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三胡祗遹与陆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勉强再找出一位可能较早接触过陆学的北方学者,那就是大致与刘因同时代的胡祗遹(1227—1295)。他虽比刘因大二十二岁,却晚去世两年。《元史》卷一七〇《胡祗遹传》(3993页)载其卒于至元三十年(1293),不确。据祗遹好友王恽的记载,祗遹的卒年应为元贞元年(1295)。见王恽:《紫山先生易直解序》,《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四三,四部丛刊初编缩印明弘治刊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36—437页。胡祗遹是一位学者型官僚,好友王恽称颂他“致力读书,究明义理”,“践履工夫,形诸事业”。王恽:《紫山先生易直解序》,《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四三,第436页。胡氏传世文集《紫山大全集》中包括《语录》三卷,其中有一段说:    欲尊德性,必先从事于问学。不问不学,则不知不能,虽曰尊德性,亦妄自尊大,妄自贵重,徒为一骄傲木偶人耳。胡祗遹:《语录》,《紫山大全集》卷二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6册,第437页。从前后文看,这段话是对《中庸》里“尊德性而道问学”一句的诠释发挥。尽管没有提到陆九渊的名字,但明确阐述了尊德性、道问学的先后次序,表达了对片面强调“尊德性”观点的批判,为元朝北方学者所罕见。这不能不使人想到,胡祗遹这段议论是针对朱陆论辩所发,至少也表明他了解朱、陆在这个问题上的对立意见。这段话写于何时,无法考定。据称胡祗遹在早年就“潜心伊、洛之学,慨然以斯文为己任”,刘赓:《紫山大全集序》,《紫山大全集》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6册,第3页。但依据常理推断,他年轻时似乎不大可能写作“语录”,应当是中年以后所写。根据《元史》本传,元平南宋后,胡祗遹曾两度到南方做官,分别担任荆湖北道宣慰使和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也不排除他在南方接触到陆学的可能。

    在朱学蔓延流行的时代背景下,胡祗遹在朱陆之争中站在朱熹一方,先“道问学”而后“尊德性”,并不奇怪。胡氏《语录》中,多处可见相同思路的言论:    德性者,物莫能全而人受之,是之谓良贵尊爵,当自贵重,故曰尊德性。然人非圣不能生知,必从学问而后知,故当道问学。胡祗遹:《语录》,《紫山大全集》卷二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6册,第437页。

    学者舍切近而慕高远,躐等凌节,便欲升高陟遐,而不知自下自迩之不可越也。胡祗遹:《语录》,《紫山大全集》卷二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6册,第435页。

    致广大而尽精微。广大配天地,然必自精微细密,积日累功,扩而充之,推而极之,而后能之。故曰:切问而近思。又曰:守约而施博。同上书,《紫山大全集》卷二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6册,第437页。

    为学莫先乎穷理。理明义精,则智及之,仁守之,性情中正和平,发而为言语则成章,措之于事业则中节而事治,无所处不当。同上书,《紫山大全集》卷二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6册,第455页。

    用学者格物,能自近而及远,积小以至大,取此以喻彼,积日累月,则理无不明,义无不精矣。……人惟不知切问近思之功,好高慕远,凿虚驾空,学博而无成,终身由之而不知道。同上书,《紫山大全集》卷二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6册,第458—459页。可见,清四库馆臣评论他“大抵学问出于宋儒,以笃实为宗,而务求明体达用,不屑为空虚之谈”,《紫山大全集》提要,《紫山大全集》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6册,第2页。是有根据的。《宋元学案补遗》也因此将其列为“朱学之余”。《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九《晦翁学案补遗下》,台湾《丛书集成续编》影印《四明丛书》本,第249册,第737页。

    但另一方面,胡祗遹也说过这样的话:    人之观物,不过源委干枝,一本万殊,万殊一本,同归殊涂,一致百虑。由博以求约,自约以求博,一纲万目,万目一纲,同而异,异而同,如是而已。……故曰:理一而分殊。后世为学者不能如是而观物,如是而处事,兼爱则至于无父,为我则至于无君,读书为学则博而不知其要,泛泛外求外驰,而不知万物备于我,不知心为太极、心为君主、心为万理之源、心为万室之城郭安宅。四海虽广,兆民虽众,百千万世,前我后我,虽远虽遥,不出我一心。胡祗遹:《语录》,《紫山大全集》卷二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6册,第451—452页。这段话的后半部分,看上去颇有陆学的味道。胡祗遹是否受到陆九渊一定的影响呢?或许有此可能。不过根据前半部分先讲“由博以求约”再讲“自约以求博”,并强调“理一而分殊”,还是应当承认,胡祗遹思想的主流是朱学,只是有可能混杂了一些陆学成分而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