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千古韵事-荼蘼花开 挥剑天涯不诉离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荼蘼花开后人间再无芬芳。曾经剑指天涯,只为能够实现心中那早已经梦萦多年的理想,而当理想触碰现实,司马相如才发现自己的人生是何其的可悲又是何其的无奈。

    从意气风发地踏上长安城,到在这仕途的沉浮中丢了心、丧了气,司马相如才明白这一路的执着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这世上最可悲的或许就是这种怀才不遇的悲哀了,明明距离梦想那么近,仿佛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却在到达的前一刻彻底变为泡沫。在司马相如眼中,长安城渐渐地从五彩缤纷变为凄冷的黑白色。初入仕途的司马相如从希冀到失望,从欣喜到失落,这期间的心情变化随着一场离别全部被带走。

    挥一挥衣袖,不诉离殇。或许长安于司马相如并非毫无意义。这片让他希望又失望的土地,让他体验了一次仕途的沧桑,邂逅了一位懂他的伯乐,并为日后的漂泊找到了避风的港湾。

    第五节 策马扬鞭,喧嚣尘上路寂寥

    寒风瑟瑟、暮雨潇潇,这样的长安城总是给人一种寂寥萧条的感觉。只是这些对于司马相如而言显得那么地微不足道,因为对比他心中的苦涩,这恼人的天气不过是九牛一毛。身处这离家千里的长安城,司马相如有些不知所措,但是目光中却始终有一抹不容忽视的坚毅。

    从蜀郡来到长安,举全家之力捐的一个小小的“郎官”,司马相如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志向,还有整个司马家对于他的期望。只是时光却总是那么的残忍,往往把人打得一个措手不及。初到长安城的司马相如心底那少年痴狂的天真梦想,来到这座城之后慢慢被打磨掉了。现实从来都是吝啬的,它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天真幻想而慷慨成全。在这个皇城根上当着一个守城门的小官,那些曾经的抱负和理想在现实中一点点分崩离析,司马相如似乎听到了内心破碎的声音。

    汉代所设的郎官主要负责“掌守门户,出充车技”的职务,他们隶属于郎中令,分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职。在当时的朝中,官员最高能够拿到两千石的俸禄,而郎官作为低级的官职,特别是司马相如所做的守城郎官更是其中最低的,仅仅只有三百石的俸禄。曾经以家资十万才求得这小小官位,而今却始终在最底层跋涉,心中不免感到失落。但是既然这是自己的选择便无可厚非。虽然面对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司马相如有些心灰意冷。但他内心也知道,如果不经过此番磨炼,他也无法成就自己的抱负。郎官职位虽低,但并不意味着毫无升迁机会,甚至还有人曾说:“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

    心中抱有希望便不会丧失斗志。而有时苦中作乐虽然无奈,却也不失为一种顺应时势的明智之举。虽然郎官之职枯燥乏味,但是这清闲的工作也为司马相如提供了更多读书作赋的时间。而他此时身处长安,接触赋体文章和贤士名篇的机会多了许多。人生有得有失,得失之间,只要自己学会把握分寸,依然能够成为赢家。

    在仕途黯淡、踌躇不前的日子里,司马相如便寄情于书海,他广泛诵读当时的名篇,特别是对贾谊的文章赞赏不已。“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当读到贾谊这段先声夺人、思想澎湃的《治安策》之时,他在拍手称颂的同时不禁反思自己,开始揣摩、研究贾谊的文风和思想,期待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做出如此掷地有声、文辞严谨的文章。而司马相如辞赋成就的开始也可由此追溯,早期辞赋受到屈原、贾谊等人的影响颇深。

    当行进之路遇到阻碍,转身回避或许是一时的求全之举,但却不是长久之道。守城郎官的这段时光虽然让司马相如在文赋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却不是司马相如心中最想成就之事。志不在此,便无法享受收获的喜悦。仕途无所成的日子让司马相如感觉时光飞快,仿佛曾经在学堂跟王吉、杨得意等友人畅谈古今、吟诗作赋的时光还在昨日,现在身边却只剩下冰冷的城墙和叹息。虚度光阴却无可奈何,这是生活给司马相如的第一次挫败。即便曾经有口吃的缺陷,但司马相如从来都是自信满满的,他是家中的宠儿,也是乡里传颂的天才少年。但当时空转换,在这偌大的长安城中他却迷失了方向,因为在这里他不再是天之骄子,也失去了家族的庇护,纵使才华横溢却始终无人赏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无限拉大,那一刻的司马相如显得渺小若蝼蚁,再没有昔日的意气风发。骄傲轻狂如他,纵然是不能接受这仅仅守城门的小小郎官角色,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断不能就这样混沌度日下去。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人希望停滞不前。但是希望并不代表着结果,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找到飞翔的翅膀。际遇是个奇妙的东西,它让人难以捉摸也无法轻易掌控。从捐官的那一刻开始司马相如早已经暗下决心要让自己功成名就。可眼下这境况却让司马相如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对于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他从未妄自菲薄。虽然这国都之中从不缺乏人才,但是司马相如依然是一个熠熠闪光的存在。他的文赋天分在此时已经可见一斑,而此时正是“文景之治”的繁荣时期,国家的稳定昌盛更是为辞赋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司马相如的汉赋才华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显露出来。

    只是伯牙的琴声再美,没有子期的聆听也不会有高山流水的佳话,司马相如的文章纵使妙笔生花,得不到当朝者的赏识也是无济于事。红颜易求,知音难觅。当时的汉景帝虽然也是一位文武双全的贤明圣主,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国家安稳、百姓安康,但是不巧的却是这位贤明君主对于诗词歌赋却意兴阑珊。

