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轨迹不过是始于起点再归于起点,如此地循环往复罢了。重新回归到云淡风轻的日子,做着悠闲的文园令,司马相如此时的内心早已经没有了对权力的欲望,只剩下肆意挥霍生命的渴望,只是在这挥霍之中却让他迷失了方向,以致为了那一个小小的茂陵女便作出抛弃妻子的荒唐决定。但过尽千帆,生命终究要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一句简单的“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便将司马相如拉回了原点,也成为他最后对妻子的深情告白。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只是生命从来不会倒回,只能在这轮回之中重新再出发。这一世司马相如已经走到尽头,但庆幸的是他的身边始终有人生死相依。
第二十二节 再回首已恍如隔世
西方一哲人说:“人之一生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而司马相如纵使再次入朝为官,却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心境。往事不复,只剩下平淡记忆。于是宁愿做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闲散书生。
这一生已是千疮百孔,能够重回安汉,司马相如心中的伤口慢慢愈合,纵然没有再次去触碰的理由。而这次上京司马相如依然是只身一人,已然没有了当初的雄心抱负,长安再不是司马相如的久留安居之所,那便没有必要携文君前往了。他的家始终在遥远的西南一隅,再无改变。
一入长安,重新面见那金銮殿之上的天之骄子,司马相如再也没有往日的激动之情。这次重回长安,不过是皇命难为,对于司马相如而言并无悲喜,只是迫于天威的一种委曲求全罢了。对于朝廷为他洗脱冤屈,他的内心并不是没有感激之情,只是在感激之余,再无其他。
一路走来,司马相如似乎一直奔跑在路上,没有时间停留,更无心思去欣赏沿途景致。只是当被罢官之后,人生真正获得安宁之时,才发现这一路自己已经错过了太多太多。原来执念有时候并不是长处,而是累人的枷锁。一直以来追求的功名利禄,到头来不过是一场幻梦。如果从未驻足享受这过程中的鸟语花香,即便死后流芳百世又有何意义呢?人生若不能过好当下,又拿什么去希冀未来?
这是回归故乡之后司马相如的心得,更是他历尽千帆之后的淡泊。而此番进京,他心中早就已经做好了辞官归乡的打算,并不愿再接受仕途的束缚。
人本就善变,当昔日珍爱之物在心中再无意义,即便它依旧价值连城,但在心中也已成为随手可弃之物,就如同曾经的珍馐美食,在味蕾麻木之后吃起来也只能味同嚼蜡。岁月让司马相如变得淡然,也让司马相如失去了继续奔跑的力气。此时年近半百的司马相如早已经是疾病缠身,根本无力去理会朝廷之事,心中完全没有继续为官的欲望。疲于奔命的人生早就应该画上一个句号,而此时司马相如只感念时光匆匆,自己终究觉悟得太晚。
或许汉武帝在司马相如请辞之时也看出了他的心灰意冷,但是却不愿意放弃一个如此有才的文人,希望他能够继续研习赋作,写出传世佳作,于是便只给他安排了一个文园令的闲职。而司马相如也乐得自在。安心地在这文园之中过起了悠闲自得的生活。除了偶尔被汉武帝传召入宫写作辞赋,司马相如的生活完全由自己支配,倒也过得惬意万分。
文园令跟郎官同级,是在汉吏中相对较低的官职。不同的是当年司马相如当郎官守卫的是城门,而如今担任文园令守卫的是王室之人。孝文园乃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帝王之墓历来是选在山明水秀、风水上佳之地,而位于霸陵的孝文园便是如此。
无论是身处繁华的长安城抑或这渺无人烟的帝陵所在地,对于司马相如而言已无区别。而恰如汉武帝所愿,在这孝文园中,司马相如终日研读诗书、潜心写作辞赋,过得云淡风轻。只是孤身一人总是寂寞的,而此时跟妻子的鸿雁相传便成为司马相如枯燥的文园令生涯中的一大慰藉。但即便未能辞官回乡,在这千里之外当起了守卫陵墓的小小官吏,司马相如却从未想过将卓文君接到此处团聚。
如果说安汉的田园生活是心中所向的理想归宿,那如今在这霸陵独居的日子则更像是一场修行,断然没有让妻子来一同受苦的必要。早已经看尽了人世间的繁华盛世,独居在此的日子倒也算得上清闲恬静。但时不时依然会被武帝召见进宫,也时不时有京城的显贵来此拜访,算是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些许调味剂。
