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娇不惯教女孩100招-多一些启迪,少一些控制(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女儿一天天长大,逐渐进入青春期。她已经不再完全依靠爸爸妈妈的百般呵护,而是将自己看成“大人”,一颗渴望自由的心灵时刻向往着独立的生活。她要自己选择朋友,去尝试新鲜事物,对美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追求……

    然而,已经是“小大人”的女儿,毕竟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成熟,在辨识事物和自我约束上还有些欠缺,所以,父母不能放任她自由。当然,父母在管束上一定要坚持多启迪少控制的原则,只有这样,女儿才能感觉到被理解和尊重,并遵从你的教导。

    莫对女儿的异性交往疑神疑鬼

    “早恋”往往是个吓人的话题。许多父母对女儿与异性的交往十分警惕,害怕女儿会早恋,更担心她由于无知、好奇而发生难以挽回的后果。不过,很多时候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李芸是一位漂亮而又文静的女孩,她经常和其他女孩讨论:现在的父母太不理解孩子的感情了。李芸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李芸在六年级时和班上一位叫王涛的男生很要好。有一天放学回家后,她高兴地告诉妈妈,说自己很喜欢和王涛在一起。

    妈妈听后不容分说就把李芸教训了一顿,并严令禁止她再与王涛来往。李芸十分委屈,但又无处诉说。连续几天,原本开朗活泼的她不再愿意和任何人交流。这种变化让她的父母非常着急,他们恳请老师帮忙开导自己的女儿。

    老师得知李芸的“恋情”后也吃了一惊,于是找了个机会和李芸单独进行了一次交流。刚开始,老师谈起那个叫王涛的男生时,李芸沉默不语,无论老师怎么诱导,李芸也不肯主动谈自己和王涛之间的事情。后来老师问道:“你为什么会喜欢王涛呢?”

    李芸终于肯开口说话了,她说:“他成绩好,我有不懂的地方问他,他都帮助我,所以我觉得和他在一起感到很快乐。”

    老师恍然大悟,原来李芸并没有早恋,只是与父母在接触异性朋友的问题上有不同的认识,这造成了她与父母之间的心理隔阂。

    李芸上初三时,妈妈有一次查看她的作业,在她的书包里无意中发现了一名男生的作业本。妈妈好奇地翻了一下,发现这名男生的作业本里夹着一片大大的玫瑰花瓣,花瓣上写满了文字。妈妈仔细一看,原来竟是女儿写给这名男生的“玫瑰情书”!在信中,女儿表达了自己对班上这位“小帅哥”的喜爱。

    妈妈十分震惊,李芸的爸爸知道后也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他们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害怕突然向女儿提及“爱情”,会重复以前的错误,伤害女儿的自尊。经过一番商量,他们决定轮番上阵,旁敲侧击,让女儿以学业为重,不要有学习以外的任何想法。

    面对父母的教导,李芸保证说自己会好好学习,不会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看到女儿的反应,父母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然而过了一个星期,妈妈却看到女儿和一个男生亲昵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李芸回到家后,自然免不了再次接受爸爸妈妈的轮番教育。然而,她不再像上次那么听话了,她厌烦了父母的唠叨,并且宣布自己要搬到学校去住。

    第二天,李芸的父母下班后,看到女儿的衣服和被褥已经不见了,书桌上有一张女儿给他们的留言条:“爸爸、妈妈:请不要以你们的眼光来看我,我没有早恋……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友情的,我已经开始长大,渴望得到周围人的爱和友谊……”

    看到这里,李芸的父母终于明白,他们的担心是完全的多余的,女儿只是需要朋友而已。

    很多时候,父母一旦发现女儿与异性来往,往往感到震惊和愤怒。但是他们并没有认真去探究真实情况,即女儿与异性朋友之间是不是真的出现了像成人一样的恋情。

    据调查,90%的孩子在8~15岁间会有很亲密的异性伙伴,但是这种异性伙伴关系并不能称为“早恋”。

    青少年由于生理发育和性成熟,会对异性产生一种希望接近的冲动。这个阶段的他们,会比较关注异性的表现,渴望了解异性的心理和生理,了解异性对自己的态度。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父母无需对此大惊小怪。

    除去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带来的与异性交往的渴望,很多十几岁的女孩渴望与异性交往,还缘于对兄弟姐妹情感的向往。

    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身边缺少同龄人做伴,生活比较孤单。一旦他们心里有话需要倾诉的时候,就会找个说得来的同学或者朋友来替代自己的兄弟姐妹。

    另外,父母也应该认识到,异性交往是女儿人格独立的需要。女儿逐渐长大,她的独立意识也大大增强。她会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希望独立尤其是情感上的独立。

    于是,她不再喜欢每件事都依赖父母,跟父母间的交流也不太容易产生共鸣。她喜欢通过独立认识、交往新朋友,建立自己的同龄朋友圈子,以此来证明她已经长大了。

    的确,女儿在与异性交往中有些问题需要与父母交流,在某些方面也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但是,父母首先要承认女儿的这种情感是美好的、纯真的、圣洁的,而不能用成年人的观念无端干涉、横加指责,否则就关闭了与女儿交流感情的闸门。

    所以,父母在面对女儿这方面的问题时,千万不能疑神疑鬼,草木皆兵,把一般的同学、朋友关系误认为是早恋,而要细致观察、分析,确定女儿是否真的是在早恋。

    即使女儿真的出现了早恋,父母也要正确对待,不能急躁、粗暴,而是要采取她能接受的方式,正确引导她走出迷茫。

    对女儿的早恋要疏导而不是压制

    上初三的林西西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子,她的学习很好,从小到大一直是父母的骄傲。但在最近一个阶段,林西西的成绩有所下降。她的父母为此很是焦急。

    这天,妈妈在给林西西整理房间时,偶然发现了女儿与同学之间写的一些字条。字条上,女儿竟然与同学以老婆、老公相称。妈妈心里一惊,回想起女儿这段时间的异常表现,猜测女儿有早恋的倾向。

    妈妈非常担心女儿陷入早恋而影响学习,这天晚上她严厉地批评了女儿。女儿红着脸低着头听着妈妈的训斥,最后表示以后一定会专注学业。

    然而此后不久,妈妈又发现女儿有了异常的举动。她在女儿的书包里发现了一封情书,而且女儿放学回到家后,一直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小声通电话。

    妈妈十分生气,把这件事告诉了林西西的爸爸。这天晚上,父母逼问女儿,让女儿把与那个男生的交往情况一五一十地说出来。最后,在震怒之下,爸爸忍不住打了女儿一巴掌,并要女儿发誓,从此以后不再与那个男生来往。

    这件事让林西西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以往那个乖巧懂事的林西西不见了,现在的她处处和父母作对。每天放学回来她就躲进自己的房间,吃饭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妈妈稍微说她一句,她就重重地摔门。林西西在内心里对父母充满了敌视。

    妈妈毫无办法,于是批评女儿成了她惟一的教育手段,但这样的方法非但没有奏效,反而更加重了女儿的逆反心理。期中考成绩出来了,女儿的成绩一落千丈。

    看着因为早恋而颓废的女儿,妈妈气急败坏地发出了警告:“如果你再不听妈妈的话,不用心学习,我就把这件事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

