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一本通-金融与贸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果你不是贸易的直接参与者,你可以认为金融与贸易离你很遥远,于是财富就离你很遥远。贸易是自愿的货品或服务交换。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先有贸易后有金融,但是后来贸易却依赖于金融。

    M0、M1、M2、M3:货币状态表

    M0、M1、M2、M3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狭义货币(M1)=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

    另外还有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2008年7月17日,我国统计局公布了国家2008年上半年里各项经济数据。其中有一项为:钱币供给量整体稳定,存款余额提升较多。6月末,广义钱币(M2)余额44.3万亿元,同比提升17.4%,较去年同期增长0.3个百分点;狭义钱币(M1)15.5万亿元,提升14.2%,回落6.7个百分点;流通中资金(M0)30181亿元,提升12.3%,回落2.3个百分点。

    尽管M0、M1、M2在经济报道里经常出现,但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仅了解为广义与狭义的钱币,不了解具体表示何意。

    具体来讲,M0、M1、M2为货币供给量的范畴。人们正常依据钱币流动性的大小,把供给量划分成异样的层次加以衡量、研究与调控。我国当前把钱币供给量划分成3个层次,其含义分别为:

    M0指流通内的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之外流通着的现金。此类钱币和消费变动紧密相关,极为活跃。

    M1即狭义钱币,事实上就是指流通内的钱币量累积商业银行里的活期存款。此类货币拥有极强的流动性,即刻能够用来支付。

    M2即广义钱币,是指在M1的基础上,再累积商业银行里的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正常来讲,因为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都不可随时支取,因此其流动性略微差点。

    这三者之间的关联可以用公式表明:

    M0=流通中的现金,M1=M0+非金融性的公司活期存款,M2=M1+非金融性的公司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在日常生活里,M0数值高表明老百姓生活宽裕、富有。在衣食无忧的状况下这种可能性更高。M1映射居民与企业资金松紧转换,为经济周期动态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低于M0。M2流动性偏低,映射的是社会总需要的变化与以后通货膨胀的压力情况。一般所讲的货币给予量主要指M2。货币投入的渠道有两个,一是外汇占款投入,二是通过银行信贷投入。其投入增长愈快,M2的增速愈大。

    我们一般能够通过M1与M2的提升率转换来展示宏观经济运作状况。把M2的提升率与M1的提升率展开比较,有极强的分析意义。若M1的提升率在较长时间内高于M2的提升率,表明经济扩张比较快,活期存款以外的其他类型资产收益比较高。如此更多的人将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提出展开投资与购买股票,大量的资金展现为可随时支取的形式,让商品与劳务市场普遍遭受价格上浮的压力。

    影响M1数值的因素极多,比如股票市场火暴就会影响M1的数值改变,大多数人会把定期存款与部分资产变现投入股市,促使M1加快上扬。

    相反,若M2的增长在较长时间里比M1的增速快,那么表明实体经济内有利可图的投资时机在减少,能够随时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活期存款,大量转换为利息较高的定期存款,钱币构成中流动性比较强的部分转换为流动性比较弱的部分,这无疑会影响投资,继而影响经济提升。

    要点回顾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而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利率:钱生钱

    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利息量÷本金÷时间×100%。

    从借款人的角度来看,利率是使用资本的单位成本,是借款人使用贷款人的货币资本而向贷款人支付的价格;从贷款人的角度来看,利率是贷款人借出货币资本所获得的报酬率。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向银行贷款较困难,但向银行还款极其容易。可是,目前却出现了如此的情形,贷款极易,还款极难。

    《工人日报》上曾刊登了一件事情:

    张先生在北京一家有名的IT公司工作,5年前其月收入为2000多元,当下的月收入为6000多元。2003年前,他贷款30万元,加上由家里凑的10多万元,在北京南三环附近买下一套96平方米的楼房。当时房价为4600元/平方米,张先生每月拿出工资的一半,也就是1000元用以还房贷。可就张先生当下的收入水平来看,他每月还贷3500元,就可缩短还款期限,又能节约利息支出。

    但令张先生不理解的是,他提前还贷银行为何还不高兴呢?原来,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牵涉到国家利率。

    利率是经济学里一个主要的金融变量,几乎一切的金融现象、金融资产均和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目前,世界各国频繁使用利率杠杆实行宏观调控,利率政策已然变成各国中央银行调控钱币供求,进而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钱币给予,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之时,提升利息率,降低货币给予,制约经济的恶性发展。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钱币政策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上例里中现的“贷款极易,还贷极难”的问题,就有深刻的经济背景。在2007年,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很突出,为了抑制膨胀,制约经济过热,我国多次提升利率。

    对贷款买楼的消费者来说,无形中增加了利息负累。为了不多掏钱,他就会选取提前还贷。但是对银行来讲,利率提升是好事,能够多收利息,而此时消费者却提前还款,银行肯定不高兴了,出现推三阻四的情形也是必然了。

    利率是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变量之一,其变化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影响极大。

    所以,我们就有必要对利率展开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利率到底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什么因素会致使利率的改变?一般情形下,影响利率的原因大致有4种:

    (1)货币政策。

    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原因就是为了促使经济平稳增长。抑制货币供给与信贷规模,能够影响利率,进而调控经济提升。扩大钱币供给将致使利率下滑,相反,将造成利率提升。

    (2)财政政策。

    一个国家的财政政策对利率有极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在财政支出高于财政收入之时,政府将在公开市场中借贷,用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这将致使利率提高。可扩张性的经济策略,常常扩大对信贷的需要,投资的进一步升温又会致使利率下跌。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意指在信用货币环境下,国家发行过量的货币,过量的货币追求极少的商品,促使物价普遍上浮的一种情况。通货膨胀成因较复杂,所以,通货膨胀促使利率与资币给予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若货币给予量的大幅度提升非通货膨胀引起的,如此利率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提升,促使高利率情形,用以弥补货币贬值带来的亏损。所以,利率水平跟着通货膨胀率的提升而提升、下滑而下滑。

    (4)企业需求与家庭需求。

    企业对于信贷的需要常常变成信贷利率转换的“晴雨表”,每当经济跨入复苏与高涨之时,企业对信贷需要增加,利率水平开始提升与高涨,但经济发展滞留之时,企业对信贷的需要也随之降低,那么,利率水平转趋下滑。家庭对信贷的需要也影响利率的转化,当需求增加时,利率提升;当需求减弱时,利率就下滑。

    要点回顾

    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合理的利率,对发挥社会信用和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合理利率的计算方法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货币:聪明人创造了货币,糊涂人迷上了货币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是以某一权力机构为依托,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推行的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及作为完全流动的财富的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凭证。

    通俗来讲,货币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钱”。我们坐车需要花钱,买衣服需要花钱,看电影需要花钱,进行技能培训需要花钱……货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无处不在,是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货币并非一直存在的,货币的产生源于人类为生活而展开物品交换的需求,是以物品互换的媒介而存在的。在人类最早的生活中是没有钱币的。那时,人们需求的物品并不多,想要何种物品,就能够用自己拥有的物品直接交换。假设某个人狩猎时获取了一只鹿,他想获得食盐,刚好另一个人拥有食盐,而他想获得食物,于是两人直接互换即可。后期,人们需求的物品越来越多,只能寻求一种互换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物品。

    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钱币。此种物品在当时是极其珍稀的,人们不容易获取。

    历史上有过很多物品作为钱币运用,例如中国人用龟壳、布帛、烟草、贝壳,法国人使用兽皮,阿兹特克人使用可可豆,危地马拉人使用玉米,印度原始居民使用杏仁,蒙古人使用砖茶,巴比伦人使用大麦等。这些物品之所以能被分离出来充当钱币运用,是源于随着人类社会分工与互换行为的逐渐频繁,易货互换需要一种大家广泛愿意接纳的物品作为媒介。

    人类对于用哪种物品作为货币的选择也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后期,人们看到金、银、铜、铁等金属极易建立重量与质量标准,更易收藏与携带,并且需要人工制作,无法由自然界大量获得,就用它们来取替早期的钱币实物。为数稀少的金、银与冶炼极难的铜逐步变为重要的钱币金属。在金属货币之后又产生了纸币,源于其自身的价值与其所代表的价值不相等,因此被称作信用钱币。当下,某些新的钱币形式正在涌现,例如最新的电子货钱币等。

