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洲腹地到欧洲-口厌哒、萨珊波斯、罗马与中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公元3世纪初到公元6世纪末,中国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时期。在大漠南北及天山、锡尔河以北的游牧世界,自北匈奴西迁欧洲以后,又有鲜卑、柔然、铁勒、突厥诸族崛起。游牧民族不时跃马南下染指中原。一方面是魏晋对抗鲜卑,北魏东西魏对抗柔然,北周北齐及隋朝对抗铁勒、突厥,形成复杂的南北对抗局面,在中原王朝反击下游牧民族不断西迁;另一方面是中国与中亚、波斯、罗马、拜占庭不绝如缕的丝路交通。二者并为亚欧大陆东西交流的动力。

    如果把这一时期的丝路西段划分为几个部分,其大致形势是:东部的亚洲腹地,由中国西北迁徙出去的口厌哒人建立了从中亚至北印度强大一时的国家,自帕米尔高原到伊朗东部呼罗珊地区以及由中亚到北印度的交通线,全部在哒王国的范围之内;哒以西的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是波斯的萨珊王朝;黑海、地中海边是罗马帝国及其后继者拜占庭帝国;各种势力为控制商路进行着长期的斗争。

    一、活跃于亚洲腹地的口厌哒国家

    哒原是中国西北的古代民族。其族源和原居地,历来众说纷纭。《魏书》记载:“哒国,大月氏之种类也,亦曰高车之别

    种,其原出于塞北。自金山而南,在于阗之西。”《魏书》卷一○二《西域传》。 (《北史》卷九七有完全相同的记载)。《周书》记载:“哒国,大月氏之种类,在于阗之西,东去长安一万八百里。”《周书》卷五○《异域传》。 《梁书》记载:“滑国者,车师之别种也。汉永建元年,八滑从班勇击北虏有功,勇上八滑为后部亲汉侯。自魏晋以来不通中国。”又记天监十五年、普通元年和普通七年滑国遣使贡献后,说:“元魏之居桑乾也,滑犹为小国,属芮芮。”《梁书》卷五四《诸夷》。 《隋书》记载的是已迁徙至中亚的哒:“挹怛国,都乌浒水南二百余里,大月氏之种类也。”《隋书》卷八三《西域传》。 由此看来,仅中国史籍就有多种说法,即大月氏种类说、高车别种说、车师别种说等等,学者们曾就此展开过讨论。多数人认为,哒人是匈奴和月氏的混血。西方学者称为白匈奴。波斯人也称Hetal(“海答”)。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科皮乌斯(公元499—565年)是哒同时代的人,称其为Hephthalitai(“海弗塔里泰”),并说:在所有的匈奴人中,只有他们的皮肤是白色的;他们的语言是一种印欧语。[英]珀西·塞克斯著:《阿富汗史》,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22页。笔者同意匈奴月氏混血说,值得补充的是,所谓“滑国”指其聚居区,数百年后唐玄奘西行求法到达今阿富汗昆都士一带时即称该地为“活国”,则是滑国的音变,哒人在迁徙中把这一名称也带到了中亚。元魏的“居桑乾”大概也是因地而称的。“挹怛”则是哒的异译。“芮芮”“茹茹”“蠕蠕”等称呼系哒早期所依附的宗主柔然。

    尽管哒人的早期历史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历史之谜”,但无论如何,他们发端于中国西北而勃兴于中亚是历史事实;尤其是当他们在丝路西段上成为一支强大势力的时候,兼见于中外史乘,已为中外学者们所公认。

