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历山大东征路线
1.征服小亚细亚及其路线
公元前334年春,在科林斯城召开的全希腊大会上确立了希腊霸主地位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希腊—马其顿联军,由欧洲启程,开始了以东方的波斯帝国为敌的历史性大远征。联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后的第一次战斗发生在格拉尼卡斯河畔(今土耳其的格嫩河)。波斯4万大军在河东岸摆开阵势,两军隔河对峙。波斯人企图乘亚历山大渡河时攻其于水中。不料,亚历山大身先士卒率军强行渡河。陆续杀过河后,便展开肉搏战。波斯骑兵率先逃命,步军死伤累累,仅重要将领(包括大流士三世的儿子、小舅子和女婿在内)就有8人阵亡,1人逃亡后自杀。
格拉尼卡斯河战役后,通往整个小亚地区的道路便在亚历山大面前展开了。他立即率部向城防坚固的萨尔狄斯挺进,当大军行至离城尚有13公里时,波斯守将却闻风而降,献出城池、堡垒和大量财宝。
接着,亚历山大在爱琴海水军的配合之下,转战于小亚西南海岸。大多数隶属于波斯帝国的沿海希腊城邦归顺了联军,唯米利都和哈利卡纳苏斯不服,亚历山大水陆夹击,攻破两城。
随后,他将水军并入陆军,率部由潘菲利亚海岸北上,深入小亚内地,攻城略地,直取安基拉,然后顺哈里斯河(今克孜勒河)南下进入卡帕多细亚,“接受了哈里斯河这边整个地区和彼岸广大地区的归顺”。[古希腊]阿里安著:《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3页。这样,不到半年时间,亚历山大便把小亚细亚这个战略要地及其包括波斯“御道”在内的所有交通要道牢固地掌握在手中了。亚历山大任命总督管理小亚细亚后,即率大军南下西里西亚峡门(托罗斯山东侧的一个隘口,这个隘道特别狭窄,据悉行到此处的商队,不得不把骆驼驮的货物卸下来,用人力搬过去),然而,当亚历山大趁黑夜率少数近卫队出其不意地偷袭隘口时,波斯守军却放弃阵地逃走,大军顺利通过,并迅速占领了梅尔辛和伊斯肯德伦海湾附近的几座濒海城市。然后渡过皮拉马斯河(今杰伊汉河),沿着海岸南下,直趋叙利亚沿海地区。
2.在地中海东岸的进军路线
亚历山大进入叙利亚后,首先到达背山面海的伊苏斯平原。大流士三世匆忙调集帝国主力也云集于伊苏斯。公元前333年11月,一场大会战展开了。战斗一打响,亚历山大即率骑兵猛攻大流士所在的波斯中军,大流士惊恐万状,扭转战车,仓皇逃遁。波斯大军无心恋战,迅即崩溃。伊苏斯战役是世界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战后,半个波斯帝国已成为亚历山大囊中之物,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埃及皆暴露在他的面前。
联军继续沿地中海东岸南下。亚历山大接受了毕布勒斯、西顿等沿海城市的归降,几乎兵不血刃地控制了整个腓尼基。塞浦路斯岛的王公也率120艘战舰前来归顺。唯有提尔(推罗)拒绝投降。亚历山大围城7个月,最后利用舰队船上的擂石器将提尔城墙打开一个豁口,他亲自率部登上搭板冲上城墙夺占城楼,攻入市区;水军也趁势闯人港内。提尔战役摧毁了波斯的海上力量。
提尔陷落后,叙利亚、巴勒斯坦的其余地区皆站在亚历山大一边,只有加沙城还负隅顽抗。加沙是联军通往埃及征途上的最后一座城市。亚历山大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采用了各种手段,如挖地道至城墙基础下以陷城,用擂石器猛攻等,经过四次冲锋才攻入城中。入城后,又经过艰苦的巷战,才全歼加沙守军。亚历山大把城中老弱妇孺全都变卖为奴,又把附近部族招来城中定居,利用加沙作为进军埃及的要塞。
3.征服埃及
接着,联军水陆并进,沿地中海岸和西奈地峡向埃及进发。当大军到达尼罗河三角洲东口的帕琉西亚时,波斯帝国的埃及总督“就客客气气地迎接亚历山大进入埃及城乡各地”。
[古希腊]阿里安著:《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83页。亚历山大率水陆两军沿尼罗河上溯直至孟斐斯城,在那里他举行了盛大的祭神活动,并成为埃及法老。随后,又乘船顺流而下,到尼罗河三角洲西口,决定在他上岸的地方修建一座城市。据悉,亚历山大亲自测量并画了城市草图,包括四周城墙、城内市场、神庙等等。这就是他在东方建立的第一座希腊化城市——亚历山大利亚。后来该城成为整个地中海和丝路西端最重要的商港。他又远赴利比亚,在锡瓦绿洲的阿蒙神庙,当地祭司把他当作“阿蒙神之子”尽情欢呼。
亚历山大把埃及分为两个省,任命了驻守各个要地的军政长官,同时任命了利比亚和西奈一带阿拉伯地区的总督。公元前331年春,他率部顺原路返回西亚,又以提尔为起点,率部出师东征,转向亚洲内陆。
4.在美索不达米亚和伊朗高原的进军路线
