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百首译注评-白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白朴(1226—1306后)字仁甫、太素,号兰谷先生,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后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其父亲白华与元好问交情密切,白朴曾得元好问真传。学问渊博,文采很好。为人孝悌,道德高尚。杂剧、散曲均有名篇。和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汉宫秋》是其杂剧代表作。今存小令三十七首,套数四套。

    [仙侣]寄生草·饮

    白朴

    长醉后方何碍①,不醒时有甚思?糟醃②两个功名字,醅③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④。不达时皆笑屈原非⑤,但知音尽说陶潜是⑥。

    【注释】

    ①碍:妨碍,牵挂。②糟:用酒糟腌制。③醅:没有过滤的酒。④曲,即酒曲。虹霓志:远大理想和志向。⑤不达句:本句意谓不显达的人都嘲笑屈原投江自杀是想不开。⑥陶潜:即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坚决归隐的人。

    【译文】

    长时间的大醉后又有什么牵挂,人在大醉未醒时还会有什么忧思。用酒糟腌制了功名两个字,用浊酒淹没千古兴亡的事,用酒曲掩埋了万丈雄心壮志。在没有显达的时候都嘲笑屈原不对,只有真正的知音全都说陶渊明正确无比。

    【评析】

    中国古代文人不关注国家命运和政治的人很少,这大概是儒家“以天下为己任”思想长期侵润的原因,也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孕育的人格。但经常会遇到国家政治极度黑暗而理想无法实现,甚至找不到报效国家报效百姓的途径,内心便极度焦躁忧愤,于是便借助酒来麻醉痛苦的神经,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中这类作品特别多。白朴的这首小令也是如此,因此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是“强为旷达”,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可以从反面见意,即只要不醉就有无限的牵挂,只要清醒就会有深深的忧思。李白的“但愿长醉不愿醒”,辛弃疾的“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功夫”是同一机杼,都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情绪的宣泄。“糟醃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三句鼎足对极其精彩,内容方面紧扣题目,要用酒糟、浊酒、酒曲来腌制、淹没、掩埋掉一切功名之心、是非之心和理想志向。恰恰说明作者具有强烈的功名之心、是非之心和理想志向,否则何必这么辛苦地用酒来麻醉神经呢?形式上是精彩的鼎足对,语言、句式、结构都很严谨。前两字“糟醃”、“醅淹”、“曲埋”都是主谓结构,中间两个字“两个”、“千古”、“万丈”都是数量词,最后三个字又都是偏正结构。如此三句鼎足对是元代文人的发明,而且运用很熟练。“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大有深意。其实作者潜台词说,那些没有显达过的人才会笑话屈原不对,即如果显达过就不会嘲笑屈原了。而显达不但是仕途,还有见识和学识,没有显达过,没有见识和学识的人便无法理解屈原巨大的无以排遣的忧愤,因此这种嘲笑是低层次的,浅薄的。而只有真正的知音才会理解陶渊明坚决退隐的高明。仔细体会,便可以隐约感受到作者郁积在内心深处的大志和人生理想寻找不到实现途径的忧伤、愤慨、无可奈何的情绪。可知这是一首表面柔婉旷达而内在激越感伤的小令。

    [中吕]阳春曲·知几

    白朴

    知荣知辱①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②。闲袖手③,贫煞④也风流。

    【注释】

    ①知荣知辱:语出老子《道德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②淹留:逗留、流连。③袖手:抄手,即将双手放在袖子里的悠闲姿势。④煞:很、非常。

    【译文】

    我清清楚楚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但紧紧闭上口,我明明白白知道谁是谁非但也不表态只是暗点头。就在诗书这些故纸堆里观赏品味和先贤古聖来交流。没有事情时抄手闲庭信步随便漫游,就是再贫穷也幸福也算是人生真风流。

    【评析】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声的艺术表白,所以要真正读懂作品的内在情感和思想就必须了解作家的生平,了解的越多越透则越容易把握作品。这首小令便是白朴处世哲学的宣言,看似消沉的字句中有一种顽强的自我人生独立的骨梗之气。白朴出生在金末元初天下动荡不安的时代,父亲白华是金朝高官,曾经有过降宋,后来再降元的经历,仕途起伏很大。白朴一家和这一时期的大文人元好问交情很密切。他在晚年时有机会进朝做官但他都坚决放弃,因为他理性地看到政治的风险和官场的黑暗,于是便隐居在家,在诗书的阅读和写作中来寄托自己的乐趣。当时,南御史台的朋友曾经推荐他出仕,他写作一首《沁园春》词委婉拒绝,下阙说:“越人不用殷冠,怕机事缠头不耐烦。对诗书满架,子孙可教,琴樽一室,亲旧相欢。”可以说是这篇小令的注脚或者算是另一种表达。