    这天,在妈妈的又一番批评轰炸下,林西西终于暴发了。她大喊大叫,把书包往地上一摔,哭着跑出了家门。一连几天,她都没有回家。

    父母发疯似的找遍了所有可能的地方,但是都没有找到女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过激了,但一切为时已晚。三天后警察局的人告诉他们:“有人看到一个神情恍惚的女孩从一座山上失足摔了下来……”

    这是一个不应该发生的悲剧。

    处于青春期的女孩,总是认为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是独一无二的,她渴望通过行为上的尝试、经验上的体会来确认自己的成长与独立。于是,早恋便在对异性的关注和对爱情的懵懂与憧憬中不期然地产生了。

    许多都深知早恋的严重危害,所以一直严格监督女儿的异性交往,一旦出现蛛丝马迹,必须要查个水落石出。父母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是不少人采取的方法措施很不妥当。

    有些父母总把女儿看作小孩子,不尊重女儿的人格尊严,时常私拆女儿的信件,查看日记,监听电话。他们动不动就要训斥、责骂女儿,还不允许女儿辩解,因为辩解就是“不听话”、“顶嘴”、“造反”。一旦他们发现女儿有早恋倾向,更是不厌其烦地说教,甚至拳脚相加,控制女儿的人身自由。

    父母的这种做法不但伤害了女儿的自尊心,而且很可能导致她产生叛逆心理。有一位妈妈发现了某男生给女儿写的情书。气急之下,妈妈拿着这封情书跑到学校,当着很多人的面质问女儿那个男生到底是谁。女儿难堪之极,哭着跑出学校……

    她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充满朝气的女孩,但是从此以后一蹶不振,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从前十名落到了全班最后一名。更为遗憾的是,她开始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她的妈妈后悔不已……

    许多父母一旦发现女儿跟异性同学交往密切,有了所谓的“早恋”倾向,先是慌乱随后怒不可遏。他们对女儿责骂不休,甚至羞辱女儿,限制女儿与同学间的正常交往。

    父母这种粗暴的做法,可能会使一些胆小懦弱的女孩却步,把对异性的倾慕暂时压抑于心底,等待以后的爆发。

    而如果女儿的性格比较倔强,面对父母的粗暴干预,一方面她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本来只是正常的异性交往,这时候反而会迅速向早恋关系发展。另一方面,她可能会把这种异性交往转入“地下”,陷入更深的感情漩涡。

    因此,父母如果发现女儿有了关系要好或是交往密切的异性朋友时,不要先入为主地认定女儿“早恋”。这时应该学着去理解孩子们间的纯洁友情,充分尊重女儿,尤其是她的个人隐私权。

    在尊重女儿的前提下,父母不妨找一些合适的机会,跟她进行一番坦诚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父母最好始终保持大方、坦诚的态度,不要让她觉得谈青春期、谈异性、谈性是一件很猥琐的事情。

    父母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女儿交流自己对人生、爱情、学业的感悟,帮助她了解爱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总之,父母大可不必把早恋看成大逆不道的滔天大罪,更不要对女儿施以重压。只有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顺应女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才能让女儿朝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循序渐进培养女儿的好习惯

    一位美国作家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一种好习惯可以成就人的一生,一种坏习惯也可以葬送人的一生。

    事实上,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惟一的差别在于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习惯。一个爱睡懒觉,生活懒散没有规律的人,根本无法约束自己勤奋工作;一个不爱阅读、不关心身外世界的人,不可能拥有广阔的胸襟和博大的见识;一个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是无法与别人好好合作、沟通的;一个不爱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人,不可能拥有自己的判断,也不可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

    人类所有的优点都要变成习惯才有价值。所以,注重习惯的力量,从小培养女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她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家庭是女儿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她很多习惯形成的摇篮。因此,父母应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女儿养成好习惯。

    悠悠是一个只有4岁的小女孩。爸爸妈妈很晚才生了她,所以她倍受宠爱。为了更好地照顾悠悠,妈妈甚至辞了工作。

    悠悠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天天抱着她来幼儿园,一步也不离开她,做她的“保护神”,为她做最周到的服务:帮上厕所的悠悠脱裤子;帮悠悠冲奶粉,一勺一勺的舀给悠悠喝;中午吃饭,妈妈数着米粒往悠悠的嘴里添;睡午觉时,妈妈要给悠悠脱下衣服、鞋子,盖上被子,哄着悠悠睡觉……

    有一天,幼儿园组织了“个人能力测试”。在测试中,悠悠不会洗手,不会用杯子接水喝,不会脱鞋子,不会擦鼻涕……她总是跟在别的小朋友后面拖拖拉拉。

    悠悠的妈妈后悔不已。她这才真正意识到,在自己的娇惯下,女儿已经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

    作为女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更应该积极为她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通过日积月累,让她的良好生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而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是一脉相承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女儿的学习效率,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女儿今后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

    关向南夫妇有三个可爱的孩子。这三个孩子都非常乖巧伶俐,学习也很自觉。邻居和朋友们经常羡慕地向关向南夫妇讨教经验。

    其实,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关向南夫妇的用心教育下逐渐养成的。他们夫妇俩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在他们的大儿子还很小的时候,每天晚上,当别人家的孩子还在哭闹或者看电视的时候,他们却和儿子围坐在一张桌子上。他们给孩子朗读童话,教孩子画画和识字。时间一长,这种三个人一起愉快游戏并学习就成为一种习惯了。

    在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以后,这种一起学习的好习惯仍然保持着。每天吃过晚饭,哥哥读书写字时,弟弟就在旁边学画画儿,爸爸妈妈一有空就围在桌边跟他们一起学习。

    之后,又一个小妹妹出生了。小妹妹渐渐长大,她也跟着两个哥哥开始自觉地学习。当妹妹开始在桌上学画画时,大哥哥就到另一张桌子上去独自学习。

    看到哥哥每天独自一人学习,弟弟妹妹们也向他学习。没过多久,老二也自己找了一张专用的桌子,每天主动地学习。之后,最小的妹妹也在两个哥哥的榜样作用下,找了一张自己的桌子,开始独自学习起来。

    儿童时期养成的这些生活和学习习惯,会一直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如果父母们都能像关向南夫妇一样,静下心来,多花费些时间和精力,和女儿一起围坐在桌前娱乐、学习一番,不久就会让女儿养成平心静气伏案学习的自觉性。

    当然,任何一种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渐变到突变的原则。而且,它需要父母和女儿双方面的努力。

    首先,父母必要时要强制和约束女儿。“强制出习惯”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这个好习惯,孩子们也都是经过父母或他人的数次强制和纠正才得以养成。

    众所周知,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的美名,市民们的自律习惯更是让人称叹。但是,最开始对市民们自律习惯的培养,甚至动用了警察、监狱等国家机器来强制执行。

    所以,在女儿养成好习惯,去除坏习惯的初期,父母不妨用一些适当的强制手段来进行约束。

    除了父母的约束、教育的陶冶外,好习惯的养成还需要依靠女儿自己的决心和勇气。而这种决心和勇气,最主要的来源归结于父母所创造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总是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和行为。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中,女儿总是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地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在一个注重团结合作的家庭中,女儿绝不可能养成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习惯;而在一个注重民主、开拓创新的家庭中,女儿也绝对不会养成人云亦云、唯唯诺诺的习惯。

    总之,好习惯可以成就好人生。父母要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地培养女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对女儿要进行合理的管教

