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达仁堂”与“鹤年堂”之误说,据原辽宁省副省长谈立人的表弟、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学者王宏立先生在一封信中说:“关于菜市口的‘达仁堂’系菜市口‘西鹤年堂’之误,此店过去与‘同仁堂’齐名。‘达仁堂’系‘同仁堂’族中股东另设。地址在大栅栏‘同仁堂’西边也是路南。此店饮片较‘同仁堂’整洁,(名医孔伯华医病,但此店药贵,弟初不知原因,往视饮片果较‘同仁堂’为好)。丸散等有些密方药则无(如白子)。我们在艺所时‘西鹤年堂’尚在菜市南口外东边路北,今则移至口外西边路老北关……”
王公(指王懿荣——作者注)生前与家祖父往来较近,因家伯父与王崇烈亦系良好弟兄……以上面材料均认为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公因病购药时发现‘龙骨’上的文字。而故去时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仅在一年中大量收购大批龟板。还写出一本甲骨著作的书一部,平时还要上朝,需工作,时间上真是难以想像的……王公生前苦心搜集甲骨的1500多片,故后三年被王崇烈转卖一空。其千片卖给写‘老残游记’的刘鹗,刘根据王公遗著及实物著《铁云藏龟》。另一部分卖给天津‘新学书院’。新学书院部分,由美国人方法敛摹写,编入《甲骨卜辞七集》中……
有关“西鹤年堂”药铺记载,还有著名甲骨文专家周绍良先生在1997年3月16日《中国文物报》第四版上有详细记载。虽然,我们到目前为至,还没有发现王懿荣自己发现甲骨文的记载,例如日记、书信,但通过别人记载,可以大致勾勒出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经过。《王文敏公年谱》中光绪二十五年乙亥,五十五岁,条下记载:
河南彰德府安阳县小屯地方,发现殷代小骨龟甲甚多。上有文字,估人推至京师,公审定为殷商古物,购得数千片,是为吾国研究殷商墟甲骨文开创之始。事在是年秋。
王崇焕1933年著《古董录》说:“夏,古董商范维清又以‘龙骨’携之京师,被引荐到王府。先公断定为殷商故物,令悉数购归。‘估取骨之稍大者,则文字行列整齐,非篆非籀,携归京师,为先公述之’。先公索阅,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乃重金嘱令悉数购归。”
就以上记载虽没有说王懿荣因病买药得甲骨之事,但北京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的《文物话春秋》中“孙秋与甲骨文发现”一章中,内有“结端方拜懿荣论龙骨”一节说:
光绪二十五年(1899)……孙秋拜见王懿荣,王懿荣给他看“龙骨”,龙骨上有类似商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孙秋认不出是文字还是图画,求教于王老夫子。王懿荣告诉他,自己在病中,派人到药铺抓药,熬药时检查各味药,发现龙骨这付药上有文字,又派人到药铺买来大量龙骨。“你给我多搜集些青铜器上的铭文拓片,等我病好了,我要仔细研究、考证,对照一下,有何相同,有何不同。”孙秋,名桂澄,号秋,河北省衡水人。庠生。他来京应乡试,因病误了考期。后在其叔孙虞臣开的“博古斋”跑街,专门为达官贵人及翰林院、国子监官员送文物及文房四宝。据记载,他经常到王懿荣府上请教。后来他离开其叔单独在琉璃厂开了古玩店铺“清秘阁”。
又有“开式固见贻让知甲骨”一节说:
“经孙贻让的讲解,孙秋才知道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发现龙骨文字,乃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陈重远著《文物话春秋》301页)。陈重远,名玉栋,字重远,1928年2月出生于北京。10岁入其伯父在琉璃厂所开的古玩铺“文古斋”居住、读书,开始接触旧京古玩行的人、事、物,搜集当时古玩行的轶闻趣事。后考入北京辅仁大学。他的记载应该可信。
另外,2001年6月出版的《琉璃厂史画》一书中也有类似记载:“王懿荣是发现、收藏、研究甲骨文卓有成就的第一人。一次他因病抓药,从宣武门外西鹤年堂购得‘龙骨’,发现上面有类似商代青铜器上铭文模样的字形,找到琉璃厂‘清秘阁’的古玩商人孙秋商讨,又请教刑部主事孙贻让,后来他从首片上找到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经王懿荣后裔北京文史馆馆员王仲年先生告诉笔者,王懿荣在药店发现龙骨上刻有文字乃是:(祖辛雨)三字。王懿荣发现祖辛乃殷商王名讳,雨是祖辛在祈雨。有关类似记载,还有《安阳日报》记者、甲骨学研究专家刘志伟在《百年话甲骨》(海潮出版社1959年5月版)说:“王懿荣发现甲骨第一片是个(雨)字。认定是早在篆隶之前的上古文字。从此王懿荣被海内外公认为‘甲骨文之父’。王氏的学术贡献还表现在他第一个推测甲骨文为殷商之物,这惊世的发现,改变了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方向和工作中心,可以说决定了中国考古学此后几十年的发展与走向。”
