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字真的很重要
名不正则事难成。对于一个一开始就志在做中国最伟大公司的马云来说,好的名字不仅是个简单的企业标识,更是有着战略意义的东西。
据说,为了阿里巴巴这个名字,马云苦苦思索了很久,先后想到的名字有:bargain.com,ok.com,open.com,都觉得不理想。
一天,马云在网上苦苦搜索,突然蹦出了一个alibaba,马云眼睛一亮,再一查,已经被加拿大人注册了,“Shit”,马云骂了一句。
然后,又继续搜,但再也没有搜到让他兴奋的名字。
马云和多数创始人还是觉得阿里巴巴这个名字好:一是因为它具有普适性和易拼写性,且不带中国色彩。他曾在美国和香港的大街上随机找了30多人,问他们“知道阿里巴巴吗”,回答都说:“知道”;二是因为它含有芝麻开门的意思,容易让人联想到财富。
想来想去,再没有比阿里巴巴更好的名字了!既然alibaba.com被人注册,就用alibabaonline.com。阿里巴巴网站前几个月的网页就是这么做的。
为了得到这个域名,马云与加拿大人周旋了好久。马云为此事专门征询当时还在雅虎的吴炯的意见。吴炯后来回忆说:“买阿里巴巴的域名,对方开价3000美金,马云觉得贵了,我认为太便宜了。我说,你不是要办国际化公司吗?赶快买,省得对方抬价。”听了吴炯的话,马云将3000美元打入了对方账户:“我凭直觉知道对方会同意。”
马云终于买断了阿里巴巴域名。当时也有许多人对此举无法理解,但是比起Google斥资百万赎回两个CN域名的个案。马云的这一步走得并不亏。
他省下的不仅仅是动辄百万美元的赎买费,还有漫长无果的仲裁所消耗的宝贵时间。
不过有趣的是,瞻前顾后的马云仍然十分细心地将alimama.com、alibaby.com域名注册下来。“阿里爸爸、阿里妈妈、阿里贝贝本来就应该是一家。”马云想得很远。但是,千万不要认为他很有计划,恰恰相反,“如果你去计划,你肯定要失败”。他在哈佛大学用英文表述的这句话,让哈佛学者看到又一个可供研究的案例。
当年那个抢注阿里巴巴的加拿大人可能庆幸发了一笔横财,可他不会想到,5年之后的阿里巴巴已经价值连城了。
2.第四种互联网模式
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马云的所作所为正如他的老乡鲁迅说的那样,硬是在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
世界上的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都各有各的蜕变历程,而那些成功跻身于世界一流的公司的起点却几乎是一致的:一是能否抓住历史性机会;二是能否建立傲立于世界的商业体系。
马云的成功符合这个理论。第二次北漂结束后,马云和他的团队回到了杭州。一切又都从零开始了,这次他们要做一件大事,但很多人心里没底。马云不是这样,他坚信他们有机会干一番大事业。
1999年2月,新加坡政府组织了一个“亚洲电子商务大会”,由于马云在中国外经贸部做网站,使他在互联网界小有名气,所以才有幸受到了大会的邀请。
之所以说有幸,是因为尽管大会美其名曰亚洲大会,但受邀的与会人员中,真正的黄皮肤黑头发的亚洲人却寥寥无几。走进会场,放眼望去,尽是金发碧眼高鼻子的欧美人。据说当时参加大会的欧美人竟占到了80%。当然我们不能用来了多少老外来判断这场会议规格有多高,但是至少可以证明一点:那时的亚洲电子商务几乎还没有开始起步,不然也不会不惜重金请一批不了解亚洲国情的老外在台上高谈阔论。
老外们所谈的自然是欧美式的电子商务,他们讲eBay,讲亚马逊,而在台下认真聆听的马云不禁暗暗思考。
当轮到自己发言的时候,马云没有片刻犹豫,他用流利的英语说道:“亚洲电子商务步入了一个误区。亚洲是亚洲,美国是美国,现在的电子商务全是美国模式,亚洲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模式。”
这已不知是马云第几次语不惊人死不休了,但10岁开始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的马云,有很多“狂言”其实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经常会一个人想很久,我绝不是一个冲动的人。”
但是这一次,就是马云也几乎对自己的发言感到了震惊,但是这种震惊的背后依然是胸有成竹。因为马云思考的结论是:“小企业通过互联网组成独立的世界,这才是互联网真正的革命性所在。”
其后,马云和杨致远有过一次谈话。马云虽然拒绝出任雅虎中国的总经理,但他和杨致远一直保持着朋友关系。
马云问杨致远:“雅虎到底想做什么?”杨致远说:“雅虎想做一切。”马云说:“从理论上讲,你什么都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互联网的走势越来越纵向化,往横向发展比较难。”但杨致远不这样看。
回来后马云反复思索:他要做横向,我就做纵向。互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我就做商业,做贸易,做商人的网站,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是真正的趋势。
当时的中国互联网一片喧嚣和躁动,人们争相拷贝雅虎、亚马逊(Amazon)、eBay……拷贝网上门户、网上书市、网上扪卖;甚至网上生存、电子商务也被炒得火热。但此时的马云却有一份独有的清醒,在他看来,电子商务对于中国是3年以后的事,因为银行没准备好,配送没准备好。马云感到,美国的三种模式都不适合中国。
