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快乐:写给年轻人的快乐心理学-不可不知的人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性的深处,总有一些不可明说的东西,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就会蔓延生长。

    所谓成熟,就是看见人性

    评判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如果从思维方面来找一个评判标准的话,我以为辩证思维就是最好的代表。

    美国心理学家帕瑞对青年期的思维进行了研究,并将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相对论阶段、约定性阶段。

    所谓二元论阶段就是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相对性阶段就是能够通过对知识和真理相对性的认知,通过比较审视不同的观点,找出解释现实问题的有效理论。约定性阶段则是指个体既能坚持用约定俗成的观点来认识问题,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不同观点和立场调整认知。他们既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又能意识到所有的事物都具有运动和变化的性质,进而在认知中表现出规定性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进入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综上可见,二元论思维到辩证逻辑思维是思维迈向成熟的重要表现。

    那么,什么是辩证逻辑思维呢?我们不妨来做一个考题:当你看见一个年纪有点儿大、头发已经花白的清洁工人在雨天清扫大街,车流不断从她身边穿过,同时得知,她的工作不仅辛苦,有一定危险,而且工资还很低。这个时候,如果有人问你,“如果国家调高清洁工的最低工资,你同意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同意”,那么请回答第二个问题:谁应该比现在的工资低呢?

    或者,我们将这个问题再进行一个变形:提高个人所得税好吗?税收多了,国家就可以用于调整部分人群的工资了!

    这个时候,你大概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点在哪儿。资源是有限的,在保证总体资源不变的情况下,清洁工的普遍工资高了,就意味着一定有人的工资必须降低。

    这就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在看到利的一面,同样能够分析到弊的一面。

    可惜,这个道理很多纯粹发泄情绪的网民并不理解。人们常常只要单纯的好,却忘记了凡事背后都有代价。

    然而,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并不是真正的辩证思维,或者说这只是狭义的辩证思维,真正的辩证思维应该是,不仅看到事物的两面,还看到了事物的多元面,尤其是那最难为外人道的人性。

    以踢足球为例。著名经济学家、《魔鬼经济学》作者史蒂芬·列维特曾写过一篇有关点球的论文,他发现:在点球大战中,往往罚中间的成功概率最高,因为守门员往左扑是50%的概率,往右扑是48%的概率,往中间扑的概率是2%。

    然而,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人这样踢。为什么?是足球运动员不知道这个秘密吗?当然不是,做个大数据的分析就可以轻松得出这个结论。史蒂芬认为,这其实是球员基于自己利益考量。因为向中间踢球,如果守门员反应慢了半拍,你不小心输了球,批评声一定一片又一片,觉得你没努力。但是,向旁边踢就不一定了,输了球,别人会觉得你运气不好,责任不在你。

    看到了没有,明明最理智的选择是向中间罚球,但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责任不在自己,宁可输球也不要选择最佳选项。

    这就是人性。看到人性,理解人性,我以为才是辩证思维的真正要义。

    她什么都没错,为什么要下岗

    小张是一家媒体的记者,前段时间被下岗了,心情很郁闷。不过,更让她郁闷的是,她一直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下岗——单位只给了给她一句话:你不适合这份工作。

    小张推测单位辞退她的原因,主要是主管编辑和自己不和,打了她的小报告。

    “她不允许我提出反对意见。她表面上强调新闻要客观,欢迎记者和她沟通,但是每每涉及具体的业务上,她呈现出的姿态常常却是独裁、霸道、偏见。有一次,她看到一家自媒体发表的文章就转给我了,说让我去跟踪这篇报道,还给我了我一些采访意见。可采访后,我发现事情根本不是自媒体报道的那样,就和她说这题可能做不了,结果她立马就劈头盖脸地骂我,说我怀疑她……这种事情发生过好多次,她手下的几个记者都有相同的抱怨,这不是我污蔑她!”

    我说:“总不是她一个人说你不行,你就不行了吧?”

    小张说:“我们工作比较自由,主要就是和主管编辑进行业务往来。所以,我工作的好坏几乎就是她来评价的。”

    我说:“你有委屈,可以和领导沟通呀!”

