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泾县-藏龙卧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坟前有个塘,代代出宰相。

    泾川民谚

    查氏族谱记载,全盛时期查济“丁二万”。旧时“丁”指成年男人,一座“万山环外”的偏僻村落,居然有这么多人口,叫人不敢相信。查济予我的惊讶,让我目瞪口呆,起初是村中的石磉而不是人口。管中窥豹,那些“流离失所”且不计其数的精美石雕,或砌于菜地的围墙中,或弃于屋后的桑园里,可见此地曾经奢华到何等程度。

    查济有许溪、岑溪、石溪“三水流中”。许溪南岸有一座明朝建筑宝公祠,祠内最大的一对石磉,其直径达一点一零米,其雕刻不但大气而且精细,至今仍承载着粗重银杏木柱传递下来的享堂重压,连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看了也吃惊,由衷赞叹道:“堪与北京故宫的媲美。”据说北京故宫中最大的石磉,其直径才零点九七米。

    藏龙卧虎是一个大有深意的中国成语,其民间意识浓重,民间气息扑面而来。在古代中国,“龙”是帝王与百姓共享的一个动物图腾,其区别只是颜色不同,帝王的是金黄色,百姓不得冒用,不然就犯了僭越之罪,除此而外,百无禁忌。

    所以,民俗中有舞龙灯、龙船竞渡等盛举,民居中有“龙首鱼身”、“龙凤呈祥”、“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浮雕或图案。泾县明清古民居建筑中,这样的浮雕或图案,常出现在内墙的石裙上,堂屋的木栏板上,以及木栏板两边的月梁上。民间的“龙”,有吉祥、谐谑、显贵之具象,且有“神龙不见首尾”之神异,有别于帝王之“真龙天子”的至高无上。

    “藏龙卧虎”中的“虎”却简单得多。虽有“伴君如伴虎”之说,但突出的是帝王的威严、凶狠或残忍,而非专指帝王本身。事实上,“虎”是民间雄才伟略者的象征,“养虎遗患”、“如虎添翼”、“狐假虎威”、“骑虎难下”、“与虎谋皮”、“为虎作伥”、“放虎归山”,乃至“龙争虎斗”,多数嵌以“虎”字的成语,都讲的是民间的厉害角色。而“藏龙卧虎”的词义,是“比喻潜藏着杰出的人才”(摘自《现代汉语词典》),而这种人才,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饱学之士,也不是赤膊上阵死了算了的一介武夫,而是韬光养晦中伺机搏杀的雄才伟略者。

    可能受传统的谦逊意识束缚,或生怕惹出闲话来,古民居建筑中,几乎看不到虎的影子。偶尔看到一个,也只是水浒戏文中即将被武松打死的那个倒霉家伙。若宅屋里刻有虎的浮雕或图案,其主人就会被看成是有野心的,至少是自高自大的。民间即使做了虎头鞋,也只给小孩子穿。小孩子以虎自居,往往被看作天真烂漫,而非妄自尊大。

    奇怪的是,跟虎同样厉害的狮子,却在古民居中随处可见。狮子原产于非洲及亚洲西部,中国古代对这种异域的哺乳动物的认识,不及对华南虎或东北虎来得真实,因而想象空间大,附会成分多。民间意识中的狮子,其一是威严,其二是和蔼,一如家族内有地位的仁厚老者。我们在泾县看到,民俗中有舞狮盛会,民居中有“狮鹿松鹤”、“狮子绣球”等砖雕、木雕和石雕,住宅或祠堂的庭柱上有狮形角撑,祠堂门口有石雕狮子。

    泾县黄田有“狮象守门”之说。其生前被誉为“江南经师之冠”的清朝黄田人朱珔,曾撰写《黄田村图记》讲黄田地势。他于这篇文章中称:“(村口)两山环拱成狮象形,堪舆家谓守门户。”流经该村的凤子河,就是从这里往外流的。

