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是当一个人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端,对失败产生恐惧,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而采取的唯一的、最后的自我保护手段。自杀在现代社会中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尤其是青少年自杀人数的增加,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据调查,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特别是18-30岁年轻人的主要死因之一。
某大学一大三女生凌晨跳楼自杀,让老师和同学们既惊愕又惋惜,自杀者的成长道路原本是很令同龄人羡慕的。她的父亲是某大学副教授,母亲是某高校校长助理,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自小成绩就十分突出,高中毕业被保送进大学。在大学里她不仅担任学生干部,成绩突出,而且连续两年获奖学金,两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并参加了党校学习,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但就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竟然放弃了生命。
从她的日记中可以了解到她自杀的原因来自于对生活的厌倦:“生活毫无乐趣可言,就是学习、考研,考上研究生能怎样呢?不过还是学习,没有娱乐,没有轻松,这样的生活我实在厌倦了。生活的意义难道就是学习吗?”
自杀是一种与社会有重要关联、极其复杂的个体心理现象,无论是对当事人及其家庭,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是一种可怕的悲剧。那么,自杀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1.认识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自杀的发生与自杀者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当人们头脑中的信息加工由于依靠单向渠道简单化的推敲,往往导致谬误,产生片面、狭隘的认识。
2.个性品质的特殊性
自杀与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密切相关。可以这样说,许多人的自杀是个人的“性格悲剧”,另外,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及变态心理的人也容易自我毁灭。
3.人生观、世界观的偏差
自杀与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是密切相关的。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一旦遇到挫折或不如意的事情,就会想入非非,愤世嫉俗,产生悲观厌世念头,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4.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如意
社会生活环境能改变人的个性,也能助长或抑制人的生存、发展。恶劣的社会生活环境容易使人自卑、无力、疲劳、郁闷、萎靡不振等。而这些都是自杀的前奏曲。
明确了自杀的原因,才能做好预防工作。心理学家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注意情绪的宣泄
消极情绪的过度积累往往是迈向轻生的第一步。为了解除内心的过度压抑,恢复心理上的平衡,可采取合理的、适当的开放性方式,倾泄出受压抑的消极情绪,以求得外界的信息反馈。采取倾诉谈心、记日记、打球、跑步等方法,都可以使消极情绪得以宣泄。
2.保持长久的耐心
克服悲痛的心情需要时间。一般来说,在伤痛的早期阶段,人的情绪很不稳定,随后会渐渐进入一个抑郁期,容易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的不幸。这些全是人们受到伤害和挫折之后的正常心理反应。要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悲痛的心情是不合实际的,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要保持足够的耐心。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人的一生中,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苦难、艰险、灾害和祸患。在逆境面前,消沉、悲伤和绝望都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认识到生活的哲理,并进行有意义的生活追求。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全面理解科学理论知识,要懂得如何正确地看待人生,尤其要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难。
4.防止自杀发生
出现自杀的念头后,要避免独来独往、个人独居,力争把委屈、怨恨、内疚、愤怒尽情地倾诉出来,以减轻内心的压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