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胜过好老师-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纯净而美好的,每一个来到世间的孩子都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来接受和感受周围的环境,认知这个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思考如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孩子的行为和需要,帮助孩子达到他们的生命潜能所能成就的最佳状态。但是,父母要怎样对待孩子才合适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放下家长的架子,走进孩子神秘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会做一个倾听者一天,安安放学回家,刚进门他就冲着妈妈嚷道:“我恨老师!我再也不到学校去了!”

    听到孩子这么说,妈妈本想严厉地批评他。但是,妈妈没那样做,她相信孩子之所以这么说一定是他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况且,如果她在不了解事情原委的情况下就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许会伤害到孩子。她要看看下一步安安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安安显得很愤怒,他蹲在妈妈身边,把头靠在她的膝盖上伤心地哭了。他说:“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指出了这个错字引起哄堂大笑,我窘极了!”

    妈妈用手搂着他什么也没说,此刻,她知道孩子需要的就是一位安静的倾听者。就这样安安沉默了几分钟,接着他挣脱了妈妈,平静地说:“我约了同学钱伟在公园会面,我去玩了。谢谢妈妈!”

    妈妈什么也没说就平息了安安内心的委屈和愤怒。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是交流的基本要求。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能够创造更多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有时孩子所需要的并不是父母的意见,只是需要一个倾听者,能够发泄一下自己心中的情感,让自己的压力得到宣泄和释放。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这种行为是“无理取闹”,所以对孩子进行责罚或者冷漠对待,这对孩子的性格和心态是极为不利的。做父母的遇到孩子的问题首先要先冷静下来,学会做一个倾听者,了解孩子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想法。父母的责任就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你可以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孩子的疑问,但是你却不可以不尊重他们、不理解他们。因此,要做好父母首先应当学会倾听。

    如果你不走进孩子的内心就不能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这种现象随处可见。随着孩子的成长,许多父母开始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他们的话了,抱怨自己和孩子越来越难沟通了。为什么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呢?身为家长有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呢?有没有去尊重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呢?要了解问题所在,身为父母就得先静下心来学会倾听。

    吴先生有一个7岁的儿子,嗓门特别大。和父母讲话的时候总是吵吵嚷嚷的,让人头疼。吴先生很不理解,为什么儿子总是这么吵?其实,孩子声音大是因为家长没有认真倾听他们讲话,孩子想借此方式来让家长注意到自己的存在,让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说的话上。家长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话,因为倾听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并能建立起真正的亲子关系。

    但是,学会倾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得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跟人说话的时候,表面上是你一句我一句,好像是一个人在说,一个人在听,但是,事实是你在讲的时候对方却没有在听,而是在想下一句自己应该如何去说,至于你讲什么根本没关系。因此,若是大家只是一心一意的关心自己应该如何去说,那么心思肯定没有放在孩子的身上,也就不会倾听到孩子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在一家电视台儿童频道的一档节目中,有几十名中学生参加,台下是他们的父母。当主持人问有谁在家能和自己的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时,只有3位同学举起了手。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和孩子沟通的真实情况。一位同学说:“在家里我也想和爸爸妈妈说说话,但是我说的他们听不懂,他们说的我又不爱听。所以,几次努力以后我就不尝试了。”而身为孩子家长的父母也为不能与孩子进行沟通而感到深深的苦恼,一位母亲抱怨:“孩子越大越没有意思了,小的时候多好玩,什么话都和我说。现在可好,和大人就是没话。整天一个人闷在屋里,也不知道在干什么!”这种缺乏沟通的情况许多家庭普遍存在。孩子大了,与父母却疏远了。难道孩子和家长就真的没有共同语言了吗?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却好像来自不同的星球?

