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人就有钱
钱是人赚的,因此,人才关系着一个企业能否持续盈利。只要找到能赚钱的人,赚钱的事情,就用不着操心了。
马云能识人,也会用人。每当公司处在困境的时候,总会有人站出来解决问题。这不能不说是马云的成功。阿里巴巴的初期很缺钱,但这问题并没有困扰太久,两笔风险资金解决了这个问题。说起第一笔“天使基金”,其实就是源于一次人才的聘用,那就是阿里巴巴现任CFO——蔡崇信。
也就是在蔡崇信进入阿里巴巴时,阿里巴巴在资金上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了,连给员工发工资都需要借钱,其窘境可想而知,因此,即使马云把钱看得比鸿毛还轻,但员工吃饭穿衣的问题首先应该解决,必须要靠融资来解燃眉之急。
奉命于危难之间,方显英雄本色。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后,很快成为马云的“大管家”,一直为阿里巴巴寻找风险投资而来回奔波、虽然1999年正是.com最热的时期,寻找风险投资解决燃眉之急并不算是一件难事,但马云和蔡崇信有自己的看法,钱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有钱并不一定是好事,拿人家手短,所以必须寻找合适的投资商并进行讨价还价。因此,他们一度拒绝过38家风险投资商。
人脉的作用,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会比较明显。1999年8月的一天,蔡崇信在香港和一家投资商接触,恰好在一间酒店的走廊里碰到了一位老朋友——高盛公司香港区投资经理林小姐。
说来也算是一种缘分,林小姐和蔡崇信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学生时代。在一次从美国回台湾的飞机上,他们俩第一次见面,由于谈话投机并且专业相近,他们互留了联系方式。后来,因为二人同在投资银行工作,也算是投资界的同行,所以一直保持着往来,关系也非常要好。
当时高盛看中新兴的互联网行业,已经开始有相当大的投资。
凭借着蔡和林的关系,林很爽快地答应派人实地考察阿里巴巴。
高盛可不是一般的主,它集中了世界一流的金融人才,眼光锐利,作风老道,以至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不少经济学家怀疑危机的背后有高盛的影子,因为资本家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只要有足够的利润,他们就敢冒足够的险。
眼光独到的高盛很快就从阿里巴巴身上看到了未来,当然可以合作,只要条件合适,谁会放着机会不抓呢。于是他们很快给阿里巴巴发了一份传真,当时,马云和蔡崇信在深圳,也是在找投资,而且已经谈得差不多了。但就在那天谈完回酒店的时候,高盛的传真到了。
店大欺客,客大欺店。作为世界着名投资商的高盛在与人合作的时候总是显得霸气十足,要么合作,要么不合作,谈判的余地并不大。所以在这份传真件中高盛开出了一些投资阿里巴巴的具体条件,相比马云和蔡崇信当时正在接触的那家投资公司,高盛的要求的确要苛刻许多。但是,攀上高枝,至少可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正是出于对高盛的国际背景和在投资界的地位,马云最终还是决定接受高盛的投资条件,同意合作。
1999年10月,在高盛的出面下,包括富达投资、InvestAB和新加坡的政府科技发展基金在内的一批投资机构,联合向阿里巴巴注入了首期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这就是阿里巴巴发展史上的第一笔“天使基金”。
如果没有蔡崇信,马云也会融到足够的资金,但恐怕不会是高盛的,而是一家普通的风险投资商。那样的话,马云当然也很有可能会历经坎坷,达到顶峰。但其困难可能要大得多,因此蔡崇信带来的不只是“天使基金”,还有西方的管理经验和知识,这对马云的帮助很大。
更重要的是,能够放弃几十万美元的年薪加盟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阿里巴巴,恐怕很少有人能做到。换句话说是马云的魅力吸引了人才,人才也成全了马云,从那时起,有人就有钱的思想就在马云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人,是成就事业的最关键因素。无论多雄厚实力的企业,缺少了中流砥柱式的人才都不会有好的发展。
2.别把金钱当回事
一个企业如果把钱看成信仰,这个企业永远是做不大的。做大事求实就是做人,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谁会对一个一张嘴就充满铜臭的人产生好感呢。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越在意什么,反而越得不到什么。
韦尔奇在他的着作《赢》中宣称:“缺乏坦诚是商业生活中最卑劣的秘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活着是硬道理。一个企业如果在资金上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肯定有相当多曾经胸怀大志的企业家会“人穷志短”,甚至“有奶就是娘”。这很容易理解,在困境的时候,如果有投资者主动送钱来,当然求之不得。
但马云是个坦诚的人,他坚持自己的商业原则绝不动摇。
1999年还处于起步期的阿里巴巴,资金来源是创业团队成员用“闲钱”凑来的50万元人民币,这点钱应付不了多久,阿里巴巴的资金就山穷水尽了。
幸好那个时候互联网狂热,吸引风险投资并不难,在马云湖畔花园的家中办公的阿里巴巴员工,会经常接到投资者打来的电话,询问是否有机会合作的事宜。
就像上节讲到的那样,马云对于风险投资比较“挑食”,甚至一口气拒绝了38家风险投资商。
记得当时第一个来找马云合作的是一个民营企业的老板,浙江人,和马云是老乡。明白人不说糊涂话,生意人谈话都是言简意赅,那老板一张口就是:“马云,我给你100万元,你给我每年10%的利润就行,也就是说明年这个时候你给我110万元,怎么样?”马云回答得更坦诚:“您真是比银行还黑!”