    “堪舆家”就是风水先生。在风水先生眼里,水是财富的象征。一江春水向东流,既然不能把流过来的水永远留住,不可能每村每户建一座水库,就只好象征性挽留一番,徽州“四水归堂”就是如此。明知道由屋枧滴落的雨水最终是要流走的,但在流走之前,先叫它从四面屋面上往家里的天井里流。

    黄田人的办法是,在“出水口”建一座石桥,其名为东新桥。这座桥的意义,并非予行人渡河以便利,而是作为一个带诱惑味的“绣球”,给凤子河左岸的狮子及右岸的大象终日玩赏,消解寂寞。不然走了狮子走了象,就会失去此地“钟灵毓秀”的灵气,以及如溪流滚滚而来的财气。而就风景而言,这座石砌拱桥的存在,于两山夹一水的形胜之地,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民间的风水先生,常以发现“龙脉”而自豪。据说黄田南面的凤形山,就是这座古老村落的“龙脉”所在,所以又称来龙岗。无独有偶的是,泾县的另一处“龙脉”,也有类似的情形。在那边,其溪流叫许溪,于许溪上建造的那座石砌单孔桥叫麟趾桥,那是查济村的“入水口”。

    查济麟趾桥处的“龙脉”,据说是面对面的两条巨龙,其身段分别绵延至黄山、九华山的另一头[1]。据说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给李铁拐一拐杖打断,断裂处流出汩汩山涧,这才有了许溪。当初李铁拐看到查济的山川形势大吃一惊:“此乃帝王之象,百年后将有真命天子于此地降生。”李铁拐大慈大悲,怕一国两君引发战乱以致生灵涂炭,于是下狠心打断“龙脉”,防患于未然。

    明朝万历皇帝称其为“理学名臣”的查铎,是泾县查济人。查铎乃进士出身,曾任刑科给事中、广西按察使[2]等职,因刚正不阿受朝臣排挤,不得不辞官回家。回家后,查铎做了两件事使他留名于青史,一是修缮水西书院,讲授阳明理学;二是规划村落,建设家乡,使之成为其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查济遐迩闻名的“四门三塔[3]”,就是在他手里建造的。他于村里村外所铺设的麻石古道,累计二百余里。

    查济的概念,其实远非房屋鳞次栉比的那一块。我曾走过“四门”中的钟秀门,那儿离严格意义上的查济村有三四里远。而我所见到的“三塔”中最远的那座青山塔,更远在三四十里以外;站在村旁山梁上往北看,只有钢笔帽大小。

    青山塔耸立在岑山山梁上。岑山北面的老庄,其地形与查济相仿,那儿也是一座查姓人家的古村落。旧时每到冬至日,老庄人要挑了碗盏,翻山越岭来查济磕头祭祖。据老庄人讲,横贯老庄的青泾古道,甚而远至与青阳县交界的万峻岭,这数十里地的麻石路面,全是查济人出钱铺的;而当时的工程指挥,就是查铎。

    据查济人讲,鼎盛时期查济有一百零八座石桥,一百零八座祠堂,一百零八座寺庙,且言之凿凿。时任村长的查传本见我不以为然,领我去村后的晋公顶,察看那些就筑于半山腰的一层层古宅石基,并拨开乱草,叫我看草丛中的一口口古井,最后跟我讲,以前这里全是深宅大院!

    接着又领我去看对面山岗上的一条寂寞土路。以前这条路叫阳街,是当年查济村最繁华的地方。阳街上曾经有过点植物油的一盏盏路灯,若当年的京师模样。于今信步蹀躞,仍可见到横在土路边杂草中的牌坊石脚。种种迹象看来,查氏族谱所记载的“丁二万”,似乎并非虚构夸张。

    查铎不但修路而且造桥,他建造的石桥有聚德桥、镇口桥和麟趾桥等。镇口桥今称铎官[4]桥,在我看来,这座爬满藤葛的结实古桥,似有象征意义。查铎七十四岁得重病临终前,对其兄查天秀说了一句令人回味的话:“病吾身耳,吾心何病?”其浩然之气,仿佛聚积于铎官桥中,历四百余年不散不泯。