    “知荣知辱牢缄口”,化用《道德经》中的“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的话,但不是重复,而是强调自己知道什么是荣辱但不说破,是为了明哲保身,而且有时候很难说清楚什么荣辱。“谁是谁非暗点头”和前句同样,明明知道是非但就是不能说破,同样是明哲保身,同样是有些事情难于判断是非。在那种危机四伏,政治环境极端险恶的时代,这种做法确实也是一种智慧。孔子就曾经说过:“邦无道,危行言孙”的话,即当社会政治极度黑暗恐怖的时候,说话一定要注意。“孙”是“逊”的异体字,说话要谦和低调,否则便有危险。“诗书丛里且淹留”,既包括阅读古代诗书,也包括自己创作诗书。“闲袖手”是悠哉游哉之闲适情态,最后的“贫煞也风流”是借用元好问[阮郎归]中“诗家贫煞也风流”一句,但完全融入到自己作品的意境中,表现其孤高自傲的士人风骨,很有一种伟岸的气质。

    [中吕]阳春曲·题情

    白朴

    从来好事天生俭①,自古瓜儿苦后甜。奶娘催逼紧拘钳②。甚是严,越间阻越情忺③。

    【注释】

    ①好事:这里指男女情事。俭:贫乏,引申为受挫折。②拘钳:拘束、钳制。③间阻:从中阻拦。情:情投意合。,高兴,适意。

    【译文】

    从来都是好事天生就困难,自古以来瓜儿都是先苦而后甜。奶妈子紧紧催逼看管拘束和钳制得实在严,真是实在太严,但是她越看管拘束阻隔就感觉见面时心里更幸福和喜欢。

    【评析】

    白朴一共写作六首题为“题情”的小令,这是第四首,表现出作者散曲作品质朴、坦率、真纯、明快的语言风格,深得民歌的神髓。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前句中的“好事”就是指男女爱情,这在元曲中常见,白朴也经常这样用,无须举例。后一句是元代文人习用语,多做比喻,这里便是把爱情比喻成“瓜”要先苦后甜。这种比喻又是生活常识,贴切而自然。“奶娘催逼紧拘钳”,奶娘是贵族家雇佣的服侍儿女生活同时也负有一定的兼管和教育责任。这样的角色往往成为维持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故在古代戏曲中常常被描绘成被嘲讽的对象。“催逼”还有许多潜台词,肯定是少女和恋人见面的时候,奶娘催促逼迫其快点分开。“拘钳”则是拘束管制,“钳”字很重,可以看出奶娘几乎是寸步不离地看管着,非常严厉。而这正是爱情受阻的关键。“甚是严,越间阻越情忺”,仿佛是宣言一般,前面的“甚是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有点儿不屑一顾的味道。不就是严厉吗,有什么,越受到阻隔的爱情在得到一点儿满足时便会感觉分外的幸福甜蜜。这也是对前面“瓜儿苦后甜”的回应。其实,仔细想,还真是如此,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受阻隔的爱情一旦成功更甜蜜。在通俗浅显的语言中实际蕴含着人生重要的体验和哲理。

    [中吕]阳春曲·题情

    白朴

    笑将红袖遮银烛,不放①才郎夜看书。相偎相抱取欢娱,止不过迭②应举,及第待如何?

    【注释】

    ①不放:不让。②迭:耽误。

    【译文】

    笑呵呵地用宽大的红袖遮住银蜡台上的蜡烛,不让有才的郎君在深夜读书。我们应该相互依偎相互拥抱相互尽情欢乐,只不过是耽误了参加科举,即使及第又能有什么?