    恰似一匹奔向草原的骏马,以为终要在那广阔无垠的天地中策马奔腾,却发现身后的缰绳从未解下,无人给它奔跑的机会。对于当时的司马相如而言,他需要的不过是一个机会而已,但是这机会是否遥遥无期他却不得而知。

    如果说等待能够得来救赎,那么司马相如愿意等下去,只是在日复一日守城的岁月里司马相如却不知道他的春天是否会来临。这世上或许没有事情比如此地等待更加让人煎熬了。仿佛希望的曙光就在前方,离自己那么近,好像只要一伸手就能触及,但是却在指尖触及的前一刻烟消云散。但是司马相如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的人生从来就不曾有过“放弃”二字。

    唯有守住破晓前的黑暗才能够遇见黎明的曙光,唯有经受住羽化的痛苦,才能实现破茧成蝶的美丽。这样的道理司马相如又岂会不懂。因此,纵使心有不甘,司马相如也恪尽职守地履行自己守门护城的职责,对人谦虚有礼,不露锋芒地默默等待属于他的机遇。

    这份用心良苦的企盼并没有让司马相如失望,他最终还是等来了自己翘首以盼的机会。

    当时的汉景帝虽然不爱文墨,却对习武射箭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带着侍卫到野外狩猎、射箭。身为男儿就有好胜之心,总是想要在武艺上与他人一较高下,普通男子如此,天子也如是。但是作为整个王朝至高无上的国君,汉景帝却找不到自己的对手了。高处不胜寒,这是身为掌权者的悲哀,纵使能赢得天下,却无法得到一个平等较量的机会。早就受够了身边侍卫的怯懦逢迎,一直苦于找不到旗鼓相当的对手的汉景帝决定在宫中侍卫中挑选几个射箭高手。

    人生充满戏剧性的变化,司马相如也从未想到自己与机遇就在此般情况下不期而遇。自幼习武的司马相如无疑是宫中侍卫中的不二人选。当负责守城的官员找到司马相如之时,他仿若在梦中一般,不由感慨上苍的眷顾。一朝天子是万人敬仰的至尊,也是权力的最高象征,而司马相如不过是一个守城的小小郎官,这是天与地的差别,如果凭借一己之力,或许此生司马相如都没有面圣的可能。但是机会却犹如天助般降临到了司马相如身边,让他感觉自己的鸿鹄之志似乎依然有实现的可能。

    在皇家校场中,司马相如望着满场身强力壮的侍卫和武士,目光复杂地望了一眼那早已经围起的擂台,他心中知道这是他唯一的机会,唯有在这场比试中脱颖而出,他才能得到汉景帝的赏识。

    官场上常说伴君如伴虎,但即便如此,古往今来的有志之士依然为了获得帝王的赏识而前赴后继,司马相如也不例外。这校场上的擂台是汉景帝为了选拔侍卫而设,在此刻却成了众人希望出人头地的战场,唯有成为最后的胜者才有机会伴君左右。

    小小的四方台旁围满了武艺高强的勇士,不过是一场武艺的比试却弥漫着硝烟的味道。望着那些或自鸣得意或剑拔弩张的面孔,司马相如却显得尤为淡定。因为这场较量是一场能力的较量,司马相如对于自己的武艺自然是自信的。于是当勇士们纷纷站上擂台之时,司马相如依然稳若泰山,仿佛眼前的比赛与他无关。

    厚积薄发才能释放出最庞大的力量,司马相如显然是深谙此理的,所以在擂台上争得热火朝天之时,他只是选择当一个安静的旁观者。但是当武士卫之平打败了除司马相如之外的所有挑战者之时,司马相如才从容不迫地上前迎战。当时从众多勇士中脱颖而出的卫之平也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武术奇才,但可惜只是众多将士中的一个小卒罢了。这场强者的对抗,不仅仅是一场武术的较量,更是两个有志青年为了自己前途命运的抗争。

    同是天涯沦落人,本应有些英雄惜英雄的味道,但是此刻除了火药味再无其他。汉景帝就在看台之上,这是他们能够一朝成名的最好机会,没有人会选择在此时让步。只是强者之间的对决从来就没有谦让和怯懦,有的只是实力和心境的拉扯。刚刚赢过众多场比试的卫之平显然要比司马相如浮躁得多,胜利让他变得狂傲了起来,但是他却忘记了在这毫厘之差即可决定胜负的强者之争中一颗平常心的重要性。司马相如素来是沉稳的,在此时也不例外,因此这场比试最后的赢家是司马相如。在对方激进的刀枪攻击中司马相如灵巧避让,几招之内便将卫之平击败在地。

    君子之争本就简单,只是实力的博弈,赢了挥一挥衣袖;输了就潇洒离去。卫之平输给司马相如输得心服口服,而司马相如赢了比赛也并不失风范,依然谦逊有礼。但春风得意马蹄疾,纵使能够对对手做到有礼有节,却往往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狂喜的心。毕竟,这是司马相如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机会。

    当比武结束,几个在比武中表现优秀的勇士和司马相如一起被选去参加射箭比试。三箭定输赢,司马相如三发全中靶心,让围观的人赞叹不已。只是沉稳的司马相如,也不过是人世间的凡夫俗子一个,总会有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时刻。当弓箭被收起,天空越来越阴霾,但此时司马相如的心中却是热血沸腾,不能平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大喜大悲总是交叠而至。看着低空飞翔的小鸟,司马相如不知怎的便捡起一块石子打了过去,于是鸟儿从空中缓缓落下。这本是一个小小的炫技之举,或许并没有太多的意图,但是在汉景帝眼中却显得有些卖弄的意思。于是汉景帝一怒之下派人抓了司马相如。