    传说查铎也尊重堪舆之道,也认为村西“真气[5]太重”,并理解李铁拐断“龙脉”的良苦用心。查铎是聪明人,他于“龙脉”断裂处建麟趾桥,以此弥合查济村地形上的纹裂,且补偿查济人心理上的缺失。

    民间传说的产生及衍变,是民间智慧的丰富呈现。往往没有年代,往往不拘于某一个地方,往往有好几种不同的版本。而另一种说法是,李铁拐之所以打断查济村西面的那道“龙脉”,是因为查济有钱人家的丫鬟在河边洗碗盏时,抱怨天天吃鱼吃肉吃厌了好不痛苦。为解除丫鬟们的烦恼,老人家扬起手中的拐杖,一杖打了下去。自此以后,查济村日渐衰微,有钱人家终于拿不出鱼或肉给丫鬟吃。

    查济人建宝公祠祭祀其先祖查宝源。以“仁厚”著称的查宝源,其生前事迹于今模糊莫辨,但有关他儿子查仲龙,人称龙老爹的诸多传说却细节丰富,从明朝流传到今天。传说中的龙老爹是飞毛腿,走起路来跟《水浒传》里的神行太保戴宗不分轩轾。龙老爹生性孤僻,成天像闺房小姐一样待在屋里不出门,家里人也不明白他成天在阁楼上搞什么名堂。

    一日龙老爹出远门,前往五百里之外的歙县买丹砂,临行前吩咐家中丫鬟(一说是妹妹)不得私自上楼。半夜里听到阁楼上有打闹声音,丫鬟莫明其妙,一时忘了主人的吩咐,持灯踩梯,上楼瞧一瞧。上了楼,看到一只簸箕看花了眼,以为是老虎,吓得半死,从楼梯上滚了下来。家里人听到动静赶忙过来,结果发现楼上的几只木箱里,有数不清没眼睛的纸人纸马自己打起来。这些纸人纸马,没等龙老爹拿丹砂给它们点眼睛,就瞎打一气自相残杀,害得龙老爹功败垂成。

    当朝皇帝以谋反罪将龙老爹抓到死牢里。原先老念叨“龙兮凤兮,何日登基”的龙老爹,现在又念叨起“龙兮凤兮,何日出牢”来。都要杀头了,脑子还没清醒过来。

    一人谋反,株连九族,查济人哪能坐以待毙?于是连夜更改族氏派行,将原来的字辈“源仲永本,正有国良”,改为“源仲永伯,万友应志”,以示他们与龙老爹同姓不同宗,最终化险为夷。

    古代帝王对百姓有生死予夺之权力,或敕封爵号,赐御匾,建牌坊,予以莫大的荣耀;或夺取家产,甚至夺取生命,午门斩首叫你掉脑袋。而这种看似不受任何制约的莫大权力,却有其“中国特色”的平衡机制,并非随心所欲。

    查济祖先“永德公”是元朝遗老,但他的四个儿子,查继廉、查继善、查继福、查继和,却是明朝洪武年间的封疆大吏,分别是广西兵备使、湖北巡察使、两河漕运使、浙江按察使,为夺得社稷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鞠躬尽瘁。查永德曾被前朝元顺帝敕封为“明羲官”,他的四个儿子斗胆以元顺帝御赐牌坊为门楼,建“德公厅屋”。这座古建筑虽然建造于明朝,但它的诸多构件,如线条粗犷的石磉,十六根珍稀楠木柱,都保留了元朝建筑风格。其牌坊式门楼上,至今仍有元顺帝御书“圣旨”及“明羲官”字样,而明朝未予追究,可能是害怕得罪重臣。德公厅屋门楼上的诸多砖雕图案中,以“鲤鱼跳龙门”最为突出,可惜跳的是明朝的“龙门”,不是元朝的。

    我的房东兼导游查日华,领我走入摇摇欲倒的德公厅屋,看里面的十六根楠木柱子。怕我不信,拿一片瓦块磨擦柱面,稍候片刻,这片瓦块就神奇地吸附在木柱上不掉下来,据说这是检验真假楠木的土法之一。查日华敦厚笃实,不善言辞,一九七〇年代曾去过北京。当时他对北京故宫的惊讶是:“柱子咋这么小!”