当亚历山大由提尔东进到幼发拉底河畔时,波斯守军早已逃之夭夭。联军便进入美索不达米亚,经卡雷、尼西庇斯,到达底格里斯河畔。这里,河水湍急,易守难攻。但大流士并未作任何布防。联军顺利渡过底格里斯河。然后顺河东岸南下,来到尼尼微近郊。这时,大流士在高加美拉村所在的广阔平原上集结大军,决定与亚历山大再次决战(此处距阿柏拉北约70公里,故又称“阿柏拉战役”)。波斯军队还准备了200辆插满利刃的刀轮战车。战斗一打响,战车直冲联军的马其顿方阵。但是机动灵活的方阵闪开路让过战车,希腊标枪手齐发排箭,射杀车夫,牲口亦被砍杀。亚历山大亲率楔形突击队直扑波斯中军的大流士。本已提心吊胆的大流士,唯恐身陷绝境,便再度掉转马头溜之大吉,导致波斯军队的再次大溃败。高加美拉一役,联军仅战死100余人,而“估计波军战死的达到30万,俘虏的数字比打死的还多”[古希腊]阿里安著:《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99页。。大批皇室财宝、战车、运输队、骆驼、大象及其他物资落入联军之手。大流士越过亚美尼亚山地,逃往米底。
高加美拉战役大获全胜后,亚历山大率军沿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大道南下,在俄庇斯附近渡过底格里斯河(200多年前居鲁士也是由此过河并大败由阿卡德人组成的新巴比伦军团的)。波斯都城巴比伦不战而降,城中显贵要人、宗教人士等献出城防要塞和大量财宝,迎接亚历山大入主城市。亚历山大留下一部分守军,任命总督和税收官后,便到达波斯另一都城苏撒。斯特拉波说:“波斯人把苏撒的宫殿打扮得比其他宫殿都富丽堂皇。”[古希腊]斯特拉波著:《地理书》XV,3.3。米勒版本,1853年巴黎迪多书店出版。苏撒人也向亚历山大献出5万塔兰特白银和所有皇家珍藏。冬初季节,亚历山大重新踏上征途。他在苏撒人向导下翻越了扎格罗斯山。此时,已至隆冬,天气严寒,大雪封山,道路十分难走。但亚历山大克服了重重困难,率大军和辎重队通过山区,并全速前进至“波斯峡门”(扎格罗斯山南端的克拉伊瑟菲德山口)。波斯军队已在峡门高筑墙,以阻挡气势如宏的联军。亚历山大趁黑夜两面包抄拿下关口,遂进入法尔斯平原,迅速占领波斯都城帕赛波利斯和居鲁士陵墓所在地帕萨迦迪。斯特拉波说,波斯人历代都很重视帕赛波利斯和帕萨迦迪的宫殿。“无论如何,波斯人的国库、宝藏和陵墓都在那里。那是一个坚固的、纪念先人业绩的地方。”[古希腊]斯特拉波著:《地理书》XV,3.3。米勒版本,1853年巴黎迪多书店出版。据悉,亚历山大占领波斯人的老家后劫得库金及其他财物合12万塔兰特白银,然后,将波斯王宫付之一炬。
公元前330年春,亚历山大率部北上,向埃克巴坦那挺进。大军由伊朗高原西南直奔高原西北,来到高寒地区。但大流士已东逃至里海南岸的马赞德兰。亚历山大遂留下6000马其顿部队守卫已运抵埃克巴坦那卫城的巨额财富,并以此作为进一步东征的基地,继续追击大流士。其东进的路线依然是“伊朗北道”。此时亚历山大得知大流士已被跟随他的骑兵司令、巴克特里亚、阿拉霍西亚和德兰癸亚那总督合伙劫持囚于篷车,巴克特里亚总督贝索斯已篡夺了波斯王位,于是便以“讨伐叛逆”、“为大流士报仇”为口号继续追击。经过11天的强行军,联军抵达雷加(今德黑兰附近),向东南行一天路程通过“里海峡门”(色尔德尼山口),然后向高原东北的帕提亚行省前进。当前锋追到今达姆甘附近时,发现一辆大车,大流士被他的总督们刺得遍体鳞伤,倒在车上刚刚断气。亚历山大派人将大流士尸体运往帕萨迦迪安葬,自己率军继续东进。他在厄尔布尔士山北麓富饶的希尔加尼亚地区经短期休整后,重新集结部队,穿越帕提亚北部,经苏西亚(今马什哈德附近),到达穆尔加布河畔。途中听到已归顺的阿里亚总督再次叛变,迫使其放弃进军巴克特拉的原计划而挥师南下。亚历山大的这一决定,导致丝路西段上另一条由北向南穿越东呼罗珊地区的经向通道的开辟,这条路起了连接伊朗南、北两道的作用。经过两天急行军,亚历山大来到阿塔科安纳,在这里他修建了著名的城市“亚历山大利亚·阿里安那”(即后来的赫拉特)。在平息阿里亚的叛乱之后,亚历山大继续南下,进入德兰癸亚那(锡斯坦),占领其首府普罗萨尼亚(即今法腊)。公元前330—前329年的冬天,亚历山大在锡斯坦盆地作了短期的休整之后,又率大军溯赫尔曼德河谷的隘道向东北方向进军,通过阿拉霍西亚(今阿富汗坎大哈省),然后折向北直趋喀布尔地区。
5由阿富汗北上中亚
当亚历山大在兴都库什山以南阿富汗东部山地胜利进军之际,在巴克特拉(今巴尔赫)自立为王的贝索斯企图压服所有的东伊朗人建立新的帝国。亚历山大决定在其地位尚未巩固之前便予以击溃。公元前329年春,他果敢地径直向北,来到他所谓的巍峨的“高加索山”(即兴都库什山)南麓,攻下帕鲁帕米苏斯天险。当时兴都库什山上尚覆盖着皑皑白雪,山路陡峭,攀登起来十分艰辛。联军花了半个多月时间才翻过天险,突然降至阿姆河南的巴克特里亚平原。贝索斯率军渡河焚船逃往索格底亚那。亚历山大随即占领巴克特拉和阿尔诺斯等城,阿姆河南的其他地区也相继归顺。随后,亚历山大命部队用芦苇、干草或米糠填充革袋制成皮筏,用了5天时间,全军便安然渡过阿姆河。河中地区的索格底亚那人为避免战祸,遂缚贝索斯献于马其顿军前。亚历山大率部沿泽拉夫尚河谷上溯,占领了居鲁士时代就修建的马拉干达(今撒马尔罕)以及河谷中分布着的一些繁华小镇。他为了平息马萨革泰人、达赫人以及塞迦人不时发动的暴乱,几乎征讨了整个河中地区,费尽周折才镇压了斯皮塔米尼斯领导的起义。为了威慑蛮族,亚历山大还率军渡过锡尔河,直达今塔什干一带地方。他在锡尔河畔修建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极边·亚历山大利亚城”。该城在当年居鲁士建城不远的地方,即今塔吉克斯坦境内的苦盏市(原列宁纳巴德)。