    小张说:“编辑传递单位‘要我辞职’的信息后,我就和主编沟通了,其实当时和领导聊得挺好。当我把编辑主观先行的一些情况告诉领导后,领导的意思,好像还是站我这边的……我以为这件事就到此为止了,心想还好领导是挺自己的,于是更卖力工作了,结果一周后领导电话里跟我说:‘不好意思,还是你辞职吧!'”小张抽泣起来,“这哪里是我辞职,分明就是逼我辞职嘛!我怎么也没想到领导的态度会变化这么大!”

    假定小张说的都是实情,请问领导为什么还要“牺牲”小张呢?

    我问小张:“你对编辑的意见,有没有当面和她沟通过?”

    小张:“我会尽量忍。有几次,没忍住还是争执了。不过没有用……”小张叹气。

    “你都怎么忍的?”

    “就是不太积极做我没把握的选题。碰到那种我觉得有争议的选题,我会直接和她说,我做不了。”

    “你和编辑发生争执,你怎么确定就一定是编辑主观先行呢?”

    “这非常明显的。首先,采访是我去的,情况我当然最清楚;其次,我们单位因为采访疏忽,已经收到过一些律师函了;第三,这段时间以来,单位其实都在严肃处理采访不谨慎的问题,内部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唉,这也是我想不通的地方,明明是我做了对单位有利的事,为什么走的人要是我,而不是她!”

    “那此前你是否有将这种情况反映给上层领导呢?”

    “我总觉得干好自己的事情就够了,跨级报告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以前和编辑有冲突,我都是采取默默忍受的姿态,这次是因为要下岗了,所以我才不得不和领导汇报了。”

    话到这边,小张不明白的事儿,我却大概明白了。

    首先,整顿采访纪律是一回事,而整顿人心是另外一回事。换句话说,让小张走人的原因不是她在业务上做错了什么,而是她不服管理。如果一个员工不愿服从上层的管理,那么公司的决策将很难施行,这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同样是致命的伤害。

    有人也许会问,明知道主管错了,难道也要跟着错吗?当然不是!你可以选择怎么说、和谁说。比如,小张可以有策略地向主管编辑探讨新闻业务,在和主管编辑沟通无效后,也可以直接和领导反映情况。但小张没有这么做,她一方面怕得罪主管编辑,选择了“忍”,另一方面也没有将此事告知领导,她的策略是“你做你的,我按照自己的来”,而这在领导眼里,就是明哲保身,没有和单位一条心扛到底。领导和编辑甚至会想:“你不就是冷眼看笑话吗?”而对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而言,他更想要的是能与单位同进退的人,而不是意见不一致,就在一旁袖手旁观,冷眼等着看“出事”,以证明自己多有先见之明的人。

    这家单位会不会继续留任这位编辑我不知道,但从管理的角度来说,领导坚持让小张走,并没有错!而小张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在一个团队里,我们千万不能做躲在一角冷眼旁观的人,因为这种人无论坚持的是对还是错,他都是领导心里最恨的人——因为他对公司“无情”。

    亲人朋友为什么会背弃我

    人家都说,姑嫂难处。但老吴和她的姑子老陈相处得可好了,甚至比自家姐妹都亲。

    老陈经济困难,老吴借钱借房给老陈!

    老陈女儿找工作,老吴:“推荐来我们公司上班!”

    老陈的外孙女要上学,但户口所在地学校不如意,老吴便各种关系打点,终于上了所重点!

    老陈自然对这个嫂嫂满意极了,逢年过节,大包小包的礼物,往嫂嫂家送。

    一来二往,情分越来越深。除了物质上的互惠互利,两人也特别能聊到一起去,常常一聊就是一个下午。

    然而,一件事打破了两人的情分。

    老吴借了一笔钱给公司项目想赚个高利息,但公司老板说,自己员工支持公司工作不要轻易退款,老吴担心要用钱的时候取不出来,于是便和几个信任的朋友商量,把自己的钱以朋友的名义借出去,其中就包括了老陈。

    突然多了一笔钱在自己名下,反正也不吃亏,还能帮嫂嫂的忙,老陈自然答应得欢快。

    起初一段时间,这项投资都进行得非常顺利,每个月都能拿到不少利息,大家看老吴赚了不少,朋友便心痒痒地说:“我们也把钱放进来吃利息吧。”

    于是,这些朋友也把钱放进了公司。大家一起赚钱非常欢乐,每到发利息的日子,领了钱便出去聚餐,觥筹交错中,大家敬酒给老吴说:“多亏你,带我们发财!”

