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狠角色一个接一个地退下了,刘彻眼底下这些个杂七杂八的是该重新洗牌了,朕的女人要自己选,朕的臣子也要自己选。
建元元年的时候(公元前140年),刘彻来了个“超级才子”的海选,由于其门槛较低的参赛方法,因而老少皆宜。
大汉国第一次来了个栋梁大展示,各路神仙各显神通。
电视节目看多了,有的节目就爱拿年龄说事,要不您就使劲往大里长,要不您就使劲往小里缩。反正怎么不合乎逻辑就怎么来,观众都想看个新鲜。
今天汉朝这事儿啊,也新鲜。
一老头出位了。
一个六十岁的老头,过了自己知天命的年龄已经十年了,不知道十年之前他有没有算到这迟来却丰厚的一切。
这个老头叫公孙弘,就在这一年,他的家乡推荐他去参加海选。
到了这个年纪还有勇气扑腾,在古代人平均寿命都远低于今天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一场蔑视衰老的行为艺术。
幸运的是,公孙弘被选中了,同时被刘彻任命为博士(汉代官职),公孙弘没嫌自己老,刘彻也没有嫌他老,公孙弘出任博士不久,刘彻就让他出使匈奴,然而回朝之后,刘彻却对公孙弘老气横秋的汇报十分反感。
其实,这也怨不得公孙弘。假如说两年一代沟的话,那么刘彻和公孙弘之间隔的可是万丈深渊。
识趣的公孙弘看出了刘彻的不满,马上借口生病,辞官回家了。
这一晃就是十年,十年之后的公元前130年,刘彻又开始寻找大汉朝的有才之人了,公孙弘的家乡这一次又让七十开外的老公孙弘重返政坛。
老将又出马了,公孙弘以他七十年的阅历写成了文章,这七十年的岁月确实够重,这篇厚重且有底蕴的文章被刘彻排在了第一位。
这位公孙老先生不但文章写得好,美容养生一定也深有研究,他深得刘彻喜爱的原因除了那篇第一名的文章之外,还有外在的容貌,恰好这个公孙老头就是越老越有文化,越老长得越帅。
史料对他的记载是恢弘奇伟,美姿容。一个又老又帅的才子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
人说六十是耳顺之年,意思就是人到了六十岁的时候听别人的话就可判断出真假。公孙弘带着这份时间给予他的特异功能披挂上阵了。也就是这一次的老将出马一直让公孙弘战斗到了战士的最高荣誉。
当时汉武帝刘彻采取的治国理论是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仁政治国。
就从这里面我们看出了名堂,什么名堂?
刘彻这个人的性格我们还是比较了解的,他是一个拥有雄才大略且野心勃勃的帝王,仁政治国显然不是他的风格。但是刘彻读秦史读得比较多,他不想和秦始皇一起背上暴政的骂名。
怎么样才能让天下百姓老老实实地顺从我的统治?
再说得通透点儿,就是中央忽悠百姓,让他们一边被朝廷压榨,一边还要发自内心地感恩:“皇恩浩荡!万岁万岁万万岁!”
所以,儒家思想根本就是一个幌子,外儒内法才是刘彻统治的手段,他非常希望有这么一个人能帮助他粉饰这一切。
这个人选就是公孙弘。公孙弘在没有入朝为官之前也是有正当职业的,他的职业就是监狱里看犯人的狱吏,职位虽小,但编制还是属于司法部门,他对汉代法律的理解是非常直观和深刻的。
最重要的是公孙弘在大概四十一岁的时候学习了一本叫《公羊春秋》的书,这是一本儒家的经典著作,这也就是说,公孙弘可以上通儒下通法,不仅通,而且可以互相翻译与借鉴,这样笼络的人就多了,大家都在模棱两可中坚定着自己的坚定。
刘彻找到了自己最好的化妆师。
这个化妆师不但帮着刘彻化,他在自己身上下的工夫更是不少。
作为帝王臣子,每个人拥有一套面具不足为奇,特殊事情特殊对待,遇到突发情况抄家伙找面具的人不在少数。学问就在于这换面具的功夫和火候,大家看过川剧中的变脸吧,公孙弘的功夫可与之不相上下。
刘彻在朝堂之上经常问臣子,ABCD到底选哪个?