    赏识女儿,并不等于宠爱和溺爱女儿,也不等于放任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女儿毕竟还是孩子,总是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错误。所以,父母在赏识女儿的同时,还应该进行合理的管教。

    不过,管教应该把握好度。如果对女儿一直进行过于严厉的管教,往往会伤害女儿的自尊和人格,并且会扼杀她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有一个不幸的女孩,在她童年的时候,经常因为做错事情而遭受父母的严厉惩罚。在她7岁的时候,有一次她半夜不小心尿床。父亲痛打了她一顿,还用尿湿的床单包住她的头,让她站在门口不准上床睡觉。

    小女孩长大之后,一直无法从父母对她稚嫩心灵所造成的伤害中复原,她变成了一个极度自卑、懦弱的人。

    可见,父母过分的充满敌意的严厉处罚,会给女儿幼小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不过,如果放任女儿,不去约束女儿的言行,也很容易伤害女儿的自尊。

    当女儿知道自己犯了错时,不管是因为她的自私自利或是冒犯了别人,她都会本能地期待父母做出适当的反应。这是因为,在女儿的心目中,父母象征着她所想要的公平、法令和秩序。

    这时,如果父母对女儿的行为不理不睬,女儿渐渐地就不会尊重父母,也觉得没有必要听从父母的话。更重要的是,她的心里会纳闷:如果爸爸妈妈很爱她,为什么容许她做这种坏事?

    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史丹利·库柏史密斯,曾经针对2000多名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做了一项研究,希望由此了解影响孩子自尊心发展的因素。这个研究从孩子青春期之前开始,一直追踪到他们成年。

    通过长期的研究,史丹利发现:那些自尊心高的孩子在家中都享有比较多的爱,而且被珍惜,同时他们的父母在管教上也比较严格,他们的家庭一般都注重民主和开放。

    另一位心理学家威廉·达蒙在他的《期待:克服家庭和学校的纵容观念》一书中提出,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接受纪律约束,这既是积极性的,也是限制性的;如果孩子在学习技能,那么他需要一种约束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天赋;而在不断地试探社会规定的极限时,他也需要遇到这种坚定而又前后一贯的纪律约束。

    没有任何约束,会让女儿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家庭,尽管父母是爱她的。所以,作为父母,不应该放任女儿自由,而应该对她进行合理的管教。一般来说,父母只要把行为的界限设定好,女儿就能在此范围中自由地培养和发展个性。

    不过,作为父母,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合理的管教”,然后才可能实施真正有效的管教。

    合理管教的前提,应该有一个事先设定好的合理的界线,以制度和规定的方式确定下来,并加以公布。这些规定应该在女儿违反之前就讲清楚,要让她从内心认可,并清楚地知道父母的期待和理由。

    当然,父母应该确定,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女儿,并且教育她分清是非和主次,以便使她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美好的人生。

    如果女儿在家里接受并且遵从规定,那么她就能够离开家庭,并融入到需要遵从更多规定的更广阔的外面世界中去。

    在女儿已经有所行为时,父母首先也要认真辨识她的这种行为是否违反已经确定的制度,是否应该受到惩罚。

    一些父母在管教女儿时,一开始就没有准则,处罚起来也就更没有原则性。他们有时候会因为女儿一时忘记或者不小心酿成意外而重重处罚她,如忘了喂狗、没有整理床铺或其他幼稚的举动。

    这些错误行为如果不是女儿故意的违抗,父母若严厉处罚她,就会在她心中造成怀恨。

    另外,适度地管教女儿,绝对不表示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沮丧和不安发泄在她的身上。父母不能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就在女儿做错事、发生小意外或行为幼稚时拧她的耳朵。同时,父母也不应该在别人面前处罚女儿,或者用不尊重的方式羞辱她。

    当然,父母还应该认识到,合理的管教并不意味着就是惩罚。惩罚往往是由父母来定位,从父母的角度进行评判,把权力强加到孩子头上,而不承认孩子自身权力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很容易引起女儿的愤怒与怨恨,从而导致更大的冲突。

    事实上,许多成功的父母都有一套奖励措施来帮助他们落实对女儿的管束。他们知道,对女儿来说,奖励比惩罚更有效果。所以,在女儿做得好时,他们会对她进行有针对性的奖励。而只有在不得不惩罚时,他们才会去惩罚女儿。

    对女儿说不的时候要解释拒绝的理由

    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女儿,总是尽力满足女儿的愿望,避免让她的美梦落空。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女孩,往往会变得蛮不讲理,她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要。倘若父母拒绝她的要求,她马上就会发脾气。她相信拥有是她的权利,觉得自己是公主,理应得到这一切而无需说个“谢”字。

    其实,父母的这种培养方式不利于女儿的身心健康。

    把要东西的权利交给女儿,由她决定父母应该同意或不同意,就像给了女儿一件她不会使用的武器,这迟早会让父母后悔的。因为一个充满欲望、撒泼任性的女孩并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童年的幸福不仅仅是有玩具、愉快和无忧虑的生活,同时也包括体验失望的感觉。

    失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是每个人在某个时刻都必须面对的东西。一个从来没听过“不”字的女孩,是不可能承受失望的感觉的,而这种情况将会使她变得脆弱、不成熟、有暴力倾向和染上坏毛病。

    父母应该认识到,你的一个“不”字,可能破灭了女儿的一些愿望,但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东西:让女儿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她想要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

    家庭是女儿成长的最重要的地方,父母应该向她灌输适应社会环境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所以,父母必须学会拒绝女儿。对她那些非分的要求,父母要坚决拒绝;对她正当的要求,基于家庭的经济条件,或者出于教育她的目的,父母也未必要一定全部满足。

    当然,与我们成人不乐意听到别人对自己说“不”一样,女儿也不会喜欢遭到拒绝。在听到“不”时,女儿可能会表现出反抗、暴怒、恼火、指责、消极、不悦和抵触。而且,父母轻易、粗暴、简单化地拒绝女儿,会导致她的心理受到损伤,产生不安、无所适从的感觉。

    所以,父母要掌握一些方法策略,学会适当地拒绝女儿。

    当女儿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时,父母不要着急说不,可以让她自己考虑一下,如果她做为家长,会不会同意这个要求。

    如果女儿问你,她可不可以买一个MP3。你以前从来没有同意过她的这个要求,现在也没有打算同意。这时你可以避免正面拒绝,问她一些问题,比如,“你认为我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这个问题给了女儿说话的机会,她会说:“您以前从未同意过,所以我猜您会说‘不’。”你还可以问她:“你为什么认为我会说‘不’?”