“王懿荣于1899年从中药“龙骨”中发现甲骨文,从而注意收集,所得甲骨约1500余片。1903年刘鹗将王氏收集和自己收集的甲骨选拓1085片。编写成《铁云藏龟》一书,这是中国著录甲骨文第一部专著。到目前为止,发掘出土15万余片以上,事实证明,商代甲骨文已是汉字进入成熟期的文字,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字体系,共约有5000多单字,已显示了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等六种构字原则,而且“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已基本固定。”(沈念乐主编《琉璃厂史画》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48页)。至今北京西鹤年堂药店中还挂着王懿荣画像及王懿荣抓龙骨发现甲骨文之经过。
据今北京西鹤年堂记载,王懿荣在药中发现龙骨上有文字后,曾命家人到北京所有药店购买龙骨,未果。于是第二天,王懿荣不顾病体,备轿亲临药店,说明来意,并再三嘱咐药店掌柜,以后有送来龙骨者千万不要捣碎,一定代为引荐,送到他的住处,有多少要多少,并留下一锭十两银子,作为订金。
这天,孙桂澄为王懿荣送来一件青铜器,王懿荣十分高兴,不顾病体,告诉孙他在病中吃药发现了这几块龙骨上有类似籀篆的刻画,并嘱托孙多去搜集些青铜器上的铭文拓片,他要仔细对照,这些刻画与篆籀字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第二天,孙桂澄就找来好多青铜器的拓片,王懿荣翻开《史记》,经过仔细研究对照,终于在《史记·龟策列传》、《史记·盘庚迁殷》得到启示,原来这龙骨上的刻画就是上古之人用来占卜的龟版,是殷商王朝的王室档案,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又过了三个月,时年秋,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维清,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收购青铜器古董时,顺便收了一堆龙骨,约12片,他们送到北京,被西鹤年堂药铺掌柜引荐到王府。其实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早在三个多月前就被王懿荣发现了。王懿荣见到范等人的这批没有捣碎的甲骨,分外高兴,告诉范等:这是殷商朝的龟版,上面文字早于篆籀之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范等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安阳论斤买来的药材,才是真正的宝贝。王懿荣以一片二两银子的高价全部收购。从此六文制钱一斤的龙骨,改了名叫龟版或甲骨。同时,也有了价,即:王懿荣首次所出的收购价——一个字一两银子。最后,因片大字多,他又出到了一字二金的天价。由于王懿荣首次出价过高,这才有了以后天津有人嫌贵买不起。此为后话。为此,王懿荣是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并且还是为甲骨文断代第一人,同时也是为甲骨文命名第一人,收藏甲骨的第一人。
潍县古董商人临行前,王懿荣兴奋得不顾病体,脱掉上衣,让范氏等人为他研墨,在花园树荫下,为范写了一幅对联和条幅相赠,对联是:
农事渐兴人满野,
霜寒初重雁横空。
这幅对联,范氏世代当作宝贝,只有在过年节时才拿出来挂在供奉祖宗的客房墙上,直到1966年“文革”被红卫兵当做“四旧”烧毁(邓华《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一桩疑案》,载《收藏》杂志1999年12期)。
有关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文字,除了北京有关文献记录外,送甲骨的古董商人的家乡山东潍县在《潍县志稿》人物艺术卷是这样记载的:
范春清,字守轩,好贩彝古器,与弟怀清游彰德小屯,得商爵一。次年夏往,屯人出龟甲相视。春清以钱数千购回千片。去京师,谒王文敏懿荣,见之惊喜不置,曰:“君真神人也,何处得此?”以厚值偿之。春清家小康,有田十余亩,以好购古器,荡其产。懿荣及刘鹗、端方诸公皆重之。而甲骨文始显于世。无怪甲骨学界一些前辈一致认为:安阳农民发现了龙骨,古董商人发现的是药材,天津人发现的是古董,只有王懿荣才真正发现了甲骨文。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时,他的次子王崇烈(汉辅)时年29岁,他后在《题阁藏龟拓片》中说:“龟版出土在洛阳(此安阳之误,作者注),属之小屯,地方为河甲旧部,宋时已有古物发现,光绪己亥(二十五年),忽出龟版一大坑,人无识古,贩运至京师,先文敏公悉数收之,当谓可以上傲许徐下卑欧赵也。”
王懿荣得到首批甲骨后,进一步确定其为商代文字。这一发现震惊了国内外学术界,它不仅使中国的历史学、古文字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领域,而且在考古学、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上,都有着重大意义。甲骨文的发现和确认、断代,一扫当时学术领域中存在的对上古夏商周三代的疑古之风,为开拓我国考古学、历史学,以及夏商周三代断代史起了开创性作用。王懿荣对甲骨文的确认,这在当时需要何等的胆识和眼力,假如没有深厚的金石文学功底和很高的鉴定眼力是根本不可能的。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的第二年,八国联军就入侵了北京,他只得放下刚刚破释的文字和甲骨拓本,率领守城军民与敌浴血奋战。他殉国三年后,他的门生刘鹗就在收集的甲骨1080片的基础上,拓刊出我国第一本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刘鹗在自序中说道:
“龟版乙亥岁出土于河南汤阴。福山王文敏公见之狂喜,以厚值留之……既出土后,为山左贾人所得,咸宝藏之,冀获善价。庚子岁,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后有潍县赵君执斋得数百片,亦售归文敏。未几,义和团拳乱,文敏遂殉难……”
帮助刘鹗编拓我国第一本甲骨文著作的罗振玉也在《铁云藏龟》序言中说:
“光绪乙亥,予闻河南之汤阴发现龟甲兽骨,福山王文敏公首得之,恨不得遽见也。”他又在《集蓼编》中说:“洹滨甲骨,自已亥岁始由山东估人,携来都门,福山王文敏公懿荣首得之。”
罗、刘之后,研究甲骨,关心甲骨,与甲骨关系较深的,还有王国维。王国维1917年在他所作《戟寿堂所藏殷墟甲骨文字》序中说:
“光绪戊戌已亥,洹曲岸,为水所齿,土人得龟甲牛骨,上有古文字。估客携至京师,为福山王文敏公懿荣所得。”
1925年他又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中说:
“殷墟甲骨文字,光绪戊戌已亥间始出于河南彰德府西北五里之小屯。初出土后,潍县估人得其数百以售之福山王文敏公懿荣,文敏命秘其事,一时所出先后皆归之。”
罗振玉是早期搜集甲骨文字数量较多之人。自1907年以后,他除了几次派遣古董商人去安阳专为他采购甲骨之外,1909年还派他的内弟范兆昌恒斋去搜集,他自己也曾于1915年由日本回国,专程去过小屯。特别是1911年春天,他特派他的堂弟罗振常(子敬)及内弟范兆昌两人去安阳、洛阳作了“两个月之游”,单在安阳搜购甲骨就待了50几天,那时他们“日有记载”。到1936年罗振常将自己日记整理成《洹洛访古游记》(上海蟫隐卢印行),他们在现场记载了所见所闻,说:
“连日以发掘龟骨源流,访诸土人,颇得其详。今汇萃众说,参以所知,记之如次:此地埋藏龟骨,前30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数片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划画,且有作殷色者,不知为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见稍奇之物。随即其处掘之,往往得铜器、古泉、古镜等,得善价。是人得骨,以为异,乃更深掘,又得多数,姑取藏之,然无过问者。其极大胛骨,近代无此兽类,土人因目之为龙骨,携以示药铺,药物中固有龙骨龙齿,今世无龙,每以古骨充之,不论人畜。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得数钱。骨之坚者,或又购以刻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所得甚多,捡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面售。其小块及字多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
