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官场幻梦,一触即破,如若无法适应这其中的生存法则,纵使登入云端也终将会跌落。司马相如因武帝的赏识重回长安,这再次入仕拥有的是失而复得的喜悦。但万事万物总是利弊各半,当司马相如尚且沉浸在重回仕途、奉命出使的喜悦之中时,却未意识到自己已经将自己推入到一个进退维艰的地域。当被诬陷贪污重新罢官,此时的司马相如早已经是仕途路上的二进二出。
洗尽铅华,一生颠沛,想来不过浮梦一场。这仕途路上的大喜大悲终究将司马相如变成淡泊处之的坚强之人。当一切时过境迁,原本那颗充满希冀的心便再也无法热血沸腾。
第十八节 辗转官场,文章自是千古事
人生世事难测,本已经对官场仕途心灰意冷,却不曾想依然能够绝处逢生。或许正是应了那句“是金子总会发光”,司马相如的才华终究获得了赏识。这一世的等待终究迎来了想要的结果。那不期而遇的幸运或许是命定的安排,也或许是沉积已久的厚积薄发。只是无论缘由如何都已经无所谓,重要的是最终司马相如站在了他梦寐以求的仕途大道上。
若说曾经离开汉景帝是因为汉景帝重武轻文,文人在当时没有地位,而且辞赋之作也不被重视,那么汉武帝即位可谓是换了一番新景象。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帝王的变更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官场的浮沉,而那些臣服于天子之威下的臣子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运气似乎总是与司马相如不期而遇,在他跌入谷底之时带给他一丝希望的光亮。曾经在景帝冷落之时司马相如遇到了知己梁孝王;而此时已然决定归隐田间的司马相如又恰逢汉武帝提拔文人。此时正值汉武帝刘彻刚刚即位,这位重视辞赋的皇帝对于文人可谓敬重有加。
或许也是大环境使然,当时的汉武帝振兴农业、发展经济,整个大汉王朝一派繁荣发展的气象,正好推动了汉赋的发展。而此时汉武帝可谓是顺应潮流,极力发展自身的文学团体,一时间广结天下文豪,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汉赋集团。这是汉赋发展的黄金时期,更是一代汉赋大家成就功业的最好机会。
天时地利人和,如此这般的机遇司马相如又岂能不牢牢抓住。这是命运对于身心疲惫的司马相如的垂怜和爱护,也是他翘首以盼的结果。并不是没有想过要重新到长安,过去的离别有太多的不甘和无奈,因此在王吉府上才会提出借盘缠上京的想法。当时一场爱情的邂逅扰乱了司马相如的心。而如今姻缘已定,男儿成家立业,家已成,业却未立,又岂能不遗憾呢?这次入京,司马相如深感上苍悲悯,也下定了决心要做出一番成绩。
而这时恰巧汉武帝读到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并发出了“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的感慨。对于气势恢宏、辞藻瑰丽的《子虚赋》,汉武帝赞赏有加,但却不知这是司马相如所写,空悲叹出一句不能同时代的悲哀!只是叹息若能被改变,那么也就不存在遗憾之说了。听到汉武帝的叹息,狗监杨得意便告诉武帝写赋之人尚在人间,正是司马相如。
没有什么比失而复得更让人欣喜,而此时司马相如于汉武帝便是一份失而复得的喜悦,于是大喜之下便立即传旨召司马相如入京。
曾经无数次期盼能够得到当朝天子的赏识,却最终美梦成空,而如今心无所念却在无意间机会降临,这对于司马相如而言是人生之无奈却也是人生的大幸。身为臣子命运本就早已不由自己掌控,但此时能够享受皇恩,却依然是万幸之事。
这上京之路,仿佛已经是前世之事,依然记得曾经倾全家之财力只为年少轻狂时一个功成名就的梦想,但是再回首,路依旧,却没有了当年的洒脱和随兴。这连接蜀地和长安的道路依然崎岖迂回,但是却不似年轻时那般的意气风发,反之却多了一些沉稳和平淡。这场上京之路,这跨越十几载的长安之行,对于汉武帝而言司马相如是失而复得的礼物,但其实于司马相如,这其实也是失而复得的幸运。
一骑绝尘,距离长安似乎越来越近了,而司马相如的心中往事也一幕幕重现。曾经的白衣少年,就在这城门之下,虽然风餐露宿但是却始终心怀希望,一心祈盼能够面见天子;而后成为武常骑士,也曾经追随天子左右,内心怀有过无限的希冀和期盼;更难忘的是寒风萧瑟之时,独自一人告别长安的落寞和凄凉……这些早已经远去的记忆随着重新踏上长安之路而渐渐变得清晰。只是,记忆犹在,旧时的欢笑悲喜却渐渐淡却,只剩下心中依稀的投影。