生活若能彻底与世隔绝或许司马相如的辞赋人生也便到此终结了。毕竟唯有接触纷繁世界才可作出精彩的辞赋。文章从来都是真实生活的升华,而庆幸的是虽然在这鲜有人气的陵园之中,司马相如却并未被外界遗忘。一日,司马相如正在府中给千里之外的妻子写信,却听到仆人来报:“长公主驾到!”司马相如先是一惊,便立即出门迎接。
本已经远离官场,如今只是一个小小的文园令,却让长公主屈尊前来拜访,司马相如百思不得其解。待到长公主说明来意,他也便恍然大悟了。原来长公主此番前来,是为了拜托司马相如为陈皇后作赋一首,以此向汉武帝表明心迹。
虽然早已经远离朝廷,但是对于陈皇后司马相如却是熟悉的。当年汉武帝刘彻年少之时,经常与姑母长公主家的女儿陈阿娇一起玩耍,在当时也算得上是青梅竹马。望着侄儿和女儿两小无猜、情投意合的样子,长公主曾经揶揄道:“彻儿长大后要娶妻吗?我把阿娇许给你做妻子如何?”而年幼的刘彻便道:“若今生能取得阿娇为妻,我一定会修一座金屋将她藏起来。”这段“金屋藏娇”的爱情佳话一直为后世人所称赞。
而之后刘彻也在长公主的支持之下顺利当上太子,兑现了迎娶阿娇的承诺。待到刘彻正式登基成为汉武帝之后,便将阿娇册封为皇后了。这本是一段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但是却怎奈爱情终究无法永恒,更何况是后宫佳丽三千的帝王之家。婚后的陈皇后并未为汉武帝生下子嗣,夫妻间的感情也便渐渐淡了。而此时卫子夫在后宫中得到武帝专宠,又在入宫一年之后便诞下皇子,地位可谓扶摇直上。皇宫内院本就纷乱不断、时常有钩心斗角,而一人专宠必定会遭人忌恨。因为卫子夫的专宠,陈皇后备受冷落,不禁妒火中烧,经常在宫中又哭又闹,而且暗地里多次使诈要置卫子夫于死地。
身为皇后本应母仪天下、恪守皇室之礼,但是自幼深得长公主宠爱的陈皇后显然没有这般度量,妒火已经摧毁了她曾经的端庄和美丽,只剩下那颗毒若蛇蝎的心。为了能够重新获得汉武帝的青睐,她请来巫女作法,希望让卫子夫死于巫术之中。怎奈事情最终败露,汉武帝龙颜大怒,将陈皇后打入了冷宫长门宫之中。昔日的青梅竹马情意不再,曾经那座为陈阿娇所建的金殿再也不属于她。一入宫门深似海,这是身为皇帝的女人的悲哀,但是陈阿娇心中依然心存希望,想通过辞赋来唤起汉武帝对于昔日恩爱情意的记忆,重新得到他的宠爱。于是便请母亲长公主携千两黄金,来司马相如府上求一篇扭转命运的辞赋。
对于这当朝天子的爱情故事,司马相如早有耳闻,如今再听长公主对于陈皇后境遇的一番解说,更是让司马相如心中感慨万千。或许是有些许的推己及人,同样经历了山盟海誓,如今却与妻子分隔两地,司马相如对于陈皇后的心情有一些感同身受,于是便提笔流畅地写下: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欢心。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廓独潜而专精兮,天漂漂而疾风。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訚訚。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猨啸而长吟。翡翠胁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
……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一首《长门赋》,六百余字却道尽了陈阿娇对于武帝的相思之情,更是将她在这长门宫内形容枯槁的凄凉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一句“形枯槁而独居”将陈阿娇面无血色、纤弱单薄的身姿展现在世人眼前,让人读罢不禁心生怜惜之情。而最后一句“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更是将陈阿娇痴情却又悲切的心情刻画得荡气回肠。一首《长门赋》成为陈皇后对汉武帝最深情的爱情独白,也成为司马相如辞赋中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当这篇《长门赋》呈现在汉武帝的眼前,一字一句勾起他对年少之时跟阿娇两小无猜情意的甜蜜回忆,不禁悲从中来。虽然对阿娇的所为依然存有不满,却又想起她在冷宫之中凄冷孤苦的日子,决定原谅她。
