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娇不惯教女孩100招-尊重越多,女孩越独立(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尊重、信任和理解女儿,永远是父母实现与女儿良好沟通的桥梁和保证。而尊重女儿,首先就要把她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独立的个体,女儿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严,她希望父母能够给予自己尊重和平等。所以,父母要改变高高在上的姿态,真心实意地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同女儿进行沟通和交流。

    当你充分尊重了女儿,渐渐地你就会发现,她越来越独立自主了。她更勇于尝试,也更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了。而且,她逐渐把你当成她最信赖的朋友了。

    把女儿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培养女儿的独立性,首先要把她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把她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让她感觉到被尊重。

    因为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父母已经习惯了把女儿当成自己私有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虽然他们万千宠爱着女儿,不过女儿终究只是他们的附属品,必须听命于他们。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有一位名叫柯迪尔的美国学者,曾经调查研究过日本和美国的父母与女儿之间的关系。他的调查结果显示,日美最大的差异是,日本的母亲很少和子女交谈,而美国的母亲则经常和子女交谈。

    原来,日本的父母把女儿视为自己一部分的倾向较为强烈。他们认为女儿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甚至是自己的分身,所以不必用太多的语言来表达意思。女儿只要明白他们的心意,听他们的话就可以了。

    与此相反,美国的父母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女儿。即便女儿刚刚学会说话,他们也会以与成年人交谈的口吻极其认真地跟女儿说话,并不管女儿是否能听懂。

    日本人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而美国人则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到底哪种方法有助于女儿的成长呢?

    把女儿视为自己一部分的观念如果长期深植于人心,就会很容易造成女儿离不开父母的结果。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儿,会习惯性地依赖家庭,听父母的话,即使走上社会之后也时时需要父母的帮助和保护。

    如果把女儿当成独立个体对待,她的独立性就会在成长中逐步加强。走上社会之后,女儿就能很快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坚强地面对事业和生活,成为一个勇敢的有担当的人。

    而其实,无论我们愿不愿意,女儿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人,拥有自己的人生。就像著名作家张晓风所写的那样:“我几乎可以听到他们剪断脐带的声音,我们的生命就此分割了,分割了,以一把利剪。从今而后,虽然表面上我们将住在一个屋子里,我将乳养你,抱你,亲吻你,用歌声送你去每晚的梦中,但无论如何,你将是你自己的了。你的眼泪,你的欢笑,都将与我无份,你将扇动你的羽翼,飞向你自己的晴空。”

    我们都很清楚,我们不可能让女儿永远安全地待在温室里,也不可能为女儿遮风挡雨一辈子。所以,我们只有尽早地培养女儿的独立能力,让她能够自主思考、自主选择、独立承担。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有意识地把女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爱护她的独立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女儿的独立意识,学会为自己的行为和人生负责。

    为此,我们一定要真正了解女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女儿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她希望父母能够给予自己尊重和平等。

    我们只有和女儿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她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我们要真心实意地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同女儿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参考一些教育专家的意见:

    和女儿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语气,避免使用过激的语言。

    你的意见是好的,但是你说话的时候是不是太着急,不小心就用了一些过激的语言?

    要知道,好意还得用好语言来表达才行。谁都有沉不住气的时候,但是,面对心爱的女儿时,还是请你克制一下激动的心情。先冷静下来,等想好了怎么说之后再慢慢说,这样才会避免过激语言伤害到女儿稚嫩的心灵。

    跟女儿说话避免重复唠叨,不要自认为她不懂事。

    某些父母经常会对着女儿开始教条似的长篇独白:“当我和你一样年纪的时候……”或者“我已经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为什么就是记不住呢?你一定要去……”

    女孩子们其实很不喜欢这些重复的教条式的唠叨,她们不喜欢老被父母认为不懂事。所以,请避免费尽心力的重复唠叨,因为这可能恰恰堵住了女儿的嘴巴和耳朵。

    对女儿说话一定要发自真心,不要敷衍了事。

    把女儿当成与你平等的人看待,所以与她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坦诚。不能欺骗她,说一些冠冕堂皇的大话。因为虚假的话语只会让女儿觉得你没有尊重她,对她敷衍了事。

    只有发自真心的话语,才能让女儿感觉到你的亲切,感受到被尊重。

    尊重女儿的意见,让她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在讨论比较普通的家庭事务时,不妨也让女儿来参与一下。你要让她自由地发表意见,认真倾听她的话语。

    不管最后是否采纳了女儿的意见,这种“参与”已经让她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了。她会认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自己也可以为这个家做点事情。如此,她的独立感和责任感就会逐步加强。

    避免用家长的权威命令女儿,让女儿感受到平等和被尊重。

    有些父母喜欢用家长的权威来压制命令女儿,比如“我是你爸,怎么就连句话都不能和你说呢?”“你敢不听你妈的话!”“按我的话乖乖地去做就可以了!”

    这些命令式的话语,不仅让女儿感觉到不平等,而且容易激起她的叛逆心。女儿做得不对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对她的心理进行一番“研究”,想想自己在女儿这样的年龄遇到同样的事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只有这样设身处地地思考,才可以发自内心地理解女儿,从而从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改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女儿做自己的主人

    如果女儿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她的心头上就会笼罩着的一片乌云,她会在父母的暗示里觉得自己是无能的,进而陷入冷漠和恐惧之中,形成“自卑”的心理障碍。

    总是由父母作决定的女孩,长大后常常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而且缺乏责任感,甚至不知道如何对自己负责。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女儿的意愿,让女儿做她自己的主人,给她机会学会如何作决定。

    在美国,有一个三口之家到某个餐厅用餐。服务生先问母亲点什么,接着问父亲点什么,之后问坐在一边的小女儿:“亲爱的,你要点什么呢?”女孩说:“我想要热狗。”

    “不可以,今天你要吃牛肉三明治。”妈妈非常坚决地说。“再给她一点生菜。”女孩的父亲补充说。

    服务生并没有理会父母的提示,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女孩,继续问道:“亲爱的,热狗上要放什么?”

    “哦,一点番茄酱和黄酱,还要……”她停下来,怯怯地看了一眼父母。而服务生一直微笑着耐心地等着她的回答。女孩在服务生的目光鼓励下,终于说道:“我还要一点炸土豆条。”

    服务生点点头,径直走进厨房,留下目瞪口呆的父母。

    这顿饭小女孩吃得很开心。回家的路上,她还在不停地又唱又跳。最后,小女孩走近爸爸妈妈,开心地说:“你们知道吗?原来我也能够受到他的重视。”

    仅仅是点菜这么一件小事,就让小女孩感觉到被重视和被尊重。另外一方面,小女孩的父母却连这样的小事情都要替女儿做主。他们的心意是好的,希望女儿吃得更健康,但是关心过度,反而压制了女儿的自主性,让女儿因为不能自己做主而感到沮丧。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这种无视女儿感受,事无巨细都要替她操心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有一天早上,5岁的安娜正在穿一件妈妈昨天特意为她买的小毛衣。安娜很喜欢这件粉色的毛衣,但是她分不清毛衣的正反面,所以翻来翻去过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穿好。

    “安娜,好了没有,要不要我帮你。”妈妈在客厅里焦急地喊道。

    “我要自己穿!”安娜坚持着自己的努力。又过了一会儿,妈妈终于沉不住气了。因为她必须在8点以前赶去上班,在这之前,她还要送安娜去幼儿园。

    妈妈走进安娜的房间,伸手要帮安娜,说:“来,我来帮你穿。”

    “不!我不要你帮!”安娜摇晃着身体大叫。

    “别再耍脾气了,时间已经不多了。快过来,妈妈给你穿。”妈妈看着手表,焦急地说道。

    “我说过了,不用你帮!”安娜叫喊着,使劲往后退了一步。

    妈妈真的生气了,她一把将安娜拉了过来,骂道:“你真是在浪费我的时间,怎么这么不懂事!”妈妈边说边强行从安娜手中夺过毛衣。而安娜则试图挣脱妈妈的控制,她委屈地哭起来,拒绝妈妈将毛衣套进她的脑袋。

    女儿也是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她希望“做自己的主人”,受到尊重。而安娜的妈妈虽然是出于好心,但她没有尊重女儿的意愿和权利,把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强加给女儿,所以才会导致安娜在穿衣服这类小问题上抵制母亲。

    我们还可以经常看到这种现象:父母让女儿向客人展示画画技能,父母自己满面笑容,但是女儿却不高兴,因为她可能正想去和小伙伴玩。

    当女儿正在兴致勃勃地在地板上玩拼图时,这时父亲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他。于是,父亲要求她立即把散乱一地的拼图收拾起来,然后带着她到客厅见客人。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是为人父母的却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女儿去作选择,总是忍不住凭自己的兴趣任意安排她的生活,他们不跟她商量就操纵她的生活。

    于是,女儿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渐渐地,她会感觉到沉重,她很想对父母说不。但是,她又一直被教育要听话,所以连“不”也不能说了,只好用被动的方式去叛逆。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管父母怎么压制,女儿的自主意识都会越来越强,她已经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了,她有了自己做决定的需求。

    而如果这种需求长期不被满足,她的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打击。这样,很可能导致她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如果这种消极心态一直深植于她的内心,势必影响她以后的人生路。

    为了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父母们应该注意:

    决定事情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女儿的需要,不要漠视她的感觉。

    不要因为自己的过度关心而过度频繁地打断女儿的兴趣。如果自私自利地置女儿自身的需要于不顾,而且在她反对时仍坚持成人的立场,完全无视她的权利,这必然会导致与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