    哒人早期居地当在阿尔泰山以南到天山东部地区。东汉时,因其参加对北匈奴作战有功,被封为“后部亲汉王”。“后部”就在吐鲁番以北天山外侧,原车师后王庭所在地,八滑当封于此地。南北朝时 哒则臣服于柔然。后来,又因受柔然的排挤,自公元4世纪70年代起便向西迁徙。他们的西迁路线大体上与600年前大月氏人迁徙的路线相同,即经由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楚河流域南下,渡过锡尔河,占据索格底亚那。公元5世纪20年代中期又过阿姆河侵入萨珊波斯境内,西进受阻后遂入吐火罗斯坦。30年代又征服寄多罗贵霜,复西进再与波斯发生冲突。公元6世纪初,哒人以远交近攻之策,北上同高车(亦称铁勒,居外蒙乌梁海一带)争夺准噶尔盆地及其以西地区,先制服高车,又通过高车控制高昌,并利用他们共同阻止柔然西进;同时控制了塔里木盆地西部。连接丝路西段与东段的关键地区皆纳入哒领土,北道至焉耆,南道至于阗。参见余太山著《 哒史研究》(齐鲁书社,1986年)。而对中原王朝则表示友好,公元6世纪哒遣使北魏、西魏、东魏乃至梁朝的记载不绝于史书。向南,哒人数次入侵印度,公元5世纪中期即进入旁遮普,印度笈多王朝的塞建陀笈多(公元455—467年)虽暂时击退了哒人,但国家遭到严重削弱,不久便分裂为诸多小邦;公元499年哒王头罗曼率军一度攻至摩揭陀及马尔瓦地区;后来头罗曼的儿子密希拉古拉(又称摩醯逻矩罗)称王,公元502年他将王国首都由拔底延(今阿富汗的伐济纳巴德)迁至旁遮普的奢揭罗城,将北印度置为一省,各邦王公皆俯首称臣。据《梁书》记载,哒国“后稍强大,征其旁国波斯、盘盘、罽宾、焉耆、龟兹、疏勒、姑墨、于阗、句盘等国,开地千余里”,其疆域东起中国新疆中部,西至里海东南的呼罗珊,北越天山,南达北印度。自此以后,哒王国便取代了曾在公元1—3世纪闻名于世的贵霜帝国,成为丝绸之路上亚洲腹地的强国,雄踞于萨珊波斯与中原王朝之间。

    哒人沿丝路向东与中原王朝互通使节发展友好关系,频频进行朝贡贸易以获得中原的丝织品。故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人对西迁以后的哒国知之甚详。仅以《魏书》卷一○二《西域传》的记载为例:“哒国……都乌浒水南二百余里,去长安一万一百里。其王都拔底延城,盖王舍城也。其城方十余里,多寺塔,皆饰以金。风俗与突厥同。其俗兄弟共一妻。夫无兄弟者,其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角焉。衣服类加以缨络。头皆剪发。其语与蠕蠕、高车及诸胡不同,众可十万。无城邑,依随水草,以毡为屋,夏迁凉土,冬逐暖处。分其诸妻,各在别所,相去或二百三百里。其王巡历而行,每月一处,冬寒之时,三月不徙。王位不必传子,子弟堪任,死便授之。其国无车与舆,多驼马。用刑严急,偷盗无多少,皆腰斩,盗一责十。死者,富者累石为藏,贫者掘地而埋;随身诸物,皆置冢内。其人凶悍,能斗战。西域康居(指粟特)、于阗、沙勒、安息(指布哈拉)及诸小国三十许皆役属之。号为大国。与蠕蠕婚姻。自太安(公元355—395年)以后,每遣使朝贡。……永熙(公元532—534年)以后,朝献遂绝。”以上关于哒国的绝大部分材料当来自宋云归国后的报告,因后面紧接着写到宋云等西使之事。《北史》卷九七又云:“至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遣使献其方物。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周明帝二年(公元556年)并遣使来献。后为突厥所破,部落分散,职贡遂绝。”