    钱币是商品,但又非一般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它的特殊性并不在价值方面,而是在运用价值方面。黄金被稳固地充当普通等价物,被当做钱币后,它的运用价值就被“二重化”了,它既拥有自然属性所决定的特定的运用价值,例如制作器皿、用于装饰等,又拥有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正常的运用价值,即充当普通等价物与交换手段。很明显,当它以第一重运用价值出现时,就为一般商品,而以第二重运用价值出现时才是钱币。钱币在充当普通等价物时有两个基本特点:

    第一,货币可以展现所有商品的价值。钱币出现后,全部商品世界便分裂成为两极,一极为特殊商品——钱币,另一极为一切的一般商品。一般商品以五花八门的运用价值的方式出现,而钱币却是以价值的尺度出现,一般商品只有经过和钱币的比较,其价值方能得以体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只有经过和货币的相比较之后,互相之间才能够对比。

    第二,钱币对所有商品拥有直接交换的能力。因为钱币是价值与社会财富的普通代表,谁拥有了钱币,就等同于拥有了价值与财富。在现实交换中,钱币作为普通的交换手段,是不存在对方对其运用价值特殊需要方面的阻碍的,钱币的交换能力是超越运用价值特殊性制约的,是拥有直接交换性质的。普通等价物是商品互换赋予钱币的属性,和钱币材料是否有价值与运用价值无关,一般商品的意义在于经过互换满足人们生产与生活方面的特殊需求,而钱币的意义就在于担任表现所有商品价值的材料、担任普通的交换手段,为商品互换服务。

    这就是钱币与一般商品的本质差异。可见,考察钱币的本质应将其质的规定与存在方式区分开来。不管钱币由什么来担任,它作为普通等价物的本质绝不会改变,否则就不能称其为钱币。

    钱币固定地担任普通等价物的本质,决定了钱币的主要职能:

    (1)价值尺度。

    即货币作为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最主要的职能。

    (2)流通手段。

    即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价值尺度职能的发展。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3)贮藏手段。

    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只能是足值的金银。

    (4)支付手段。

    即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货币的这一职能是随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5)世界货币。

    即货币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银。

    对于钱币,还有一个有趣的情况,那就是“钱币幻觉”。“钱币幻觉”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28年提出来的,它是指人们只是对钱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回应,而忽略其现实购买力改变的某种心理错觉。他告诉人们,理财时不应当只将眼睛盯在何种商品价格降或是涨了,花的钱多了或是少了,而应将大脑用于探究“钱”的购买力、“钱”的潜在用途还有哪些等方面。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细算,花多少钱办多少事。

    对于人民币升值,一般老百姓都对国际收支如此遥远和陌生的事情不感兴趣,关注的只有自身怎么趋利避害、怎么打如意算盘——进口商品快要降价了,人民币“增值了”,把手里持有的外汇第一时间兑换成本币将更合算,留学、出国购物将更加实惠等。如此人们就有了充满幸福感的“钱币幻想”。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不要因幻想而吃亏。

    要点回顾

    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性代表,但货币并不等同于社会财富本身,它只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

    中央银行: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一个由政府组建的机构,负责控制国家货币供给、信贷条件,监管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

    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央银行的职能是宏观调控、保障金融安全与稳定、金融服务。

    简要地说,中央银行就是一国最高的钱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里处于主导地位。中央银行为“发币的银行”,但钱由何处而来?钱只可印出来。那么到底是什么令印钞机不停地运作?

    假如某个岛内有1000个人,与世隔绝,人和人之间互换物品生活。可有时你手里用以互换的东西并不是对方需要的,那么如何解决?于是人们就用都喜欢的金银来作为互换的东西。可金银要磨损,且携带不便,当互换活动频繁时,发现这东西太繁琐,抑制了互换活动,于是,为了解决此问题,人们想出一个方法,就是由岛上管理者发行某种符号,以它来取替金银,于是钞票诞生了。

    初期,这种钞票能够随时兑换金银。众人都很放心,源于钞票就是金银。但岛上金银产量极少,当人们互换活动愈加频繁时,钱票不够用了,只有暂停互换。暂停互换的后果就是大家不生产其他人想要的东西了,因为尽管别人用,但互换不出去,套用当下的话说就是经济发展减慢了。

    于是众人想了一个方法,建立一家钱庄,此钱庄是众人的,由钱庄发行钱票,印出的钱票借给想用钱的人,那么此人有钱了再返还钱庄。如此,银行就诞生了。

    银行的诞生,可保证互换活动更持久地展开,众人都拼命地生产,岛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银行依据产品的产出数目,不断地印制钱票,以维护互换可更深入地展开。

    后期众人的互换活动愈加频繁了,一家钱庄已然太少,如此很多钱庄出现了,但总需一个管钱庄的,于是就指定某家钱庄管理其他钱庄,而且钱票只能从这家钱庄印刷,再经过其他钱庄借给需用钱的人,中央银行就诞生了。

    要点回顾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它集中保管银行的准备金,并对它们发放贷款,充当“最后贷款者”,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是一国金融管理的总司令部。

    汇率:国与国金融抗衡的文明掩饰

    汇率也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汇率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因为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都是按本国货币来计算成本的,要拿到国际市场上竞争,其商品成本一定会与汇率相关。汇率的高低也就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和价格,直接影响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2008年4月10日,中国外汇的交易中心,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发布通告: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首度升值“破7”,其比价为6.9921。此消息引发了外汇市场的极度关注。“破7”这天成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持续升值、屡屡创新高的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日子。

    谈起人民币升值,就务必谈及一个根本概念汇率。

    汇率,也称为汇价,是国家和国家之间兑换钱币时的比率。通俗来讲,若将另一个国家的钱币视为商品,汇率就是买卖该国货币的价值,当前世界上的钱币种类繁多,名称不同,币值不等,因此钱币与钱币之间兑换时需规定汇率。

    在国际贸易中,汇率起到不可缺少的杠杆调节作用。例如,在我国生产某件衬衣,假如其价格是100元人民币,用上文提及的汇率比6.992来计算,这件衬衣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就是14.30美元。假如此汇率涨至6.5001,也就是说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此商品在国际上的价值变为15.38美元;反之,若汇率降到7.51,美元升值了,人民币贬值,衬衣在国际上的价值就是13.33美元。因此,可见在国际市场上,商品的成本与价值必然与汇率的高低相关。衬衣的价值低,市场竞争力就强,这类衬衣的出口就会增加;反之,衬衣的出口就必然会遭受制约。这就是汇率对国际贸易的根本用途。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汇率都是一把“双刃剑”。汇率变动到底会带来什么好处和坏处,需看一个国家的具体状况而定。

    人民币若适度升值,老百姓自然会感觉手里的人民币“更值钱”了。

    在我国,常常有人在获取外国大学入学许可后,由于无法证明有充足的费用能够支付在国外的生活费、学费而不能出国。例如美国,最近十多年来,大学学杂费不停提升,涨幅惊人,诸多大学一年费用已然超出3万美元,而某些名校收费更加高昂。不过当下情形将会出现好转,相对中国学生来讲,在国外留学,将会较以往花更少的钱。原因很简单,就在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上升,人民币升值了。

    人民币升值,还能够降低我国能源与原料进口的成本。随着经济建设发展,我国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大量资源都凭借进口。在国际能源与原料价值不断上涨的状态下,国内企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若人民币升值到合理程度,就可极大减轻进口能源与原料的负累,因而令国内的企业降低其生产成本,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迅速,贸易的顺差日益增多。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反复要求人民币升值。若对此简单回绝,就会不断恶化我国与别国的关系,对外经贸发展将遇到更多阻碍。近几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迅速提升就是一个明显迹象。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助于我国缓解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降低经贸纠纷,在国际上树立一个大国的良好形象。

    可是,汇率的提升一样也会给我国带来各种不利。若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过大,首先就会对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冲击。

    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产品因为劳动力价格低廉,出口企业采取低价出售策略,令其出口价格远低于外国同类商品,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人民币一旦升值,汇率提升,我国出口商品在用外币标明其价格时必定将提高,这样就削弱了其价值竞争力。若需维持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不变,就将损失出口企业利润,因而给企业带来极大冲击。因为我国出口企业大部分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这些企业就业岗位的数量必然遭受影响,因而令国内就业势态变得愈加严峻。