    本是无心之举,却横生事端,或许此刻没有人能比司马相如更冤屈了。但自古以来君臣之间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纵使早就熟悉了这封建王朝的命运,但是当汉景帝质问司马相如可知自己所犯何罪之时,司马相如依然不得其解。于是汉景帝一声“拖出去斩了”,便给司马相如定下了死罪。

    前一刻还春风得意,期盼着能够一睹帝王风采,成就理想抱负;但后一刻却已经沦为阶下囚,面临处斩的命运。司马相如不禁心中悲叹命运无常,但是却全无挣扎。君王之命不可违,司马相如没有企图苟且偷生、委曲求全。但此刻不卑不亢的决然态度却拯救了他。面对司马相如的从容淡定,汉景帝立即收回成命,并赞扬道:“面对死亡毫不畏惧,这是不同于常人的灵气,此人必定可以成为我大汉的可用之才!”

    生死一瞬间,爱恨一瞬间,人生就是如此变幻无常。但是终究司马相如还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机会,成为常伴君侧的武常骑士,经常陪汉景帝外出骑马狩猎。

    策马奔腾,尘烟滚滚,从皇宫门口的守城小官到天子身边的近身宠臣,这一夕之间的变化让司马相如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外人眼中,这无疑是一次华丽的逆袭,是功成名就的象征。但人生是自己的,辛酸苦辣总是不为外人道。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隔了一层的观望永远没有内心的感受真实可信。司马相如原本也以为自己终于离梦想越来越近了,终于迎来了大展拳脚的契机。

    可惜天不遂人愿,这武常骑士不过是包装华丽的帝王宠物罢了,断然没有参与朝政、伸展抱负的机会。文以言志,司马相如多次企图同汉景帝探讨文辞歌赋,但是汉景帝却全然没有兴趣。

    人生的可笑之处莫过于明明理想几步之遥,却被一堵厚厚的城墙横亘在中间,让人可望而不可即。此时的司马相如就像一个迷途的登山者,在即将登顶的时刻才发现这座山并不是自己原本的那一座,从而踌躇在原地,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当那些以为即将要实现的理想抱负在眼前如泡沫般消散之时,司马相如似乎走进了黑暗的荒原之中,没有方向也没有希望,只剩下无尽的恐慌和寂寥。

    第六节 山高水长,抵不过一场相见恨晚

    路漫漫、道曲折,黑暗中的跋涉总是能够带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无助感。纵使司马相如的长安生活已经从原本的守城小吏一跃而上,生活无忧、锦衣玉食,但是却依然不能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寂寥。成为天子近臣的司马相如,他的心情正是如此。

    回首走过的路,那弯弯曲曲、荆棘丛生的道路依然历历可见,但是向前望去,前面却早已经没有明确的路了。生命的脉络如果有迹可循,那么也是在走过之后才能真正清晰,前方永远属于未知。只是司马相如的人生却从未如此刻一般迷惘不知所措。

    曾经的司马相如在安汉城里埋身书海,是因为他知道,知识能够充盈他原本寂寥的童年。他也试着在锦屏山下闻鸡起舞,是因为心里已经有了建业报国的鸿鹄之志。但是此刻,司马相如却不知自己要何去何从了。想要当官,他做到了,希望能够为天子所用,他也做到了,但到头来却可悲地发现,原本清晰的目标似乎偏离了自己预定的轨道。

    世人常说人应当知足而常乐,但是当所思所想都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却要强迫一个心怀壮志的青年人随遇而安,未免有些残忍和苛责。飞入云霄或者跌落谷底,这些大悲大喜从来都算不得什么,因为热闹的青春就应该此般潇洒决然。但是当时的司马相如却被卡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关卡,不会掉落亦不会上升,只能在这样纠结的人生中独自慨叹。这样的日子就仿佛心中有千万只蚂蚁爬过,心痒难耐,却挠不得、抓不得,只能让人在隐忍中走向崩溃。

    “持节夹乘舆车骑从者云常侍骑”,这便是《汉旧仪》中对武常骑士的诠释。舞枪弄剑、狩猎斗兽,这样的人生显然不是司马相如所要的。曾经司马相如苦求父亲教他剑法,只为强健体魄并报效国家,但此时自己的这般武艺却如同杂耍艺人一般,成为供汉景帝玩乐的小丑。想到自己这个所谓“武常骑士”的有名无实的官职以及越来越无望的仕途生涯,司马相如的内心五味杂陈。

    身处长安城中,偶尔能够传来旧时友人的消息:王吉已经在蜀地做了县令,而杨得意也谋得了一个狗监的职位。人便是如此,总是在苦难之时将自己的伤痛无限夸大,似乎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的人生都要优雅潇洒得多。此时的司马相如便是如此,看着友人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位置,总会无限感叹:他人都已有了自己的生活,但是我却依然是无依无靠之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外事外物都是迷离不清的,人能看清的始终只有自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是这样的自知却让司马相如陷入了无边的自怨自艾之中。

    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不能学以所用、实现抱负,那么纵使功名利禄加身又有何意义呢?面对汉景帝在谈及辞赋之时的淡漠,司马相如不由心中苦笑:这无异于一场襄王有梦神女无心的游戏,而他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着实可笑又可悲。然而人生中的每一种关系都需要靠心灵的契合和呼应来维系,否则只能是永无焦点的平行线,各自奔向遥不可及的远方。爱情如此,友情如此,君臣关系其实也是如此。虽说身为人臣本应恪守职责,何况司马相如还是得到了汉景帝的赏识,但是再精美的果实只要不是心头所好,也会味同嚼蜡。内心骄傲如司马相如,他从来不是贪慕浮华之人,内心所向只是一份肯定和支持,因此心中自是不能满足的。