    然而,哒与萨珊波斯为争夺丝路贸易的利益则长期处于交战状态。萨珊波斯人在丝路西段的西端能所向披靡、屡败罗马,但在东端的亚洲腹地则不得不俯首于哒。

    公元5世纪20年代中,哒人攻入波斯东疆呼罗珊,萨珊王瓦拉赫兰五世(公元420—440年)夜袭哒军营,将其驱至阿姆河以北。然而,继其之后的波斯王叶兹吉格德二世(公元440—457年)在与哒交战中,却屡遭败绩。公元453年波斯军队遭哒重创,数年后叶兹吉格德二世也死于悲怆之中。此后,哒人甚至可以介入波斯宫廷事务,操纵萨珊王位的废立。叶兹吉格德二世死后波斯宫廷发生内讧,末子霍尔米兹德斯夺得王位,其兄卑路斯时为锡斯坦总督,便逃往哒避难,后来他以割地于哒王为条件,借哒兵打败并俘虏了霍尔米兹德斯。因此,卑路斯是依靠哒的庇护和军事力量才登上波斯王位的。公元464年,卑路斯与哒反目,为收回失地交战近20年,他曾在里海以东修筑了一段“伊朗——图兰之间的长城”,号称“亚历山大铜墙铁壁”,但它并没有保住波斯东线的安全,终以失败告终。公元480年卑路斯不得不以赔款、和亲、割地等更屈辱条件与哒媾和。三年后卑路斯撕毁前约东征哒,当大军行至今巴尔赫一带时,即被哒王阿克苏瓦尔率领的骑兵战败,不仅全军覆没,就连御驾亲征的卑路斯也被哒人击毙。继承波斯王位的沃洛盖斯(巴拉斯,公元483—485年)上台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得不再与哒王签订新约:波斯付出巨额赔款;缴纳为期两年的年贡;割让呼罗珊大部领土给哒等等。不久,波斯宫廷发生新的内讧,科巴德(第一次在位是公元485—498年)在争斗中失败,也曾避难于哒;第二次在位(公元501—531年)时,由于哒人从东边入侵,迫使他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而不得不匆匆与拜占庭媾和。由此可见,因垄断丝路贸易而强大一时的萨珊波斯帝国在公元5世纪下半期竟降为向哒称臣纳贡的附属国。

    哒王国的强盛时代,约从公元5世纪中期开始,持续到公元6世纪早期,总共不到1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昙花一现。公元6世纪中期哒国势转衰。在王国的南方,北印度各邦联军早于公元528年即打败哒,其王逃至克什米尔栖身;在西方,哒已不再对波斯构成威胁,相反却屡屡败于萨珊王。适中国西北新兴的突厥民族正以破竹之势向丝路西段扩张,威胁着哒国的生存。由中国西北迁出的哒人在丝路西段的中亚地区迅速崛起后,便迅速地消失了。

    二、萨珊波斯与罗马在丝路西段的角逐

    公元3世纪初,在丝路西段称霸一时的安息帝国已支离破碎。公元224年其末王阿尔塔邦在霍尔木兹被伊朗高原西南法尔斯地方兴起的萨珊家族的阿尔达希尔击毙,历时460余年的安息王朝寿终正寝。两年后,阿尔达希尔在泰西封加冕,建萨珊波斯王朝(公元226—651年)。萨珊波斯除承袭了原安息帝国的版图外,也继承了与罗马抗衡的传统,继续同罗马帝国及其之后的拜占庭帝国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可以说,几乎所有战争都与控制商路及沿线贸易有关。

    公元3世纪,在世界贸易史上,发生了如下重大变化:一是罗马帝国进入了全面的危机时代;二是原属罗马人的红海贸易线被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王朝和南也门的希木叶尔王国瓜分,也等于对罗马统治的地区关上了大门;三是罗马在3世纪危机后经济重心东移巴尔干,使一条新的路线拓展开来,这就是从赫拉特、木鹿直接穿过亚美尼亚到达君士坦丁堡的路线,它比美索不达米亚路线更向北抬,大大缩短了东西交通的距离。因此,萨珊波斯王朝与罗马帝国及其后继者拜占庭帝国争夺的焦点,一直在亚美尼亚和上美索不达米亚就不难理解了。