公元前329—前328年冬季在他驻跸于巴克特拉时,曾接见了欧洲斯基泰王国的代表和科拉尼西亚国王,后者建议亚历山大从锡尔河以北的草原打回黑海去,并愿意作向导和筹办军需。这个建议也再次证实了咸海以北确实存在着一条商贸道路,这就是西方人已久违的“斯基泰黄金毛皮之路”。但当时亚历山大随军的地理学家们错误地认为锡尔河就是顿河,咸海就是亚速海,黑海离他们所在的中亚并不遥远。亚历山大不打算回到黑海去,他正在考虑的是攻打印度,因为征服印度之后,他就等于把全亚洲掌握在手了。在所有希腊·马其顿人眼中亚洲的范围就是如此。当亚历山大站在锡尔河畔面对北方哈萨克大草原时,他的右手方向就是脚下锡尔河的发源地帕米尔高原及天山,对那里他一点也不知道,更不知道高原东边更广阔的大半个亚洲了。西方人此次向东的拓进,至此也到了尽头。
6.征服印度河流域及回师路线
公元前327年春末,亚历山大亲率大军向印度进发。他选择了一条比两年前北上时更快捷和方便的路线,重翻兴都库什山,到达今恰里卡尔附近的亚历山大利亚城,经过喀布尔地区,沿科芬河东进,过阿萨西尼亚(斯瓦特)地区、白凯莱提德(白沙瓦)地区,穿越开伯尔山口到达印度河。大军渡河后,首先抵达太克拉西城(呾叉始罗),这里是印度西北商业和文化中心及婆罗门教圣地,位于今拉瓦尔品第西北。城主不战而降,献出城堡及200塔兰特白银、3000头牛、10000余只羊、30头大象作贡品,并派出700名骑士加盟助战。当时印度各地小邦林立,彼此为敌,因此才被各个击破。亚历山大由太克拉西出发,南下征服了整个旁遮普。他先后渡过印度河上游5条支流中的4条:希达斯庇斯河(今杰卢姆河)、阿塞西尼斯河(杰纳布河)、希德拉欧泰斯河(拉维河)、希发西斯河(比亚斯河)。他本想渡过最后一条河进入恒河流域,但他的那些远征数万里已精疲力竭的部下拒绝再向前进并有哗变可能,于是亚历山大不得不回师到希达斯庇斯河,决定沿河而下行直到大海去。为此他命令部队到喜马拉雅山南麓砍伐巨大的树木,顺印度河上游漂流下来,在沿岸建造了大量船只。船队顺印度河而下直到三角洲顶端的补多罗城。在考察了印度河入海口一带地方之后,亚历山大派遣他的海军司令尼阿库斯率船队沿莫克兰海岸西航,就像当年大流士所做的那样,前往考察阿曼海和波斯湾。陆军则兵分两路:他本人率领主力大军沿莫克兰海岸穿行伽德罗西亚;另一路北上阿拉霍西亚,通过博朗关,沿“伊朗南道”直赴帕赛波利斯。在陆路两军中,尤以亚历山大所率一路堪称“灾难性”或“死亡”的行军。他之所以选择这条前人不敢涉足的路线,主要是想给西撤的海军提供淡水、补充给养和寻找船只停泊的地点。伽德罗西亚(俾路支一带)是荒凉无际的沙质平原,沙丘起伏,少量的水源相隔甚远;时值盛秋,气候炎热,变化无常;带刺灌丛中常有毒蛇出没。一路上饥渴交加,大批兵员、牲畜掉队或死亡,迫使亚历山大所率大军只有夜间才赶路,白天蛰伏忍受煎熬。后来,他不得不率部逆一条河从海边进入内地,找到一块较肥沃的地区休整。史家考证该地即普腊(今伊朗东南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的伊朗沙赫尔镇)。因此也失去了与海上的尼阿库斯舰队的任何联系。艰苦的行军持续了两个月之久,亚历山大终于到达霍尔木兹海峡以北的卡尔曼尼亚地区(克尔曼)。此时,尼阿库斯率领的舰队也到达阿纳米斯海口(今霍尔木兹港),他带着6个幕僚上岸找寻大王。亚历山大见他们时,已是衣衫褴褛、满身盐渍、面黄肌瘦、蓬头垢面,表明他们在沿海漂流中也经受了生死磨难。另一支陆军也与主力部队在这里会师。此后,亚历山大命海军进入波斯湾,继续北上入卡伦河,陆军取苏西安那。公元前324年初,三军会师于苏撒。将近10年的远征至此结束。后来亚历山大又移师巴比伦,他再也没回到欧洲去,把巴比伦作为庞大帝国的首都。
二、亚历山大东征与丝路西段
自从征服了环绕东地中海的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区之后,亚历山大又率大军迂回于丝路西段的“伊朗北道”(去程)和“伊朗南道”(归程),围着伊朗高原、中亚和印度河平原绕了一大圈(参见下页所附地图Ⅵ-1:马其顿东侵及其后的西亚和北非)。这一空前的军事行动,与本书所论述的丝路西段至少有如下联系:
首先,希腊·马其顿人的向东拓进,使他们对丝路西段沿线的地理知识大为扩展。亚历山大本人不仅是卓越的军事家,而且因其少年时代师从于希腊学问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对学习各科知识皆如饥似渴,故在远征军中网罗了大批学者。随军历史学家