往事已矣,又何必念念不忘,此次上京跟历来都不同,这对司马相如而言是新的开始,也是另一次飞翔。心中念及至此,长安城便已经近在眼前了,记忆中的灰蒙景象被现在的好心情驱散,再望向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池只觉得气派恢宏,一如初见。
在长安安顿好之后,司马相如便应诏进宫面圣。早已经过惯了粗布麻衣的生活,在蜀地更是已经归隐乡野,对于这曾经熟悉的宫殿不免感到一些陌生和堂皇。这通向皇宫的路似乎远比看到的要长,这曾经走过无数次的路再次踏上却总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但是旧时的记忆依稀存在,随着脚步一步步临近未央宫而浮现出来。眼看就要到正殿门口了,司马相如长吁一口气,心情也慢慢地平静了下来。
进入正殿之内,望着当朝天子,司马相如心中不免感慨:这汉武帝看上去只有十七八岁的年纪,但是面相却沉稳霸气,眉宇之间透露着不容人侵犯的英气,实乃少年英才。因此,心中对武帝的敬仰也更增添了几分。待到问好之后,武帝与司马相如侃侃而谈,亲切地询问了司马相如的身世以及他在梁国的游历经历。两人相谈甚欢,汉武帝对于这个应变自如、经历波折的大文豪赞赏有加,于是便询问了司马相如一些治国安邦的见解,而司马相如的回答也令汉武帝非常满意。
这一场朝圣之路让司马相如不得不感慨自己跟武帝的相见恨晚,抑或自己若晚出生二十年,人生的轨迹都会变得不一样。司马相如从未对自己的才华产生过怀疑,但是各花入各眼,他也并未狂傲到强求所有人的欣赏和认同。但此时此刻能够让武帝如此重视,司马相如已然无憾。
当惜才之人与才子相遇,必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花火。面对司马相如,武帝在赞赏之余也多了几分敬意,而大话古今之后也不得不提到那篇让他惊为天人的《子虚赋》。只是虽然武帝极力赞扬,司马相如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早就经历了官场的沉沦,司马相如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心高气傲的热血少年。对于荣耀贬低都能宠辱不惊,更不会喜形于色。聪颖如司马相如,作为曾经侍奉过汉景帝和梁孝王的近臣,自然懂得如何讨得天子欢心。于是面对汉武帝的赞赏,他谦虚地说道:“臣的《子虚赋》只是多年之描绘的诸侯打猎之事,难登大雅之堂,而今遇到圣上,唯有写一篇天子狩猎的文章,才能真正让这篇赋文增光添彩,也让整个文章更加完整。”
寥寥数语却处处彰显着处世的智慧。这世上历来是“枪打出头鸟”,面对当朝天子的赞誉司马相如唯有表现出谦逊的姿态才能更得天子青睐。而这一番话在谦逊之余还巧妙地抬高了天子的地位,无形中讨得天子欢心。司马相如从来不是世故圆滑之人,甚至不懂得与人相处之道。世俗的那套规矩他不愿去遵循,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懂这其中的法则。而是高傲如司马相如,除了当朝天子之外,他断然不愿放下自尊去对其他人阿谀奉承。
司马相如是固执的,因此他才将自己始终放置在官场的外围,始终不愿向其他人敞开自己的心;但是他又是聪颖的,懂得在天子面前审时度势,揣摩汉武帝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从而迎合皇帝的心意。
在这一点上司马相如无疑是游刃有余的。当汉武帝听闻司马相如之语,确实龙颜大悦,令人拿来笔墨竹简,司马相如当场作赋,一首精心雕琢的《上林赋》应运而生,赋中瑰丽的辞藻将皇宫的恢宏壮阔、狩猎之时的英勇雄壮以及武帝一统天下的威风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汉武帝读后不禁连连称赞,当即封司马相如为郎。而此篇《上林赋》被后人称为《子虚赋》的姊妹篇,是汉赋中的经典之作。
几百字的文章,寥寥数语却足以改变司马相如的命运。后人评韩信总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今对于司马相如而言则是“成也汉赋败也汉赋”。这一生仕途飘荡,司马相如始终离不开汉赋的牵绊。
但是文人毕竟有文人的悲哀。如若得过且过或许也能安乐一生,但是对于司马相如而言,从来没有所谓的中间地带。虽然被武帝封为郎,但是却依然只是无权无势的文官一个,纵使衣食无忧却不能为社稷出力。既然已经入仕,司马相如便不甘愿做一个毫无建树之人,只是想要建功立业也需要机会,而司马相如却迟迟寻不到他想要的机会。入朝为官、得天子赏识,这样的机遇司马相如已经等了十几载才实现,而建功立业的梦想更是遥遥无期了。