    公元231年,波斯王阿尔达希尔一世派遣400人的外交使团,致书罗马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斯(公元222—231年),要求罗马人从叙利亚及其他亚洲地区退出,回到欧洲人的欧洲去。是年秋,塞维鲁斯率军分三路,向西米底、泰西封、苏西安那三个方向大举进攻波斯,结果,南北两路受挫,导致罗马军队全线溃退。次年双方缔结的和约,亚美尼亚划归波斯。

    萨波尔一世(公元241—272年)在位时,萨珊波斯围绕争夺丝路西段北线枢纽、上美索不达米亚首城、商业中心尼西庇斯,数次与罗马较量,曾重创罗马军团,三占该城。公元258年,萨波尔率军深入叙利亚,占领埃德萨、安条克诸城。罗马皇帝瓦勒良(公元253—260年)御驾亲征,虽将波斯军队暂时逐出安条克,但于公元260年被波斯人团团包围于埃德萨附近;罗马全军覆没,瓦勒良被俘,成为波斯人的阶下囚。战后萨珊波斯不仅重占安条克,而且一度攻入小亚细亚的卡帕多细亚。

    萨波尔之后,萨珊波斯与罗马在幼发拉底河沿线又呈拉锯之势,胶着状态持续百年。公元363年罗马皇帝朱里安(公元361—363年)企图效法250年前图拉真的丰功伟业,率10万大军,1100艘战船,自罗马要塞赛克西阿姆(今代尔祖尔南萨列希亚堡)过幼发拉底河,浩浩荡荡顺流南行,抵达泰西封城下。萨珊波斯皇帝萨波尔二世(公元309—379年)却以逸待劳,率轻骑攻击罗马主力军团之后的粮秣辎重运输队,切断其补给线,未费多少兵力,遂使朱里安陷于后援不济、众叛亲离的困境,不得不焚船后撤。萨珊波斯军队则乘机沿途邀击,在萨马拉一带全歼了罗马军团,朱里安亦在此役中标枪毙命,罗马只得乞和。

    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分裂,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但东罗马即拜占庭帝国仍然保有环抱东地中海的大片国土,包括欧洲的巴尔干,亚洲的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非洲的埃及等广大地区。为夺取地中海和黑海商路,控制东西贸易,萨珊波斯又与拜占庭帝国对峙了4个多世纪。双方是战是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丝路西段贸易的利益如何分配。公元5世纪基本上保持了以往所罕见的80余年的和平,其原因除了双方都受到游牧民族的进攻等因素外,主要是因为通过条约限定了越界贸易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城镇进行,这样使两国都能得到好处。公元408年,萨珊波斯国王叶兹吉格德一世(公元399—420年)与拜占庭皇帝阿尔凯迪乌斯(公元395—408年)达成一项协议,规定:过境丝商只能在三个城市进行贸易:一是上美索不达米亚拜占庭所辖城市卡里尼库姆,二是萨珊波斯所辖城市尼西庇斯,三是在亚美尼亚的波斯藩属城市阿尔塔沙特。这三个被选定的城市实际上是拜占庭与波斯贸易的法定市场,也代表着丝路西段贸易的三条主要通道。因此,和平的实现与丝路西段贸易不无关系。

    到公元502年,双方保持了80年的“和平时代”终告结束,在公元6世纪中双方就打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争夺丝路西段贸易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著名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公元527—565年)的全部统治时期是在前两次大战中度过的,直到他退位前脑海里依然充斥着与波斯人决一死战的念头。因为他是极力想打破萨珊波斯对丝绸贸易垄断的拜占庭皇帝之一。他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引进蚕种,期盼着自产丝绸。另一方面又遣使至阿拉伯半岛西南端之也门,希冀希木叶尔人航行印度购买丝绢及其他东方产品再转售给拜占庭。同时通过草原之路与西突厥联盟,一为由此路获得丝绸,二为联抗波斯。萨珊波斯亦针锋相对,一是收买高加索以北的阿兰人截杀往返于草原之路的突厥、拜占庭使臣;二是于公元572年出兵占领也门,控制了入红海之咽喉和由也门经希贾兹抵达地中海和叙利亚这条联结两海(阿拉伯海、地中海)商路的要冲,断绝了拜占庭从海上取得中国丝绸的通路。公元572年无可奈何的查士丁尼二世(公元565—578年)在西突厥使臣怂恿下对波斯宣战,开始了近20年的第三次大战(公元572—590年),结果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