    给女儿留一些自由的空间,不要凡事都替她做主。

    父母要建立这样的意识:女儿虽然年幼无知,毫无经验,体小力弱,需要自己的保护,但是这并不表示自己有权利决定女儿的一切。

    要尊重女儿,要适当放手,适时给她一些成长的空间,有些事情让她自己做决定。这样,女儿才不会感到沮丧、失落和失败。

    当女儿充分感受到自主权利,并能够自己决定事情的时候,她的生命力才会生机勃勃起来。也许因为一些不成熟的决定,女儿会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终和成就一起,会让她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

    尊重女儿的个人兴趣

    每棵树苗都有自己不同的姿态,同样道理,每个女孩的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往往通过女孩的兴趣爱好反应出来的,而且,很多女孩成年后所取得的成就都与她幼年时期的兴趣爱好有关。

    但是父母首先要明白一件事情,世界上并没有哪个科学家、作家是凭靠着父母的强迫而发展兴趣爱好,最后成就事业的。所以,女儿长大后能不能有一番自己的成就,关键在于父母是不是尊重女儿的兴趣爱好,有没有正确引导她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爱好。

    卡尔·威特是德国著名的法学教授,在他只有八九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卡尔9岁时就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6岁时已经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这样一位天才式人物,对于孩子的教育也独树一帜,他曾写下了蜚声中外教育史的奇书——《卡尔·威特的教育》。在这部书中,卡尔·威特有一个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就是“教育不能强迫”。他认为,不管想教孩子什么,都必须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以此为出发点,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卡尔在培养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当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往往能够全力以赴;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放弃他极感兴趣的事情,做一些孩子不喜欢做的事情,孩子必然会与父母发生冲突。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经说过:“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雨琪是个多才多艺的小姑娘,只有九岁的她,不但会弹古筝、画画,还会打乒乓球、摄影,很多同学都羡慕她。可是,有一天,雨琪却流着泪对妈妈说:“我不想学古筝了。妈妈您饶了我吧。”

    雨琪的妈妈感到很惊讶。这几年为了将女儿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完美女孩”,她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和金钱。然而现在女儿竟然一点也不懂得珍惜,除了喜欢画画之外,其他的几样都没有学好。妈妈感到非常伤心。

    其实,很多父母都有雨琪妈妈这样的想法。他们觉得自己小的时候没有条件学习才艺,现在条件好了,一定要让女儿完成自己未竞的心愿,所以天天逼着女儿去学习棋琴书画。

    但是,这种“完美”的计划,不仅让父母感到辛苦、劳累,也更让小小年纪的女儿苦不堪言。女儿除了正常的学习之外,还要勤学苦练其他技艺。时间一长,她势必会产生疲惫感,以应付的心态去学习。长此以往,女儿的技艺培训不见什么效果,还会影响文化课的成绩。

    还有一些父母经常否认女儿的爱好,而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女儿。姗姗是个读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弹琴,而且在音乐方面也很有天赋,小小年纪就可以作简单的曲子。

    这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是姗姗的父亲却坚决不允许她学琴,非让她学画画不可。当音乐老师开导姗姗的父亲,建议他尊重女儿的兴趣和爱好时,他满不在乎地说:“什么兴趣、爱好?姗姗还这么小,她懂什么?我叫她学什么就学什么!只要刻苦训练,做什么都可以出成绩。”

    姗姗父亲的话未免有失偏颇。“只要刻苦训练,做什么都可以出成绩。”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逼着姗姗去做她不喜欢的事情,是不妥当的。

    女儿虽然年龄小,也已经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尊重她的兴趣爱好,就会让她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动力。如果逼着她刻苦训练,她自己却一点也不感兴趣,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而即使取得了成绩,女儿也永远不会快乐,如果是这样,成绩又有什么意义?

    一个人最可悲的是,在他的一生中,对什么都没有特殊的兴趣和爱好。而对于女儿来说,最不幸的是,父母凭主观意志扼杀她的兴趣和爱好。

    凭主观意志培养女儿是家庭教育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这很有可能会给女儿的一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女儿的时候,一定要去发现和培养她的学习兴趣,而不要靠自己的想像去给她设计和安排。

    有些父母也想尊重女儿的个人兴趣,但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做。如果是这样,不妨参照下面的方法去做做看。

    首先要承认女儿也有爱好的权利。

    父母首先要改变心态,承认每个人都可以有个人的喜爱和兴趣。女儿虽然小,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父母不应该随便干涉。

    要女儿学习某种技艺之前,先问问女儿的想法。

    兴趣并不是强迫就能够产生的。父母要认真去发现,更需要耐心去培养,一旦发现女儿在某一方面很突出,那就着重培养她这一方面的天赋。如果要女儿去学习一种技能,要先问问她的意见,争取得到她心理上的认可。

    不要妄想把女儿培养成完美的人,要给她一点自由的空间。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把女儿培养成心目中的完美人物,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坚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她,不仅培养不了完美的女儿,还会磨灭她对所有培训的兴趣,产生厌恶心理,对什么也不感兴趣。

    对女儿的个人爱好,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打击。

    如果父母并不喜欢女儿的兴趣爱好,千万不要为了达到让她放弃兴趣爱好的目的,而横加干涉,或者用激烈的语言打击她的积极性。

    “你做的都是什么呀,一点天赋都没有。”“不行,和别人比起来你差远了,学别的算了。”诸如此类的话语,千万不要对女儿说。因为这种打击的话可能会使她放弃自己的爱好,但也会使她产生自卑感,对其他的事物也提不起兴趣。

    与女儿商量后再做决定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是的,如果父母能在家庭中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女儿就会觉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而营造民主平等氛围的一个最有效方法,就是经常与女儿商量,尊重她的想法。商量就是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商量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让人感觉到受尊重。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受尊重的需要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无法获得满足,人就会产生沮丧、失落等负面情绪。

    对于女儿来说,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她和我们每一个成年人一样,也有受尊重的需要。如果父母能够与女儿商量之后再做决定,女儿就会非常乐意与父母交流。反之,如果父母利用家长的权威命令女儿做事情,久而久之,很容易让女儿产生逆反心理,并封闭自我。

    美国成功学家卡耐基说过,用“建议”,而不下“命令”,不但能维持对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人乐于改正错误,并与你合作。父母与女儿共同商量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无谓的争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会女儿在社会上怎样做人和与人共事。

    女儿一年年地逐渐长大,不可避免地,在她的喜好、兴趣,和交友等方面,会有很多与父母有分歧的看法。这时父母绝不能凭着自己的喜好简单地禁止,而应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与女儿好好商量,以求得共识或找出正确解决的途径。

    张明的女儿逐渐长大了,她习惯搭着爸爸的肩膀走路。她有时叫张明爸爸,有时不经意便直呼其名。旁人对张明和女儿之间如朋友般的亲密很是羡慕。

    从小大大,女儿好像从没撒过谎。因为她根本不必撒谎,在家里可以无话不谈,就是说得不好,也不会受到指责。张明和妻子习惯和女儿商量她的事以及家里的大小事。他们一家人经常坐在一起聊天,就是意见不一样,也能相互理解彼此欣赏。

    “商量”是张明一家人的行为准则。面对任何事情,张明和妻子都不会端家长的架子,女儿也不会使独生女的性子。还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凡事要商量”便已经约定俗成。比如女儿看中了一个玩具,张明要是觉得不妥,便会温和地与她商量可不可以不要,向她解释问什么不能要。张明从来不会强压女儿接受他的意见,也不会糊弄欺骗她。而经过商量,女儿一般也能接受张明的建议。

    女儿从来不会对张明隐瞒内心的秘密。她念高中的时候,有男孩子给她递情书,她回家后立刻就向父母报告,并询问他们的意见。正因为有这样宽松的环境,张明和妻子的一些观点才可以渗透到女儿的判断中,女儿才不至于在个人情感生活中出现大的波折。

    愿意和女儿商量的父母是民主的父母。只有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女儿才会渐渐养成民主的习惯,会愿意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运用商量来促进与女儿的沟通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多用一些商量的语气,而不用命令的语气。

    不管要求女儿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因为商量的语气对她来说非常重要,她会认为你尊重她,关心她的感受,从而对你产生好感和信任。

    比如,你想提醒正在看电视的女儿去做作业,可以这样说:“你现在是不是该做作业了,做完作业就可以看会儿电视。”而不要用严厉的口气命令她:“赶紧去做作业!”或“还不去做作业呀?”

    当你的意见与女儿的出现冲突时,千万不要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更别企图以权威来压制女儿,让她改变主意。因为这样只会让女儿产生逆反心理,恶化你们之间的关系。

    比如,对于女儿提出的要求,当父母不能满足或不应满足时,不应该粗鲁而简单地拒绝:不行!不准你去!

    对于父母提出的要求,当女儿不同意时,父母也不应该简单地采用命令方式:这事已经决定了!