你肯定想不通,因为大部分人都想不通,包括马云手下,他们很疑惑老板的作为:一个连员工的工资几乎都发不出的CEO,为什么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呢?
但马云心里比较明白,他一句话就点透了原因:“除了钱,他们不能为阿里巴巴多带来其他任何东西。”
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钱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很多企业一夜倒闭,往往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钱太多了,盲目扩张,最终力不能及。严格意义上说,马云真正开始接触国际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是从被他“招安”的CFO蔡崇信加盟之后开始的。蔡崇信当初本来是代表风险投资公司来跟马云谈判,结果谈着谈着把自已给谈进去了,这件事一直传为阿里巴巴历史上的美谈。
蔡崇信为阿里巴巴带来的不只是先进的管理思想,更重要的是,在阿里巴巴资金紧张的时刻,他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和名望为阿里巴巴拉来了风险投资。
在香港有一家汇亚基金的投资公司,最早来到了阿里巴巴进行考察。这个老牌的风险投资集团几乎把阿里巴巴湖畔花园里的地毯一寸一寸地检查一遍,尤其是包括马云个人的历史、马云目前在互联网行业的地位与名望、阿里巴巴员工素质等,其仔细程度可见一斑。
考察完之后,汇亚基金还算满意,但必须说服董事会才行。
于是,他们要求马云亲自出马,到香港给汇亚的董事会去做一次游说,“马云,如果你说服不了我们董事会的话,你的投资是没有希望的”。
在会议上,马云慷慨激昂地讲起了阿里巴巴的现在和未来,汇亚基金的董事们在底下静静地听着,不时做笔录。大约30分钟后,汇亚基金的董事长走了过来,笑着说:“马云,不错,我给你500万美金。”
虽然阿里巴巴的资金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但由于公司规模小,它们真正所需的资金是300万美金。马云这个人没钱惯了,“一下子听到500万美金,心里面倒蛮慌的”。出钱的说话当然硬气,但马云不是对钱太看重的人,他需要的并不只是钱,所以双方没谈好,阿里巴巴说了“No”。
马云这个人就是这样,不把金钱当回事,你不要以为出了钱就想影响他,他必须独立自主。
与汇亚没谈拢不要紧,反正投资商多得很,第二天,马云就飞到了硅谷,继续寻找风险投资,很多基金经理都表示愿意投资阿里巴巴,但马云却一直板着脸说“No”。后来,在说起这段光荣经历时,马云得意扬扬地说:“这是我们融资史上最牛气的,一个礼拜,一直在跟基金经理们说‘No’!”