在司马相如文园令的生涯中,这篇《长门赋》或许便是最温暖的存在。一首辞赋改变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也让司马相如不禁反思爱情的真谛。但成全了别人,却无法圆满自己。身处霸陵,守着这一方皇陵,他始终是孤苦一人。远方那抹魂牵梦萦的身影始终遥不可及。
第二十三节 人生无常,浪漫在现实中瓦解
红尘之中,千万人之间,只消一眼便知一生。这样的相逢自是被人所称道的。毕竟大千世界相遇已是缘,若能相知相守更是人生一大乐事。只是一时的相守容易,一世的相随却很难。爱情并非不能长久,但是却极容易在尘世的荡涤中改了初心、变了味道。
生于这世间,人人都是凡尘俗子,百转千回终逃不过一个“情”字。只是即便曾经海誓山盟,却依然无法逃脱分离的命运。世间男女多如此,爱情总是始于美好却终于平淡。若无法挨过这平淡的考验,便会无可奈何地走向分崩离析。即便是曾经鹣鲽情深、情深意切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亦是如此。
离开蜀地之后,司马相如便跟卓文君分隔两地。此时的司马相如孤身一人当着一个文园令的小官,心中的孤寂却无人诉说。人在脆弱之时总是想要找个依托,希望能够寻得几分心灵的慰藉,而此时的卓文君远在安汉,并不能给予司马相如什么。虽然频有信件相寄却难解心中的苦闷之情。
曾经沧海桑田,如今却成了一场海市蜃楼。身为文人,司马相如骨子里是多情的。若非如此,他也不会仅仅因为一段琴音便大胆表白于卓文君,继而共谱那段凤求凰的佳话了。而如今夫妻二人历经沧桑,本应更加相濡以沫。但是怎奈司马相如心中的不安定因子蠢蠢欲动,终究还是难逃背叛的命运。
身在霸陵的司马相如,因为文园令的工作闲适无聊,几乎除了日常习字写赋之外便再无其他事情。百无聊赖的司马相如因此便经常流连于烟花之地,以此来慰藉自己寂寞孤独的心。但是逢场作戏虽然无伤大雅,却怎奈多情若司马相如,终究还是用了真情。他邂逅了一位茂陵女子,自此天雷勾动地火,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竟然起了要纳之为妾的念头。
一边是俏丽佳人,一边是共患难的结发妻子,一时间让司马相如迷失了方向。或许是因为生活太过平淡,隐藏在内心的不安定因子在疯狂叫嚣,才令司马相如这般意乱情迷。抑或者是因为红颜易老,往日对于卓文君的情早已经淡却,于是便坦然地接受了新的爱情。
观之古往今来的爱情故事,或许从来就不存在所谓的天长地久和亘古不变:汉武帝曾金屋藏娇却最终还是将阿娇打入了长门宫;牛郎织女两情相悦却始终阻隔在鹊桥两端;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却依然抵不过交错的命运……世间情爱总是在美好的憧憬中开始,继而在冰冷的现实中被撞得支离破碎。曾经携手夜奔,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彼时的司马相如或许真的爱极了卓文君,但是在此时此刻,司马相如已然沉浸在温柔乡之中,再也记不起往日的山盟海誓。
郎心不复,远在安汉的卓文君却浑然不知。这份爱情让她曾经饱受世人的诟病,甚至被家人所遗弃。但是她依然义无反顾。现在独自生活在这小小的安汉城内,司马相如的爱情便是她全部的支撑。这座小城里有他们共同的回忆、有那些善良淳朴的村民,这里不仅仅是她丈夫的故乡,更是他们日后携手共谱夕阳红的休憩之地。只是人心难测,痴情若卓文君,始终不知道此时丈夫的心已经飞往了别处。
而她独留在此,经常到田间地头跟乡亲们一起干农活、在家中跟邻近的妇女一起织布做衣。一针一线里都是她对丈夫的情意,在这针线之间她总是会想起司马相如的模样,想着他收到新衣之时的笑容和穿上这身衣服之时的飒爽英姿。曾经是蜀中巨富的千金,纤纤玉指只是用来抚琴拨弦,但如今却心甘情愿地做一个为了丈夫而忙碌奔波的平凡妇人。这是生活的历练,也是爱情的力量。但此中的深情,司马相如却早已经视而不见,数十载的夫妻情分终究被平淡的生活冲蚀而去。
当爱情已成往事,最可悲的不是不再相爱,而是爱人已经走远,另一人却依然停留在原地。这样的坚守让人心疼,也让人怜爱。但卓文君此时却浑然不知,如若不是那一纸家书传来,她依然会活在自己编织的爱情美梦之中。
跟丈夫分隔两地的卓文君,对于丈夫的来信总是充满期待,而这次拿到的信笺却让她的心彻底凉透。司马相如为了能够迎娶那茂陵女子,便寄信卓文君,将自己的近况和打算委婉道出,言辞之中还有想要休妻的念头。虽然言辞婉转隐晦,但是聪明如卓文君,又岂能不知丈夫的心事。
