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情趣爱好-得 “圆圈”换取母亲煮鸡蛋的鼓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天中午放学回到家里,他总是举着画满红圈的习字本让母亲看看当天又得了多少红蛋,母亲也总是高高兴兴地给他煮一个红蛋作为鼓励。

    1910年,6岁的邓小平入附近翰林院子发蒙读私塾,开始了一生的学生生涯。蒙童的功课主要是读书写字,教材是《三字经》、《千字文》等以识字为主的启蒙读物。这类读物塾师照例不是讲的,只逐字逐句教读,然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聪明、伶俐的邓小平在先生教读之后便能马上记住,而且能流畅背诵,颇得塾师喜欢。

    蒙童的主要作业是写毛笔字,塾师在八开纸上写上核桃大小的字作为格字发给学生,学生蒙上纸照写。有了一定基础,学生就可以离开格字,临摹教师或字帖的字仿写。教师改阅习字作业时,错别字或间架结构很差的字就在字旁画叉。写得较好的字画一个圈。学生称之为“鸡蛋”,儿童对于自己写的字得的“蛋”越多就越高兴。邓小平对写毛笔字很有兴趣,每天读过书后便练习写字,放学回到家里还要反复练习,因此他的字进步很快,得的蛋越来越多。每天中午放学回到家里,他总是举着画满红圈的习字本让母亲看看当天又得了多少红蛋,母亲也总是高高兴兴地给他煮一个红蛋作为鼓励。经过私塾写字课的严格训练,邓小平的书法有了良好的基础,直到晚年他的字依然刚劲有力,这可以说是童年时代私塾学习的最大收益。

    1992年春节伊始,邓小平视察深圳。当邓小平所乘的车行至深圳火车站时,邓林指着火车站大楼苍劲有力的“深圳”两个大字对小平同志说:“您看,这是您的题字,人们都说写得好。”

    邓楠这时在一边打趣说:“这是您的专利,也属于知识产权问题。”说得邓小平同志笑了起来。

    平心而论,邓小平的毛笔字确实写得不错。虽然不像毛泽东的书法那样龙飞凤舞、狂放豪迈,但邓小平的书法犹如其人的性格一样,实在、稳健、厚重。

    当然,邓小平从不对自己的毛笔字矜夸自诩。这也是其性格使然。

    由于受父母的良好影响,邓小平少年时喜欢关心别人,在学校,他不但自己学习努力,成绩优秀,而且还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对那些家境贫寒、学习吃力的同学,更是尽力帮助。邓小平毛笔字在读私塾时就有良好的基础,读小学后进步更快,字写得比班上同学都好。而他的同桌、贫家子弟胡德银的毛笔字却写得差。老师改阅时常常是满纸叉叉,于是邓小平便主动帮助他。每天放学后他便留下来与胡德银一起练字,帮助他纠正写字动作,掌握要领。胡德银也能认真学习。邓小平写字的时候,他认真地看、模仿。在小平的帮助下,胡德银的毛笔字有了很大进步,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几十年后,胡德银谈及此事,对邓小平热情助人的精神还称颂不已。

    (张世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