    【评析】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风景的小品,只截取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和女子的话,读书的郎君不过是个配角,一句台词也没有。“笑将红袖遮银烛,不放才郎夜看书”是一个特写镜头,美人微笑着用红色的衣袖遮挡住蜡烛而不让男子在夜晚读书。乍看是个不通情理有点刁蛮的女性,因为在正统思想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多数是“红袖添香夜读书”的镜头,是女子陪伴并鼓励男子刻苦夜读。最后结果是在妻子的鼓励下,男子奋发图强,焚膏继晷而一举夺魁,然后夫贵妻荣,大团圆结局。但这位美人却反传统,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更高于什么进士及第之类。“相偎相抱取欢娱”这句话不明确,不知是女子说的还是实际的举动行为,但如果从现实生活的经验和作品中内在逻辑的趋势,应该是女子的话,为后面的话提供前提。即我们现在就尽情亲爱,尽兴欢乐,这不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吗?我们这样虽然耽误你一点儿时间,“止不过迭应举,及第待如何”?只不过就是耽误你科举考试了,但是即使你及第又能怎么样?潜台词是说,即使及第也未必有我们现在如此的恩爱、亲爱更幸福更快乐。何况即使你努力夜读,恐怕也不一定能够蟾宫折桂。元代科举考试本来就极不正常,前期更是如此,尤其是白朴生活的年代,科举考试时有时无,没有一定的年份和一定的章法,故知识分子通过读书科举的道路进入仕途极其艰难,这也是元代前期知识分子精神生活极度苦闷的重要原因,于是他们便把眼光投向异性知己,故其感情都很丰富,将将爱情生活看得高于功名利禄,高于金榜及第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这篇小令的主题便显示出这一点。

    [中吕]阳春曲·题情

    白朴

    百忙里铰①甚鞋儿样?寂寞罗帏冷篆香②,向前搂定可憎娘③,止不过赶嫁妆④,误了又何妨?

    【注释】

    ①铰(jiǎo):剪的口语化。②篆香:古代一种香做成圆盘形,称篆香。又,香烟盘旋上升的形状如篆字,也可称篆香。③可憎娘:可恨的姑娘,是爱称。④赶嫁妆:赶制嫁妆。

    【译文】

    这么忙的时候你还剪什么鞋儿样?寂寞的罗帏里已经冷落了篆香。向前紧紧搂住可爱的姑娘,我们应该抓紧这美好的时光,尽情尽兴欢乐恩爱共同沐浴爱河爱江,最多不过是耽误你赶制嫁妆,耽误了又能怎么样,又有何妨?

    【评析】

    元代散曲的创作主体便是当时社会上数量很大的文人。南宋灭亡后,这批人人生的道路立即陷入迷茫的状态,几乎用半生刻苦努力学习的传统文化的学问和满腹经纶没有了用武之地,只能转向基层的文化需求,因此元代文学很快平民化世俗化,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感情需求的作品便大量涌现。热情、泼辣、坦率、直白的风格逐渐出现,而且这类作品很多。本篇便是这种风格的小品。

    “百忙里铰甚鞋儿样”,很明显是男主人公的话,“铰”是北方方言,就是剪的意思。一句话告诉读者,女子正在剪“鞋样儿”,就是正式做鞋前的纸样子。连鞋样儿还没有,距离做鞋实在太远了。所以女子是真忙还是假忙就值得琢磨了。好像是故作姿态的意思。“百忙里”三个字也非常有趣,什么事情这么忙?都在不言之中。“寂寞罗帏冷篆香”,可能也是男主人公的话,意思说时间太长了,连香都要凉了,不能让我再等了。当然作为客观描述也可以,意思上区别不太大。“向前搂定可憎娘”则是动作描写,直白袒露而丝毫不含糊,“搂定”就是紧紧搂住,可见其迫不及待的心情。“止不过赶嫁妆,误了又何妨”是最后的反诘语,表现大胆直白的性格,表现出一对爱侣在婚前急切求爱寻欢的小细节。实写男子,虚写女子,而二人情态毕现,是一对恩爱有加的伉俪。

    [双调]驻马听·吹

    白朴

    裂石穿云①,玉管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③。凤凰台上暮云遮④,梅花⑤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注释】

    ①裂石穿云:形容笛声高亢。②玉管:笛的美称。横:横吹。清更洁:形容格调清雅纯正。③鹧鸪:唐代歌曲有“山鹧鸪”,宋词有“鹧鸪天”,这里既有吹奏这种曲调的意思,还有鹧鸪在风里斜飞的形象。④凤凰台:金陵有凤凰台,相传六朝宋元嘉年间,有凤凰落在此山,于是筑台以记载嘉瑞(见张敦颐《六朝事迹》)。李白有《登金陵凤凰台》诗题咏。又,传说春秋时期秦穆公女儿弄玉和萧史恋爱,二人善吹箫,引来凤凰,二人乘坐凤凰飞去(见刘向《列仙传》)。⑤梅花:唐代歌曲有“望梅花”、“落梅花”。宋代琴曲有“梅花三弄”,这里指横笛吹奏“梅花”曲调。