    冲突产生时,每个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尊严,不希望被他人压制,女儿也是如此。所以你要放下架子,把女儿当成平等的人来看待,温和地与她商量着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女儿才会体验到你的尊重和人格的平等,才会以平和的心情接受你的建议。

    关于女儿的事情,一定要先取得她的同意和认可。

    不管什么事情,尤其是涉及女儿的事情,父母都不要自作主张,要学会与女儿商量,取得她的同意和认同。

    随着女儿的不断成长,她的事情一定要放手让她自己去选择。父母千万不可替女儿包办,即使父母有自己的想法,也要通过商量的方式,把自己的意见传达给女儿,让她自己权衡利弊后再作出选择。

    如果父母忽视了女儿的主观能动性,用家长的威严来压制女儿,那么女儿即使口头上同意了,内心也无法产生努力的动力。

    不要强行给女儿制定规则,一定要先让女儿从内心认可。

    如果女儿有什么经常犯的错误,父母一定要与女儿商量后再制定规则,并约法三章,使她自觉遵守。不过,父母千万不可自作主张制定规则让女儿遵守,这样的规则对她来说没有什么约束意义。

    规则是帮助还没有很强自制力的女儿约束自己的,而不是用来惩罚女儿的。因此,制定的规则一定要经过女儿的内心认可。

    鼓励女儿参与家庭决策

    培养女儿独立性和责任感,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鼓励女儿参与到家庭决策中。

    有一个调查表明,那些能够经常参与家庭决策的女孩,她们的性格一般比较开朗,也懂得关心别人,有较强的集体感和责任心。而且,她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会动脑筋积极思考,有较强的自信心。

    而那些从不参与家庭决策的女孩,她们的性格一般比较内向。她们不敢在很多人面前说话,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集体意识也较淡薄。一但遇到什么事情,她们就会习惯性地等待帮助,依赖性很强,没有足够的自信。

    所以,让女儿参与家庭决策,对女儿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当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首先,要培养女儿的参与意识。

    父母在平时谈论问题或商量事情时,都要有意识地问问女儿。比如:“你觉得这个建议好不好?”“你认为这一样东西该买不该买?”“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吗?”

    这些问题,可以使女儿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是一个重要角色,于是她会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产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开始关心家庭中的事情。

    父母在征求女儿的意见时,应该将女儿当作一个真正的商量对象。父母的说话态度要和蔼诚恳,不要摆架子,要使女儿感到父母确实是想听听她的意见的。

    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女儿的想法也许会比较幼稚或者没有道理。但是不管怎么样,父母也要学会耐心倾听,让她尽情倾诉。开明的父母还应该再学会多问一些为什么,比如女儿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女儿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有道理,女儿为什么不赞同父母的看法,等等。

    当女儿开动了脑筋,有了较好的回答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并高兴地采纳她的建议。女儿看到自己的建议在家庭事务中实施,就会产生成就感,这又能促进她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要确定好让女儿参与决策的内容和目的。

    每个家庭中需要商量的事情都有很多,但并非每件事情都适宜让女儿参与。所以,父母要事先考虑一下,家里哪些事情适合女儿参与决策,哪些不适合。

    一般说,凡是参与的过程和结果有利于女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就可以让她参与,否则就不宜让她参与。比如,家庭日常开支、假日游玩、看望老人等这些问题,都可以让女儿参与;而夫妇之间的矛盾纠纷、对外的一些应酬活动等,应尽量避免女儿参与。

    鼓励女儿参与家庭决策,也应该有一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女儿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可以让她参与一些简单的贴近生活内容的事情,比如周末去公园玩需要带什么东西,去看望爷爷奶奶要购买些什么礼物,等等。

    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她的生活经验也逐渐丰富了。这时,父母可以让她参与到一些难度较大的决策中。比如,当家里要添购新的电器或家具时,可以和女儿一起讨论电器的功能,还有家具的颜色、式样、价格等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参与训练,女儿的独立思考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当她有了较丰富的参与经验时,父母就可以放手让她独立做一些事情。比如,让女儿当家庭中的“小会计”,记录一段时间的收支情况;或者让女儿策划并制订一次到外地旅游的计划,等等。

    另外,还要不断地教给女儿一些参与的方法,并把握让她参与的时机。

    刚开始的时候,当你针对某件事征求女儿的意见时,女儿也许会说“我也不知道”、“我听你们的”、“你们说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时候,父母不能一笑了之,应该耐心地教给女儿一些参与的方法。

    比如,当父母问女儿假日游玩应该带什么东西的时候,如果女儿摇摇头说不知道,父母可以让女儿想一想:以前爸爸妈妈在准备类似活动时,都是怎么准备的,带些什么东西。通过这种回忆联想,启发女儿根据过去的经验提出意见,这样就能让女儿顺利地介入决策。

    当带着孩子去超市购买一些物品时,父母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女儿参与决策。可以让女儿比较一下各种同类物品的质量、价格、式样等,让她逐渐学会通过比较来选择物品。

    当然,在培养女儿参与能力时,能不能把握时机,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参与的效果。父母应该用心去注意,当女儿情绪较好时,一般会比较愿意做一些事情,也肯积极思考想办法。如果在这个时候引导女儿参与到决策中,她就会很乐于接受。

    当家里突然来了客人,也可以让女儿帮忙招待客人,端茶倒水、送客人,这些小事情都可以让她来做。当父母身体不舒服时,可以让女儿感受到父母需要帮忙,可以让她试着安排一下一天的生活。

    每逢节假日,也是让女儿充分参与家庭事务的好时机。对于出去游玩、做卫生、看望老人等事情,都可以让她来制定计划。

    这样的小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父母要善于利用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女儿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培养她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只要这样做了,父母与女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通畅。也只有这样做,女儿的独立意识才会逐步增强,渐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坚强的女孩。

    站在女儿的角度看问题

    父母只有放下家长的架子,尊重女儿,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她,才能与她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让她向你敞开心扉,实现良好的沟通。

    而要建立和女儿之间相互信任的最佳手段,莫过于把自己放到女儿的位置上,站到她的角度去看问题。因为女儿毕竟年龄还小,阅历也浅,她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不可能跟父母相同。丰子恺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问4岁的儿子最喜欢什么样的事,儿子坦然地回答:“逃难。”

    大人无论如何不会把逃难当成一种愉快的经历,可是,在只有4岁的孩子心中,逃难是一件“大家坐着汽车,还能看到大轮船。”的有趣事情。孩子以儿童纯朴自然的天性,看到了苦难生活的另一面,这是成人所不能及的。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女儿之间往往有太多的不同看法,如果双方都坚持自己的意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就无法达成一致,更别说沟通畅通了。

    在父母不了解女儿的情况下,无论提出什么样的意见,都不会被女儿接受。这时候,如果父母能够站在女儿的角度,用她的眼光去看待事情,矛盾也许就能得到圆满解决。

    这段时间,已经12岁的薇薇开始喜欢穿磨得破破烂烂的牛仔裤和花花绿绿的T恤。薇薇的妈妈总也想不明白:好好的新衣服不穿,却要穿成这样,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家里多穷呢。

    这天,妈妈又看见女儿站在门外,拿着一块石头在猛擦新牛仔裤的裤脚。这可是新买的牛仔裤,女儿居然这样糟蹋!于是,妈妈马上过去阻止薇薇,对她说:“我小时候哪里有这么好的衣服穿,有一件新衣服就爱惜得不得了,而你现在却这么不知珍惜。你是不是觉得生活条件太好了?……你可真是让我心烦!”

    然而,薇薇对妈妈的唠叨好像充耳不闻,她无动于衷地继续低头擦她的新牛仔裤。

    见女儿这种态度,妈妈终于气极了,她大声呵斥道:“你为什么要把新牛仔裤弄成这个鬼样子?”

    没想到,薇薇竟然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不想穿新的嘛!现在就流行穿旧的牛仔裤,新的穿着不时尚。”

    妈妈听到这话,简直气不打一处来:新牛仔裤不穿,非要搞得像个乞丐似的,这孩子真是不可思议。

    不过,妈妈最终也未能说服女儿,她不得不每天看着女儿一身怪异的打扮:上身穿着旧T恤,上面染着奇怪颜色的花纹;牛仔裤惨不忍睹,膝盖上是两个大洞,裤腿上抹了一些油污,裤脚经过摩擦,多了一把须须。

    妈妈实在不理解薇薇的这种怪异行为,又不甘心薇薇这样下去,就想去学校去一趟,看一看和女儿同龄的孩子都穿成什么样子。

    在薇薇的学校,妈妈发现,这些孩子穿什么样子的都有,许多女孩的打扮比女儿更怪异夸张。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想好了如何对待女儿的穿着。

    薇薇放学回来后,妈妈和气地对她说:“今天我到你们学校去了,看了看你们的穿衣打扮。也许我对你的那条牛仔裤反应过度了些,不过,从现在开始,去上学或出去玩,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我不再过问。”

    “妈妈,你真的不再反对我这样穿吗?太好了!”女儿兴奋地奔过来搂住妈妈的脖子。

    “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条件,陪我逛街或拜访长辈的时候,你要穿的像样点。”妈妈说。

    薇薇听了此话一言不答,她显然是在考虑。

    妈妈看着薇薇,继续说:“你看,这样做你只需让百分之一,而我却得退百分之九十九,你想一想到底是谁划算?”

    薇薇听了以后,眼睛一亮,高兴地抱着妈妈说:“好吧,妈妈,就按你说的办,咱们一言为定。”

    从此以后,妈妈再也不会对薇薇的穿着唠叨半句,而薇薇和妈妈一起出门时,也主动打扮得得体大方。她们成了无所不谈的朋友式母女,薇薇经常骄傲地跟自己的同学说:“我有一个最能理解我的好妈妈!”

    薇薇的妈妈放弃了一味的批评责骂,站在女儿的角度去理解一些看似怪异的现象,终于赢得了女儿的信任。

    很多父母往往要求女儿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想问题,希望女儿能够听自己的话。但是,他们为什么不能试着站在女儿的角度想问题呢?