    老吴也沉浸在大家的恭维声中,咧开嘴,滋滋笑。

    但好景不长,一年后公司项目资金链断裂,老吴担心资金回款困难,便说要把钱赎回。

    谁知借钱容易还钱难,老板以各种理由抵赖。

    这个时候,大家开始怪老吴了:“不是你推荐的吗?”

    老吴也生气:“是你们自己看着赚钱要放进来的!”

    “我们是相信你,才把钱给你们公司的!”朋友和老吴撕了起来。

    在争吵声中,友谊殆尽。

    钱还是要拿的。老吴和朋友各显神通去要钱。

    有人去求老板还钱。有人去这家老板公司闹,逼迫老板还钱。而老吴在闹腾无果之后,选择了打官司。但官司难打啊,这钱毕竟不是自己的名字。老吴找到一个借款额最大的朋友说:“因为我的八十万写了你的名字,能不能以你的名义起诉。”朋友担心起诉后会惹怒这个老板,自己的二十万拿不回来,于是拒绝了。

    老吴心里难受,找到老陈倾诉,老陈当然站在嫂嫂这边,帮着骂这些朋友:“她借出去的这二十万,利息早就收回来了,就当没赚钱不就是了吗?真没义气!”

    几天后,老吴突然想通了,不然就不要那笔最大的钱了,自己不是还以老陈的名义借了五十万给公司吗?不然,就先起诉这笔钱好了!

    于是老吴打了电话给老陈,没想到当初怒斥朋友的老陈,也找各种理由拒绝了:“你知道,我们家困难,我那二十万,现在还没全部要回来,这会影响我讨债的——老板答应了会陆陆续续还钱给我的。”

    老吴又哭了几晚。被亲戚拒绝的滋味更不好受。

    后来,律师和老吴商量:“要不就以你的名义起诉,让老陈证明一下这笔钱是你的就行了。”

    老吴心想,这样老陈应该会答应的,毕竟不用和老板见面,不会起冲突。

    于是,老吴和老陈通了电话:“你还是帮我做个证吧,不会见到原告的,只是和法官说清楚事实就可以了。如果你担心被老板知道,要不回钱,那么只要我的官司赢了,老板欠你的钱,我先垫上给你,等他还你钱了,你再还我。这样行吧?”

    老陈答应了。

    官司如期开庭。

    法官要求老陈出庭作证,说明资金来源于老吴。但老陈突然变卦,拒绝出庭。

    不是答应好了吗?怎么出尔反尔?老吴很生气。老陈的理由是:我担心你这钱来路不明,不然你为什么不写自己的名字。

    老吴说,你又不是不知道当时的情况!自己员工的钱不好随时退,所以我才写了你的名字!我给你看这些钱的流水账单啊,全都来路正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老吴痛心疾首,没想到亲戚居然怀疑自己,老吴心想:我帮你的时候,你怎么不说这些钱来路不正呢?

    不过打官司要紧,老吴请家里人帮忙,希望通过亲情的力量,希望劝服老陈。

    老陈终于妥协了,答应第二天去和法官说明情况,两人约好早上9点在法院门口见。

    然而,第二天老吴带着律师在法庭门口等时,老陈居然没来。打电话过去,老陈也拒接。

    临时的变卦,让老吴手足无措。

    老吴气得心脏病都犯了,她怎么也想不通,亲人怎么可以做得如此决绝!想到自己以前帮老陈的种种,老吴气得打了自己两个耳光,腿一软,瘫倒在法院门口,失声痛哭。

    是啊,为什么是亲人,又是朋友,这么铁的关系,还要在关键时刻言而无信背弃对方呢?

    这其实就是人性。老陈虽然也知道帮忙说个事实,于情于理都是应该的,不然也不会批评那个拒绝帮老吴的朋友。

    可是,老吴不是答应要到了钱,也给老陈吗?她还在顾虑什么呢?因为不信任,不相信官司一定能赢。哪怕输的概率只有10%,只要输了,自己就既不能从嫂嫂这边得到钱,又因为得罪了公司,不能从老板这边讨到钱!但是如果不帮忙,至少自己还有一条路是可以走的。

    在利益面前,没有是非,只有划算!

