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百首译注评-马致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早年热中功名,但仕途偃蹇,久不得志。漂泊二十余年后才进入仕途。官场的黑暗及元朝统治集团推行的种族歧视政策,使他不满现实。他受道教影响也较深,故走上消极避世的道路,五十岁就离开官场,归隐山林。他生活在杂剧创作最兴盛的时期,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后世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创作也有很高的成就,有“曲状元”之称。其杂剧多逃避现实,向往仙道之作,也有对当世不满的情绪。散曲多抒写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哀及消极避世的情怀,也有描写自然风光及愤世嫉俗之作。其作品多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格调清新自然,颇为世人所称道。著有杂剧十五种,今存六种,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近人任讷所辑《东篱乐府》一卷传世,有小令一百〇六首,套数十七套。

    [仙吕]青哥儿·正月

    马致远

    春城春宵无价,照星桥火树银花①。妙舞清歌最是他②,翡翠坡前那人家③,鳌山下④。

    【注释】

    ①星桥:桥两边有许多彩灯交相辉映,如星光闪烁,故曰星桥。此句出自唐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②妙舞清歌:舞姿优美绝妙,歌声清亮出众。③翡翠坡:长满绿草的山坡。④鳌山:古代传说海上有巨龟背负神山。后世每逢灯节,即仿其形,把许多彩灯扎架起来,供人观赏,谓之鳌山。

    【译文】

    春天城市里元宵佳节的夜晚真是销魂,桥的两边火树银花照耀得如同白昼一样真是精美绝伦。清脆的歌喉美妙的舞蹈最出色的就是她,住在青草坡前的那个人家,如今尽情表演在鳌山之下。

    【评析】

    元宵节的晚上,火树银花,车水马龙,人们尽情享受着节日的欢乐。作者也不肯错过这无限宝贵的美好时光,随着欢乐的人群到处游乐观光。在整个节日歌舞表演的中心——鳌山的下面,众多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子正在唱歌跳舞。在这群星荟萃的场合,一个女子的表演特别突出,那歌声真是太清亮了,那舞姿真是太优美了,作者一眼就认出来了,原来就是她,是住在绿山坡那个小院里的姑娘,正在鳌山下尽情地表演着。作者不由自主地耳热心跳,一阵激动。小令至此戛然而止,余韵悠悠。作者与这个女子到底是什么关系,是普通的一般认识还是非常要好或有恋情,均未点破,留给读者去想象补充。马致远在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市任职将近二十年,但一直是沉沦下僚,是任人驱使的小官吏,可能也不能带家属而是独身,在元宵节这样热烈的场面中,欣赏美景佳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小令写景从大到小,由远及近,最后聚焦到鳌山下表演的那个人身上,很有层次感和动态感。

    [南吕]四块玉·恬退

    马致远

    绿水边,青山侧,二顷良田一区宅①。闲身跳出红尘外②。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③。

    【注释】

    ①一区宅:一所宅院。②红尘:俗世社会,一般指官场。③归去来:指归隐田园。晋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时曾赋《归去来辞》,表现归隐的决心和乐趣。

    【译文】

    在绿水青山的旁边,有两顷好地和一所住宅,就可以过上温饱的生活而清闲自在,就可以跳出滚滚红尘之外而悠哉游哉。等到金秋季节时,紫色的大蟹肥美,黄色的菊花盛开,这就是神仙一般的生活,怎么能不回到田园来。

    【评析】

    这首小令抒写归隐田园的乐趣。“绿水边,青山侧,二顷良田一区宅”,开头三句写生活环境的清幽宁静,在青山绿水的旁边,有二顷肥沃的土地和一所房宅,足可以生活了。但是这并不是一般人所能有的生活条件。马致远在官场多年,后来看透官场之龌龊与凶险,便坚决归隐田园。这是很明智的选择,因此他归隐后的生活条件是不错的。其实,人在温饱以上的精神自由便是最幸福的人生,所以,马致远描写归隐生活的小令都很闲适和宁静,是因为他有这种生活体验和内心真正的恬静清闲。“闲身跳出红尘外”是中心句,自己已成为清闲无用之身,自然也就跳出了繁忙喧嚣的尘世社会,离开了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可以过清净闲适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了。应该说,马致远是自觉的退隐,和被贬谪或被流放而被迫过田园生活之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现在,紫色的河蟹最肥,而菊花也开放了。在黄色的菊花前,喝上几盅美酒,吃上几个大蟹,真是神仙过的日子。于是,作者隐居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归去来”是对自己已经过上的隐居生活的高度肯定,并不是才想要隐居。做过官的人再过隐居生活和没有当官经历的人同样创作田园诗,其内在的感受和抒情效果都有差别,因此盛唐诗人又是好朋友的孟浩然和王维山水田园诗中表现出来的主体心境便有差别。马致远这种作品的主体倾向有点儿接近王维,因为他们俩都在官场多年,故即使在田园内心的情绪也比较平和。

    [南吕]四块玉·恬退

    马致远

    酒旋沽,鱼新买。满眼云山画图开,清风明月还诗债。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①才。归去来!

    【注释】

    ①经济:经世济民,即安邦治国的意思。

    【译文】

    刚刚新买来的酒,刚刚新买的鱼。满眼青山绿水如同图画般美丽,清风明月给我送来诗情画意,还清我多年来创作诗文的心意。我本来就是个懒惰散漫的人,又没有安邦治国的能力,干脆就像陶渊明那样回归到田园里。

    【评析】

    马致远是位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他也曾经在官场中沉浮,在大都生活二十多年,他在[双调·拨不断]中说:“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他后期又曾经在江南隐居二十多年。具体时间和情况都难以考索。他生活在元朝统治比较黑暗的时期,故仕途不顺利。因此后期基本是在隐居中度过的。本篇便是抒写其隐居生活的。“酒旋沽,鱼新买”,酒和鱼都是刚刚新买来的,下面有略语,这便是端着酒杯,吃着新鲜鱼肉,然后再观赏自然美景,这不就是神仙过的日子吗?“满眼云山画图开,清风明月还诗债”,承前而来,满眼是如同图画般的青山白云,青山不老,白云自在,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景。与仕途中的送往迎来,胁肩谄笑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更能够显示出隐居生活的乐趣。清风明月也是大自然的赏赐,也正是作诗的材料,可以偿还自己的诗债,实际是自己内心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有欠下他人诗债需要偿还的可能。人生欠债是很郁闷的,但欠诗债、文债则是例外。马致远当代就是大名人,有人向他求诗也是完全可能的,因此“还诗债”也可能是写实的。“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两句是牢骚,政治黑暗时越有能力的人越被排挤,这是一种必然。又无可奈何,故只能故作旷达而已。“归去来”则是最后的表态,马致远后期没有再出仕。应该说,中国古代政治清明的时期是很少的,故埋没了大批人才。如果站在高远的立场来看,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孔子一生在政治主张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举贤才”,着眼点便是如此。

    [南吕]四块玉·天台路

    马致远

    采药童,乘鸾客①,怨感刘郎下天台②。春风再到人何在?桃花又不见开。命薄的穷秀才③,谁叫你回去来?

    【注释】

    ①乘鸾客:指生活在仙境的人。②刘郎:指东汉末年刘晨。传说他和阮入天台山采药,遇到二仙女,结为夫妇,生活美满。后因思念家乡下山。③穷秀才:穷读书人。

    【译文】

    当年进入天台山采药的两个年轻人,无意中遇到仙女而成为仙界中的人。真的埋怨刘郎为什么要下天台山而回到凡尘,从此便再也没有机会成为仙人。即使春风再到,而天台山的仙女又在哪里?天台山的桃花也不再美丽缤纷。唉!两个命薄的穷秀才,谁叫你们回去哩?该!

    【评析】

    马致远共创作十首[南吕·四块玉]小令,每首咏叹一个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这是第一首。用反讽的手段表现对于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厌弃,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敏捷和文学手法的高超。

    刘晨、阮肈入天台山采药遇到仙女,结为夫妻过上神仙生活,后来想家而下山回家。到家后,民间已经过去数百年,子孙已经是第七代。此事出自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但原书已遗失,《天平御览》和《太平广记》都有收录。

    “采药童,乘鸾客”用六个字便最简明地交待故事的梗概,本来是进山采药的两个年轻人,却成为骑凤乘鸾神仙世界的客人。“鸾”也有仙女的意思,那么刘阮的艳福幸福就更令人艳羡。“怨感刘郎下天台”是转折,因为感念并怨恨刘晨下了天台山,待回到人间后见到是“亲旧零落,屋邑改异,无复相识”的萧条冷落的情景,与仙境生活成为强烈的对比。“春风再到人何在?桃花又不见开”两句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态度,仙界不可再入,仙女不可再见,从而顺理成章地埋怨“命薄的穷秀才,谁叫你回去来”,用冷峻的语气多少还有点调侃的味道揭示主题,穷书生们,现实生活不是你们所应该逗留的地方。用神话传说中的故事谴责现实政治以及社会风气的污浊,构思巧妙,语言诙谐精炼。

    [南吕]四块玉·紫芝路①

    马致远

    雁北飞,人北望,抛闪煞明妃也汉君王②。小单于把盏呀剌剌唱③。青草畔有收酪牛④,黑河边有扇尾羊⑤,他只是思故乡⑥。

    【注释】

    ①紫芝路:杜甫《咏怀古迹》咏王昭君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诗句,指王昭君离开时所走之路。②明妃:指王嫱王昭君。汉元帝时将其赐匈奴呼韩邪单于。王昭君貌极美,辞别元帝时,元帝才识其面,深悔之,又不可失信于外人,只好忍痛割爱。后世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很多。晋时,因避司马昭讳而改称王明君,后世遂称其为明妃。③小单于:即指呼韩邪单于。把盏:为王昭君斟酒,表示尊敬友爱。④收酪牛:指奶牛。奶牛产奶可制奶酪。⑤扇尾羊:大扇形尾巴羊。⑥他:指王昭君。

    【译文】

    大雁向北飞,人向北方望,把王昭君抛弃得太苦了呀,那位昏庸的汉代君王。小单于呼韩邪亲自给昭君把盏,还深情地为她“啊啊啊”演唱。青草畔上有能够生产奶酪的奶牛,黑河边上有一群群大扇尾巴的肥羊。可是这些都不能留住她的心,她只是昼思夜想地思念故乡。