    这给了女儿解释预料中情况的机会:“因为MP3比较贵,而且对我的学习没有什么帮助。”

    对女儿的回答,你应当给予表扬和积极的反馈:“没错,你说得很好。这表明你确实在考虑问题。”

    这样,女儿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明白,自己的要求为什么不会得到父母的满足。让她自己明白其中的理由,比父母简单的拒绝要好得多。

    当然,很多时候,父母在说不的时候,如果能理智并且有逻辑地讲出拒绝的理由,女儿会更容易接受拒绝。

    有些父母们更习惯于说:“说不就是不。”这种说法既不理智也不合乎逻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你准备拒绝女儿的要求时,首先要三思,决定之后就把自己拒绝的理由坦率认真地告诉她。

    你要相信女儿的认知能力,使她最大限度地理解父母的做法,让她感到父母不是不愿意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自己的要求过分了,或者家里的确有困难。

    比如女儿问:“我能对着车库的墙打网球吗?”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你就应该有相当充分的理由进行解释,比如:“宝贝,我不喜欢你那样干,因为邻居们会听到噪音。”或者“我不太想让你那么做,因为我怕你会把铝制墙板弄上凹痕。”

    有些父母当时拒绝了,可是经不住女儿的纠缠,过一会又予以满足,这是最失败的。也有些父母不注意相互之间的默契,爸爸拒绝了,妈妈又同意了。还有的是,父母达成了一致意见,爷爷奶奶却悄悄地予以满足。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会让女儿养成很多坏习惯,她会认为只要通过死缠硬磨的手段就可以达到任何目的。

    有些女孩性格比较倔强,遭到拒绝之后思想上一时想不通,就会闹情绪,不吃饭,不理人。这时候父母必须硬起心肠,不要因为心疼而屈服迁就。你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想想别的办法,转移女儿的注意力和兴趣,随后再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向她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在对女儿说“不”时,消除她的怒火与失望的另一种方式是,引导她重新看待问题。这种方式,可以让女儿学会换一个角度来看令人失望的问题,从而变得积极起来。

    比如,女儿问父母,自己晚上可不可以邀请几个同学到家里来玩。而父母打算早些休息,不想孩子们的喧闹声吵醒,所以拒绝了女儿的要求。

    这时候,父母在解释自己的理由之后,还可以帮助女儿重新看待这一问题。比如可以问她:“我知道今晚不让你的同学来玩让你不开心。但是让我们想想你能不能在家里做点别的事情。你认为能做点什么?”

    这样,可以帮助女儿重新看待自己不喜欢的问题。如果她能想出另外一两种想做的事情,比如看漫画,或者看动画电影,她就不会因为被拒绝而大发脾气了。

    总之,父母不能一味地满足女儿的任何要求,但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拒绝她的要求。在拒绝她的时候,要讲究策略,要让女儿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

    不应让奖励成为女儿学习的诱饵

    与正确运用拒绝女儿的方法相反,有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父母会不自觉地走向另一个极端:用物质奖励贿赂女儿。当女儿成绩不佳时,父母就允诺,如果她的成绩能达到多少分,就给她一笔钱,让她去买自己喜欢的高级玩具,或者一套好看的衣服。

    这种做法的确能对女儿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使她在学习的时候产生高度的积极性,可是这样的效果往往是短暂的,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有一位妈妈告诉专家,她用了很多办法来激励女儿学习。女儿考好了就带她去游乐场,买名牌运动鞋,吃西餐,甚至许诺说要带她出国旅游。可是,每种办法只能用一两次,然后就没效了,所以女儿的学习一直都没什么起色。

    这位母亲似乎用了很多办法,但分析她的方法,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物质刺激,而区别只是奖品不同。其实,物质奖励并不能真正刺激女儿的热情。即使能带来一些动力,也是阶段性的,持续不了多长时间,而学习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态度。

    很多事实都证明,对女儿的学习进行单纯的物质奖励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产生不少消极的作用。

    首先,把物质奖励作为让女儿学习的诱饵,会使她产生错误的学习目的。如果女儿只是为了得到漂亮的衣服而去学习,她在学习上就开始变得功利了。

    物质奖励可能成为女儿努力追求的首要目标,而不是起着使她内在动机发生转变的作用。当追求奖励成为女儿的一种习惯,或者行为的动力时,父母如果再对她继续使用同种方法,她就不大可能再去积极做某件事情了。

    如果习惯了用金钱来鼓励和强化女儿的习惯,那么一旦现有的金钱不能满足女儿的需求时,她的正确行为会因为没有金钱的存在而自动消失。

    另外,物质奖励会败坏女儿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学习最需要的,是一种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和踏实的学习态度。而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其实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贿赂手段。

    这种贿赂手段会让女儿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父母欢心上。这样,女儿就会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在学习的时候就很难进入心无旁鹜、脚踏实地的状态。

    还有,把奖励当成刺激女儿学习的手段,很容易让她对学习产生一种对立情绪。任何考试都有变数,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够在每一次考试中都取得好成绩。比如,女儿一直很想得到一双旱冰鞋,父母允诺说如果她考试能进班内前十名就给她买,结果她考了第十二名,父母就说等到下次考试进了前十名再买。

    父母往往认为这样可以激励女儿继续努力,但是,女儿心里会不由自主地对下次考试忧心忡忡。她下次考试进入了前十名,得到了奖励,但用不了多久,父母一定会在新一轮考试中有新的条件提出来。每一次考试都是个坎,需要她去跨越,一旦成绩不理想,她就会产生挫败感。与之,在不知不觉中,女儿会变得反感学习、憎恨考试。

    所以,父母不应该把奖励当成让女儿学习的诱饵。在女儿的学习上使用激励手段,一定要考虑方式和学习之间的内在关系,不要让这两者形成冲突。

    比如,同样是买旱冰鞋这样的鼓励,如果父母能够换个方式,那么效果就会好得多。

    如果父母在女儿考试前就知道她很想得到一双旱冰鞋,并且也准备给她买的话,最好在她考试前什么也不说,也不对她提任何名次要求。

    当女儿拿回第十二名这个成绩时,父母要用赞赏的语气对她说:很不错,你都快进入前十名了。然后父母可以转移话题,问女儿是不是想买旱冰鞋,正好放假了,可以出去玩了。

    这样,父母就把女儿考了第十二名这个“劣势”说成一个优势,后面又紧跟了去买旱冰鞋这件让她一直期待的事。如此,考试成绩和买旱冰鞋这两件事就没有一点冲突,女儿会在这两件事间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当她想到“学习”的时候,就会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愉快的感觉,会让女儿在之后的学习中比较轻松,也会更积极地去争取“进入前十名”。

    当然,父母这样做的时候,一定要真诚,无论你心里是怎么想的,给女儿的感觉一定要让她觉得简单愉快。给她买旱冰鞋,并不是因为她进入了前十名,只是因为她喜欢滑旱冰;给她一百元钱,并不是因为她考了一百分,只是因为她想去买周杰伦新出的专辑。

    总之,无论你怎么紧张女儿的学习,也不要急功近利地在女儿的正常需求上附加任何和学习有关的条件。否则,容易造成女儿“为钱而怎么做”、“为父母而怎么做”的心态。而这样的心态对女儿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无利的。

    对女儿上网进行有效管理

    互联网已经日益深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但是同现实社会一样,网络也不是一片纯洁的净土,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限制,孩子们很难抵御网络垃圾带来的侵扰。

    很多父母对女儿上网问题采取了比较极端的措施:他们要求女儿在上网的时候必须有人监督,有的甚至严令禁止女儿上网。与此相反的是,有部分父母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对女儿上网采取放任的态度。

    到底要不要禁止女儿上网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网络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不可替代。虽然网络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因素,但女儿接触网络给她带来的好处仍然显而易见。

    通过上网,女儿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更可以开阔视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沟通能力。同时,通过各种网络教育,女儿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发展她的个性化特长。

    当然,网络上的不良内容对女儿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不过,单纯的禁止不会有什么效果,反而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不良后果。

    女儿逐渐长大,拥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和思维。当众多的同龄人正在通过网络发展着他们自己天地的时候,女儿也绝不会安于被父母禁止上网的现状。如果一味地禁止,女儿反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她会选择网吧作为自己上网的地点。