北方估客,有北京、山东二派,京估概居旅店,候人持物来售,服用颇奢,恒留妓停宿。东估则甚苦,所居为极湫隘之小饭店或人家,日间则四处出巡村落,谓之跑乡。某年有估范姓,跑乡至小屯,索土中发掘物,土人问其种类,则曰有字者皆可,因以骨示之范,虽不知其名,然观其刻画颇类古金文,遂悉购之。土人得善价喜过望,亟觅旧所填井,则已成平田,迷不得处。后村人得骨,均以售范,范亦仅售与王文敏公,他人无知者。……”
早期搜购甲骨的,还有几个外国人。其中最早的当数加拿大人明义士。1910年明义士接受加拿大长老会授予的牧师职务,派往中国河南北部服务,最初在武安,后来到彰德,1914年调查殷墟;他在1917年作《殷墟卜辞》序中说:“甲寅(1914)始春,作者乘其赢老白马徘徊于彰德迤北之洹水南岸,……此即殷武乙故都殷墟是也。……然则作者在中西考古家中,实为探访殷墟之第一人。他说:
“约15年前,中国一考古学家王姓者,当诣北京一中国药店,购买龙骨,以当药料,碎骨之中,有一小片,上刻细致文字,其中若干例,颇与其家藏最古钟鼎文字绝期类似,遂报事访求,意欲多购,及问此物出土原地,杳不可知,乃裹其秘室,深藏怀中,以返家后,秘室研索而已。是则今之所称甲骨卜辞彼实发现之第一人也。
在1899年以前,小屯的人用甲骨当药材,名为龙骨。最初发现的甲骨,都经过潍县范氏的手,范氏知道最详。先是范氏不肯告人正处,如告刘铁云‘汤阴里’。余既找到正处,又屡向范氏和小屯人打听,又得以下的小史,今按事实略说如下:前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以前,小屯有剃头匠名李成,常用龙骨面为刀枪药。此地久出龙骨。当时小屯居民不以为奇。乃以兽骨片龟甲板鹿角等物,或有字或无字,都为龙骨。当时小屯人以为字不是刻上的,乃天然长成的,并说有字不好卖,刮去字迹药店才要。李成收集龙骨,卖与药店,每斤制钱六文。按范氏1914年所言:‘1899年,有学者王懿荣(字廉生,谥文敏)到北京某药店买龙骨,得了二块有字的龟版,见字和金文相似,就问来源,并许再得有字的龙骨,他要价每字银一两,回家研究所得。王懿荣是研究甲骨的第一人(明义士著《甲骨研究》1933年第二章《甲骨发现小史》)。
1931年7月5日北平《华北日报·华北画刊》第89期刊登了一篇汐翁的文章说:
光绪戊戌年,丹徒刘铁云,鹗,客游京师,寓福山王文敏懿荣私第。文敏病痞(害)服药用龟板,购自菜市口“达仁堂”。铁云见龟板有契刻篆文,以示文敏,相与惊讶。文敏故治金文,知为古物,至药肆询其来历。言河南汤阴安阳,居民地得之。辇载衙粥,取之至廉,以其无用。鲜过问者。惟药肆买之,云云。铁云遍历诸肆。择其文字较明者,购以归。计五千余枚。文敏于次年殉难。铁云以被劾,戌新疆,遇赦归。至癸卯岁,乃以龟甲文之完好者千版,付石印行世,名曰《铁云藏龟》,此殷墟甲骨文字发展之原由也。藏龟行。瑞安孙仲容先生,以数月之力,尽为之考释,著《契文举例》一书,甲辰书成,于是学者始加以研治。今则甲骨日出不穷,治之者亦不乏人。法日二邦,皆有专门研究者,为我国古代文化上之一重大事件。世人所当注意也。(原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这篇小文虽在20世纪80年代遭到许多人的质疑,文中也存在误传,如,关于刘鹗简历等。但它却正确地传达给人们一个信息——那就是一、王懿荣生病吃药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二、这是有关甲骨文发现第一篇文章。
在国内稍晚还有学者马衡在《中国金石学概要》中说:
“甲骨者,龟甲与兽骨也。其刻辞则殷商贞卜之辞也……出土之地及发现之人,皆可得而考也。1899年,王懿荣得若干枚于估人之手,珍秘不以示人。”
同时,容庚在《甲骨文字之发现及其考释》一文中也说:
“甲骨文字发现见于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之小屯中,东西北三面,洹水环焉,殆《史记·项羽本纪》所谓‘洹水南殷墟上’所谓‘河甲城市’者是也。……清光绪二十五年,始出见于世。其文字刻于龟甲兽骨上,估人客携至京师,售于王懿荣……”。
此后,还有郭沫若在《卜辞出土之历史·序》中说:
“甲骨这件至可珍贵的古物的发现,却被当时的显贵福山王懿荣所发现购买……。”
还有王维朴在《东武王氏商盉堂金石丛话》中指出:
“光绪乙亥发现甲骨文,族伯文敏公定为殷商贞卜文字,彼时先君亦收得数百枚,甲骨始显于世……”
甲骨学著名学者胡厚宣先生说:
“殷商甲骨和西域汉简、内阁大库并称本世纪中国学术史的三大发现。正是甲骨文的发现,直接导致了对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墟发掘,为中国考古学家震惊中外的成就,其重要性可以同希腊的特洛伊遗址的发现相媲美,后者使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由虚构变为事实,前者则将古史料和地下出土物相结合,把中国信史提早了一千多年。