    或许在常人眼中,这已然有些不知好歹,天子近臣的身份、每月可观的俸禄,名利双收的生活丝毫找不到缺陷。但是对于富家子弟司马相如而言,钱财不过身外之物罢了,而这名望若不是自己心之所向也就失去了所有的意义。

    斗转星移,回首却不过是一场空。无人能懂司马相如的郁结。虽然是文武全才,但是说到底司马相如本质还是一个文人,希望能够通过文赋来求得功名,通过才智施展抱负。但此刻的他却不过是一个被包装在华丽外衣下的天子宠臣罢了。这一切的一切外人无从知晓,但司马相如却心如明镜。因此,这样的境遇便成了司马相如心中的一根刺,一次又一次刺痛他内心深处的自尊和骄傲。

    被囚困在笼中的鸟儿也会拼命寻求自由的出口,而如果找不到出口,便会让自己遍体鳞伤。人生总是千回百转,正如诗中所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郁郁寡欢中不能缓解的司马相如在此时还是找到了出口,也找到了日后可以投奔依附的知己。

    人生的机缘有时真的很无解,对于即将陷入绝望的人而言,任何的微光都可能成为他奋力追逐的目标。正如悬崖边的一棵孤树、大海上的一根浮木,抑或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没有什么比绝处逢生更让人欣喜万分。在对汉景帝心灰意冷之际,司马相如也迎来了自己失落人生中的最后一株救命稻草,那就是梁孝王刘武。

    梁孝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弟弟,是窦太后最小的儿子,在当时颇受赏识和重用,也深得窦太后和汉景帝的喜爱。甚至汉景帝在一次畅饮酒醉之后,曾对着自己的弟弟梁孝王说道:“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梁王你。”虽说君无戏言,但是这种酒后之话当然不能当真,梁孝王也不会相信汉景帝会真的传位于他,但是却依然能够从中窥探出当时梁孝王的尊贵地位。更有历史曾记载,梁孝王进宫之时,甚至被允许跟汉景帝同乘步辇。由此,梁孝王在当时的地位也可见一斑。

    虽是一母同胞,但是梁孝王跟汉景帝不同的是他更重视诗词汉赋。因此,入朝之后的梁孝王自然与汉景帝身边的司马相如成了一见如故的知己至交。

    原本司马相如与梁孝王并不熟识,但是作为汉景帝的常侍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与梁孝王亲近的机会。虽然只是初次见面,梁孝王便让司马相如对他敬佩有加。作为当朝帝王的亲弟弟,梁孝王在面对司马相如之时丝毫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而是十分亲切谦逊地对司马相如说:“先生大名早就如雷贯耳,今日能够亲眼相见,实乃本王的荣幸。先生的辞赋让本王佩服不已。”如此真挚又尊重的话语无疑打动了司马相如的心。文人素来有傲骨,更何况是司马相如如此一个文武双全、仪表堂堂的天之骄子呢。梁孝王的话在他耳边萦绕,让他重新获得了被人肯定的感觉。如果说他曾经在汉景帝旁边遗失了自己的自尊和骄傲,那么梁孝王就是重新点燃他希望的火烛。

    对于司马相如的文采学识,梁孝王早就有所耳闻,也一直期盼能够见他一面。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人往往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以文传’,一种是‘文以人传’。前者因为自己的文采斐然而被津津乐道;后者因为自己做出的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而被赏识从而注意到他的才华文采。”作为一个心有傲骨的浪漫文人,司马相如显然希望自己是前者,而这种愿望在梁孝王身上得到实现。如果说汉景帝的赏识是因为司马相如的精湛武艺和胆识;那么显然是属于后者,并不能真正打动司马相如。但是梁孝王不同,他早就在来朝之前对司马相如赏识有加,而且将司马相如的赋作背得烂熟于心了。

    对于一个文人,作品便是他精神和理想最浓缩的精华,是所有自尊心和骄傲的孤注一掷,但是梁孝王的出现却让原本失去信心的司马相如重新被肯定。而这种让人欣喜的知遇之情在与汉景帝的淡漠对比中显得尤为熠熠闪光。

    人是经不住对比的生物,却又是异常矛盾活在不断对比里的生物。当汉景帝遇上梁孝王,司马相如心中的天平不断倾斜,不由自主地开始比较,继而让自己被自轻和失落的情绪所笼罩。太过执着有时候只会让自己的心迷失了方向。其实生活没那么复杂,当比较变成了避无可避之事,那么放空外物,向着自己心之所向奔去就可以了。

    在梁孝王遇见司马相如之后,曾经在王府盛情宴请司马相如。华灯初上,歌舞升平,已然微醺的司马相如跟梁孝王以及当时梁孝王府上的座上宾邹阳、庄忌、枚乘把酒言欢。历朝历代都有权贵聘请幕僚的习惯,而作为尤其热爱汉赋的梁孝王更不例外。当时的邹阳、庄忌、枚乘是非常有名的辞赋家,也是梁孝王极为重视的幕僚。庄忌等人跟司马相如纵谈古今、交流辞赋,并且绘声绘色地向他描述了他们在梁地的生活。

    在谈笑风生间,司马相如心底却有一丝酸涩,对比自己在汉景帝身边的郁郁不得志,看着梁孝王跟这些文人雅士相处融洽、恭敬有加的相处,内心不禁唏嘘不已。这梁孝王府上的门生幕僚着实让人羡慕。他们跟梁孝王相处融洽又有风度,不似君臣却更似朋友,司马相如心中不禁期盼自己也能成为其中一员。