    查济村的光裕堂,又名二甲祠,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四年,公元一五六五年。二甲祠于查济鼎盛时期建造,其石磉上的三国戏文,享堂里的望砖拱券,天井檐柱上的木雕角撑,予人以美轮美奂的感觉。而这座祠堂的显赫荣耀,在民间的至高无上,是清朝康熙十六年获取的。

    二甲祠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石鼓,两鼓之间有一道一米五高的木板门槛,即所谓的门塞。据说这种门塞只有皇家王府才有,文武官员不得擅自跨越。据查氏家谱记载,出自二甲祠堂的查之恺,曾任广东镇标中营游击积功加都督,因屡立战功被康熙皇帝钦封为“救驾王”,授“光禄大夫”衔,赐“四代一品”御匾。二甲祠正门前,原先有敕建的“四代一品”牌坊,现在只见到它的牌坊脚。

    也自出二甲祠堂的查曰炜,本是明朝官员,因有功于朝廷,被明朝崇祯皇帝敕封为“荣禄大夫”。改朝换代后,回故乡祭祖时蒙受“代皇祭祖”之荣耀,被清朝顺治皇帝封为“代驾王”,恩赐“帝简劳臣”御匾。因为二甲祠出了“救驾王”及“代驾王”,所以才有皇家王府专有的这种门塞,彰显其家族的尊贵。

    附带讲一下,二甲祠内的一道屏风板上,如今仍保留着祠堂帐目的收支清单。其计数形式,用的是古老的“苏州码子”,亦称“稻码子”或“草码”。其十进位数字,分别以“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来表示。苏州码子旧时流行于江南一带,为粮行、钱庄、当铺、药铺、裁缝铺所使用,如今在大陆几近绝迹,而在台湾、香港、澳门街头,以及微软Office软件的Word符号库中,还能看到。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中国帝王中稍通治国之术的,都懂得如何对臣民恩威并重。查济有“金头赔人头”传说,事主当然是查济人,据说是武进士出身,据说叫查炳华。在武昌任兵备道按察使的时候,有人告查炳华贪赃枉法,当朝皇帝听信一面之词,一怒之下杀了这个一生清廉的查济人,砍了他的头。后来这桩冤案被平反,皇帝给查家赔了一颗九斤半重的金质头颅聊表歉意。安葬时,家里人备了十八口棺材同时出门,四面八方葬了十八处,所以,没人猜得出那颗金头被埋在哪里。

    查济晋公顶南坡有一座古墓,其墓主查瑶圃曾被诰授为中宪大夫,其妻王氏是诰封恭人。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筑就于“皇清咸丰二年仲夏月”。以讹传讹,有人相信那颗金头就埋在这里,结果盗墓的三番五次来撬砸。这座古墓的墓室,是用“糯米稀”亦称“三合土”灌筑的,这种由石灰、桐油、小石粒及糯米汁搅拌而成的古建筑材料,比现代的水泥混凝土坚硬得多,用铁锤砸下去,“一个疤也没得(查传本村长语)”。

    古墓偎依于景色秀丽的山坳中,不但坐北朝南视野开阔,而且近前有一潭池水清澈如镜。当地人称这种地形为金钗形,乃最佳风水宝地之一。泾县民谚云:“坟前有个塘,代代出宰相。”可惜我最后一次去查济时,这座古墓已被炸药炸开,不知道当地公安机关破没破案,不知道盗墓的找没找到那颗金头。不过“金头赔人头”的传说,不惟查济才有。据我所知,泾县的章渡、古徽州的婺源、浙江安吉的鄣吴,都有类似的故事;其情节大同小异,都讲的是帝王如何对百姓屈尊安抚。