    如果父母们都能像薇薇的妈妈一样,就一定能够实现与女儿之间的良好沟通。当然,在具体操作上,父母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总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女儿。

    成人一般习惯用实用和势利的眼光看待事物,只有涉世未深的孩子才会用审美的态度和一颗童心去感知世界。所以,父母应该放弃成见,用心去体会女儿眼中的一切,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她。

    要允许女儿有一定的选择权。

    父母要允许女儿有新的想法和做法。如果不能接受,也要明白女儿的想法和做法不一定是错误的,要心平气和地与与女儿探讨。当然,父母也要学会向女儿表达自己的要求,希望女儿也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

    要学会换位思考。

    父母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当女儿遇到问题时,父母要迅速地从女儿的位置和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拉近与女儿之间的关系,实现顺畅沟通。

    不侵犯女儿的私人领地

    不列颠歌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金伯利·肖内特一赖克尔曾经提出:“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对隐私的需要超过他一生任何其他时期,甚至成年期。如果你认为隐私对你很重要,那么它对你的孩子更重要。”

    雨晴的妈妈向教育专家诉苦:“我家雨晴越大越不听我的话了,她再也不像从前那样,有什么事都和我们讲。”雨晴的妈妈从雨晴8岁开始,就发现女儿有些事背着自己:她会把一些东西藏起来不让爸爸妈妈看见,同学之间的书信和她自己的日记总要放到安了锁的抽屉里。为此,雨晴的妈妈感到十分不安,生怕女儿染上什么坏毛病。

    事实上,当女儿逐渐走进青春期的时候,父母们经常遇到类似情况。当他们走进女儿的屋子去打扫卫生时,无意中发现女儿的日记就放在桌子上。日记本是关着的,但是忘记上锁了,也没有放在抽屉里。

    或者,有一段时间,女儿每晚都会把无绳电话拿进自己的房间,打上很长时间,而且有时电话的另一头是个男孩。

    女儿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常常令父母感到不安。她可能不再愿意敞开心扉与你交谈,当她在自己房间的门上贴上“不要进来,我说的是你”的纸条时,你不知如何是好。

    在这种情况之下,父母往往会猜想女儿有些什么东西要隐藏,也会想着如果偷看一眼她的日记,就能知道所发生的事了。

    那么,该不该打开女儿的日记,要不要偷偷拿起电话听听女儿和朋友到底在聊什么?如果这样做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有一个14岁的女孩喜欢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每天的活动。妈妈担心女儿胡思乱想,耽误学业,于是经常偷偷翻看女儿的日记。

    女孩虽然一直怀疑自己的日记本被人动过,但是一直没有证据。为此,她经常跟爸爸妈妈闹别扭。

    这天,女孩去上学了。妈妈习惯性地走到女儿屋里,开始翻看她的日记。

    这次女儿在日记里写的是妈妈,她的文字很深情:“妈妈,您头上的白头发又多了起来,我看了很心疼!妈妈,请您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身体。为了表达我对您的爱,我把您的白头发珍藏在日记本里。”

    看到这一段字,妈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然而,她却没有发现本子里有白头发。她以为是自己不小心弄丢了,就从头上拔了一根白发,夹在女儿的日记本里。

    晚上,女儿放学回来后径直走进了自己的卧室。一会儿,她拿着日记本跑出来嚷道:“妈妈,您又偷看了我的日记!”

    “怎么会呢,那根白头发不就在你的日记本里吗?”妈妈努力为自己掩饰。

    “妈妈,我根本就没放白头发。”女儿愤愤不平地说,“我总算找到证据了。拜托了,请你不要侵犯我的隐私好不好?”

    女儿说完,掉头又进了自己的卧室,同时重重地摔了一下门。妈妈站在客厅里,不知所措。她是为了女儿好才千方百计去了解女儿的心事,没想到却让女儿怨恨起她了。她很伤心难过。

    与父母保持距离,和对隐私越来越强的渴望,其实是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过的一个非常正常的自然阶段。父母应该明白,这是女儿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增强的一种体现。

    这个阶段的女孩,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成人化倾向变得明显,希望别人能尊重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因为生活领域的扩大和所接触信息的增多,她的内心也会变得敏感起来,感情也趋向细腻,不会再像更小的时候那样天真烂漫,有什么说什么。

    正因如此,女儿不会再每件事都与父母说,她有了自己的隐私,更喜欢向带锁的日记本倾诉内心的“秘密”,或者在跟同龄人的来往信件中诉说内心的感受。

    此时,父母们若是紧紧逼问女儿在想什么,或者通过种种手段去了解女儿的“秘密”,往往会伤害女儿的自尊心,让她的心与你离得越来越远。

    所以,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女儿的隐私,才能够赢得她的尊重,并让她信任你,愿意和你沟通。具体来说,尊重女儿的隐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为女儿创造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

    在这个阶段,女孩们大多希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她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父母的干涉。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父母要尽量给女儿一间单独的房间。并且在女儿的房间安装单独的电话,允许她与自已的朋友联系。

    不要去偷窥女儿的秘密,如果她不说,就不要追问。

    父母不要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女儿的秘密,比如偷看她的日记,偷听她的电话,或者私拆她的信件,等等。

    要记住,敏感的女儿一旦发现父母偷窥自己的秘密,就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把本来想对父母说的一些心事咽了下去。

    相信女儿的能力,大胆地放手让她自己去解决一些事情。

    越来越大的女儿,对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此时,父母应该相信女儿的能力,放心地让她自己面对困难。即使不放心,也不要直接去干涉她,而是给予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分享女儿的喜怒哀乐

    我们每个成年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体会:当自己有任何喜怒哀乐时,总希望和人一起分享。而那个能够分享你的喜怒哀乐的人,往往也是你最信赖的人,你若是有什么心事和问题,总愿意和他沟通。

    同样的道理,女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也需要人与她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如果父母能够适时地与她分享喜怒哀乐,女儿就会把你当成知心朋友。

    一方面,分享会让女儿感到父母在关心、爱护她,从而体验到幸福和快乐;另一方面,她会感到自己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对父母更加尊重、敬爱和亲近,并乐于向父母倾吐心声。

    有一天,张娟下班回家,感觉万分疲惫,就倒在沙发上休息。这时,6岁的女儿芊芊从冰箱里拿出一盘樱桃递给妈妈。樱桃是芊芊最爱吃的水果,酸酸甜甜的味道总是让她吃不够。

    张娟其实也很喜欢吃樱桃。不过,此时樱桃刚刚上市,价格非常昂贵。所以,虽然她也很想尝尝樱桃的味道,但还是轻轻地摇了摇头,慈爱地对女儿说:“乖宝贝,妈妈不要,还是你吃吧!”

    “妈妈,你真的不吃吗?可好吃了!”女儿好像很坚持。

    看着女儿懂事的样子,张娟很是感动,她说:“妈妈不吃。芊芊喜欢吃的话就都吃了吧,只要你爱吃,妈妈明天还给你买。”

    听到妈妈这么说,女儿就抓起一颗樱桃吃起来。看着她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张娟心里很欣慰。

    这时,芊芊的姥姥从厨房出来了。女儿把盘子递到姥姥面前,懂事地对姥姥说:“姥姥,吃樱桃。”

    芊芊的姥姥是一个节俭的人,从来不舍得随便花钱。像樱桃这样昂贵的水果,她是不会买来自己吃的。但是,姥姥今天竟然一反常态,她蹲下来,从盘子里抓起一颗樱桃细细品尝起来,然后笑着对芊芊说:“嗯,酸酸甜甜的,真好吃,姥姥想再吃两颗行吗?”

    芊芊高兴地说:“当然可以!”她挑了两颗最大最红的樱桃送到了姥姥的口中。姥姥边吃边夸奖芊芊孝顺。芊芊高兴得乐开了花。

    吃完樱桃,芊芊又拉着姥姥去看她刚才画的画。一老一少讨论得不亦乐乎,这让一旁的张娟很是羡慕。她不禁感叹:芊芊好像还是与姥姥更亲近,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会跟姥姥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有时候芊芊跟爸爸妈妈闹别扭,只要姥姥一跟她说话,她就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这天晚上,张娟特意向母亲请教了这个问题。母亲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就像刚才吃樱桃的事,难得芊芊一片孝心,你怎么不接受呢?你知不知道,如果你一再拒绝芊芊的分享,以后她再有好东西都不会给你吃了。芊芊会认为,妈妈不喜欢吃她的东西,妈妈不认同她的喜好,长此以往,她会习惯性地拒绝与你分享其他的一切,包括她的心事。”

    张娟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难怪芊芊能够与姥姥无话不谈;看来自己以后也要学会与女儿分享了,哪怕是一颗酸酸甜甜的樱桃。

    芊芊的妈妈终于明白了与女儿分享的重要性。是的,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父母与女儿一起分享点点滴滴,这样不但可以增加相互间的理解与信任,而且可以教会女儿为人处世的道理。

    同样,在女儿孤独或受委屈的时候,父母若能及时发现,与她一起分担烦恼和痛苦,并引导她帮助她,就可以使她更快地从痛苦中走出来,快乐健康地成长。

    学会分享女儿的喜怒哀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尽量增加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

    不要以工作忙为借口,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和女儿的相处时间。也要注意,物质的满足不能等同于精神上的关爱。

    只有经常地与女儿在一起交流,才能让她真正感觉到父母之爱。而这种真诚的关爱,是她愿意向你敞开心扉的前提。

    丰富和女儿交流的方式,让她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

    有些父母虽然很关心女儿,但是他们只会简单地询问她“吃饱了吗?”、“还想要什么?”。这显然是不够的,根本无法涉及女儿的内心世界。

    所以父母要丰富与女儿的交流方式,要学会用“今天你感觉怎么样”、“学校里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昨天那个同学后来怎么样了”等比较形象的提问。这样女儿才会滔滔不绝地把所见所闻说出来,当然其中会有她自己的想法。

