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心术与分心术:受益一生的心理控制技巧-把精力用在设法让自己快乐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多数人在世上都很安静。他们只是短暂地住在人世间,就像尘世并不归他们所有一样。

    --多克特罗

    快乐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一剂良药

    当被问及人生的意义时,很多人的回答是"快乐的活着"。这样的回答通常会被认为是敷衍的回答,是一种对没有思考没有想法的借口。但事实上,的确有条通往快乐的捷径。

    人们似乎更热衷于用哲学的角度谈快乐,现在我们试着从医学的角度而不是哲学的角度来讨论快乐的话题。在这一章里,我们不从哲学角度出发,谈谈医学上的"快乐"。快乐的医学定义是:快乐是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的思想在一定的时间内享受着愉悦。

    快乐对于人的内心和人体本身都有着朴素的、天然的益处。当我们处于快乐之中,我们的思想更丰富、表现更出色、身体更健康、心态更良好。俄罗斯的心理和生理学家曾做过快乐与否对人行为的影响的实验,实验结果是:当处于快乐之中时,人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都更加出色,内脏的工作状态和功能都会更加良好。传统的西方医学曾经拒绝承认良好的心理会促进疾病的痊愈。但事实证明那是错误的。我们经常可以从报纸中看到类似这样的事情:一个乐观的癌症患者比悲观的癌症患者存活更长的时间、一个乐观的癌症患者居然不医自愈等等。

    英语的"疾病"(disease)一词,正是由"不"、"快乐"两个词根构成的(dis-ease)。不快乐不是疾病的唯一根源,但快乐绝对是唯一药方。

    对快乐的误解

    快乐不是某种可以挣得的或者应得的东西。不快乐并不违法,也不是道德败坏。就好像太阳升起天就会亮一样自然。如果坐等快乐,直到脑子里浮现起快乐的事情,那么很可能同时也想起了不快乐的事情。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我们不应对从压制欲望中得到快乐,应当因为欲望而快乐,从而压制欲望。

    追求快乐并不是自私

    很多人强迫自己不去追求快乐,认为主动寻找乐子是自私的。无私的确能得到快乐,比如一个成语,叫做"助人为乐"。是的,我们可以通过无私奉献来实现自身价值,并为自己的善良感到骄傲。这时的快乐是通过别人肯定自己给予的,是被动获得的。这样一来,从道德层面上,自己主动追求快乐就成了一件应当感到羞愧的事情。照这样的逻辑下去,便成了:我们越是委屈自己,越能得到快乐。这不是个悖论吗?难道说获得快乐的方式是变的不快乐?

    一个朋友对我倾诉说:"我的同事在工作时显得可怜而沮丧,所以每次我看到他工作时死气沉沉的样子,就想我自己把工作当成乐趣、享受工作的状态是不是有些过分。于是我努力的克制自己工作时的兴高采烈,以便不惹怒他们。"快乐不是通过补偿得来的。这位快乐的朋友没有消耗同事们失去的快乐。她的快乐不是不公平的,也不是自私的。即使压抑自己的快乐,也不能把自己的快乐自动分发给同事们,让他们也快乐起来。

    我发现很多病人不快乐的原因在于他们按照"延期支付"的方式生活。他们没有活在当下,没有享受眼前的生活,而是不断地期盼未来的好生活会给他们带来快乐。可事实上,从找个好工作到结婚生子,再到付清房子贷款,再到把孩子带大,每个任务必须很好地完成,他们才能快乐。但事实上,这些事情进行的并不尽如人意,所以他们总是失望,从不快乐。快乐是一种习惯、一种态度,如果不能学会快乐趁现在,就永远也不会快乐。不要把快乐安放在某个问题解决完之后。因为一个问题结束,另一个新问题又会出现,你根本来不及快乐。所以说,快乐应当趁现在。

    养成快乐的心理习惯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快乐纯粹是内心的事,跟外物无关。快乐是观点,是想法,是态度。"

    没有谁能一直保持百分百的快乐,除非傻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思考和做决定来获得快乐。我们可以不顾鸡毛蒜皮的小事,多花些时间来想高兴的事。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对无关紧要的事发脾气、因为日常琐碎事而烦恼不堪,多愁善感,都是处于习惯。同样的,我们完全也可以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