    进入7世纪以后,双方在丝路西段的这种拉锯局面仍没有多大改观。公元602年波斯国王库思老二世(公元589—628年)乘拜占庭国内福克斯暴动之机,企图收回在丝路西段失去的地盘,对拜占庭重新开战。此役中萨珊波斯一度征服整个小亚细亚,占领区与坦君士坦丁堡仅隔黑海海峡相望;并洗劫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占领大马士革、阿勒颇、安条克、耶路撒冷诸城,夺得“真十字架”;公元619年又占领埃及。但公元622年后拜占庭转入反攻,皇帝希拉克略在可萨突厥人的策应之下(当时可萨人隶属于西突厥。而西突厥又与拜占庭结盟,故可萨王率军参加了公元626—628年的外高加索战役),收复了所有失地,并一度进至底格里斯河中游地区,威逼波斯都城泰西封,迫使萨珊波斯媾和。波斯军队不得不撤出埃及、叙利亚和亚美尼亚各地。

    总之,经过长期的战争,萨珊波斯和拜占庭的实力均遭到削弱。适逢阿拉伯人崛起,在其武力扩张的冲击波下,拜占庭为保存东方行省的努力化为泡影,萨珊波斯也最终亡于阿拉伯人之手。丝路西段又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三、中原王朝与丝路西段各国的交往

    在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中原地区绝大部分时间政治上处于分裂割据局面,但是丝绸的生产仍在进行;丝路交通仍时断时续不绝如缕;丝绢的国际贸易也并未轻易放弃。道理很简单:无论哪个王权统治中国的西北地区,都有兴趣继续收取自汉代以来就全线贯通的丝绸之路各关卡各商埠的税收;丝路贸易无时不是中国西域地区及中亚沙漠绿洲城郭之国经济的生命线;从索格底亚那东来的商队也总是千方百计地穿越边界设法把中国的丝织品运往西方。因此,中原和西北各王朝依然继承了两汉时代抵御北虏、以确保东西交通和贸易畅通的传统政策;西域中亚各国来华使者仍络绎不绝;丝路西段与东段并未完全断绝。魏晋时,尚有天山以北伊犁河流域之乌孙、葱岭以西之康居、大月氏入贡的记载;《三国志》卷三○《魏书》;《晋书》卷九七,卷一一三《苻坚传上》。在黄河流域十六国分立时代,据有凉州的前凉统治者张骏曾发兵平定西域,诸国所献珍奇异物有汗血马、火浣布、犎牛、孔雀、巨象等,这些珍物异兽并不完全产自西域,而辗转来自葱岭以西远方各国;前秦遣大将吕光出师西域,本意征讨大宛等国,但由于苻坚兵败淝水,吕光行军至龟兹得天竺沙门鸠摩罗什携之东归,以姑臧(今武威)为都建后凉国;后经西凉(据敦煌)、北凉(据张掖),到了北魏,则揭开了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向丝路西段挺进的高潮。尤其是在魏道武帝于公元402年、魏太武帝于公元429年两次大破柔然之后,魏威震西域,遣使贡献者凡有九国,于是东西交流再现繁荣。

    北魏挺进丝路西段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其一,公元401年南匈奴沮渠蒙逊夺后凉吕氏政权所建之北凉国,踞河西走廊并有高昌郡控制西域诸国,与丝路西段境外各国也有联系。在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之前,北魏早期西使者皆蒙北凉国大力襄助。北凉亦甘为媒介,发使导路,护送魏使出流沙。公元439年以后北凉之便利的交通条件自然落入北魏之手。其二,北魏国势稍振,便从柔然手中夺取天山以北地区,首先解除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对丝路咽喉地段的威胁,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南北两道才得以疏通。也就是说,首先保证丝路东段的西域通道无阻,葱岭以西的丝路西段始能畅通。