    除此以外,人民币汇率提升,大量国外短期资金就会乘虚而入,变为“热钱”来大肆炒作人民币的汇率。在中国的金融市场发育还不成熟,缺少有效机制的状态下,如此极有可能诱发金融货币风暴。因为汇率变化将给我国进出口的贸易带来大范围动荡,我们应当客观剖析,充分利用有利之处,对不利之处采取必要手段加以化解。这不仅将起到稳定我国经济的作用,还将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有利影响。比如,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东南亚国家钱币相继大幅贬值,它们的出口结构和我国大致一样,可中国却坚守人民币汇率不贬值,为整个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要点回顾

    汇率与进出口、汇率与物价、汇率与资本流出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各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都严把汇率大关,争取创造有力的国际贸易环境。

    热钱:烫手的数字

    热钱(Hot Money/Refugee Capital),又称游资或投机性短期资本,指为以最低风险追求最高报酬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

    热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迅速,目标是以最低风险来换取最高报酬。由此能够发现热钱的三大特征:短期、套利与投机。这使得热钱成为引发市场动荡及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昔日金融危机在墨西哥爆发,热钱就起了极坏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地处中北美洲的墨西哥,为了加快本国经济提升,不断采取措施,鼓励外资投入。那时,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在筹建的势态下(后在1994年1月1日正式建立),墨西哥经济前景也被广泛看好。因为墨西哥在进出口贸易上常常呈现逆差,政府便采用大量吸引外国资本的办法来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如此,至1993年,墨西哥的外资流入量已然高达三百多亿美元,可是其中投机性的资金超出了50%,而且主要投进证券及货币市场。大量短期投机的资金就构成了“热钱”,它们极大地增加了墨西哥经济体系的脆弱性,一旦国内外政治、经济势态产生什么风吹草动,都可能诱发资金外逃,因而爆发金融危机。

    1994年,产生了两件对墨西哥极其不利的事情。一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6次提升基准利率,诱发国际金融市场资金向美国回流;二为这年墨西哥的总统大选,其中一名执政党总统候选人遭暗杀,政局不稳,动摇了投资者对墨西哥经济前景的信心。在这两个因素的一起作用下,这年大量资金由墨西哥外逃,仅证券市场的外流资金就高达180亿美元。此时墨西哥国际贸易的逆差猛速加剧,其外汇储备大量降低。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当局公布本国钱币比索对美元汇率浮动的范围扩大至15%,现实意味着比索的贬值。政府原本期望凭此制约资金外逃,没料到投资者愈加丧失信心,热钱外逃愈加迅猛。

    由20日至22日,仅3天时间,墨西哥的比索对换美元汇价便暴跌了42%,这在当下金融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由1994年12月到1995年3月,墨西哥产生了一场比索汇率暴跌、股票价格狂泻的金融危机,直至以美国为首的5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救助到位后,这场金融危机才于1995年上半年逐渐平息。可是这场金融动荡的震撼力已然波及全球,首当其冲的即为巴西、阿根廷、智利等经济模式与墨西哥类似的拉美国家。它们都存有着贸易逆差、债务沉重、币值高估等经济问题,因为外国投资者害怕墨西哥金融动荡极可能扩大至整个拉美,于是纷纷抛售这些国家的股票,因而诱发了拉美股市暴跌。

    结果于1995年1月上旬,仅仅十多天的时间里,整个拉美的证券市场就损失近90亿美元市值。这场因热钱酿成的金融危机,至今为止都令世界谈虎色变。

    作为飞速流动的投机资本,热钱在世界各地流荡,并频频引发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沉重打击了诸多国家,其影响还危及了中国。以韩国为例,在金融风暴爆发前,韩国的金融机构采用的是“短借长贷”的追求发展理念。可是当东南亚金融风暴开始爆发后,大量热钱以及别的外国资金飞速举军撤离韩国,因此韩国骤然呈现了巨额的短期外债要求兑现的局面,国家资金即刻面临枯竭,紧跟着,韩元狂跌、股市骤降及企业接连破产,此时韩国经济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困境。此外,经济前景曾一度被看好的泰国于1997年前遵行“高利率”策略,直接汲取大量热钱涌入。可是当泰铢贬值,“热钱”迅速逃离时,泰国经济大厦随之瓦解。

    热钱对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有着严重危害,金融专家们对各种热钱危机展开深入剖析,总结出风暴发生前普遍存有的一些特征:

    (1)于热钱风暴爆发前,国家已然有着持续多年经济飞速提升。以泰国为例,1990年-1995年,其GDP平均提升率高达9%,并且于1997年金融风暴之前,泰国的国民经济已然连续15年持续高速增长。

    (2)大量流入国内的外部资金,产生普遍投资过度状况。于1995年,韩国投资的总额占GDP的比例高达34%,1996年就超出了40%,因此导致电子、汽车等某些关键工业与房地产业呈现生产能力过剩。

    (3)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飞速上浮。泰国在经济风暴爆发前,将大量外资投入房地产,房地产贷款的比例高达25%,可是房屋空置情况却极严重。泰国楼市、股市都呈现了过度繁荣的状态。

    (4)货币普遍被高估。墨西哥在风暴前实施的盯住美元汇率策略,致使比索被高估。可是,一旦热钱风暴爆发,货币“内虚”隐患便立刻发作,令汇率一泻千里。

    总体来讲,预防热钱风暴需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增强外汇的监测体系,及早发觉外汇在本国的异样流动。

    (2)注意制度、政策的可逆性措施,一旦热钱大量外逃时,政策制度能够开展相应的补救措施。

    (3)维持理性政策,预防经济大起大落。维持经济平衡提升而非追求过度繁荣,是稳定国家钱币与金融体系的根本。

    以越南为例,经过热钱风暴后,在金融开放进程上不再过度求大求快,而是通过政策对资金展开制约,诱导其为优化经济的结构服务。央行不但缩减了钱币给予量,并且对贷款采用了更加严格的制度。另外,越南还打算对外国资本的占有股份的上限加以界定,目前越南上市公司的外国资本只许可最多占有49%。2008年5月,东南亚的国家联盟10国与中国、日本及韩国3国打算出资至少800亿美元,成立共同外汇储备基金,用以援助参与国抵制或许会发生的金融风暴,保护地区金融稳定,这无疑是构建了一道强大的堤坝,用以抑制“热钱”再度的兴风作浪。

    要点回顾

    由于热钱这种投机性资金常使有贬值倾向的货币转换成有升值倾向的货币,增加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只要预期的心理存在,唯有让升值的货币大幅波动或实行外汇管制,才能阻止这种投机性资金的流动。

    通货膨胀:狗肉卖出羊肉价

    货币相对贬值,即通货膨胀。通俗一点说,就是指在短时期里钱不值钱了,一定数额的钱币不可以再买那么多商品了。

    通货膨胀是整体物价水平相对特定数额货币(购买力)持续上升的状态。与货币贬值不同,整体通货膨胀为特定经济体内货币价值的下降,而货币贬值是货币在经济体间相对价值的降低。前者影响此货币在使用国内的价值,而后者影响此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两者的相关性是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由2007年下半年起,大众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通货膨胀。“房价涨了,猪肉价涨了,粮价涨了,油价更是在涨……”天下涨声一片。这令敏感的老百姓逐渐紧张起来,办公室、网络论坛、菜市场、公交车……关于涨价的议论到处可闻。那么,我们应如何了解通货膨胀呢?