    酒逢知己千杯少,在这良辰美景之下,司马相如跟各位名人雅士欢聚一堂、吟诗作赋,好一番惬意的景象,似乎这一刻司马相如才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重新燃起曾经的壮志雄心。纵使当时的司马相如依然是汉景帝身边的武常骑士,是一个仕途不得志的落魄之人,却在这短暂的杯酒交错中忘记了自己的苦闷,在跟众多情投意合的知己的相处中酩酊大醉。

    月挂柳梢夜微凉,宴会已经接近尾声,只剩下满目的杯盘狼藉,就当是一次对自我的放纵吧,这样畅快的人生即便只经历一次也已经了无遗憾了。这一次司马相如是真的醉了,仿佛久未舒展的心在那一刻获得了自由,便任由自己在醉酒中沉沉睡去。人生得一知己已经足矣。虽然始终没有得到汉景帝的赏识,司马相如心中其实也已经释怀了。

    只是曲终人散,离别终究要到来,一场相逢带给司马相如无限的震撼,但是对于他苦闷的人生显然只是杯水车薪。梁孝王回到了梁国,而司马相如依然是汉景帝身边那个无权参政的武常骑士。似乎一切都是黄粱一梦,醒来后就烟消云散了。当时偶尔记起那场把酒言欢的宴席,记起几大辞赋家描绘的梁国轻松闲适的生活,司马相如还是会无限感慨。

    人都是贪婪的动物,总是会不断期盼、不断索取,更何况此时的司马相如早已经走入人生的死胡同之中,梁王的出现仿佛是他人生中出现的一道光芒。但可悲的是他与梁王的距离就如这长安城高高的城墙,一个在墙内、一个在墙外,出去的路却早已经如同死胡同一般被堵死,只能望洋兴叹。境遇的对比和内心的落差只能让司马相如更加失落,但是却不能找到解脱的出口。

    见识了大海的波涛汹涌就不会再留恋小溪的潺潺流水;享受了天高任鸟飞的闲适自由就不会再甘心当一只折翼的飞鸟;当人生经历了一次暴风雨般的洗礼,便再也回不去那甘于平庸的曾经。或许面对离别,只能这样安慰自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缘终究能相逢。

    过往只是云烟,已经逝去的时光从来都不重要,山高水长,前路的相逢才是最值得希冀的。这场与梁王的短暂相遇以及知遇之情成为司马相如人生中一次无法忘记的难忘回忆,也成为伴随他日后展翅翱翔的庞大助力。

    囚鸟也有期盼蓝天的自由,虽然生活并不尽如人意,但是司马相如依然相信自己的未来可以山回路转、柳暗花明。

    第七节 绿绮琴音袅袅,却只是镜花水月

    长安一梦,恍如隔世。这短暂却曲折的人生让司马相如从当年的骄傲少年变成郁郁寡欢的落魄文人。或许这场旅程不过是他的一次骄纵和任性的自我救赎,但是却在最后的最后,让自己不得不从梦中醒来。

    无论是初到长安时的惴惴不安还是努力升为武常骑士之后的五味杂陈,在这场追梦的角逐中司马相如始终没有逃脱落荒而逃的命运。并不是只有战乱才能兵荒马乱,当司马相如亲手描绘的乌托邦变成冰冷决然的现实,他的人生已然变得兵荒马乱。从充满希冀到心如死灰,司马相如的这场镜花水月般的际遇并不难追寻。

    人总是会在心底为之存有那么一丝侥幸,也会在受到伤痛之时无限夸大自己的主观承受力,继而为自己寻找一个可以冠冕堂皇逃离的借口。或许在遇到梁孝王之前他尚能自我麻痹,但是当司马相如告别梁孝王,重新回归到他平凡又无味的武骑常侍的生活,他的心便一点点被冰冷所覆盖。

    入仕之初,司马相如心怀远大抱负,希望在这大汉王朝中成就一番事业。正如年少时为自己取下的那个名字,一直牵引着他向前跋涉。他的人生素来以蔺相如为标杆,希望能够如蔺相如一般成为智勇双全,在富贵权力面前游刃行走的洒脱之士。但是在为官的岁月里,他拥有的却不过是游历狩猎、舞刀弄剑的枯燥生活罢了。扪心自问,司马相如自认自己才华不输蔺相如,但是自己的人生际遇却与蔺相如如此地南辕北辙。而那些曾经让内心热血沸腾的美好希望也一点点被吞噬。武常骑士之名,听上去是天子近臣,而汉景帝对自己尚算不薄,但心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当命运偏离了预定的轨道,即便前方是别人眼中的繁华盛世,于自己也不过是一场海市蜃楼,清醒之后便全部化为泡沫。在司马相如的心中这武常骑士的差事俨然是皇家圈养的小丑,毫无价值和尊严。

    生命的苦痛若寻不到缓解的出口,便唯有在过往的甜蜜中寻找慰藉。一如远游的游子总是在内心愁苦之时眺望远方的故乡,其实未必是思乡情切,而是只有那里才是自己这一世最温暖的存在。故乡最是梦萦,或许不过是一场舔舐伤口的美梦,一如此时的司马相如。此时的他常常眺望远处,怀想那些在蜀地的岁月,那个记忆中的翩翩少年晨起闻鸡起舞,在山石流水间拨动绿绮琴弦。那时的司马相如单纯天真却又聪颖过人,似乎自己的生活始终被阳光所照耀着。记忆在心中缓缓流淌,家乡的琴音似乎从遥远的地方飘向了长安,但是再去细听却早已经捕捉不到丝毫。而如今身在这繁华的异地,那些闲适的岁月悄悄溜走,只剩下被命运捉弄的一抹孤影。或许司马相如想要的并不仅仅是一个顺风顺水的仕途而已,文人向来矫情,既希冀文雅淡泊的生活,又无法挣脱功名利禄的牵绊,始终活在纠结之中。然则司马相如也不例外。