    本来与你无关的事,你却对号入座了。这也可能是你不快乐的原因之一。

    不要听从外界的摆布

    摆脱外界事物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其武器就是自尊。电视节目里,主持人会操纵观众,他/她会发出信号,有的是"请鼓掌",有的是"请欢呼",观众总是配合着,对各种信号照做不误。

    观众就像温顺的绵羊一样任其摆布。有时我们也会像电视节目里的现场观众一样。总用外界的事或者什么人来指示你该有什么样的感受,让我们成了奴隶。

    养成快乐的习惯,我们就会摆脱奴隶的身份,翻身做主人。快乐的习惯会使人摆脱外界的支配。

    别让不快乐的事更加不快乐

    在遭遇不幸,面对不利局面时,只要不肆意倾注抱怨、怨恨以及各种消极想法,就总会让自己变的快乐一些。"怎样才能快乐起来呢"一名赌徒的妻子问我。"我不知道,"我说,"不过,只要你不再向自己的不幸继续增添怨恨和自怜,就肯定会比现在快乐一些。"

    在此,我向大家介绍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一句名言,这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一句话。这位圣贤说:"让我们苦恼的并不是发生的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所发生的事的主观看法。"

    事实与看法决定你是否幸福

    当我决定做医生时,朋友阻拦我,说我的愿望不会实现,因为我出身穷苦人家。我家里很穷,这是事实,而我不会成为医生,却只是一种看法。最后我成为了一名医生。在我成功的道路上,我始终明白一个道理:很多"不可能"都只是人们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我不仅通过努力实现了当医生的目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很快乐。我的一生中遇到过很多给予我深重打击的事情,这些都是事实。但我不断提醒自己,别把这些当作灾难,不能因此就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这些都是主观看法而已。

    在第一次将心理控制理论整编成书的时候,我是这样总结的:心理控制理论的实质,就是准确而冷静地、从而最终自动地将事实与假定、事实与看法、真实情况与放大的障碍分离开来,使我们的行动和反应牢固地建立在真相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看法的基础之上。

    快乐取决于人生态度

    正因为人是一种具有目标追求能力的生物,所以人在面对积极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时,可以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快乐正是人的正常表现,当人作为目标追求者而活着的时候,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他们都会觉得快乐。爱迪生曾经因为一次火灾把昂贵的实验室烧得一干二净。有人问他:"在这个世界上你还能做些什么?"他回答说:"我准备明早就重建实验室。"爱迪生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向着目标不断进取的过程让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

    回首往事,我也有不快乐的一段时间。那时我刚开始做医生,工资不足以糊口,很多时候我吃不饱穿不暖。虽然我每天努力工作,但有时还是要为房租发愁。但在我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我有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并怀揣着坚韧和热忱,正是这种愿望和热情让我不停地靠近目标。

    有时候不快乐不是失去了什么,而是你丧失了想得到它的信念。没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还如何快乐起来?

    学会为自己的快乐负责

    快乐是可以经过有意的、系统的培养得来的。很多病人在听到我的这个观点后,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然而经验证明,通过一种多少有些残酷的方式系统地培养快乐,不但可以实现,而且也是培养快乐习惯的唯一途径。首先,快乐不是发生在人身上的事情,而是需要人们去自主决定和获取的。我们不能坐等快乐来寻找自己,或者有什么好事降临在自己身上。除了你自己以外,没人能左右你的想法。至于你应当快乐还是悲伤,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其次,这个问题与诚实与否无关。善和恶对于我们的想法来讲都是真实的。一切取决于我们优先选择哪个,保持哪个。其实,有时我们得学会给自己找乐子,也就是"自娱自乐",不能总期望别人给自己带来快乐。

    养成对外界威胁和刺激作出主动、积极反映的习惯,养成无论发生什么都始终保持以目标为做事导向的习惯。所以,我们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头脑的想象中,都要练习树立积极进取的态度。脑海中要有清晰的形象:面对这样的困难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而面对那样的困难应该采取别的什么行动。诸如此类。在想象中,看着自己面对各式各样的困难临危不惧、毫不退缩,而不是胆怯惶恐、畏畏缩缩。看着自己采取了怎样有益的行动来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换句话说,只有在想象或者实践中,我们仅仅在面临自己可能早已应对过的困难、问题时,才会变得异常勇敢和自信。

