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娇不惯教女孩100招-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苛责(井婷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现代的家庭,大多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的将来更加美好,很多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问题费尽心机。

    但是问题在于,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现在的孩子与以前的孩子存在很大的差异,然而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并没有跟随社会的脚步而发生变化,因此,专家呼吁,对你的孩子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苛责,这样你的教育方式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进步。

    不要对女儿的心事妄加揣测

    “依然是那个时间——晚上十点左右,女儿刚刚结束晚自习回来。

    依然是那句“暗号”——“阿姨,王雪在冯?”

    依然是那样的动作——接过电话,女儿示意我们离开现场……然后把门一关。如果我们偶然进去一下,女儿就会马上警觉地低声对话筒说:‘先等等,等一下再说。’然后便面带不满地看看我们,一直到我们俩识趣地离开她的房间然后关上房门。

    终于,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女儿装看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走了出来跟我们解释说:‘刚才的电话就是商量一下学习上的事,没说别的事情。

    但是这些可疑的行为狠狠地刺激了我们从推理小说中培养出来的一些推理神经,不管是从逻辑上,还是从情理上,我和王雪的爸爸都足以推翻她的那一套说辞,并对她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不由得产生了一丝疑虑。最后,我们终于发现女儿的行为与那部美国片《真实的谎言》里面那个人的举动竞然惊人的相似。于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念头突然冒出我们的脑海:‘难道,我的女儿是特工?!’这是一个母亲以一种比较夸张的口吻未描述了自己女儿的行为的:煲电话粥,而且还是关上房门,将自己的父母拒之门外,然后表现的神神秘秘的。这让父母们感到相当困惑,甚至胜于孩子对青春期的困惑,莫非女儿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者是有什么心事?”王雪的母亲看到王雪最近行为怪异,心事重重的样子,这样猜测到。

    青春期对于女孩来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女孩“闭锁”的特点也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体现在对父母拥有了秘密,她们有了自己的心事,而且这些心事是不愿意与大人们分享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筑起了一堵密墙。大人们可以关注到孩子们有了心事,但是因为不能和孩子进行正确的沟通,导致孩子内心虽然有一肚子说不完的话,但是却无法直接告诉父母,女孩在这些方面表现的尤其明显,她们觉得给自己的同龄的朋友倾诉要比给父母倾诉舒服的多,所以造成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父母能够感觉到孩子有心事,但是孩子并不直接告诉父母,于是父母便去揣测孩子的心事,一来二去,孩子心理变得更加烦躁,更加不想告诉父母自己的事情。

    一位妈妈也遇到了像上例中所描述的类似问题:“我女儿现在天天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我真不知道他跟那些人有什么可聊的。每次看到她在网上聊天,我的心非常痒痒,很想知道她都在跟那些人说着什么。其实我也发现她最近行为怪怪的,肯定有心事,可是她就是不告诉我,整天就知道在自己的电脑里跟人聊天,难道她是早恋了?还是跟朋友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或者是别的事情?总是,她那个样子,真是让人担心,一个女孩,要是在网上被人骗了,那可就不好了……”

    事实上,父母的这些诶揣测既让人觉得好笑,又觉得担忧。其实孩子跟网友有说不尽的话,但是拒绝和自己最亲的父母去进行交流,有时候甚至还会想方设法将自己的父母关在房门外面。女孩们网络的方式进行倾诉,显然是那些给想要把父母“拒之门外”的女孩们提供了又一个相当便利的工具:网络使孩子与他人的交流更加自由,这样孩子自己行为被父母侦查的可能性会降低了很多。简单的说,女孩们希望对父母“闭锁”,同时她们又渴望沟通,而网络这一工具在更大程度上,使孩子们得到了满足。

    其实,青春期的女孩和父母的关系,就像一部剧情类电影,其中有悲,有喜,有感动,当然那也有激化的矛盾,当然,也有很多令人芜尔的场面。女孩们的心事很多,有些是可以和父母说的,但是有些不能和父母说,如果父母过于注重自己的心事,总是对女孩的心事妄加揣测的话,女孩也许会对父母这种过分关心的行为产生反感和抗拒的情绪。当然,你却不能因此而对孩子放任不管,正确的方法引导你的女儿主动的对你讲出自己的心事:

    女孩的情感都比较敏感,因此作为父母最好不要反对女儿的意见,不要反对她的行为。当她要上网或打电话的时候,你就主动离开她的房间,帮她关上房门,给她多一点的自由。这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孩子会觉得你很尊重她,很理解她。这时女孩一般就会为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爸爸妈妈这么相信我,我怎么还对他们有所隐瞒呢?”也许,说不定哪一天,你的女儿就会主动对你说:“爸爸,最近我有一些心事,我想和你谈谈!”这个时候,你的心情会如何呢?

    女孩一般情况下比男孩更加喜欢聊天,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多和自己的女儿聊天。女儿把你拒之门外,与自己朋友们堡电话粥,被拒之门外的你,心情肯定不会好到哪去。生命中最看重的人竟然跟自己如此“见外”,纵然再怎么大度的父母,也会有心结的。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不妨平时多和女儿聊聊天,也许开始她很不情愿,但是你如果多关心,耐心一点,多在她的面前说些她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明星、哈韩等……也许你对这些东西不懂,那就学习一些,反正弄明白了也不损失什么,而且还能给你和女儿之间增加不少共同的话题,这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吗?

    女孩其实更加讨厌说教,因此作为父母的你,应该少些说教。说教是最老套的一种沟通方法,想想你自己小的时候,是不是也很讨厌你的父母对你的说教?那就不要试图让孩子接受你现在的说教。女孩的心事并不是通过说教就能让她告诉你的,也许,你的说教越多,她的心事就越不会告诉你,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和别人是平等的,你的女儿也是。你不能逼迫孩子讲出她的心事,试着站在平等的立场,听听她的意见,对某件事和她交换一下意见,这样可以让孩子更注意你的话,还能赢得女儿的心。你要让你的女儿认为你是可以信赖的,说的话也是由衷之言,这样才能够赢得她们的尊敬,他们也才会愿意把自己的困惑以及心事说给你听,和你讨论。

    女孩有自己的心事,有时候不愿意和父母说,她们当着父母的面关上了房门,其实关闭的是她们那颗渐渐长大的心。因此对于父母来说,想要要让孩子打开房门,了解你的女儿的心事,那么就先试着去开启她的“心门”吧。

    叛逆不是天生的

    “我是一位快要抓狂的妈妈!非常希望可以得到帮助!帮帮我!

    我的女儿今年上高二。是个非常善良、渴望成功但却很懒散、缺乏激情同时非常非常逆反的女孩子。

    从初三开始她就非常逆反。上高中则变得更加逆反:平时回来在家房门一锁,从来不和我们讲学校的事。几乎每天都处在暴躁之中,她总觉得自己很优秀,很我们说话的时候也显得很不耐烦。在学校的情况不是很好,老师总是找我去学校谈话,在家的时候,她更加放任,她的房间根本不像个女孩的屋子。这种状态让我非常非常着急,想尽各种办法:包括改变我自己,我研读家教的方面的资料书籍,而且还放弃一部分工作腾出时间耐心地与女儿交流、请家教、让她的好朋友和她谈心等等,只要有一点希望我都会去试,去努力。但是这些均无效果,我们的建议(比如让她制定个学习计划,给她一定的玩儿的时间,让她不要一边玩一边学习等),但是我们用什么方式都会激起女儿的强烈的反感和暴怒。女儿不希望我管她的事情,她认为自己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事,但是事实却是,她的状态无一点起色,眼见快高三了,我真的是黔驴技穷,我常常处于抓狂状态,却毫无办法。”一位抓狂的母亲在网上无奈的求助道。