    唯有过去和未来才会被记忆和幻想修饰成让人心醉的画面,正在进行的当下永远都是令人伤痛和难以捉摸的。对于司马相如而言,这壮志难酬的当下就是最让人郁郁寡欢的存在。人生总是如此,我们想要忘记的过去一直挥散不去,想要迎接的未来却总在一步之遥不可触及,当下才是最实实在在的存在。

    虽然对于汉景帝不爱辞赋他早已经了然于心,但却还是想要试图去证明些什么。毕竟他还只是二十几岁的青年,心中总是有一些“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固执和坚持。一日,他写出了一篇自己颇为得意的辞赋,于是入宫面圣,希望能够得到汉景帝的认可。当宫中侍卫通报之后,司马相如欠身进入汉景帝的书房之中,行礼之后,向汉景帝说明来意:“陛下,微臣今日作赋一首,希望能够得到陛下指点一二。”言毕,便满怀期待地献上了自己所作的《天子读书赋》。观名便知其文,这不过是一篇奉承帝王、歌功颂德的文章,但却也是当时汉赋的潮流。既然司马相如敢呈现给皇上纵然是自己的得意之作,虽有溜须拍马的嫌疑,但在汉赋中也算得上上乘之作。

    纵使早已被伤过千百次,已经有无数篇赋文被汉景帝熟视无睹,但是彼时的司马相如还没有完全死心。而这篇新的辞赋里有司马相如的希望和企图心,但是却最终还是让他伤了心。其实当时司马相如的辞赋受到汉代华丽辞风的影响,多数文辞华丽空灵,而内容也以歌功颂德、取悦帝王为主。但即便如此,司马相如的辞赋也在当时崭露头角,因为他的文章中除了锦绣的文辞之外还多了一份内敛和积淀。但是这些汉景帝却并未放在眼中。

    待到司马相如上书献赋三日之后,恰逢汉军大战告捷,大喜之下汉景帝设宴款待群臣,作为宠臣,司马相如无疑是座上之宾。于是便借机问汉景帝:“陛下,不知前几日微臣呈上的辞赋您是否已经看了?”但是这满怀期待的询问却只换回了汉景帝敷衍的三个字:“看过了。”

    淡漠的三个字犹如一盆冷水将司马相如浇了一个透心凉,也让司马相如的心彻底从天堂跌落地狱。曾几何时他依然希冀汉景帝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他的志向并给予肯定,但是现在这简单一句话却让他知道他连机会都不曾有过。

    敷衍和无视犹如两道利剑插入了司马相如的心中。或许不曾有过希望就不会如此失望。但是如若不是曾经也有过汉景帝的知遇和赏识,司马相如又怎会如此执着呢?最让人绝望的从来不是毫无机会而是原本以为的机会从未存在过。如果未曾有过喜或许就不会有悲,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而这两面的对比就更能凸显现实的轮廓。

    其实,汉景帝并非对司马相如毫无欣赏,只是自幼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司马相如要求的远比想象的多。对于汉景帝而言,身边这个才貌双全、武功了得的武骑常侍确实是难得的人才,但是诗词歌赋却从来不在他的赏识范围内。

    对于汉景帝而言,司马相如应该只是当时自己从比武中挑选出的武功奇才,或者是那个曾经在狩猎场救自己一命的机智侍卫。每当回首那段往事,司马相如依然能记得当时内心的企盼。在司马相如被选为汉景帝近臣之后,经常陪伴汉景帝外出狩猎。而这段经历也成为他日后创造名扬汉赋的《子虚上林赋》的坚实基础,当然这是后话。

    关于司马相如与汉景帝的君臣之情,曾经流传着这么一段故事:

    在一次狩猎中,汉景帝下令在围场狩得猎物越多的侍卫便会有重赏,而狩猎最少的几名将要受到惩罚。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司马相如。于是,一众武士纷纷为了射杀更多的猎物而奋力奔腾。而此时正是山林野兽活跃的时期,狩猎自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当所有侍卫都忙着狩猎之时,司马相如也在为自己的丰收而扬扬得意,却在此时听到一声呼救,于是循声望去两头猛虎正要扑向汉景帝。于是司马相如毫不犹豫地将狩猎袋一扔,向着汉景帝奔去。此时的司马相如手中并没有任何的兵刃,而其他侍卫都为了重赏沉浸在狩猎的乐趣中并未注意到这里的情况,孤立无援的司马相如只能硬着头皮去救驾。他随手捡起地上的一根树枝,以木代剑,用所学的剑法不顾一切地向着猛虎劈去。

    虽然最终猛虎被猎杀,汉景帝也脱离了危险,但司马相如却英勇负了伤。待到汉景帝从惊慌中回过神来,不禁勃然大怒,认为其他侍卫为了重赏而故意弃他的性命于不顾,于是想要重罚狩猎最多的几个侍卫。在汉景帝盛怒之下众侍卫吓得不知所措,但是却没人敢上前劝阻。没想到的是,当汉景帝要怒斩狩猎最多的几个侍卫时,司马相如却站出来替众人求情。看在司马相如救驾有功的分上,汉景帝才收回了成命。

    一次救驾让汉景帝更加欣赏司马相如这个英勇却不失谋略的侍卫,对他更加重视。

    这段逸事无证可考,但是对于汉景帝对司马相如的重视却依然能够寻出一些蛛丝马迹。当时司马相如只是一个小小的武骑常侍,但是却有八百石的俸禄,比初任郎官之时多了一倍还要多,而且他常伴汉景帝左右,若说丝毫没有得到汉景帝的重视是完全讲不通的。