    货币相对贬值,即通货膨胀。假设半年前,8元钱可以买1斤猪肉,但是现今却需要13元才可买1斤猪肉。并且这种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情形还比较普遍,也就是说,不仅是猪肉涨价了,当你环视四周,发现绝大多数商品的价位都上涨了,这就能够断定通货膨胀的确发生了。大众一般都不喜欢通货膨胀,因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转瞬间变得不值钱了——虽然在通货膨胀时,大众常常赚得更多。

    通货膨胀可以分成几类。并且不一样的通货膨胀,对大众生活与社会经济影响也不相同。

    (1)温和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使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最多不超过5%,并且始终比较稳定的一种通货膨胀。人们普遍认为,若每年物价上涨率在2.5%以下,不可认为是产生了通货膨胀。在物价上涨率达到2.5%时,称为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某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发展历程中,弄一点温和的通货膨胀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因为提升物价能够令厂商多得一些利润,用以刺激厂商的投资积极性。并且,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会引发社会很大的动乱。此种温和的通货膨胀可像润滑济一样,刺激经济发展,所以被称作“润滑油政策”。

    (2)快速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不稳定的、急速恶化的、飞速的通货膨胀。在这种通货膨胀产生时,通货膨胀率比较高(正常达到两位数以上),大众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同时,经济社会产生动荡,因此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通货膨胀。

    (3)恶性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也称作极端的通货膨胀、超速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旦产生,通货膨胀率极其高(一般达至三位数以上),并且彻底失去控制,其结局为致使社会物价持续急速上涨,货币大幅度贬值,大众对货币完全丧失信心。这时整个社会的金融体系处于一片混乱状态,正常的社会经济系统遭到破坏,最终极易导致社会经济瓦解,政府倒台。

    此类通货膨胀在经济发展史上是极少见的,一般产生于战争与社会大动乱之后。比如在1923年的德国就发生过,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德国的物价于一个月里上涨了2500%,一马克的价值降低至仅及战前价格的一万亿分之一。还有在1946年的匈牙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匈牙利一个便哥价格仅相当于战前的828×1027分之一。在中国也发生过此类恶性通货膨胀,由1937年6月至1949年5月,伪法币发行量增到了1445亿倍,同时期物价指数上涨了36807亿倍。

    (4)隐蔽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作受制约的(抑制型的)通货膨胀。此种通货膨胀是指社会经济中存有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与潜在的价值上升危机,但因为政府实行了严格的价格管制策略,令通货膨胀并未真正发生。可是,一旦政府解除与放松价格管制手段,经济社会便会产生通货膨胀,因此这类通货膨胀并非不存在,而其为一种隐蔽着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种,也很复杂,例如物价指标提升、经济过热、政治因素、大宗商品的交易价格上扬等。对一般人来说,没有必要探究它产生的原因,关键是怎么应对,以降低压力与损失。

    从宏观上来说,制约通货膨胀,我们普通大众无能为力,主要是凭借政府调控,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与手段,比如上调存贷款利率,提升金融机构中的存款准备金率,展开从紧的货币政策,包含限价调控令,并严禁哄抬产品价格等。从微观上讲,大众自身也能够采取某些措施,以用来应对通货膨胀。

    第一,努力工作,多赚钱,降低支出,用以减轻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

    第二,通过种种投资理财来抵消通货膨胀对资产的侵蚀。可针对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来选取投资理财工具。一般大致可分为5%以里的温和通货膨胀、10%以里的比较高通货膨胀、10%以上的高通涨与高达3位数的、恶性通货膨胀等状况。

    2%~5%的温和通货膨胀,通常是经济最健康之时。此时一般利率还不算高,经济景气良好。这时尽管出现了某些通货膨胀,但万万不要购入大量的生活用品与黄金,而应当把你的资金充分运用,分享经济提升的成果。最可取的办法是将资金都投入到市场上。这时,不管投入股市、房产市场或是做实业投资都很不错。这时不要购买债券尤其是长期的债券。并且要注意的是,对手里握有的资产,哪怕已经有了不错的收益,也不要轻易抛售,因为更大的收益在其后。

    当通货膨胀达到5%~10%的比较高的水平,一般这时经济处于极其繁荣的时期,往往是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的高涨时期。

    此时政府已然出台的某些调控措施常常被市场的热情所掩盖。对理性的投资来说,是该离开股市的时候了,对房产的投资也需谨慎。

    更高通货膨胀的状态下,经济显然已经过热,政府必定会出台某些更加严厉的调控措施,经济软着落的机遇不大,紧接着就会有一段时期的衰退期。所以此时必须要离开股市。

    作为实物资产的房产问题不大,可以说甚至是对抗通货膨胀最有力的武器,但需留意的是不要贷款买房,此时的财务成本是极高的。也绝不可炒房,甚至不是投资房产的好时机,手里用于投资的房产也需减持,因为在接下去经济的衰退期里房产市场也必然会遭受影响。

    此时,利率应该已然达到了高位,最佳的选择应为长期固定收益的投资,例如长期债券等,可企业债券需谨慎,其偿付能力极可能跟着经济衰退而降低。还有储蓄型的保险,也可以多买一些。

    在呈现了恶性通货膨胀之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把你的所有资产换成另一种钱币并且离开产生通货膨胀的国家。此时期任何金融资产都为垃圾,甚至实物资产例如房产、企业等都不能要,因为这里的经济必然要陷入长时期萧条,甚至出现动乱。对一般老百姓来讲,要想离开国家,可能性非常小,所以只有多选取黄金等保值物品,用以降低损失。

    要点回顾

    温和的通货膨胀是刺激经济发展的润滑剂,而快速与恶性的通货膨胀就是经济的杀手。

    通货紧缩:钱卖不出去了

    通货紧缩是当市场上的货币减少,购买能力下降,影响物价下跌所造成的。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与经济衰退。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领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现象。通货紧缩包括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

    19世纪的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写了一篇寓言——《杰米扬的汤》。主人公杰米扬用丰盛鲜美的鱼汤招待客人。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他一盆接着一盆地请客人喝,无休止的,最终客人忍无可忍,逃离而去,此后再也不敢登门。这个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需维持一定的界限。在一定界限内,其量的改变不会影响质,可一旦超出此界限,量的改变就会引起质的改变。鲜美的鱼汤无疑是待客佳品,可过量了就成为灾难。钱币与鱼汤相同,发行过量会令市场承受不起而瓦解,而过少则一样会引发不利后果——通货紧缩。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几十年里世界范围内未再出现大规模资产价值泡沫。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然将泡沫与大萧条当做一段遥远历史,大众更害怕的是高昂的石油价值与随之诱发的通货膨胀。可是骤然间,这种平静的格局被日本激烈的经济动荡完全打破了。日本惨遭严重的泡沫危机,其经济在随后的十多年里持续停滞。更恐怖的是,自30年代起已然绝迹的通货紧缩的幽灵再度出现,给日本的历史又一次拉响警笛:通货膨胀极易造成通货紧缩紧随而至,令经济衰退愈加严重,让经济复兴愈加困难。

    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降低,人民所得的货币紧跟着减少、购买力下滑时,物价就会开始下跌,导致通货紧缩。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萨缪尔是这样定义通货紧缩的:“价值与成本正在普遍下滑即为通货紧缩。”可经济学界则普遍认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续下跌两季,就表示已经出现通货紧缩。

    所以,于经济实践中,判断某个时段的物价下滑是否为通货紧缩,首先需注意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换为负,其次需观察这种下降的连续是否超出了一定时限。

    和通货膨胀(通胀)诱发物价连续上涨、货币贬值将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相同,通货紧缩也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经济因素。正常来讲,职工下岗,物价的负提升,企业负债率大涨,资本投入“套牢”,经济增速下跌,银行利率持续下调,加之资源消耗量萎缩,做什么都不赚钱了,这些都是通货紧缩的预兆。

    经济增长受通货紧缩影响有短期与长期之别,适宜的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增长有利。理由是:通货紧缩将会促进长期利率下滑,有益于企业投资改善设备来提高生产率;在适度的通货紧缩状况下,经济扩张时段能够延长,可是不会威胁到经济的稳定;若通货紧缩与技术提高、效益增长相关联,那么物价水平的下滑与经济提升是能够相互促进的。

    但长期的钱币紧缩将制约投资与生产,致使失业率增长及经济衰落。理由是:物价的连续下跌将会令生产者利润降低甚至亏损,继而降低生产或停产;物价连续下跌将令债务人受损,继而将影响生产与投资;物价连连下跌,生产投资降低将致使失业增加、居民收入降低,加剧总需求的不足。

    经济萧条指长时段的高失业率、低投资、低产出、价格下跌、企业信心降低与企业普遍破产。工商业低迷的一个温和的形式为衰退,它与萧条有诸多相同点,但是在程度上比较弱。目前,衰退的精准定义为实际国民生产的总值至少持续两个季度下跌。

    财政政策是国家依据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任务来规定的财政工作指导的原则,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调节总需求。加大政府支出能够刺激总需求,因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就会抑制总需求,降低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所以,加大政府税收能够制约总需求,因而降低国民收入;反之,就会刺激总需求,提高国民收入。