马云认为商人最关心的焦点:买与卖,让商人把求购及要销售的商品信息免费“贴”在阿里巴巴的网站上。就是这么简单的模式,和我们今天看到的BBS几乎没有区别。在当时没有人注意到这种“简陋”的模式,也不认为它能成什么大气候。然而,这就是后来被国内外媒体、硅谷和国外风险投资家誉为与雅虎、亚马逊、eBay比肩的互联网第四种模式——B2B模式。
这种创新性的开拓告诉我们:创办公司不仅不能盲目模仿大公司的做事方法,更切忌抄袭其商业模式。那些知名企业在成名之前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吗?他们是怎么积聚自己的能量,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简单模仿他们,结果可能会南辕北辙。一个伟大的公司不是靠简单模仿取得成功。创业者要永远记住,全国的眼光也要当地制胜,一镇的眼光是小店制胜,只有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往前走才会有这个机会。人的眼光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一点一点爬上去的,就像爬山一样,越往上走,风景越好。
很多新创业的公司总是喜欢犯眼高手低的毛病,自己明明是只兔子,却号称可以像大象一样活着。轻视在面前慢慢踱步的狼,最后只会被狼吃掉。创业,就意味着你要有创业的做事方式。
在商业做法上盲目模仿大公司,这是不少创业者都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不少出身大公司的人,会在自己创业的时候,不自觉地按照大公司的做法建立一些规范制度。必要的规范当然有益,但大公司为了稳妥,一般都比较慢。大公司为这个“慢”付得起代价,而这对小公司而言则是一个灾难。
生意上的失败一定是自己造成的,要不就是脑子发热;要不就是脑子不热,太冷了。
3.赚多数人的钱
赚富人钱,是犹太人的生意经。马云却反其道而行之,阿里巴巴弃“鲸鱼”而抓“虾米”,走出了一条为中小企业谋发展的路。
商业其实就是对人类基本需求的回应。犹太人笃信“二八定律”,他们只满足少数有钱人的需求,赚少数人的钱;马云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从“弱势群体”下手,赚没钱人的钱,这很大胆。
由于受制于规模、资金、技术的影响,中小企业始终处在“弱势群体”的地位,这种情形在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的亚洲尤为明显。许多中小企业,面对国际和国内市场,自身无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市场推广。许多小出口商由于渠道不畅而被大贸易公司所控制,面I艋着难以打开市场的难题。
在中国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巨大的创业热情,全国兴起了下海热潮,一时间中小企业云集。但是,由于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期,中小企业还无法享受大企业所享受的“国民待遇”,制度上的约束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这是个困境,也是个机会,马云一直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
马云天生就是个另类的人,是个不走寻常路的人。他想:既然美国甚至全世界的电子商务都为大企业服务,都想“傍”上那些“鲸鱼”,那么我就不去“红海”跟他们争,开辟自己的“蓝海”,专捕“虾米”。
他认为:
借助互联网能够且应该肩负起帮助中国企业出口的使命,用互联网为他们服务,他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只要通过互联网,这些小供应商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客户;只要通过互联网,这些小公司就可以把它们的产品带到欧洲、美国,带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于是,马云决定“做众多中小企业的解救者”,“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本就是马云对阿里巴巴的梦想。
亚洲是最大的出口基地,帮助中国企业出口,帮助全国中小企业出口是阿里巴巴的方向,阿里巴巴必须围绕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展开工作。无论是在“中国黄页”还是在外经贸部做客户宣传,会见一个国有企业的领导要谈13次才能说服他,而在浙江一带去3趟就可以了。这让他相信:做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更有希望、更简单。国外的B2B都是以大企业为主,马云却坚持以中小企业为主。“鲸鱼”有油水,资金、人力、技术都很充足,像comtnerce One、Ariba这样的欧美公司来到中国,他们的目标是找鲸鱼。可是中国没有多少鲸鱼,即便为数不多的那么几条,有些还是不健康的,存在着贸易流程不同、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所以说,马云的坚持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和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