    在分享女儿心事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在分享女儿喜怒哀乐过程中,父母要掌握并扮演好三种角色:

    其一,做女儿忠实的耐心的倾听者,倾听她的诉说和见解,成为她信赖的亲密朋友。

    其二,做女儿的引导者,以平等的公正的姿态,随时随地给女儿一些提醒和意见,循序渐进地引导女儿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三,做女儿的帮助者,帮助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顺利成长。

    总之,在与女儿的交流中,父母要灵活掌握自己的角色,才能够让沟通取得最佳效果。

    倾听女儿对事物的感触

    女儿懂事以后,便开始思考这个世界,思考她所遇到的每一件事,并逐渐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说明她有了独立的思考意识,是非常可贵的。

    这时,父母千万不要忽略和压制女儿的想法,即使她说得不对,即使她的想法幼稚可笑,也不能嘲笑和打击她。另外,也不要总是以父母的思维来要求她,而应该让她说下去,允许她把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表达出来。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当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引擎都熄灭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出去。”

    现场的观众听到这里都笑得东倒西歪。而林克莱特则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于是林克莱特继续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孩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最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其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也像那些观众一样,他们总是自以为是地发表评价,女儿的话就总是被打断,使她根本无法完整地表达一件事。而且,他们的评价总是站在一个成人的立场上,有些评价对女儿来说不太适合。

    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女孩,有一天郑重其事地对她妈妈说:“我是你的孩子,所以你要倾听我的话。请不要笑,这不是让你笑的,而是让你听的,否则我不原谅你。”

    还有一个上二年级的小女孩,她每天放学回家都会跟妈妈说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而她的妈妈总是喜欢在她还没讲完的时候就忙着作出评价。

    有一天,这个小女孩对她妈妈说:“妈妈,请你别打断我说话。有些事你听着就是了,别忙着评价。”

    可见,女儿是非常渴望父母能认真倾听她说话的。而对父母来说,倾听女儿说话,不仅是在对女儿进行平等做人、平等对待别人、平等对待自己的教育,也是走进女儿心灵的最有效的手段。在倾听女儿说话的时候,父母们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在倾听女儿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专心。女儿在对你诉说的时候,希望得到你的重视和尊重。所以,这时候你要全神贯注,尽量注视着她的眼睛。如果你不时地看手表、抠耳朵、或者打哈欠,就会影响她倾诉的心情。

    其次,父母要了解,小女孩的心思比较细腻,对一件小事可能会有很多想法,而且如果年龄较小的话,在表达上也不会那么简练。这时候你要学会耐心,不要因为她的话语过长而感到厌烦,要控制情绪,听她把话讲完。特别是女儿发表见解或有火气的时候,你更要耐心倾听,要给她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

    第三,在女儿还没有充分地把意见表达出来之前,你不要随意表态或乱下断语,也不要随便批评。此时作为倾听者的你,一定要表现出足够的坦率和真诚,否则会让女儿产生一种距离感,从而影响沟通效果。

    即使你不同意女儿的看法,也不要轻易打断她的话,如果真的有必要纠正她不妥的观点,也要等她把话讲完后再阐明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做,才能增强女儿的自信心,让她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

    第四,女儿的诉说中,可能会有很多令你不高兴或失望的事情,这时候你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有一次,6岁的小女孩艾尼尔跟妈妈闲聊。艾尼尔兴致致勃勃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知道我怎么对付老跟我开玩笑的小男孩们?我掀起裙子把他们都吓跑了。”

    妈妈听了大吃一惊,反问了女儿一句:“真的?”

    艾尼尔马上察觉到妈妈愕然、生气的表情,然后就像小乌龟一样钻进了壳,无论妈妈再怎么问也不肯开口了。

    当然,控制情绪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这个案例中艾尼尔的妈妈,尽管她已经努力控制了自己的语气,然而脸上的表情还是出卖了她。

    所以,父母在倾听女儿说话之前应该做好思想准备。无论女儿诉说的事情在你听来有多么荒唐,多么不可思议,或者让你生气,都要尽量保持平静,听她把话说完。否则,女儿会因为惧怕而再也不跟你说这些事情了,你也就失去了引导她的机会。

    第五,即使你很想知道,也不必刻意问女儿太多的问题。小女孩的心思都比较敏感,太多的问题会让她怀疑你的真实目的。她很可能会觉得你在管束她的行为,限制她的自由。

    当你真的需要问问题的时候,也要少用“为什么”,因为这个词往往会激发她的逆反心理,从而中断谈话。比如,女儿告诉你,放学后她要晚回来一会。这时,你不要马上来一句“为什么”,这会让她感觉不自由。相反,如果你说“我知道了,你们有什么活动吗?”这样效果就会好很多。

    总之,做女儿忠实的倾听者,是需要付出时间、耐心和包容的。父母只有真正换位思考,对女儿的诉说才会认真听下去,才能产生交流中的互动。否则,没等她说完两句话就不耐烦,只会伤害女儿的自尊心。

    适当地给女儿发泄情绪的机会

    许多父母看见自己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脾气发作”,就会感到难为情。这时他们首先想的是自己的面子,却很少去关心女儿此时的心情与情感需要。于是,他们便会呵斥女儿,压制她不让她发脾气。

    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

    女儿虽然还小,但是她和成人一样,常常会有情绪变化,诸如愤怒、哀伤、失望、害怕等。只是她还不能像成人那样可以自如地控制情绪,所以才会在不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发脾气。

    要保持女儿的心理健康,就必须让她适度宣泄。宣泄可以让她淋漓尽致地吐露自己的委屈、忧愁、牢骚和怨恨等不快,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适度地让女儿宣泄不良情绪,对她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好处。如果一味地压制她不让她发泄,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她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呆板、神经失常、精神不振、人际关系紧张。

    所以,父母要明白,发脾气是女儿正常的情绪宣泄,要允许她发发小脾气。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她发脾气的原因,安慰并鼓励她。

    6岁的静静是一个固执的小女孩,她对自己认准的事情从不轻易回头。一旦感觉到不如意,她就会发脾气,找理由哭闹。她的妈妈对此十分头疼,总是小心提防着她的坏脾气爆发。

    有一次妈妈向幼儿园的老师请教:“我家静静脾气一上来,无论我们怎么劝都不行,真是软硬不吃。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老师对静静的妈妈说:“静静在幼儿园的时候很乖的,从来不发脾气。她在家发脾气肯定是有原因的,应该不会无缘无故就哭闹。”

    听了老师的话之后,妈妈留心观察了几天。果然,她发现静静总是在父母不耐烦或有恼怒表情后开始“发怒”,而且纠缠不清。妈妈有些醒悟了:也许静静看到父母生气,会想到他们不再爱她,因为这种害怕的心理,所以才会发脾气。

    找到原因就好办了。有一次静静又闹起来,这回妈妈没有训斥或表现出厌烦,而是和颜悦色地拥抱着静静说:“妈妈知道你心里难过,能不能告诉妈妈为什么难过呢?”

    妈妈这样和颜悦色地问了几遍之后,静静终于吞吞吐吐地说:“我看你刚才生气,以为你不喜欢我了。”

    妈妈听了,赶紧安慰她:“乖孩子,妈妈怎么会不喜欢你?刚才妈妈情绪不好,所以对你态度也就不好了。可是妈妈是喜欢你的,你要相信妈妈。”

    听妈妈这么一说,静静破涕为笑。就这样,以后每当静静有迹象要发怒时,妈妈首先会向静静声明她喜爱静静。这种方法的确使静静平静了许多,不再没完没了地发脾气了。

    这个案例中,静静的妈妈发现静静发脾气是因为担心妈妈忽视了自己。她找到了女儿发脾气的原因,也就找到了减少女儿发脾气的办法。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让女儿的情绪得到正常的发泄,有助于她良好性格及情绪的发展。如果在女儿发脾气时,横加干涉,用权威的方式,让她把不好的情绪收回。那么,女儿的不良情绪在内心长期积压,很可能会发展成一个胆小的人,或者发展成具有双面性格的人。

    所以,父母要适当地给女儿发脾气的权利。假如女儿正为某事在气头上,你要允许她发脾气。这时候你不妨先坐下来,安静地看着她,不去打断她的怒气,耐心地听她诉说。

    父母这种全神贯注的态度,其实是在告诉女儿:你是被我在意的,我在认真地注意你的感觉和面临的问题。这样,女儿反而会很快安静下来,并会向你吐露心事。

    如果女儿的坏脾气已经形成,可以选择一些适当的方式让她发泄出来。

    美美7岁那年,每天都要练习书法,在重复性的书写练习中,她越来越烦躁。而且,妈妈也经常在一旁催促她努力,这更增加了她的负面情绪。

    这天,妈妈又在一边唠叨。美美终于忍不住了,她停下来,在纸上用粗线笔画了一个怒发冲冠的女人,又在一旁画了一个泪雨滂沱的小女孩,然后写下“我好烦!”