    要点回顾

    通货紧缩对经济与民生的伤害力比通货膨胀还要厉害。多位学者认为,通货紧缩(deflation)是未来世界经济必定要面临的严峻课题。通货紧缩是由于过度供给与需求不足造成的。解决通货紧缩的积极方法,应以提高国内有效需求为优先,再辅以政府配合扩大公共支出,才有望缓解通货紧缩的威胁。

    次贷危机:华尔街惹祸,全世界遭殃

    次贷危机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在2007年夏季开始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

    近年来许多美国抵押贷款的发放是针对次级贷款(简称次贷)的借款人;而依照次级贷款的定义,这些所谓的借款人都依照综合标准评量过,其能力不足以偿清贷款。当美国房价在2006至2007年度开始下降,抵押违约率上升,而普遍由金融公司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y,简称MBS)失去了其大部分的价值。其结果是许多银行和美国政府赞助企业持有的资本大幅度下降,造成世界各地紧缩信贷。

    次贷危机自爆发以来,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并且进一步蔓延至经济领域,影响了美国等许多经济体金融秩序与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很多学者评论说,这次风暴的严重影响绝不低于亚洲金融风暴。甚至还有人说,华尔街应当树立起一块大牌子,上面刻着:结构性商品——华尔街葬身于此。可是次贷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结构性商品又是什么概念呢?

    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指某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比较差与收入不高的借款人给予的贷款。美国的抵押贷款的市场“次级”与“优惠级”是以借款人的信益条件作为区分界定的。依据信益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分别对待,因而市场形成了两个层次。信益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上寻找贷款。两个层次的市场服务对象都为贷款购房者,但是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一般较优惠级抵押贷款高出2%~3%。

    在美国几年前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期,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飞速发展。可随着利率上升,又加上美国住房市场大幅降温,许多次级抵押贷款的市场借款人无法依期偿还借款,致使某些放贷机构遭遇严重损失甚至破产。由此,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暴诱发了投资者对美国整个金融市场健康状况与经济增长的前景担忧,致使近期股市出现剧烈动荡。

    由次级债风暴一步步蔓延的链条来看,起初决定此市场发展起来的经济主体以及其一环扣一环进入此链条里来的经济主体,它们相同的特征就是不愿为自身期冀的利益付出相应的代价。

    第一,次级贷款兴起,政府有无可推卸的责任。

    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可以说是美国放松金融制约、金融商品改革、政府税收政策、住房政策与住宅抵押信贷经营办法改变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次级贷款是指向信益比较低、缺少收入证明、负债比较重的人给予住房贷款。贷款人能够在无资金的状况下购房,只需声明其收入状况,无需给予任何有关还款能力的证明。

    第二,申请次级贷款者糊涂抑或为愚蠢的羔羊。

    次级贷款的本质特点就是对经济实力不强的人给予代价高昂的提前的消费能力。对贷款申请者来说,当代金融机制赋予他跨时期选择权,就是透支未来的消费能力,可是对于未来的希望应当源自于对收入,或者说对自身发展的潜力进行合理的评估。

    在次贷大规模膨胀过程中,某些贷款机构甚至推行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办法,就是借款人能够在无资金的状况下购房,并且只需申报其收入状况,而无需给予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比如工资条、完税证明等。弗吉尼亚州的某家咨询机构——住房抵押贷款资产研究所于2006年4月对100笔这类“零文件”贷款展开了一项追踪调查。调查者比较了贷款人在申请贷款时申报的收入,与其提交于国内税务署的税务申报相比较,看到90%的贷款人提高个人收入5%或者以上。其中60%的借款人虚报收入超出实际收入一半以上。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说,在2006年发放的所有次级房贷中,这种“骗子贷款”占40%。

    骗子的未来只能依靠骗局的连续运转。只可惜,当利率不再下滑,房价不再上浮,在市场发展的方向与赌者下注的方向相悖时,首先出局的就是那些承担了自己不应当承担的风险的人。那么个人次级抵押贷款人就是首批倒下的,因为他们承受了更高的利率,自身又由于种种因素无法保证连续还贷。

    提前消费应当以未来的发展潜力作为基础保证,而非未来的投机获利能力。次级贷款申请人并不愿意为自身的当下消费在以后付出超额的、稳增的代价,而是将这笔赌注倾注于无形的房产增值上,试问,有谁可赌得过经济的形势呢?

    第三,发放次级贷款者为贪婪且放纵的趋利者。

    放贷机构中的次级贷款为一项高回报业务,对比一般抵押贷款6%~8%的利率,次级房贷的利率极有可能高至10%~12%,并且大部分的次级抵押贷款采用可以调整利率的方式。但是因为次级贷款对借款者的信益要求较优惠级的贷款低,借款人信益记录比较差,所以次级房贷机构所面临的风险自然更大,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还款违约率为优惠级贷款市场的7倍之多。

    2001年-2004年,美联储开始实施低利率政策,激发了房地产业发展,美国人购房的热情持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益因素不能达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在放贷机构之间竞争加剧的状况下,催生了各种各样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商品,次贷抵押在这其中就埋下了两个致命硬伤:第一为零首付,购房不用提供首付款,所有购房资金都可由银行贷款,还有前几年可以只付息而无需偿还本金,用以吸引借款客户;第二,对借款者不作任何信益核查,就针对“次级信用”者借出大笔资金。此种假设之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维系是由于放款机构与借款人都认为,若出现还贷困难,借款者仅需出售房屋或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可由于美联储持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连续降温,借款者极难把自己的房屋卖出。房屋的价格或许也跌落至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此时,很自然地将出现逾期还款与丧失其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件。案件一旦大幅度巨增,必定诱发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测。次级贷款市场就可能产生严重动荡,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资金链,进而殃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值也会由于房屋所有人止损的心理而连续下跌。两重因素的叠加产生马太效应,呈现恶性循环,从而加剧了次级市场的危机发生。

    其四,次级贷款的调包人——中转站。

    次贷在经济中转圈的第二站是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抵押贷款的公司把抵押贷款出售给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银行把抵押贷款二次打包成抵押贷款证券以后,出售给再次购买抵押贷款证券的投资人,转移风险。并且,银行将与抵押贷款的公司签署协议,要求抵押贷款的公司在个人贷款人拖欠还贷状况下,回购抵押贷款。并且银行还会购买某些信用违约互换合约,相当于购买某种对抗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上升的“保险”,以此来进一步分散自身的风险,但同时会将更多的经济主体牵入至次级债的链条中来。

    第五,次级债券的购买人——最大笨蛋理论。

    保险公司、退休基金、公募基金、避险基金为次级房贷债券的大宗购买者。在次级贷款者违约率增长之后,这些债券评等就被SRP等调降,债券的价值由此大跌,令投资者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并且是无人接手。

    次级按揭贷款转至这里,基本就到了终点站,无下家了。在此链条上,主要牵涉了贷款申请人、放贷机构、银行与投资机构。在房价只涨不滑的时段,链条上绝大部分人都会获利。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好处就在于可令房产增值收益分配给更多的人:其抵押贷款公司的利润来自于把抵押贷款出售给银行,其银行的利润来自于把抵押贷款证券出售给抵押贷款证券的购买人,因而抵押贷款证券的购买人将会享受到较购买国债或者投资级债券更高的利益。这还不包含那些间接参与进来的投资人和购买抵押贷款公司或银行股票的投资人。

    可是房价不可能只涨不滑。美国房产价值的上浮于2005年底达到一个顶峰,自2006年以来,其成屋销售、新屋销售与营建支出等,房地产行业的指标都呈现了回落。在房地产市场投机的气氛浓烈之时,房产价值的下滑将迫使房产投资人竞相杀价急于出局,但少有购买人。最后的结局为房价跌势加重。此链条最后导致恶性循环,让许多人于危机中破产,让一批批的金融机构在风暴中倒下。

    纵观历史上著名的金融风暴事件始末,不难看出,其本质都是在过分追求利润的前提下,集体缺少风险意识、风险控制体系失灵、经济个体故意冒险及产生盲区,从而导致最基本的金融机制失效。其经济主体有意甚至恶意忽略风险因素,而参与进交易中来,令一开始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改革商品或交易演变成一环扣一环的旋风游戏,并不断诱使更多的人卷进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牟利。当外在经济的因素良好时,诸多参与人程序化地把“烫手的山芋”传递出去,利益滚滚而来,好像傻瓜都在赚钱;但是在此过程中,经济个体只是把风险传递下去,可是对于整个金融以及经济体系来讲,风险无法再次转嫁,也未被消化。那么,在“众贪”冒险的行为中,整个经济体系风险的因素不断累加,终有一天,演变成引爆危机的导火索。残酷的是在众多表象下,确切的答案永远只有一个,可却是无可奈何的一个,那就是怎么扼制人们无止尽的贪念。

    西方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定,不幸变为诸多市场主动为自己开脱的法宝。可是,以微小经济为代价换取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应当用于金融领域,好似意味着需追求同等风险水准下受益的最大化,或者说同样收益水平下风险的极小化,而非单纯贪婪地把利润极大化作为唯一目标。利益的孪生兄弟是代价。

    次级债风暴爆发之后,对许多国家股市以及经济都造成了重大影响,由2007年起,各国陆继着手采取举措,抑制风暴进一步恶化。可是,坏的事情一直比好的事情更易散播,至目前为止,还无法估量此场危机的前景到底如何。世界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了,而师姐第三大投资银行把自己卖了,试问将来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呢?