因为大企业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有巨额广告费。所以,小企业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而马云就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全球市场。
今天,各大公司关心的是资金流,因为每个人做生意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挣钱。对美国的企业来说,他们现在应该在资金流方面进行突破,因为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很通畅。不过他们现在最头疼的是,怎样从大量信息里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信息。
而对中国的广大企业来说,缺乏市场信息还是很大的难题。
互联网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今天中国的企业家需要信息,阿里巴巴的价值是可以让全世界的商人直接联系。如今阿里巴巴的会员中,除了中国、美国和欧洲以外,还有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的2万多名会员,他们的活跃程度令人惊叹。
中小企业特别适合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讲资金、讲规模,而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时代不是讲规模而是讲灵活,以量取胜,被称之为“蚂蚁大军”。阿里巴巴每年的续签率达到75%,要知道中小企业的死亡率已达到15%,他们续签首先说明他们已经存活下来了。
马云弃“鲸鱼”而抓“虾米”,放弃了15%的大企业,只做85%的中小企业的生意。
4.免费餐,这个可以有
人人都喜欢免费,这是个值得利用的机会。马云看到了,他把大量的钱投入淘宝,却同时下了一道3年不准赢利的死命令。
这一招真毒啊,用今天的免费,换取明天的滚滚财源,为什么不呢?
商业本就是以赢利为目的,从传统的商业活动来看,只有公共产品,才会免费提供给大众,商品不适合免费。
互联网行业的出现打破了一切,商品不但可以免费,而且可以从免费中赚钱,关键是找到新的互联网赢利模式。
于是今天,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免费午餐:博客是免费的,电子邮箱是免费的,通信工具是免费的,网络游戏也是免费的。在免费中“生财”是新型赢利模式下的优势,也是一种商业智慧。
但是,从开始“触网”的第一天起,马云就是把互联网当成一件生意来做的。他有句名言:不赚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这倒有些让人听不懂了,你怎么一会儿说向用户收费“没技术含量”,一会儿又说不赚钱就不道德,这到底如何理解?
还是应该从马云进军C2C,建立淘宝网说起。2003年,淘宝网成立时,马云刚从孙正义手中融到8500万美金。也许是人有了钱就变得财大气粗,马云毫不犹豫:拿出1亿元给淘宝。
不过,生不逢时,淘宝一出生就遇到了强大的eBay。本来这1亿元的运营资金是准备拿去打广告的,无奈人家eBay把后路给堵住了。于是,马云只能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跟eBay玩围剿与反围剿的游戏。
可是,如果没有大象的围剿,或者说大象已经被击败之后(事实也是如此),马云为何还按兵不动?整个中国的C2C市场淘宝已经是老大了(根据业内知名咨询机构易观国际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1月7日,在中国C2C市场上,淘宝占据了57.10%的市场份额,而eBay易趣的这一数字仅为34.19%,淘宝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怎么还不收费呢?
马云是有他的打算的。人都有依赖的天性,一旦免费的午餐享受得太多了,突然间就被叫停,单单从心理上来讲,就是很“不爽”的事。马云深刻理解中国网络用户的习惯和心理,所以“时辰未到”,他是不会去做这个冤大头的。抓住用户的心理就等于掌握了成功的机会。
第一个冤大头,就是腾讯。几年前,马化腾思量着自己已经是老大了,以为时机成熟了,便推出了付费注册QQ号,结果招致群众的“愤怒抗议”。更要命的是,那次收费行动给另一个免费聊天工具——UC,提供了一个扩大市场份额的“绝佳机会”。最后,QQ的收费计划也只得以放弃而黯然收场。所以,腾讯的“试水”也给马云自己提了个醒:别为了点“芝麻”而丢了“西瓜”。
但是,关键的问题是:
“西瓜”在哪里呢?它何时才能熟透呢?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个问题,还是先上升到经营理念的高度吧。在经营理念上,马云永远坚信一条:他要为客户创造价值,只有创造了价值,客户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他埋单。
淘宝网目前在中国C2c市场占有绝对领先的份额,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马云看来,很多人在淘宝上购物、开店也好,在闲暇时间卖一些自己制作的小玩意儿也好,转让闲置的衣物也好,摆脱不了一个本质的问题——他们还属于一种“体验”行为。
体验,说得俗一点,就是“玩票”的性质。比如,一个小姑娘,因为某一天心血来潮,做了个精美的小玩意儿,很可爱,她就试着拿到网上拍卖,结果运气很好,真的被人家看中了,就卖出去了,于是这女孩欣喜若狂。也许,她做的那个洋娃娃,只卖了20元。淘宝上肯定有一大批这类用户,尤其是以年轻女孩为先锋的时尚一族,她们可能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好几个月就成交了这一次,也许过一阵子就不把它当回事了。