    【评析】

    这首小令属于咏史题材,表现对王昭君命运的同情,其中也隐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淡淡忧伤。开头三句设想昭君离开汉宫时的情景。大雁在向北飞,昭君在向北行,人们在向北望。而王昭君就这样被君王抛弃了,抛弃得太苦了。她被人带到了遥远荒凉的塞外,远离了故乡,远离了亲人。一切都是陌生的。尽管呼韩邪单于对她非常宠爱,为她把盏,为她歌唱,尽管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奶牛和肥羊,可还是留不住她的心,她还是在日夜思念着远方的故乡。

    王昭君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个故事本身包含着极为深刻的人生道理,可以引发人们许多思考。王昭君容颜美丽,天下无双,在后宫里更是绝无仅有。可她一进后宫几年,却始终得不到皇帝的召幸。其原因就在于荒唐的皇帝和贿赂成风的腐败风气。后宫美人太多,汉元帝无暇亲自观看选择,就想出一个荒唐的办法,让画家们把后宫的所有美人都画成画,然后他再按照画去选择美人召幸。这就在皇帝和美人之间多设置了一个中间环节,这就是画家。画家的笔能否客观地反映出美人的真实面貌就是个问题了。于是,许多美人看好了这一环节,就纷纷向画家们行贿。受贿的画家们就有意地对那些肯于行贿的美人们进行美化。而王昭君对于这种荒唐的做法很不满意,也坚决不肯向这些贪婪无耻的画家们行贿,其结果就是她被画家有意丑画了。所以,当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索要美人时,汉元帝按照画像就毫不犹豫地把王昭君给出去了。于是就留下了这一发人深省的故事。这一故事本身接触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而正是这些环节最容易出毛病,金钱的渗入,一切弊端的产生,几乎都与这中间环节有关。许多忠臣被谗害,许多忠正耿直的知识分子被疏远,都与此有关。马致远一生不得志,他咏叹这个故事,恐怕也不是单单因为同情王昭君吧。

    [南吕]四块玉·马嵬坡①

    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②,恨不得明皇掌中看③。霓裳便是中原患④。不因这玉环⑤,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注释】

    ①马嵬坡:地名,在今陕西兴平西。安史乱中,唐玄宗李隆基逃亡至此时发生兵变,被迫赐杨贵妃自尽。杨贵妃墓今在。②睡海棠:据《太真外传》载:“上皇登沉香阁,诏太真妃子。妃子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③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④霓裳:指《霓裳羽衣曲》,又名“婆罗门曲”,是一个舞曲。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此曲由河西节度使杨敬忠进献。杨贵妃最擅长此舞。中原患:祸乱中原的忧患。唐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其二)中说:“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⑤玉环:杨贵妃名杨玉环。

    【译文】

    杨贵妃酣睡初醒的神情仿佛是晚春的海棠花一般,唐明皇恨不得放在自己的手心里观赏把玩。那只霓裳羽衣舞曲便是中原最大的祸患。不是因为这个杨玉环,引起那位野心家安禄山的垂涎,怎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动乱,唐明皇也就不会知道蜀道该是多么艰难。

    【评析】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很广,久传不衰,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本曲即取材于此。开头三句极写杨贵妃之美以及唐明皇对她的无比宠爱。化用典故没有痕迹,以海棠春睡来比喻杨玉环的美貌,非常巧妙。“恨不得明皇掌中看”一句语带讽刺。唐明皇过度迷恋宠爱杨贵妃,荒淫怠政,才使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徒祸乱朝纲,造成安史之乱这样的恶果。不但使天下大乱,百姓涂炭,而且就连皇帝恨不得掌中看的杨贵妃也无法保全,竟亲自下口谕,将其赐死。后半部分对此进行议论。如果不是因为宠爱杨玉环,怎么会引起安禄山的叛乱;如果没有安禄山的叛乱,唐明皇又怎么会避难四川,怎么会领略蜀道之难呢。作者并没有跳出前人的窠臼,依旧把安史之乱的责任全部推给杨玉环,这是一种历史的局限。但如果我们仔细品味体悟全曲的语气时,就会发现,前面的“恨不得”三字已经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唐明皇,因为皇帝是整个社会的主宰者,他的意志是决定一切的。故小令委婉地表明了这样的观点:统治阶级如果荒奢无度,沉湎声色,就要国破家亡。小令语言凝练,简明有力,将安史之乱极其恶果浓缩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又能做到叙事、抒情、议论兼到,确实是大手笔。

    [南吕]四块玉·洞庭湖

    马致远

    画不成,西施女①,他本倾城却倾吴②。高哉范蠡乘舟去③,哪里是泛五湖?若纶竿不钓鱼,便索他学楚大夫④。

    【注释】

    ①西施: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美女,曾经在若耶溪浣纱,后被范蠡献给吴王夫差。夫差迷恋她而亡国。②倾吴:指西施使吴国倾覆。③范蠡:春秋越国谋士,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仇灭吴,其后辞官带西施泛舟五湖经商,号陶朱公。④楚大夫:指越国大夫楚国人文种,和范蠡共同辅佐勾践灭吴。范蠡劝他功成身退。他不听,后被勾践所杀。

    【译文】

    西施的美貌和神态是画家们表现不出来的,她本来具有令全城人倾目观赏的姣好形象,但却颠覆了强大的吴国。高明的范蠡手携西施离开越国乘舟而去。他哪里是泛舟五湖追求什么自由,他不过是为了保全生命而采用的智谋。如果他不拿起钓竿去钓鱼,那么就要效仿楚国人越国大夫文种那样被杀头。

    【评析】

    这是一首以怀古来议论的作品,主旨在于揭露最高统治者只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享荣华富贵的丑陋本质。西施故事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题材,故这里不多说。

    “画不成,西施女”开头两句极力赞美西施的美貌与风姿。王安石在《明妃曲》诗中就说过“意态由来画不成”,即人的精神气质是画不出来的,这里也是这个意思。“他本倾城却倾吴”的两个“倾”用法不同,“倾城”是正面用典,是赞美西施的美貌可以“一笑倾人城”,即一个城的人都来观看其美貌。后面的“倾吴”则是倾覆的意思。“本”和“却”在意义上的转折我们也应该注意。本来那么美的容貌是好的,但却产生了倾覆吴国的历史悲剧。“高哉范蠡乘舟去”是正面赞美。历史记载,范蠡在帮助勾践复仇灭掉吴国后,便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勾践为人的本质以及权力斗争的凶险,功成身退,不恋荣华富贵,携西施坚决离开越国,泛舟五湖去了。作者高度称赞这是高明的大智慧,接着说:“哪里是泛五湖?若纶竿不钓鱼,便索他学楚大夫。”这三句意义连贯,第一句是设问,范蠡哪里是为了什么泛舟五湖,那不是他的真实的心愿。后面两句则是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范蠡如果不拿起钓鱼竿,不归隐江湖的话,他便只能是学习另一位楚国人越国大夫。这位楚国人越国大夫便是范蠡的好友,与范蠡并肩奋斗,共同辅佐勾践度过最艰苦岁月,共同帮助勾践灭吴复仇并迅速强大起来。勾践实现愿望,踌躇满志时,范蠡劝文种和自己一样离开越国,文种感觉自己对于越王勾践功劳太大,贪恋富贵而没有采纳范蠡的意见。范蠡离开不久,文种果然被勾践所杀。这血淋淋的事实更加证明了范蠡的“高”。作品在这里戛然而止,意蕴深远而冷峻,深刻揭露了越王勾践冷酷无情和刻薄寡恩,强烈表达了对统治者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做法的鄙夷和不满。而像勾践这样的统治者又岂止是他一人。这样,本篇作品的思想意义便更有普遍性和警世的价值。

    [南吕]四块玉·叹世

    马致远

    带野花,携村酒①,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②?二顷田,一具牛③,饱后休。

    【注释】

    ①村酒:乡村自酿之酒。②跃马常食肉:比喻富贵得志。战国时期燕人蔡泽曾经自述其志曰:跃马驱驰,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③一具牛:是一套牛具的意思,包括可以拉车和可以犁地的其他农具。

    【译文】

    带着田野间的野花,携带着自己佳酿的米酒,这种生活哪里会有什么烦恼到心头。谁能经常跃马驱驰喝大酒吃肥肉?有二顷良田一副牛具,吃饱了,喝足了,就足够了。

    【评析】

    马致远晚年主动退出官场过起隐居生活来。他是经历过当官生活的人,与从未带过乌纱帽的人对于人生感悟是不一样的,故他描写隐居生活的作品不是那种没有人间烟火味的超凡脱俗的境界,而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浓烈的人间烟火味道。这首小令便是如此。“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带的是野花,携的是村酒,都是农村自己家生产的或田野山间随处可以采摘的。这种生活哪里有什么烦恼?“谁能跃马常食肉”一句放在中间进行反问,使用的是战国名人蔡泽的故事,极大丰富了内容的含量。蔡泽是在秦国取代另一位大名人范雎的人物。他自己知道不是凡人,获得富贵不在话下,但不知道自己还有多长寿命,便去算命,对方问他算什么,他直接说算一下从今而后自己还有多少年寿命。那人告诉他,还能活四十三年,于是他才说“跃马驱驰,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的话。马致远这里是用反问表示肯定,就是人不可能总是大富大贵。这样,“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一顷地是十五亩,二顷就是三十亩,我读完这首小令,忽然想起儿童时总批判的小农意识,最典型的话就是“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马致远的愿望不就是这种生活吗?有三十亩地一头牛,有老婆孩子,然后在热炕头上一吃一喝一睡觉,美哉神哉,悠哉游哉。马致远写过一些道教神仙题材的杂居,但在他的散曲作品里几乎看不到神仙的影子而是充满道家思想的生活情境,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品味分析。