    鼻子修复手术治愈不了他

    我曾经有位推销员患者名叫威廉姆斯,他在一次车祸中撞坏了鼻子,本来伤势不重,但被乡村庸医的手术搞得严重错位和变形。威廉姆斯在重新工作中,发现面部缺陷会使他在新客户面前变的十分难堪。因此他的销售量急剧下降。几个月后,威廉姆斯终于找到我,对他的鼻子进行修复手术。手术十分顺利,他又回到了车祸前的模样。从此他找回了自信,销售业绩又上来了。威廉姆斯有着真实的外表缺陷,这并不是他臆想出来的。他也准确的估计了别人对他的反应以及自己所要面临的状况,于是他找到医生,对外表进行了重构。

    这里还有一个患者。推销员罗伯特先生。他的鼻子没受过伤,只是比正常人稍大,但完全不象他所说的"招人讨厌"。他觉得他的客户都在私底下嘲笑他,或者因为他的大鼻子而拒绝了他。他有个大鼻子,这是事实;有好几个顾客给他的公司打电话说他没有耐心、服务态度不好,这也是事实。所以我在得知了后面的事实之后,建议他先给思想做个手术。我向他介绍了用21天剔除闹中消极思想的方法,告诉他这会非常奏效。

    我心里清楚,虽然罗伯特同意试试这个方法,但他并不太相信这样会出现奇迹。他还是寄希望于整形手术。一个人想检验心理控制理论是否真正奏效,并不一定非要事先相信它。21天过去后,罗伯特不但感觉良好,而且发现客户比以前和善多了,他的销售额也稳步提升,获得了老板的褒奖和赏识。

    有意识的打断有害思维

    当你好几次忍不住自责说"我怎么总是迟到呀"的时候,你就一直向自己灌输"迟到"两个字。

    其实我们已经意识到,迟到并不是什么好习惯,但是却不能阻止自己在脑海里向自己灌输"我是个爱迟到的人"这种思维。试着想一下你究竟迟到过多少次了,也许已经数不清了,那么再仔细审视你的内心,想想每一次迟到的时候即使很不情愿,但是都狠狠地对自己说,哦!我又迟到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你的行为或者表现没有达到你预想的最好状态时,你就难免的产生消极的信念。这个过程你会不由自主的低估或者贬低自己。实际上,你应该用积极的自我意象来取代这些消极的想法,你要明白这些消极的想法对你没有任何意义,它并不能帮助你改善当下的局面。

    我们不应当继续强化诸如"迟到"一类不想保留的习惯,而是应当对自己说"戒掉它们!下次我要……"那么我们接着回头说迟到的问题,想想我们曾经多少次对自己说"我怎么总是迟到",现在改掉这个习惯,把对你无益的想法统统替换成积极的想法,那就是"我明天一定不会迟到了,我要克服这个毛病,我一定行"。

    虽然这样不能立刻实现坏习惯向好习惯的转变,但是只要我们及时打断有害思维,就会将其从脑海中剔除。同时,我们还要在潜意识里跟自我意象进行对话,反复对积极的内容进行肯定,这样你就成了"自我催眠"的主体--权威来源。不过这样的替换也许不能立即实现。那么我们就必须训练自己真的做到这些,首先,我们确实要抓住那些对你毫无益处、没有积极效果的行为,然后反复思考它,明白它可能给你带来的影响并不是你想要的。然后试着从大脑中将它们剔出,记住一定要彻彻底底的,因为它们随时可能会出来干扰你好不容易养成的积极心态。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自带的自动失败机制会自然而然地停止工作,取而代之的就是你的自动成功机制。此时你的自我意象将会得到这样的信息:如果经常对我们做出"彻底剔除"的命令,那么我们如果非要运行这种想法,其实是毫无意义的。这时候我们就得注意一些别的问题。你们瞧,我们无时无刻不再与自我意象进行着潜在并且缜密的对话。每一次对话都将我们的练习重复,进而熟练。这时候你不妨试着给自己重新树立一个权威来源,或者给自己找一个想从他身上获得认同感的人,反复告诉自己,这个人会支持你的积极模式运行,那么你的自动成功机制将会更顺利的运行。