和地理学家可记录战功及进军路线,还有搜集天文、物理、人种、动植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资料的专家学者。通过他们,希腊人知道了东西交通路线以及作为道路标识的主要山脉、河流的走向。他们将伊朗高原北部屏障的所有山脉如厄尔布尔士山、兴都库什山等统称为“高加索山脉”;途中也注意到了咸海、里海、锡尔河、阿姆河、印度河、赫尔曼德河等东方著名的湖泊、河流。从亚历山大对马其顿将士的几次演说中,可以看出他对已经或将要征服的地区及其地理概况是了如指掌的。一次在底格里斯河畔的俄庇斯军营,当他动员一批马其顿老兵解甲归田时,登台发表了长篇演说。他从父王腓力二世如何带领“只穿一张老羊皮,在小山坡上放几只羊”的马其顿人,冲出山区,夺取交通便利的沿海城镇,给家乡带来了商业,成为全希腊统治者的“丰功伟绩”开始,讲到自己带领马其顿人走向世界、远征亚洲的“崇高事业”。他说:“为了你们的荣誉,为了你们的财富,我带着你们以胜利者的姿态走遍陆地、海洋、河流、山脉和平原。……虽然当时波斯人是海上霸主,但寡人还是一举打通了赫勒斯滂海峡。然后,又用我的骑兵打垮了大流士的许多督办,于是就在你们帝国的版图上加上了爱奥尼亚和伊欧利亚全部,上下弗里吉亚和吕底亚;米利都是在寡人围攻之下夺到手的;其余各地都是投降的(以上地区均在小亚半岛)。这些胜利果实我都交给你们分享。埃及和昔兰尼,我不费一枪一箭就拿到手,那里的东西都归了你们。叙利亚盆地、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现在也为你们所有。巴比伦、巴克特里亚和苏撒也属于你们。吕底亚的财富、波斯的珍宝、印度(指印度河流域)的好东西,还有外边的大洋,通通归你们所有。……到家之后,告诉乡亲们,就说你们的国王亚历山大打败了波斯、米底、巴克特里亚、萨卡亚,征服了攸克西亚、阿拉霍西亚和德兰癸亚那,当了帕提亚、克拉斯米亚以及直至里海的赫卡尼亚的主人;他曾越过了里海关口以远的高加索山(指兴都库什山),渡过了奥克苏斯河(指阿姆河)和塔纳河(指锡尔河)……谁都未曾渡过的印度河,还有希达斯庇斯河、阿塞西尼斯河、希德拉欧泰斯河,如果不是因为你们退缩的话,他还会渡过希发西斯河(以上皆指印度河上游支流);他还曾由印度河的两个河口闯入印度洋,还越过了前人从未带着部队越过的伽德罗西亚大沙漠;在行军中,还占领了卡尔曼尼亚和欧瑞坦地区;当他的舰队由印度驶回波斯海时,他又把你们带回苏撒。”[古希腊]阿里安著:《亚历山大远征记》Ⅶ,9—10。商务印书馆,1979年。亚历山大在各次即兴演说中提到的地名,都是东西交通必经之重要地区;如果我们把他提到的地名排列起来,连成线路,那将是丝路西段完整的交通网。
但是,“亚历山大雄心勃勃,决不会满足于已占有的一切。即便是在亚洲之外再加上欧洲,把不列颠诸岛也并入欧洲,他还是不会满足。他永远要把目光投向远方,寻找那些他还未见过的东西。他永远要胜过对手。实在没有对手时,他还要胜过自己”。[古希腊]阿里安著:《亚历山大远征记》Ⅵ,1。商务印书馆,1979年。他曾计划到里海北方的草原“游牧世界”进行考察;还打算到非洲南部去探索尼罗河产生洪水的原因;并准备乘船绕航非洲;还想征服意大利和西班牙,把整个地中海和黑海纳入帝国版图。总之,亚历山大要把丝路西段延伸到一切未知的地区去。
亚历山大的地理知识来自他近十年征战的实践和追随其鞍前马后的地理学家们,同时也来自马其顿军营中一批随军的希腊、腓尼基商人。他们在丝路西段早已有丰富的经商经验,此次随军,沿途做着贩卖奴隶、提供粮秣和各种军需物资,乃至士兵私人间或与当地土著间交换钱物的买卖,他们将希腊人的商业气息洒满东方的征途。据阿里安记载,当亚历山大占领埃克巴坦那时,曾遣散了一批塞萨利骑兵,除按规定发给每人全饷外,额外增发2000塔兰特白银。类似的处理军饷和士兵借贷等事务,皆委托于精明的随军商人担任。因为马其顿士兵除瓜分战利品外,服役是为了挣钱的。再说掠夺来的财物,归降地区每年上缴的贡物,仓储保管和进出账的数量皆很庞大,没有随军商人协助处理财务是不行的。这批塞萨利人归乡时在当地要把自己的私有财产,如马匹、盔甲、武器、多余服装等,变卖为钱。大概也是由商人们先行收购,然后卖出,以获取利润的。就是在军事上处于最困难的时刻,商人也没有离开军队,因为他们是军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亚历山大率军穿越伽德罗西亚沙漠时,其重要将领兼随军历史学家阿瑞斯托布拉斯曾记载说:沙漠里生长着许多没药树,树干产树胶,沙漠里还出一种又多又香的甘松根,“随军做生意的腓尼基人”把它们采集起来,放在骡背上驮着。[古希腊]阿里安著:《亚历山大远征记》Ⅵ,22。商务印书馆,1979年。阿里安提到“随军做生意”的希腊人、腓尼基人还有很多。