心中的郁结难以消解,但日子并不全然是苦闷的,它总会在失望中夹杂一些慰藉。有苦有甜才是真的人生,如果只有苦痛相伴人生也就彻底失去了意义。正当司马相如为仕途郁郁寡欢之时,他等来了日思夜盼的妻子——卓文君从蜀地来到了长安。夫妻已经分别两年之久,再见面自然是如胶似漆。而卓文君不仅仅是司马相如的伴侣更是他此生的知己,于是将心中的郁结全然倾诉,也在卓文君的劝解中寻得安慰。
或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司马相如这一腔热血终得回应。公元前135年,正值司马相如担任郎官之时,而此时唐蒙奉天子之命掠取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而此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于是唐蒙不得不征用巴蜀两地的百姓充军。但是最后唐蒙用战时法规将大帅杀死,一时间巴蜀百姓陷入惶恐之中,让天子大怒。于是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前去责备唐蒙,并慰藉巴蜀百姓。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对于司马相如而言或许用兵打仗并不是强项,但是身为细腻多谋的文人,安抚百姓对于他而言却并非难事。于是一篇文势气魄、落地有声的《谕巴蜀檄》便被发布于众,以此平息了百姓的愤怒。同时司马相如恩威并施,很快便让这场混乱归于平静。
这一世以笔杆走天涯,或许已经是司马相如无法抵抗的命运。但是既然有此妙笔生花、写诗作赋的才能又何必自寻烦恼呢。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它存在之理,物尽其用终究能够成就功业。
从文赋中显才华,因笔墨而得名利,文赋已然是司马相如一生的羁绊,也是他走向飘摇仕途的钥匙。
第十九节 悠悠天地,踽踽独行
生在官场,辗转漂泊,若没有淡泊之心,或许司马相如早就在郁郁不得志中愁闷而死。但是早就历经风吹雨打,对于人生中的沉沉浮浮虽有万般无奈,但是却也算看破尘世,淡然处之了。
只是多数人在这纷繁尘世的牵绊中早就失去了那颗平稳的心,于是在利益浮沉中迷失自我,继而黯然陨落。但是于司马相如而言,虽然在仕途上不尽如人意,但是却始终在等待一个机会。或许他这般等待并没有多么深沉,只是已经习惯了如此的日子,正如他十几年浮沉后依然有幸得到天子青睐,而如今行走官场,他也学会了沉淀自我、耐心等候。
最初回到长安那几年,司马相如始终犹如这朝廷之中的一个独行侠,身边没有家眷陪伴,更无亲朋好友在侧,自然孑然一身。而在这官场之中,他也无心去拉帮结派。纵使行走官场,结党营私已经是普遍现象,但是司马相如却无心经营。并不是他自命清高,而是文人的傲气使然,让他不屑于在这样的黑暗中行走。
也许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本就口吃寡言的司马相如从始至终就鲜有好友,更习惯了独来独往,因此在这朝堂之上也便显得颇为异类了。不过如若内心静如止水,那便对诱惑和权力失去了兴趣。而司马相如初为郎官之时,并没有什么实权,不过是个文官的虚职罢了,因此便经常称病请假,对于朝野之事,鲜少问津。
但沉默并不意味着毫不在乎,只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委曲求全。既然能够重新获得出仕的机会,司马相如又何尝不想在这大汉王朝中大展拳脚?正如一个被囚困已久的狮子,在放逐之日又怎能不神往森林的怀抱。只是困顿之日已久,再出发总是多了一些牵绊,更何况这无权无势的境遇也让司马相如有心无力。于是不得不选择蛰居等待,等待那一个属于他的机遇。
然而命运的轨迹似乎总是雷同,即便出发点不同、路径各异,却总是在某一种意义上迈向一种殊途同归。一直在朝廷中担任郎官,不知自己何时能建功立业之时,属于司马相如的机会便悄悄来临了。
彼时的汉武帝正好将南夷纳入附属,国家正处于开疆拓土之时。而当时的西夷众诸侯国的国君看到成为汉王朝附属国的南夷在汉王朝的庇护下发展越来越好,心中甚为羡慕,便有了归属之意。这对于大汉王朝自然是好事,但是招抚容易管制难,因此如何招抚及管制西夷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开疆拓土对于朝廷乃是大事,完全马虎不得,而此时正是汉武帝带领大汉王朝走向鼎盛的时期,扩展疆土对于大汉无疑是喜事,但是难题一日不解决,这收复之路自然不会平坦。
