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背后,啤酒业的“局”若隐若现。
让人心惊肉跳的金星
2005年4月21日,投资4亿、产能30万吨的金星啤酒南京有限公司一期10万吨工程正式投产;此前的几天,相同规模的成都分公司已投产;在此后的一天,投资5亿的上海分公司建设工程举行了奠基仪式;投资6亿的广州分公司建设也很快开始。
这19亿的投资对一个总资产只有40多个亿的企业来说不是小数目。让人瞠目结舌的是,金星集团总经理王智说,一切才刚刚开始。“下一步将在浙江、湖南各自投资4亿元建设30万吨项目,然后再用二三年完成华北和东北的布局,也就是说用五六年时间完成全国布局。”屈指算下来,在五六年内,金星将至少完成总额不低于28亿的投资。
此前有媒体报道说金星与AB正在谈判。这很容易让人怀疑金星的目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卖个好价钱。可王智却断然否认了这种说法:“我们有自己的考虑,并不是想卖个好价钱,用我们董事长的话说,我们可以合资但并不完全依赖合资……我们这样做是出于全国布点的考虑。”
在啤酒行业首个开拓西部市场的是金星啤酒。从1998年开始,金星用了6年时间,完成西部10个省份中6个省份的布局阶段,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山西和甘肃,“在西部多个省份中,我们单品牌产销量是第一位的。”王智说道。
金星的战略是“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如果金星一直待在西部,‘面向全国’的第二步战略就是一句空话;金星就不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性品牌。”王智这样说。“金星要做成全国的强势品牌,必须抢占全国高端市场,在这些市场叫得响,这样才能产生全国的强势品牌。”王智接着说,“山沟里也能飞出金凤凰。但要打造全国强势品牌山沟里是不行的,山沟里飞不出、卖不出金凤凰。”所以,金星必须进入全国高端市场。
显然,进军第一集团军的梦想是金星发力主要原因。金星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机动手呢?东北家乡口音颇重的王智喜欢围棋。玩围棋和搞啤酒有一点很相似:都像打仗。“围棋分三个阶段:布局、中盘、收关。从1998年开始,中国啤酒业的竞争进入了‘布局’阶段……‘金角银边草包肚’,布局在围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如果布局失败,进入中盘后就会很快结束。”
布局中要想取得优势,最重要的是想抢先手、抢优势,就是取得好位置。经过6年时间,以青岛、燕京、华润为首国内啤酒企业和AB、SAB、英博等外资企业频繁在中国展开收购兼并,在全国范围内频繁布点,建立根据地。在王智看来,种种迹象表面中国啤酒业似乎已进入了布局的后期,各大啤酒巨头布局基本差不多。“布局的后期也就意味着马上就要进入中盘拼杀”,如果在布局阶段没有很好的布局,到等中盘阶段再想进入某个地区就得拼杀,打巷战,短兵相接,战斗也将很惨烈。
按照上述的商业逻辑,金星选择这个时机加紧布局,也就不足为怪了。
6月27日,日本麒麟社长大岛仁志曾率领渡边信吾、西村庆介等公司高层来到河南郑州参观考察金星集团,并就合资意向与金星方面作了进一步会谈。双方目前的谈判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一直想在中国市场扩张的日本麒麟来说,与金星合资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对于整个啤酒界来说,金星啤酒卖与不卖,并不是一个悬念。真正的悬念是:金星啤酒究竟会把自己卖给谁?什么时候卖?是2006年吗?重啤华正兴学“小鸡快跑”
“目前,我们正在和山西一家20万吨的企业进行合作谈判。”