其次,亚历山大率军一边向东拓进,一边建立希腊化城市,既把希腊文明传播于东方,又使希腊·马其顿人东方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塞琉古王朝诸王)对丝路西段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们为联结丝路而兴建希腊化城市的伟大业绩。关于亚历山大所建城市,前面叙述进军路线时曾提到几处。据悉,他在东方各地建立的“亚历山大利亚城”共有70多座,经考证和发掘核实的近40座。朱龙华著:《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69页。从尼罗河三角洲一直到中亚、阿富汗和印度河流域,分布于丝绸之路西段的各个重要地点。如前述的埃及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利亚,它濒临地中海,不仅取代了孟斐斯、底比斯等古城的地位,而且其经济文化的重要性也远远超过后世的开罗;阿富汗西部位于哈里河畔的“亚历山大利亚·阿里安那”,即今赫拉特,千年来一直是丝路西段重镇之一;还有赫尔曼德河畔的亚历山大利亚,喀布尔以北恰里卡尔附近的亚历山大利亚,锡尔河畔的“极边·亚历山大利亚”,皆由初建时的军事要塞发展为丝路通商重镇。在印度河流域和伽德罗西亚沿海,也修建了一些希腊式城市。如位于五河汇合处的亚历山大利亚(今木尔坦南),印度河中游索格族居地的“索格地安·亚历山大利亚”(今苏库尔),印度河三角洲西部的亚历山大利亚(今卡拉奇北),卡尔曼尼亚沿海的亚历山大利亚(今阿巴斯港北)等等。亚历山大在东方建城之风,一直延续到塞琉古王朝时代。
在新建的数十座城市中,亚历山大安插了许多从欧洲来的移民。他们之中除了马其顿人外,大多数是来自古代希腊文明中心的希腊人。如在锡尔河畔“极边·亚历山大利亚”,亚历山大“叫下列一些人定居城里:任何愿意在这里定居的希腊籍雇佣兵,附近各部族中曾志愿参加修建新住区的人以及马其顿部队里一切不适于服现役的人,都可以在城内定居”[古希腊]阿里安著:《亚历山大远征记》Ⅳ,4。商务印书馆,1979年。 。在通商条件较好的城市则有更多西方人愿意留居了,特别是超过服役期的士兵和专为做生意而随军的商人以及大批服务于军队的希腊贫民。他们留在丝路西段的各个地点从事“中介”贸易或“队商”贸易,不但沟通了东西方的商品交流,也把希腊文明传播于东方。几乎所有的亚历山大利亚城都是按希腊方式组建的自治城市,成为东方文明地区中的“希腊化”据点。
除各地的亚历山大利亚城之外,还有更多的西方人留居于东方原有城市,增加了东方古城的商业色彩。他们开设作坊,经营商业,强化了城市手工业和商品市场;他们使库藏金银铸成货币,在丝路西段流通等等。所有这些皆有利于丝路西段的经济文化交流。亚历山大每占领一个地区,必任命自己的总督;每下一城,必留下希腊·马其顿士兵驻守。从巴比伦、埃克巴坦那、苏撒、帕赛波里斯等波斯故都,到马拉干达(今撒马尔罕)、巴克特拉、尼西亚(今喀布尔)、叉始罗(今拉瓦尔品第)等中亚、阿富汗、印度古城,无处不有希腊·马其顿人留居。如亚历山大在进兵印度之前,曾在巴克特里亚、索格底亚那留下13000多人常驻。在丝路西段,原来就有许多古老的商业网点,希腊人的留居,又为古老的商业网点注入了活力;加之,新增加的由诸多亚历山大利亚城和希腊商旅组成的新网点,更强化了东西贸易;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建立,又消除了各种壁障和界线,从中亚到欧洲的交通和商业贸易空前畅通。
亚历山大东征在使东方希腊化的同时,更多的则是使其自身的东方化。原居于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和马其顿荒原上的西方人,到东方的广阔天地见了大世面,开阔了眼界。在丝路西段,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交融荟萃,这才是所谓“希腊化”的实质。[古希腊]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69页。据阿里安所记,亚历山大本人就是“东方化”的带头者。首先,他选择丝路西段最大的城市巴比伦作为帝国的首都,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中心已在东方的两河流域而不在希腊。当他回到苏撒时,带头举办了一次波斯式的婚礼,继过去在中亚娶巴克特里亚公主克罗塞妮为后之后,又娶大流士三世之女斯塔苔拉为妻;他还为其麾下的80名将领择偶,新娘皆为波斯、米底、巴克特里亚显贵之女,如著名将领塞琉古娶的就是巴克特里亚人斯皮塔米尼斯的女儿;据悉仅此一次婚礼就有10000多马其顿军人娶了亚洲女子。其目的是以联姻形式实现东西方融合。他还带头穿米底和波斯贵族的服装,行东方式宫廷礼仪,擢用东方降臣为官。最重要的是他把东方人编入帝国的军队,逐步取代马其顿的骄兵悍将。“亚历山大创建的那些新城市和占领的那些地区的总督们,带着总数大约有三万的青年人来到苏撒。这些青年的年龄都一般大。