    在《史记》中,司马迁仅用一句话来概括了司马相如的离开,即“会景帝不好辞赋”。但是一场诀别岂是这七个字就能说得明道得清的。司马相如的成长环境、让人捉摸不透的倔强性格以及最引以为傲的自尊心……太多太多的因素牵绊其中,就像有无数双看不见的小手在推着他离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并不仅仅是不被重视的这种小小的失落,而是已经积淀已久的绝望和悲伤。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样的仕途不得志并不是汉景帝的错,也不是司马相如的错。而是当时的历史环境使然,汉朝初期官吏中文官的作用少之又少,而国家尚未安定又谈何赏析辞赋呢。辞赋于汉景帝不过是风花雪月、故作风雅之事,并没有多大的意义。纵使是金子放错了地方不过是石头罢了,而即便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若用对了地方依然可以有宝石般的价值。司马相如并不是执着愚笨之人,在这长安城的数载岁月早已让他看清了自己的执着是多么地苍白无力。

    其实文人墨客多是自由的灵魂,纵然不是一个小小的官职就可以捆绑束缚的。虽然文章并未受到赏识,但这决然不是司马相如想要离开的唯一理由。作为一个文武双全的才子,其实无论帝王重视的是文是武,他都可以成为佼佼者。但是在漫长的等待中,他引以为傲的才华被轻视践踏了,他才恍然大悟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从单纯的舞剑、抚琴、写赋的少年时代迈进到如今的飘摇仕途,他早已经不是那个一心只想以身许国的蜀中少年,而年少的梦想也随着这怀才不遇的遭遇被磨掉了棱角。

    即便早就无法停止奔跑的脚步,却依然需要驻足休息的时刻。曾经的白衣少年似乎还在故乡的那个琴台之上拨弄绿绮,但是他却再也找不回那单纯美好的初心。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是如何的美好。

    百转千回之后,过去的一切似乎已经成了镜花水月。这长安城虽大却没有他的容身之所,天子身边纵使光芒万丈却无法照亮他内心的黑暗。而远处似乎有人在呼唤他,指引他向着不同的方向奔去。

    耳边突然响起梁孝王回梁国之前跟他讲的话:“如果天子不再需要你,梁国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这一句召唤仿佛为司马相如找到了一个出口,让他已经走入死胡同的人生重新获得了希望。司马相如的内心倏地安定了下来,内心似乎已经有了决定。

    远处传来悠扬清脆的琴声,那魔音入耳仿佛是来自远古的一个美梦,但琴声戛然而止,梦便回归到现实。河堤杨柳飘飘,似在挽留游子,但是司马相如知道他已经到了跟长安告别、跟旧梦告别的时刻。

    第八节 绝尘而去,往事已成云烟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说:“我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人生难免要经历离别,迈向新的征程。当旧的地域旧的生活再也无法让我们燃起对生活的希望,那么洒脱告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于司马相如而言,他的长安生活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到了需要挥手告别的时刻,但是这场告别却远没有他想象的那般容易。

    当无数次被汉景帝漠视,企图凭借文采得到赏识的希望彻底破灭之后,长安于司马相如而言再无牵绊。他期盼能够去追随梁孝王,纵使梁孝王远没有汉景帝那般的权势和地位,但是人生能得一知己,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只是作为汉景帝身边的武常骑士,想要从这混沌的仕途中抽身又谈何容易呢。作为大汉王朝的官吏,辞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朝为臣,则已经身不由己。其实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当你千辛万苦终于把你想要的握在了手心,即使有一天发现你已经不需要你曾拼命守护的这一切,想要全身而退,但这时却已经无法安然转身了。这些道理司马相如当然懂得,但是这并没有动摇他想要离开的决心。

    身在这皇宫之中,看着这金碧辉煌的一切,司马相如不禁感慨万千,因为这里曾经是他的梦想和希冀。他明白一旦辞官远去,这所有的功名利禄也都将不再属于他。人生如果没有经历彻底的绝望便也不会有彻底的觉悟。对于长安,司马相如心中只剩痛苦的回忆,他迫切地想要逃离。逃离似乎总显得有些懦弱,是男儿志在四方,但是既然这让人压抑的皇城再也无法给予他尊严和希望,与其在这儿醉生梦死,不如让自己任性一回,轰轰烈烈地去寻一次自我的改变。

    文人骨子里似乎都是热爱自由的,因此才会有“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诗句。在世人眼中,司马相如自幼沉稳,但实际上只有他自己知道所谓的稳重不过是自己镀在身上的保护色罢了。在他的内心深处浪漫自由才是他的归宿。而他想要的这一切,都无法在这个长安城寻到了。

    站在高高的城楼之上,看着车水马龙的皇城,司马相如的身影显得那么决然。选择一旦做出便没有回头的路,这曾经的一切终究是到了需要放手的时候了。为了能够顺利辞官,司马相如多日不上朝,并跟汉景帝谎称自己卧病在家。这样的逃脱手段断然称不上光明磊落,但是却已经是司马相如想到的最好的方法。果然,因了这生病请假之事,司马相如的请辞便变得顺利得多。可想而知,一个武常骑士再无体力骑马射箭、保驾护驾,那他还有什么用呢。因此,他因病辞官之路格外顺畅,并没有遭到任何的阻拦。

    落叶飘零,摇摇晃晃地回归大地的怀抱,恰如人生,不再被需要,便要完成自我的放逐。只是叶落总是给人萧条的感觉,正如不再被需要的人生总是显得些许凄凉。虽然这是司马相如自己的选择,如此顺利辞官也是他心中所愿,但是当真的抛开一切,内心难免有些许空虚和落寞。