劳燕分飞本是寻常之事,但是发生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身上还是让人无限唏嘘。不知要道司马相如多情还是无情,这样决然地抛弃糟糠之妻确实让人心寒。在那个年代三妻四妾并无不妥,但司马相如却因为一段新的感情要结束曾经的感情。后有文人批判司马相如是寡情好色之徒,但是也有人赞他专情。每个人心中的标杆不同,孰是孰非由不得我们妄下定论。这段爱情中的是非因果,在外人眼中不过是一场戏,但是于卓文君而言却是她人生中的真实遭遇。
若是平常女子遇到这样的情况,或许早已经哭天抢地、寻死觅活了。这世间还有什么比自己人生的精神支撑轰然倒塌更悲惨的事呢?妻以夫为天,此时的卓文君整个天都要塌了,但是她却显得异常平静。读罢司马相如的来信,卓文君提笔在竹简上写下一首《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骄傲若卓文君,即便被爱人背叛也依然不会选择委曲求全。这世上有一种女人,总是在遭遇不幸之时怨天尤人,仿似全世界都亏欠于她,于是不断抱怨、不断哭诉,将爱人对她的最后一丝愧疚和怜悯也消耗殆尽,从而成为真正的弃妇。陈皇后阿娇便是如此。但是这般的苦苦相逼不过让自己显得更加可悲罢了。卓文君显然不会选择如此,她永远属于另外一种:虽然已经被背叛,却依然能够姿态优雅、不失风姿,让那遗弃之人无地自容,在愧疚中更加意识到她的难能可贵。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在卓文君的心中爱情如白雪般圣洁纯净,容不得半丝半缕的污秽。如若这份爱情已经掺染杂质,那么她不要也罢。这是她对爱情的决绝和坚守,她宁愿失去司马相如也不需要一分为二的情感。而最后一句“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仿佛依然是卓文君式的温婉语调,听起来柔和细软,并无苛责之意,却足以令人羞愧难当。身为男人必定要重情重义,这是金钱都无法买到的可贵,不是吗?简单一句问句实际上已然为司马相如下了判决,温柔细语却道出了“薄情寡义”的四字无声谴责。
一首《白头吟》,其中有卓文君的决然和悲痛,但是也有她的隐忍和深情。“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是卓文君给予司马相如最后的宽容和机会,也是她悲痛之中最情真意切的告别。
如果卓文君彼时只是寄给了司马相如这一首《白头吟》,或许司马相如尚且不能感受到她的决绝,但是卓文君写下《白头吟》之后,心中愤愤难平,于是便流泪附书,与曾经挚爱的司马相如做最后的离别: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
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弦断难再接,破镜难再圆,当爱人背叛,卓文君已然心死。但是她不抱怨、不咒骂,只是淡淡地说道:请你珍重勿念,我愿起誓此生与你诀别!这样的话语终究让司马相如慌了心神,一时的意乱情迷也被彻底浇醒。那些尘封的往事不断涌上心头:曾经在帘幕之下那个魂牵梦萦的身影,在那深夜的长亭下不顾一切向自己奔来的佳人,还有小酒馆中的相依取暖,安汉城内的相濡以沫,长安的别后重逢……
待到失去才觉珍贵,虽然岁月让佳人失去了曾经的姣好容貌,年少时的激情和冲动也已不复存在,但是那些曾经共同走过的路、那些携手跨过的难关和细水长流的平淡人生已经成为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偶有忘却但从未遗弃。而所谓的新的爱情、新的两情相悦,跟那些曾经相比便显得幼稚可笑。人生只能二选一,司马相如才真正了解卓文君在他心中的位置。这段跟茂陵女子的情缘只能是昙花一现,而这曾经扰乱他心神的俏丽佳人也不过是人生的过客。他这一生的归宿注定是在远方等待他的妻子。
于是司马相如打消了纳妾的念头,与茂陵女子彻底断了联系,并写信求得卓文君的原谅。现实冰冷却终究因为卓文君的痴情变得温暖,一句“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足以抵过千言万语。
第二十四节 百转千回,你依稀梦中相逢
人生百转千回,但是却始终逃不过宿命的追寻。兜兜转转这一生,司马相如始终不甘于平凡,却最终不得不归于平淡的生活。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世上又有谁人能真正圆满呢?