殷商出土的丰富的铜器、玉器、骨器、陶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而出土的大量甲骨文使得中国文字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在世界上这种数千年来一脉相传的文字体系只有在中国汉字中才能找到。
王懿荣作为甲骨文的首先发现者、断代者、收藏者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王懿荣集》齐鲁书社)。”胡厚宣先生在1989年给王懿荣纪念馆开馆题辞中称王懿荣:“甲骨之父·开山始祖”。
全国政协副主席、夏商周断代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人宋健同志说:
“发现甲骨文,肯定了商代的存在和年代,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大突破。王懿荣是公认第一位发现人。本世纪初历史学家们对商代研究概基于此,成为今天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起点……”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说:
“王懿荣得到人们的纪念和崇敬,有着双重的原因。他是清末著名学者,又是杰出爱国主义者。就爱国主义而言,王懿荣有明确的行动表现。甲午(1894)中日战起,他再三上疏,力请朝廷停止靡费,任用贤人,随即亲回胶东故里,筹备团练拒敌。庚子(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两宫西逃,他作为京师团练大臣,抗志不辱,率眷自尽,事迹彪炳,在中国近代史上早有定论。
王懿荣学术方面贡献,最重要的自然是发现甲骨文一事。甲骨文的发现研究,重新确定了殷商一代的历史,把中国的文明追溯上推千年,并导致了殷墟的调查和发掘,使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生根发育,这不仅是中国考古学史,而且是世界考古学史的重大事件。……
最早的记载,应推1903年刘鹗的《铁云藏龟》。刘鹗与王懿荣有直接交谊,发现甲骨时在北京,王懿荣死后其甲骨主要由他收有。……
刘鹗所述是王懿荣收藏甲骨的情况,还不是他开始发现甲骨,这由刘鹗的友人罗振玉1910年《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可以证明。……足知王懿荣始得甲骨在1899年,消息切已传至江南(罗当时在上海)。
1925年,与罗振玉有密切关系的王国维在清华研究院作题为《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的演讲,其中说:甲骨‘光绪戊戌(1898)、己亥(1899)间始出于河南彰德府(即安阳)西北五里小屯。……初出土后,潍县估人得其数片,以售之福山王文敏公(懿荣),文敏命秘其事。一时所出,先后皆归之。庚子文敏殉难,其所藏皆归丹徒刘铁云(鹗)。’
以上三人的叙述彼此可相补充。看来1898至1899年间,殷墟有甲骨出土,为潍县古董商所见,1899年以数片售予王懿荣。1900年,王懿荣又从商人处收得数量较多的甲骨。
殷墟出土甲骨不始于1898年至1899年间。1911年,罗振玉派其弟罗振常赴殷墟调查,所作《洹洛访古游记》详细记录了当时了解的有关情事:‘此地埋藏龟骨,前30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田,忽有几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画,且有作殷商者,不知何物,……土人因目之为龙骨,携以视药铺。药物中固有龙骨、龙齿,今世无龙,每以古骨充之,不论人畜,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得数钱。’这表明当地过去已出土过甲骨,以及甲骨为古董商人所见,都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发现’,因为他们对甲骨的文物性质和价值都不能有所认识。……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曾引到王襄1957年给他的信,说明1900到津的潍商是范寿轩,1899年去的则是范维卿。1933年加拿大学者明义士在《甲骨研究》讲义里说:“最初发现的甲骨都是经过潍县范氏的手,范氏知道最详’,……范氏商人可称甲骨发现一事的重要证人。