    北魏遣使之多可与两汉相媲美,据《魏书·世祖纪》记载,太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5年)五月“遣使二十辈使西域”,次年八月又“遣使六辈使西域”。然最著名者为公元437年的董婉率使团西使,最远到达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塔什干一带。《魏书·西域传》序言称:“太延中,魏德益以远闻,西域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渴盘陀、鄯善、焉耆、车师、粟特诸国王始遣使来献。世祖以西域汉时虽通,有求则卑辞而来,无欲则骄慢王命,此其自知绝远,大兵不可至故也。若报使往来,终无所益,欲不遣使。有司奏九国不惮遐崄,远贡方物,当与其进,安可豫抑后来,乃从之。于是始遣行人王恩生、许纲等西使,恩生出流沙,为蠕蠕所执,竟不果达。又遣散骑侍郎董婉、高明等多赍锦绮,出鄯善,招抚九国,北行至乌孙国,其王得朝廷所赐,拜受甚悦,谓婉曰:‘传闻破洛那、者舌皆思魏德,欲称臣致贡,但患其路无由耳。今使君等既到此,可往二国,副其仰慕之诚。’婉于是自向破洛那,遣明使者舌。乌孙王为发导译达二国,婉等宣诏慰赐之。已而婉、明东还,乌孙、破洛那之属遣使与主俱来贡献者十有六国。自后相继而来,不间于岁,国使亦数十辈矣。” 乌孙王向董婉推荐的“破洛那”汉代称大宛,元魏改称破洛那,为Ferghana费尔干纳之音译;“者舌”即后来隋唐时代之赭时、石国,今塔什干一带。董婉本打算招抚9国,破洛那、者舌并不在其中,实际上后来招徕16国。

    北魏政府自太武帝以后派出如此众多的使团,犹如西汉故事重现。但名为国使,实为“多赍锦绮”以换回西方珍物的官商贸易团。丝路西段沿途远道之国,之所以“不间于岁”地遣使来到中原,甚至也有民间团体假冒国使而来,其目的依然是为了贸易。据《魏书·西域传》、《北史·西域传》等史籍记载,董婉西使以后赴中原报聘或做生意的16国有悉万斤(撒马尔罕)、米、史、曹、何、忸密(布哈拉)等善贾市之索格底亚那地区诸国;有者舌、吐火罗、 哒、破洛那、悦般、粟特据张星烺考证:此粟特为俄粟特(Ossethr)之讹,是居高加索及里海北古阿兰人苗裔。汉代称奄蔡。、大月氏、罽宾、南天竺、波斯等自古闻名之国。如前所述,它们之中有些国家在不同时期曾先后隶属于哒、波斯或突厥等强权,但内政外交仍具有独立性,故能以单独的政治实体与中原交往。各国“使臣”前来之原因,还在于当时中国西北有几个重要的国际性市场,其中最主要者有姑臧,姑臧不啻为前凉、后凉都城,而且地扼河西走廊东端之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原丝货和其他物资的集散地之一。据《魏书》卷一○二《西域传》载:高加索及里海北部的“俄粟特”,“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货,及克姑臧,悉见虏。高宗初,粟特王遣使请赎之,诏听焉”。可见当时经丝路西段可由高加索直入河西走廊东端,全线畅通无阻;不仅有该国商人久居姑臧,而且该国使者亦能直达魏廷要求赎回本国商人。商人们“诣凉土贩货”之大宗无疑为丝绸,但不乏其他品种,如西方人初知之大黄系由里海北输入,盖亦由俄粟特国商人贩自中国。

    北魏末年,向丝路西段挺进的势头仍未减弱。明帝时遣宋云、慧生等赴印度求法。宋、慧等出瓦罕谷地向西南行,恰遇到此巡历的哒王密希古拉古。宋云等516年从洛阳出行,过帕米尔后遇到的哒王定为密希古拉古(摩醯逻矩罗,517—542年)。