    但谁的人生又能毫无缺憾,造物主是公平的,有舍就会有得,没有人的人生是全然虚度的。当抛开曾一心追求的功名利禄,司马相如整个人都感觉有些轻飘飘了起来,曾经的沉重步伐也变得轻盈。他身上曾经背负了太多自我强加的枷锁:要建功立业、要功成名就、要扬名立万……辞官之后,这些都变成了明日黄花,与他再无关系。此时的司马相如就好像一只被囚禁在室内的小鸟,终于挣脱牢笼飞上了自由的天空。

    人生只有一次,放纵一回又何妨。此时的司马相如知道他的这洒脱生涯只是短暂的,纵使血液中流淌着游侠的灵魂,但他终究没有勇气抛弃世俗地活着。或许司马相如真的辞官归隐,将自己放逐于天地之间,他就不会经历其后人生的颠沛流离,但同时也不会有让人叹为观止的汉赋作品流传千古。回望自己曾经费尽心力想要进入的这座皇城,回想当年全家耗尽财力为自己捐的那个守城小官,一切都还历历在目,只是在记忆中已经变成无法回去的黑白色。

    离开汉景帝,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但是司马相如却那样地毅然决然。这决绝中有司马相如的傲骨,同时也有身为一个文人的自尊和人性。已经过去的便无法挽回,更不应该后悔,选了便要承担选择的后果,即便前路艰辛,司马相如也做好了去承担的准备。

    从长安离开,最后回望一眼那斑驳破旧的城墙,在残阳映照下似乎显得格外悲凉,仿佛在为这场离别叹息一般。但昨日不再,往事已矣,司马相如一路绝尘,向着梁孝王的属地奔去。其实,早在梁孝王离开长安之前就已经盛情邀请司马相如到他的府上做幕僚。然而当时的司马相如并未下定决心。但是当对于这冰冷的长安城再无留恋,梁孝王无疑成了司马相如最好的归宿。似乎只是从一个权力者的身边逃到了另外一个身边,依然是无法释放自己的自由灵魂。仿佛是从一座牢逃向了另一座看上去更加华丽的牢。但是这便是司马相如的命运,绝对的自由对于他只是永远无法企及的奢侈。

    当人生的岔路口悄然而至,果决上路才是最好的选择。虽然无法判断前路是否有让人心静神怡的鸟语花香,但是至少走向梁孝王的这条路会比原来的顺遂得多。至少梁孝王是欣赏和理解司马相如的。作为一个富家公子、朝廷官吏,如果真的回归到云淡风轻、闲云野鹤的生活,司马相如显然还不够有勇气,也无力去承担。但是在汉景帝和梁孝王之间,他做了当下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长安到梁国要经历长途跋涉,但是司马相如的心似乎早已经飞往了梁国,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展开自己新的生活。于是,在这条漫长的路上,单枪匹马一骑绝尘,快马扬鞭地向着梁国奔去。启程之前,司马相如早已经写信给梁孝王,表达了自己想要去投奔他的决心。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司马相如到达梁国睢阳城之时,梁孝王早就率领一众官员等在了这里。

    这是何等的荣耀,梁孝王作为这大汉朝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贵地位,却屈尊降贵亲临城门前迎接司马相如,这让司马相如在吃惊之余更是满满的感动,更加相信自己的决定是明智的。自古英雄惜英雄,心灵契合的人之间其实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知音相聚的缘分和默契。千里马因为有了伯乐才价值连城,而司马相如也因为遇到了梁孝王人生才能展开新的篇章。

    在这睢阳城的城门外,司马相如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强压自己心中的千头万绪,从马上一跃而下,向着梁孝王走来。待到近处才看清,随梁孝王一起来的还有曾在长安相见的枚乘、庄忌、邹阳等几位大臣。

    待到走近梁孝王,司马相如上前一作揖,说道:“我司马相如乃一介草民,怎敢劳驾大王和众位大人亲自来接啊!这真是让我受宠若惊啊!”

    这是司马相如的肺腑之言,对于这样的重视和恩情确实会让人有些无力承担,感到诚惶诚恐。但是梁孝王却不以为意地说道:“先生的才华我素来敬仰,而且先生是当代扬名千里的大才子,如今愿意来我梁国是梁国的福气。我接到你的信后早就算准了你今天到,早早就待人来这城门口接应了。”

    面对梁孝王如此的盛情,司马相如真心被打动了。都说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却少之又少。当司马相如落魄辞官成为一介草民之时,梁孝王却用最高规格的待遇来款待这位平民百姓,这等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情操让司马相如暗中高兴,他终于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伯乐。

    感动的心情尚未平复,梁孝王早已经跟司马相如相随进城了。为了更好地跟司马相如畅聊,梁孝王甚至放弃了乘坐銮驾,与司马相如一同步行向前。

    从进入睢阳城的那一刻司马相如就已经清楚,他的人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众多的转弯中,他不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否迎来了柳暗花明。但是又何必去担忧尚未发生的未来呢,当下的生活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踏上这陌生却又让人备感温暖的土地,司马相如早已将过去的一切全部放下。那些风雨洗礼不过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小插曲罢了,也是在他生命中不断沉淀积累的养分。这片梁国的土地正向他敞开怀抱迎接他的到来。

    无论前路如何,至少他已经拥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在前方不远处的宫殿之中,早就已经张灯结彩,似乎是在为他的到来欢呼。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梁孝王早已经在宫中摆好了宴席,等着为他接风洗尘。

    一杯美酒入喉,温润甘甜的感觉涌上心头,正如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守得云开见月明,人生总能绝处逢生。当前尘往事已成云烟,司马相如的人生便翻开了新的篇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