    [南吕]金字经

    马致远

    夜来西风里①,九天雕鹗飞②。困煞中原一布衣③。悲,故人知未知④?登楼意⑤,恨无天上梯。

    【注释】

    ①西风:秋风。②雕鹗:雕是大雕,鹗是鸷鸟,两者都是猛禽。③困煞:困苦窘迫极了。煞:很、非常。中原一布衣:作者自谓。马致远是大都(今北京市)人,当然属于中原人。布衣:平民。④故人:老朋友。⑤登楼意:建安七子之一的文人王粲依刘表时不受重用,曾写《登楼赋》抒发其怀才不遇的忧伤和对家乡的怀念。后成为失意文人的典型。

    【译文】

    昨天夜里开始刮起秋风,今天我登楼眺望时,看到大雕和鹞鹰在任意翱翔搏击长空。立即感到义愤填膺,社会为何如此不公,怎把我这位胸怀大志的中原汉子熬困得寸步难行。内心的悲怆义愤和激情,老朋友你可以理解领会到几成?我现在登上高楼的最顶层,真怨恨没有可以登上天空的天梯和引擎。

    【评析】

    这首小令在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中别具一格,写出了一股冲天的怨气,不是消极退避,而是积极进取,恨登天无路。当是其青年或中年时期的作品。开头两句以景托情。作者独自登楼远眺,瞩目苍穹。只见老雕苍鹰在傍晚的高空中展翅翱翔,搏击长空。这情景使他顿生感慨,自己徒有满腹经纶,补天宏愿,可如今还是一个布衣,没有任何官职,怎能实现壮志呢。他悲从中来,仿佛在对朋友倾述衷肠:“真令人悲哀呀!老朋友,我此时此刻的心情你是否知道呢?我现在登楼远眺的时候,真恨没有上天的天梯。”“恨”字是“曲眼”,表现出作者对黑暗政治的无比愤慨和要与逆境相抗争的精神。

    还要注意,那自由翱翔于高空的雕鹗是极其重要的意象,用来反衬作者的局促和偃蹇的人生处境。“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最常见的人生体验是看到某种情境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即所谓的情景交融。小令抒情富于变化,开头两句激越悲怆,中间三句凝重惆怅,最后两句慷慨悲凉。感情脉络十分清晰。

    [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①,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②。

    【注释】

    ①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②断肠人:伤心悲痛到极点之人。

    【译文】

    干巴巴的枯藤缠绕着干巴巴的老树,天色黄昏时乌鸦正在飞回老树上的住处。眼前有一座小桥,小桥下是潺潺的流水,小桥那面是一所清静幽雅的茅草屋。年久失修坑洼不平的古道上,迎着凄凉的秋风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蹒跚走路。夕阳已经落下去,马上那位满腔愁苦的游子还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去处。

    【评析】

    这首小令抒写羁旅行役之苦,表现暮秋季节依旧被迫在外漂泊的游子思乡的情怀,情景兼到,笔触凝练简洁,情感真实细腻,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开头三句用非常工整的“鼎足对”,连用九个名词,既不用一个动词,也不用介词和副词。而这九个名词又恰如其分地组成一个非常完整而又鲜明的画面。谁也不会发生误解,谁都能看明白,这就非常不容易了。这九个名词又都是偏正结构,即前面的词修饰限制后面的词,如干枯的藤,苍老的树,黄昏归巢的乌鸦等,这可谓一绝。还有,这九个名词又自然分成三组景物,这三组景物中又可分成两类,即冷色调的和暖色调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两句描写的景物荒凉苦涩,“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却充满了闲适温馨的气氛,在感情色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方面都牵动着游子之心,在艺术表现上属于相反相成的手法。“夕阳西下”一句是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而且使前面的九个名词所构成的景物联结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罩上一层夕阳的斜晖,统一了色调。最后一句篇末点题,“断肠人在天涯”,出现了人物,这就是作者自己。天色已经黄昏,乌鸦都归巢了,小桥对面的人家应该已经吃完晚饭了,夫妻二人也许正在说着悄悄话。可自己呢,依旧在骑着一匹瘦马顶着秋风赶路,恐怕连个住处都不好找,好不凄惨。这情景,又怎能不使人断肠呢。全篇由景到情,过渡自然,意境和谐优美。寥寥数笔,仅用28个字,就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秋日黄昏行旅图,确是精彩之作。

    [双调]蟾宫曲·叹世

    马致远

    东篱半世蹉跎①,竹里游亭,小宇婆娑②。有个池塘,醒时渔笛③,醉后渔歌④。严子陵他应笑我⑤,孟光台我待学他⑥。笑我如何,倒大江湖⑦,也避风波。

    【注释】

    ①东篱:作者自谓。马致远号东篱。蹉跎:虚度光阴。②婆娑:本义是形容舞姿盘旋优美貌,也用来形容树木枝条随风飘动貌。此处是作者形容自己无拘无束,潇洒自由貌。③渔笛:渔人吹奏的笛曲。④渔歌:渔人所唱之歌。唐诗人张志和有《渔歌子》,其词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⑤严子陵:东汉初著名隐士,名严光。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多次征召,他不肯做官。到洛阳不久即还乡,在家乡隐居垂钓而终。⑥孟光台:未详何人。待考。当是一位大隐于朝廷的人物。⑦倒大:绝大。当指全社会。

    【译文】

    马致远我半辈子坎坎坷坷,竹丛里边有个小小的凉亭,还有一个可以遮蔽风雨的小小安乐窝。还有一个小小的池塘,清醒的时候就在小小的船上尽兴吹笛,喝醉的时候就在船上放声高歌。严子陵他应该笑话我太放诞,孟光台倒是我应该学习他活得快活。嘲笑我又有什么,无论多么大的江湖,也可以躲避风波。

    【评析】

    这是一首愤世嫉俗之作,在抒发遗世独立的高傲情怀时也隐含着不为世用的苦闷和牢骚。由于不能跻身官场,他只好在自己小小的家园里空度岁月。他在竹丛环绕的亭子中游览,在小小的房屋里玩乐。还有一个小小的水塘,也可以消磨时光。可以垂钓吹笛,可以醉酒酣歌。

    马致远一生偃蹇,在社会生活中难以求到公平而造成的心理不平衡便只有回到自己的天地中来追求内心的舒适与平衡,因此马致远才在自己经营的小环境中流连,以忘却社会政治黑暗带来的心理创伤。“东篱半世蹉跎”是引起,也是后面景物描写的起因。正因为在社会上遭遇许多磨难,才会回来经营自己的小天地。“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是从远到近处,经过一段竹林小径后看到小小的亭子,再往里则是个很幽雅有品味的小茅草屋。再往里面或者后面才是一个小小的池塘。这样的方位是可以体会出来的,按照顺序便可以看到作者匠心独运之处。越来越纵深便越来越幽静。“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两句则表现俯仰自如,随行而安的生活情趣,是人生大自由的境界。“严子陵他应笑我”不难理解,严子陵轻视功名富贵,坚决辞去汉光武帝给予的极高的待遇而回到家乡过隐居生活,他是在大自然中挥竿垂钓,完全摒弃人为。而马致远则还需要自己营造环境,尽管亭子很小,房屋很小,池塘很小,也都需要人工建造,和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还差一个层次,这大概是作者认为严子陵应该嘲笑自己的地方。“孟光台我待学他”一句不太好理解,关键是孟光台的身份和事迹没有搞清楚,但这当是一个大隐,即在什么情境下都可以隐居的高人。最后三句“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是自我解嘲,是全曲思想的总括。

    [双调]蟾宫曲·叹世

    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①。两字功名②,几阵干戈③。项废东吴④,刘兴西蜀⑤,梦说南柯⑥。韩信兀的般证果⑦,蒯通言那里是风魔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⑨。醉了由他。

    【注释】

    ①百二:形势险要,凭借二人就可以抵挡一百个人的进攻。②两字功名:只是为了功名两个字。③干戈:战争:干是大盾,戈是带横挡的长矛。二者为古代攻防武器。后用来代指战争。④项废东吴: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大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彭城属于古代吴地,故称东吴,后遭到失败。废:被废弃、失败的意思。⑤刘兴西蜀:刘邦据汉中而兴盛。巴蜀汉中统称西蜀。⑥梦说南柯:唐传奇《南柯太守传》载: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做了一个梦,梦中他到槐安国中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才知是梦境。所谓的槐安国原来是棵大槐树,他所去的地方原来是个蚂蚁洞。后被用来比喻人生如梦。⑦韩信:西汉初大将,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中立下大功。后遭忌被杀。兀的般:如此的、这样的。证果:结果。⑧蒯通:秦汉之际的策士,曾在韩信帐下为谋士,劝韩信背叛刘邦自立。韩信不听,后韩信果然被害。韩信被杀后,蒯通假装疯癫病逃跑。刘邦听说他曾劝韩信自立,大怒,急捕之。蒯通自辩,刘邦觉得有理,释放了他。⑨败也萧何:韩信当初在项羽帐下,项羽不肯重用,便投奔刘邦。刘邦也不重用他。韩信便逃跑了。萧何连夜追赶韩信。追回后又把他推荐给刘邦,登台拜将。于是韩信得以施展才能。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屡出奇兵,立下赫赫战功。汉朝建立后,韩信功高遭忌,萧何又为吕后出谋划策,骗杀韩信。所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译文】

    秦朝都城咸阳是个易守难攻的大好山河,天下政权引得英雄人物追逐功名而多少次大动干戈。项羽占据东吴地界的徐州称王称霸而最后却遭到失败,刘邦被封为汉王兵出陈仓最后却取得胜利成果。但这一切都如同过眼烟云灰飞烟灭,如同淳于棼在梦境中享尽荣华富贵醒来才知道槐安国原来就是南柯。韩信的人生经历便是这种人生如梦的最好证明的结果,蒯通的话是最深刻的人生道理哪里有一点疯魔。韩信的一生,取得功名富贵全凭萧何,但他最终被算计被杀头的凶手也是萧何。人生真是太复杂太无情太险恶,还是尽兴饮酒在醉意中来消除这些烦恼苦闷和瞎琢磨。