    我们理解人性,但还是不得不说,老陈真傻!与其相信那个会赖账的老板,不信任自己的亲人,最后也只能落到亲人走散的境地,而二十万能换回一份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吗?

    有“社恐”的姑娘怎么也会泡吧

    何小姐提出要和王先生分手,这让很多人都很诧异。刚刚结婚一年,怎么就要闹离婚?

    何小姐和王先生是本科同学,相识七年,恋爱四年,结婚一年。婚后两个人一同在南京买了一套房子——男方家出首付,夫妻共同还款。

    虽然经济上有些小压力,但两口子的幸福生活让很多人羡慕不已。当然,更多人是羡慕王先生能娶到何小姐这样的媳妇儿。何小姐虽然长得算不上惊艳,但十分秀气,还做得一手好菜,性格也很温和,是东方男人心中典型的好太太。

    当然,两人也并非没有摩擦。婚后不久,由于何小姐在工作上遇到了人际关系上的麻烦,她自称“社恐”,便辞职在家。由于还背负着房贷,最初王先生是不乐意的,他有些埋怨何小姐:“辞职之后为什么不找新工作,而要待在家里。现在家里开支都是我一人负担,还要还房贷,这让我感到压力很大。”

    据说,这是两人婚后的第一次大的争执。有长者劝王先生说:“她只是需要一些时间进行自我调整,你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关心她,你要相信,她只要调整好了状态,自然还是会去找工作的。”

    王先生是爱何小姐的,在旁人的劝说之下,王先生同意并支持何小姐不工作,就在家里好好休整一段时间。

    然而,令王先生没想到,也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王先生在外辛苦赚钱养家,何小姐却爱上了泡吧,还出轨了。这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任何人都可能出轨,可是这个声称有“社恐”而拒绝工作的何小姐怎么也会泡吧,也会出轨?

    一时间,所有的指责声统统都指向何小姐。有人说,何小姐“社恐”是假,好吃懒做才是真;有人说,何小姐简直是忘恩负义,丈夫辛辛苦苦养家还贷,自己不帮忙也就算了,还背叛老公……

    但我以为这样的评说难免有失偏颇。首先,我们都是外人,都只能在这段关系中看到结果,当事人心中的苦闷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其次,就掌握的信息来看,我并不以为何小姐自称“社恐”是说谎。而我以为,两人关系之所以从恩爱夫妻变成如今分道扬镳,很有可能问题就出在王先生没有正确处理何小姐的“社恐”问题上。

    实际上,社交恐惧不等于没有社交需求。越是害怕社交的人,其实内心是越渴望人群的。他们只是没有太多安全感,他们想要靠近人群,却又害怕亲近人群。其实,面对这样的社恐人士,最好的药不是逃避,而是鼓励他们去亲近。

    逃避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问题只能去面对,而不能靠逃避解决。事实上,很多我们以为克服不了的难题,其实只要咬着牙做下去,就会发现都不是什么大事儿。相反,逃避的结果是什么呢?王先生变成了何小姐的唯一。唯一意味着什么?唯一意味着王先生只要稍有疏忽何小姐的情感需求,何小姐就会瞬间崩溃。她的内心OS是:我只有你啊!

    然而,王先生终究是一个人,他没有三头六臂,他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何小姐,只能对外索取,才有了泡吧和外遇……

    所有人都需要爱与亲密,这是人性,与是否“社恐”无关。

    伤人不自知的人都在想什么

    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档寻人节目:丈夫带着妻子见女网友。

    光看标题,信息量就足够大了!丈夫是要有多大胆,才敢带着老婆来见女网友!