    泾县古民居中有“五福奉寿”木雕、石雕图案。民间所指的“五福”,一说是“福、禄、寿、禧、财”,常以五只蝙蝠来构图。民间观念认为,“五福齐全”是最大福分。泾县茂林镇潘村,是清朝嘉庆进士潘锡恩的故乡,于今尚存“河帅第”和“百亩园”遗迹。据说“河帅第”被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中,其堂厅内曾悬挂红底鎏金的六个福字。潘锡恩任江南河道总督期间十年无水患,所以有人称他福分好,道光皇帝打算亲笔手书五个福字给他。这时有人心里嫉妒,觉得才三品官的潘锡恩还够不上“五福齐全”,可道光皇帝不认同这种说法,写完了第五个福字,又写了一个,这就是潘村“金六福”的来历。虽然原先的道光御匾已经被火烧掉,但它的复制品后来一直挂在潘氏祠堂中。

    其实,潘锡恩是一位精通治水技术的水利专家,写过《畿辅水利》等学术专著;他的《史籍考》稿本,现存美国国会图书馆。潘锡恩为时人“称颂不衰”,实因治水得法,不是单靠福分二字。而民间对“金六福”的解释亦颇为微妙,过犹不及,可能多一个福,还不及少一个福好。所以有人认为,假如道光皇帝没给潘锡恩写六个福字,这位臣子不会一直当三品官升不上去。

    历朝历代的某一帝王对民间的直接影响,其实是偶然的、孤立的,常局限于一时或一地。而生前没当过一天君主,但自古至今被民间视为精神帝王的三国人物关羽,却长久而深刻地主导着民间思想的代代传承,各地的关帝庙香火不断。关帝庙通常有这样的楹联:“志不在曹,嘶风匹马驰千里;心终归汉,偃月单刀破五关。”关羽的忠、义、勇品格,民间视之为至高无上,是立足于社会,行走于江湖的最高境界,是无出其右的精神典范。

    泾县关帝庙以云岭乡云岭村的最为著名。其主建筑为明朝万历年间建造,前进有二层戏台飞檐翘角,台口前沿枋有“十八学士图”浮雕;后进有神龛神像,神龛上方有“敕封三界伏魔大帝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横匾,两旁屏风有“空城计”、“长坂坡”、“三战吕布”、“刘备招亲”等三国戏文彩绘。拿徽州与泾县对比,我发觉泾县人更喜欢民间气息浓重的三国故事,而不是文人气息浓重的程朱理学;即使喜欢理学的,也偏爱于“学以致用”的阳明理学。一九三八年七月至一九四一年一月,叶挺任军长的新四军军部在云岭驻扎,这座关帝庙是军部修械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岭关帝庙旁边有一座观音庙,以前是关帝庙的一个偏殿,名为万祷殿;起初是祷念“关圣帝君”,后来是祷念观世音。观世音菩萨在民间的影响比关公更大。前者主要强化女人对生育及受苦受难的理解,后者主要引导男人对忠、义、勇的践诺。就信仰或崇拜而言,女人比男人更执着,更虔诚,烧香下跪不犹豫。

    除关帝庙和观音庙外,旧时的泾县还有管城池的城隍庙、管收成的土地庙、管救火的火神庙、管下雨的龙王庙等等不一而足。其实民间对帝王的恐惧及祈望,远不及对神灵来得强烈,所以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古歌谣传流至今。

    皖南民间所敬畏的神灵,往往笼而统之地称其为菩萨。民间对佛学其实非常淡漠,没有严格的概念及界定,称观音为菩萨,称关公为菩萨,称南坛三圣为菩萨,往往大而化之。

    旧时泾县各乡有一年一度的“南坛会”隆重而盛大,其时间通常安排在农历九月下旬。将南坛三圣的神像或神牌从庙宇中抬出来,簇拥以牌伞旗幡、铜锣唢呐、刀枪剑戟巡游全村,其目的是驱逐妖魔鬼怪,保佑家家平安。泾县人并不追究南坛三圣各有多大法力,甚至不知道它们姓甚名谁。讲究一点的,分它们为威烈王、威惠王、威成王;糊涂一点的,就以菩萨笼统称呼。

    茂林的南坛菩萨是金身神像,坐在神轿里巡游;查济的则由三名身强力壮的“顶盔人”头顶南坛神牌,身上挂木制护心甲,徒步奔走于每家每户;章渡的简单一些,就在黄表纸上画三幅背弓持箭的神像,举着纸旗去串门。