    【评析】

    本曲通过对历史上著名大将韩信不幸遭遇的咏叹抒发了对仕途险恶,人心叵测的无限感慨。开头三句交待大的时代背景,为了争夺咸阳这里的政权,为了功名,这里经受过许多大战。其结果是项羽在东吴地区战败,在乌江岸自刎。刘邦从西蜀出兵,统一天下,当上了皇帝。然而这一切早已成为过去,就像过眼烟云一样成为了历史。岁月不居,时光如流,人生如梦,就像淳于棼做的南柯一梦一样,一切都是虚幻不真的,都不值得追求留恋。功高盖世的韩信却落得那样的结果,更加证明了南柯一梦的人生感悟是深刻而具有警世的意义。蒯通的话都是正确的,是非常清醒而又深刻的分析,哪里是什么疯魔。韩信的成功全靠萧何,而韩信的失败被杀也是由于萧何,人心真是难以琢磨呀。既然如此,何必又要为“功名”二字而费尽心机呢。喝醉了也没有什么关系,尽管醉去吧。

    这种观点虽有消极的情绪,但也表现出作者超然物外的态度和对于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感悟。或云,萧何既然使韩信成就了功名事业,为什么又要给吕后出计杀死韩信呢?这倒是个既复杂又简单的问题。萧何帮助吕后骗杀韩信,主要是为了保住自己。刘邦多疑,吕后心狠手辣,萧何虽然小心谨慎,也还是屡被猜忌,也曾被下过监狱。故为了自保,萧何不得不这样做。这并不能说明萧何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因为综观萧何的一生,其个人品质还是不错的。这只能说明封建官场的凶险多诈以及对于人性的异化。其实,在我们并不漫长的人生中,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确实也有这种情况:某人在某件事情或某个时期帮助了你,而后来在某个事情上面或某个时期却坏了你的事,便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两句话有如此深的思想内涵,所以成为后世传诵的名言佳句。

    [双调]清江引·野兴

    马致远

    绿蓑衣①紫罗袍②谁为你,两件儿都无济③。便④作钓鱼人,也在风波里。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注释】

    ①绿蓑衣:渔翁的打扮,隐士的象征。②紫罗袍:高官穿紫罗袍,元代五品以上都是紫袍。③无济:无用,无益,无济于事。④便:即使、纵使。

    【译文】

    什么绿蓑衣,什么紫罗袍,没有人为了这样的服装而在意,因为两件服装下的生涯都无济于事。即使是做个钓鱼的渔翁,也还是要出没在风风雨雨里,倒不如寻找个稳便的地方可以休闲地坐在那里。

    【评析】

    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中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词句,此后“绿蓑衣”就成为渔翁的专门代名词。而紫罗袍是高官的象征。“绿蓑衣紫罗袍谁为你,两件儿都无济”,其实渔翁和高官不搭界,是没有联系的两类人和两种身份,但马致远为何要把两者拉扯到一起都进行否定呢?需要仔细体会才可以理解。穿紫罗袍的大官在官场中有风险,这是可以理解的。这里的渔翁也不是真正的渔翁,而是像姜子牙那样的垂钓功名之人,以垂钓为幌子而沽名钓誉,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走终南捷径。这样的人在古代也有一定的数量,因此马致远才如此将其并列而共同否定。下面接着说“便作钓鱼人,也在风波里”,首先,应该注意,元代散曲中“风波”一词多隐喻政局的变幻无常,升沉不定。今天还炙手可热,明天可能就推出五朝门外问斩。但也应体会到,这种风波,既有沽名钓誉也担风险的风波,当然也有要在自然风雨中煎熬的风波,两者都有,当然是前者的因素更大。这样,当个假隐士同样受煎熬,还不如干脆利落就彻底告别官场真正退隐来得痛快。马致远曾经过长期的仕途蹭蹬,对于官场已经厌倦至极,他在《金字经》中曾说:“风波梦,一场幻化中”,“且向江头作钓翁”,那是刚刚退出官场所作。而本篇。连钓翁也一起否定了,说明其隐退思想更加坚定彻底。因此才说“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坐地”是直接坐在地面上,实际就是接地气,这才是人生最稳当的地方,最可靠的立足点。不但要坐地,还要闲,更表现其内心世界的清闲舒适。

    马致远《野兴》组曲的前五首都用“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结尾,虽然每篇从不同角度铺叙描写,但结尾都用此句,突出地表达了要置身红尘之外,求得内心宁静闲适的意愿。

    [双调]清江引·野兴

    马致远

    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会作山中相①,不管人间事。争甚么半张名利纸!

    【注释】

    ①山中相:指南朝梁陶弘景。他隐居于勾曲山(即茅山),梁武帝多次请他出山都不就,梁武帝有军国大事常咨询他,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译文】

    我隐居在山林清泉的幽静地方,没有客人只有清风前来相访。我才真正会做山中宰相,绝对不管人间的事,还争什么名利还不如半张轻飘飘的纸。

    【评析】

    这是马致远在晚年退隐田园后写作的小令,表达对尘世生活的厌倦,表现其要彻底归隐,享受精神的绝对自由。“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两句中的“客”和“清风”是合一的,客人就是清风,并不是来了客人然后就有清风了。“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两句有深层意蕴,人们都很羡慕南朝梁时代的陶弘景,都赞美他是“山中宰相”,这里的“山中相”很明显是指陶弘景,但马致远没有肯定陶弘景多么伟大多么清高,反而有点讥讽的意味。正面说自己要做一名山中宰相,再也不管人间的事情。潜台词就是陶弘景不会做山中宰相,因为他还在管朝中的事情,人间的事情,那么就不算真正的清高。“争甚么半张名利纸”,为什么说半张,不太清楚,可能就是轻蔑的意思。因为许多名利在当代都是写在纸上的,什么诏旨,什么诰命,什么奖状,什么嘉奖令云云,不过是过眼烟云,有的过去那个时代就分文不值,没有任何意义了。大有看破红尘,超凡脱俗之意。语言明净洗练,思想深刻。又“半张名利纸”应该是“名利半张纸”的倒装,因为在元代散曲中“功名半张纸”的说法有多处,这样“半张纸”就是极其轻微微不足道的意思。

    [双调]清江引·野兴

    马致远

    东篱①本是风月②主,晚节园林趣。一枕③葫芦架,几行垂杨树。是搭儿④快活闲住处。

    【注释】

    ①东篱:马致远羡慕陶渊明之为人,号东篱。②风月:清风和明月,代指大自然美景。③一枕:一排、一溜儿之意。④是搭儿:即这地方。一处地方的意思。

    【译文】

    马致远我本来就是天地之间的主人,晚年更增加了田园生活的乐趣。搭建一溜儿葫芦架,栽几行垂杨柳树。这地方便是最快活的休闲人的住处。

    【评析】

    元代文人多数羡慕陶渊明而不太羡慕屈原,这可能与大的时代背景有关系。经历过南宋的文人对于朝廷是不会太缅怀的,因为南宋实在太腐败太软弱了。为这样的朝廷和国家去投江确实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既然上天给予生命让我来到人间走一遭,怎么也不能自暴自弃,还要活出点儿滋味来,元朝一是异族统治,二是政治又极端黑暗,进入仕途风险太大,那么归隐田园创作点儿诗词文赋便是文人最好的选择之一。我想这大概是元代文人推崇陶渊明而不推崇屈原的原因。所以马致远经常用“东篱”来称呼自己,多少还有点自诩的意思。

    “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开篇两句直抒胸臆,“风月”是古代文人最愿意使用的名词,既可以代表大自然的一切美景,还有点儿风流的意味。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便用“清风明月”作为说理的喻体,曾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因此能够主宰风月的人是令人敬佩的。“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则是园林趣的具体说明,葫芦架下面便是夏天避暑最好的去处,一切人工建筑都无法与之相比。这样的地方“是搭儿快活闲住处”,快活还不够,还要再加上个“闲”,其实真正的心闲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常言说:“万事不求人,睡到自然醒”,其实就是这种境界。

    [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①

    马致远

    花村外,草店西②,晚霞明雨收天霁③。四围山一竿残照里④,锦屏风又添铺翠。

    【注释】

    ①岚:山间的雾气。②草店:茅草屋的荒野小店。③天霁:天晴了。雨雪初晴为霁。④一竿残照:太阳还有一竹竿高。

    【译文】

    在一个鲜花簇拥的小村的外面,在一个茅草小店的西边,晚霞鲜明是因为阵雨刚过的大晴天。四周围都是翠岭青山,在一竿斜阳的笼罩下色彩斑斓,如同是锦绣屏风上再把新的色彩添。

    【评析】

    据沈括《梦溪笔谈》等书记载,宋代画家宋迪,以前潇湘风景为题材画八幅山水画,时人称为“潇湘八景”,八景是: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马致远创作一组小令,八首风景小品,名称与之全同,因此,我推测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是题画曲。最起码说明马致远的八景写的也是潇湘风景。

    这首小令描写山市傍晚时雨过天晴彩霞满天的美景,表现闲适舒畅的心情。先对题目的四字简单分析一下。“山市”是在山野的小市,“市”乃市井而非市场,市井实际就是普通的市民生活而已。这样就好理解了。小令如同是画画时由局部开始,既然是山市就一定有人家,于是就在开满鲜花的小村的村外,有一座茅草小店,小店便是旅店兼饭店、酒店,是为行人提供食宿的地方,这便是“市”。就在这茅草小店的西面。“晚霞明雨收天霁”,这时刚刚雨过天晴,满天的彩霞十分鲜明绚丽。这句便是“晴”字,虽然没有“晴”字出现,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是十分强烈的。太阳就要下山,周围的群山都笼罩在夕阳的斜晖里,好象锦绣的屏风上又添上新的绿色一样。群山刚刚被新雨洗涤一番,在加上夕阳斜晖的映照,确实是非常鲜艳美丽的。最后一句“锦屏风又添铺翠”需要仔细体会,方知其妙,原来这句中便包含“岚”字。雨后初晴的云气是蓝汪汪的烟雾状流动的气体,就如同给大地蒙上一层薄薄的纱一般缥缈朦胧,因此用“添铺翠”来比喻最恰当不过了。唐代诗人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中有“夕阳彩翠忽成岚”的诗句,与本句的意境相似,马致远或许是受到王维的启发,或许是一种暗合。