    这位母亲的问题可能是现在的很多家长面对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孩子显得很叛逆,无论怎样,都无法和父母进行良好的“合作”。其实,青少年的叛逆并不是天生的,他们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的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首先,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的家长普遍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他们总认为自己孩子还不成熟,只有绝对服从自己,才有可能顺利成长,孩子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总是很反感家长的指责,当然对家长反感的原因就是家长们过于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其次,家长们的一些认识上的错误,导致其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急于求成,他们的教育方式往往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孩子们的自尊心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发生了错误的时候,他们不是与孩子们坐在一起分析错误,然后共同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这些行为使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感到孤立无援,因而产生了叛逆的心理。

    最后,父母与孩子缺乏双向交流,因而产生思想矛盾。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独立意识渐渐增强,他们需要有自己的处事方式,而且不希望受到父母过多的管束。但是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凡事都替孩子包办,这样无疑会与孩子产生思想上的冲突以及矛盾。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很少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单方面的只是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更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叛逆心理对一个孩子的人生观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都是很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的性格,使孩子们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在逐步消除孩子的叛逆心理方面,应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家长要观察孩子与自己的沟通方式。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必须超越自己的传统角色,从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观察自己的孩子叛逆的问题。有时候,也许问题不一定就出在孩子身上。父母大多都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自己小时候都听父母的,因此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听自己的。因此孩子不顺从,在有些父母的眼里,就成了叛逆。基于此,做父母的,有时应该谦卑一些,放弃自己顽固的思想,以多元的角度对待自己的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

    其次,父母必须保持冷静。孩子的叛逆,成人一定会感到不满,因此,有些家长就会用自己的权力去斗争,用自己的声音来压倒孩子。对于这些急躁的父母,应该时常提醒自己,保持冷静,也等孩子冷静的时候二者才进行沟通。孩子叛逆,言语和行为有时候会表现的像暴风雨一般,因为她们不懂得控制自己。但是成人成熟,就应该要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这样才能正常的和孩子进行沟通。

    再次主动寻求孩子意见。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有时候应该寻求别的家长的意见,如询问一下周围有同龄孩子的朋友,是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的,可以去听听讲座,找辅导员协助,以使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开阔。

    最后家长应该开放自我,了解孩子。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学习之外的兴趣的时候,都怕这些兴趣会影响孩子的功课,因此他们通常会即刻禁止。其实,这样未必就有效果,最好的方法是能试着了解一些情况。例如,陪自己的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一起看看,和自己的孩子讨论一下他们心目中的偶像,然后在孩子的身旁提醒孩子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家长只有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孩子相处得更融洽。和父母相处融洽的孩子,当然就不需要叛逆了。

    叛逆的孩子不是天生的,因此,作为家长,只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让你的孩子摆脱叛逆的情绪。

    找出女儿顶嘴的原因

    “从小,女儿养成了准时放学回家,如果有事就给我打电话、出外活动的时候就以IC卡汇报她的行踪的习惯。

    可是今天下午直至下班,熟悉的电话铃声一直没有响起。因为下班开会,所以只得背着领导不停地偷拨家里的电话,直到六点的时候,家里电话还是无人接听。一场会议,焦急以及不安的情绪一直在我左右。

    好不容易才熬到散会,匆忙到菜场买了点菜,然后迅速的挤车、回家。

    到家一看,女儿正稳坐在书桌前认真写作业呢。这时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来不及问女儿迟归的原因,就做饭去了。

    吃饭的时候,终于忍不住问了女儿迟回的原因。女儿居然面不改色的说今天是正常回家啊。但是明明比往常迟了很长的时间啊,而且回家连电话都没打。于是我随意问了一句:‘是不是今天放学的路上跟同学聊天忘了回家的时间啊?’

