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百首译注评-刘敏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敏中(1243—1318),字端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至元中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权臣桑哥,不报,愤而辞职。后复职,历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集贤学士、河南行省参知政事、淮西肃政廉访使、山东宣慰使、翰林学士承旨等职。晚年因病回归故里。能诗词文,著有《中庵集》。《全元散曲》存其小令二首。

    [正宫]黑漆弩·村居遣兴

    刘敏中

    长巾阔领深村住①,不识我唤作伧父②。掩白沙翠竹柴门③,听彻秋来夜雨。闲将得失思量,往事水流东去。便宜教画却凌烟④,甚是功名了处⑤?

    【注释】

    ①长巾阔领:长头巾和宽领衣服,普通百姓服装。②伧父:没有文化和地位的鄙贱之人。③柴门:木头制的简陋之门。④凌烟:指凌烟阁,古代帝王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高阁,上面供奉功臣的画像,是古代大臣的最高荣誉之一。唐太宗、唐代宗都有过这种举措。⑤甚是:什么才算是。

    【译文】

    穿戴着平民的长长头巾和宽袍大袖的衣服,住在偏僻幽深的小村,不认识我的人都称呼我为粗人。面对白沙翠竹的美景我紧紧关上木头门,彻夜聆听秋夜点点滴滴的雨声。闲暇时把获取和失去的思量又思量,一切往事都如同东去的流水一样渺茫。即便是教人画了像挂上凌烟阁,难道就算是功名的最后归属的地方?

    【评析】

    刘敏中散曲仅留下两首《村居遣兴》,这是第一首。据《元史》本传,刘敏中有两次回乡隐居的经历,一次是任监察御史时,弹劾权臣桑哥,没有得到回报,便辞职回家。一是在至大末年做翰林承旨时,因年老疾病而致仕回乡。从这两首小令的内容和情感看,是第一次辞职回乡时所作,因其中有忧愤之气在。

    “长巾阔领深村住,不识我唤作伧父”开篇点题,自己穿戴很随便的普通服装,住在幽邃偏远的山村,和谐宁静,即无勾心斗角之烦恼,也无送往迎来之喧嚣。因此不认识我的人便称呼我是个大老粗,实际也写出世俗中的势利眼情况,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直到现在也是普遍的现象。这两句既有自嘲之意,也有孤傲不平之气萦绕其间。“掩白沙翠竹柴门,听彻秋来夜雨”两句则写自己的行为而暗启后半篇。“掩白沙翠竹柴门”句式有些晦涩难懂,必须解释一下。这不是倒装而是跳跃,实际的句式是“掩柴门不见白沙翠竹”,即白沙翠竹这样美丽的景致自己也无心观赏,终日把门关上而把一切美景都关闭在外面。这种自我封闭的精神状态正好说明他在朝廷政治斗争中失败后的忧愤心态,这彻夜听秋雨之声。彻夜听雨便不可能不想事,于是便引出后面的“遣兴”。

    前面四句写“村居”,后面四句则写“遣兴”,完全扣合诗题。“闲将得失思量,往事水流东去”,只有闲暇时才能冷静下来仔细思索过去事情的得失,至于具体内容应该就是参与朝廷政治斗争中的利弊得失,即弹劾桑哥之举到底值得还是不值得。其实在政治斗争中有时候成败得失真的很难说,天地间有是非,有正义与非正义,但正义失败的事例也太多了。在这种时候是否纠缠进去有时候需要一定的智慧。但刘敏中当时在监察御史任上,是应该表态的。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如同流水一去不复返了。“便宜教画却凌烟,甚是功名了处”是思量的最后结果,即使是上了凌烟阁,又能如何,就代表该人如何如何了吗?未必。即使是当时认为定论的所谓功臣后世也许同样被贬谪,桑哥就曾经得到过忽必烈的特批而刻了功德碑。而刘敏中写这首小令时可能正是桑哥建功德碑的时候,这样就太了不起了。这种观点是非常深刻有历史认识价值的。秦桧当年也曾得到宋高宗赐的匾额“一德格天”,但后世却遗臭万年。所以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太尖锐深刻了。故这首小令有很强的政治意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