做生意有时和人与人的相处是一个道理,越是对别人低声下气,别人越看不起你,在自己确有实力的时候,该硬气一些就要硬气一些。
金牌股东才有王牌企业
背靠大树好乘凉,做企业也是这样,马云“傍”上了孙正义之后,钱的问题就解决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抓住机会,好好发展。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马云可以不看重金钱,但不能没有钱。因为充足的资金不仅可以保证企业的良好运转,更是冲锋陷阵抓住机遇的有力武器。资金是必备的事业基础。
今天,阿里巴巴的背后站着一群金牌股东,要说是对马云影响最大的,非孙正义莫属。让我们先看一下两人的相识,那是1999年10月的一天,孙正义通过马云的一个叫古塔的印度朋友发出了对马云的邀请,比较奇怪的是孙正义却玩起了神秘,他不让古塔事先透露自己的姓名,而是说有一个外国人想见他。
马云没太注意这事,见面就见面嘛,反正应该没亏吃。到了2000年冬天的时候,马云带着一团迷雾到了北京,到了北京之后答案才出现,原来神秘人物正是大名鼎鼎的孙正义。
孙正义的名头很响,马云当然知道,他想:“见见这个日本小个子也无妨,说不定还能从他身上发现点什么。”
那是一次孙正义召集的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商的见面会,与会的企业都是有希望得到风险投资的企业。当然,前提是必须在这次会议上打动投资者。会议是在富华大厦举行的,一头雾水的马云进去之后,才发现会议室里“坐了满屋子的人”,包括摩根士丹利的人,个个西装革履,挎个公文包,只有马云穿个普通的夹克衫,像是个普通的蓝领工人。
按照正常程序,每个与会的企业家都要发表一番激昂的演讲,主要是关于他们那些宏大的商业计划方面的,以说服那些风险投资商们。马云对此毫无准备,他当然并不怯场,多年的江湖生涯让他具备了张口就来的本事,当时孙正义只对马云说了句“讲讲你的阿里巴巴吧”,马云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大致是讲了公司的目标等方面的东西。本来准备讲一个小时,可是刚刚开始6分钟,孙正义就从那一头走到马云旁边……
孙正义说:“停下来,你要多少钱?”
马云说:“我不要钱。”
孙正义说:“你不要钱你来找我干什么?”
马云说:“又不是我要找你,是人家叫我来见你的。”
这场面有点“戏剧化”,见了孙正义不想要点钱的企业家没几个,孙正义也被眼前的这个小个子搞得有点迷糊。
着名的软银公司,每年要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资申请,但它只对其中的70家公司投资。孙正义是这家公司的总裁,他本人每年只对其中一家亲自谈判。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作出了投资决定,不仅对于马云是绝无仅有,就是连孙正义也是破天荒第一次。
同样受东方文化熏陶的孙正义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看中的并不是对方有多少钱、多少人手,而是看企业领导者的“气质”。在那次经典的6分钟之后,孙正义见到马云的时候,经常说:“马云,保持你独特的领导气质,这是我为你投资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的,有金牌股东才有王牌企业,而在这之前,先要有足以说服和吸引金牌股东的企业经营者。
靠魅力和实力吸引股东
商业中,企业家的魅力和实力甚至决定着企业的成败。有魅力则有人缘,遇到困难,别人才愿意出手相助。而有实力做后盾,人则更有魅力。马云是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更是个有实力的人。
有魅力才会有人缘,但是有人缘不是要当老好人,而是要有风度,有原则,有目标。当然,有魅力的人必须有实力做后盾才行,很难想象一个没实力的人会有多大魅力。1999年12月,一个寒冷的日子,马云和蔡崇信飞到东京,与孙正义重开谈判。
孙正义是个精明直爽的日本商人,一度登上日本首富宝座的他谈吐一向言简意赅,见到马云之后,没有嘘寒问暖,劈头一句话:“我们要投资,我们要占30%的股份。”
对手直接,马云当然也不拐弯抹角,并且马云最烦的就是拐弯抹角,他当即提出了自己的三个条件:一是希望孙正义本人亲自做这个项目;二是希望用软银自己的资金;三是价格问题,对于这三个问题,孙正义的回复是:“我从来不做任何公司的董事,我就做你的顾问吧;我也可以将我自己的基金给你;至于价格我们现在就开始商量。”既然大家都有诚意,剩下的事情就容易多了,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双方达成了一致,软银投资阿里巴巴3000万美元。
本以为事情就这么定了,可是马云却翻来覆去地思考这个问题,他总感觉不对劲,哪里不对劲呢,一时也说不清楚,回到国内后,马云决定推翻这个协议。
“难道你认为还有什么不妥吗?”孙正义的助手不解地问。
马云说:“钱太多了,我们不能要那么多,我们只需要足够的钱,2000万美元,太多的钱是坏事。”孙正义的助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多少年了头一遭遇到这么稀奇古怪的事,谁会嫌孙正义投钱太多?
