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
我东曰归,
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
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
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
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
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
蛸在户,
町畽鹿场,
燿〔熠〕燿宵行,
亦〔不〕可畏也,
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
鹳鸣于垤,
妇叹于室:
“洒埽穹窒,
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
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
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
仓庚于飞,
熠燿其羽,
之子于归,
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
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
其旧如之何?
这首诗相传是周公东征劳归士之作,我想是不错的。从来人的解释,也没有大背诗情的地方,可见这首诗之近乎人情了。我现在从各家注解当中,择取我认为最恰当的解释,写在下面:
首章 慆慆,言久也。零雨其濛,同“击鼓其镗”“雨雪其雱”是一样的句法,濛,雨貌。
制彼裳衣,治归装也。勿士行枚,士,事也;行,阵也;枚,衔枚之枚。蜎蜎,动貌。蠋,桑虫如蚕者也。
烝在桑野,是久处桑野的意思,烝训久。敦彼独宿,敦,独处不移之貌;独宿,指离家已久的士兵。“蜎蜎者蠋,烝在桑野”,这两句是兴起“敦彼独宿,亦在车下”,意思是说,“虫儿们总呆在桑林里头,我的兵士们也都在行阵里头,没有离开了。”“独宿”这个名词用得甚佳,很表现一种对于士兵的爱。现在大家是要归家,显得大家久矣夫是独宿之人了。现在不再作战,这样说不显得大家不是战士了。
二章 果臝,栝楼也。施,延也。伊威,鼠妇也。蛸,小蜘蛛也。町畽,鹿迹也。熠燿宵行,是说萤火夜飞有光。此章言战后此情此景令人可惧,亦最动人之思也。
三章垤,小丘也。穹窒,是说屋子里有窟窿的地都填塞起来。我征,是指出征在外的丈夫。“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同首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是一样的文章,那是说虫在桑野,这是说瓜在栗薪,那是兴起眼前之人都在车下,这是兴起出征之人久在外面,仿佛像瓜挂在栗薪了。不同的地方,“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并不是眼前的事情,是想像的;“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则眼前确有此瓜,触景生情。因为这首诗所写的归时是“果臝之实亦施于宇”的时候,也正是“有敦瓜苦,烝在栗薪”的时候。瓜在栗薪,是她眼前看见的,而她想到久在外面的人了,“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四章 “仓庚于飞,熠燿其羽”,是说仓庚飞时羽翼鲜明,以兴起下文“之子于归”的热闹。“于飞”的“于”字同“于归”的“于”字是一样的用法,都是动词前面加这么一个字,这个字并没有意义。《诗经》里这种句子很有,如“黄鸟于飞”,“王于兴师”,“王于出征”都是。“之子于归”即是女儿出嫁,这个女儿大概就是三章“妇叹于室”的“妇”。所以这里所描写的女儿出嫁的光景乃是思往事。郑玄说得很好,“归士始行之时,新合昏礼,今还,故极序其情以乐之。”郑笺很少有这样通达的话,这话令我喜悦。不过他说“仓庚于飞,熠燿其羽”,是写“于归”之时,我以为不必一定如此,只是兴起嫁时的一切光辉夺目罢了。“皇驳其马”,是写马的颜色,言嫁时车马之盛。“亲结其缡”,《仪礼·昏礼》,母施衿结帨,结缡当即是指结帨这件事,言嫁时母亲丁宁告戒一番。“九十其仪”,言多仪也。那么新婚时的情形真是“伊可怀也”了,现在这回久别归来应该是怎么样呢?我们乡下有一句话,“久别胜新昏”,便是《东山》“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的答案了。所以这里的“新”“旧”两个字是指的一个人儿。郑笺云,“其新来时甚善,至今则久矣,不知其如何也,又极序其情乐而戏之,”汉儒也懂得周公的幽默了。
我为什么讲这首诗呢?我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者,《东山》诗写得那么好,一点没有后来士大夫的恶劣气息,惧者,从汉以来诗里的空气已不复有民间的朴素,而民间也染了士大夫的思想了,即是封建思想。我读了《东山》诗之后,连忙想到的,是鲁秋胡妇的故事,以及傅玄颜延之辈写的《秋胡行》。《列女传》,鲁秋胡洁妇者,鲁秋胡子之妻,秋胡子既纳之五日,去而宦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其家,见路傍有美妇人,方采桑,秋胡子悦之,下车谓曰:“今吾有金,愿以与夫人。”妇人曰:“嘻!夫采桑奉二亲,吾不愿人之金!”秋胡子遂去,归至家,奉金遗其母。其母使人呼其妇,妇至,乃向采桑者也。妇污其行,去而走,自投河而死。我们试把这个故事同《东山》诗的诗情一比,便可知道什么是封建思想。封建思想,是不要人有健康的生活,女子动不动是要“死”的,那么平日所过的勤苦的生活不知为了什么了,真是可怜。傅玄的诗写得很好,篇末云,“引身赴长流,果哉洁妇肠。彼夫既不淑,此妇亦太刚。”诗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元人杂剧有《秋胡戏妻》,洁妇却是没有死,给一位老太太救活了,很令我喜欢。这位老太太便是她的婆婆,婆婆这样同她说:“媳妇儿,你若不肯认我孩儿呵,我寻个死处!”于是她说:“妳妳,我认了秋胡也。”这是士大夫的思想还没有完全统治民间的生活,所以在杂剧里产生了这一位老太太。中国人不喜欢悲剧,在戏剧里如果秋胡妇以死收场,观众一定不喜欢看。在实际生活上,在抗战期间我本着实际观察,一般农民对于被日寇污辱的妇女都是十分同情的,丈夫同情其妻,孩儿同情其母,大家只有“生”的意志,没有“死”的纲常了。文人编剧本,在这一点不能不投老百姓之所好,不让秋胡子之妻投河而死,确是可喜的。然而士大夫的真面目毕竟要露出来,即是狐狸尾巴露出来了,试看杂剧的收结:
想当日刚赴佳期,被勾军蓦地分离。苦伤心抛妻弃母,早十年物换星移。幸时来得成功业,着锦衣脱去戎衣。荷君恩赐金一饼,为高堂供膳甘肥。到桑园糟糠相遇,强求欢假作痴迷。守贞烈端然无改,真堪与青史标题。至今人过钜野寻他故老,犹能说鲁秋胡调戏其妻。
这便是道地的士大夫思想,在这个思想统治之下秋胡妇是要投水而死的。所以我以为在杂剧里秋胡妇之不死是一位老太太救活了的,即是民间思想不喜欢这样的悲剧。
我读了《东山》诗,同时联想到的还有庾信的一首诗,题为《见征客始还遇猎》,诗是这样:
贰师新受诏,长平正凯归,犹言乘战马,未得解戎衣,上林遇逐猎,宜春暂合围,汉帝熊犹愤,秦王雉更飞。故人迎借问,念旧始依依,河边一片石,不复肯支机。
这首诗我也很喜欢,“河边一片石,不复肯支机”,仿佛叫你赶快回家去,织女再也不肯织布了。这很有希腊神话的空气,将人情美化。然而《东山》一诗才真是中国的,是写实的,是民间的,难得写得那么深厚,那么幽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