这个时候,如果淘宝一直保持免费还好,那些有天生购物狂倾向的人(尤其是女性),一有空的时候就可以到网上“淘我喜欢”一下,去淘宝上逛一圈,搜一搜。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是收费的,“网购”、“网拍”一族们很有可能就这么白白地流失了:见你的鬼吧,我们到沃尔玛逛去!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关键是看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等待什么?等待网上开店不再是玩票,不再是体验,成了一种职业,一种事业,一种必须的时候。
1999年马云创办阿里巴巴到2002年开始“赢利一元钱”,马云等了3年(也许马云喜欢以3年作为某种周期)。2003年淘宝一成立,他就决定:3年内不准赢利!随后,在2004年,阿里巴巴又对淘宝追加了3.5亿元投资。到了2005年10月21日,马云可能是觉得一个“3年”还不够过瘾,一口气又给了淘宝10亿元,而且一鼓作气:继续免费3年!后来,我们终于弄明白马云在等待什么了:让淘宝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
马云打了个比方:如果一个两钻(淘宝网上的卖家等级单位)的卖家,一个月通过淘宝上的店铺就可以赢利3000元,他会在意给淘宝10元钱吗?
进一步说,如果淘宝网上有100万个店铺的利润达到3000元的时候,每个店铺就算只收10元,那也是可观的1000万元哪!而且,如果真到了那个阶段,中国会有更多的人把淘宝当做一个几乎是零风险的创业基地,选择开网店这种新兴的创业之路,这又会对全社会的就业带来多大的推动哪!
即便不把马云的社会责任意识上升到那么高的位置,就单单从商业运营的角度说,马云这个野心也足够大了。换句话说,只有在淘宝网的绝大多数会员真正赚到钱的时候,才是淘宝网大规模赢利的时候。用户好,就是大家好;大家好,自己才会更好。
当然,这需要等待,没人能给出具体进度表,但是,既然他在最寒冷的2001年都能“活着过冬”,在今天阿里巴巴还有两头“奶牛”(中国供应商和诚信通)供应人民币的前提下,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总有一天,马云又会“以100万个会员的名义”开动那台等了一个又一个“3年”的印钞机,印出阿里王国的第3头“奶牛”!
天下没有不要钱的午餐,却有不要钱的智慧。给别人一些好处,就等于为自己的成功多加一个砝码,精明的商人能把账算清楚。
5.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
东方文化有其优秀的一面,也有其糟粕的地方,西方文化也是这样。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互补,说着流利英语的马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并把它运用到日常的管理中。
马云一直强调阿里巴巴的精髓是用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
马云认为:一个缺乏文化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网站也将是一个缺少灵气、无法聚集人气的网站。
马云非常重视西方公司的运作手段。因此,马云要求公司的管理、资本的运用、全球的操作均采用西方的方式,并用严格的制度保证事业以高效严谨的模式运行。马云的几句名言,既能体现出他绝妙的思维,也对大家进一步理解他的创业精神有所帮助。
马云讲过,任何网络公司要想成功的几个因素:几平方米的空间,一个脑袋,这个成本只是美国人的1/10。另外,你看美国人的股票一直冲得那么高,但是看看整个亚洲一只好的INTER-NET股票也没有。亚洲这么大一片市场居然一个都没有!所以马云坚信:下一个浪潮一定是我们这一批人冲出来的。人家说IN-TERNET是泡沫经济;马云说它是一杯啤酒,一半是泡沫,下面的东西总是有的。一旦泡沫都没了,啤酒也没味道了。现在好的时候就是有泡沫的时候,投资的人、玩儿的人喝得越醉越好。没有泡沫就没有意思了。别人能看出貌似繁荣的东西,可能不过是泡沫,已是不错的眼力。而马云能透过泡沫看到下面的啤酒,更需要独特的视角。
马云认为互联网是宝库,但是前提是你要找到:PASSWORD(密码)。对商人来说最难的是找不到PASSWORD,马云告诉他呼一下阿里巴巴,你就能找到自己要找的东西。互联网上的财富够多,但你怎么去挖呢?对商人来说更难,马云搭建阿里巴巴这个网络平台的目的就是来帮他们挖掘财富。
马云认为:竞争对手能够拷贝一个网站的模式,但是无法拷贝这个网站的文化,无法拷贝他们的团队。马云相信,凭借他们富有创业精神的团队,即使所有的机器在瞬间毁于一旦,他们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建。
马云在总结中国IT业的得失后认为:一艘良好的船,一支素质良好的船员队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做了一艘很好的船,又有一支很好的船员队伍。等我们浮出水面的时候,大风大浪都会来的,如果船不好,就有可能沉下去。如果船员素质不好,大风浪来时,大副找不到二副,二副找不到三副,整个团队就要乱套的。所以,阿里巴巴强调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团队。一个好的产品,一定需要一支良好的团队。在阿里巴巴团队之中,没有人因为自己的股权多少发生过任何的口角。