    原来,这个女网友是该男子(节目中的丈夫)读书期间的一个笔友,二人未曾谋面,仅以书信往来。在信中二人互为知己,而来自笔友的鼓励与赞美,更成了女网友奋斗的动力。不过男子年龄尚轻,父亲担心儿子早恋,便私自扣留书信,导致和女网友断了往来。

    若干年后,男子结婚了,有了贤惠的妻子和成功的事业,生活幸福美满。然而一场偶然,却将幸福打破——男子发现了被父亲私藏的女网友的书信。误会被解开的同时,男子的思绪也被带回十七八岁。

    于是,已经结婚的男人展开了一次寻找女笔友之旅,甚至上了电视,也就有了这档节目。

    电视上,丈夫、妻子、女网友三人的表情都相当复杂。男子心中也许还有那一丢丢的纠结:如果没有父亲当初的干涉,今天很多事情也许都会改写。女网友得知一个男人对自己心心念念如此多年,大概也会有一丝隐秘的快乐。然而,最委屈、最无辜的大概是这位妻子——一个陌生人,就这样突如其来地进入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丈夫原来心里还有颗朱砂痣,而且这颗朱砂痣日后还有变成定时炸弹的可能。

    所有人都能看出妻子的难过,除了她身边的丈夫。倒也不是真的故意忽视,只是无暇顾及吧。在这个男子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我是坦坦荡荡的,我是问心无愧的,我既没有背着你去找女网友,也没有发生不轨的行为,更不会和你离婚,过去的已经过去,我只是想找到这个女笔友,了一了误会,表一表感谢……

    但问题是,没有欺骗就可以肆无忌惮地伤害爱人了吗?坦白,就能不顾及枕边人的心情了吗?更何况,过去的如果不在现在的时间维度出现,那才叫过去,当过去和现在交织,便很难再是“过去”了啊!——这段“过去”将成为妻子心中永远的结。

    看到这档节目后,我很快便在朋友圈转发了,并附上了一段评论:别让你自以为是的坦率,成了伤害爱人的借口。

    随后,有朋友留言道:这哪里是坦率,这分明就是情商低。

    是啊,这分明就是情商低,而男子之所以低情商,就是缺乏对人性的理解。自以为做到问心无愧,就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殊不知,有些伤害,正是当事人的自以为是导致的。

    正如清代学者戴震所说:其人廉洁自持,心无私慝,而至于处断一事,责诘一人,凭在己之意见,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方自信严气正性,嫉恶如雠,而不知事情之难得,是非之易失于偏,往往人受其祸,己且终身不寤,或事后乃明,悔已无及。

    事实上,我们常常所见的“好心办坏事”,原因多是如此,他们凭着自己的“问心无愧”去做自己以为对的事,而忽视事情之难得,不体察人心之隐。

    因此,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便是提醒自己,事情并不总是我们自己以为的那样,少一些自以为是的对,多一些对他人人性的谅解,我们对他人的伤害就会少一些,我们的后悔也会少一些。

    别让合理化把你变成不喜欢的那个自己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收获了无数好评和热议。

    其中,贪官祁同伟虽是反派,但在他倒下的那一刻,许多观众并没有痛快之感,更多的是同情之心。大家同情祁同伟倒不是说他罪不当死,而是因为他是剧中唯一一个在权力的游戏中战斗着的、和大多数人一样背景的“普通人”。有人说,祁同伟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实在是因为靠正常途径升不上去。正如祁同伟自杀前的那句:“我没办法的!”

    不过我却想说,即使是这样祁同伟依然不值得同情。祁同伟口中的不得已,只是他的自欺欺人而已。因为人生中唯一拥有的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不然,为什么达康书记能够守住底线?

    不仅是祁同伟,我们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样,他们一边做着自己也不认可的事儿,一边还在口口声声说着“我也不想这样的”。比如,有些会计一边做着偷税漏税的假账,一边却说着“都是老板逼我的,老板太无良”。比如,有些人性格急躁,一不开心就摔桌子踢凳子,甚至家暴老婆,一边却说着“唉,我也很后悔,都怪我这性格不好,改也改不了”。比如,有些人一边托着关系找工作,一边却又说着“我也不想的,可是大家都找关系,我不找关系,不就吃亏了吗”。

    殊不知,正是我们口中的“我是被逼的”“我有苦衷的”“我没办法”,让我们一步步走向了我们不喜欢的那个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是由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在日后被各种抨击,但不可否认的是,由其开创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层次。意识是被你能觉察到,并进行反省和思考的部分,潜意识则是无法被你察觉到的部分,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同时,弗洛伊德还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其中,本我服从快乐原则,自我服从现实原则,超我服从道德原则。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所有的本我都是潜意识层面的,它是不会思考的,只会寻求快乐,而自我和超我则是既有潜意识的部分,也有意识的部分。