    当我说完这句话,没想到女儿一下声音高了起来:‘哪有啊,我明明就是正常回家啊!’我又问了一句:‘那回家了怎么没给妈妈打电话呢?’没想到女儿听到这话一下放脸了,她硬生生地应了句:‘生物老师拖课啊!关我什么事,不吃了!’话还没说完,就真的丢下筷子直冲冲的进房间去了。

    一瞬间,白天工作带来的疲惫、家务活的辛苦、还有一人带着女儿的艰辛,全都涌上了心头:‘妈妈担心你有错吗,连关心一句,问一句的权利都没有了吗?老师拖课不能好好说吗?’什么时候学会的顶嘴啊,脾气这么大,面对女儿的行为,我也发火了,这么长时间第一次发大火了,于是一下冲进去把女儿拽了出来:‘今天你不把饭吃完,就别想做作业!’……最终我一直骂到女儿含着泪再次坐回餐桌前。”张女士一边叹气一边说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然后又说了一句“女儿大了,管不住了,竟然学会顶嘴了。”

    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对父母就再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父母眼中的乖乖女,现在就有可能与经常父母顶嘴。如果你的孩子与你经常发生顶嘴,你就应该注意了。一般情况下,孩子顶撞父母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再小的孩子心理也有一杆秤,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不肯多花心思,仅仅凭着一时的喜怒去赞扬或批评孩子,或单纯的只是对孩子发号施令、训斥孩子,也许你的孩子一时会被你的威风镇住,暂时的作听话状,但是当孩子的年龄再稍大一些的话,他们就不会再买父母的账了。

    其次是有些父母说话的时候不讲究艺术,令人生厌。其实说话就是一门艺术,而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更要结合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对道理的领悟能力比较弱的特点,有的放矢的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有的父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说话的时候往往不能抓住重点,本想告诫孩子“学习别马虎”、“你总贪玩儿”、“总让人操心”等等模棱两可的话,让孩子不仅对父母说过的话印象不深,而且还产生十分厌烦的情绪。还有的父母是“婆婆嘴”,一件事情总是没完没了地重复说,这也是引起孩子顶嘴的原因之一。

    最后是父母所持的观点不正确。人无完人,为人父母者不一定就什么都懂,他们接受的文化水平、职业、性别等也是限制的,有时所持的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孩子对此难以苟同,自然要对父母的言论进行辩驳,有的父母因此而脸上挂不住,就斥责孩子和大人顶嘴,其实大人的这种行为实在是委屈了孩子。

    作为父母,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有顶嘴的习惯,就及时的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此时家长应该做的是,多与孩子谈心,通过聊天,了解到孩子的想法,了解到她在想什么,喜欢什么。家长多与孩子沟通了,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冲突的发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独立性就会逐渐的显露,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仍然像以前那样事无巨细地什么都管,孩子肯定会会产生逆反心理,一旦孩子进入叛逆期,顶嘴在所难免。

    事实上,孩子顶嘴未必就是件坏事,至少家长可以通过孩子顶嘴可以知道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至少孩子认为自己是有理的,家长应该认真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如果孩子有理家长就得听她的,并认真地向孩子道歉,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真的等到你的孩子都不顶嘴了,那才是最让人最着急的,因为家长根本无从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你还怎么跟她说呢?

    教女儿控制自己的情绪

    小红的妈妈又被老师请到了学校,因为小红上课和同学吵架,影响了课堂的纪律,老师批评小红的时候,小红竟然还生气说以后不想再上学了。这样的事情屡次发生,小红的妈妈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小红情绪容易冲动的问题,小红的学习倒是挺好的,可是就是时不时的乱发脾气,谁要是惹着她了,不管在什么地方,她都要争个理,搞得同学们都不敢和她交往。

    像小红这样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孩子,现在其实有很多。其实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教育,帮助孩子完善自己的人格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很多孩子,都不能成为自己的情绪的主人,她们的行为往往表现的很情绪化,这一点无疑是不利于其发展的。因此,做为家长来说,,教会你的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课题。

    其实人的情绪是能够被人们主动地控制和调节的,只要善于利用理智来驾驭情绪,使孩子的情绪慢慢的变得成熟起来,那样的话,当不良消极情绪滋生时,孩子们就能良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走向。家长在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以下的方法可以借鉴一下:

    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此达到避免刺激的效果。例如,当还的情绪处于苦闷、烦恼的时候,家长不要刻意的再去“帮”孩子引起那些苦闷的事,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烦恼的刺激,家长此时可以带着孩子去听一些快乐的音乐、一些孩子平时爱看的电视、翻翻画册、读读小说之类的活动,帮助孩子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就可把那些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最终忘却烦闷。再如,当孩子遇到难解的事情的时候,先不要想这个难事,带着孩子做去出散散步或者干点别的事情,说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其次是家长要教孩子理智控制的情绪,学会自我降温。凡是那些有理智的人都能够及时的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的变化,当心头产生怒气的时候,有理智的人一般会马上意识到不对,然后他们便能迅速冷静下来,随后去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减轻自己的怒气,使情绪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林则徐在自己房内挂着一个“制怒”的条幅,那是为了提醒自己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劝人吵架前,先把自己的舌尖在嘴中转十圈,都是这个道理。因此,父母不妨也效仿一下名人的做法,在孩子的屋里挂上类似的条幅,时间长了,必定是有效果的。

    最后,让孩子养成宽宏大度,克己让人的习惯。“心底无私天地宽”、“宰相肚里能撑船”。凡事一些有气度的人,胸襟开阔,奋发进取,都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而那些气度小的人,则总是满腹幽怨,斤斤计较,因为自己的情绪化而弄至孤家寡人的地步。生活原本就是丰富多彩的,什么事情都会发生。所以,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涵养,让孩子消除抑郁寡欢的心境以及私心杂念,对一些易激怒自己的事情,用一种旷达乐观、幽默大度的态度去自如的应付,这样的孩子就能经得起挫折,能克己不狭隘。情绪化也就在无形之中消失了。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常宜放眼量”。作为家长,努力的培养自己的孩子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可以消除自己消极情绪的困扰,建立一个正常健康的反应情绪,这样才能更加快乐的生活,孩子快乐,相比也是大人们最希望看到的吧。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

    某个政党有位刚刚崭露头角的候选人,他经过别人的引荐专门到一位资深的政界要人那里,希望这位政界要人能传授他一些政治上获得成功的经验,以及如何才能获得选民们的选票。

    但这位政界要人向年轻人提出了一个条件,他说“你每次打断我的说话,就得付五美元。”

    候选人毫不犹豫的说:“好的,没问题。”

    “那什么时候开始好呢?”政客问道。

    “现在,马上就可以开始。”年轻人回答。

    “很好。第一条是,对你听到的所有关于自己的抵毁或者侮蔑,你一定不能感到愤怒。当然你随时都要注意这一点。”

    “恩,这一点我能做到。不管人们说我什么,我都不会因此生气。我对别人的话毫不在乎。”

    “很好,这是我经验的第一条。但是,其实,我是不愿意你这样一个没水平的流氓当选的……”

    “先生,你怎么能……”

    “请付五美元。”

    “哦!啊!这只是一个教训,天哪?”

    “哦,是的,这是一个教训。但是实际上这也是我真正的看法……”资深政客轻蔑地说。

    “你怎么可以这么说……”新人似乎要发怒了。

    “请再付五美元。”

    “哦!啊!”年轻人气急败坏地说,“这又是一个教训。你的十美元也赚得太容易了。”

    “没错,十美元。你是否先付清钱,然后我们才能继续谈?因为,大家都知道,你有不讲信用和喜欢赖帐的‘美名’……”

    “你这个可恶的家伙!”年轻人真的发怒了。

    “请继续付五美元。”

    “啊!又一个教训。噢,我会试着控制自己的脾气的。”

    “好,那现在收回前面的话。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这样,我认为你是一个很值得尊重的一个人物,但是考虑到你低贱的家庭出生,还有那样一个声名狼藉的父亲……”

    “你才是一个恶棍!”