历来朝政之事由大臣各抒己见,而其中能者自然会被天子所赏识。于是司马相如牢牢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向汉武帝历陈自己的观点:“西夷诸国地域平坦、物产丰富,是值得开发的富沃之地;而此地与蜀地相邻,只要打通蜀地与西夷,管辖自然不是难事。”
司马相如所言句句在理,正中汉武帝下怀。汉武帝统治时期正值大汉王朝休养生息之后,本就国力昌盛、兵强马壮。而汉武帝更是雄韬大略,曾经北平匈奴,南征夜郎,西通西域,对于开疆拓土势在必得。而司马相如所言更是坚定了汉武帝收服西夷的决心,于是封司马相如为中郎将,令其持节出使,前往招抚西夷。
于司马相如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更是他大展拳脚的契机,于是便向汉武帝力表决心,誓将西夷收服。只是知难行易,此番出使定然是困难重重,但是司马相如并不是胆怯之人。既然已经接此任命便定当全力以赴。于是告别卓文君,带领一同出使的副官和随从,向着西南进发。
这是司马相如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参与朝廷大事,心中自是汹涌澎湃。而此行经过蜀地,更是让司马相如感慨万千。曾经狼狈回乡,流离失所甚至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终究再得翻身机会,却心中依然存有遗憾。衣锦还乡是每一个游子心中永不破灭的梦想,但他却未能实现。而此番作为天子使节经过蜀地,虽然不是刻意归来,但却颇有一番衣锦还乡的味道。一入蜀地,恍如隔世。而今旌旗飘扬、前呼后拥,如此气派的排场,让司马相如深感自豪。这钦差大臣之威风是代表大汉王朝的气势和雄威,同时在司马相如内心深处这也算是他自己吐气扬眉的时刻。
刚刚到达蜀地,不过是停留几日,司马相如家中就门庭若市。此番回蜀地,司马相如是衣锦还乡,而蜀地的官员更是备感光荣。这曾经的蜀中少年,已然成为朝廷的钦差大臣,如今驿车并排、官民夹道相迎,好一派热闹的场景。虽然心中自是骄傲不已,但是这样的景象让司马相如心中也不免唏嘘。而当地官员更是频繁拜访,无缘相见便把绫罗绸缎、金银珠宝统统托司马相如的门客随从献上,希望能够攀附这一层关系。但是深知自己此番职责所在的司马相如并未被这些富贵所动,而是一一婉拒了。但更让司马相如备受感触的是一直对他鄙夷的岳父卓王孙也前来示好,甚至将自己的身家的三分之一分给了卓文君。
世态炎凉、人心不古虽然早已经是寻常之事,但是今时今日亲身经历依然让司马相如唏嘘不已。物是人非事事休,这命运的变迁果真让人无奈,但是却也让司马相如懂得了人心易变,能够坚守的唯有本心。于是即便如今荣耀加身,他依然不敢怠慢,始终坚定地行走在一个人的路上。
但威风背后并不是虚设的浮华,司马相如并没有被这一时的风光冲昏头脑,他始终知道今时今日所拥有的一切都需要真才实干去支撑。司马相如断然不会蠢到只表演一场狐假虎威的把戏,而这次出使于他而言是一个向天子证明自己的机会,也是他迈向建功立业之门的第一步。成败在此一举,司马相如纵然是不会马虎的。
于是他广泛巡逻西夷各地,虽然身为朝廷的钦差大臣,却从不露骄纵之色,对于各地官员始终有礼有节、恩威并施。而西夷各国之所以归附也是看中了大汉王朝丰厚的赏赐。而司马相如看准这一点,便以此为切入,用贵重赏赐收复人心,如此一来,招抚之事便有条不紊地进行开来,西夷(邛、筰、冉、駹、斯榆、白马)等国纷纷归附,郡县制度也毫无阻碍地推展开来。开疆扩土、收复沃野,这让汉武帝欣喜不已,对司马相如也大加赞赏。
在这西南边陲,司马相如望着长安的方向,他知道自己已经成功踏出了实现抱负的第一步。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他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既然机会已经在握,他绝不会得过且过地敷衍了事。于是司马相如乘胜追击,广修驿站、拆除边塞障碍,希望将大汉王朝的势力一直推进到沫水和若水一带。
但万事总是过犹不及,太过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本想要在此地成就一番作为,却最终遭受重创。司马相如在企图打开“灵关道”之时,发动了巴蜀两地的上万人,让他们开山筑路、架桥修梁,企图打开这西南边塞要地。但开发西南夷的举措却在朝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当时汉武帝常年对匈奴作战,国库亏空,财力紧张,而朝廷之中以公孙弘为首的三公九卿更是对于这一举措大力反对,他们历陈开放的弊端,认为此举是“以为疲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而与此同时巴蜀当地的一些土豪劣绅也对打通“灵关道”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要向他们集资感到非常不满。一时之间,司马相如的举措成为众矢之的。