    妈妈看见此情景后愣住了,也终于意识到自己给了女儿太多的压力。她觉得应该让美美发泄出愤懑的情绪,于是忍住了训斥女儿的冲动,用一种开玩笑的口吻指着那位怒发冲冠的女人说:“美美,这是我吗?噢,画得还真像。”

    妈妈这句轻松的“评论”,不仅成功地达成了母女间的和平,也让美美的注意力从自己的郁闷中转移了出来。从此以后,妈妈专门买了块纤维板放在家里的一个角落,专供美美张贴涂鸦作品。

    美美的妈妈用这种做法,给女儿提供了可发泄情绪的自由空间。美美渐渐长大,虽然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脾气反而变好了,心情很开朗,不会再把不愉快的事情一直闷在心里。

    也有专家建议,如果发现女儿较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忧郁、愤懑的情绪中,切忌反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时候,你不妨佯做不知,然后带她去有山有林的地方游玩。你可以和女儿一起攀登台阶,一起在山林中随便喊叫。

    “喊”完之后,父母可以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比如工作上的压力。这时候,女儿一般也会跟你提起她的心事。这样,良好的沟通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避免在众人面前批评女儿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那么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会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父母当众宣布子女的过失,子女就会感觉无地自容,而子女越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那种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不要当众批评女儿”,这句话对于许多父母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个道理要真正实践起来,并体现在对女儿的教育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一个舞蹈培训班上,有一位六七岁的小女孩不知什么原因,在舞蹈课上到一半的时候,突然一下子坐在地上不想跳了。老师走过来询问原因,小女孩低着头一声不吭。

    小女孩的妈妈和许多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样,一直等候在教室外面。她透过玻璃窗看见了女儿的反常行为,于是忍不住走进教室询问女儿。

    可是小女孩还是一句话也不说,在妈妈的训斥之下还哭了起来。妈妈急坏了,没办法只好把哭着的女儿拉出教室。

    她们出来后,外面的父母们立刻围住小女孩和她的妈妈。妈妈连哄带劝,说了很多道理,到最后又急又怒,忍不住大声骂了起来。而小女孩的哭声越来越大,任凭妈妈怎么骂,始终不说话,一直到下课也没有再进教室。

    这个小女孩的妈妈初衷是为了女儿好,希望女儿能好好上课,所以心情比较急切,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她在没有了解女儿为什么不上课的情况下,在众多孩子和父母的面前,教育甚至训斥女儿,就是没有顾虑女儿的感受了。她这种不爱护女儿自尊心的做法,又怎么能够让女儿听她的话呢?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前教子”,其初衷大概是觉得孩子小,不会有什么面子问题,所以犯了什么错误和过失,父母可以现场问罪,这样可以得到“家教严明”的美名。

    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大错特错。女儿虽小,但是她与大人一样,具有不可凌辱的独立人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也会越来越增强。

    在这种强烈的自尊心之下,如果她一有过失,做父母的便立即告诉很多人,并在众人面前呵斥责备她,那么,女儿就会感觉到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这种事情如果频繁发生,就会导致女儿形成自卑内向的性格,或者滋生逆反心理而我行我素。

    所以,“人前教子”的做法并不足取。即使女儿真的有过失,父母也应该在维护她的自尊、尊重她的人格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用温和的方式批评她。这样,才能既维护了女儿的面子,又激发了她的自愧、自警和自戒之心。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位妈妈曾经说起自己的亲身体会:在女儿五六岁的时候,她每天从幼儿园放学回到家后,总是喜欢拿着识字本和粉笔,蹲在家门口的公共平台上练习写字。过往的邻居看见了,都会夸奖说:“这孩子真懂事,写的字也很不错!”

    女儿听到这样的赞美之语,写得更起劲了。然而妈妈并不是很高兴,她担心女儿会因此而骄傲自满。因此,当邻居们再夸奖女儿的时候,妈妈便会谦虚地说:“这孩子刚刚学写字,总是歪歪扭扭的。”同时,妈妈还会跟邻居们说起女儿在很多方面都不懂事,让父母操心担忧。

    正在写字的女儿听到妈妈跟邻居们说自己的不足之处,便没有了再写下去的兴致,一扭身气呼呼地回家了。后来接连几天,女儿都不再去平台上写字。

    妈妈觉得很纳闷,就想方设法问女儿原因。女儿刚开始不肯说,后来有一天跟妈妈出去玩的时候,终于忍不住把心里话说了出来。她说:“妈妈,请不要当着外人说我不好。如果我有错误、有缺点,请您回到家中再批评我好吗?”

    女儿的这话震动了妈妈的心灵,她没想到自己的行为严地伤害了女儿的自尊心。她终于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尊,谁也不愿意自己的缺点被人当众揭示。

    意识到这点后,妈妈便处处注意维护女儿的自尊。如果女儿出现差错,她会等回到家中再批评指出;如果有亲朋好友当着女儿的面问及女儿的情况,她会扬长避短,充分肯定女儿的成绩。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女儿变得越来越自信了,也很愿意听妈妈的建议,而且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位妈妈的亲身体会告诉我们,不要当众批评女儿,这样会伤害她的自尊心,使她失去自信。当女儿出现错误的时候,要多理解她,多站在她的角度看待问题,要心平气和地听听她的想法,帮助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女儿在众人面前犯了错误,父母可以试试用眼神、手势等进行暗示;也可以让她自己去调解,等事情过后再找她谈;还可以把她带到没有外人的地方详细问明原因,再进行有效的教育。

    在必要的时候,父母还要对女儿的某些错误加以保密,使女儿在承认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在时间上有一个缓冲的余地。这样,也会让女儿觉得你是真正爱她的,是她最可信赖的人。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女儿

    每个成年人都渴望被人欣赏。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欣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

    美国精神病专家曾经惊异地发现,至少有50%的病人,精神崩溃的原因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赏识。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人,一旦精神崩溃,就喜欢站在街头,当众演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那些平时胆小如鼠的人,一旦精神失常,就胆大妄为,有的甚至站在马路中间指挥交通。

    在这疯狂的世界里,这些人找到了重要人物的感觉,过足了被赏识的瘾。精神病专家无奈地说:“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治愈,但怎么忍心让他们回到这个冷酷而没有人赏识的世界啊!”

    其实,未成年的孩子们,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有这种强烈的需求:渴望得到别人尤其是父母的欣赏。

    有一位母亲讲了这样一件事:“我的女儿经常淘气,所以我不得不常常责骂她。但有一天她表现得特别好,没有做一件惹人生气的事。那天晚上,我把她安顿上床后正要下楼时,突然听到她在低声哭泣。我不禁问她出了什么事,她一边哭一边问道:‘难道我今天不是一个很乖的小姑娘吗?’”

    这位妈妈的讲述告诉我们,即便女儿年龄再小,她也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如果父母能够以欣赏的态度去肯定她的良好表现,就能激发她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日本著名的幽默作家佐藤爱子在小的时候,也并不是文学爱好者,几乎没有读过什么小说。她对文学产生兴趣,是因为她的父亲。有一次,她的父亲——日本著名作家佐藤看了她的信后,说:“这孩子写东西很好。”

    成名之后的佐藤女士在一部书中回忆说:“正是父亲的这句话,成了我写作的支柱。”这句欣赏的话语,鼓励了当时正处于逆境的佐藤,使她的才能得以发挥,并最终成为广受人们欢迎的作家。

    可以说,父亲一句欣赏的话语,改变了佐藤的一生。人的能力一旦被认可,进而就会产生更加发挥能力的心理。特别是当被自己所敬仰的人赞扬之后,其效果就会更大。让佐藤下定从事文学的决心,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的,正是父亲对她的欣赏与肯定。

    曾在日本著名电视台任妇女少年部长的评论家江上藤女士,在她小的时候,经常被人批评说“这孩子气量小”、“这个小女孩怎么长得这么丑!”

    因为这种评论,江上藤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论怎么做都不会讨人喜欢,她逐渐变成一个很自卑很内向的小女孩。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江上藤的爷爷从乡下回来后。慈祥的爷爷很喜欢江上藤,有一次他当着家里许多人的面说:“这孩子招人喜欢,非常可爱。”

    爷爷一句真心赞扬的话把江上藤从自卑感中解救出来。她心里非常高兴,从此以后就不断努力给别人好的印象。成年后的江上藤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她祖父那句话,她可能永远摆脱不了容貌的自卑感,那么无论她有多大的才能,也不可能成为著名的成功女性。

    从佐藤和江上藤的例子可见,父母一句不经意的肯定的话语,常常会在女儿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有可能影响她的一生。

    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女儿的考试成绩稍不如意,或者不认真读书、不及时做功课时,父母气急了,就会骂出一些令她泄气的话来。比如,“你是一个十足的废物!”“你将来还会成为什么有用的人?鬼都不信!”“你还想有什么作为,做梦!”等等。

    这种消极的、蔑视的口气,很容易伤害女儿的自尊心。这些父母一时的气话,已经足以构成对女儿终身的伤害,因为它折断了女儿对自己将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

    对于幼小的女儿来说,父母具有绝对的权威,简单的一句话,就会使她产生自己的人格全部被否定了的心情。一受到责备和否定,她就会感觉到怎么努力也是白费,甚至对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完全失去了信心。

    另外,小女孩们都比较在意自己的外貌。如果父母贬低她的容貌,说“你鼻子矮”、“皮肤黑”,她就会丧失自信,感到沮丧,甚至对以后的人生也感到灰心。

    著名教育家周弘老师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如果家长总是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孩子,孩子往往不肯轻易改过,而且还会不喜欢父母,甚至怨恨父母。

    父母们应该认识到,年幼的女儿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还是依据他人对她的评价而得来的。也就是说,女儿这时候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的情绪和行为。

    一句鼓励的话可以塑造一个成功的人生,而一句贬责的话则可能毁掉一个天才。赏识是女儿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而爱是女儿人生路上的积极动力。所以,这时候父母一定要多以欣赏的态度去倾听女儿说话,多用鼓励性的话语去肯定她的优点。只有这样,才会激发她的自尊心,让她对自己对未来拥有足够的自信。

    尊重并引导女儿的追求和理想

    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孩子也是如此。对于女儿的意愿和兴趣爱好,父母应该支持鼓励,而对于她的理想和追求,父母更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