华正兴,重庆啤酒集团董事长,一直桀骜不驯地面对着激烈的啤酒竞争。他平静语气的背后有着更多的理性和清醒,他说:“现在进入华北地区确实不是很理想,那里的啤酒利润率太低了。”但重庆啤酒之所以偏向虎山行,也许更多的是出于全国市场布点的考虑,毕竟,在华北市场的空白对重啤将要实现第一集团军的梦想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
“我们将要在全国布局。”有了上市公司和与纽卡斯尔的合作两个融资渠道,华正兴说话十分有底气。他还表示,尽管与纽卡斯尔合作之初有言在先:纽卡斯尔持股不得超过一定比例,但纽卡斯尔将加大对重啤股份子公司的投资,尤其是“华东市场的子公司”。这大概也可以理解为“曲径通幽”吧。
重啤集团总资产31.3亿元,年成产能力200万吨。2001年前后,在重庆周边市场、西南三省并购了11家企业,完成了西南市场布局后,重啤开始沿江发展战略,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布点,并逐渐显示出向全国市场拓展的势头。
华正兴豪放地宣称:“在实现直接融资的同时,将靶向全国15万吨/年以上的优势啤酒企业”,在2007年底由重啤股份收购完成年销量达130万吨的若干啤酒厂,实现销量300万吨。
“重庆啤酒的目标首先是利润比较高的地区。”华东市场是重庆啤酒的重要目标,也是重啤第二大利润来源。2004年重啤华东产能达到100万吨,并专门成立了华东管理公司。而重庆啤酒20万吨项目在江苏盐城工厂奠基,相同规模的项目也在浙江绍兴签约,重庆啤酒继续增强自己在江浙的实力,力争形成根据地态势。
除此,华正兴也坦言,目前重庆啤酒正在“考虑华南市场的事情”。
与金星和重啤的四处出击的高调作法相比,偏于华南一隅的金威啤酒此前显得很低调,很谨慎。不过,这样的情形,随着与喜力啤酒的牵手在逐渐改变。因此,金威啤酒开始走出华南,进军全国市场。
2005年4月12日,金威啤酒集团投资设立的金威啤酒项目在天津保税区空港加工区开工建设,总投资将达1亿美元、年产40万吨的天津项目是金威投在北方的一枚重要棋子。
“在天津建厂,近可抢占天津的市场,远可辐射华北、东北等地,实为走出广东战略的首选之地。”金威啤酒集团董事长叶旭全说。
叶旭全这位曾让老粤海啤酒起死回生、有儒帅之称的人,显然志向并不止于此。他一再表示:到2009年,“金威年产量将达到135万吨、年销量120万吨”,“金威要做中国啤酒前5名”,“在技术工艺、企业文化和营销方面做中国的领头羊。”
“我不是最大的,但我是最强的。”叶旭全的话掷地有声。
2002年以前,金威连续5年产量徘徊在17万吨,3900多万利润中,退税达1000多万。粤海集团重组时,广东省政府的顾问麦肯锡建议广东省政府卖掉金威,理由有二,其中一条就是“不赚钱”。但如今的金威却已是今非昔比,尤其是在2003年荷兰啤酒巨头喜力获得金威21%的股份之后,金威更是雄心大振。
其实,在金威天津项目中也能见到喜力的影子。目前,喜力在中国大陆的上海和海南有着存在,除此之外,就是金威和江苏的大富豪。上海力波的势力在上海地区,而江苏大富豪的主攻方向则在江苏地区,金威此次选择华北市场开刀,而没有选择华东地区,各个企业进攻方向错落有致,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喜力在全国布局上与之有着一定的协调。如果考虑到金威正在西北进行的努力,我们更加坚信这种看法,对喜力在中国的布局也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如果把喜力和金威的生产能力、品牌、人力资源、营销资源整合在一起,就比我们和喜力和金威的各自单打独斗厉害多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叶旭全也一直在努力。不过,这一切都还只是梦想,“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金威两大国有股东的‘政治智慧’。”
在很多人看来,在天津设厂是金威打响的走出广东“第一炮”。其实也不尽然。“汕头建厂的目的,一个是辐射粤东,另一个是辐射江西、福建”,汕头金威的产能共有40万吨,其中20万吨就是为江西、福建准备的。