在这一片的反对浪潮中,司马相如身心俱疲,认为自己的计策并没有错,但是众口难平,心中也变得有些无力了。于是一边周旋在巴蜀乡亲面前,希望说服他们支持打通“灵关道”的举措;一边力排众议,向汉武帝历陈通关之后对于大汉王朝的种种好处。
三十几载的人生中,纵使波折重重,但是却始终未忘初心。司马相如心中建功立业、成就鸿鹄之志的理想依然屹立不倒。只是明明距离很近的梦却总在半途被打破,让人遗憾又无奈。但是心中的火苗尚未熄灭,司马相如便不打算放弃。
在这西南之地遥望长安,那座都城仿佛离司马相如又远了许多,但是他心中依然相信终有一日他将旗开得胜、荣耀归去。但此刻眼下依然道路曲折,前进的路依然困难重重。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司马相如始终相信,这生养他的故土会赐予他力量,帮助他成就通关拓土的抱负。
第二十节 缘起缘落,故乡最是魂牵
是非成败本无定数,却又在冥冥之中似乎存在着牵引。恰如当年安汉城内意气风发的白衣少年,而今再回首已经是三十年后,但是却重新退回到最初的起点。故乡最是梦萦,司马相如的人生之路始于这蜀中之地,也终将在这里迎来转折。
与文君在此传道授业、养蚕织布似乎还是昨日之事,但一回眸却早已经事过境迁。属于司马相如的安逸时光早已经结束,现在剩下的是前路无尽的挑战和冒险。这故乡之地似乎一直在司马相如的生命中变换着不同的定义,从梦想的出发点到落魄的避风港,而后成为夫妻相濡以沫的桃花源,现今成为他建功立业的转折之地。
今时今日,蜀地再没有往日的平静,这里的喧嚣和争吵似乎都因他而起,也终将因他烟消云散。在打通“灵关道”一事备受阻挠之后,汉武帝下令派遣唐蒙到蜀地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虽然无奈,但是却也不得不放手。虽然不再由司马相如执行,但好在他的计策终究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同。
但是不同于司马相如的恩威并施,唐蒙行事要残忍决绝得多。或许这就是文人和将领的不同。文弱书生总是多愁善感、心怀慈悲,于是在任何事情都想要留有后路,而在沙场身经百战的武将早已经习惯了血雨腥风,任务高于一切,因此行事也更加刚烈狠毒。只是这武将与文将的差别对于朝廷而言,或许前者更事半功倍,但是对于百姓而言却是灭顶的灾难。被派遣到蜀地的唐蒙一心想要早日完成任务、建立功业,于是不顾百姓的疾苦,强行征收劳力来开山劈岭。对于想要逃跑的百姓更是毫无怜惜,一律以“军兴法”处置。
俗语道:“棍棒底下出孝子。”但事实往往是这样的“孝”只是一时,而永久留下的是无尽的伤痛和仇恨。唐蒙俨如军纪的残忍做法对于蜀地的百姓而言恍若灭顶之灾,让人恐惧而又绝望。但是或许军人生就如此,早就习惯“军令大于天”的唐蒙显然不会对这巴蜀的可怜百姓心生怜悯。而作为将士更是信奉“将在外君令有所不从”的习俗,行事不留丝毫余地。
于是最终暴动一触即发,一时间蜀地人怨声载道,连同刚刚归附的西夷少数民族一起陷入了慌乱之中。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蜀地的骚乱迅速传到了京城,一时间对于这西南边陲要安抚抑或压制朝廷再次展开纷争。只是英明如汉武帝,纵然知道以暴制暴不是长久之计,于是还是选择了安抚。而这安抚的重任无疑落在了最熟悉蜀地的司马相如身上。
这小小的边陲之地,对于其他人而言不过是荒凉蛮夷之地,但是对于司马相如却远不止于此。这是他的故乡,也是他曾经怀揣梦想的地方。而此时的暴动不得不说跟他的计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铃还须系铃人,此番被汉武帝再次派往西南,司马相如心中更是感觉重担压身。司马相如内心是希望回到蜀地帮助自己的父老乡亲的,但是要从何下手,却需要从长计议。
万事一人扛在身,总是会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如若有人分担,事情便更容易化解。幸运的司马相如身边有聪慧的妻子相伴。当时在长安陪伴司马相如的卓文君也听到了家乡骚乱的消息,心中自是与司马相如一样忐忑不安。但冷静下来她便与司马相如一起分析西南的形势,也利用家中父兄的资源帮助司马相如了解当地各界人士对于这暴乱的看法。
