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出生是生命的第一站,给人带来欣慰和喜悦;死亡是生命的最后一站,给人带来的却是痛苦和悲伤。自古以来,人们诅咒死亡,恐惧死亡,逃避死亡,然而最终都无一幸免地走向死亡。因此,死亡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不可回避的现实。
杜老太明显地感觉到自己体力不足,听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她不禁私下嘀咕:“我真的不行了吗?我真的老了吗?”
73岁生日时,女儿给她做了一套红衣衫让她穿,她推让不穿,并说“我不信那些事,那些事都是老迷信”。可不知为什么从那以后她整天焦躁不安,茶饭不思。在她的潜意识中,令人恐惧的“73”或许真是个“坎”。
杜老太顺利地走过了73岁,转眼到了74岁,她觉得自己有些不适。儿子就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查出患有膀胱癌,并已到了晚期。为了给她看病,子女不得不请假四处奔波求医,在医院里日夜倒班伺候杜老太。年届中年的子女不仅为此丢下了工作,还由于连急带累,一起得了高血压。除此之外,医药费也花掉两万多元。杜老太一想到自己给子女们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她就黯然神伤,她开始拒绝看病和吃药,只是一心等死,好为儿女减轻负担,“病榻常伴泪水流”,无论她的子女怎么求她,她都不吃药。
杜老太说:“我说过不信七十三,八十四的。这不,我过了七十三,却活不过七十四了。”虽然她很畏惧死亡,但为了少花钱,她根本就不吃药。她有时希望快点结束生命。
杜老太在病魔的折磨下,越来越苍老了。她总是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树叶一片一片地随风落下。
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树荣就有树枯。机体日渐衰老,最终走向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我们应该正视死亡,把死亡与自己的生命融合起来,这样才能理解生命的全部意义。
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有两种情况:一是惧怕死亡,谈死色变。平时就感到日落西山,风烛残年,总觉得生命即逝。看到亲友或老同事去世了,更是终日惶惶。二是有些老年人确有诸多未了之事,而自己又体弱多病,怕过早死去,诸多事务无法处置,放心不下。
对死亡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是人在晚年面临的一场严峻的挑战,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把死亡看作人生的必然归宿。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就应在有限的岁月让生活充满阳光,过一个安康的晚年。如果人都不死,孔老夫子到现在还活着,不要说他坐车子周游列国,恐怕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
据调查,老年人一般是因疾病而死亡的。因此,当疾病落到自己身上时,应以豁达、乐观的态度对待,坚定生活的信心,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持心理上的平衡,配合治疗,积极地顽强地同疾病做斗争。当疾病已无药无法可治时,就要服从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泰然瞑目,悠然离去。
当一个人处于濒死阶段时,特别需要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人在为自身,为他人,为社会,为下一代拼搏了一生之后,在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阶段,是痛苦的。所以,人类应该设法减轻自身将死时的悲惨境遇,尽量安详、舒适,并且无痛苦、无牵挂地离开亲人,离开这个世界。
生死是生命过程的始终,没有生就无所谓死。不要把精力投放在忧死之上。与其害怕死亡,不如反过来珍惜生命,发挥生命的潜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社会的奉献中去。谢觉哉老人说得好:“我不怕死,如果怕死可以不死或晚死,可以怕;怕死反而促死,所以,我不怕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