    在茂林,南坛菩萨是倒着进来的。主人是十分的惊喜,忙着烧香磕头,忙着给菩萨塞红包送糕点,不敢有半点怠慢。茂林以吴芳培最为著名,这位清朝乾隆进士,在嘉庆二十三年被擢升为左都御史署吏部尚书,是自古至今官职最高的泾县人。据说吴芳培回乡守制[6]期间,南坛菩萨一而再,再而三闯入他家,搞得吴芳培莫明其妙。想了又想,才想起一件事来。有一天,家中一个丫鬟不小心打碎一只他最喜欢的古青花碗,吴芳培勃然大怒,骂丫鬟道:“你这个没用的东西,只配杀了祭菩萨。”吴芳培所指的菩萨,就是脸上装金的南坛三圣。

    明白原委后,吴芳培冷言对南坛菩萨讲:“你这个菩萨也不知趣,我不过是讲了一句气话,你就当真了,以为真的就会杀了丫鬟来祭你?”据说菩萨羞愧难当,脸上的金箔当即掉了个干净,变成一副黑面孔。自此以后,茂林人再给南坛菩萨脸上贴金,就怎么也贴不上去。

    给南坛菩萨的祭礼,通常是鸡和猪两样。偌大的查济村有四十八处祭祀点,必须杀四十八头猪。刀子捅进脖子里,猪血汩汩往外流,猪腿拚命蹬个不停。这时候,两个壮汉抬起挨了刀的猪拔腿奔跑,让猪血流遍每一条村巷。这种血腥的屠杀场面,主要是威吓妖魔鬼怪一番,要它们至少一年内别轻举妄动。装威成王的“顶盔人”,更是要活生生咬断一只白公鸡的脖子,将鸡血滴入三十六只酒杯中,血祭三十六天罡。

    乡间南坛会的喧闹,是一反平日的宁静与单调。而持续三日五日之久的“目连戏”,更是人声鼎沸,高潮迭起。尽管南宋盂元老所撰的《东京梦华录》就出现“《目连救母》杂剧”文字记载,但真正普及于民间且一发不可收,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徽州名士郑之珍于万历戊寅年编撰《目连救母劝善戏文》计一百零八出(一说一百出,一说一百零三出),并付诸刻印,才广为流传。至清朝乾隆年间,刑部尚书张照奉旨将民间的目连戏重新编撰,起名为《劝善金科》计二百四十出,连唱十余天才能唱完。

    “目连”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的中国名字。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目连看到因“心若毒蝎,在阳间做尽恶事”(查济查克定老人语)而死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虽使尽神通之力亦不能解救,于是求佛陀救度,佛陀要他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

    目连救母的孝亲行为,完全吻合于中国民间的忠孝思想。郑振铎称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是“出之以宗教的热诚,充满了恳挚的殉教的高贵精神”的“伟大宗教剧”。然而,目连戏在民间的兴盛,却是因为它具有极其丰富的戏剧性的娱乐作用,而不是单一的宗教性说教。周作人谈目连戏时记述道:“除首尾以外,其中十分七八,却是演一场场的滑稽事情……有‘泥水作打墙’,瓦匠终于把自己封进墙里去……有‘张蛮打爹’,张蛮的爹被打,对众说道:‘从前我们打爹的时候,爹逃了就算了。现在呢,爹逃了还是追着要打!’”