追本溯源,才能寻得问题的本质,继而对症下药。家中贤内助的一席话确实如醍醐灌顶,让司马相如更加理智地分析对策。冥思苦想之后,司马相如便上书汉武帝,提出自己“抚喻平乱,通商招徕”的方略,准备以怀柔政策平息动乱。身为一朝天子自然希望能够将各方伤害降到最小,因此对于司马相如的策略也便欣然赞许,并命司马相如即刻启程赶往西南平息战乱。
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此时的司马相如对于蜀地之事早已经了然于心,心中也早就勾勒好了解决方案,因此平息骚乱之事便水到渠成了。身为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充分物尽其用,将自己的才华淋漓尽致地运用到政治生涯中。他对于蜀地百姓恩威并施,一边安抚百姓的情绪,一边命人将自己所写的《谕巴蜀檄》张贴到蜀地各处,力求让更多的百姓能够看到。这一篇告文言简意赅却字字珠玑,让百姓读完之后能够对打通西南边塞其中的利害认识得一清二楚。虽然文章有夸大之意,但行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依然让百姓深深动容。
得妻若文君,实乃司马相如人生中的大幸。而在这场动乱的解决中,卓文君更是功不可没,甚至连汉武帝都对司马相如赞叹道:“卿本佳人,更得佳人策划,良可羡也!”
但是平息骚乱只是解决西南问题的冰山一角,司马相如深知蜀地真正要解决的要害所在——打通西夷边塞。正如司马相如临行之前对汉武帝所说“抚喻平乱,通商招徕”。此时“抚喻平乱”之事已经完成,其后则将开始“通商招徕”。
“通商招徕”不过四字方略,若要真正执行却并非易事。但这似乎没有动摇司马相如的决心。虽然早就知道这通关之路困难重重,但是他却一如既往。
早在他第一次企图打通灵关道之时,便有蜀地的百姓齐名上书汉武帝,称通关修路是以内地百姓的血肉去附着在夷狄身上,是让万民不足的劳民伤财之举。但是这些父老乡亲又岂能明白司马相如的苦心呢?
但是从来木讷寡言的司马相如也不知从何解释,才能得到家乡父老的谅解和信任,于是唯有寄情于辞赋,再次以书言志,写下《难蜀父老》,表明“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希望蜀地的父老乡亲能够明白通关的深意。
其实在司马相如心中,对于这蜀地实则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感,正因这里是生养他的故乡,才让他投入了更多的感情,而也正是因为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更能让他知道这巴蜀的历史变迁和它真正的归宿。或许打通巴蜀跟西夷之地,西夷确实是更大的受惠者。但是人皆有同理之心,曾经蜀地被称为蛮夷之地,只是随着大汉王朝的不断发展、文化融入,才有此般繁荣景象。而此时的西夷不过是昨日的巴蜀,今时今日西夷愿意归附大汉、寻自身一个新生,身为近邻,巴蜀又岂能将它拒之门外呢?
司马相如心中始终都有作为文人悲天悯人的一面,于是言辞之间更是包含对这社稷苍生的怜悯之心。或许就是这样的情真意切打动了百姓,也打动了当地的乡绅。又或者只是聪明的商贾乡绅们看到了这两地相同的长远利益,于是纷纷捐钱捐物,百姓也踊跃出力,让原本已经停滞的修路、架桥顺利进行。
其实西夷之地交通不便,又处在穷乡僻壤,历来需要同巴蜀通商,诸如盐巴、茶叶、丝绸、锦帛等生活用品都需要依赖巴蜀。而如今修路互通之后,商贸往来更加频繁,可谓是一举两得之事。在司马相如成功开通西夷与巴蜀之后,蜀地迎来了经济文化的全面大繁荣,而其后这里也成为世界上最早用天然气冶炼铁器的地方。曾经的西南边陲,因此而变得更加繁荣鼎盛。
虽然世人提到司马相如总是以其汉赋成就为代表,却不知曾经司马相如也为这故土旧地带来命运的转折。如若不是这一场西南出使,或许司马相如的政治才华就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深深掩埋了。或许这便是才学渊博者的悲哀,虽然博学多才,但是世人的眼光却始终集中在最突出的那一项,就好像仰望夜空,人们总是会先注意月亮的光芒,却忽略了群星的存在。其实人生之光芒与那天空银河一样,无论光亮大小,都应该是不容忽略的存在。
如今不用一兵一卒便为大汉王朝开拓千里疆域,让汉武帝欣慰不已,待到他回朝复命,汉武帝不禁喜上心头,称赞道:“爱卿本是作赋之人,如今却能够为我大汉开疆扩土,此等作为实在难得啊!”但司马相如并不好大喜功,只是谦虚地答道:“这全是托了皇上的洪福,也是巴蜀百姓命中的运气,臣不过顺势而为罢了!”