    【译文】

    横笛的声音有穿云裂石的效果,那名贵的笛子吹奏出的音乐真是优雅高洁。如同霜天中的沙漠那样旷远辽阔,好像看到鹧鸪在风中飞翔身子都在倾斜。又好像凤凰台被那重重暮云遮,梅花被笛声震惊而飘落成为黄昏时的雪。这时候,已经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声声笛声吹落了江楼上的弦月。

    【评析】

    白朴创作一组表现乐舞的小令,分别是“吹”、“弹”、“歌”、“舞”,这是第一首。本曲描绘吹奏横笛时的音乐效果,通过联想运用通感的方式来表现美妙的音色和高超的演奏技巧。

    “裂石穿云”,起笔突兀,用惊心动魄的声音效果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力,是什么声音有如此效果?下面说“玉管宜横清更洁”,“玉管”是美玉制成的管乐器。用一“横”字便限定是笛子而不是箫。俗语说“横吹笛子竖吹箫”,便形象地说出了笛子和箫形制上的不同。“清更洁”是曲调的品质清洁高雅。“霜天沙漠”形容笛声音域的宽广浑厚。第一句“裂石穿云”是从高亢的角度,这句是从浑厚旷远的角度来表现笛声。“鹧鸪风里欲偏斜”既含有鹧鸪天曲调的意思,也有鹧鸪顶风飞翔的形象,还有鹧鸪被笛声吸引而斜身侧耳倾听的意味,故非常生动有趣。“凤凰台上暮云遮”则暗用萧史弄玉吹箫的典故,也有天色黄昏日暮的感觉,暮云又为下句的“梅花惊作黄昏雪”做好铺垫。梅花被震惊在黄昏飘落成雪,想象很奇绝。“人静也”可以想象是笛声逐渐舒缓下来,“一声吹落江楼月”,暗示笛声吹奏一夜,笛声随着月亮的落下而结束。全篇时间顺序是暗线索,不可忽略。“暮云遮”、“黄昏雪”、“吹落江楼月”是逐渐推进的时间,表明笛声吹奏的时间和曲调所表现的效果。“裂石穿云”、“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等一系列形象运用很像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写法,都是通过联想而勾引起读者的想象,需要读者的参与来达到表达效果,很值得品味。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渡口①,绿杨堤红蓼滩头②。虽无刎颈交③,却有忘机友④。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⑤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释】

    ①黄芦:黄色的芦苇。白:水生植物,开白花。②红蓼:水边植物,花淡红色或白色。③刎颈交:即刎颈之交,指生死交情。④忘机友:很纯粹而没有相互利用之心的朋友。⑤杀:通“煞”。

    【译文】

    生长着茂密的黄色芦苇的江岸,在那长满白开满白花的渡口,绿杨树生长在堤岸上,红色的蓼花开放在滩头。渔翁正在那里专心垂钓,他虽然没有那种可以为对方而死的侠义之交,却有毫无机巧之心的淡泊的好朋友。但见那在秋江上自由飞翔的白鹭沙鸥,便是他最相知的没有任何机巧之心的好友。这种清闲潇洒的生活,真可以傲慢藐视那些趾高气扬的万户侯,其实就是不识字的在江面钓鱼的老叟。

    【评析】

    这是一首赞美垂钓式隐居生活的精品,美不胜收。“黄芦岸白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开头两句对仗谨严工丽,写景如画,营造出一个环境。岸边是黄色的芦苇,渡口是白色的花,堤岸上是绿色的柳树,沙滩上是红色的蓼花。这黄、白、绿、红四种明度很高的色彩组合成一幅精美的图画。而这岸边、渡口、堤岸、滩头又是渔父们经常活动的场景。这样就把人物活动的环境简练而生动地描绘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心态马上就会心领神会了。“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三句连读,意义也连贯而下。前两句也是对偶,先退后进,有回环流走的动态之妙。即虽然没有那种什么肝胆相照的刎颈之交,因为渔夫也没有那种事情,当然不需要那种朋友。但是却有丝毫不动心机的朋友。而这种朋友便是最后一句中的“白鹭沙鸥”,这需要体会一下,因为这里写到白鹭和沙鸥绝不是点缀和陪衬。《列子·黄帝篇》载:有人住在海边,与鸥鸟相亲相习。他的父亲知道了,要他把鸥鸟捉回去。他再去海边,鸥鸟便躲开他而不再飞近了。古人经常把和鸥鹭亲近是没有机心的具体表现。前面说的“忘机友”,接着便点出鸥鹭,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用一个“点”字也极其精妙,突出了灰蓝色江面上沙鸥白鹭的色彩,灵动而鲜活。又含有尘世间已经很难找到忘机友了,只有这些鸥鹭才是自己的朋友。黄庚的《渔隐》诗说:“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鹭盟。”可以与本篇对照参考。最后两句点题:“傲杀人间万户侯”的不是什么高人,而就是“不识字烟波钓叟”。这一结尾也有加倍之处,那些不识字的渔夫都可以傲视王侯,如果是回归山林隐居的文士,不就更不把什么万户侯放在眼里了吗?