    要点回顾

    金融自由化在本质上应当是金融体制的进步,其中包括风险防范体制的不断完善。监管层、金融机构、房地产业等领域的“有力者”,均应加倍警惕资产泡沫,切勿以今日的快感换取明天的伤痛。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国家级灾难——国家破产

    国家破产指一个国家的金融、财政收入不能冲抵进口所需外汇,主要金融机构破产或濒临破产而产生的事件。

    面临严重金融危机的国家可以和个人、公司一样宣布破产,并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国际金融系统应该为此建立正式的破产程序,通过和银行、债权人谈判,这些国家可停止偿还债务。

    2008年,冰岛遭受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10月6日,冰岛总理哈尔德发表了全国性的电视讲话,“同胞们,这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危险。在最糟的情况下,冰岛的国民经济将和银行一同卷进旋涡,结果会是国家的破产。”

    此时,他们的国家已经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干净、金融高度发达的天堂,而是一个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本国货币大幅贬值的黑色国度,昔日,世界上过得最幸福的冰岛人生活在国家破产、朝不保夕的恐惧中。

    冰岛过去仅仅靠渔业维持国家运转,人口只有32万人。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持续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冰岛的银行体系此时迅速萌芽并以疯狂的速度扩张。它们在全球各地成立分行,发放了大量贷款,银行业因此成为冰岛经济的最强支柱。截止到2008年6月30日,冰岛三大银行的资产规模总计达到14.4万亿克朗,约合1280亿美元。与之相比,2007年冰岛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1.3万亿克朗。

    银行业的大肆发展让冰岛人尝到了甜头,不久它们的人均GDP排世界第四,美丽洁净的环境、优厚的福利政策让这里成为世人向往的一方“幸福家园”。但是当金融危机袭来时,他们才发觉自己原来正是巴菲特所说的“裸泳者”。总理哈尔德承认,由于冰岛银行产业几乎完全暴露在全球金融业震荡中,所以冰岛面临“国家破产”。

    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了这个破产旋涡。全球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发布评级报告,处于“国家破产”边缘的国家还有很多。

    事实上,国家破产的概念不是很严格。从理论上看,一个经济单位,小到家庭,大到国家,如果资不抵债就是陷入了破产的境地。然而国家和其他单位不同,国家拥有三项权力:第一是苛税权,第二是发钞票的权力,第三是举债权,有这三权在就使得它不可能实际地破产。但是在西方国家这样一个已经破产的事实可能会导致政府更迭,经济动荡,但是国家破产不太可能。这样来说,用一个濒临破产的国家来解释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意味着这次危机真的很严重。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徐东华认为,所谓的国家破产实际上也就是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一种描述。他说:“国家破产,是说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段里的经济情况,首先,就是出现大量的财政赤字、对外贸易赤字;其次,就是出现大量外债;最后,该国家没有偿还外债的能力,同时也没有改善国内经济状况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国家要破产了。”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怎样去拯救它们,也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早在200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级(IMF)的第一执行总裁克鲁格尔女士曾提出过一个解决机制,将IMF的地位放在了国家破产解决程序的核心地位,但是很明显,这一方案遭到了所有国家的反对。两年后,IMF再次提出一个改进后的方案,该条款从法律上允许债权人中的一个“绝大多数集体”(占债权人总量的60%~70%)可以进行债务重组,同时该重组须将其余的债权人包括在内,而IMF只起到监督和最后仲裁的作用。

    当年,阿根廷债务危机出现之后(阿根廷当年的债务危机与现在所说的“国家破产”几乎相同),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美国政府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著名专家学者曹凤岐认为,要挽救国家破产的危局,就必须从国内、国际多方面寻求解决的办法和渠道:“第一是国际求助,比如这次冰岛向俄罗斯寻求贷款:从国外获得帮助来缓解自己的压力;第二就是通过谈判解决债务问题,比如上一次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进行国际谈判,对那些无法偿还的债务采取免除、延期等措施,这也是一种缓解危机的办法;第三就是要发动国内民众共渡难关。只有国际、国内多方面共同努力配合,才能真正起到挽救的效果。”要点回顾

    我们经常会听到某某公司或企业破产了、倒闭了,我们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会破产。但这种现象现在却真实地出现了,并且事件离我们很近。

    贸易补贴:国际贸易离不开“特殊保护”

    贸易补贴就是指国家政府或者公共机构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本国出口企业提供现金补贴或者财政优惠政策,以降低企业出口的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

    贸易补贴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贸易补贴简单来说就是负税,其后果与税收正相反。间接贸易补贴则一般采取放宽信贷、廉价使用能源或免费使用基础设施等方式。补贴量可以与贸易量保持某一固定比例关系,称为从量补贴;也可以与贸易值保持某一固定比例关系,称为从价补贴。

    2008年,新华网上曾出现这样一则新闻:“新华网北京10月21日电,经国务院同意,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21日对外宣称,将由2008年11月1日起,适宜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与高附加值商品、高技术含量的出口退税率。”

    此新闻指出:依据两部委发布的《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这次出口退税率调整牵涉内容广泛,共波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所有商品总数的25.8%。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为适宜提升服装、玩具、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率;二为提升抗艾滋病药物等高附加值商品、高技术含量的出口退税率。

    读到此处,读者应该明白这是一则关于出口的退税新闻,此新闻还细致陈列了出口退税率的比率与具体调整的内容。

    此外,在物流网网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在2009年,青岛市一共为出口的企业办理出口退税共150亿元,其中办理的退税95亿元,免抵调库55亿元。

    由此可见,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对出口退税都非常重视。出口退税为国家贸易补贴策略中的一种补贴方法。

    所谓贸易补贴就是政府赋予本国内出口企业免税或退税,给予经济方面补助,令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强。

    由2008年起,国家为了抵制全球性金融风暴,扶持出口企业的发展,持续多次上调部分出口商品退税率,扶助外贸企业度过金融风暴。

    贸易补贴分为直接补贴与间接补贴两种。扼要地讲,直接补贴就是负税,而间接补贴一般采取放宽信贷及廉价使用能源或者免费使用基本设施等方法达成。补贴程度能够与贸易量成固定比例,也能够与贸易值成固定比例。

    贸易补贴的目的是提升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农业补贴就充分表明了这点。美国农业补贴每年高达400亿美元,等于平均每100美元农业产值内,农业补贴就有20美元~30美元。

    因此,美国农民无论在地里种什么都不用害怕。

    美国农业补贴大幅度提升了本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美国农业的稳定发展。

    可是此补贴使得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显著的价格优势,对国际农业贸易的体系非常不公平。

    鉴于贸易补贴所带来的不公平性,世界贸易组织出台了《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协议规定对别的成员国有失公平的贸易举措,别的成员国可采用补救措施,一为向世贸组织争端的解决机构来提出援用争端的解决程序要求;二为启动征收反补贴税的调查程序,并且在确实因为另一成员补贴举措而遭受损害的状况下,能够征收反补贴税。

    为了抑制我国经济的发展,美国起诉中国,对出口产品施行贸易补贴,并且在国际上大造舆论。在权利面前,我国政府据理力争。面对整个世界,我国面临一场无硝烟的商业战争,努力发展经济,抵御他国的打压,增强综合国力是这场战争的方向与目标。