其实无须显山露水,那西南边陲往来商贾和繁荣景致已经让司马相如的政治才华锋芒毕露。而这片生养司马相如的土地在后世成为人们口中称赞的“天府之国”“巴蜀熟,天下足”之时,司马相如的名字也将与荣耀同在。
第二十一节 独自凭栏,终究是孑然一身
人生总是风云莫测,本以为雨过天晴即将迎来绚丽彩虹,却又常常期望落空,希望遇见的美景没有降临,反而迎来一场更大的暴风雨。世事无常或许正是如此,而司马相如的人生似乎一直与这四个字息息相关。
曾经满腔抱负、剑指天涯,最终在故乡蜀地一展拳脚。司马相如的出使对于他而言无疑是人生中无法磨灭的绚丽一笔,也是他对于曾经壮志难酬的生活的慰藉。立功之人,重回长安必然是备受赏识,当朝天子更是赏罚分明,司马相如从蜀地归来注定了荣耀加身。
然而事实也正如所想,此次开拓西南疆域,汉武帝心中大喜,下诏重赏司马相如。似乎生活至此已经是人生的巅峰,仿佛一个登山之人,披荆斩棘、历尽千难万险,终究一登凌绝顶,俯瞰众山小。更何况此时司马相如身边还有卓文君相伴,名利、事业、爱情……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时刻让司马相如无比珍惜。但是正如登山至顶,于是之后的每条路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下坡,这是无可逃脱的宿命。
傲气如司马相如,向来不向命运低头,但是此时此刻命运却并未轻易放过他。长安城内歌舞升平、锦衣玉食的日子并未长久。虽然早已经敛尽锋芒,但是出使一事让司马相如名声大震的同时,也为他带来了忌恨和报复。人生自是有悲有喜,而此时的司马相如尚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却未曾料到一场风暴正在向他袭来。
朝中大臣早就有人因为在疏通西夷问题上与司马相如多有争执,而此番司马相如胜利归来,更是让人忌恨。于是便有居心不良之人诬告司马相如在出使期间收受了贿赂,让司马相如蒙受不白之冤。当初出使司马相如一心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对于送礼巴结的官员一概婉拒,却万万没想到依然被人陷害了。
历朝历代,只要人在仕途,便难逃党派排挤、利益纠纷。虽然从未归属过任何的党羽,也未曾拉帮结派,但是中立的人生在这混浊的仕途中更加举步维艰。不代表任何利益的结果便是也不被任何的利益方所维护。想要在混浊的尘世中独自保持清廉,便必然要经历被打压和排挤的命运。早在上书要收服西夷之时,司马相如的心中便早就有了准备。因此才在平夷的过程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让任何人抓到把柄。但是事事总是难尽如人愿。最终,司马相如还是因为自己的坚持和清高被反对者们陷害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这一刻,司马相如才深深懂得其中的无奈。
屈原说:“世人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但是想要明哲保身又谈何容易,纵使司马相如有心保持清廉,却终抵不过这官场的污浊陈腐之气。当一纸免官诏书下达,司马相如心中并没有太多的失落。早已经对官场的沉浮宠辱不惊,而此时更是清者自清,身正不怕影子斜,即便是免官他也并不悲痛。只是心中总有一些不甘和对于自身的悲悯,似乎他的人生从未有过真正的“守得云开见月明”,而是永远在幸与不幸中循环往复。
与其一直自怨自艾,不如坦然面对命运。在罢官命令下达之后,司马相如淡然一笑,未做任何争辩便坦然接受了。既然无从改变又何必苦苦挣扎,此时的司马相如早就看开这一切。如今,他身边有挚爱的夫人相随,一直希冀的理想也早已经实现。人生已然心满意足,即便从此只是一介青衣,也可以潇洒地度过余生了。
当心中不再把绝境当作绝境,便能够赢得另外一种新生。于是收拾绫罗细软、打包竹简笔砚,带着三五仆人,携着美丽的妻子,司马相如重新向着故乡归去。已然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告别长安城,只是心中暗想这次的离别或许便是最后的离别了,因为心中再没有对这座城池的憧憬和留恋。曾经背负重担,希望在这里大展拳脚,但如今洗尽铅华却发现那些过往的追求对于自己都已经微不足道了。
或许人人都曾有过如范仲淹一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但是只有受过伤痛的人才会懂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决绝和无奈。此时的司马相如早已经没了年少轻狂的壮志豪情,也早已不是执着于以身许国的落魄文官,经历岁月的洗礼,司马相如只想过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闲适生活。