    [双调]寿阳曲·远浦归帆

    马致远

    夕阳下,酒旆闲①,两三航未曾着岸②。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

    ①酒旆:即酒旗,古时酒店前斜挑着的布幌子。②航:航行的船。

    【译文】

    夕阳已经下山,酒店前的幌子非常悠闲。两三只小船还没有靠岸。落花漂在水边有淡淡的花香,几间茅草屋迎来晚霞显得非常肃静自然,断桥头上那些卖鱼的人也都逐渐分散。

    【评析】

    这首小令仿佛是一首题画诗,描写远浦归帆时河岸上的景象,如同一幅风情旖旎的风俗画,清新典雅,有声有色。夕阳已经下山,酒店前的酒幌子一动不动地悬挂在那里,悠闲自得。“闲”字很精当,既暗示出天气好,没有风。因为如果有风的话,酒幌子就要摆动而不能闲了。同时,这一景色又烘托出作者心情的平静闲适。不远处,还有几条小船正在归来,但还没有靠岸。落花漂在水面上,带来淡淡的花香,茅草的房舍也开始被黄昏的苍茫暮色所笼罩,断桥边上那些卖鱼的人们也都散去。一天又这样在平静的氛围中结束了。这样的生活难道还不值得留恋吗?还应该指出,“落花水香”暗示出这是暮春初夏的季节,而这个季节是人一年中最舒服的时候,全部自然界出现生机勃勃,万物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生长最快的时期,故人的精神也最愉悦,小令所表现的正是这种情怀。

    [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

    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①,一声声滴人心碎②。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注释】

    ①梦回:梦醒。②一声声:指雨声。

    【译文】

    渔船上的油灯非常昏暗,船上的游子刚刚从梦境中回归,外面落在船篷上点点滴滴的雨声令人感伤悲催。住在如此简陋狭小的孤舟中,离家已经在万里开外,怎能不伤心地流下一行行眼泪。

    【评析】

    这首小令抒写游子的羁旅之愁,与[天净沙]《秋思》所表现的感情是一致的,但二者却有明显的不同。《秋思》写的是陆路奔波没有投宿之时,本曲写的是水路航行已经住宿之后,情境迥然不同,但思乡的凄楚心境却是一致的。

    据曲意推知,作者是住在一条船上。当他从梦境中醒来时,只见一盏小油灯昏暗不明,雨打船篷的声音令人心烦意乱。这一意象很值得关注,深更半夜的雨声是最令游子难以忍受的。正因为漂泊在外,内心本来就比较凄苦,神经也非常敏感,故雨点滴落在船篷上的声音便会惊醒本来睡眠质量很差的游子,“梦回”也是由于这种雨声。而醒来的人听这种持续不断的声响便更加难以入睡,会更增加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的意象便极大增强了抒情效果,与这里的“滴人心碎”的雨声是一样的。这时,他想到自己四处漂泊,来到这遥远的地方,五更夜雨,雨敲船蓬,真是太凄凉孤苦了。想到此,不由得潸然泪下。外面的夜雨大概就是离人的眼泪吧。最后一句的设想和比喻也很巧妙,把天在下雨和人在流泪统一起来,意蕴很丰富凄婉。

    小令从梦醒听雨写起,心理描写很成功。“孤舟五更家万里”一句具有很高的概括力,为尾句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双调]寿阳曲·烟寺晚钟

    马致远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①。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②。

    【注释】

    ①礼佛人:参佛拜佛的人。②禅定:僧人进行修炼的一种功夫,即盘坐调息,息心静虑,进入一种心神宁静的精神状态。

    【译文】

    一缕一缕的细细的香烟似乎带着微微的寒意,故旧的寺庙里非常凄清静寂。眼看黄昏参礼拜佛的人渐渐散去。一切都那么闲适静谧,顺着秋风传来几声悠扬的钟声,这次第,让那坐禅的老和尚怎么能够参禅入定进去?

    【评析】

    这首小令描写寺庙黄昏景色的迷人,表现出一种喜悦恬静的心情。傍晚,寒烟缕缕,古香古色的寺庙里非常清净,前来拜佛祈祷的人们都已经散去了,这里所剩下的只是一片寂静,寂静得简直有些冷清。这时,顺着徐徐的秋风传来几声清亮的钟声,僧人们开始坐禅入定的时候到了。可是老僧人又怎能坐禅入定呢?全曲的妙处就在这最后一句。是什么原因使僧人不能禅定呢,这不能不引发读者的思考。稍一思考后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这里的景致太美了,太迷人了。作者不直接说自己为这里的景色所陶醉,而说连这里的僧人都不能入定,何况是他这个俗人呢。以己度人,用推测他人之心理来曲折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这便是本曲的高明之处。正是这最后一句,把前面的景语都化作情语。还有一点也要体会,即小令中还有嵌字的修辞格,“寒烟细”中间的“烟”字,“古寺清”中间的“寺”字,“顺西风晚钟三四声”中间的“晚钟”二字,合起来正是诗题的“烟寺晚钟”,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的。这种嵌字而且都在每句的正中间,实在是太高明了。

    [双调]寿阳曲·渔村夕照

    马致远

    鸣榔罢①,闪暮光②,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③,都撮在捕鱼图上④。

    【注释】

    ①鸣榔:渔民打鱼时敲击一种木器,赶鱼入网,称鸣榔。②闪暮光:水面上闪烁着昏暮时落日余晖之光。③柴门:木头制成的简陋的门。④撮:撮取、撮入。此句意谓都被画家画在《捕鱼图》上了。

    【译文】

    敲击鸣榔的声音已经停下来,黄昏的暮色逐渐暗下来,绿杨树掩映下的大堤旁边渔歌开始唱起来,有几家把渔网在木头门上挂起来,这些美景都会被画家在《捕鱼图》上面画出来。

    【评析】

    这首小令描写渔村风光和渔民生活,美景如画,生活气息浓烈。“鸣榔罢,闪暮光”两句写声音过后的静谧。鸣榔的声音已经结束,说明渔民捕鱼的劳动已结束。夕阳斜照,水面上闪烁着粼粼的微光,暮色正悄然来临。非常宁静和谐的场面。这时“绿杨堤数声渔唱”,绿杨堤处传来几声悠扬欢快的渔歌的声音,是劳动成果丰收的喜悦,那是打鱼归来的渔民们欢乐的心声。这歌声显得更加宁静和谐,而有几个渔民正往自己家小院的柴门上挂渔网在晾晒。“闲”字写出了轻松闲适的风情,非常精彩。而那闲适和谐的情景,在画家的《捕鱼图》上似乎看到过,那图上画的大概就是从这里撮取的镜头吧!和谐幽静的画面委婉地表现出作者主体心境的平静与闲适,表现出其对生活的热爱。全篇选取渔民收工后的极短时间内的生活图景,写得有声有色有神情。确实是高手。另外,本篇在《梨园乐府》中的文字是:“夕阳外,古渡旁,两三家不成圈巷。一簇儿人聚船晒网,都撮在捕鱼图上。”录下备参考。

    [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①。江上晚来堪画处②,钓鱼人一蓑归去③。

    【注释】

    ①半梅花:一半像梅花。半飘柳絮:一半像是随风飘舞的柳絮。②堪:值得。③一蓑:一领蓑衣。即一个人。

    【译文】

    天色即将昏暮,雪花纷乱飞舞,一半儿像梅花一半像飘飞的柳絮。江上的晚景最值得画画的画面是,一位渔翁正划着小船披着蓑衣归去。

    【评析】

    这首小令描绘江上暮雪的美景。前三句扣题写暮雪,属于大的背景描写。把满天乱舞的雪花比喻成梅花和柳絮,贴切生动,微微流露出欣喜的心情。为后面人物的出场提供了典型背景。后两句扣题写江天,属于局部刻画。在满天大雪中,人们都已躲进了屋里,只有雪花在飞舞,一切有生命的生物似乎都看不到了。这时,诗人惊喜地看到,在风雪中,一个钓鱼的渔翁披着蓑衣划着扁舟缓缓归去。这个钓鱼翁的出现为全篇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和色彩。这个钓鱼翁从容不迫的气度显示出一种藐视困难的伟岸精神。唐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就是表现大雪天中的钓鱼翁的,一直被后世所推崇,其道理也就在于他歌颂了一种不怕困难,不随同流俗,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大丈夫精神。柳诗是这样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本曲题目“江天暮雪”,如果去掉中间的两个字,正好是江雪,与柳宗元的诗题相合。这恐怕不是一种偶然,仔细分析两诗,从立意选景到具体作法上,都可以看出相似处,这恐怕更不是一种偶然了吧?“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屈原(《橘颂》)的精神永远都是值得敬佩和歌颂的。恐怕是柳宗元《江雪》诗备受青睐的原因,本篇作品与其有精神气质上的相通,故同样有感人的力量。

    [双调]寿阳曲

    马致远

    云笼月,风弄铁①,两般儿助人凄切②。剔银灯欲将心事写③,长吁气一声欲灭④。

    【注释】

    ①风弄铁:风吹房檐上的铁马发出声响。②两般儿:指云彩遮住月亮和风吹铁马发出声响这两种情况。③剔银灯:剔去灯上结的灯花。古代多用油灯,时间一长,灯芯发光处便结灯花,灯光就昏暗不明。④长吁气句:意谓因为伤心长长叹了一口气,差一点儿把本来就昏暗不明的灯吹灭了。

    【译文】

    片片浮云笼罩着淡月,阵阵微风吹弄屋檐上挂着的铁。这两种情景都在增加闺房里思妇的凄切。她长吁短叹剔一剔灯花想向那人倾诉衷肠把信写,可不知写什么而长长叹气把微弱的灯光差点儿吁灭。