    我们都知道,网吧的环境比较恶劣,在那里上网会影响女儿的身体健康。而且,网吧一般缺乏有效管理,女儿更可能受到网吧里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加重网络毒害的危害性。

    所以,父母不应该完全限制女儿上网,而应该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鼓励她通过网络寻求更多有利于自己学习和成长的信息知识。

    父母要依靠对女儿自身思想的引导,来从根本上杜绝网络中不良内容对她的影响。因为,只有当女儿能够充分理解那些内容对她的不利影响之后,她才会从主动去避免对这类信息的寻找和浏览。

    在对女儿做思想引导的同时,父母还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网络知识,关注并利用那些具有相关保护功能的手段。比如,使用具有发现并屏蔽不良内容的软件和网卡,可以净化女儿的网络环境。

    有些父母一开始没有对女儿上网进行有效的管理,结果女儿染上了网瘾。有一位妈妈在女儿上四年级的时候,就给她买了一台电脑。妈妈希望,女儿能够通过上网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妈妈没有想到的是,女儿自从有了电脑后,任何有关学习的事情都不喜欢做,天天只是玩电脑游戏,而且一玩就是两个小时以上。妈妈无奈之下,就给家里电脑加上了密码,不让女儿玩。

    然而,已经陷入网瘾不可自拔的女儿,竟然每天把早餐的钱节省下来,逃课跑到网吧去上网。无论爸爸妈妈怎么说教打骂,女儿依然是只要一有机会救往网吧跑,她的学习一落千丈……

    已经染上“网瘾”的女孩,除了痴迷网络之外,再没有心思作别的事情。这时候,父母应该学会“弹性引导”,逐渐有效地帮助她戒除网瘾。

    首先,父母必须打破原来一味地打骂埋怨或者放纵溺爱的传统做法。这时候要加强和女儿的交流,满足她正常的人际交往、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其次,父母要通过学习或者请教专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治疗知识。女儿这时候根本听不进那些苦口婆心的劝说和哭诉,所以父母应该改变责骂的态度,主动去了解她的心理特点。

    第三,父母要改变之前错误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一味溺爱、放纵女儿,最终导致女儿性格不成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而一旦女儿染上网瘾,他们便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女儿一棍子打死。

    许多专家认为,对女儿施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改变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在教育、劝说女儿的时候,父母要设身处地为女儿着想,尊重她,了解她的需要;千万不要辱骂她,或者危言耸听,好像染上网瘾是犯了万劫不复的滔天大罪。

    第四,染上网瘾的女孩看似冥顽不化,其实她的内心是很脆弱的。因为受到很多人的批评和鄙视,她会变得很自卑,这种自卑心理会让她对网络更加无法自拔。

    所以,父母这时候更要注意多鼓励、关心女儿。你可以让她独立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与她共同完成一些事情,让她参与到家庭决策中,并采纳她合理的建议。这样,女儿会感到被尊重和被关爱,也会发自内心地主动配合父母戒掉网瘾。

    第五,有些女孩是因为平时的生活内容太单调了,所以一旦接触网络就容易染上网瘾。如果是这样,父母可以设法间接转移她的注意力。比如,你可以带她出去旅游,或者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这样既能开拓她的眼界,又能让她转移兴趣。

    最后,在戒除“网瘾”的过程中,女儿很可能会不配合,出现反复。所以,你要注意督促她,不让她在戒除“网瘾”之前碰电脑。而且,你要耐心地打开她心中的一个个死结,最终使她彻底戒除“网瘾”。

    别让女儿过分注重打扮

    许多父母发现,女儿突然变得爱打扮。为此,他们十分担心:女儿会不会因过分注重打扮而无心学习?

    有一位妈妈向专家诉说自己的烦恼。她说,她女儿今年刚上四年级,性格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也不错,就是对衣着打扮很注重。女儿的要求很高,款式一般的便宜的衣服她坚决不穿,而且已经到了非常固执的地步。除了星期一穿学校规定的制服外,几乎每天早上,她们母女俩都要为穿什么衣服去上学而争吵一番。

    另一位叫李梅的妈妈也有这样的烦恼。她的女儿今年上初二了,最近越来越爱打扮,还会自己去买衣服。第一次买回衣服后,李梅生气地将新衣服给剪烂了,并打了女儿一顿,希望她能改掉爱打扮的习惯,把心思多放在学习上。然而,李梅的责骂丝毫不见成效,女儿依然我行我素,每天都要在打扮上花费很多时间。

    还有一位叫陈冰的妈妈发现自己上初三的女儿竟然开始偷偷化妆。近几个月,她发现女儿偷偷使用口红、面膜等化妆品,而且每次妆都化得很浓,十分难看,但女儿却以此为美。

    女儿每天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涂抹化妆品。有一天,陈冰实在忍不住就说了女儿几句。女儿却顶嘴说,班上不少女同学都在使用化妆品,别人能用她为什么不能用。

    陈冰担心这对女儿的皮肤不好,而且会影响到学习,便把家里的化妆品藏了起来。然而,这并没有难道女儿。她竟然用积累的零花钱到学校周边的店铺购买便宜的化妆品打扮。陈冰为此十分焦虑不安。

    莉莉的妈妈也很焦虑。莉莉已经上高二了,再有一年就面临高考,学习越来越紧张。然而,妈妈发现,一直很朴素的莉莉竟然越来越注重打扮了,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在梳妆上。

    为了打扮,莉莉在早上拖拖拉拉的,好几次都迟到了。而她的衣服更是一天一换,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是考虑第二天要穿什么衣服。

    莉莉的妈妈知道,在这个年龄阶段,女儿爱打扮也属正常,但是她总觉得女儿这样注重打扮,实在有点过分。莉莉的妈妈经常劝女儿,但是女儿根本就听不进去。为此,母女俩经常争吵,弄得家里天天不能安宁。

    一般来说,女儿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会进一步得到增强,这时候她会开始关注起自身形象,会模仿成人,也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开始学着梳妆打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女孩子又比男孩子更注重自己的外表。所以,女儿爱打扮应该是正常的现象。不过,凡事都有个度,过头了就不太好了。

    女孩子在学校化妆,过分重视外表的装饰,不仅会分散学习的精力,也会给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所以,如果女儿突然变得过分注重打扮,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那么父母最好先认真观察,弄清楚这其中的原因。

    有些父母平时太以女儿为中心,对她提出的要求一概满足;有些女孩喜欢攀比,别人穿新衣服,自己就一定也要有新衣服;还有些女孩思想不成熟,很容易受到韩剧、港台影视剧的影响,会模仿其中人物的穿着打扮。

    这些,都可能是女儿变得过分注重打扮的原因。父母在了解了具体原因之后,应该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引导,避免女儿越走越远。

    首先,父母不要对女儿的行为完全否定。你要肯定她有主见,让她自己挑衣服,同时可以说出你的意见供她参考。你可以在平常的沟通中告诉她,不是衣服美了人就美了,一个人美不美不是仅看外表,还要看内心,看知识素养。你要肯定她的优点,引导她选择适合自己身份的衣着。

    其次,你要耐心地和女儿交流、沟通。你可以让女儿了解家庭的经济情况;也可以向她说明买太昂贵的衣服,家里条件不允许,对她来说也没必要。这种平心静气的解释,女儿一般都会理解。