    如藏传佛教的密宗羌姆于普通藏民是心知肚明一样,旧时目连戏在皖南乡间的演唱,全本连唱几天几夜,无论男女老少,对剧情及人物都是烂熟于胸,心领神会。泾县查济村查克定老人,曾不无遗憾地跟我讲,从前戏班子来查济唱目连戏,唱到高潮处,往往有上万人齐声呐喊,其场面壮观热烈,可惜已经失传。

    泾县茂林人特别讲礼节。民间口语中所谓唱“对台戏”,在茂林是名副其实。搭两个背靠背的戏台,请两个唱戏班子,正面的给男人看称“男台”,背面的给女人看称“女台”。茂林人也特别讲面子。民国期间,有个京戏班子出言不逊:“到你们茂林去,怕踩脏了鞋子。”茂林因地处边远而交通不便,因财力雄厚而讲究享受,于是另请一个戏班,不但每人发一双粉底官靴,而且从下船的溪口到茂林镇上,十余里地全用蓝印花布铺路,叫唱戏的粘不到半点泥土。

    皖南民间往往称固定戏台为“万年台”。徽州著名的万年台在郑之珍的故乡祁门,具体方位是祁门县闪里乡坑口村,人称“会源堂古戏台”。泾县著名的万年台,一是在西阳乡毛坦村,人称“里西阳花戏楼”,一是在西阳乡金溪村,人称“外西阳花戏楼”;它们均为砖木结构,均有戏剧人物彩绘,几乎同时建造于清朝同治年间,可惜前者已经坍塌,而后者仍完好如初。

    据说毛坦村胡姓十二世祖胡应魁在外地经商时,一日误入黑店危在旦夕。雷电中看清楚二楼窗旁有毛竹伸过来,于是跳出窗子,抓住竹子,在大雨中得以逃脱。为感谢神灵保佑,胡应魁建花戏楼,请戏班子年年于庙会期间唱戏,戏台后墙书有二百余出戏目蔚为大观。金溪村花戏楼是将演出戏目写在屏风后面,它的单斗无梁彩绘藻井美轮美奂,三重飞檐翘角别具一格。

    在徽州,尤其在黟县的西递、宏村,几乎家家人家都在堂厅条案上摆一个座钟,摆一只花瓶,是谓终生平安。对长年奔波于他乡异地的徽商来说,平安回家比赚到钱更重要。泾县商人对徽州商人的认同及仿效,一因地理上的毗邻,一因血缘上的密切;而宽泛意义上的徽商,是包括泾县商人的。但是,徽州人的那种摆钟摆瓶的祈愿,其住宅门窗饰以花瓶木雕随处可见的情形,在泾县看不到。可能旧时泾县人比徽州人心性刚强,不直接表露于具象或形式。

    查济村查姓七十世祖查图源的辛苦营生是,走长江水路把芜湖的桐油运往汉口(一说九江),然后把汉口的炮仗运回来。据说一日在江边的一家饭店里傍桌吃面,见上首坐一位长须老者非常好奇,不明白这位老者究竟如何把食物,塞到被胡须遮得严严实实的嘴巴里。于是叫跑堂的给老人也端一碗面,看老人从袖口里取出一副金钩子挂在耳朵上,用钩子钩住胡须,露出笑容可掬的嘴巴来。

    老人家吃完面要买单时,跑堂的告诉他,下首这个人已经替他会了帐。于是老人对查图源产生好感,临别前对他讲,今后在水上行船若遇到生命危险,可连喊三声“金钩子李胡子大哥”,没准就能化险为夷。后来有一回,查图源的桐油船被强盗拦劫,强盗耍起水浒作派来,把他捆起来要往长江里扔,美其名曰“丢馄饨”。查图源临危不惧,自称是“金钩子李胡子”的朋友。强盗带他上岸去见那个长须寨主,没想到老寨主盛情款待查图源,留他在山上住了好几日,送别时送他满满一船苎麻,和一个押船的汉子。

    回到家里,查图源给他的五个兄弟一家送去一捆麻,不料次日他的嫂子和弟媳(一说是六个儿媳)都覥着脸来讨麻,而且讨了又讨。查图源是何等精明的主儿,一查便知缘由。原来,每捆苎麻里都裹着黄灿灿的金条。据说那些金条,就是后来富甲一方的查济村查姓人家的原始积累。民间所谓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发”,被这个传说所证实。