    【评析】

    本篇描写一位独宿空房的女子思念恋人而夜不能寐的情景,写得风神摇曳,惟妙惟肖,极其传神。“云笼月”所见,是诉诸视觉形象,浮云围拢月亮,一会遮住一会露出来,仔细体会,其中有象征意蕴,即此女子和恋人的关系也像这种情景一样,不是绝对的没有希望,但又看不清楚,处在模糊不清时,也是最折磨人的时候。“风弄铁”写所听,是诉诸听觉形象。古代屋檐椽头上挂铁片,风一吹则发出响声,俗称“铁马”,微风吹拂时则发出一些轻微的声音,精神不集中一般听不到。看云笼月的思妇则处在思念之时,听觉十分敏感,故这些声音都会增添她的烦恼,因此才发出“两般儿助人凄切”的怨恨。实际这是自然界中最平常的景象和声音,但对于思妇来说,好像都在和她过不去,正是她内心焦躁烦恼的表现。于是她才“剔银灯欲将心事写”,这句叙事兼抒情,“剔银灯”三字很细腻,“剔”是用细长之物将灯花扒拉掉的意思,这样脸就必须接近灯花,否则看不清楚无法下手。正因为离得近,要剔未剔时又情不自禁的的下意识的长长叹口气。这口气叹得长,但是轻微很细,所以微弱的灯光忽闪忽闪要灭却没有灭。“长吁气一声欲灭”,最后一句很含蓄有韵味。忽闪忽闪欲灭未灭的灯光给人迷离的感觉。和开篇的“云笼月”同样有象征意义。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本曲就是抒写思妇秋日夜间的寂寞与惆怅。情景交融,意境鲜明。最后的小细节真实生动,如在目前,非有亲身经历者不能道出,故很是感人。

    [双调]寿阳曲

    马致远

    从别后,音信绝,薄情种害煞人也①。逢一个见一个因话说,不信你耳轮不热②。

    【注释】

    ①薄情种:薄情的人。一般是女子称负心男子之语。②不信句:意谓我见人就讲你说你,你的耳朵一定会发热的。

    【译文】

    自从我们俩分手之后,他的音信就完完全全都断绝,这种薄情的人真是害死人也。我不能就这么让你随随便便说抛就抛说撇就撇,我见一个人就没话找话跟他说你的这些嗑,我就不信你的耳轮不热。

    【评析】

    本曲谴责一位负心男子的薄情,表现出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纯真与执着。“从别后,音信绝”,开门见山,直接说出自己怨恨产生的原因。很简单直白,就是那个人走后就不再给我来信或者捎个话,一点儿信息都没有。“薄情种害煞人也”“薄情种”是古代女子对于自己深爱之男人的包含深深爱意又有嗔怪的骂人话。因为女子太在乎对方了,是女子的多情反衬出男子的薄情。于是这位女子不是消极等待,也不是默默忍受,而是要采取行动,这就是“逢一个见一个因话说,不信你耳轮不热”。中国民间有一个说法,即如果有亲人经常说你,叨叨你的话,你的耳根子就热。这里是“耳轮”,东北是耳根子,区别不大。这里要注意的是,只有亲人说或叨叨,耳轮才会热,其他人说是不灵的。这样,首先女子把自己作为对方的亲人,而对方也必须把自己作为他的亲人才可以。说明女子对于意中人深深的坚定不移的爱。其次是她想用这种方式来唤起对方的爱,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而已。

    还有一层意思应该指出,即这只是女子的心理活动,是否付诸实践尚不好确定,只是充分表现女子对于爱情的专一和执着,不必相信都是她的实际行动。全篇完全用第一人称来写,仿佛是一位女子在自怨自艾。谴责男子的薄情,恰恰反衬出女子的多情。男子虽然没有音信,可她一时一刻也没有忘怀,而是想要每见一个人就要找话说,一定要说到这个负心薄情的男子。而且她还坚信,那个男子一定会耳热心跳的。这更表明了她的多情和单纯。那么,她想要这样做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呢?无非是希望那个薄情人回心转意而已。该是多么多情可爱的女子,我们希望她有个好的结局。

    [双调]寿阳曲

    马致远

    心间事,说与他。动不动早言两罢①。罢字儿碜可可②你道是耍,我心里怕那不怕?

    【注释】

    ①两罢:两方都罢手,即停止恋爱分手的意思。②碜(chěn)可可:食物里有沙子等物,吃的时候妨碍牙齿咀嚼,俗语称“牙碜”。

    【译文】

    我把心里的话全部都告诉了他,可是他动不动就说分手“两罢”。“罢”这个字儿非常牙碜你以为是说说笑话,你可知道我心里怕还是不怕?

    【评析】

    这首小令截取爱情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完全是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一个对于爱情忠贞纯洁热烈的少女形象。“心间事,说与他。动不动早言两罢。”自怨自艾地提出问题。“早言两罢”早早就说“两罢”,如果仔细分析,可能是二人的恋爱遇到问题,而男子有点儿不扛事,便要打退堂鼓。“早言”意谓这么早就说这种话,是埋怨对方的话。“罢字儿碜可可你道是耍”是说“罢”指是个多么可恶的字眼儿,简直令人牙碜,“牙碜”是非常拙劣、非常恶劣、非常糟糕的意思。现在民间说什么事情办得很糟糕还说“真牙碜”,意思是说“罢”字太牙碜你以为是开玩笑呢?“耍”字本身有玩耍、玩笑的意思。因此严厉批判对方动不动就用这个字。看来男子说“两罢”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故这位女子很反感。“我心里怕那不怕?”最后的这句话意思很复杂,两种情感都有。一是真怕,意思你动不动就提出停止恋爱关系,我真的害怕成为真实。我太害怕了,你还是不要再说了。另外一层也有不怕的意思,即难道你总是说分手我就害怕了?我也不怕,别总拿这种话吓唬人,谁怕呀!分手就分手,谁离开谁还不活呀!当然,仔细分析推敲,还是前一种心情为主。她只不过是请求男子不要再说什么“两罢”的话了,有什么问题共同扛着,坚持着。这是个有性格的姑娘。小令虽短,但人物形象鲜明,心理刻画很细腻,语言也很经典。

    [双调]寿阳曲

    马致远

    人初静,月正明。纱窗外玉梅①斜映。梅花笑人休弄影②,月沉时一般孤另③。

    【注释】

    ①玉梅:白色梅花。②弄影:指梅花在月光下稍微晃动貌。③孤另:即孤零,孤苦伶仃。

    【译文】

    人刚刚肃静,月光则正是最光明。纱窗外面的一支白梅花横斜着她的倩影。梅花如果嘲笑人的孤零也别弄影,因为如果月亮沉下去时你和我一样孤零。

    【评析】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孤苦伶仃夜不成寐的相思曲,情境俱佳。“人初静,月正明。纱窗外玉梅斜映”三句为第一层意思。当人们都刚刚静下来的时候,也是月亮最亮的时候,而往往在这时候,孤独的人才会产生那种莫名其妙的孤独惆怅的伤感情绪。这时候才注意到纱窗外一枝梅花斜着的影子。至于是否是白梅恐怕未必,因为月光下是看不清本来颜色的。但我们姑且不必想这些细节,抒情主人公把她当作玉梅就可以了。这主要取玉梅高洁的品格,也是对室内女子的衬托,高洁的梅花衬托出高洁的女子。“梅花笑人休弄影”,前三句是客观描写,这句则是女子的主观心理,她仿佛对梅花说,你笑话我孤零也可以,别搔首弄姿呀!“弄影”一词化用张先最著名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的意境,因为同样是月光下的梅花,故这样质问,言外之意是说梅花不就是有个漂亮的被人们称赞过的倩影吗?不要这样卖弄来引逗我,本来我相思就够苦的了。所以最后说“月沉时一般孤另”,等月亮下去你和我一样孤零,也没有影子可以“弄”了。最后两句的嗔怨有点不通情理但却真实细腻地反映出思妇内心的空虚、寂寞、无聊,加强了对于思念情感的抒发力度。

    [双调]寿阳曲

    马致远

    他心罢,咱便舍,空担着这场风月①。一锅滚水冷定也②,再撺红几时得热③。

    【注释】

    ①风月:指男女之间的情事。②一锅句:比喻爱情从热恋的高温中已经冷却下来。③撺红:烧红。

    【译文】

    既然他铁下心来要拉倒,咱也就坚决舍得坚决放弃,免得空自承担着这场感情纠葛而毫无意义。看起来一锅滚开的水是凉快了,再烧开那得什么时候能热?

    【评析】

    这首小令表现一位女子对薄情男子的怨恨和决绝之情。从语气来体会,是那位男子变了心,于是这位女子就表示要与之决绝的态度。看来这是个很有性格,坚决果断的女性。既然是他的爱心已经做罢,我也就把这份心事坚决舍弃,徒自一个人承担着这场风流韵事的名。一锅滚开的水已经冷却,再要把它重新加热烧开那得需要多长时间哪!这是个明智果断的女性,其性格有些像《诗经·卫风·氓》中的那位女子。既然男子已经变心,女子再争取恐怕也无济于事,只能是徒自增加烦恼而已。后两句的比喻通俗易懂,颇有民歌风味。“一锅水”的比喻形象生动,也是民间最常用的比喻。既然一锅水已经烧得滚开,那就是男女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真纯的感情,达到极度热恋的程度。但男子突然说“罢”,即停止这种恋爱关系,因此女子才如此果断。最后依旧用“一锅水”很难再烧热来比喻,非常具体生动。

    [双调]寿阳曲

    马致远

    想思病,怎地医,只除是有情人调理①。相偎相抱诊脉息,不服药自然圆备。

    【注释】

    ①有情人:指相思病患者的情人。

    【译文】

    如果患的是相思病,那怎么能够医治,除非是他相思的那个人亲自调理,相互依偎着相互拥抱着来诊断脉搏和信息,不用服药自然就会康复完备。

    【评析】

    元代是一个封建礼教很松弛的社会,故青年男女在爱情方面便多了一些自由,因此歌咏爱情的篇章便很多,有很多精品,本篇便是一首抒情热烈,大胆奔放的经典情歌,颇有民歌情味。开头两句用设问领起,自问自答,得出结论。这就是相思病是没有办法医治的,只有那个情人才可能医治得好。怎样医治呢,这就是“相偎相抱诊脉息”,如果这样,不用服药自然就好了。语义明确,语气泼辣,感情纯真热烈,表现出抒情主人公对自由幸福之爱情生活的热烈向往之情,有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意义。

    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视比兴手法,追求含蓄蕴藉之美而不提倡外露,唐诗宋词中的精品大都具有委婉含蓄,意在象外的特点。即不直白说出来,更不能说尽,而让读者有回味的余地。元代散曲则不如此,主张外露,主张把话说透说到底,也不想留有余地。这是小令便具有这种风格。干脆利落,一句话,相思病就得他相思的那个人能医治,其实现实生活就如此,例证古今中外举不胜举,因此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也是一种风格。古代诗歌也有,汉乐府民歌《上邪》就是这样风格的作品,同样得到人们的喜爱。