    “请付五美元。”

    ……

    这是这个年轻人学会自我克制的第一课,他为此付出了高昂的学费。但是那个政界要人随后说:“现在就不是五美元的问题了。你要记住的是,你每发一次火或者对自己所受到的侮辱而生气的时候,你至少会因此而失去一张选民的选票。对于你来说,选票可比银行的钞票值钱得多。”

    这是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中一篇很经典的文章。

    其实上面的那个年轻人的例子,在很多父母的身上也曾出现过:现在很多家长都有抱怨说自己的孩子是越来越养了,面对自己叛逆的孩子的时候,说教似乎根本没有用处,甚至孩子还会跟你唱对台戏,让你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况。或者是为了维护当家长的尊严,或者说是为了孩子的前途,于是,部分家长会怒不可遏,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出现行为偏激的举动。这样做的后果是,首先是家长的威信没有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好树立起来,其次也很容易让孩子因此而产生对立的情绪,对以后的生活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因此,作为一名家长,首先明白的不是控制好孩子的情绪,而是先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好,当自己的孩子出现某些问题的时候,不要轻易动怒,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样家庭教育才能顺利的进行。

    改变习以为常的唠叨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父母喜欢对孩子进行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这种把嘴巴紧紧“叮”在孩子身上的情况,孩子们普遍觉得很反感,将其称之为“唠叨”。

    小良家的早晨永远是这样的景象:

    妈妈大清早地起来,一边收拾房间,一边为小良准备早餐。六点半,牛奶、鸡蛋、面包准时端上桌,妈妈就开始一遍一遍地叫小良起床。妈妈一直叫了无数次,一直到快七点了,小良才懒洋洋地起来。随便洗洗刷刷之后,小良就坐到饭桌前开始最快的速度解决这顿早餐。这时,妈妈在为小良叠被子,收拾凌乱的衣服以及物品,嘴里还不停地说着:“看看你,老是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的,让人跟在你屁股后面收拾。每天都这么晚,早饭都凉了吧?不知道吃凉饭对身体不好啊,还老是狼吞虎咽的,胃坏了怎么办呢,天天跟你说也没用。要是你能早点起来,现在就不这么赶了,也不会老是迟到挨批评了……”

    小良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他只顾把早餐吃完,然后用手背抹抹嘴,抓起妈妈早已帮他弄好的书包,转身就往外走。妈妈还追在小良的身后喊着:“着什么急呀,就吃这么几口呀,剩下这么多,一上午的课呢,饿了怎么办。哎,这孩子,上学的东西都带齐了吗,别又落点儿什么,怎么什么都得让人提醒啊……”

    这是就是父母,尤其是中国式的父母最爱做的事情——唠叨。

    心理学研究证明:反反复复总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说明明耳朵在听,但是根就听不到心里去。一般情况下,父母的重复性唠叨只会让孩子变得心烦,同时也对父母的唠叨产生一种依赖感,当父母不唠叨的时候,孩子的事情就做不好;但是父母的批评性唠叨又会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孩子变得缺乏自信心,因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随意性唠叨则容易让孩子养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习惯,孩子对需要记住的重要事情也惯性的当成耳旁风,这样都是很不好的。那么,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父母不要信口开河:父母要克服唠叨的习惯,平时在对孩子讲话的时候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然后再开口讲,不能信口开河,这样最容易陷入唠叨的境地。

    给孩子选择一定的自主权:父母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自由,或是总帮助自己的孩子作决定。父母应该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应该什么事情都给孩子下达硬性指令,然后靠不停地唠叨来督促孩子,那样的效果反而并不好。给孩子自主权,能给孩子一个喘息的机会,不会惹孩子反感,反而多半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家长不要事事叮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要求时,语言要尽量用简洁的、孩子可以听懂的语言,把具体的事情交代清楚,让孩子真正明白父母所要表达的意思,当然也要允许孩子对此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孩子做事的主动性会高很多。

    必要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对于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处理好的事情,家长就应该让孩子自己来解决,并他们自己承担后果。有些时候,当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一些事情的后果之后,她们才不会再犯同类的错误了。