    一般来说,本我、自我、超我是察觉不到的,只有它们发生冲突的时候,才能被个体察觉——这就涉及了自我防御机制。所谓自我防御机制是指,当自我在承受本我欲望压力时,同时又兼顾现实压力时,形成的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自我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从而避免了精神上的痛苦、烦躁、焦虑等一系列负面情绪。

    在自我防御机制中,最常见的应该就是合理化了,而这也正是让祁同伟这类人摆脱道德防线,做出不道德行为的主要原因!所谓合理化是指当个体的动机未能满足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个体就会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行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让自己好受一些,减轻自己的罪恶感。因此你会发现,很多做了错事儿的人惯用的口头禅就是“我是被逼的”“我是无奈的”“我是有苦衷的”,正如祁同伟的那句——“我没办法的”。

    不可否认,大家口中的“苦衷”确实存在,但他们忘了,无论你有再大的苦衷,你永远都是有选择权的。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一部很火的韩国励志电视剧——《大长今》,其讲述的是孤女长今如何惨遭迫害,但依然百折不挠,最后成为韩国第一位女御医的故事。

    在剧中,长今也同样面临过道德的两难选择:曾帮助过自己的皇后为了保全其地位,威逼利诱长今通过医术让本就患有重病的世子(前皇后之子)悄悄死去。无论从报恩的角度,还是自保的角度,长今都有千万种理由服从皇后的命令。但长今没有这么做,她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能利用医术去妄夺他人性命。期间,长今也有过机会向皇上禀明一切,这样一来,她就有了既拒绝皇后命令又同时保命的机会,但长今仍然没有这么做——她不能为了保命,而伤害自己的恩人。

    生死面前,长今的选择无疑是给祁同伟们最好的反击!而成为一个能够像长今这样守住底线的人,我们必须时刻谨记:切莫让合理化肆意蔓延,虽然直面自己的不堪有时会痛苦,但面对可以让我们自由。

    别轻易试探人性

    有一个姑娘,她觉得男朋友和自己的闺密似乎存在暧昧关系。于是,吃醋地试探男友:“你是不是喜欢上别人了。”

    男朋友诅咒发誓说:“没有。”

    姑娘不信,继续说:“那你为什么总是很关心我闺密的样子?”

    男朋友说:“因为她是你闺密,而且人也很好,又很可怜,最近失业又失恋,我当然会多问她几句啊!你不是也很关心她吗?”

    姑娘说:“我们不一样!我关心她是友谊,你关心她是什么?”

    男友马上接话,提高分贝强调:“当然也是友谊啊!”

    姑娘不依不饶:“你怎么证明?”

    男友说:“无须证明,我问心无愧!”

    姑娘的闺密是外地人,最近不仅辞职了,还因失恋从前男友家搬出来,正愁没地方住。故此,姑娘心生一计对闺密说:“不然,你就住来我家里,省房费。”(姑娘和男友已同居)

    于是,闺密就真的来住下了。

    我问姑娘:“你明知道他们之间有暧昧,为什么还让闺密和他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姑娘说:“他不是不承认吗?我要试试他对我的真心!”

    我说:“你就不怕他们真的在一起吗?”

    姑娘愤愤地说:“要爱就当着我的面爱,不要鬼鬼祟祟。”

    于是,男朋友在不久后还真的出轨了。他向姑娘坦诚,自己爱上了她的闺密。

    于是,姑娘心里就像被千刀万剐了一般,恨死了闺密,也恨死了男友。她觉得自己被背叛了。

    虽然同情姑娘的遭遇,也对这位男友的行为不赞同,但不得不说,姑娘明知道男友和闺密之间存在暧昧,却铤而走险,分手是“作”出来的。要知道,很多结果,都是被试探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位临床医生芬森,晚年时候想寻找一个接班人。他的助手担心他选中的徒弟会因为家境贫寒而容易被金钱诱惑,所以建议通过其他人以高薪聘请的方式,试探他能否把持住自己。