最初创业的18个人,现在全部都在公司担任着不同的职务,而且每个人都很普通。马云说,如果我要杀人,我先从这18个人中杀起。公司成立的第一天马云就说,如果我要开除员工,创业者要先被我开除。
现在他们的管理队伍不断地有海外力量加入。阿里巴巴牢牢把握当初的约定,要想当director(主管)职位以上的人,必须是在海外受过3年到5年教育,或工作过5年到10年的。这是个死命令,一起创业的18个人,可以当连长、排长。团长、师长以上的人,马云统统从外面请。一支军队光有团长、师长也不行,得有一大批敢冲敢杀的连长、排长。就是要贯彻马云原来说的: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全世界的大市场。
中国人的智慧够,但运作能力不行,家族气、本本主义、小心眼,这些东西都不行。西方很多东西用系统来保证,而我们中国是用人来保证。所以公司在选人的时候要用系统来保证公司健康。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学习别人的优点,为己所用,这就是强者会更强的原因之一。
6.专注:对机会说“不”
实力壮大后的马云,仍然处在忧患之中。居安当思危,一个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品质不是能不能发现机会,而是能不能化解风险。
纵观近代经济史,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一开始就大力推行多元化、多方位投资的企业,往往不会有太大的作为,而专注于一个领域的企业,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专注的力量。
20世纪80年代,全球着名职业经理人韦尔奇一上台,就宣布一项政策:如果通用不能在某个领域做到数一数二,我们将毫不犹豫地卖掉或者退出这个领域。
马云的观点和韦尔奇类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出了耶段有名的只抓一个兔子的名言:
看见10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只兔子,一会儿抓那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马云知道这个道理。在各种机会之中保持平静之心是很重要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自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不要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扩张。
2000年1月的时候,马云和蔡崇信跟风险投资商孙正义进行了三次谈判后,终于谈妥了价钱——3500万美元。
可是在最后签约之前,马云突然“变卦”了,并且“变卦”的原因,不是因为钱少了,而是因为钱太多了。几乎所有人都想不通,还有嫌钱多的吗?但马云自己明白:我们只需要足够的钱,太多的钱会坏事。
2003年,阿里巴巴的股东孙正义召集了所有他投资的公司的经营者们开会,每个人有5分钟时间陈述自己公司的现状。马云是最后一个陈述者。他陈述结束后,孙正义作出了这样评价:“马云,你是唯一一个3年前对我说什么,现在还是对我说什么的人。”
孙正义所指的,也就是马云1999年构思阿里巴巴的时候所确立的目标。当时,马云判断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是迟早的事,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到国外开展业务指日可待。所以,阿里巴巴创立的第一个构思就是:通过互联网帮助中国企业出口,帮助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到底要帮助哪些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呢?马云当时也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他认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所以,阿里巴巴应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企业。这是马云最早的构思。马云是经历风雨的人,在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显示了一个做大事的男人的智慧。
马云曾放弃了多次上市的机会,不是他不愿意上市,而是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机会。马云认为与丁磊和陈天桥这前两拨上市者相比,他并没有错过什么,后上市反而更省力。
2001年,互联网行业进入了寒冬期,体现在股市上,就是纳斯达克指数狂跌:2000年3月的时候,纳斯达克指数突破了5000点,而到2001年3月份的时候,它就是2000点了,跌了60%,在大家盼望反弹的时候,又跌到了1400点。
微软股价跌了一半,思科公司仅为最高时的1/6。中国的新浪市值最高时曾达50美元,但半年后就跌到1美元。
马云的后上市,避开了这次股市的冲击,有幸运的因素,更是对机会说“不”的结果。
专注做事,事半而功倍;谨慎选择、少走弯路,成功的价值也因此更为突出。机会可遇不可求,而可遇的机会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