    此时丝路西段当道诸国多已役属于哒。据宋云讲哒国“受诸国贡献。南至牒罗(恒河中游巴特拿一带)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5页注〔四〕(张注)。,北尽敕勒(古丁零,亦称铁勒、高车),东被于阗,西及波斯,四十余国皆来朝贡”。足见公元6世纪早期哒国强盛时之势力范围。又记:“王着锦衣,坐金床,以金凤凰为床脚。…… 哒王妃亦着锦衣,垂地三尺,使人擎之。头带一角,长八尺,奇长(即袤长)三尺,以玫瑰五色装饰其上。王妃出则舆之,入坐金床,以六牙白象四狮子为床。……器用七宝。《无量寿经》云:金、银、琉璃、颇梨、珊瑚、玛瑙、硨磲等。诸国奉献,甚饶珍异。” 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88—289页。这些记载不仅说明哒王室之奢侈,也说明哒贵族为丝织品消费大户及丝路西段商货流通之广泛。

    这些商货也经长途贩运早已流入中原地区。在《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条有五子坊一则,记河间王元琛最为豪富,“琛在秦州,多无政绩。遣使向西域求名马,远至波斯国,得千里马,号曰追风赤骥。次有七百里者十余匹,皆有名字。以银为槽,金为锁环。诸王服其豪富”。“琛常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余口,瓯檠盘盒称是。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琉璃碗、赤玉卮数十枚。作工奇好,中土所无,皆从西域而来。”元琛又引诸王参观了他的府库,里面堆满了锦罽珠玑、冰罗雾纱,绣缬、绣绫、丝綵、越葛、钱绢等各种丝织品不可胜数。作者本意在于揭露北魏贵族贪暴荒淫的糜烂生活,但字里行间可窥视到波斯千里马、水晶、琉璃等由丝路西段而来的各色商品,也可以看到用于交换这些西方商品的大量品种繁多的中国丝织品。

    中国与波斯的使节直接往来,自安息波斯以后不见于史乘,大约中断了两个世纪以上。故中国人并不知道200多年前萨珊王朝取代安息王朝而兴起的政治变化(公元226年)。直到北魏时代的公元455年中原王朝与波斯间的外交关系才得以恢复。从公元5世纪下半叶至公元6世纪初,双方互通使节约有10余次,民间往来更加频繁。因此,中国人对萨珊波斯的了解也就十分准确了。《魏书·西域传》说:“波斯国都宿利城(即塞琉西亚——笔者注,下同),在忸密(布哈拉)西,古条文国也。……城方十里,户十余万。河经其城中南流,土地平正。”塞琉西亚与泰西封二城隔底格里斯河相望,正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正中。若非身临其境,莫知如此详细。可见当时中国使者或商人曾到过两河平原。《魏书》说当地“气候暑热,家自藏冰。地多沙碛,引水灌溉。其五谷及鸟兽等,与中夏略同,唯无稻及黍稷。土出名马、大驴及驼(单峰驼),往往有日行七百里者,富室至有数千头。又出白象、师子(狮子)、大鸟卵(鸵鸟蛋)。有鸟形如槖驼(鸵鸟),有两翼,飞而不能高,食草与肉,亦能噉火。”《魏书》还详细地叙述了波斯宫廷礼仪、王位继承、各级官员名号、军事、诉讼、刑法、赋税制度、风俗习惯等。魏使见到的波斯王,“坐金羊床,戴金花冠,衣锦袍,织成帔,饰以真珠宝物”;并于“神龟中,其国遣使上书贡物,云:‘大国天子,天之所生。愿日出处常为汉中天子。波斯国王居和多千万敬拜。’朝廷嘉纳之。自此每使朝献。”神龟为魏孝明帝年号(公元518—520年),当时萨珊波斯王朝正值科巴德第二次在位时期(公元501—531年),《魏书》之“居和多”定为科巴德无疑。公元503—513年科巴德东与哒人交战,西与东罗马人媾和,这次遣使盖与哒的战事有关。在此之前,波斯已有8次遣使中国。北魏出使波斯者肯定不少,但除显祖时的韩羊皮外《魏书》卷一○二《西域传》载:“先是,朝廷遣使者韩羊皮使波斯,波斯王遣使献驯象及珍物。” ,可惜大多数未留名青史。