    白朴生活在元灭金的大动荡时期,他与家人走散,是父亲好友元好问带他逃出汴京,受到元好问的养育和教导。他对元朝的统治非常反感,终生不仕,却依然难以找到一块可以安身养心的净土。在这首小令中,可以看出他极端鄙视那些鱼肉百姓的官吏们。由于本篇作品表达了备受压抑的知识分子的心声,故备受时人的喜爱。后辈散曲家卢挚的[双调·蟾宫曲]就是受此影响创作的,录下全篇以供参照:“碧波中范蠡乘舟,□酒簪花,乐以忘忧。荡荡悠悠,点秋江白鹭沙鸥。急棹不过黄芦岸白渡口,且湾在绿杨堤红蓼滩头。醉时方休,醒时扶头。傲煞人间,伯子公侯。”

    [双调]庆东原

    白朴

    忘忧草①,含笑花②,劝君闻早冠宜挂。那里也能言陆贾③?那里也良谋子牙④?那里也豪气张华⑤?千古是非心⑥,一夕渔樵话⑦。

    【注释】

    ①忘忧草:即萱草,又名紫萱,据说嫩苗可做菜,吃后陶然如醉,故名。②含笑花:生长在南方的一种植物,日出时开花,开花时好像含笑貌。③陆贾:西汉初一位著名辩士,有《新语》传世。④子牙:即姜子牙,辅佐周文王、武王建立周朝,极有谋略。⑤张华:西晋著名文学家,博学多才,极力主张伐吴统一天下。句中豪气便指此。⑥是非心:辨别是非的思想。⑦渔樵话:渔父樵夫闲谈的话题,指普通百姓街谈巷议的逸闻趣事。

    【译文】

    你看看那些忘忧草,再看看那些含笑花,仿佛都在劝你早早就把那乌纱帽挂。哪里还有什么能言善辩的陆贾?哪里还有什么神机妙算的姜子牙?哪里还有什么豪气冲天的张华?千古以来是非优劣的分别心,如今都成为渔父樵夫们茶余饭后说的闲话。

    【评析】

    是入世还是出世一直是古代诗文中咏叹的话题,本曲便是一首劝人远离官场,过一种隐居生活的小令。白朴终生虽然没有当过官,也没有戴过乌纱帽,但是有机会却坚决拒绝,而他也看惯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和凶险,因此这篇小令写得很深刻。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三句是拟人的手法,因为是忘忧草和含笑花在规劝对方应该早点挂冠回家。这里暗用汉代逢萌的典故。东汉末年,王莽篡权,政治混乱,逢萌为了避祸,将官帽挂在长安东都城门,全家逃跑,后世便用“挂冠”作为主动辞官的名词。逢萌挂冠是为了避祸,避祸则早点挂冠为上策。下面用鼎足对的三个排比句式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正确。依照[庆东原]曲谱的调式,四五六三句都是四字,那么这里的“那里也”三个字便是衬字,没有实义,只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但是在这里很有韵味,拉长叹息的语调,加重叹息的语气。使人深思动情。仔细品味,三字中还有这几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叱咤风云的曾经创造过历史的英雄人物如今都在哪里的味道。也为最后两句的议论式收尾做好铺垫。“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千古的是非曲直,得失成败都已经随着历史而远去,只不过是成为渔父樵夫们闲谈的话题而已。应该指出两点,一是这种历史观和表现方式在唐宋文人作品尤其是诗词中比较普遍,故这是对于前代文学传统的继承。陈与义《临江仙》中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张昪《离亭燕》说:“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都与本曲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这里的感叹也有一种无奈在其中,白朴并不是否定历史上那三位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只不过是说现在的历史阶段是没有可能实现那种伟业的。即使实现了又能如何?骨子里还有一种向往,故在感情的深处还有一股忧愤的情怀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