当卓文君的一封信传来,司马相如不禁开始回望反思自己独居在霸陵的这段岁月。心中对家中妻子的愧疚又多了几分。外面世界纵然是五彩缤纷,充满了诱惑和刺激,但是这些短暂的欢乐又怎能支配起漫长的一生呢?日子终究要细水长流,正如我们每日必须面对的饭桌,那些名目不一、风味不同的菜品可以时时更换,但是手中的那碗白米饭却永远不变。生活永远在生存以上,但是生存却是先决条件。就我们穷其一生拼命追寻的爱情而言,或许家中的糟糠之妻便是这爱情世界中的白米饭,而外面的莺莺燕燕不过是随时可换的配菜罢了。当两者只能取其一之时,温饱远比享乐来得重要。
一场纳妾风波让司马相如彻底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人若未被逼到绝境,便永远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当娇妻一直在背后默默陪伴之时,就好像终日呼吸的空气一般,从未感受它的存在,但是一旦失去便会窒息而死,在决裂中才知道不可或缺。
当厘清心中的千头万绪,司马相如似乎重新回到了跟卓文君新婚之时,每当夜深人静,独自站立在窗前,妻子的身影便恍惚出现在眼前,内心的思念便又增添了几分。在这场背叛与挽救的爱情博弈中,卓文君无疑是胜者。而司马相如似乎也在妻子的两首短诗中幡然醒悟,进而才在长公主登门拜访之时,可以感同身受地写出陈皇后的心情。或许在写作《长门赋》的那一刻,司马相如的心中也浮现出了卓文君的样子。如果说陈皇后被打入冷宫尚且有些作茧自缚,但是却依然值得原谅,那么一心守候丈夫、心地善良的卓文君又何错之有呢?
每当望着西南,向着家乡的方向眺望,虽然什么都无法望见,却让司马相如更加思念在远方的卓文君了,而这思念与日俱增的同时愧疚也不断增加。
愧疚又焦躁的心绪让司马相如疲惫不堪,而身处霸陵不能与夫人相见更是让他相思成疾。司马相如的身体每况愈下,而他也早已经意识到自己已是风烛残年。生命的初始无人能够预知,但是那最终的岁月却可以感应。身体不断抱恙,似乎在向司马相如发出一个信号:解甲归田的日子到了。疲惫一生,此时应该是他安享晚年的时候了。
曾经重上京城,因了汉武帝的期待他甘心在这霸陵做一个看守墓地的小吏,而如今担任文园令已有数载的光阴,对于汉武帝亦已算是有了交代,于是便称病辞官,希望能够与妻子相聚。托病辞官对于司马相如而言早已经是轻车熟路,然而不同的是当年跟汉景帝辞官是想要另谋高就,而如今却是身体被消渴症所困,早已经无心仕途。
虚情或是假意、真实或者谎言,只要愿意用心总能找到背后的本质。只是当年汉景帝无心去多想,而今司马相如在汉武帝面前的两次辞官,他都看懂了,但是却一次是不舍一次是痛心放手。
这一次辞官司马相如已经看透了官场,更看透了人生。而汉武帝对于司马相如的请求也并未如过去一般推脱挽留。因为他知道司马相如心意已决,再多的挽留都是徒劳。君臣之间,虽然历来是从属关系,但是却并非毫无真情。与司马相如相交数十载,汉武帝虽然不似梁王一般尊崇司马相如,但也算是知己之人。而司马相如这次辞官眼中的决然,汉武帝尽收眼底,于是不得不放手。强留一个无心之人在身边已然毫无意义,那么不如洒脱一点,成全司马相如。
但辞官毕竟不是小事,因了这么多年汉武帝的赏识,司马相如岂能仅仅一句话便将一切都抛弃。任何事情都需有始有终,司马相如与武帝结缘,始于辞赋也必将终于辞赋。
此时正值汉武帝沉迷于仙道,热衷于长生不老之道,而司马相如以此为契机,洋洋洒洒写下一篇《大人赋》,以此来形容仙道的虚幻华丽。这首辞赋是为官期间最后一篇辞赋,里面有他对天子和大汉王朝的关心和希望。但只可惜,世人只看到《大人赋》中司马相如对于天子和仙道的溢美之词,却未参透司马相如这词句背后的良苦用心。
其实,综观司马相如的一生,他的作品从未有尖锐苛刻的言辞,而是在瑰丽浮华的辞藻之下委婉陈述、婉转劝说。但文章之事,千万人读完有千万种想法,这是身为写作者无可避免的命运,也是无法言喻的悲哀。如若说司马相如在辞官之前还留有遗憾,或许便是这篇辞赋。
当司马相如带着《大人赋》入宫,希望在临别之前让汉武帝能够通过这辞赋得到一些启发,从而从对仙道的痴迷中解脱出来。但是事与愿违,这位曾经的知己看懂了司马相如心中的诀别之意,却未读懂司马相如辞赋中的良苦用心。当司马相如向武帝表达,自己已经在茂陵置好府邸,准备与夫人卓文君在此安度晚年之时。汉武帝虽然心有不舍,但是却也知道司马相如早已经无心为官,便答道:“爱卿若安居茂陵,与京城相邻,以后还有见面的机会,如此甚好!”