    资本的原始积累往往有猫腻,甚至有强盗行径。若讲传说中的查图源得了强盗的金条是他运气好,那么他跟苏姓人家争夺查村西北的一块山地,则是巧取豪夺。那块山地本来就是苏家的,苏家将地契拿给查图源看。查图源发觉他弟弟查洪源的孙儿查三聘,时年十三岁,能过目不忘,记得清苏家地契上的每一个字及字迹如何,每一个画押及画押符号如何,于是伪造一份跟苏家完全相同的地契,只将立约时间提前了三年,将事主改成了查姓。接着又叫人偷偷用蜂蜜在那块山地的松树上写字,结果几乎每棵树都能看到无数蚂蚁拼成的“查”字。与此同时,又给四周围的小孩吃麦芽糖,叫小孩改口把那座山叫成查家山,而不是当地人叫惯的团箕山。

    当年查图源跟那个苏姓人家打官司打得难分难解。知县大人怕得罪人,一时难以决断。后来有人给知县出主意,将一个铁犁头烧得通红搁在大堂前,哪家有人敢赤脚踩上去,哪家就赢得这场争讼。据说当年给查图源押船回来的那个年轻强盗,后来成了查家的家仆,对主人忠心不二,当即代主人“脚踏犁头[7]”,使主人如愿以偿,白得了那块山地。事后那个年轻人改姓查,起名为查珉童,被查图源认作螟蛉义子。查图源死后,跟他的六个儿子一同平分家产。

    这个故事是查济人自己讲给我听的,且讲得津津有味。我看到过他们的族谱,族谱中的“十戒”族规赫然醒目,其中的第八戒,便是“戒争讼”。而查氏族谱对查图源的记载,却全是褒扬之词,跟当地口口相传的传说完全不同。讲查图源发迹后,建桥修路热心公益,设“义仓”举“义葬”[8]慈悲为怀,并布衣蔬食,辛苦劳作一如既往,一根扁担不离身。临终前,嘱咐家人将他埋葬于钟秀门左近的叶冲,声称到了九泉之下,亦要替查济查姓守护村寨。

    据说送葬那天本是晴空万里,可到了下葬的时候,突然下起滂沱大雨,而过了半袋烟的工夫,又突然晴朗了,全村人无不惊奇诧异。后人建祠堂祭祀查图源,是谓八甲祠,查济村历史上最大一座祠堂。该祠堂一直供奉着查图源生前打造的一根三寸长的“金扁担”,而打造它的金子,无疑是从“金钩子李胡子”所送的苎麻中抽出来的;而打造的时间,肯定在明朝成化二十三年,公元一四八七年,查图源去世之前。可惜的是,这座古祠堂因失火被烧掉,于一九七四年八月,烧了三天三夜;而那根“金扁担”,亦无人知其下落。

    在我看来,查济村就是藏龙卧虎之地,查图源就是民间雄才伟略者。其实,泾县不惟查济一处如此,不惟查图源一人如此。而将民间的善,如目连信奉佛陀那样的善,以及民间的恶,如目连母亲不信神灵那样的恶,或者说,将我们能够想象的各种仁慈、劳苦、好奇、执着、机巧、精明、细心、强悍以及胆大妄为,杂糅于查图源一人的事迹与性格中,于泾县也不多见。

    注释:

    [1]就皖南地貌来看,黄山和九华山的分界处,应该在古昔的舒溪,即现在的太平湖,而不是太平湖北面的查济。

    [2]按察使:明清省级官员,管一省的刑名事务。刑名:刑事等。

    [3]四门三塔:四门指钟秀门、平岭门、巴山门、石门,三塔指如松塔、青山塔、巴山塔。

    [4]铎官:在人名后面加“官”字以示尊敬,是泾县传统民俗。

    [5]真气:此处指帝王气息。

    [6]回乡守制:旧时官员因父母去世而离任回乡服丧。

    [7]脚踏犁头:茂林也有类似一个故事。那是吴姓与梅姓争夺祖坟所在地横山岗。知县大人用烧红的铁鞋,人称“红绣鞋”断案。吴氏宗族的吴恩祝抢在梅氏人家之前穿“红绣鞋”,知县大人判横山岗归吴姓。

    [8]义仓:储存粮食以备灾年发给族人及贫苦村民度荒。义葬:收葬孤苦人家的尸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