明义士亲自与范氏商人交谈,记录下范氏的回忆。在《甲骨研究》中,我们看到转述范氏1914年讲的这样一段话:‘1899(己亥,光绪二十五年),有学者名王懿荣(字廉生,谥号文敏)到北京某药店买龙骨,得了一块有字的龟版,见字和金文相似,就问来源,并许再得了有字龙骨他要,价每字银一两。回家研究所得,王廉生是研究甲骨的第一人。当年秋,潍县范氏又卖与王氏甲骨12块,每块银二两。盖范氏在北京听说王氏之事,便到彰德得了12块,回北京卖与王氏。1900(庚子,光绪二十六年)春,范氏又得800块,亦卖与王氏。其中有全龟甲一壳,文52字。’
范氏所说,不少地方与前引学者的叙述基本相合,比如1899年卖给王懿荣12块,即王国维讲的数片;1900年春所得800块,即刘鹗所称范姓客走京师,王懿荣厚值所留。所谓‘全龟甲一壳’,也便是王襄所提到的‘全甲之上半’。
值得重视的是,范氏回忆中有一个情节是其他材料没有的,即王懿荣在北京某药店买龙骨,发现一片有字龟甲,范氏才把一些甲骨售给王懿荣。这是身临其境者在14、5年后追述的,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地方。
因此,王懿荣买龙骨一事并非空穴来风。不过一般流传说法来自1931年《华北日报》画刊登的汐翁《龟甲文》,这不是严肃的学术文章,所云细节显系自范氏一类传闻夸大渲染,谬误不实,此处无须征引。
这样,我们所得到答案是:
一、甲骨文是由王懿荣第一个发现的。
二、王懿荣在北京药店龙骨中发现有字龟甲,鉴定为古代文物,开始了甲骨的收藏。
三、时间为1899年。
……
作为甲骨文的发现者和最早收藏家,对于王懿荣来说,绝不是偶然的。他从青年时起,即对金石古物抱有浓厚的兴趣,著述颇丰,具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丰富的鉴定经验。时到清末,一批闻名的金石学者,如陈介祺、潘祖荫等,均已故去,吴大虽活到1902年,也不在京师。刘鹗、罗振玉等崭露头角,但比王懿荣年轻得多。1899年在北京,王懿荣实在是最有声望的金石学家。这使他一见有字甲骨,即敏感地把握到其重大价值,也有机会广为收藏。……”(李学勤《王懿荣集》序,《齐鲁书社》1999年版)
(关于李学勤所提到“其中全壳龟甲文52字”,1976年4月,山东省福山县古现镇李家村在整修水利时,发现一墓,上书:皇清诰封资政大夫天津候补道王公讳崇烈汉辅之墓。村民打开棺材,发现王崇烈身上放一全壳龟甲,上面写满文字。只是可惜,因当时场面混乱,被村民踩碎。如今有当时在场参加掘墓许多村民能证明此事。作者注)
著名甲骨文学者、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先生说:
“王懿荣,山东福山人。《清史稿·王懿荣传》谓:‘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潘祖荫并称其学’,是我国清末著名的金石学家。
王懿荣于光绪庚辰(1880)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侍郎。他在《天壤阁杂记》中说:‘天下之地,青齐一带,河陕至汉中一路,皆古董玩也,余过辄流连不忍去。’他1881、1882年曾于为官任上,在山东、陕西、四川等地大力搜求古代文物。《王文敏公年谱》光绪二十三年丁酉条记:‘公性嗜古,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均稽年代,补证经史。搜先达所未闻,通前贤所未解。’王懿荣为官清廉自律,为购藏珍贵文物,不惜典当举债。因他‘固未尝一日有巨资,处极困之时,则典衣以求之,或质他种以备新收。至是以居丧奇窘,抵押市肆至百余种,然不愿脱手鬻去也’。王懿荣搜求文物之苦心,跃然于‘年谱’的字里行间。
正因为王懿荣刻意搜求,其所藏文物名品甚多。‘所藏三代器50余种。汉铜器有阳信家铜镂,晋城阳王君神道,刘宋熊氏石造像,梁刘敬造像,萃车马庚都大,皆好古家希见之品’。‘藏古瓦有琅琊台所出千秋万岁瓦及羽阳万岁、朝阳望等奇品。古砖有永元七年画像砖,为前人所未见者。’王懿荣收藏和研究了很多古代文物,又常与当时的著名金石学者陈介祺、潘祖荫、吴大、胡石查等切蹉交流,因而在古文物鉴定和古文字学的研究方面有精深的造诣。王懿荣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古泉精选》、《天壤阁杂记》、《翠墨园语》及《王文敏公选集》等八卷等。
正因王懿荣对金石文字有较为精深的研究,所以1899年才第一位发现并有意识购藏甲骨文,开辟了我国学术史的新纪元,把我国的信史提前1000多年。在我们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并为甲骨学研究取得光辉成就而欢呼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王懿荣为甲骨学研究所作出的开拓性的贡献。我们要弘扬王懿荣创造精神,再创甲骨学研究新的百年辉煌!