    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交流,这是亲子代沟的主要表现。其实,每位家长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向自己敞开心扉,与自己永远心贴心。只是,家长们缺乏沟通技巧,不知道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倾听才能让家长与孩子之间和谐共处。

    学会倾听并不是让家长一味屈从孩子的意思,家长只需通过倾听的方式来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让孩子的情感和压力得到释放,家长只需要表示理解就可以,并不要求表示赞同,如果家长对于孩子的问题有足够的能力给予指导那么就委婉的提出建议,但不是以家长的身份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话过于关注可能会助长他们自以为是的心态,长此以往会让他们变得更加自命不凡,无法与人沟通。这一点需要注意。

    其次,有些家长会试图用固定的时间来倾听孩子的问题,这是不对的。比如有些家长总会在饭桌上或者晚饭后才选择让孩子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孩子随时随地都可能与你交流他所遇到的问题,父母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当家长正要离开孩子的卧室,准备给他关上门的时候,他突然说:“妈妈,为什么我会一个朋友都没有呢?”或者在学校门口,孩子要进入校门的时候,小声嘀咕着:“老师很讨厌我。”作为家长你要有心理准备,时刻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发现困扰孩子的问题。

    与孩子沟通你要注意时间和场合。有些孩子会很拘谨地严守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轻易向外界透露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他和其他同学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才有机会向你敞开自己的心扉,让你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孩子的想法时,可以一边同他们谈话,一边做一些别的事情,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很有益的。你可以在孩子陪你做晚饭或一起去遛狗的时候倾听他们的想法,这些都可以为轻松的谈话提供机会。当然,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不会因为向别人敞开心扉而紧张,但是家长必须要认真的倾听。

    优秀的父母学会倾听孩子想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学会保持沉默。

    查理刚刚放学回家,把书包往沙发上一甩,对着父亲说:“爸爸,我不想再去学校学习了。”父亲一听,很生气,立刻大声叫嚷起来:“什么?我如此辛苦地供养你读书难道这就是你对我的回报?”查理一听,转身就走了,留下气急败坏的父亲在后面继续大声指责着。原来查理的一位朋友离校以后在社会上找了一份工作,每个月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这让查理觉得读书再多也没有什么用,但是他又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对,于是想找父亲商量一下,可是没想到父亲会产生如此大的情绪,父亲的举动打消了查理说出自己内心想法的念头。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这样做,遇到自己所不能接受的事情就开始失去理智,也不会问起原因,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以往经验来进行评断和指责,这无疑让孩子更加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父母的这种举动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拉大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代沟加大,双方的关系更加的疏远,沟通也更困难了。

    父母在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把自己的话说完。注意倾听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意思。父母在给予孩子建议和参考时要用委婉的语气提出来,比如“有一种办法也许适合你这种情况……”而不是“你必须这么做……”这样孩子也更容易接受。还有一点,父母不要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我当年是怎么做的……”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之间是不同的。”“你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说。”这些想法。

    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来审视问题,而不要单凭自己的猜测和以往的经验来进行判断。儿子有次对古先生说:“我的老师讨厌我。”古先生的儿子已经十岁了,在班级里也是个好学生,举止得体,想不出老师为什么不喜欢他。但是古先生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问他:“你是怎么知道老师不喜欢你呢?”儿子告诉他,老师曾经有几次对他大喊大叫,而且还在他不知道答案的时候让他回答问题。他确信,老师一点也看不起他。古先生后来去学校调查了一下才发现,儿子是很敏感、内向的。因为古先生和妻子性格都很温和,对人很少大声说话。但是儿子的老师比较严厉,说话也比较大声。古先生在和这位老师的交谈中知道,这位老师很喜欢自己的孩子,但是因为孩子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他曲解了老师的意图。因此,如果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缺乏足够的了解,就不能在他们的谈话中得到完整的信息。好父母不仅要学会倾听更应当多去了解自己孩子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正确的听懂孩子的意思。

    倾听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只有善于倾听的父母才能给孩子创造轻松和谐的生活环境,缩小与孩子间的“代沟”。倾听,是沟通交流的必要前提,不会倾听的父母就不能及时掌握孩子的第一手资料。学会倾听就是孩子有话对你说时,不管多忙也要耐心倾听。在倾听时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朋友的方式而不是用父母的身份来对待。