人生从无十全十美,总是在圆满中留有一些小遗憾。但这遗憾对于司马相如而言却成了他心中的一道过不去的坎儿。辞官得到汉武帝许可的司马相如,趁势向汉武帝献上《大人赋》,希望以此劝谏。但可惜的是此时的汉武帝早已经对仙道着了魔,一字一句读着《大人赋》,却未能参透其中的劝解之意,而是只看到了文中对于仙境之景的美轮美奂的描述。
呜呼哀哉,写文之人想要讽一个虚无缥缈,但读文之人却只看到了其中的浮华盛世并沉迷其中不可自拔。面对着对于《大人赋》中仙境之景心驰神往的汉武帝,司马相如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最后话到嘴边还是忍住了。望着曾经心中的英明圣主,此时却在自己架构的长生不老的幻梦中不可自拔,司马相如心痛不已但是却又无能为力。
已然决定避开这尘世的纷争,司马相如最终还是选择了明哲保身。看尽这人世间的沧桑变化,司马相如才明白自己也不过凡人一个。曾经的自命不凡或者意气风发都是年少的轻狂和自傲,早已经在年岁的增长中消耗殆尽。为人臣者,尽人事听天命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身为这大汉朝的官员,对于天子的劝解早已经在《大人赋》中一一道出,但既然武帝不懂,那也就罢了。
生活便是如此,它从不会因为我们的意志而改变分毫,而是不断地遭遇挑战、不断遭遇磨难。正如那些长年累月不断摩擦出的伤痕,总是在不断愈合又不断出现,周而复始,让我们不忘记疼痛却又能收获幸福。辞官之路虽然有波折,但最终也算是顺利离去了,而至于那些不能改变的浪潮、无法推翻的世俗洪流,那就让它顺其自然地发展吧。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或许这便是对司马相如仕途人生的最好诠释。
辞官之后的司马相如之所以没有选择回安汉定居,而是选择了靠近长安城的茂陵,并不是留恋这皇城脚下的繁华,而是无奈之举。此时他深受消渴症所困,再没有长途跋涉的力气,于是便只能选择这个皇城旁边的城。虽然只是一个不大的小城,但是茂陵却是风水极佳、人杰地灵的宝地。又因为此地靠近京城,周边商贸兴盛,有许多富商大户居住于此。
富贵浮华不过过眼云烟。司马相如这一生曾经挥金如土,也曾落魄流离。但在最终的最终,这一切都成为生命中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成为不可追回的往昔。从长安城搬到茂陵,司马相如对于这一切早已经看淡,但是心中却无法放下远在安汉的妻子卓文君。曾经的荒唐和背叛,让司马相如悔恨不已,而此时自己已经是风烛残年,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对妻子的思念便越发地强烈了起来。
患难之时方见真情。虽然曾经完美无瑕的爱情已经出现了污迹,但是卓文君最后还是选择原谅这个她用生命去热爱的丈夫。当司马相如在茂陵安顿好之后,卓文君也从安汉来到了茂陵。
风平浪静的人生难求,一帆风顺的爱情更是难上加难。但历经波折却依然相守相伴比毫无波澜的爱情更加可贵。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这一世颠簸,司马相如却在晚年依然能够换得卓文君生死相依,也算是为这段爱情收获了圆满。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司马相如观遍红尘中的万紫千红,方发现唯有卓文君才是归宿。正如这一世历经官场沉浮,才知晓平淡的人生才是终点。“归凤求皇意,寥寥不复闻。”这世上再不会有一段爱情如同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般百转千回、荡气回肠,而此生于司马相如,也只有卓文君能够始终魂梦相牵。
第二十五节 尘埃落定,岁月始终静好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生在世最幸福的莫过于生于期待,死后存忆。这一世,司马相如在整个家族的期待中诞生,也在身后让自己留名千古,已然算是此生无憾。
生命本无特定的意义,正如花开花谢、叶落归根,这些都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但是却在人的目光中被衍生出宿命轮回的意义。人生亦是如此,存在于世的意义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自身在这人生的漫漫长路上不断找寻的。就司马相如而言,他的人生无论历经了多少磨难、走过了多少艰难险阻,但始终离不开辞赋,终究逃不过一个“情”字。