选秀节目看的多了,评委评论也就听的多了,我们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某个评委把ABCD几个选手轮番夸一遍,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实在是都挺好,那么决定权就交给我们伟大的观众了,评委不傻,得罪人的活儿他不干,谁也惹不起观众,交给观众好了。
评委就是公孙弘,观众就是刘彻。
刘彻的疑问在毫无意义地周旋了一遍之后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而此时的刘彻表情已经变成了大彻大悟了。
这感觉就像是英语老师给我讲卷子,讲完了我也懂了,可到底选什么我还是不知道。
叫板
公孙弘的这个功夫让不少大臣吃尽了苦头,但是大多数人是敢怒而不敢言,毕竟人家皇上都没说什么。
你公孙弘不就年纪大点儿嘛,不就长得帅点儿嘛,不就懂点儿法律嘛,不就学过点儿儒学嘛。
发出这四个大大的“嘛”的人就是汲黯,这个人在刘彻政府中担任主爵都尉一职,这个人是有名的刺头,他的刺也往往是指向那些在朝中不干正事、不可一世的高官侯爵的。
当年王太后的弟弟田蚡当丞相的时候,为人骄横,目空一切,大臣们给他的礼拜他也多数不回。罢了、罢了,谁让人家是太后的弟弟、皇帝的舅舅呢?但汲黯不管,看不惯就是看不惯,所以,每次见到田蚡的时候,汲黯只是见而不拜。
就是皇帝的亲戚我看不惯也要说道说道,别说是你没什么背景的公孙弘了。汲黯早就看不惯这个老家伙的虚伪嘴脸了。
一次,汲黯趁着刘彻和公孙弘都在场的当口把话说明白了,这个公孙大人,嘴里一句实话都没有,在开会之前和我们说的好好的,大家意见也都一致,但一到了朝堂之上,他立刻出尔反尔,这也太不忠诚了。
话是撂下了,怎么着,你看着办。
汲黯这番话,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堂炸开了花。
朝上的臣子心里的小鼓忽然让汲黯这个大喇叭给喊出来了,而且还是高音的。
汲黯立刻得到众大臣的眼神支持,其实也只能是眼神支持而已,敢说话的也就汲黯了。
公孙弘一时间成了众矢之的。
汲黯等着他的回答,群臣等着他的回答,刘彻也等着他的回答。
功夫不是盖的,七十多年练就的脸皮质量不是一般的好。
公孙弘出奇的冷静,他没有反驳,只说了一句:“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意思就是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这句前后对仗工整的文学话立刻让刘彻放下了对公孙弘的防备。
皇帝的心思有的时候真的是很难猜,有的时候,你没有错,他千方百计也要找错,有的时候即使别人揭发出错,他也完全忽略。
这次以后,汲黯并没有放弃努力拆穿这个老狐狸的努力,上一次的公关危机被公孙弘很文学地躲了过去,对于嫉“装”如仇的汲黯来说,这次是不会放过他的。
汲黯很会找地方,专找那种没有缝的地方,这一次也是在朝堂之上,众目睽睽之下。
公孙弘此人是出了名的节俭,虽然位列三公之一,年薪也属于钻石领一族,但是平常的做派非常穷酸,汲黯就拿这个说话了,你公孙弘每年拿的俸禄比谁都多,但平时装的比谁都穷,盖的被子还是布被子,让人知道了还以为朝廷拖欠你工资呢,我汲黯可不认为你这是节俭,明明就是摆样子、伪君子。
刘彻一听,急忙点头,是啊,他干嘛这么虐待自己啊,老都老了,莫非他老有所谋?
公孙弘又一次地迎来了他的公关危机。
满朝文武都肃静了,大家倒要看看公孙弘这次怎么收场。
公孙弘还是一副老样子,说,汲黯说得没错,看来在九卿之中,还是汲黯最了解我,我虽然是政府高官,工资拿的也不少,盖的却是布被子,确实是我有所图,我图的是一个清廉的美名。但是这些和辅佐皇上有关系吗?前人管仲豪宅不少于三处,平时的做派更是可以和他主子相比,但是他仍然辅佐了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前人晏婴的饭桌上从来就不多吃肉,他老婆穿的衣服也和平头百姓一样,但最后还是成为一代良相。
所以说,臣子的生活水平和状态和能不能辅佐好皇帝并没有关系吧?
最后末了,公孙弘还不忘赞赏汲黯的忠诚,这样一来,汲黯倒显得斤斤计较没有气度了。汲黯彻彻底底地做了一笔赔本的买卖。
公孙弘这次声东击西的辩解当然得到了刘彻的理解,一方面他大方地承认自己确实在沽名钓誉,另一方面他又表明自己能辅佐好皇帝的决心,刘彻当然买他的账。
经过这两次近距离的过招,汲黯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公孙弘的功力,年龄不是盖的,和这样一个人同朝为臣汲黯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汲黯明白,公孙弘笑脸如花的外表下藏着和他年龄一样多的阴谋。
一个阴险的人对你笑,这就是最大的危险。
这个时候,和汲黯一样感到危险的人还有一个,这个人就是主父偃。
这个主父偃是什么人?