    鼓励孩子发表意见大多数父母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会给予表扬和奖励,但是当孩子犯错或者自我感觉不好时,却不允许孩子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想法,而是用大人的方式给予指责或者强力制止。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孩子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分。”这是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一句名言。当孩子犯错或者自我感觉不好的时候恰是他们最需要鼓励的时候。鼓励孩子发表意见,让他们表达出内心的想法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时还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反省和认知的能力,让孩子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见解,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也可以让孩子在鼓励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到犯错误只是学习和成长中的一次历练,没有什么丢人。

    查明对父亲说:“爸爸,学习太没有意思了。我不想上学了。”

    爸爸问:“哦?为什么这么说呢?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儿子说:“我就是不想上学了。”

    爸爸虽然有些生气,但还是想了解原因,于是不动声色地问:“如果有什么问题你可以说出来,当年爸爸也不喜欢上学。”

    儿子很好奇地问:“是吗?”

    爸爸开始用诱导的方式鼓励孩子说出在学校遇到的烦心事,“学习确实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每天都要早起,看着那些乏味的书本很头疼。但是,只有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将来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查理终于开始说出他的想法:“我有一个朋友离开学校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最近看到他在一家石油公司做销售,每个月都有不错的收入。不学习不是也可以有份好工作吗?”

    “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些人不喜欢学习就尽早离开学校开始工作了,但你确定他的工作是令他开心的吗?”爸爸并没有否定儿子的见解,只是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说出来。

    “难道工作后会不开心吗?工作可以赚钱啊。”儿子很疑惑地说道。

    “你看他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不也是很辛苦吗?而且如果你的那位同学学习好的话,就会找到更好的工作。虽然现在他参加工作了,也有收入,但想想你那位同学如果做另外一份工作是不是说明他的知识不够用了呢?而你正在不断获取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知识你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爸爸,你是说他随时会因为知识不够被炒吗?”

    “有可能,而你有了知识是不是直接就可以做他的主管了呢?而且还可以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你喜欢什么工作呢?”爸爸借机提升儿子学习的兴趣。

    “我喜欢画画,但是我的数学很差。”儿子坦白自己学习中出现的这个问题。

    “噢,人人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但是我相信你一定能克服这个困难。你可以多找你们的数学老师谈谈,我相信他一定可以帮助你。如果你喜欢画画平时可以多练习,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爱好。但是不要只爱这一门功课,只有把全部功课都学好的学生才是一个好学生。虽然学习很辛苦,但是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好。”儿子很高兴地接受了爸爸的建议,并开始努力学习。

    鼓励孩子发表意见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它可以及时地让父母认识到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使问题在萌芽状态时被解决,并为子女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

    有些孩子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常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他们很容易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者盲目地附和,这种没有主见的做法往往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使孩子的思维不能形成独立性。

    要帮助孩子改变这种坏习惯首先就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孩子才会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其次,家长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有一个男孩很喜欢画画,他的爸爸为了鼓励他的这种爱好常常带他去看画展,并鼓励他积极思考,发表自己对于画展上作品的看法。

    有一次,爸爸带他去参观一个名画家的个人画展。事先,爸爸并没有告诉孩子他们所参观的是一个名人画展。当爸爸带领儿子转了一圈后,故意问他:“你觉得这些画里哪幅画的风格比较好?”