    试着去消灭掉那些消极的想法

    也许我们看电影的时候,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情节:悲伤的女孩每天写日记,日记里面全部是令她难过悲伤的点点滴滴,有一天,她突然决定,把这本日记烧了。静静地看着这些记录忧伤的纸片在火苗中飞舞,知道消失殆尽。又或者还有这样的情节:失恋的孩子,痛哭一场,然后拿出与抛弃自己的恋人的合影,一张一张细细的看,然后把它们全部撕碎,扔掉。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行为是幼稚的、不可取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它确实会帮助你摆脱一些消极想法的困扰。记录下悲伤的细节,或者细细观察那些令你难过的回忆,其实是将消极情绪的具体化。把它们消灭掉,并且看着它们被消灭掉的过程,直到完全消失,此时你脑海中的消极情绪也会大大减轻。无独有偶,其实很多艺术家、商人都会用这样的小方法去除内心的烦恼。这些艺术家和商人都不是想入非非的人,,他们既不幼稚、也不愚蠢,相反他们非常懂得如何化解忧伤情绪。我们也可以使用这样的小练习可以帮助摆脱消极想法:想象自己把消极想法都写在了一张纸上,然后把纸揉碎,撕成碎片,点燃,让它消失地无影无踪。

    快乐需要付出代价

    快乐的代价,就是你要牺牲你多疑的态度、愤世嫉俗的心理、不合时宜的习惯。这些东西对你没什么好处,顶多让你觉得坦然。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因为船只失事被迫流落荒岛。探索过整个岛屿后,他发现将宿营地放在他上岸的地方是不正确的。相对于他当时选择的那个安营扎寨的地方,荒岛的另一边更加靠近食物也更加安全,能够更加简单的建立生活的场所,还有别的很多好处。作为一个流落荒岛的人,他很明白选择一个好的营地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尽管他清楚地懂得这些道理,但是懒得实施。

    我们不能任凭"懒得动"的想法发展蔓延进而禁锢了我们的自我意象。当某种东西不适用时,我们就必须立刻尝试新的方法。当我们仔细观察和思考集中选择的时候,理性思维会帮助我们找出更好的选项。这时我们最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一开始的选择,并着手尝试新的方案。要知道,我们不是没有选择机会的树木,扎根在泥土里任凭雨打风吹,而是拥有理性思维的人。也许你会像鲁滨逊那样产生懒惰心态,不愿挪动自己的营地,但是你必须清楚,你现在着手做这一切,是完全可以的,并且非常合理的。

    快乐也是如此,我们可以选择更加容易获得快乐的方式,然后挪动现下令你不快乐的根基。一位这人曾经说,我直到50多岁,依然一事无成,我每天沉浸在忧郁和对自己的怀疑当中。那些本来可以使我迈向成功的著作,由于我的懒惰一直没有被发表。我的生活被忧郁和挫折填满。但是这并不是全部,最令我感到痛苦的事情就是头痛,我时常头痛得头晕目眩,甚至失去意识。这种剧烈的头痛每周至少会出现两次,每当这个时候,我什么都做不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戴维·詹姆斯博士曾经在他的著作里提到过怎样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意义、积极向上的思维上,而尽可能的忽略到脑内的焦虑不安情绪。那时候他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被大家当做是无稽之谈。但是现在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想法既然得以出现,它必然是可以用于实验的。我还记得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为什么不放弃对邪恶、黑暗的想法和关注,而获得更多善意的想法呢?要知道美好、快乐的人生体验比那些想法可重要多了。这些理论即使到现在都显得有些晦涩和深奥,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灵魂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必须先修复它,否则它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邪恶和黑暗的人生我想没有人是向往和憧憬的。于是我开始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我决定把这个实验的时间控制在一个月以内,因为我知道任何有用的理论在一个月内完全可以体现出它的益处。这一个月里,我开始对自己的思维进行一些有意识的控制。比如说,如果我回忆起过去,我会有意识的让自己只会以过去发生的那些快乐的事、童年无忧无虑尽情玩耍的时光、第一次在学校礼堂成功地做了演讲、和心仪的女孩约会、第一次做了爸爸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有意地将注意力放在促使这些快乐的事情发生的细节上。我最大程度的利用这些回忆,同时刻意的忽略了过去那些令我垂头丧气失败的事情(我们的回忆就是这样,有喜有悲,成败各占一半),然后我开始试想我未来将会获得的成功,也许这样的想法会很可笑,但是我确实是这么做了。一个月很快过去,从结果上看,这个训练显然是有用的。