    要点回顾

    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利用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在国内行政法律制度上,授予利益的行政行为不会构成违法受到追究,但在国际贸易中对国内相关人的利益行为可能构成对其他成员方贸易商的不利,补贴可以影响国际市场的货物流向,补贴经常被作为刺激出口或限制进口的一种手段。

    商品倾销:价格低了还不敢要

    商品倾销是指企业以低于普通价值的出口价格,陆续大量对国外出售商品。

    国际倾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经营者以低于国内市场正常或平均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向另一国市场销售其产品的行为,目的在于击败竞争对手,夺取市场,并因此给进口国相同或类似产品的生产者带来损害。

    2004年9月17日,几百名身份不明的西班牙人,拥集西班牙东部的埃尔切城街头,纵火烧毁了一座来自于中国温州鞋商的仓库,并且还焚毁了运载鞋集装箱的汽车,给华商直接造成800万人民币的损失。这起极端的对中国鞋反倾销暴力事件震惊世界。

    事实上,除了这种极端民间反倾销的行为,近几年中国的企业被国外指控倾销事件屡屡发生。

    由1979年欧洲的共同体对我国糖精发起的首例反倾销指控以来,至今为止,我国已然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中国对外贸易已经为此遭受极大影响。

    在关注反倾销事件时,我们首先应当清楚,“倾销”到底指的是什么。

    倾销是指企业以低于普通价值的出口价格,陆续大量对国外出售商品。此类做法早已有之,是增强出口贸易最有力的办法。可是,对进口国来说,并非全部倾销都是有利的,这要由倾销的类别谈起。

    依照倾销目的,产品倾销可分为偶然性倾销与间歇性倾销及持续性倾销三种模式。其中偶然性倾销持续的时间短、数量小,例如公司为了处理在国内市场上积压的库存,以低价在国外市场上倾销就属于此类情形。

    它对进口国无明显不利影响,反之,此国的消费者还会受益,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遭遇反倾销打击。

    间歇性倾销指为了打击竞争对手、形成垄断,以低价(低于国内价格或成本价格)形式在国外的市场销售,一旦目的达成,就会利用垄断力量提高价值,因而获得高额利润。此类倾销明显破坏了公平市场竞争的原则,进而破坏了国际的贸易秩序,因此成为各国反倾销打击的对象。

    持续性倾销指无限期地、持续地以低于国内的市场价值在国外市场销售产品。此类倾销也被各国激烈反对。

    由此能够看出,倾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低价”。事实上,就我国鞋业来看,出口的价格低,已然授以外国贸易的保护主义者口实,致使屡屡发生针对中国反倾销的行为。例如在西班牙,中国鞋不仅款式新颖、做工精细,并且的确卖得便宜。西班牙企业生产一双旅游鞋,其最低价值在20欧元左右,可来自中国同样的旅游鞋却只卖3欧元左右。如此在西班牙市场上,到处都充斥着中国鞋,可西班牙鞋厂纷纷倒闭,致使制鞋工人大批失业。人们极度不满的情绪最终酿成了“焚鞋”的暴力事件。

    毫无疑问,由另一个方面看,越来越多国外指控中国的企业倾销案也有积极意义。这表明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已然大大提升,出口价格与数额已经对他国企业经营产生了威胁。若中国企业竞争力微弱,其出口的价格再低,也不会诱发国外企业反倾销。当下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在应对反倾销时,需做好充分准备,需合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协议》等条例,经过调解争端机制,维护自身利益。

    1999年1月,中国出口的黄磷在欧盟遭遇反倾销的调查。欧盟认为,作为涉案的企业云南马龙化建股份有限公司隶属“国有企业”,为“非市场经济”,在出口中获得了政府的价值补贴,因而得以在欧洲展开倾销。可是,云南马龙管理者已然持有公司股权,其公司有30%的股票已经上市,并不存在欧盟所认为的我国政府对公司管理的干涉。

    尽管矿料供应商有诸多属于国有企业,可其生产、投入由市场决定,其定价也由供需双方自行商定。鉴于此,云南马龙马上向欧盟提出市场经济地位的申请。通过一番调研,欧盟最终许可了云南马龙市场的经济地位。在这起反倾销案中,云南马龙获取了胜利。此案例对中国出口企业怎样应对外国反倾销指控,给予了很有价值的范例。

    反产品倾销的目的是极大限度地维护本国产业不受侵害,可是同时,一个国家也需要保护正当的国际贸易。所以,反倾销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依据客观、公正原则来对待,需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操作,因而得出正确结论。

    1996年3月11日,美国新鲜西红柿与铃状椒种植者向美国的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表明他们遭受到了墨西哥冬季的蔬菜进口冲击,期望获取美国联邦政府进口补贴。申请还指出由于墨西哥倾销行为,美国于此行业呈现了“生产设施严重空置”“就业不足甚至严重失业”。对此,美国的国际贸易委员会根据1974年《贸易法案》中第202条款规定展开组织调查,用以确定进口自墨西哥的新鲜西红柿是否对国内同类商品构成严重危害。因为墨西哥出口贸易中,其农产品占领了相当比重,所以这起反倾销案最后结局将会对墨西哥产生巨大影响。

    由1996年至2000年1月,美国对墨两哥的新鲜西红柿进口展开了全面监控,范围覆盖了此产业的所有信息:消费、进出口的贸易数据;美国生产的数量、总价格、单位价格、种植的区域;美国生产的成本估量、出货量、一周的最大出货量与美国的平均零售价值和运输价值等。它们包含1996年-2000年的所有以及2000年-2001年的一些数据。

    经历漫长严格的调研后,美国的国际贸易委员会做出了最后的裁决:美国进口的新鲜西红柿数量的提升,并非国内同类商业遭受严重损害的重要原因。他们指出,所谓的“生产设施严重空置”“就业不足甚至严重失业”缺少可靠依据。

    这场由美国发起的、意在保护美国的产业利益的反倾销调研,在“客观、公正”原则的指导下,终于做出了对墨西哥人有利的裁决。

    在这起影响深远的反倾销案例中,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展开产业损害调研,展现了反倾销的立法完备性,给予其他国家许多可借鉴之处,尤其是委员会在审理中的准确、全面、公平与公正,对国际的贸易纠纷仲裁有着深远意义。

    要点回顾

    为了制止倾销而采取反倾销措施应该说是合理的,但如果反倾销措施的实施超过了其合理范围或合理程度,反倾销措施也会成为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从而对国际贸易的扩展造成阻碍性影响。

    财政赤字:不好意思,钱花超了

    财政赤字,即政府的支出额度比收入的部分多,多花的这一部分预算就会随着国库的支出流入国内社会中;贸易赤字,即进口总额比出口总额多,又称入超,多花的这一部分钱就随着国际贸易流入国际社会中。因传统上中国记录亏损时都是用红笔,故而得名。

    理论上说,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的最佳情况,在现实中就是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结余。但是,在现实中,国家经常需要大量的财富解决大批问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是现在财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

    2004年,《福布斯》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是20世纪美国的最优秀总统?美国前总统里根去世后,这一本来无定论的问题又重新成为美国人争论的焦点。最终,被美国公众认为最会搞经济的克林顿荣登榜首。

    克林顿凭借什么被评为20世纪最优秀的美国总统?原因是,美国政府一贯以财政赤字而闻名,可在克林顿时代,赤字却是转为盈余。

    在克林顿入主白宫的8年里(1993年至200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提升极其迅猛,年均涨幅高达3.5%,高于吉米·卡特与里根两人在任时的水平,仅稍逊于肯尼迪与约翰逊所在美国的20世纪60年代经济腾飞时的表现。并且在其任期内,美国就业趋势一片大好,新增长的就业机会远多于除了卡特以外的任何一位“二战”后期的美国总统在任时的情况。此外,克林顿也很会把握机会,他在美国人均收入涨幅滞留多年,刚刚呈现上升势头之时适时决断增税,令联邦政府收入呈现了大规模盈余。最后,克林顿凭借一个规模极小的政府机构,达成了从约翰逊总统时期开始,美国GDP最强势的涨幅,也令美国政府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第一次真正呈现了财政盈余的形势。