    “我觉得这好像是一个人画的,画得都很好。”男孩有点疑惑地说。

    “是吗?你觉得好在哪里呢?没关系,你尽管说。”爸爸鼓励儿子。

    男孩说:“布局好,气魄大,用色大胆,用笔也很好。”爸爸满意地笑了。

    一般情况下,孩子对于自己那些不是很有把握的答案是不敢轻易说出口的,但是用心的父母会鼓励孩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个男孩之所以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是和父亲的鼓励分不开的。

    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他的看法是错误的,父母也要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正确的指导,而对于孩子正确的意见父母应当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

    言者无罪,父母应该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肯定他们的存在,帮助孩子树立独立意识和判断力,建立自信心和增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消除孩子没有主见的坏习惯。这就要求父母鼓励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对他们的行为给予表扬和支持。即使孩子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听孩子把话说完,再给予正确的指导,唯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满足孩子的发言欲望美美是一个上幼儿园大班的聪明可爱的孩子,平时在家中乖巧听话。但是据她父母反映,美美有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毛病——“人来疯”。每次只要家中来了客人,她就一反常态地在屋里跑来串去,有时还大叫大嚷,甚至会爬到客人的身上亲客人的脸颊,这些举动让美美的父母非常尴尬。

    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大多是因为他们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想通过大喊大叫或者各种怪异的行为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因此,家长应该在平时多注意这些细节,满足其发言的欲望,积极正确地引导孩子的这种行为。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也学会说话、走路。他们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孩子要求获得更多的关注,他们也不再满足于仅仅和父母交往的方式和圈子。

    孙先生的小侄女田田今年4岁,上幼儿园中班,她聪明活泼,天性顽皮。每到周末,她就会打电话催孙先生:“大伯、大伯,快上网,我又学新歌了,我要唱给你听……”几乎每个周末,孙先生都要在视频中做一回田田的忠实观众。每当耳机里传出田田那甜甜的声音,视频里看着小侄女边歌边舞的样子,孙先生就大发感叹,她这么小就能歌善舞了,将来肯定会成为一位明星。孙先生每次都会在网络的另一边给可爱的小侄女鼓掌喝彩,田田也在孙先生的赏识中展示着成长的快乐。

    孙先生经常听到田田的妈妈说她“话多”,说她回到家就不停地讲幼儿园的事情,很多时候她和田田的爸爸听得都有点烦,而孙先生却总会劝导他们要有耐心,千万不要挫伤田田说话的积极性,要保护好她的“发言欲望”。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表现自己,身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长就应该从小照顾好孩子的这种心理,让孩子在积极踊跃的发言中树立独立的品格和获得自我肯定的意识。

    阳阳是一个5岁的小男孩,活泼可爱,平时在家中总爱摆弄积木或者看动画片,在父母眼中也比较听话。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是爸爸的好朋友,父母很热情地款待他。阳阳在里屋摆积木,过了一会儿,阳阳从屋子里端出一盘糖果跑到客人面前说:“叔叔,吃糖。”这位客人很高兴地夸奖阳阳真懂事,阳阳听了也很高兴,对客人更加亲热起来,这使阳阳的爸爸妈妈都没有办法和客人交谈了。这让他们很尴尬,爸爸只好对阳阳说:“乖,回屋里去,爸爸还有事和叔叔谈。自己去玩一会儿。”阳阳点了点头,走到里屋去了。大家终于松了口气,继续交谈。

    但是没过多久,阳阳又跑出来,对客人大声叫道:“叔叔,叔叔,你住在哪儿?”父母和客人的交谈又被打断了,客人只好又对阳阳应付了几句。妈妈为了让爸爸和客人继续交谈只好去陪阳阳。但是,阳阳似乎对这位客人很感兴趣,时不时地还会跑出来表现一番,这让爸爸很是恼火。终于在阳阳再一次跑出来之后,怒不可遏的爸爸大喊了一句:“回屋去!”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阳阳虽然再也没有出来捣乱,但是大家也都没有好心情继续交谈了,只好在这种尴尬的气氛里不欢而散。

    当孩子表现出发言的欲望时,父母首先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做孩子忠实的听众,哪怕是不对也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而要引导孩子正确、流利的说话;其次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平等、充满友爱的发言环境,让他们敢于发言,乐于发言,培养他们在别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总之,只有认识到发言对孩子本身的重要性,孩子的能力才能一步步得到提高。