从风雨飘摇的仕途中缓步走下,在这繁华小城的一角为自己安一个窝,这般闲适自得的生活便是司马相如心之所向。人生寥寥数十载,最幸福之事也不过是最简单的,想要抓住的越少,人生也便越满足。司马相如的晚年生活便是如此。
茂陵的司马府,虽然依然可见富足人家的景象,但却没有太多的繁华装饰,更没有昔日司马相如在长安的歌舞升平。这里除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只有少数几个家仆。对于司马夫妻而言,这样安宁的生活才是他们心中的希冀,曾经的富贵浮华早就是前尘往事。而每日天刚蒙蒙亮,偶尔还能听到院落中鸡鸣的声音,司马相如便已经起身,在书房中开始研习书法。
安逸的生活让人的心都变得安静了,但是这波澜不惊的内心却再难有写作的灵感。安逸可以净化人的内心,却很难催生出好的作品。但是这样的生活并不能让司马相如放弃对辞赋的喜爱。生活的意义需要自己去找寻,辞赋的灵感亦如是。纵使在茂陵的生活无物可写,但这大千世界即便未能一一亲身经历,但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写作的素材和灵感。
当人生进入垂暮之年,往事的回忆便是此生最好的财富。这世上每一个老者身上都有一些不为人知或者让人深思的故事,只是有的人将故事娓娓道来,有的人将这些故事带入尘土。晚年的司马相如亦是这千千万万慈祥老者中的一个,而且是慷慨善谈的老者。他把自己这些年对于大汉王朝、对于天子的感情和希冀都放在了自己的笔下,在竹简上一字一句工整地写下。辞赋人生,这一生都与辞赋为伴,而人生最后的财富也由辞赋呈现了出来。只见那一日,司马相如奋笔疾书,竹简之上一篇慷慨激昂的《封禅书》便随着笔尖流淌出来。这是他这一生身为臣子和子民对于汉武帝奉献的最后的赞美,也是最后的劝谏。
只是提笔之日或许司马相如从来没有想到这便是他的诀别书。但命运终究待司马相如不薄。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未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司马相如却在这因缘际会之下完成了人生最后的独白。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一日的茂陵城格外寒冷,好像在预示着什么的到来,而司马相如府上的一声悲凉的哭声让这个安静的冬日显得尤为凄凉。司马相如离开了人世,一代文豪就此离开人世,而大汉王朝再没有一个人可以如司马相如写出那般瑰丽壮阔、荡气回肠的辞赋。
仿似是人生中最普通的一场离别,正如司马相如千万次的挥别一般,但这一次却再也没有相逢的机会。其实早在辞官的那一刻,司马相如便早已经为这场诀别做好了准备。他的人生即便潦倒之时也从未让自己变得落魄不堪,因此即便要离开,也不愿意选在狼狈不堪的时刻。因此在受到消渴症困扰之时,司马相如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辞官。
有人说:“生命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在亲人的哭泣中结束。”这般有人惦念的人生才称得上圆满。而司马相如无疑获得了人生的圆满。在风烛残年之际,在茂陵的最后时光里,他都有卓文君不离不弃的相伴,但是最终斯人已逝却徒留活着的人独自伤悲。在司马相如最后的时光里,他握着卓文君的手,那些曾经一起走过的日子一一浮现眼前。面前的娇妻早已不是旧时那娇羞清丽的模样,岁月的痕迹无情地在佳人的脸上留下了印记,而司马相如也再无法回到当年那白衣胜雪、剑指天涯的潇洒模样。回不去的终究只能成为回忆,而此时知道自己已经油尽灯枯,只能握着妻子的手,颤抖地为她拭去脸上的泪痕,道一句:“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这一句曾经是卓文君最深情的告白,如今却成了司马相如对卓文君最后的诀别之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一世能够执手相伴,对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而言已经是人生的最大幸运。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并没有什么稀奇,但是却在热情燃尽之时终换得一生的携手相伴,这才是真正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魂归故土,是每一个游人的心愿。而知相如者莫若文君也,又怎能不知道丈夫的心思。