    对此建议芬森断然拒绝了,理由是:这种考验,必定会让被考验者在现实与梦想面前做两难选择时,内心无比纠结,而且无论结果怎样,都必定是两败俱伤。

    于是哈利顺利成了芬森的接班人,并在若干年后功成名就,后来当他得知此事的时候,顿时老泪纵横。如果当时老师芬森那样做了,他坦言极有可能会被诱惑,甚至会因此而一生都碌碌无为。当然,如果真是这样,世界上也会因此少了一位著名的医学家。

    的确,我们都是芸芸众生,我们不是圣人,我们都有七情六欲,但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会约束我们的一些欲望。但如果你偏偏要去踩钢丝,试探人的欲望,那么无论结果如何,一定是两败俱伤。

    我能理解这个姑娘为何要去试探男友,因为于她而言,即使她怀疑男友,心里存在太多的不安,但她还是更愿意相信男友并不会出轨闺密,她只是希望这一结果得到确认。殊不知,人性经不起试探,你一边给对方制造了出轨的温床,一边又希望对方能够把持住,实则是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玩火自焚。

    少一分试探,多一分信任,我们的生活会比现在更好。

    我和你好,不是你对我放肆的借口

    由于工作不顺遂,朋友总是对我摆着一张苦瓜脸,说起话来,也是夹枪带棒,攻击性特别强。

    朋友心情不好,多担待些本是应该的。然而让我失落的是,她只是对我态度不好,和我在一起时意志消沉,而对于其他人态度可好了。

    “为什么你跟我在一起总不开心,而和别人却可以这么开心?”一天一起吃饭的时候,我半真半假地打趣着朋友。

    “我只会把自己最不开心的一面展示给最亲密的人,我对家里人更是情绪不好。”朋友撇撇嘴,语气中夹带着些许理所当然,半笑半求饶地对我说。

    显然,朋友的意思是这种直接的宣泄情感实则是“我不在你面前包装自己”的表现,这是因为我们关系好,是一种友谊的“特殊待遇”。

    但我却因为朋友的解释,更加不开心了。是啊,我是你的好朋友,所以我应该包容你。如果我指责你不对,反倒是我显得不近人情了。一个“亲密的人”,顿时成了坏脾气的特赦令。一个“好朋友”的定位,瞬间将我指责你的权利都剥夺了。

    会对亲密的人发脾气,实则是人性。背后的逻辑是,亲密的人不会真的远离你,所以发脾气是安全的。毕竟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情绪的发泄口,所以选择对自己最安全的人进行发泄,也是我们的自我保护和自我修复。如果人没有一个发泄通道,那也太悲哀了。

    可是,你把自己情绪肆意宣泄在亲密熟悉的人面前,这样真的好吗?你其实是在透支我们之间的感情啊!终有一天,我会因为害怕这种负面情绪而远离你,也许我并不是讨厌你,只是没有人喜欢活在压抑的环境下——这是人的本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假如一个人总是这样只和最亲密的人发脾气,说明她(他)内心缺乏安全感,不善人际关系,害怕暴露自己,过于隐藏真实面,所以只敢在很小众的圈子里发发牢骚。

    这种安全感匮乏的人格特征,往往在朋友之间表现还算克制,如果到了亲密关系中,他们常常还会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

    比如,他们会要求伴侣绝对的“忠贞”,他们打着“爱是排他的,具有唯一性”的名义,绑架伴侣的正常社交——你只能对我有兴趣,你要把其他异性统统拒绝在外,伴侣作息稍微失控,他们便开始猜忌与怀疑,他们往往对爱情能否持续不乐观——结果,在他们的控制下,爱情往往真的会走向终点。此外,他们甚至可能发展出施虐的倾向,通过施虐进行控制,因为在他们心中,“打是亲,骂是爱”“痛与快乐同在”。

    遗憾的是,这种“爱与痛同在”“亲密才放肆”的扭曲价值观却在很多公开影视作品中进行了价值渲染。打开电视,各种各样的爱情偶像剧,无疑都在极度褒扬“我愿为你而死”“我会以死证明对你的爱”,好像一涉及生死层面,这爱情才算惊心动魄,才足够浪漫,仿佛只有张口闭口都是死,才足以证明爱的真心。以“虐”成为亮点的故事,吸引了大量观众,也淘了不少金子,只不过这样的价值观,不知道对我们的社会具有如何的普世价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