    随着元魏后中国与亚洲西部地区交往的频繁,直接或间接的贸易也大大增加。在我国发现的大量东罗马及中亚、西亚遗物就是这种贸易的直接证据。东罗马金币(或其仿制品)是流通于丝路西段的重要通货之一。截至1978年以前,我国境内的发现地点多达10余处,数量达20余枚。近年来还在陆续出土。其中,在新疆、内蒙古,尤其是在河北的北朝遗址中出土的自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公元408—450年)至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公元518—527年)时期的金币,多为公元5世纪迄公元6世纪中期所铸。表明北朝时期自西域东来,经由河套地区的路线相当繁盛。这应和当时活跃在北方,并与中亚、东方都有密切联系的柔然、突厥等民族有关。《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677页。此外在辽宁、山西、河北等地亦曾出土了罗马玻璃器皿及鎏金器、银器等。

    传入我国的中亚、西亚遗物,部分地被保存在古代墓葬、窖藏等遗址中。其中,萨珊波斯银币是流通于东欧至中亚,尤其是西亚,公元6世纪时甚至是流通于我国河西地区的一种国际货币。据统计,截至1979年,我国已发现萨珊波斯银币共49起,总数近1200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680页。北京大学考古学家宿白先生综述说:第一,紧密连接中亚的新疆发现萨珊银币数量最多,新疆及其以东地区的发现地点,大都位于中西交通的几条重要通路和它的延长线上。第二,铸造年代自萨波尔二世(公元309—379年)至叶兹吉格德三世(即伊嗣俟,公元632—651年),连绵350年。但年代最早的几起,即属于萨波尔二世、阿尔达希尔二世(公元379—383年)、萨波尔三世(公元383—388年)时代的公元4世纪萨珊银币,都集中在今吐鲁番县城东南约50公里的高昌古城遗址中,共有32枚。反映了公元4、5世纪之际,中国西北地区通过丝路与萨珊波斯有了直接和间接的贸易。第三,公元5世纪铸造的银币,已较多地在新疆以东发现。如青海西宁城内窖藏发现菲鲁兹(公元459—484年)时代萨珊银币76枚,河北定县北魏塔基发现同时代及其前任国王叶兹吉格德二世(公元438—457年)时期的萨珊银币共41枚。这些发现则给公元5世纪迄公元6世纪初北魏与中亚、萨珊波斯间密切往来的文献记载,提供了物证;河北定县北魏塔基发现的萨珊银币中,有一枚边缘压印哒文字一行,反映了萨珊、哒与北魏三者的关系。笔者尚需补充说明的是,当时在今青海省一带建立国家的吐谷浑,也成为中原与西域乃至整个丝路西段贸易的中转站,因而通过其领域内的商路也呈现出一派兴旺繁荣的景象。西宁窖藏大量的波斯银币和宋云、慧生西赴印度时特意经由青海地方西行,皆说明吐谷浑在中西交往中的中介作用。萨珊波斯后期的银币则比较普遍地发现于我国各地,如库思老·帕尔维兹(公元589—628年)时期的银币在新疆乌恰山中窖藏一次就发现576枚(乌恰是越过葱岭北麓的丝路大通道的重要起点),另外还大量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及陕西、山西各地。说明公元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初丝路的畅通。来自波斯及中亚一带的商品尚有金银器、织锦、玻璃器皿等等,不再一一赘述。本书之所以大量引用我国考古材料,其目的在于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向丝路西段各国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的)出口攻势并未减弱;上述东罗马和萨珊货币就是这种出口的反馈。再结合中亚粟特遗址和乌浒水窖藏出土的大量货币,可以看出当时东西贸易仍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