王懿荣不仅是一位金石学家和甲骨学研究鼻祖,还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的伟大爱国者和反对侵略者的民族英雄。1895年1月,日本在甲午海战后,继续攻陷山东荣成,并包围了北洋水师基地威海卫。当时在京任职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投笔从戎,‘以回籍办团练入奏’。后因《马关条约》签定,王懿荣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的壮志未酬。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身为办理京城团练大臣的王懿荣以身殉国,成为一位名垂青史的伟大爱国主义者,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王宇信《王懿荣集》序,《齐鲁书社》1999年版)
自光绪二十五年(1899)下半年,古都北京古玩行里传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国子监祭酒王大人高价收购带字的甲骨,王懿荣开出了每板“价银二两”的天价,并且绝无食言。在高价的诱惑下,古董商纷纷从自己的渠道大量收购甲骨,再以每枚二两银子的高价转卖给王懿荣。就这样,不到一年时间里,王懿荣就收购了有字甲骨1500余片(中央电视台《神谕之骨》1999年版)。就在王懿荣正在深入研究这些龟版的文字,而且这些文字真相被逐步揭开之际,中国发生了一场历史巨变。第二年,农历称为庚子(1900)之变爆发,西方列强组成八国联军一齐攻入北京。无计可施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逃离北京,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他招募和训练了数千名乡勇,但这一丁点准军事力量实无回天之力,在得知北京陷落、帝后逃亡的消息后,王懿荣见大势已去,便携带夫人、大儿媳投井自尽,毁家纾难,壮烈殉国。令人遗憾的是,甲骨文字的研究便束之高阁了。但令人高兴的是,甲骨不再会被人们当成中药,而是成为古玩行中的头等宝贝,秘密收来藏去。
几年后,八国联军陆续撤离北京,政局暂时稍稳下来。当时的清王朝,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几乎没有什么人再去关心研究甲骨文的事情。王懿荣死后,为了还债,他的次子王崇烈将青铜器、字画、甲骨片分别卖给了王懿荣生前几个好友,甲骨文1000余片卖给了好友刘鹗。
刘鹗(1857-1909),原名孟鹏,字铁云,又字公约,别署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久居淮安,光绪十四年(1888)赴河南参与治理黄河。光绪十九年(1893)升任知府。后开始筹办洋务。光绪末年为逃避清廷查办,逃亡日本。后因八国联军入侵时盗卖仓米给联军及外国人,在南京被捕,流放新疆。1909年病逝于迪化(今乌鲁木齐)。精通算学、乐律、治河、喜金石碑版,为早期收藏甲骨文者之一。有《老残游记》、《铁云藏龟》、《铁云泥封》等著述传世。
刘鹗在儿女亲家罗振玉的怂恿下,开始对王懿荣收藏甲骨进行了研究,他在《铁云藏龟》自序中,解释了几条卜辞中至少涉及四十个单字,今天可以证明其中三十四个是正确的。
当刘鹗的《铁云藏龟》问世后,还引起了一个不得志的人的好奇,此人自此便无意于仕途,着手接着研究甲骨文,他就是浙江瑞安人孙诒让。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同治六年(1867)参加了丁卯科浙江乡试中举,授刑部主事。后专意研究古学。晚年在温州师范学堂任主讲,并任浙江教育会长。著有:《契文举例》、《周礼正义》、《古籀余论》、《籀庼述林》等著述传世。
孙诒让用了几个月的工夫,以其独到的经学功底,写出了甲骨文第二部著作《契文举例》两卷十篇共五万余字。他与王懿荣关系密切,至今在浙江温州玉海楼瑞安孙诒让纪念馆里,还悬挂着王懿荣为其题写的匾额“百晋陶斋”,可见王懿荣对这位后继人的看重,也称得上是慧眼识才。
《铁云藏龟》原本墨拓不精,又有不少伪刻(刘鹗收藏中有不少假货),孙诒让凭着无比的耐心和渊博的学识,先后又猜出了贞、乘、羌、省、赵、周、弱、复、易等约100多个常用字。
孙诒让的《契文举例》完成后,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大规模印刷。可是作为朴学大师的他,首先和刘鹗一样,毫不动摇地坚信王懿荣的推断:认为甲骨之上的文字应该和上古三代中的商朝有很大关系。
继孙诒让之后,罗振玉凭着过人的智慧,开始介入甲骨文研究,自此,甲骨文研究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言,号雪堂。秀才出身。浙江上虞人,久居江苏淮安。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上海创办《农学报》,反对戊戌变法,后从事教育工作,创办东文学社。光绪二十六年(1900)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次年去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任江苏师范学院学堂监督、京师大学堂监督。曾整理清廷内阁大库档案,搜购大批甲骨。辛亥革命爆发后,逃往日本,潜心整理研究甲骨。1924年应清廷溥仪所召,入值南书房,与王国维一起检点宫中器物。同年十一月,助溥仪逃入日本使馆。1925年在日本使馆的帮助下,将溥仪秘密送往天津。九一八事变又积极参与制造伪满洲国活动。1933年任伪满洲国监察院院长。1937年退休。1940年病死在旅顺。著有《殷墟书契前编》、《后编》、《殷墟书契考释》和《流沙坠简考释》等。
罗振玉是第一个将甲骨文出土地点弄清楚的人。
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罗振玉开始着手收购及研究甲骨,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后来被誉为国学大师的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秀才出身。早年结识罗振玉,在东文学社学习外语、哲学、文学等。光绪二十七年(1901)赴日本留学。次年,回国在南通、苏州等学堂讲授心理学、伦理学、逻辑学。后赴北京任学部图书局编译名词馆协修,从事中国戏曲和词典研究。辛亥革命爆发后,避居日本。后从事考订中国古代史料、古文物、古文字学、音韵学,并致力研究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和历代石经的考释。1916年回国,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通讯导师。1922年任职于溥仪的“南书房”研究故宫所藏文物。1925年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1927年6月投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自尽。著有《人间词话》、《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古金文考释》、《观堂集林》,并编有《静安文集》等。