    [双调]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

    马致远

    春风骄马五陵儿①,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②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山过寸颦眉黛③,柳拖烟堆鬓丝④,可喜杀睡足的西施⑤。

    【注释】

    ①五陵儿:汉朝五座皇帝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统称五陵。立陵时曾经将富豪子弟移居这里,其后“五陵儿”指富家子弟。②管弦触水:形容在湖面上演奏音乐,声音仿佛贴着水面流传。③寸颦眉黛:比喻远山如同美人皱眉。④烟堆鬓丝:比喻柳条如同美人两鬓的头发。⑤睡足的西施:刚刚睡足觉醒来的西施。

    【译文】

    在温煦的春风中,到处游荡着骑宝马良驹的贵族青年,西湖的三月正是艳阳高照的温暖天。悠扬的音乐演奏之声,那优美的旋律似乎铺设的到水面,然后向四方莺歌花放的热闹场所扩散。缺少文化修养不懂音乐的人不会到这里来,西湖就是适宜弦歌适宜饮酒适宜吟诵诗篇。那远处的春山小巧美丽超过西施颦眉的娇羞媚眼,那嫩嫩的柔软的柳条随风轻扬的样态,就像西施刚刚睡醒两鬓蓬松的美发翩翩,整个西湖简直就是刚刚睡醒的睡眼惺忪的西施一般。

    【评析】

    关于本曲创作的缘起以及用韵要求,和马致远大约同时的散曲作家刘时中在[双调·水仙操并引]中说:“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玉局翁诗也。填词者窃其意,演作世所传唱水仙子四首。仍以西施二字为断章,盛行歌楼乐肆间。每恨其不能佳也。且意西湖西子,有秦无人之感。崧麓有樵者,闻而是之,即以春、夏、秋、冬赋四章,命之曰‘西湖四时渔歌’,其约,首句韵以‘儿’字,‘时’字为之次,‘西施’二字为句绝,然后一洗而空之。邀同赋,谨如约。”其中提到的“崧麓有樵者”就是卢疏斋,卢疏斋名卢挚。可知当时卢挚先创作《西湖四时渔歌》四首,并有一定的限韵要求。刘时中和马致远都响应并创作,这三组小令都保存下来了。本篇便是唱和四首中的“春”。

    “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开篇两句描写西湖春天游人的富贵和豪奢,江山再美需要有人文的气象。富家子弟公主以及富翁富婆的参与给西湖增加许多风景。“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三句由大的场面描写转向西湖水面上缓歌缦舞的渲染。“触”字极有韵味,因在湖上,故悠扬美妙的声音仿佛是沿着水面向四方传播一样,有润泽感。而“莺花市”三字概括力太强了,“莺”是黄莺,在春天歌唱,“花”概括指春天开放的百花,“市”则指一切有人活动的市井,鲜花在盛开,黄鹂在歌唱,人们在享受美丽的西湖春光。“山过寸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两句紧扣美人春睡来写,又紧扣西施来写,通过想象和比喻来表现西湖美景,风情旖旎。最后用“可喜杀睡足的西施”煞尾,即符合卢挚的要求,又把西湖比喻为刚刚睡醒的西施,真有无限的风流。春天乃一年中最富生机之季节,万象更新之时,如果说万物在经过冬眠的修整之后,生命又开始一个新的周期,那么春天不是正好刚刚醒来吗?而西湖已经被比喻为西子,不也正是“睡足的西施”嘛!

    [双调]庆东原·叹世

    马致远

    拔山力①,举鼎威②,喑呜叱咤千人废③。阴陵道北④,乌江岸西⑤,休了衣锦东归⑥。不如醉还醒,醒还醉。

    【注释】

    ①拔山力:楚霸王项羽力大无穷。他在《垓下歌》中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②举鼎威:也是形容项羽力大无穷,能够举起千斤鼎。《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③喑呜叱咤:发怒吆喝时令所有的人都害怕惊恐。项羽力大凶猛有威,非常有威慑力。④阴陵道北:项羽在垓下战败被围,夜间突围而出,行至阴陵,迷失了道路,问一田父,田父欺骗他说:“往左走。”结果陷入大泽中,被汉兵追赶上。⑤乌江岸西:项羽失败,不肯过江,在乌江边自刎身亡。⑥项羽在彻底推翻秦王朝,占领咸阳后,有人劝他在关中建都,他不听。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便是“衣锦还乡”成语的出处。

    【译文】

    有拔山的神力,有举鼎的神威,发怒时大声吼叫就令千人尽废。却在阴陵道北迷失了道路,自刎在乌江岸西,再也不用衣锦东归,一生的拼搏付之流水。还不如喝醉了等着清醒,等清醒了再喝醉。

    【评析】

    这首小令以西楚霸王项羽为题,咏叹所谓的功名事业都是徒劳的这一主题,有历史虚无主义的色彩。“拔山力,举鼎威,喑呜叱咤千人废”开头三句极力渲染项羽的赫赫声威,他当年拔山扛鼎,一声怒喝,千人失色,叱咤风云,确实是不可一世的大英雄。这是扬,极力渲染项羽当年叱咤风云,威震天下的英雄气概,为后面的失败而走投无路蓄势。“阴陵道北,乌江岸西,休了衣锦东归”,可是,当他在垓下被围失败后,却一蹶不振,威风全无,先在阴陵被骗,后在乌江岸自刎,一切功名事业都化为乌有。所谓的衣锦还乡的美梦也成了泡影。如此艰难困苦,血战疆场,却得到如此的下场。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其人生的悲剧,很有说服力。于是才发出感叹:哎,还不如我呢,醉了又醒,醒了再喝醉,在醉生梦死中打发时光,浑浑噩噩,胡里糊涂,还少了许多烦恼和痛苦。马致远才高命蹇,奔波二十余年才勉强挤进官场,又一直沉沦下僚。五十多岁即归隐田园,故其对功名利禄产生了一定的厌弃情绪。本篇就表现了这种情绪,但在字里行间我们依旧可以感觉到作者对于世道不公的不满与抗议。还要说明一下,他的[双调·庆东原]题名“叹世”的小令一组六首,尾句都是“不如醉还醒,醒还醉”,是套话,表示对于世道的失望,透过这种感叹,倒可以体会出他对于清明政治的向往,是积极入世希望渺茫时的叹息。

    [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①,读书须索题桥柱②。题柱虽乘驷马车③,乘车谁买长门赋④。且看了长安回去。

    【注释】

    ①谩:莫、不要。②须索:需要、应该。题桥柱:用西汉司马相如之典。司马相如离开成都去长安求取功名,途经升仙桥,他发下誓言,并题写在桥柱上:“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此桥。”③驷马车:四匹马拉的车。指当高官。④长门赋:汉武帝刘彻与陈皇后反目,把陈皇后打入长门宫即冷宫。陈皇后后悔,花百金请辞赋家司马相如作一篇《长门赋》,企图求得汉武帝的回心转意。后未果。

    【译文】

    感叹那些寒酸的书生,不要再读书求取什么学问真理。读书就需要有司马相如当年题柱的冲天豪气,即使题柱实现愿望而当上地方大吏,即使当上大吏而谁又肯买你的《长门赋》呢!姑且游览一番长安就赶快回去。

    【评析】

    本曲慨叹寒儒们读书无用的悲惨遭遇,是对世道的强烈不满与抗议,是愤激之词。开头用“叹”字领起,为全篇奠定感情基调。元代曾长期废止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失去了进身之阶,多数沦落在社会底层,穷困潦倒。“叹寒儒,谩读书”仿佛是对所有读书人的告诫,那些穷书生,别读书了,读书有什么用呢?因为读书就要像司马相如那样,要题桥柱立下誓言,取得功名。可是即使有冲天志向,高才博学,又有谁来赏识重用你呢?像汉武帝和陈皇后那样爱惜人才,尊重贤士的皇帝后妃早已经不复存在。既然这样,文人们来到京师还有什么用。唉,你们参观游览一下京师的风景就回去算了。这里是王公贵族们的乐园,不干你们这些穷书生什么事。冷语做结,悲酸苦涩。小令从第二句开始运用了顶真格的修辞手法,使结构紧凑,语气连贯,有力地抒发了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实际是对于元朝初年上层统治者没有文化的现实进行讽刺,也为天下读书人没有出路伤心,很有现实意义。

    [双调]拨不断·菊花开

    马致远

    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①、鹤林友②、龙山客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在洞庭柑④、东阳酒⑤、西湖蟹⑥。哎,楚三闾⑦休怪!