    在美国一所学校里,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学生说说长大后想干什么。有一个男孩很认真地写了一篇长达7页的作文,非常详细地描绘了他的梦想——拥有一个自己的牧场,他甚至还在文章的最后画上了牧场的平面图。

    男孩将作文交给老师后,得到的却是最差等级“E”。老师说:“对你这样的孩子,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你来自一个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家庭,你没有经济来源,而拥有一个牧场是需要很多钱的,你没有办法做到这一切。”老师让他重写一篇。

    这个男孩回到家里,痛苦地思索了很久,问他的父亲该怎么办。父亲说:“孩子,这件事你得自己决定。”

    男生考虑了整整一周后,还是将原来那篇作文交了上去,没有改动一个字。他对老师说:“你可以保留那个‘E’,但是我将继续我的梦想。”

    十多年后,这个男孩——蒙地·罗伯茨终于如愿以偿,成了美国圣伊德罗牧马场的主人。

    人生因为有了梦想,才会充满希望、精彩无比。小孩子天生爱幻想,总是会对自己的未来做种种设计。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成年人常常像故事中的那位老师一样,残酷无情地击碎孩子们心目中的梦想。

    有些父母常常凭自己的人生经验,嘲笑女儿的理想不切实际,当发现孩女儿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便会训斥道:像你这样的成绩,长大后只能伺候别人,还好意思说要当一个外交官,简直是在做梦……这种无情的呵斥,会令女儿感到万分沮丧,稚嫩的心灵受到莫大的伤害。

    还有一些父母喜欢为女儿设计理想。从女儿上幼儿园开始,他们就已经把她未来要走的路一步步规划好了,甚至想到了她以后要上哪所大学的什么专业。

    他们很少去问问女儿的爱好和理想,而是强迫她按自己设计的轨道发展。如果女儿的行为没有符合他们的要求,他们就对女儿的所有努力全盘否定,甚至训斥打骂她。

    张涵的女儿青青今年上六年级。青青从4岁开始学钢琴,一直学到小学四年级,最后还是放弃了。张涵曾经对朋友说:“回忆这6年女儿学钢琴的经历,那真是一段辛酸史。”

    张涵自己的最大理想,就是成为一名钢琴家。不过由于小时候家境不太好,这个理想最终没能实现。所以,张涵坚持要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一名成功的钢琴家。

    开始的时候,青青还对钢琴有点兴趣,在妈妈的监督下,练得比较认真,进步也很大。但是上小学后,青青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她逐渐对钢琴产生了厌倦情绪。

    每当张涵催促青青练琴时,青青总是表现出烦躁和不满的表情,甚至有些怨恨妈妈。有一次,青青练琴时还差一根手指的指法没有练,但是她已经很累了,不想再弹。张涵着急之下开始批评她,她竟然气鼓鼓地说:“干脆把这根手指砍掉算了!妈妈,我不想活了。”

    女儿的一句气话,让张涵突然明白过来:其实是她自己想成为一名钢琴家,而不是女儿。后来张涵对朋友说:“现在我才知道,我不能强迫女儿去追求我的理想,她应该有自己的理想。”

    青青的妈妈终于知道,作为父母,望女成凤的心理无可厚非,但是在培养女儿的时候,必须先征求她的意见。是的,父母应该去了解女儿的真正需要,尊重她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当然,在尊重女儿的追求和理想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要在女儿建立理想的初期就给她太多的压力和警示,因为这样很容易打击她的积极性,让她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

    父母如果觉得女儿的理想是合理的,就应该给予积极的支持。但这种支持必须以充分考虑女儿的心理准备和接受能力为前提,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理想的确立,需要一个从初步设想到牢固树立的过程。在女儿刚刚萌发了一个想法时,父母最好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以她的现实准备为前提,进行适当的启发和诱导,不能说教,不能命令,更不能趁机提条件。

    下面的两个建议,可能对你尊重并引导女儿树立美好的理想有帮助,不妨参考一下:

    给女儿一个想成为自己的自由空间。

    父母要给女儿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让她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有独立思考的权利。要让女儿自由地发表她的意见,不要让她成为一个盲目服从的人,更不要让她成为代替父母实现未尽理想的工具。

    父母要尊重女儿的独立性,让她自由地发展,而不是把她限制在大人们设计好的框子里。不然的话,女儿也会像父母一样,在补偿父母遗憾的同时,留下自己的遗憾。

    把最后的决定权交给女儿。

    如果女儿的理想与自己的意愿产生了很大的偏差,父母要平静地与她沟通,通过充分的商量和探讨,让她充分理解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把决定权交给她。

    给女儿解释的机会

    每个女孩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女儿缺乏被尊重的情感体验,就无法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也不可能学会尊重他人。

    父母要知道,女儿需要宽容和尊重,就如同植物需要阳光一样。而如果父母不允许女儿为她的行为解释,她又如何能够感受到宽容和尊重?

    王芳的工作非常忙,有时候根本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女儿盈盈。于是,王芳把女儿的奶奶从农村接过来,帮助自己照顾女儿。

    盈盈虽然只有8岁,却非常懂事。她怕奶奶老呆在家里闷,每天放学后都要带奶奶出去散步,还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奶奶买鲜花。奶奶很开心,逢人便说:“我活了这么大年纪了,还是头一次收到别人送的花呢!”

    这天,王芳下班刚刚进门,就看见几只活蹦乱跳的小鸭子正在房间里乱窜。忙碌了一天的王芳,看到家里乱乱的样子,不免心烦意乱,张口就训斥女儿:“都这么大人了,还这么不懂事,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

    女儿正要解释什么,王芳却不容分说地继续呵斥她:“马上给我扔出去!不用解释!我不想听!”王芳说完就要去抓那几只小鸭子。

    这时,盈盈终于忍不住了,哭着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并把门重重地关上了。

    看见女儿的这种态度,王芳心里更加有气。这时候盈盈的奶奶从厨房过来了,对王芳说:“你别骂盈盈了,这是她特意给我买的。她说怕我在家寂寞,买几只小鸭子来陪我。这孩子善良心细,你别动不动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她。”

    王芳听了这番话之后,很后悔地推开女儿的房门,看到女儿正趴在床上哭。她拍着女儿的肩膀说:“盈盈,妈妈错了,妈妈不该不听你的解释,以后妈妈会改的。”

    有一所教育咨询机构曾经对两千名在校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住口!”两个字,是孩子们最不愿意听到父母说的话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女儿犯了一个小错,父母单凭自己了解的情况,就对她的行为做出评价和责备。当女儿申辩和解释的时候,父母就会气上加气,责备女儿“你犯了错还狡辩?”或者对女儿大喊一声“住口!”

    如果不问事情真相,就把责任全部推到女儿身上,一味地批评和处罚她,那么女儿就会对你产生不信任感,严重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如果女儿经常被喝令“你不用解释”或者“住口”,她渐渐就会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她会一个人默默承受许多委屈,长此以往,这种负担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此,不管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定要首先给女儿解释的机会,让她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然后再下结论。这才是尊重、宽容女儿的表现。

    在一个幼儿园里,孩子们正在自由自在地玩游戏。他们有的抱着宝宝专注地喂饭,有的在阅读区翻阅着图书,扮演理发师的敏敏正在给扮演客人的琅琅做发型……一切都井然有序。

    老师正为孩子们的投入而感到欣慰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琅琅和敏敏这两个小女孩不知道为了什么扭打在一起,争吵声打破了教室里的平静。琅琅的小脸涨得通红,眼眶中含着眼泪,满脸的委屈。

    见此情景,老师顿时火冒三丈:游戏开始前,她刚刚对这群孩子“谆谆教诲”,一转眼他们又惹麻烦。老师很想训斥这两个小女孩,可是她马上想到园长几天之前刚说过的话——“只有和孩子平等、真诚地交流,才能让老师体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

    于是老师强压住怒火,深深呼吸了几下让自己平静下来。她告诉自己:“不要再像以前那样,主观臆断地猜测孩子的行为。也许事情的真相并不是想像的那样。”

    带着疑问,老师轻轻地走过去,把两个正在争吵的小女孩搂在怀里,问道:“琅琅,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事情?”

    琅琅看着老师,似乎有点紧张,她怯怯地说:“我在理发店洗头,理发师给我头上夹了好多发夹,把我的头都弄痛了,我就离开了理发店。可是,敏敏拉住我不放……”

    琅琅说着,似乎又要掉眼泪了。老师仔细一看,果然,由于小辫子梳得比较紧,发夹深深地嵌人了琅琅的头发。

    此时,旁边的敏敏着急地想解释,她的小脸涨得通红。老师看着她着急的表情,笑着问道:“敏敏,你为什么要追琅琅呢?”