亚历山大称呼他们为他的‘继承人’,都给他们穿上马其顿服装,按马其顿军训制度进行训练”,“装备得和马其顿部队一模一样”;“还有,巴克特里亚、索格底亚那和阿拉霍西亚的骑兵……都跟最漂亮最优秀的伙友骑兵编在一起,从而使他们十分神气”;“除此之外,还新成立了一个骑兵第五团。……为了扩编,特地挑选了一些东方人。……还竟然把巴克特里亚人希斯塔斯皮斯任命为他们的指挥官。……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亚历山大的心已经完全东方化”。[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Ⅵ,6。商务印书馆,1979年。亚历山大最初的举措似有“东施效颦”之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给后世带来的影响却极为深远,尤其是对希腊化王朝塞琉古影响甚大。
三、塞琉古王朝与丝路西段
公元前323年,年仅32岁的亚历山大英年早逝,不仅使他进一步扩张世界帝国的理想之梦破灭,而且帝国也陷于内乱,各地武将拥兵割据。经过两个世代的争斗,逐渐形成了大体上以欧、亚、非三洲为格局的三个希腊化国家(巴尔干的马其顿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和亚洲的塞琉古王朝)。将叙利亚至中亚的丝路西段全部纳入版图的塞琉古王国,又称叙利亚王国,中国人称为条支,基本上继承了亚历山大的亚细亚帝国。
据阿庇安说,“亚历山大死后,其手下大将塞琉古马上作了侣伴(或称伙友)骑兵队的领导者;他指挥这个骑兵队之后,成为巴比伦总督;作了总督之后,就作了国王。因为在战争中很成功,他取得了‘尼卡托’(即征服者)的别名”[古罗马]阿庇安著:《罗马史》上册,十一卷57节,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塞琉古·尼卡托称王以后,便沿着亚历山大走过的丝路西段老路,征服了米底割据者尼康诺尔,并由巴比伦出发,向东收复帝国各省,经过9年的战争,终于连最远的锡尔河畔“极边·亚历山大利亚”都承认了塞琉古王朝的统治权。公元前306年塞琉古一世由巴克特里亚攻入印度河流域。在此,他遭到了印度孔雀王朝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月护王)大象兵的有力反击,于是不得不与之联姻修好,缔结和约。根据条约,塞琉古王朝让出兴都库什山以南的地盘,也得到500头战象和一笔黄金的回报。公元前302年,塞琉古王朝依约派出大使麦伽斯提尼斯到孔雀王朝首都华氏城(今巴特那),麦伽斯提尼斯留居印度5年,详实地记载了印度地理、风俗、物产及政治组织、文化事业等方面的实况。尽管塞琉古人入侵印度受阻,但此时的王国已领有西起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东达锡尔河以南的索格底亚那、巴克特里亚等大部分中亚地区,几乎包括亚历山大帝国的全部亚洲属土。
此后约半个世纪,塞琉古王国出现了繁荣稳定的局面。据阿庇安说,塞琉古一世时代继续保持了亚历山大在西亚、中亚丝路西段各地兴建希腊化城市的传统,“在他的领域内到处建立城市,有16个城市叫安提阿(安条克)以纪念他的父亲;5个城市名叫雷俄狄西亚,以纪念他的母亲;9个城市叫塞琉西亚,纪念他自己;4个城市纪念他的两个妻子,就是3个阿巴密亚和1个斯特拉顿尼西亚。这些城市中,现在最著名的是2个塞琉西亚城,一个在海滨,一个在底格里斯河畔;腓尼基的雷俄狄西亚、黎巴嫩山下的安提阿(安条克)和叙利亚的阿巴密亚。他替其他一些城市取了一些希腊或马其顿的名称,或以纪念他自己的武功,或以纪念亚历山大;因此,在叙利亚和上亚细亚的蛮族地区中有许多城市是用希腊或马其顿的名称……在印度有亚历山大德罗琉斯;在西徐亚有亚历山大德勒卡达。因为塞琉古的胜利而命名的城市,有美索不达米亚的尼斯福里昂和靠近卡帕多细亚的亚美尼亚有尼科玻里”[古罗马]阿庇安著:《罗马史》上册,十一卷57节,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阿庇安列举的这些城市中,有些是亚历山大时代旧城的复兴,但绝大多数是塞琉古一世时代建立起来的。斯特拉波在其地理书中也讲到塞琉古在米底地区建立的希腊城市:“……米底地区也有马其顿人建立的希腊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我们可以说得出名字的有劳底加城、阿帕美城、拉格斯附近的一座城市(赫拉克列亚城),还有拉格斯城本身,它是塞琉古·尼卡托所建。后来给它取个名字叫欧罗布城,帕提亚人却称之为阿萨克城。……这座城市在里海门之南约500斯塔迪昂。”[古希腊]斯特拉波著:《地理书》Ⅺ.13.6。米勒版本,1853年巴黎迪多书店出版。据悉,塞琉古仅在亚洲兴建的新城就达30余座。甚至在王国极东部亚洲腹地的帕米尔西麓也建有一座新城。该城地处阿富汗东北盛产天青石的地区(阿伊·哈努姆遗址),建在喷赤河与科克洽河所夹的三角形高地上。