    接着戴维·詹姆斯博士又谈到了那位被头痛困扰的科学家,以及怎样解决头痛,不凭借药物。还有怎样使自己感觉更加良好,或者自信,他这样说:由于思维的千变万化,我的人生由内而外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转变。这些转变比我内心的转变更加令我感到惊奇,但是这些变化,我非常清楚,全部是来源于内心的变化。因为我们的内心可以控制行为。举个例子,一些权威人士对我非常赞赏和尊重,这些赞赏和尊重也是我内心渴望得到的。有一天,其中一个威望甚高的权威人士联系到了我,令我震惊和喜悦的是,他邀请我做他的副手。我的能力和才华得到施展,为我以后独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是我更加我努力的工作,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位权威人士对我更加的关心和支持。这一切都是因为此刻我的努力,因为我的性格发生了变化,我开始为工作而奋斗,换到以前,甚至没有人愿意多看我一眼。再仔细想想我经历过的这些变化,似乎我误打误撞的找到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而之前被我视为仇敌的思想也开始为我服务。

    戴维·詹姆斯博士的著作属于新思想运动时期,年代久远,我想现在已经绝版了。但是他的实践和方法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依然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因为他的所有理论是基于对自身的研究和实践。也就是说,他曾经对自己即将开始的工作包邮强烈的怀疑态度,而正是这是观点,令他获得了重生。

    一个成功的发明家必然也能发明快乐

    爱迪生曾经每天练习"唤醒快乐的记忆"的方法,并且获得了成功。他的方法具体来讲,就是让自己时不时地回想起过去的快乐记忆,就像举哑铃会锻炼臂力一样,经常回想快乐记忆作为一种心理锻炼,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让他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他的想象力和行动力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如果你能按照这个方法不断的强化快乐的自我意象,每天练习一段时间,我敢想你保证,你可以改变你的人生。

    学着培养快乐的习惯

    自我意象和习惯总是形影不离,改变其中一个,另一个也就随之改变。习惯其实就是我们的性格所披着的外衣。习惯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意外发生的。我们之所以有各种习惯,是因为习惯恰能适合我们。习惯与我们的自我意象保持一致。在有意识地形成新的好习惯时,自我意象就会钻出来取代旧的习惯,发展为新的模式。

    当我提到改变习惯以改变日常行为时,很多病人觉得害怕。他们错把"习惯"当成了"上瘾"。上瘾是指某件事你不得不做,但是做了之后会让你退缩,产生不良反应。但习惯不是这样的,习惯可以是好的。

    习惯是我们的一些反应,是我们在不通过思考和决策的情况下就自动使用的东西。与上瘾不同,这些习惯是可以修正、改变或推翻的,其手段就是你要不厌其烦地去做某个有意识的决定,随后再去练习、实施新反应或新行为。

    心理控制训练小方法: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被教导,穿拖鞋的时候,会先穿上一只,再穿上另一只。因为这已经成为习惯。所以在明天、后天和以后你都会用这种方法穿鞋。现在,你要在大脑里有一个清晰的意识:我要改变以前穿鞋的方式,以另外一种方法来穿鞋,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这样你第二天一大早醒来的时候,这个想法会在你脑子里面提醒你,你会双脚同时穿进拖鞋,或者用更多别的方法。这时候你的想法已经变成了你的一种暗示、一个信号。提醒着你要改变以前旧的习惯。当你穿上拖鞋,你会在心里默默地说,哦,我做到了,我以新的方式开始了这一天。这样你已经学会了有意识的决定一些事情,你可以通过下面的练习来实现:

    1.我要尽可能愉快些。

    2.我要与其他人打交道时更友好一些。

    3.我要对别人的缺点、过失和错误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忍让。对于他们的行为举止,我要尽可能往好的方面想。

    4.在可能的范围内,我要表现得好像成功是一种必然,好像我已经成为想成为的那种人。我要在行动和感受中表现得就像我真是那种人。

    5.我不会听凭自己的主观看法以一种悲观或消极的方式去影响事实。

    6.我要练习每天至少笑上三次。

    7.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尽可能平静而明智地作出反应。

    8.对于所有那些根本无法改变的悲观而消极的"事实",我会完全对其视而不见,不让它们进入我大脑。

    简单吗?是的。但是,这些习惯的行为模式、感受模式和思维模式中的每一种,都会对自我意象产生有益而积极的影响。将它们付诸实施吧,坚持30天。检验它们的力量,看看担忧、愧疚、敌视的情绪是否减少,看看信心是否增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