    敏敏本来很紧张,看到老师的笑容,似乎轻松了许多。她急切地说:“我只是想拿回理发店的发夹……”

    原来是这样,老师总算松了口气,庆幸自己刚才没有训斥。而两个小女孩因为消除了误会,又高高兴兴地去做游戏了。

    试想,在这个案例中,如果老师不能宽容地对待这两个小女孩,一开始就训斥她们,不给她们解释的机会,那么结果绝对不会这么好。她们会因为被误会而委屈不已,也可能从此惧怕和老师沟通交流。

    所以,如果你爱女儿,就请尊重女儿吧。你要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她,给她一个解释的机会,在了解真相的基础上,再对她的行为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

    尊重女儿的朋友

    尊重女儿,就应该支持她的社会交往,尊重她的朋友。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女儿感觉到父母对她的尊重,从而更加信赖父母;另外,也可以促进女儿与朋友之间的友谊,促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每个人都需要朋友,而孩童时代的友谊更是弥足珍贵。如果没有朋友,女儿的童年就会孤独难过,而且也不利于她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父母应该珍视女儿的朋友,通过赏识和尊重女儿的朋友,培养女儿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的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灵。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虽然也鼓励女儿交朋友,但是在对朋友的选择上,给了女儿很多限制。他们希望女儿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与优秀的同学交朋友,一旦发现女儿与成绩差的同学交朋友,便会感到惊恐万端,惟恐成绩差的同学影响了自己的女儿。

    有一个女孩在日记中写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困惑:今天,爸爸参加了我们班的家长会,回家以后他把一个小本子递给了我。我拿过来一看,上面记下了我的名次和成绩,还记下了班里前十名同学的名字和成绩。

    忽然,我看到了在小本子显眼的地方写着我最好的朋友的名字,名字的后边还特意用红笔写上“倒数第三,306分”。爸爸为什么要记这个?我疑惑不解。

    这时爸爸说话了:“晶晶,看见你那个最好的朋友王小亭的分数了吗?居然考得那么差,你怎么整天和这种人在一起?”

    我知道了爸爸记王小亭的成绩的原因,于是不满地说道:“她的成绩好坏,跟我和她是好朋友有什么关系呢?”

    爸爸说:“关系大了,近墨者黑,你以后不能和这种坏女孩在一起!”

    “她不坏!”我叫喊着。

    “不管如何,你不能和她来往了!你看看她那个分数,倒数第三,你以后会被影响的!”爸爸越说越激动。

    我为好朋友抱不平,与爸爸据理力争:“我不会的,不会受她的影响的!再说小亭不是坏女孩,她虽然学习不好,可她非常善良,待人友好,我要和她永远做好朋友。”

    我继续和爸爸喊,坚持着自己的立场,争得面红耳赤。而爸爸的态度也很强硬,非要我答应不再和王小亭来往。

    我觉得非常委屈,也替我的好朋友委屈。爸爸简直不可理喻,他太俗了,根本无法沟通!我把他的叫喊声抛到脑后,径直走进自己的小屋,把门反锁起来。

    我很难过地躺在床上,看着床头上的照片:两个亲密无间的女孩搂在一起开心地笑着,这就是我和她——两个最要好的朋友,学校里所有的同学都很羡慕我们的友谊。

    我真的无法理解爸爸为什么不允许我们的交往。在爸爸的眼里,只有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和学习不好的同学在一起学习就一定会变差。所以,他经常对我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可是,我和王小亭成为好朋友已经有两年了,学习成绩并没有变差。而且,我还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待人接物的方法,因为她的鼓励,我现在在很多人面前说话都不会脸红了。

    爸爸,如果你能尊重我,就请你不要阻止我和王小亭的友谊……

    很多父母也都像案例中的这位爸爸一样,担心学习不好的同学会影响女儿的学习态度和方式,导致女儿学习成绩下降。

    其实,父母的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种现象也真的发生过。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交朋友毕竟不能完全与成绩的好坏挂钩。

    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很可能具有其他方面的特长,比如写一手好字,或者性格温和,有一颗善良的心,等等。而学习成绩只是女儿诸多素质的一个方面,她只有广泛吸取不同类型同学的长处,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因此,父母不要随意阻止女儿与成绩差的同学交往,不能草木皆兵,任意破坏女儿与朋友之间的感情。当然,父母也不能听之任之,使女儿陷入不当的交际圈。

    在具体操作上,父母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要有意识地让女儿明白什么样的人才算好朋友。父母在看电视、讲故事,或者讲述身边发生的事情时,可以教女儿辨别什么样的人才是正直、诚实的,鼓励她与品德好的人交往。这样,女儿在交友之时,就有了一个大的原则和方向,不与那些品质低劣的人交往,从而避免陷入交往误区。

    其二,要尊重女儿的意愿,真心诚意地对待她的朋友。在选择朋友方面,父母应该尊重女儿自主选择的权利。即使和女儿的意见相差太大,也还是要尽量先尊重她的意见,然后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另外,有的父母看成绩差的同学来家里玩,表面上很客气,可等人家一走,就会向自己的女儿提出警告:“学习这么差你还跟她玩,是不是也想和他一样呀!”这种两面派的做法,不但会影响父母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也会损害孩子与朋友的感情。

    其三,当女儿结交了不大好的朋友时,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阻止。女儿毕竟涉世不深,辨识能力不强,一时不慎就可能出现不良的交往。万一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切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

    简单粗暴的方法,会让女儿产生对立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以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时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耐心地弄清情况,再诚恳地与女儿进行沟通,提高她的认识,让她自主自愿地放弃这种交往。

    做女儿的最信任的朋友

    父母与女儿能够相互信任,是成功家教的最重要因素。

    女儿往往把父母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启蒙老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感情上的挚友。她希望能得到父母的信任,能够像朋友一样和父母平等地交流。

    对女儿来说,父母的信任意味着关爱、重视和鼓励,这是真正触动她心灵的动力。父母的信任,会让女儿感受到被尊重,从而对父母更加尊重、信赖、亲近,有了心事也乐于向父母倾吐。这样既能增进父母对女儿内心世界的了解,又使父母教育女儿更能有的放矢,获得更好的效果。

    反之,如果父母不能信任女儿,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因此而受到伤害,她也不会再信赖父母,不会愿意向父母说出心里的想法。这样,亲子沟通的效果自然就会相应减弱。

    所以,父母应该信任女儿,做女儿可以信赖的最好的朋友。这样,存在于父母与女儿之间的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首先,父母要学会信任自己的女儿。

    父母喜欢自己的女儿是人之常情,但能否信任女儿却是个未知数。有些父母在女儿做了错事之后,会反感地大声训斥。他们不给女儿解释的机会,只是怀疑女儿贪玩或者不懂事。

    有些父母面对女儿不及格的成绩单,会恨铁不成钢地骂女儿:“你到底是怎么学的?连这么容易的题都不会,简直是猪脑子!”

    有些父母甚至和怀疑女儿的智力有缺陷,他们带着女儿去测智商,不断地让女儿去做智力训练。一位参与过检测的心理学教授感叹说:“孩子没毛病,是父母有病!”

    父母的病就是疑心病,他们总是对女儿的努力和表现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会深深地伤害女儿的心灵,让她变得自卑内向,背上沉重的心里负担。

    而一旦被父母否定自己的未来,女儿的一生都可能被这个阴影笼罩。因此,为了使女儿能自尊自信,父母必须信任她。父母应该相信,女儿总是愿意学好的,她也希望自己能取得好成绩,她的偶尔犯错是有具体原因的。

    这种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使女儿在挫折面前镇静下来,得到精神上的鼓励。这种信任和宽容,会让她重拾自信,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当然,信任是双方的,父母在信任女儿的同时,也应该主动去争取女儿的信任。而要让女儿信赖你,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成为女儿的好朋友。

    吴丽曾经是一位非常严厉的母亲。从女儿刚刚懂事起,无论大事小事,吴丽一律谨小慎微,绝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惟恐偏离了女儿成才的轨道。

    女儿渐渐长大,是一个很优秀的小女孩,别人也经常羡慕地说夸赞吴丽有个好女儿。可是,吴丽本着从严要求的原则,还是不断地指责女儿这儿做得不好,那儿做得不对,甚至在女儿犯错的时候动手打她。

    女儿在吴丽的严厉管教之下,变得越来越胆小、懦弱和不自信。而且,她好像也越来越不愿意亲近妈妈,每次看到吴丽下班回家,她就躲在自己的房间不肯出来。

    不久之后,吴丽和女儿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次更大的冲突。当时,屋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寂静得可怕。女儿这次不再哭,她只是用愤怒、仇恨的眼光冷冷地盯视着吴丽。

    女儿的目光像两把利剑要刺穿吴丽的灵魂。那一刻,吴丽忽然感到一种撕心裂肺的痛,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败感,夹杂着愤怒、伤心一起向她袭来。她有些承受不了了,无力地坐在沙发上,反复问自己:“这难道就是我想要的结果吗?我难道不希望女儿开心快乐吗?”

    吴丽开始反省以往的所作所为,并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正在把女儿越推越远。她决心彻底地改变这一切,于是马上向女儿真诚地道歉:“对不起,宝贝,以前是妈妈错了,请你原谅我,好吗?”

    吴丽诚恳的态度,终于赢得了女儿宽容的微笑。这是几年以来母女之间最平等、真诚的交流。

    此后,吴丽努力放下了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的姿态。她不再盯着女儿的缺点,而且每当发现女儿有好的表现时,就及时地加以表扬。在妈妈的宽容和信任之下,女儿更懂事了,总是努力地把每件事做得更好。

    当母女间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吴丽不再居高临下地训斥女儿,或者逼迫女儿马上同意她的观点,而是不动声色地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女儿。

    吴丽一系列的改变,让女儿找回了自信和快乐。女儿渐渐也把吴丽当成可以信赖的朋友,同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自己有什么新奇的想法,她都愿意和妈妈一起探讨。女儿还介绍一些流行歌曲让妈妈听,每逢周末,母女俩就一起学唱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讨论周杰伦的《发如雪》,欣赏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

    吴丽很喜欢和女儿之间这种像朋友一样互相信任、开心快乐、和谐融洽的状态。她希望女儿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也希望自己的爱能温暖女儿的一生。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要让女儿信任你,就要放下家长高高在上的姿态,平等地对待女儿,成为她的朋友。

    总之,只有以平等的态度,通过爱、宽容和鼓励,让女儿感受到被承认、被珍视、被尊重,父母和女儿之间的信任关系才可以顺利建立起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