    可小布什上台后,恰逢经济衰退,又对外持续用兵,致使美国重新呈现高额赤字。重大的财政赤字诱发贸易赤字,美国变成世界上“双赤字”极为严重的国家。

    财政赤字即为预算赤字,一国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起始之初,一贯制订一个当年的财政预算计划,若现实执行结果收入高于支出,就是财政盈余,若收入低于支出,就为财政赤字。从理论上来说,财政收支平衡为财政最佳状态,在实际中就是财政收支互抵或者略有盈余。若国家财政呈现入不敷出的局面,则此种支出差额在展开会计处理时要用红字书写,这就是“赤字”由来。赤字的呈现分两种情形:一为有意安排,被称为“赤字财政”或者“赤字预算”,它归属财政政策的一种;另一种情形就是预算并无设计赤字,但施行到最后却呈现了赤字,也就是“财政赤字”或者“预算赤字”。

    在实际中,诸多经济呈现上升情形的国家都需大量财富解决大量的问题,常常会呈现入不敷出的局面。所以财政赤字看来好像不可避免。不过,这也映射出财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就是在一定界限内,能够刺激经济上涨。在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形下,政府一般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资,以推动经济上涨,可是长期财政赤字将给国民经济带来很大负担,并非长久之计。弥补财政赤字也可以用以下方法:

    (1)动用历年结余。动用历年结余就是运用往日年度财政收入大于支出产生的结余,用以弥补财政赤字。

    (2)增加税收。增加税收包含开增新税、扩大税基与提升税率。但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非弥补财政赤字稳妥可行的办法。

    (3)增发货币。增发货币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个办法,迄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依旧采取此种办法。可是由长远来看,通货膨胀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钱币的提升速度,过量的货币发行必然将诱发通货膨胀,会带来不良后果。所以,用增发钱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4)发行公债。通过发行公债,以弥补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广泛的做法。因为从债务人的方面来看,公债拥有自愿性与有偿性及灵活性特征;由债权人的方面来看,公债拥有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特征。

    要点回顾

    财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在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加大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但这绝不是长久之计。也可以通过增发货币、发行公债等方式弥补财政赤字。

    复利累进效应:驴子多打滚

    对本金及其产生的利息一并计算,也就是利上有利,由复利所带来的财富的上涨,被人们称为“复利效应”。

    每年的收益还可以产生收益,具体是将整个借贷期限分割为若干段,前一段按本金计算出的利息要加入到本金中,形成增长了的本金,作为下一段计算利息的本金基数,直到每一段的利息都计算出来,加总之后,就得出整个借贷期内的利息,简单来说就是俗称的利滚利。

    某天,一个做生意的大款看上了一位很漂亮的女孩。于是他就对这个女孩说:“嫁给我吧,我可以给你非常多的钱。”

    女孩问:“你能够给我多少钱?”

    大款说:“你开个价吧。”

    女孩说:“那给我一个月的钱吧。”

    大款问:“一个月的钱是多少?”

    女孩于是说:“一个月的钱就是第一天给10元,第二天给20元,第三天给40元,第四天给80元,第五天给160元……依此类推,一直给到第30天。只要你将这30天的钱给完了,我就嫁给你。”

    大款说:“没问题,我就一次性付给你吧。”

    于是,他拿起计算器计算,当算至第15天时,他开始心虚了,算到第25天时,他开始恐慌了,算到第30天时,大款完全崩溃。原来仅仅30天他就需要支付107亿。

    上述例子反映的就是经济学中的复利。在人生中,累积创造财富的经过并非百米短跑,也不是马拉松式的长跑,而是在更长甚至数十年时间的跨度上展开的耐力比赛。只要保持复利的原则,即便起步的资金不太大,也可因为充分的耐心加上稳定的“小利”而完美地赢取这场比赛,累积起巨额资本。

    提到李嘉诚先生,相信众人并不陌生,他由16岁开始创业,拼搏至73岁时,前后用时57年,给自己创下了126亿美元的资产。126亿美元对一般人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李嘉诚也由此变为世界华人的首富。可是我们要以此来细算,假如我们有一万美元,每一年复利能够达到28%,用相同时间,我们也能够做得同李嘉诚一样出色。大家可能会认为,一年28%的利润并不高,甚至也有人会说,他们在一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就能够获取比这高得多的收益,可实际上,成功的艰辛并不在于一次两次的暴利,而是持久的维持。

    据说曾有人问爱因斯坦:“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并非原子弹爆炸的威力,而是“复利”。著名罗斯柴尔德金融帝国的创立人梅尔,更是夸张地赞许复利为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迹。也许我们会觉得这很夸张,可是在看完下面这三个例子后就会改变看法了。

    事例一

    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心情一直很烦闷,因此便张榜公告天下,说若有谁可以令其心情好起来,他就能满足此人的一个愿望,且无论此人的愿望是什么。

    发明国际象棋的人看到皇榜后,立刻揭下皇榜,跑进皇宫觐见国王,说自己可以治愈国王的心结。当他将象棋献给国王,并教会国王如何玩后,国王的心情立即变得异常开心。因此,国王就问国际象棋的发明人:“你希望我帮助你达成什么愿望,但说无妨。”这个国际象棋发明人就说:“陛下,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往这个棋盘上放米粒便可以了。而放的标准就是在第一个格子上在放2粒米;第二个格子上放4粒米;第三个格子上放16粒米。以此类推,一直放到棋盘的第64个格子。”国王说:“这是小菜一碟的事。”因此,吩咐仆人扛两袋米来,于是按照要求摆放。谁知,两袋米很快被摆放完了,仆人又扛了几袋米,可是一会儿又全放进去了。此时,一个担任国税的官员讲:“要不我们先算一算,此棋盘64个格子共需多少米吧。”这一算不得了,原来,第64个格子需求的米数是整个国家足足需要10年才可生产出来的米的数量!

    事例二

    彼得·林奇在其《选股战略》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1626年,一群新移民用价值24美元的饰物,由印第安人那里买下了曼哈顿岛。在360年后,有人讲起了此桩买卖,那些人难免要指责买者的狡诈,嘲弄卖者的无知。可仔细一算,结果令人惊讶不已:A.曼哈顿岛现今价值:560亿美元(1986年);B.假如印第安人把饰物兑换成美元,接着存入银行,利率依8%复利计算(存入360年,利息高一些也无可厚非),在1986年的资金价值为26万亿美元!

    事例三

    把一张厚一厘米的硬纸,对折叠20次,最终的高度为多少呢?20厘米、20米、200米?实际上这些都不对,正确的数字应当为10485米。

    由上面这三个事例,你就清楚复利的魔力有多大了吧。

    如果我们将复利利用到自身的投资理财活动里,那么获益绝对是巨大的。

    假如你目前投资10万元,依30%的年收益,以复利方式增长,30年后的增值幅度将为2620多倍,也就是说,若当下投资10万元,30年以后的资产将为2.62亿;即便依照15%的幅度展开增值,30年后的资产也为662万。

    因此,在复利形式下,一项投资保持的时间愈长,带来的回报便愈高。在初始的一段时间里,获取的回报或许不理想,但只要把这些利润展开再投资,那么你的资产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得愈来愈大。经过年复一年的累积,你的资产就能够登上一个新台阶,此时你已然在新的层次上展开自己的投资了,你每年的资金回报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初始的投资。

    此种由复利所带来的财富的上涨,被人们称“复利效应”。不仅投资理财里有“复利效应”,在与经济相对应的各个领域,事实上也普遍存有着复利效应。例如,企业发展壮大就是一种复利效应。有的企业只是追求眼前利益,在企业竞争力或企业文化方面缺少积淀,无发展后劲,久而久之,企业要么发展停滞不前,要么依然是小打小闹。可有的企业目光深远,规划了企业远景,重视可持续发展,善于使用市场里给予的时机扩大规模,令企业的发展可以不停登上新的高峰,尽管中间也会有波折,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就会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大企业。

    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复利效应,一个国家,只要有安稳的经济增长率,维持下去就可达成经济繁荣,因而增强综合国力,改善百姓生活。中国这几年的经济和综合国力增长得如此迅速,就是得益于每年经济的增长率。由这个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这个时髦的词汇,事实上是追求复利的另一种解说。

    要点回顾

    复利说明了成功投资最单一的本质,无论是投资或是人生,“复利”的魅力来源于一如既往的坚守。用“眼前利莫轻取,百年利尽谋之”的复利计算方法去经营,带来的获益自然就不同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