    家长应该适当的降低对孩子的期望:由于还不完全成熟,父母需要对孩子的一些行为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培养。但是,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为了让孩子达到这个目标,便总在孩子耳边不停地叮嘱、提醒。但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还容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家长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有些父母眼睛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翻来覆去地只讲孩子的缺点,但是不提进步。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缺点,反反复复地教训孩子,孩子就会慢慢的产生逆反心理,还有可能变得不自信,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唠叨是一种很不正确的教育方式,而家长们大多都在不知不觉当中实施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们对这种教育方式普遍会持一种反感的态度,因此,对于家长来说,改掉唠叨的毛病,才能更加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赏识教育不等于无条件的夸赞

    “宝贝真聪明,这么难的题都会,看来你以后有可能成为第二个牛顿啊……”一个孩子自己做完家庭作业后,其妈妈这样夸赞道。

    “手真够巧的,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看的画。”当佳佳用蜡笔在地板上乱画一气的时候,她的妈妈这样说。

    “恩,真厉害,没有我们的帮忙你都能完成,我的女儿好聪明了……”当八岁的雪儿自己洗了自己的手绢之后,她的妈妈说到。

    ……

    近几年来,“赏识教育”在神州大地大行其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说法众所周知,当然很多家长对此也深信不疑,他们在平日的生活里就对自己的孩子实行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这样做的结果是,现在的孩子们每天都被“你真棒”“你真厉害”之类的赞美声重重包围着,家长们硬生生地给自己的孩子造出一个海市蜃楼,让孩子真的以为自己就像父母说的那样优秀。有些孩子甚至在周围这些无条件的夸赞中丧失了自己最起码的感知以及认知能力,因此妄自尊大的心理变得急剧膨胀,大有一副“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架势。在这些孩子的眼里,老师根本算不了什么,同学更不在话下,就连伟人也不过如此。于是,一大批不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不愿意主动与同学们交流、更不愿意与家人说话的孩子出现了,而这些总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也自我封闭的孩子们,无疑是滥用“赏识教育”造成的严重后果的代表。

    其实,喜欢听好话,被夸奖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类的共性。对于大人来说,这也是在所难免的,更可况是智力尚未成熟的孩子们。作为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希望获得老师和父母的肯定,喜欢听到老师和父母对自己的的赞扬,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长们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孩子这种心理需求,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赏识教育,努力发现孩子的兴奋点,并及时给予表扬,通过这样的方法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孩子勤奋好学,努力,这向来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法。

    但是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赏识并不等于表扬,“蹲下身来跟学生讲话”强调的是家长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和自己的孩子进行对话,从理解的角度去尊重孩子,从而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学习的氛围。但是如果进行无节制的表扬的话,往往会得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因此正确的采用表扬了批评的比例,不要盲目的跟随大潮,淡出的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这样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做为家长,适度的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当然批评亦不等于体罚、棍棒教育,更不是让孩子处于难堪一个的境地,进而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古人尚能“闻过则喜”,加之今天的孩子其实完全能够接受一些善意的批评,这些批评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明白一些事理,并且能够为自己的过失负起责任。其实每一个人犯错误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需求,她们会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取得心理平衡。因此,家长们必要的时候给孩子一点批评,可以让孩子们刻骨铭心。任何父母和老师都不能刻意的剥夺孩子承担错误的机会,孩子犯错误时,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期。而过度的“赏识”恰恰会剥夺孩子的这种权利。

    其实,现在的孩子并不缺少赞赏,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才是最好的”,所谓“家长眼里出神童”,但为什么小的时候的“好孩子”长大以后却未必个个优秀呢?答案就在于过于赞扬孩子的优点,使家长的赏识变得一点价值都没有。因此,二者只有正确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家长们用鼓励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固然是一种方式,但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家长们应该在提倡表扬、奖励和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批评和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两者合理分配,才能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雨水太多的话,庄稼就会被淹死;阳光过强的话,植物就会变焉。而教育孩子既需要“精彩极了”的鼓励,同时也需要“糟糕透了”的批评。一位教育家说:赏识无错,但不批评肯定有错。所以家长们一定要记住,赏识教育并不是无条件的夸赞,合理利用,才能事半功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