人总是在苦难来临之时选择逃避,钻入自我编织的象牙塔,但此时从长安决然离去的司马相如并非如此,而是选择淡然地接受。当红尘看尽,历经沧海桑田,或许只消一个回眸,便可以懂得人生终究是要归于平淡的,而属于司马相如的这份平淡生活便在那千里之外的安汉。
一路向着西南方向进发,此刻的司马相如似乎又回到了二十岁时从蜀地到长安的那一刻时光,只是起点和终点已经调换,因为心中的理想之地已经变为故乡。虽然不是所谓的衣锦还乡,即便是“解甲归田”四字用在司马相如身上也有些许牵强,但是他的归来却依然让乡里兴奋不已。
无论曾经的蜀中第一才子,还是跟蜀中父老共患难的招抚大使,这些名号都已经成为家乡父老眼中司马相如的标签,无论他身份如何变迁都不会被抹去,恰如那些曾经共同经历的岁月也一直存留在安汉百姓们的心中。都说“虎落平阳被犬欺”,患难时刻最见真情。而此时作为一个被罢官免职的待罪之人,司马相如却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欢迎。关于他跟妻子回乡的消息早已经在乡邻间传开,淳朴的安阳百姓再一次以热情的怀抱接纳了他们心中的骄傲,接纳了他们眼中永远的“蜀中第一才子”。
司马相如回归乡里,让整个安汉城变得热闹了起来。不仅是因为乡亲们感念司马相如夫妻曾在落难之时在这里与他们共同生活过,而是他打通西南的举措让整个蜀地变得更加繁荣,成为汉代通往西域的要塞之地。这个曾经让他们骄傲和怜惜的翩翩才子,如今俨然成为整个蜀地的恩人。于是大家争相到司马相如的住处去拜访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而他们夫妻外出游历也必然会碰到热情好客的乡民杀鸡设酒来款待。
畅偕仙姬兮,故土重游。山河依旧兮,我已白头。田园欣荣兮,农夫含笑。皇恩浩荡兮,民无忧愁……
面对热情的乡亲父老,司马相如内心感激不已,不禁提笔作赋一篇,感怀这欣欣向荣的乡间新气象,同时也发出“山河依旧兮,我已白头”的慨叹。一首《故乡赋》如今早已在年月的流转中残缺不全,但是留下的这寥寥数语却能够看出司马相如对于故土那深厚的情感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当轰轰烈烈的青春永不再来,曾经的意气风发已变成今日的白发苍苍、岁月蹉跎,或许这种心怀感恩、干净纯粹的心态才是人生最好的姿态吧。苍老和新生同样可以让心灵澄澈见底,只是后者是未经世事的一尘不染,而后者是看破红尘的淡然沉静。王国维说:“人生分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年近半百,早已走过了大半个人生,此时的司马相如显然已达第三种境界。
与卓文君行走于田间巷陌,看着在稻田中辛苦耕作的乡亲父老,偶尔在远处瞥见他们到来,便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送上当季的水果、粗粮,这些本是极小的事情,但是却让司马相如感受到了浓浓的情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为了报答乡亲们的深情,司马相如将自己曾经在安汉置办的田地分给贫苦人家耕种,而且经常派米派粮,接济生活窘迫的乡邻。曾经挥金如土,是因为身为才子的浪漫洒脱,而如今的乐善好施却是读懂人生之后的一种怜悯之心。细水长流的生活虽然平淡却依然可以过得有滋有味。在这小小的安汉城,司马相如似乎已经彻底放下了曾经的辉煌,甘心做这小城一个跟夫人携手一生的平凡之人。
但是不白之冤终有一天能够沉冤得雪,虽然远在安汉,但是司马相如并没有被朝廷彻底遗忘。当时的大将军卫青在得知司马相如被贬官之后非常地气愤,因为他坚信清高如司马相如定然不会为了蝇头小利接受贿赂。于是慷慨陈词,力劝汉武帝为司马相如翻案,而汉武帝对于司马相如亦有不舍,于是下令重新彻查司马相如受贿一事。身正不怕影子斜,最终司马相如被证明是被人诬告,再次被朝廷召回。
宦海沉浮,三进三出,司马相如的仕途人生可谓命途多舛。但是重新入仕,司马相如早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壮志雄心。早已将自己置身这红尘之外,又怎愿去沾惹尘世的浮华。当心已经静如止水,便无论在何时何地都难再掀起波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