    【注释】

    ①虎溪僧:指东晋高僧慧远。他住庐山东林寺,从不下山,寺前有虎溪,送客例不过虎溪。一天,与诗人陶渊明、道士陆静修共话,不觉过虎溪,虎大鸣,三人相视大笑而别。②鹤林友:指五代道士殷七七。镇江鹤林寺有杜鹃花,天下奇绝。一天正逢重阳节,殷七七到此,应镇帅周宝之请,作法花开,烂漫如春。人以为奇。③龙山客:用东晋孟嘉落帽之典。重阳节孟嘉随桓温登湖北江陵之龙山,风吹其帽落地,他泰然处之,不以为意。④洞庭柑:江苏太湖洞庭山所产之柑橘很著名。⑤东阳酒:当时名酒,即金华酒。⑥西湖蟹:杭州西湖产之螃蟹肥美味鲜。⑦楚三闾:指屈原,曾任楚国三闾大夫。

    【译文】

    就在重阳佳节菊花盛开的时候,我退出官场归隐田园而回到乡下来。每天陪伴如同慧远那样的高僧,殷七七那样道术高明的道友,孟嘉那样潇洒而不拘一格的贤才。就像杜子美、陶渊明和李太白那样吟诗作赋风花雪月而自由自在。再尽情享受洞庭山上的柑橘,东阳的美酒,西湖的大蟹,这生活真是美哉美哉!哎,楚国的屈原请您也理解我而不要责怪。

    【评析】

    马致远在官场中拼搏挣扎二十多年,他在另一首[拨不断]小令中说:“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可知其曾经在朝廷中任过职。但他浮沉于风尘小吏之中,到晚年也没有飞黄腾达的机会,又经常处在各种复杂关系矛盾斗争的暗流中而战战兢兢,因此他坚决退出官场归隐田园。

    如果从语气来推断,这首小令是马致远刚刚归隐时所作,而归隐的季节便是重阳佳节。因此开篇便说“菊花开,正归来”,其中有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虽然只六个字,但其情感的重量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非常相似,并为全篇奠定基调和内容范围。“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是说归隐后交往的人际关系,都是高僧、仙道、高士这些高品位的人物。而这些高品位的友人暗示出作者自己的品位。“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实际是作者比拟自己,是马致远对于自己文才的高度自信。“在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则是三种美味,都是当时的名牌产品。最后的感叹则是很复杂的情感。“哎,楚三闾休怪”,三闾当然是指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无论怎样被统治者排挤流放,却始终忧国忧民,“虽九死而犹未悔”,最后投江而死。当然,屈原是千载以前的古人,他是不会责怪的。马致远这里没有一点儿贬低或轻视屈原的意思,反而是非常尊崇和敬仰的。他只是希望屈原以及现代屈原似的人物能够理解自己归隐的苦衷罢了。因此,从这最后的一叹,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无奈和未能完全忘记天下的苦衷。

    本篇有两点需要提及,一是紧紧围绕重阳佳节这一节令来写,殷七七、孟嘉的故事都发生在重阳节,慧远送客的故事也应该是这天。后面的三种美味也都是重阳节时的时令佳品。第二点就是用典密集但不生涩,很容易读懂,增加了内容的含量,丰富了表现力。

    [双调]拨不断·浙江亭

    马致远

    浙江亭,看潮生,潮来潮去原无定。惟有西山万古青。子陵一钓多高兴①,闹中取静。

    【注释】

    ①子陵:东汉初年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他和光武帝刘秀曾同游学,刘秀对他非常尊重。刘秀当皇帝后,曾多次征召他到朝廷为官。他坚决不人仕途,在家乡垂钓而终。

    【译文】

    我站在钱塘江边高高的浙江亭,观赏这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的产生,潮水来潮水去本来就是汹涌澎湃而从不平定。只有那西山才会万古长青而稳定不动。严子陵在那里垂钓多么高兴,在喧嚣热闹中求取内心的平静。

    【评析】

    钱塘江大潮自唐宋以来就不断见之于文学作品,但写得如此简洁而寓意深刻的不多见。“浙江亭,看潮生,潮来潮去原无定”,前三句写观赏大潮的第一印象,这就是潮水不断推进涌动,绝没有静止的时候。由此作者联想到人类社会中的滚滚红尘,都在追求那么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他在[双调·夜行船]中就说“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用精彩的比喻和辛辣的词语讥讽那些整天上蹿下跳,到处钻营的小人。“惟有西山万古青”,用西山的永恒不动来反衬钱塘江大潮的汹涌奔腾,可以看出作者的价值取向。这里不仅仅是喜欢动和静的问题,其实是对于人生道路的一种选择和判断。马致远大半辈子在官场中摸爬滚打,始终沉沦下僚而未能施展抱负,又不能为百姓办点实事,而官场中又充满机关陷阱,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于是他在晚年坚决辞官归隐。而官场不正像这“潮来潮去原无定”的钱塘江大潮吗?一旦进入其中,便只能被裹挟着涌来涌去,没有半点自由。而西山却永远屹立不动,不受其他因素的裹挟,在这种对比中他选择了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西山式的人生道路。“子陵一钓多高兴,闹中取静”,严子陵在富春江垂钓,是一种悠哉游哉的生活。“闹中取静”是一种人生智慧,能够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是极高的修养,也是明哲保身的大智慧。这种思想虽然有一定的消极色彩,但在政治黑暗的时候也不妨是明智之举。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作为知识分子来说,也只能如此,还能要求他们怎么样呢?我们只应痛恨诅咒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腐朽和不合理,而不该苛求于古人。

    [双调]拨不断

    马致远

    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辞饮。若①歌时我慢斟,屈原清②死由他恁③。醉和醒争甚?

    【注释】

    ①若:你。②屈原清死:《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③恁(nèn):如此、那样。

    【译文】

    酒杯深,这是老朋友的心,相逢就喝从来也不推辞而开怀畅饮。你如果吟诗作赋时我也慢慢自酌自饮,屈原因为坚持清白投江而死就任凭他恁么做,喝醉的和清醒的还有什么可争论。

    【评析】

    元代文人生活在一个个人志向以及理想人格与社会环境充满矛盾的时代,蒙古贵族对于汉族知识分子充满戒备之心,尤其是从南宋进入元代社会的知识分子更是如此。元代曾经把全天下人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就可以看出南人中知识分子的尬尴处境。因此,元代知识分子普遍不热爱这个朝廷,因此便不愿意为朝廷献身,对于屈原为国家投江而死的做法便表现不同的意见。但是只是不同意这样做而已,对于屈原人格表示轻视的还没有。本篇便是这种思想的表现。“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辞饮”三句表达一种人情和意愿,即只有相互知心的人才能畅饮,见面就喝而不推辞。实际是要用酒来麻醉自己而忘却人世的烦恼苦闷而已。“若歌时我慢斟”,若是对方,歌应该是歌吟抒发什么感情之类的举动,意思是我也不听,慢慢自酌自饮,因为什么道理我都懂。“屈原清死由他恁。醉和醒争甚”两句表示最后的人生态度:屈原因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为了保持他的清投江而死,他还说“举世皆醉我独醒”,他是醒的,我们是醉的,那么我们这些醉汉和他醒的有什么可争的。两句联系起来的意思就是,屈原是洁白清醒的,我们是污浊昏醉的,不是一种精神状态,便没有可比性。他为保持洁白清醒而死就死呗,我们是污浊昏醉,自然也不必效仿他了。元代知识分子大部分是这种心态,为这样的政权和朝廷而死不值得。这便是这首小令的思想倾向。

    [双调]拨不断

    马致远

    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①,楸梧②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

    【注释】

    ①六代宫:从三国东吴建都开始,先后六个朝代即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首都设在金陵。②楸梧:楸树和梧桐树,这里指坟墓之树。

    【译文】

    在你们几位普通百姓中,问一问什么才算是英雄!王图霸业究竟有什么用!远处那些生长庄稼的地方,曾经是六朝的皇宫,而那些生长楸树和梧桐树的地方,便是六朝那些显赫一时的权贵们的荒冢。

    【评析】

    唐代诗人许浑有一首《金陵怀古》诗:“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楸梧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本曲中化用了这首诗的颔联,一个字不差,只是前后调换了位置。一般解释本曲都将诗和曲对照解释,似没有必要。

    “布衣中,问英雄”意谓在普通百姓中询问关于英雄问题时,他们的回答往往就是“王图霸业成何用”,一切王霸的什么雄图大业没有什么用。有的人在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开国君主都是布衣,认为这里的布衣是指这四朝的开国皇帝,对于全篇来说,似乎难以贯通。而且后面明确说的是“六代宫”,当然就包括东吴和东晋。故我认为那样理解过分胶柱鼓瑟,全篇的意脉不通顺。“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紧承前文而下,是现实场景做出的证明:你看,六朝的宫殿如今都是庄稼地,禾苗高低不齐,而那些树木森森的地方都是那些公卿权贵的千百个大官的坟墓,是一片荒冢。于是最后下断语说“一场恶梦”,人生无论如何争夺,最后都如同是黄粱美梦,或者是南柯一梦而已。

    全篇的文脉是这样的:如果在百姓中询问古代英雄实际和功名的意义时,他们的回答很明确,后面的所有话都可以看成是百姓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因此,把后面的话都理解成是作者借百姓之口对于功名事业的看法也未尝不可。这样全篇除开头六个字外,便全是布衣百姓的话,这样主要部分便是代言体了。与杜甫的《兵车行》有类似点。杜甫《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下就都是这位军人的话,和本篇构思有点儿相似。

    [双调]拨不断

    马致远

    莫独狂①,祸难防。寻思乐毅②非良将,直待齐邦扫地亡③,火中一战④几乎丧。赶人休赶上⑤。

    【注释】

    ①独狂:独断专行而狂妄。②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攻占齐国七十多城。后被逼迫流亡赵国。③扫地亡:指全部占领。④火中一战:指齐国田单用火牛阵大败燕军之事,在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⑤赶人休赶上:赶人不要赶尽杀绝。

    【译文】

    人不要得志霸道独断专行而猖狂,这样容易带来祸患是防不胜防。仔细分析战国的乐毅就不能算是良将,一直要把齐国全部占领等待其扫地而亡。被田单运用火牛阵打得惨败而全军败亡,追赶人要留有余地而不必一定要赶上。

    【评析】

    这首小令可能是受到实际事件或实际人物行为的刺激而创作的,针对骄横霸道的得势者而发,可惜难以知道其写作的具体背景,故无法具体分析其当时的针对性。但总的思想倾向可以分析出来,即以乐毅攻齐失败为历史见证,告诫当世的统治者不要得意猖狂。“莫独狂,祸难防”两句是总的告诫,开篇提出主旨,就是人即使在最得意的时候也不要过分刚愎自用,过分独断专行,更不要把对方赶尽杀绝,而要留有余地。否则祸患便难以防范。“寻思乐毅非良将,直待齐邦扫地亡,火中一战几乎丧”三句用历史事实证明自己提出的观点的正确。乐毅是赫赫有名的战将,当年曾经打败强大的齐国并且攻下七十多城,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攻下。简直就要把齐国全部吞并。但后来被齐国谋士田单用火牛阵打败,燕国军队大败。但这里是用典,与实际的历史有出入。实际情况是乐毅因为遭到猜忌流亡到赵国之后,才发生的火牛阵大战,故不是乐毅战败。“赶人休赶上”回应首句,即对于失败者不要赶尽杀绝,要给留一定的余地。这既是历史的哲学,也是人生的哲学。小令头尾揭示主题,中间用历史事实做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虽然很短,却很有章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