“我个人希望均衡地布局全国,不希望集中在某个地方。”尽管如此,叶旭全仍这样解释金威2009年产能的布局:“广东市场100万吨,外地占35万吨。”由此可以看出,金威在未来几年内更重要的是建立好自己的根据地,在广东这块利润丰厚的市场中,集中着中国最强大的啤酒集团,华润、青岛、燕京、珠江。“我们未来希望在广东占有50%份额,3到5年内100万吨的销售量。”
金威之所以能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2002年叶旭全上任前,金威啤酒主要市场在深圳,叶旭全上任后带领金威主要在深圳和东莞两块市场区域做实,并沿着深圳向外推。成绩是无可置疑的:金威在东莞2001年的销售量仅仅是1万吨,2004年就已经达到7万,而2005年1到4月份,金威的市场份额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的竞争对手。“我们将继续巩固深圳东莞市场,全力以赴提升广州和珠三角市场。未来主战场在哪里,我们将把战火烧到哪里。”叶旭全舒缓了一口气,接着说道:“2006年,我们将全力进攻广州市场。”
集体雄起的共同之处
2004年,“第二集团军”如此光彩地在台前亮相,如此频繁地被媒体提及。不过他们被提及是因为被外资或者“第一集团”企业收购,如2004年3月福建惠泉被燕京收购,再如稍后AB和SAB对哈尔滨啤酒的争购以及AB完成对哈啤的收购。
而2005年春天,情势却已有很大不同。“第二集团军”的重啤、金星、深圳金威正试图摆脱掉“战友”惠泉、哈啤、蓝剑被收购的命运,开始靠自己的力量向中国啤酒传统格局发起新的挑战。重庆啤酒正努力实现收购达到300万吨的目标,金威也吹响了进军行业前5强的号角,金星则以让人吃惊的速度展开一连串的投资计划。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集团军的布点大多直接逼近了巨头们的“身边”:重庆在巨头盘踞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金威选择燕京、华润、青岛打得不可开交的京津市场,金星更是把投资放在全国竞争最激烈的华南、华东和西南市场。
三家企业此次发起“进攻”有着颇多相似之处:
第一,它们扩张选择的主要方式不再是巨头们屡屡使用的兼并,而更倾向于直接投资建厂。金星是中国啤酒行业直接建厂模式的先行者,在此次将近10个项目的扩张计划中,全部为直接投资建厂。金威叶旭全也明确宣布:“以直接建厂为主,以收购兼并为附。”重啤虽然有着庞大的收购计划,但在江苏盐城和浙江绍兴的布点都是自己建设,另有消息称,在广西建设的项目也是直接建厂。这种原因不难理解,除比较好的企业几乎被收购殆尽外,收购模式本身也显示出了巨大的弊端。叶旭全说:“现在收购的价格被大家炒得越来越高。更可怕的是管理成本高的不得了,是否成功不在于你付出了多少钱,而在于你是否有一套成功的企业文化去覆盖它。我们认为这比登天还难,二种企业文化必然要发生碰撞,这种震荡的周期很长啊,绝对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付出的成本非常昂贵。”而且,中国啤酒收购时游戏规则不是很健全,往往收购后进行财务调查,很多隐性债务就会浮出水面。相比之下,直接建厂则可以省去很多整合的麻烦。
第二,第二集团军的此次冲锋并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势单力薄,它们多有很强的外资背景。金威背后有喜力的巨大支持,重啤的背后纽卡斯尔,金星虽然没有外资背景,但也风传正在与AB进行谈判。更重要的是,它们这次进攻的背后,在很大程度上与外资意志有着一定关联。
第三,三家的成长路径也有着相似之处,它们几乎全都沿着“根据地——核心区域——全国”的路径发展。重庆啤酒根据地在重庆,后延伸到西南三省一市,最后走出夔门沿长江发展,并逐渐延展到全国。金威的根据地在深圳、东莞,之后向广东地区发展,就是在走向全国后,它仍对广东市场投入巨大的精力。金星的根据地是河南,1998年后走出河南,在云、贵、陕、山、甘扎下根来,2004年开始走向全国。
第二集团军企业的冲击,无论成败,将对中国啤酒格局产生很大影响。成功后当然会改变第一集团军争霸的格局,即使失败,也会在随后到来的整合中改变中国啤酒业的格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