    但是,你千万不要一看见女儿注重打扮就严厉打骂她。打骂是起不到作用的,只会使女儿和你的感情越来越疏远。当然,你也要提醒自己不要太以女儿为中心,不要事事都满足她的要求。否则,只会让她在无止境的物质追求中迷失方向。

    此外,你也可以去挖掘女儿的兴趣爱好,用一些事实来举例暗示。比如女儿喜欢模仿某位漂亮女明星,你就可以搜集资料,让女儿了解在明星光环的背后,有她曾经奋斗付出的努力,从而将女儿的注意力从打扮转移到学习上来。

    而在引导女儿的同时,父母也别忘了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在女儿还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开始注意培养她节俭的习惯,要让女儿感觉衣服只要干净整洁就好。而且,你自己的穿戴、化妆不要太夸张,也尽量不要让女儿评论父母和他人的衣着,以免女儿由关注他人转为关注自身。

    引导女儿走出攀比误区

    许多父母在给女儿花钱的时候,从来不知道心疼,一概有求必应。他们的这种态度,不知不觉中助长了女儿的攀比心理。

    有一个周末,妈妈带着女儿宣宣逛街,走到卖MP3的柜台时,女儿怎么也不肯挪动脚步了。“妈妈,这款是带录音功能的,一定得买。”想想家里那十几个被淘汰掉的MP3,妈妈不禁叹了一口气:女儿的攀比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小学六年级时,宣宣迷上了流行歌曲。妈妈心疼她,给她买了最新款的MP3。之后,每次在商场碰上新款MP3,女儿总是说:“妈妈,同学用的就是这款,功能可全啦。你也买一个给我吧。”接着女儿就怎么也不肯挪动脚步了。而妈妈觉得家里条件不错,没必要亏待女儿,不就是一个MP3么,只是几百块钱而已。

    可是渐渐的,随着产品的不断更新,女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等妈妈缓过神来,已经管不住了。去年夏天,宣宣拉着妈妈去商场,指着一款2999元的MP3说:“妈妈,我同学已经有了,我也要一个!”妈妈不同意,宣宣就去找爷爷要钱,第二天立马到商场买下。

    为了跟同学攀比,宣宣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共买了14个MP3,花了近万元人民币。妈妈看着越来越爱攀比的女儿,后悔不已,又不知所措……

    其实,很多孩子的攀比心里,从根本上来说,最初都是由父母引导出来的。在一所小学的门口,每天上下学期间,送接孩子的汽车门庭若市。有一个高年级的女孩,接连三天在傍晚放学后迟迟不肯走出校门。

    女孩的爸爸很纳闷,回家后问女儿:“怎么每天都是你最后出来?”女儿说:“人家爸爸妈妈都开着奔驰、奥迪、马六什么的,而你却开着破普桑,我哪有脸早出来?”

    令人忧虑的是,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许多女孩比吃穿打扮,比父母“官”的大小,比家里“钱”的多少……如此比来比去,很容易使女儿滋生不良观念,形成不正确的价值判断。

    所以,父母应当在女儿还小的时候,就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对她进行有效的引导。涟涟是个6岁的小女孩,有一次她问爸爸:“爸爸,你和茗茗的爸爸谁更有钱?”

    爸爸听了很奇怪:“涟涟,你怎么想起来问这个问题呢?”涟涟说:“今天我们几个同学在一起比谁的爸爸更有钱,茗茗说她爸爸开的是本田车,我说爸爸最有钱。爸爸,我们家的富康车比茗茗爸爸的车贵,是吗?”

    爸爸对涟涟说:“茗茗家的车比咱们家的车要贵很多。”

    涟涟听了,有些垂头丧气地说:“同学们知道了,会笑话我,说我吹牛的。”

    爸爸没想到女儿这么小就有这种攀比心理。他想了想,把涟涟拉到跟前,问道:“茗茗和你谁跑得更快?”

    涟涟听到这个话题,高兴地说:“咱们小区的女孩没有一个能跑得过我。”

    爸爸笑了,说:“那好,你把茗茗和别的同学请来,爸爸要组织一次短跑比赛,每个人都有奖品。”

    涟涟高兴地请来了好几个小女孩。涟涟的爸爸对她们说:“你们把自己最好的跑鞋穿上,然后到小区的运动场集合吧!”

    涟涟听爸爸这么一说,急着要把妈妈新买的跑鞋穿上。而爸爸却找出一双旧的胶底布鞋,对涟涟说:“你要是穿上旧布鞋也能赢了别的同学,那才是真有本事呢!”

    涟涟被爸爸的话一激,毫不犹豫地穿上了布鞋。比赛开始的哨声一响,涟涟就像离弦的箭一般冲了出去,明显比其他的女孩快出一大截。

    涟涟轻而易举地得了第一名。涟涟得意地指着脚上的鞋对她的同学说:“你们看,我就是穿着布鞋也比你们跑得快!”

    晚上吃饭的时候,爸爸问涟涟:“你说人跑得快慢与鞋子有关系吗?”

    涟涟摇头说:“当然没有关系。我跑得快,穿布鞋还是快。而茗茗跑得慢,她今天穿新鞋也还是跑不过我。”

    爸爸继续启发女儿:“那你觉得你和茗茗将来谁会更有本领?”

    涟涟回答得更自信:“肯定是我!茗茗跑步没我快,学习也没我好,也没我聪明!”

    这时候,爸爸装出一副纳闷的样子说:“可是茗茗家的车比咱们家的贵。”

    涟涟说:“那车是她爸爸的,又不是她的!”

    听女儿这么说,爸爸终于笑了:“这就对了!小孩长大了谁最有本领与他爸爸有什么车、有没有钱没有关系。拿爸爸的东西相比,就像比谁的运动鞋最漂亮一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明白了吗?”

    涟涟听了,思考了一会,很认真地对爸爸说:“我明白了,爸爸的东西是爸爸的,自己的本领才是自己的!”

    在很大程度上,女孩之间的互相攀比,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家庭氛围有着直接关系。所以,父母应该从自身做起,引导女儿走出攀比的误区。

    你要注意的言行,不在女儿面前炫耀自己的“官位”、“权势”、“钱财”。当然,你更不能为了不让她在同学面前丢脸,对她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你应该教育女儿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引导她学会满足和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另外,你也千万不要说:“爸爸妈妈就指着你长大后努力挣钱了。”你这样说或许是为了激励她:只要努力上进,未来生活就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但是,你的这种话在不知不觉中也向她灌输了“富有等于快乐,赚钱才最重要”的错误价值观念。

    假如女儿果真把这种错误的观念深深地根植于头脑之中,那么,将来她的人生就会以挣钱为最终目标,会失去很多本该有的乐趣。而且,她也很可能会一直羡慕有钱的人,以为贫穷的自己没有什么长处,这样,她就会慢慢变得自卑起来。

    正确看待女儿撒谎

    女儿在每一位父母的眼里都是纯洁可爱的天使。然而有一天,你或许会对她惊呼:“你什么时候学会撒谎了?”如天使般的女儿竟然学会了撒谎,这实在太令人震撼了。

    而这,其实是许多父母在女儿慢慢长大以后都会产生的烦恼与困惑。早晨,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正在微笑地迎接每一位小朋友的到来。这时,突然有一位家长走到老师的面前说道:“老师,我女儿说今天要买一缸金鱼送到幼儿园来,是不是啊?”