花楸木棺椁盛殓着相如遗体,缓缓由茂陵出发,文君扶灵归蜀。武帝派遣的百名汉卒组成仪仗队,身着孝服,打着经幡。这一路哭声震天,哀乐长鸣,让所到之处无不为这一代才子的陨落而伤悲。天灰灰路悠远,山河悲怆、杜鹃哀鸣。当送葬的队伍到了蜀郡,一如每一次司马相如的回乡,蜀地数十万的父老乡亲早已经等候在城门前,来送他们的才子最后一程。送殡的队伍变得越来越长,一时间悲凉的哭声响彻巴山蜀水,成为这一代文豪生命最后的哀鸣。
司马相如的灵柩最终安葬在了蜀郡的司马府上,接连几日,司马府上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蜀地仰慕司马相如的父老乡亲都争着来送司马相如最后一程。无论是曾经的衣锦还乡还是谪居至此,抑或此时魂归故里,这故乡的人们都对司马相如始终如一,从来不吝啬他们对司马相如的钦佩和爱戴。
虽然是寒冬,但这南国蜀地却从未如此时一般寒冷,甚至下起了多年不遇的大雪。雪花飞扬,让人不禁想起司马相如曾经最爱的那身洁白的衣裳,而如今整个天地都变得洁白纯净了。
下葬之日,武帝亲撰的高达五丈的“汉中郎将司马相如之墓”的墓碑亦运抵蜀郡,来为这才子送最后一程。山冈之上,司马相如长眠于此;山冈之下,岷江水缓缓流淌,那激荡的水声伴着万人的悲哭,仿佛在演奏一曲哀婉凄清的琴曲,来为司马相如的人生做最后一次演奏。
望着司马相如的坟冢,卓文君手握写好的《司马相如诔》,声泪俱下地诉说着自己对丈夫的情意:
嗟嗟夫子兮,禀通儒。
少好学兮,综群书。
纵横剑伎兮,英敏有誉。
尚慕往哲兮,更名相如。
落魄远游兮,赋子虚。
毕尔壮志兮,驷马高车。
忆昔初好兮,雍容孔都。
怜才仰德兮,琴心两娱。
永托为妃兮,不耻当垆。
生平浅促兮,命也难扶。
长夜思君兮,形单影孤。
上中庭兮,霜草枯。
雁鸣哀哀兮,吾将安如。
仰天太息兮,抑郁不舒。
诉此凄恻兮,畴忍听予。
泉穴可从兮,愿殒其躯。
伴着这凄婉动人的声音,司马相如的人生就这样重新展现在众人面前,原本悲鸣的哭声更加响彻天地,在这群山峻岭之间不断回荡,久久不绝于耳。而卓文君在读完最后一句之后彻底失去了力气。丧夫之痛,痛入骨髓,让卓文君耗尽了全部的心力。而此时寒风吹彻,让积雪再次飘舞,在这银装素裹的山间飞荡出最哀怨的舞。
这世上从此再没有司马相如,但是属于他的故事却并未结束。那些过往的记忆存留在人们心间,更存留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永不褪色。
多年以后,远在长安的汉武帝想起这位曾经的才子,不禁感慨不已。于是命人收集司马相如生前所作辞赋,并在此机缘下看到了司马相如的那篇《封禅书》。这是司马相如历经沧桑之后的传世之作,也是他跟武帝最后的诀别。但辞官之后的他却没有机会亲自将这篇赋文呈现给武帝,待到武帝派人从卓文君处拿到这篇《封禅书》,早已经是文犹在、人已矣。武帝轻抚竹简,读罢文中七十二位国君封禅泰山的壮举,回顾大汉王朝自高祖建立基业一路以来的发展兴盛,深觉司马相如建议封禅之事是符合天意之举。
当竹简缓缓收起,想起这位昔日与自己深交的才子,汉武帝不禁感慨:“相如一生经历了诸多坎坷,生命已近垂危时,却不计个人恩怨得失,不顾病痛折磨,不惜一生著作任人取去,散失殆尽,而将唯一的牵挂寄托在这份必奉于朕的遗札之中,如果不是弥留之际那颗拳拳赤子之心仍有增无减,对朕之大汉朝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何以有这样的胸怀!其‘惟君国是念’的忠良情结贯穿一生耳!”
司马相如去世五年后,汉武帝开始祭祀土地神。八年后,武帝又亲率十八万大军,浩浩荡荡出长城,至朔方,一路礼祭华山、嵩山,再东行至海边,后登临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盛典——封泰山,禅梁父、肃然山。
这一世夙愿已偿,只可惜司马相如再无缘亲见。在司马相如之后,有无数文人再次对封禅之事写文作赋,只是却无人能超越司马相如的《封禅书》。这世上辞赋有千万篇,却唯有司马相如的辞赋能千古流传,正如这世上纵使才子频出,却唯有一位司马相如始终在大汉朝的历史上熠熠闪光。
历史的画卷缓缓合上,司马相如的人生早已经化作一缕青烟随风而逝。但只消偶尔一次回眸便依稀可见:那曾经锦屏山下的舞剑少年,那长安城外张弓涉猎的骑士,抑或菟园之内把酒言欢的才子,与卓文君夜奔的封建斗士……
当过往的飓风呼啸而过,属于司马相如的那些故事便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带走了司马相如也带走了旧日的记忆,但是汗青之中“司马相如”四个字永远不会被磨灭,正如那些扣人心弦的瑰丽词句一直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