权力的蛋糕
这个时候的公孙弘凭着老谋深算已经当上了刘彻的御史大夫,这个时候的主父偃仅仅是个郎中,这个郎中可不是医生,而是汉代的一种官职,官不大,但人才辈出,比如说樊哙、灌婴、韩信。大概就相当于中央政治局智囊班子的成员吧。
主父偃和皇帝刘彻打个照面是常有的事儿,但官位相差悬殊的主父偃怎么会入公孙弘这个老三公的眼呢?
这梁子原来是因为设立朔方郡一事而引起的。
公元前127年,卫青在和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也正是因为这一仗,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划入大汉的领地,这里曾经可是匈奴部队的大后方。主父偃因此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在河套地区设立一个地方郡,如果大汉能在这一带发展农业,那么在和匈奴的战争中就不用再千里迢迢地从内地运送粮食了,这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金钱。
这么一个慷慨激昂的大胆设想立刻引起了刘彻的兴趣,马上转给大臣们朝议。
这个建议被大臣们定义为中听不中用的建议,其中反对最为强烈的就是公孙弘,他的理由是当年秦朝调动三十万人力去建筑郡城都没有成功,我们为什么要再次重复这件事呢?
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公孙弘的这句话完全是胡扯的,秦朝在河套已经建立了九州郡。以公孙弘的学识,他离秦朝总比我们离得近,可为什么还会出错呢?有道是兔子急了也要咬人,这只老狐狸着了急难免会胡说八道。
最终,刘彻还是拍板同意了这个大胆的想法。
朝堂之下,一个老朽深沉的咒怨也开始发作,虽然毫无声响,但力量却异常强大。主父偃大概也没有料到,这次因公而起的争执会让他背负上一个这么深沉的咒怨。
自此以后,主父偃深得刘彻的喜爱,刘彻有什么大事也都愿意和他商量。
和皇帝的数次亲近之中,主父偃越来越了解刘彻的想法了,于是一个为刘彻风格打造的重大方案提出了,主父偃对刘彻说,以前古代的诸侯国方圆大不过百里,控制起来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今天大汉的诸侯国动不动就是城池几十座,土地几千里。这么大的林子,有想法的鸟人自然也多,一旦他们形成合力,一定会威胁到您今天的统治。当然,这个问题先帝早已想到,但是手段过于强硬,操之过急,所以才会引起七王之乱。
当今的诸侯王,都是生育大户,兄弟和儿子动不动就有十几个,有的还是几十个。但其中能世代得到封地的也只有嫡长子。
说了这么多,我的办法就是陛下如果能下一道诏令,推广恩德,也就是要求那些有封地的诸侯们把自己的封地拿出来,分封给子孙。这样,封地这块大蛋糕就会让他们越分越小,但名义上却也没有减少他们的土地。
这个办法一定会得到那些没有封地的诸侯们的赞成,而且那些有实力和中央对抗的诸侯们在分完封地之后力量也被削弱了。这就是雨露均沾、化整为零。
以上主父偃说得洋洋洒洒一大篇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推恩令,主父偃这次用的力道正是四两拨千斤之术,刘彻的一个心头大患就在这力道技巧中被逐步化解了。
削藩令的直接结果就是制造出了很多地主,这些都是必然现象,藩王变封王,封王变地主,变成地主了,刘彻也就放心了。
这个时候的公孙弘已经是三公之首的丞相了,这位平民丞相最终还是走到了荣耀的登封,然而年华的逝去一点儿都没磨灭这个老叟的心思,公孙弘的野心和他的年龄一样疯长。
这个时候,我们玩的是打地鼠的游戏,谁出头我打谁,这一次,出头的是主父偃,主父偃两策妙计已经加倍巩固了他在刘彻心中的宠臣地位,公孙弘不得不承认,主父偃缺少的从来不是才华,他拥有的还有公孙弘再不可拥有的年轻,也正是这两点,让这个早该平心静气享受年华的老头儿又闻到了威胁的血腥味儿。
在公孙弘恨得咬牙切齿的时候,机会来了。
从以上几个事迹可以看出,主父偃是很有才华的,但是我们对他的人品没有加以评价,因为他这个人真的是让人很难说道,这个人就是人不老实,但是能办事的那种类型。总得来说利用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主父偃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汉朝的年度红人,从郎中一直做到中大夫。想要巴结他的人不在少数,送礼的也自然不在少数,这个主父偃也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历史证明,狗狂有屎,人狂有事。
这个困顿了大半生的主父偃一心想着要颠覆自己的坏运气,想要让干部子女永远是干部子女,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攀龙附凤。
这主父偃帮女儿看上的是齐国的国王,于是派人到齐国试探一下这门亲事,这门亲事被齐国纪太后拒绝了,人家齐国太后不给好脸看其实是正常的,虽然你是朝廷重臣,但这种要求未免也是太狂妄了。我这自家还好多事呢,你主父偃跟着添什么乱?