    老师对此表示纳闷:“没有啊,我们昨天没有这样通知。”

    家长一听,顿时对身边的女儿发起了火:“你说,你是不是又说谎了?你怎么总是这样啊?在家也经常这样,没有的事情拿来乱说。”

    其实,父母们不必为此大惊小怪。撒谎是女儿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种现象,这与她所处的环境以及她的认识能力有关。对于女儿的谎言,父母要正确看待,要弄清楚女儿为什么要说谎。

    年幼的女儿撒谎,很可能是她还无法分清想像与现实,常常把想像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来描述。她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或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像加工,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

    她也很可能把自己的愿望施加到某件事情上,把本来不存在的事情说得跟真的一样,但是又漏洞百出。所以,这只是她通过幻想表达自己愿望的一种方式,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女儿撒谎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父母不准她说真话。如果女儿直接告诉妈妈,说她不喜欢妈妈对她唠叨,这时候她很可能会因为说真话而被责骂。

    如果女儿换一种方式,时时把谎言挂在嘴上,微笑着说她很愿意听父母的话,那么做父母的可能就会以拥抱或其他方式来奖赏她。久而久之,女儿就会从这种事情中得到一个结论:对父母说真话要倒霉,而不诚实有报酬,父母更喜欢她撒谎。

    女儿撒谎还有一个原因是,她害怕父母对她进行惩罚。很多时候,父母为了让女儿说真话而处罚她的时候,女儿就会为了自卫而说谎。父母越是逼问,她的谎话就越有可能连成篇。

    在弄清楚女儿说谎的具体原因之后,父母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来引导她改掉说谎的习惯。

    对于女儿那种没有目的的幻想性撒谎,父母根本不必责骂。因为,这是女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最好见证,只要你能够进行恰当引导,就可以培养出一个更加充满想像力与创造力的聪慧女儿。

    幻想性撒谎的过程,其实就是女儿想像与创作的过程,它对培养女儿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比如,女儿对她的伙伴撒谎说自己有一个可爱的玩具熊,这时候你千万不要训斥她:“宝贝,瞎说什么呢?你哪儿有玩具熊?”你可以说:“你没有玩具熊,但是你确实很希望拥有一个,对吧?你的想像力真丰富!我们来编一个玩具熊的故事好不好?”

    如果你能像这样策略性地指出女儿的问题,同时宽容对待她的幻想性撒谎行为,并对她的幻想进行诱导,她就会在你的诱导下摆脱错误的撒谎行为,并大胆地想像与创作。

    当女儿做了错事,为逃避责罚而撒谎的时候,父母不要如临大敌般地对待她。因为,你的严厉责罚会给她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不见得能立竿见影地改变她的撒谎行为,相反还可能让她更加依赖撒谎来逃避责罚。

    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注意维护女儿的自尊。即便是你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知道女儿是当面撒谎,很多时候你还要装作不知道。只有在事情过后,你才可以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告诉女儿你早就知道她在撒谎,只是为了维护她的自尊才没有当面揭穿。然后,你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对她进行教育。

    如果你总是当面揭穿女儿的谎言,并责罚她,往往会引起冲突,使矛盾激化。而且,如果反复这样,女儿的自尊就会一点一点被你铲除干净,那么她就会成为一个没有自信的人。

    父母要注意的是,教育女儿要诚实,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要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正确引导,有时则要给予适当的惩罚,让她知道建立个人信誉的重要性。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你首先要充分信任女儿。

    当女儿遇到困难时,你要设法帮助她克服困难;当女儿遇到挫折或犯了错误时,要帮助她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如果你总是信任她,关心她,帮助她,她对你就没有了畏惧,剩下的只是信任和依赖。这样,女儿就没有了撒谎的理由,也从根本上铲除了滋生撒谎的土壤。

    父母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要纠正女儿的撒谎行为,一定不能仅凭猜测,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就不要轻易指责她。你可以提出疑问让她解释,但对她的话不一定要每一句都去证实,要给她留一点余地。

    你还要相信女儿会改正错误,并给她提供一个设法补救错误的机会。这样,既可以让她自省,同时也可以通过给她设法补救错误的机会,让她开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养成自己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习惯。

    总之,想让女儿养成诚实的习惯,父母就要敢于听真心话,不能只爱听令人高兴的谎言。你要允许女儿暴露她的情感和真实面貌,绝对不能鼓励她为了掩饰自己的情感而说谎。

    让女儿不再挑食偏食

    挑食、偏食是一种病,是当前独生子女中常见的现象。如果女儿长期挑食、偏食,就会造成营养摄入不平衡,而一旦营养素缺乏,就会出现相应的疾病。

    所以,对于女儿的挑食、偏食,父母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首先你要弄清楚女儿为什么会挑食、偏食。

    有调查表明,很多女孩的挑食、偏食行为,很大部分是受父母的饮食习惯的影响。1 R, Y4 P& j% r7 o7 B乐透网如果父母对食物很挑剔,或在女儿面前说苦瓜苦,辣椒辣等,并作出拒绝的表情时,女儿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潜移默化,也拒绝这类食物。

    如果父母不喜欢吃绿色蔬菜,比如青椒、芹菜,那么他们就会很少购买这些蔬菜,女儿当然就很少有机会去尝试这些食物。这样,父母的饮食习惯,就间接地造成了女儿的偏食和挑食。+ L0 r, [8 q& R1 B6 t乐透网

    & ^3 h9 I1 m0 M0 }/ c3 l( o; q8 `( ]有些家庭的口味比较清淡,或者父母忙于工作,日常饮食比较单调。他们不注意烹饪方法,不注意菜肴的色、香、味、形等。而有些家庭则是对女儿过度宠爱,对她的饮食要求有求必应,从而使她的口味要求越来越高,专挑自己喜欢的东西吃。在这两种家庭中成长的女孩,都很容易养成挑食和偏食的习惯。w5 V2 m& H% y5 @

    另外,不愉快的饮食经历也会造成女儿挑食、偏食。如果她曾经吃过某种食物后肚子痛,或者在父母的训斥下被迫进食某种食物,她很可能会本能地拒绝这类食物。有些父母喋喋不休地劝女儿吃这吃那,或者一定要她吃她不喜欢的食物,这样反而会使她对食物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还有一些女孩为了让自己更苗条,刻意偏食、节食。有一个15岁的女孩,本来食欲很好,体形也很匀称、健美,可她总嫌自己不够苗条,于是拼命节食,以达到减肥目的。

    现在的她,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体形的确更苗条了,但却大病不犯,小病不断,经常吃药、打针。她的父母非常担心:如果让女儿继续这样“苗条”下去,她的身体肯定承受不住。

    青春期的女孩追求苗条的体形,这是正常的爱美之心,并非什么坏事。但任何事物都有个极限,超过了极限就会走上极端。这个女孩为了苗条而“拼命节食”,其实在心理上已经形成了饮食障碍,得了轻微的厌食症。

    在了解了女儿挑食、偏食的原因之后,父母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她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首先,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为女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其次,父母在给女儿做饭的时候,要讲究烹调技术,尽量做到色、香、味、形俱全,以引起她的食欲,如除了蒸蛋外,还可以炒蛋、煎荷包蛋、做蛋糕等。如果女儿不吃肥肉和蔬菜,你可以把肉和菜剁碎后包在饺子里给她吃。