从1964年起,以P.贝尔纳为首的法国考古队在这里进行了持续15年的发掘。发掘结果证明:这座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末期的希腊城市,东部为卫城,西部为下城。卫城西侧的台地上,有大街纵贯全城南北。大街西侧下城的主要建筑有:面积近9万平方米的中央宫殿区,包括广场、官署、宅邸和珍宝库。广场四周围以4道柱廊。宫殿区东、北、南三面,分别建有神庙、体育馆和贵族住宅。大街东侧建有剧场和武器库。城北门外建有神庙,卫城西南建有露天神坛。城内发现有希腊文铭刻和手稿残迹以及大批艺术品、钱币等。《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9页。该城以希腊风格为主,也反映了希腊风格与东方风格相融合的特点。在塞琉古王国兴建的诸多城市中,尤以倾全国财力物力修建的新都安条克(及它的海港塞琉西亚)和底格里斯河畔巴比伦故城附近的塞琉西亚最为著名。斯特拉波说:“安条克城是叙利亚的都城,也是国家历代统治者建立王都之地。在其实力与面积上,安条克城稍逊于底格里斯河上的塞琉西亚和埃及的亚历山大利亚城。”他还列举了安条克的海港、塞琉西亚城和一些卫星城市的准确位置:“奥伦特河由城边流过。……河流靠近安条克城,在塞琉西亚城附近流入大海。……奥伦特河在塞琉西亚附近形成入海口。塞琉西亚离河口40斯塔迪昂,离安条克城120斯塔迪昂。由海溯河而上至安条克要航行一天的时间。安条克城东面有幼发拉底河流过,还有巴姆比卡、贝列亚和赫拉克列欧城——这是些小城市。”
[古希腊]斯特拉波著:《地理书》Ⅹ Ⅵ,2.5—7。米勒版本,1853年巴黎迪多书店出版。 “安条克城之上40斯塔迪昂处有达弗娜城,这是一座中等城市,有一大片茂密的小树林,还有几条小溪流过这片树林。在树林的中心地带有一块避难的圣地及太阳神与月神的神庙。安条克人通常就是在这里和邻人一道欢庆全国性的节日。”斯特拉波讲到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城时,强调了它取代巴比伦城的地位而迫使后者衰败的情况。他说:“这儿(指巴比伦)还有贝洛斯的陵墓(指马都克神庙中的大寺塔)。它现在已完全变成一片废墟了。据说它是薛西斯毁掉的。这是一座用焙干的砖头建成的正方形底座金字塔,它有1斯塔迪昂高,每边长也是1斯塔迪昂。亚历山大曾打算修复它。但这是一件宏伟而又费时的任务(仅仅清除垃圾堆就得1万人干两个月的时间)。由于国王不久之后就病倒并逝世了,因此这项任务就没有完成。他的继承人没有一个对此有任何兴趣。要说城市为什么无人管理,成为一片废墟的原因,则部分是由于波斯人,部分是由于岁月,部分是由于马其顿人忽视这些问题的原因;特别是在塞琉古·尼卡托建立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城之后。该城靠近巴比伦城,相距约300斯塔迪昂。由于他和他以后的所有国王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这座城市,并将其首都迁到此地(公元前301年前塞琉西亚曾是塞琉古王国的首都),从此它就发展得比巴比伦还大,而巴比伦大部分地方也就变成一片荒芜之地了。……一座伟大的城市,现在成了一大片沙漠。”[古希腊]斯特拉波著:《地理书》Ⅹ Ⅵ,1.6。 米勒版本,1853年巴黎迪多书店出版。安条克和塞琉西亚之所以繁荣起来,是因为它们自身是商业中心并处于丝路西段的枢纽部位。塞琉古王朝继续修筑原波斯帝国的驿道系统,以旧城和新城为商业点,以原有道路为交通线,联成四通八达的商业网。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国际商道即从地中海岸边的塞琉西亚港出发,经首都安条克、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伊朗高原北缘、中亚乃至帕米尔西麓。安条克及其港口塞琉西亚是丝路西段干道到达地中海岸边的终点之一,东来的商品可由此装船运往欧洲或由陆路北运小亚、南运埃及;地中海西部运抵的商品可在此卸货,再经商队运往东方。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是丝路西段在两河流域中心地区最大的商货集散地,由此可北通里海、黑海和高加索,越过高加索可北连草原之路;由此向南至波斯湾、阿拉伯,与海上丝绸之路衔接;西南则经巴勒斯坦入埃及。如此四方辐辏之地,必然欣欣向荣。
塞琉古王国时代在探索未知地理学上的贡献也是前所未有的。公元前300年,塞琉古一世派遣一个名叫德莫达马斯(Demodamas)的人北渡锡尔河挺进图兰草原。他可能到达过今哈萨克斯坦的萨雷苏河流域,并列数了沿途的许多民族(后被普林尼著作保留下来)。他还纠正了前辈希腊地理学家将锡尔河和顿河混为一谈的错误。这一行动为在中亚地区将绿洲路与草原路联系起来做出了贡献。