王国维是第一个对甲骨文进行缀合工作的人,甲骨因为年代久远,很多是以碎块的形式出土,王国维从几千片甲骨的小片中找出同一块的粘合在一起,形成能够读通读懂的大段文字。直到今天,他的研究方法依然值得学者们借鉴学习。
1927年,中国刚刚结束内战,新的政府建都南京,第二年,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筹备之初,一个30出头的年轻人,从师于甲骨文大师王国维,他为人聪明灵活,勤奋好学,几年时间里,成为研究甲骨文的一流学者。他就是董作宾。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河南南阳人。1918年入河南育才馆,开始学习甲骨文。1923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院,从事甲骨文研究。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中州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28年入中央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殷墟的调查发掘工作。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去台湾,曾在台湾创办《大陆杂志》,后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63年在台湾病逝。著有《殷历谱》、《董作宾学术论著》、《平庐文存》等。
董作宾是我国对甲骨文出土地河南安阳进行现代意义上科学考古发掘的第一人。
新中国成立后,甲骨文研究人才辈出,杰出人物当数胡厚宣先生。
胡厚宣(1911-1996),河北省望都县人。1928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0年入史学系学习。1934年至1935年,毕业分配到历史语言所考古组,参与河南安阳甲骨文发掘及整理的研究工作。历任研究所研究员,成都齐鲁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主编《甲骨文合集》获国务院古籍小组奖励及1987年吴玉章奖金特等奖,著述《甲骨文商史论丛》一、二、三、四集,获全国学术审议会著作发明奖。著有《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殷墟发掘》、《甲骨年表》、《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甲骨续存》、《甲骨文续存补编》等20余部。被国际学术誉为“甲骨文研究第一人”。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标志着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之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学术中蔚为大观的金石学,在西方考古学理论和知识的影响下,其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目的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十九世纪后半世纪的古物的出现与研究较之前有了显著不同之处,即:一、古物范围扩大。北京所谓金石学已不能包容这些新出现的古器物,金石学的范围实际上已发展为古物学。二、品类的专业化。附隶于金石范围的一些古物,如陶俑、砖瓦等,至此已各自独立地发展为分门别类的搜集与研究。如甲骨学就是一例。因此,自王懿荣1899年发现甲骨文以来,1903年第一部甲骨著录《铁云藏龟》的出版和1904年第一部考释文字研究著作《契文举例》的完成,标志着甲骨文走向中国学术界和研究的开始。其后,又经过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的努力,甲骨文研究经历了说文字、断句读的阶段并进行了更深的研究。
而王国维在罗振玉之后,不仅在1917年完成了《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著录甲骨并做有考释,而且还在文字考释的基础上,完成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把甲骨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文字时期”进入了“史料时期”。
罗、王之所以取得巨大成绩,处在甲骨学研究“革创时期”的最高峰,正是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才有后来大量的收藏甲骨,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实物和史料;才有了对中国古文字更新的认识和研究,使得中国古文字更加古老和完善,才有了一脉相承的完整文字体系;才有了文字的起源,结束了“小学”及《说文解字》文字意义上的使命;才有了中国上古三代的历史史料;使得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更加完整,更加具体,更加丰富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可以说,甲骨文的确认,不仅震惊了中国,而且也震惊了世界!使中国的历史学、古文字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而且在考古学、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上,都有着重大意义。甲骨文被发现,这在当时是有何等胆识和眼力。假如没有深厚的金石文字学的鉴定力是难以确认的;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一扫当时对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疑古之风,为开拓我国考古学、历史学、殷商学以及夏、商、周三代断代史起着开创性的作用。
有关甲骨文发现一事又添新说,2007年余去潍坊访问好友邓华,他拿出2002年《寻根》杂志第五期发表的文章《甲骨文发现史上另一桩公案》,原来潍县往京师送甲骨者远不止范维卿(清)字缉熙等一拔人,还有他的宗亲族人范椿青,字寿轩……原来,范椿青见范维卿(清)卖给王懿荣甲骨(每字二两银子)发了财,他也随其后到河南安阳弄了一批甲骨,因回到潍县,走东路进京,误将天津认为北京,见到了王襄、孟定生等人,误以为是王懿荣,便哄抬价值,一字三两银子,才有王孟二人买不起……后来,范椿青见找的人不对,又到了北京,才找到了王懿荣……真可谓:众说纷云,合浦珠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