    第三,父母要尽量控制女儿吃零食和垃圾食品的行为。如果女儿一直零食不离口,长此以往她的消化功能就会紊乱,到了吃饭的时间就没有食欲了。

    而如果她没有食欲,就不会好好吃饭,东挑西拣,爱吃的吃得多,不爱吃的一口也不吃,渐渐地就会形成挑食、偏食的毛病。所以,千万不要因为过分溺爱而让女儿养成吃零食和垃圾食品的习惯。

    第四,父母要尽量控制焦躁的情绪。当女儿出现挑食、偏食现象时,你不要急躁,也不要强迫她进食,更不要在她面前表现出焦虑的情绪,或当着她的面将她的这些坏习惯和自己的焦虑告诉别人。因为,你的焦躁容易对女儿产生不良的暗示和强化作用,会让她对改掉挑食、偏食充满了畏惧。

    第五,父母要创造良好的就餐气氛,尽量避免在餐桌上训斥和打骂女儿。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需要长期、持久的努力才能得到纠正。如果父母在就餐时用强迫、惩罚、哄骗等消极的办法,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增添女儿不愉快的饮食经历,让她从心理上排斥纠正不良习惯。

    第六,如果女儿为了追求苗条而节食,父母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找合适的机会与她沟通,告诉她:过分节食有害无益,健康才是美的第一要素,太胖太瘦都不是美,而是病;真正的美离不开健康,失去健康就失去了一切,当然也会失去美。

    有些女孩因为过份节食,已经影响到自己整个的身体机制,使原本正常运转的系统遭到破坏。如果是这样,父母应该及时请医生全面地检查一下女儿的身体健康状况,让医生对症下药,进行有效的治疗。

    教女儿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女儿一天天长大,逐渐进入青春期。她已经不再完全依靠爸爸妈妈的百般呵护,而是将自己看成“大人”,一颗渴望自由的心灵时刻向往着独立的生活。

    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年龄段的女孩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但仍然不能够完全独立自主。她们的辨识能力还不高,自我约束的能力也比较弱,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对女儿的安全提高警惕。

    小雨是一位容貌清秀、身材婀娜的漂亮女孩。她刚刚参加完全国推新人舞蹈大赛。这次大赛,有6000多人报名参加,而她过关斩将,夺得民族舞第三名!她只是一名业余舞蹈爱好者,首次参加大赛就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实在是太幸运了!她的心情非常激动。

    从赛场回来后,小雨匆匆赶去学校,把好消息告诉老师。当她走出校门的时候,两名警察出现在她面前,问她:“你是小雨吧。有点事想找你了解一下,请你跟我们去一趟派出所吧。”小雨的脸色顿时变得煞白。

    在小雨还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已经离异了。父亲为了生计每天在外奔波,根本无暇照顾她,只好把她交给奶奶扶养。她从小就很懂事,总是帮着奶奶做家务。

    小雨的生活自理能力特别强,自己买菜自己做饭,学习上也从来不需要老师和奶奶操心。一切的变化,从她认识了社会上的一个男朋友开始。

    小雨13岁那年,有一次到一家溜冰场学溜冰。因为是刚学,她在溜冰场上频频跌倒,惹得场上的人不断嘲笑。在她难堪之际,有人向她伸出援手。

    教小雨学溜冰的这个少年名叫李金,才16岁的他已经辍学了,整天在街头闲逛,并结识了一帮狐朋狗友。他被小雨优美的身材和清秀的面容吸引住了,在狐朋狗友的起哄下,他开始追求小雨。

    此后李金经常在小雨上学必经的路上等她。为了显示他的“魅力”,他不断地跟小雨吹嘘他的能力,如何在社会上混得开,如何是街头一霸。“如果谁欺负你或你的好朋友,你告诉我一声,我收拾他!”他对小雨说。

    从小就深感孤独无助的小雨不由对这个“小哥哥”敬佩不已。两人的交往渐渐地增多了起来。小雨把李金当成了自己无助心灵的依托,并最终成为他的女朋友,甚至在他的强迫下与他发生了性关系。这时候,小雨才只有14岁。

    后来有一天,李金的一个狐朋狗友对他说:“我认识一个人,他叫他女朋友在网上约网友出来吃夜宵,然后敲诈他,得了不少钱。我们也试试这个办法。”

    一直在社会上当混混的李金日子过得很窘迫,听了此话之后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开始和狐朋狗友干起了抢劫的勾当,并威逼利诱地把小雨拉下水。

    于是,小雨开始在网络聊天室里约网友见面。见面之后,小雨让网友送她回家。在路上,李金那一帮人就伺机抢劫网友。有一次,他们甚至用刀捅死了一位试图反抗的网友。

    经过一番调查,警方开始注意到小雨这个15岁的女孩。

    然而小雨还不清楚她的这些行为已构成了犯罪,以为自己只是充当了一个“鱼饵”,并没有抢劫。当警察问完话后,她竟然问:“我可以回去了吗?”当警察告诉她她已经涉嫌犯罪的时候,她害怕地哭了。

    当小雨的妈妈来到看守所时,这对多年不见的母女抱头痛哭。“妈妈,你为什么不要我,为什么不管我!”小雨伤心的哭喊让母亲羞愧万分。然而此时说什么都晚了。

    记者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缺少家庭温暖和社会不良人员的引诱是小雨失足的两大原因。缺少防范意识的她甚至经常向同学炫耀,说她认识不少社会上的“老大”。

    其实,还有很多中学女孩和小雨一样,认为与“社会上的人”结交是一种荣耀,是一种本事。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而父母,更应该引以为戒,在关爱女儿的同时,一定要帮助她学会自我保护。

    有一位妈妈说,她的女儿今年13岁了,长得比较漂亮,性格很温顺,身体发育得也很好。每当女儿出门上学后,她的心里总有一丝丝的担心,担心女儿可能会受到伤害。她知道自己不可能随时守护在女儿身边,但不知道自己该怎样教女儿学会自我保护。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其实,让青春期的女孩学会自我保护,需要父母的细心呵护与耐心教育。

    首先,父母要尽量给女儿一个温暖完整的家庭。那些容易受社会上不良人物诱惑的女孩,往往缺少家庭的温暖。所以,无论怎样,你一定要让女儿相信你是永远爱她关心她的。

    其次,当女儿进入青春期,父母更要想方设法增加与女儿沟通的机会,帮助她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你要坦然地告诉女儿一些必要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

    你还应当通过一些实例让女儿多了解一些社会信息,并告诫女儿,与异性交往要有自我防范意识,认识社会人物更要小心谨慎,以防止某些居心不良的人伤害自己。

    还有,父母应当教女儿一些具体的自我保护办法。比如:

    如果有社会混混骚扰,一定要及时向老师、父母求助;

    与异性同学交往,应以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为主,避免一男一女两个人相处;

    与异性在一起时,不管与他的关系如何,都不要过于亲密,身体始终要保持至少半米的距离;

    首先自尊,然后别人才能尊重你。所以和异性说话的时候不要太随便,要让对方感觉你大方而不失稳重;

    单独与异性在一起时不要关闭房门,不能允许任何人过于亲密地接触和抚摸你的身体;

    一旦碰上性骚扰的言行,要非常明确地表示自己的态度,比如表示厌恶,向后退,拉开两人间的距离,转身走开,等等。一定要切记不能忍耐,因为忍耐只会姑息养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