这齐国太后愁什么呢?原来,齐厉王的母亲纪太后为了让老纪家世代受宠,就想把自己弟弟的女儿,也就是齐厉王的表妹嫁给齐厉王。但是齐厉王偏偏不喜欢这个表妹。没有办法,纪太后只得派出自己的女儿也就是齐厉王的姐姐去给他整顿后宫,说是整顿,其实也就是不让其他的女人接近齐厉王,让指定的女人受宠。
这整来整去让纪太后大吃一惊的事情发生了,没想到自己的两个亲生骨肉在她眼皮子底下行起了不伦之事。
主父偃还没打正拳呢,只是找人探下口风就落得如此狼狈,当然是怀恨在心,从此点来看,主父偃的记仇心理和公孙弘不相上下。
本来,齐国后宫现在已经是乱七八糟了,多少人唯恐避之不及呢,你主父偃的女儿跳出火坑是好事啊,可主父偃在气头上,哪里想得了这么多。于是齐国的各种坏话夹杂着主父偃的愤怒传到了刘彻耳朵里,对了,主父偃顺便把那亲姐弟的故事也告诉了刘彻。
这还了得,在朕的眼皮底下都这么嚣张,主父偃,朕命你为齐国的国相去调查此事。
来到齐国,主父偃立刻审讯齐国后宫的宦官,宦官的屁股又不是铁打的,就这么三下五下的这帮宦官就把一切事情都扯上了齐王。
这个齐厉王早就因为那档子事遭到天下人耻笑了,当下胆子变得越发的小了,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一碗毒药解决了自己。
这个死去的齐厉王,在位仅仅五年,连即位的后人都没有就先走一步了,最后朝廷只得撤销了齐国,齐国从此划为中央政府辖区。
“一言丧邦”的故事也就这么来的,成语就是有这样的好处,可以把看似复杂的事情做一个高度提炼,去掉这件事情的细枝末节,一个好好的齐国就因为主父偃的一句话就没了。
主父偃这次是真解了气,和他一起高兴的还有他的老仇人公孙弘。公孙弘为什么高兴?原来也正是这件主父偃看似是好事的好事点中了主父偃的命门。
公孙弘的机会说来就来。
原来这个主父偃告状的事迹不只这一件,而且告状的事情还就是针对乱伦事件,在早先主父偃游学燕赵之地的时候,受过非常多的冷遇。他富贵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揭发燕王刘定国的乱伦之事,也正是这次揭发燕王使自己结束了生命。
燕王、齐王,这一个个王都在主父偃的进言中死去了,这让同样有乱伦丑闻的赵王非常害怕。与其害怕不如主动出击。
于是赵王上书刘彻,告发主父偃两大罪状:一是大量接受诸侯国的贿赂;二是假公济私,报复齐王。
接到举报,刘彻立刻抓捕主父偃,主父偃本来就是爱财之人,所以,他当即就承认了接受诸侯王的贿赂,但是陷害齐王的事情他坚决不承认。
这个时候也就该公孙弘出场了,这个老头儿知道,眼下被关的这个人可是深得刘彻信任的人,说白了就是要能力有能力,要后台有后台,所以想要扳倒他,必须想出一个十分精准的理由,这次是唯一一次绝好的机会。
公孙弘没有浪费这次机会,他来到刘彻面前,语速缓慢但句句有力地对刘彻说:陛下啊,齐王自杀,没有继承人,齐国也被废除了,主父偃是导致这一切的元凶啊,陛下如果不杀他,没法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啊。
这是朝廷为官的重要伎俩,动不动就代表全天下的人民,历史在向我们说,好多代表人民的人偏偏就是最不代表人民的人。
就这样,主父偃最终死在公孙弘所布置的天罗地网之下。
这场死亡已经盛大落幕,但其中两个人的眉眼让我们看得越发清晰,这两个人就是公孙弘和刘彻。
公孙弘自不必说,为什么我说看清了刘彻,在此次的杀人事件中,我们也看到了刘彻的冷酷。
刘彻是此案最终拍板的人,我无法体味当时刘彻的心情,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主父偃为中央提出的推恩之策,有没有想过这个即将死去的人让他真正地把大汉的权力握在手中。刘彻本可以认真彻查这件事情的,但刘彻没有。
自古帝王就没有真正爱护臣子的,这些个臣子也和那些个女人一样,曾经的宠爱在江山、权力的冷酷中越发模糊了,该杀就杀,感情这东西从来就不是帝王能玩的,项羽当年动了感情却没了江山。
死去的鬼魂只得嗟叹一声:伴君如伴虎啊。
主父偃是死去了,但他那神奇的蛋糕分法让刘彻的权力落入旁人的可能越来越弱化。
刘彻很快就忘记了主父偃,这是必然的。
公孙弘眼前居然闪过那可耻可笑的两个字“退隐”,于是他退到了那一盒骨灰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