必要。这时你要平心静气地,公平、谨慎地对待两种观点(包括你自己的),并时刻提防你的直觉(自卫意识)对你作出正确抉择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脾气不大好,听不得反对意见,一听见就会暴躁起来。这时就应控制你的脾气,让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不然,就未免气量太窄了。

    3、倾听为上策每次对方提出一个不同的观点,不能只听一点就开始发作了。要让别人有说话的机会,一是尊重对方,二是让自己更多地了解对方的观点,好判断此观点是否可取,努力建立了解的桥梁,使双方都完全知道对方的意思,不要弄巧成拙,否则的话,只会增加彼此沟通的障碍和困难,加深双方的误解。

    4、审慎地对待别人的意见在听完对方的话后,首先想的就是去找你同意的意见,看是否有相同之处。如果对方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应放弃自己的观点,而考虑采取他们的意见。一味地坚持己见,只会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因为照此下去,你只会做错。而到那时,给你提意见的人会对你说:“早已给你说了,还那么固执,知道谁是对的了吧!”这时,自己怎么下台?所以,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最好是给对方一点时间,把问题考虑清楚,而不要诉诸于争论。建议当天的晚些时候或第二天再交换意见。这使双方都有时间,把所有事实都考虑进去,才可能找出最好的方案。这时,就应进行一下反思:别人的意见,可不可能是对的?还是部分是对的?他们的立场或理由有没有道理?自己的反应到底在减轻问题,或只不过是在减轻挫折感而已?自己的反应会使对方远离我,还是亲近我?自己的观点会不会提高别人对我的评价?如果自己不提出意见,别人的意见是否会对自己不利?如果自己撤回意见,是不是会令整个计划失败?多问一下自己,也许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5、真诚地对待对方如果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就应该积极地采纳,并主动指出自己观点的不足和错误的地方。这样做了,有助于解除反对者的武装,减少他们的防卫,同时也缓和了气氛。同时要明白,对方既然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表明他对这件事情与你一样的关心。因而,不要把他们当做防卫的对象,不能因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就把他们当做“敌人”;反而应该感谢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这样,本来也许是反对你的人也会变成你的朋友。

    一位先生与他的太太生活了50年之久而没有任何争吵。他说:“我太太和我订了一个协议——当一个人大吼的时候,另一个人就静听。”

    这就是因为他们彻底掌握了这种高超的交际战术:永远避免争吵。

    6、选择“仁厚”而非“正确”

    在生活中,你有很多机会去“纠正”某人,既可在人前,也可以在私下。所有这些都会成为使别人感到不舒服、并且在此过程中使你自己也不舒服的机会。

    无须进行过多的精神分析便知道,我们试图压倒别人,纠正他们,或向他们显示我们是多么正确、而他们是错误的原因是,我们的“自我”错误地认为,如果指出别人是多么不正确,那我们就一定是对的,并且因此我们会感觉好些。

    而实际上,如果你留意一下你压倒别人后的感觉,你将会注意到,你比压服别人之前感觉还糟。你的心灵知道,以牺牲别人为代价是不可能感觉良好的。

    幸亏其相反的一面才是事实——当你的目标是去确立人们的名誉,使他们感觉更好,去分享他们的喜悦时,你也会获得他们情感的回报。下次有机会去纠正某人,即使他们的行为有点离谱,你也要抵制住这一诱惑。相反地,问你自己:“我到底想从这种交流中获得些什么呢?”很有可能,你想要的不过是使双方都有感觉良好的、平和的交流,每次你抗拒住“要做正确的一方”,而去选择仁厚,你将会留意到其中的平静祥和之感。

    不要将这一策略同成为一个软弱无能的人或不扞卫自己的信仰的人相混淆。我们不是说你正确是不对的,只是说如果你坚持自己是正确的,那常常要付出代价——你自己内心的平静。要想成为一个充满平静祥和之感的人,你必须在大部分时间里选择仁厚而不是正确。你下次同别人谈话的时候,就要开始进行这种尝试!

    1、过分要求自己十全十美只能阻止一个人的发展,应该适当让自己保留几分不足。

    2、不能容忍他人缺陷就是涵养不够。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快乐,我们要尽量学会原谅和忘记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和事。

    3、想过得好就要懂得放弃,想拥有好人缘就要懂得谦让。

    4、遇事你喜欢钻牛角、走极端吗?你曾因此而得罪过朋友吗?

    5、在把握为人处世分寸方面,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必须要改进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