前文提到的麦伽斯提尼斯为完成其外交使命奔赴华氏城。他曾沿着印度皇家大道,从今天的白沙瓦经拉瓦尔品第、阿姆利则,最终到巴特那。这样,他就穿越了旁遮普,沿西瓦利克山麓进入恒河平原。他是第一个向希腊人介绍恒河及其支流流贯的这个平原的人,因为连亚历山大心目中的“印度”也仅指印度河流域;还介绍了耳闻的一些地方,如斯里兰卡岛。由于他的考察,使当时希腊人的地理知识一直延伸到孟加拉湾,距当年亚历山大所到达的地区还要远出1800公里之多。[法]保罗·佩迪什著,蔡宗夏译:《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古希腊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76—78页。重要的贡献是他也证实了丝路西段由中亚巴克特里亚,经阿富汗喀布尔一带,进入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的南下支线。这条线路后来为中国人、贵霜人和罗马人经常利用。
塞琉古王朝与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和巴尔干的马其顿王朝始终不和。历代叙利亚君主的政策是向西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以免被逐出地中海沿岸;尤其要抑制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势力向亚洲扩展。公元前3世纪中叶,当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二世与埃及的托勒密三世为争夺巴勒斯坦打得难解难分无暇东顾之时,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图斯在当地希腊移民的支持下,宣布脱离塞琉古王朝而独立,建立了希腊人统治下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公元前256年)。几乎与此同时(公元前249年),巴克特里亚西邻的帕提亚人悍然驱逐希腊人,推翻了当地的希腊政权,建立了东伊朗人的阿尔息斯王朝(安息)。这样一来,塞琉古王国的东部领土便丧失殆尽,只保留了两河流域和叙利亚一带。而且安条克宫廷阴谋不断,帝王更替频繁。直到第6代国王安条克三世(公元前223—前187年,号称“大帝”)时,塞琉古王国才出现复兴端倪,他东征帕提亚,并由巴克特里亚远征喀布尔河流域,再次掀起向丝路西段大进军的余波。
当时,帕提亚王国正在向西扩张,兼并了里海南岸的马代因地区,并越过里海峡门,占领了米底旧都埃克巴坦那。安条克三世坚决予以反击,夺回埃克巴坦那并洗劫神庙之财以充军需。帕提亚国王阿尔息斯三世望风而逃,安条克三世沿“伊朗北道”追至当年亚历山大休整军队的希尔加尼亚(即里海东南厄尔布尔士山北麓的那块富庶之地),帕提亚君主被迫缔和并成为“同盟者”。公元前208年安条克三世继续东征巴克特里亚。此时正值欧提德姆斯为王,他首先在阿里亚河(今哈里河)设防以阻挡塞琉古大军。但安条克三世采取夜间偷袭战术,涉水过河大破巴克特里亚的骑兵队。欧提德姆斯逃入固若金汤的巴克特拉城,安条克三世尾随至城下,围城两年尚不能下。而欧提德姆斯又威胁说他要请锡尔河彼岸的塞迦人前来助战。结果,双方缔结城下之约。与帕提亚一样,巴克特里亚王国也名义上承认了塞琉古王朝的宗主地位。于是,安条克三世又继续步亚历山大之后尘,越过兴都库什山,来到喀布尔河流域。自100年前塞琉古一世与旃陀罗笈多媾和后,这里一直归印度孔雀王朝管辖。现在安条克三世重返此地时,当地统治者却不战而降,并献给塞琉古王朝一批战象和巨额偿金。此时,安条克三世急欲返回叙利亚,也无意进一步深入印度。他再次沿着一个多世纪以前亚历山大部将走过的“伊朗南道”,于公元前204年春返回塞琉西亚。
安条克三世的远征,可以说是希腊人在丝路西段向东方拓进的尾声。他是继亚历山大、塞琉古一世之后,率领大军向东走得最远的人。他也是塞琉古王朝最后一位强有力的君主。此时,锐勇强悍的罗马人发动了第二次马其顿战争,打败了马其顿王腓力浦五世。安条克三世不能坐观成败,立即率军进入希腊,企图重取马其顿。但罗马军团不仅在德摩比利一役击败安条克三世,而且紧追其后进入亚洲。公元前190年,在小亚的马格尼西亚会战中,安条克三世惨败。根据公元前188年双方签订的和约,塞琉古王朝退出其欧洲领地色雷斯和哈里斯河以西的小亚细亚;只能保留10艘舰船;分期12年赔款白银15000塔兰特。著名的“叙利亚战争”至此结束,也标志着塞琉古王国沦为罗马的附庸。此后,王国领土日蹙,公元前2世纪中期,就连美索不达米亚也被帕提亚吞并。在丝路西段的历史上,塞琉古王朝渐渐失去光彩。
此后,丝路西段沿途民族便发生了新旧交替。希腊人让位于帕提亚人和罗马人;正在兴起的两个国家,即西方的罗马和东方的帕提亚,从两个方向扩张,彼此渐渐接近,终于在公元前后迎头相撞。丝路西段的历史又翻开新的一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