    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教育的父母。孩子天生具有表现自我的发言欲望,合格的父母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这种信心,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支持。童言无忌,即使孩子说出不合适的话也不要立即训斥,以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发言的积极性。满足孩子的发言欲望对其成长是有很大助益的,让孩子在锻炼口才的同时满足其被关注的心理需要。

    让孩子给父母打“分”节约粮食分、交通分、文明分……在卡通的日历表上填写当天表现分数的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家长,也包括刚刚懂事的孩子。在上海的家庭中渐渐开始流行起这种“平等教育”的方式。一些家长放下了父母的架子,别出心裁地让孩子当“小老师”,根据父母在一天中的表现给父母打分。

    在徐汇区的一家幼儿园上大班的学生彤彤的卧室中贴着两张卡通日历表,一张是彤彤的,另一张则是她父母的。两张卡通日历表分别分成交通分、文明分、节约粮食分3个栏目,每栏的基本分都为100分,分别由彤彤和彤彤的父母根据对方的当天表现来打出分数。

    根据彤彤的妈妈反映,她自己的交通分通常要比孩子的低很多,这就提醒了自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这种与孩子相互打分的做法主要是为了在平等的前提下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良好意识。彤彤的妈妈以前开车时如果遇到抢车道的车主总会说脏话,有一天,当她再次遇到有车抢车道时,彤彤居然也脱口而出同样的脏话。这种情景让她意识到教育好子女只有从自身做起,因此,她根据彤彤的不良习惯设计了以上这些栏目,建立了打分制度,与孩子互相监督。在实施的几个月以来,彤彤的妈妈觉得自己和孩子都改掉了不少坏习惯。原本吃饭磨蹭的彤彤现在吃饭又快又干净,而且吃完后还会认真地检查父母的碗里是否有剩余的饭粒,是否有饭粒掉在了桌子上。而在孩子的监控下,妈妈在遇到抢车、变道等情况时也变得很有耐心了。

    在推出打分制度后,王女士上一年级的儿子小伟就乐不可支,每天都惦记着给爸爸妈妈打分。原本顽皮倔犟的小伟现在会坦承自己的错误,他还表示自己会努力改正这些错误,做一个好孩子。

    王女士说:“自从家里实行了打分制度后,孩子做事情很有原则而且也很乐意接受父母的建议。打分制度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多角度审视。”

    打分不单单是为了教育孩子,同时也是让父母知道如何改进自己的错误,树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新形象。王女士说,自从实行打分制度后,家长和孩子都会主动承认错误,纠正偏激的行为。通过打分不仅提高了孩子的素质,自己的素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而营造了一种民主、愉快的家庭氛围。

    通过孩子对父母的打分,可以让家长知道如何改进自己的不足,减小和孩子之间的“代沟”,促进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让孩子在父母身上学到了如何改进自己的错误。在这种平等和民主的关系中,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这也让很多家长明白,其实在孩子心目中也会有一把衡量父母的尺子。

    大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并影响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其实很多孩子都衡量过自己的父母,觉得父母哪里不对,同时也在给父母打分。只是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这种分数并没有反馈给家长。

    为什么有些孩子非常任性、顽皮,不听家长苦口婆心的劝告呢?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父母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位置上教育孩子,而没有发觉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其实并没有那么高大。

    当孩子认为家长都没有能力做好一件事情时,他们就认为家长是没有资格来教育自己的。另一方面,当父母以严厉的语气和孩子讲话时,无形中就使孩子产生了畏惧的心理,从而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还产生了反抗和抵触的心理。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还会阻断亲子间的沟通,人为地形成了“代沟”。

    父母身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就应该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子女,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让孩子给父母打分,不是一场形式上的作秀,而是通过此种教育方式与孩子坦诚交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因为只有当孩子对你敞开自己的心门时,你才能与孩子很好的沟通,改善亲子关系,从而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