为了表示诚意或者是歉意,马云给孙正义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他说:“希望与孙正义先生手牵手共同闯荡互联网。如果没有缘分合作,那么还会是很好的朋友。”5分钟后,马云就接到了孙正义的回复:“谢谢您给了我一个商业机会。我们一定会使阿里巴巴名扬世界,变成像雅虎一样的网站。”
正是马云身上的那种独特的个人魅力迷倒了孙正义,所以最后孙正义同意马云的意见,软银投资阿里巴巴2000万美元,阿里巴巴管理团队仍然绝对控股。关于这次风险投资的谈判结果,蔡崇信说:“这是他(孙正义)投资经历中让步最多的一次。”
后来,还是有人经常问起马云,为什么到手的钱不要?深思熟虑后的马云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是的,我在赌博,但我只赌自己有把握的事。尽管我以前控制的团队不超过60人,掌握的钱最多只有2000万美元,但2000万美元我管得了,过多的钱就失去了价值,对企业是不利的,所以我不得不反悔。
后来马云在谈到与孙正义的合作时说:
我很荣幸有缘与孙正义先生握手。若是没有这次握手,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的事业不会像今天这样顺利展开,尤其是在我收购雅虎中国的行动中。从投资阿里巴巴至今,孙正义一直十分信任我,几乎完全没有干预过企业的相关事务。
他和我的理念一样,就是要赢在未来,对阿里巴巴作长期的战略考虑。我常在电话中和他开玩笑,阿里巴巴如果缺钱,我第一个电话肯定打给你。他说,你当然应该打给我啊。
没想到这样的玩笑却在现实中得到了解释。在我收购雅虎中国的过程中,他主动让出了3.5亿美元的股份。有媒体评价孙正义的行为只是为了套现,但是很明显的是,他投资的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目前都处在飞速发展时期,如果继续投入资金,或者继续持有原来的股份,将可以在今后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当时3.5亿美元的套现,对他而言,根本算不了什么。
这种感觉,只有我和他才能理解。雅虎、阿里巴巴、孙正义,都将钱押在了未来和信念上面。他对我说:“Jack,就是因为要跟你做一辈子的朋友,我才愿意退出。”这句话,在我眼里的价值,远远高出3.5亿美元!
魅力征服了孙正义,两个商界奇才的握手,成就了阿里巴巴美丽的神话。
由此可知,想作出一番事业的人,首先要学会做人。一个有魅力的人收获总是会比失去的多,即使在利益至上的商场也不例外。因此,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家,必定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人。
5.投资者只是我们的“娘舅”
拿人家手短,为了吸引风险投资者,很多企业一开口都是甜言蜜语。但马云例外,他认为投资者再重要,也只是“娘舅”,只有消费者,才是衣食父母。
今天的马云,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界的英雄,成为海内外闻名的企业家,成为无数青年的楷模。他是一个敢想敢干的浙江商人,更是一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企业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能认清企业领导者的立场,协调自己和投资商、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拿人家的手短,马云没感觉到。他认为风险投资商和企业家是一种共荣共生的关系,谁都不该高高在上。在很多企业家为了融资而不得不对风险投资商“低三下四”的时候,马云却特立独行唱出了“反调”,他语出惊人地说出了“投资者只是娘舅,客户才是阿里巴巴的父母”这样的话。
2005年,阿里巴巴已经是享誉世界的企业了,马云更是高调宣布,资本主导的时代已经结束,资本永远应该听从企业操作者。
他说:
6年来,每一次董事会只要有争论,我就只说一句最简单的话,如果你认为应该这么做,那你来做吧。资本家要投资20家甚至更多的公司,而我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之外都在想这一件事,我一定比他更懂公司的具体运作。
近几年,民族企业被外资收购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很多人担心…旦我们的民族企业被外资全面吞并,整个中国经济将沦落为外国企业的打工仔,那我们又将重新回到“被殖民的时代”。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马云信誓旦旦地保证,阿里巴巴不能被收购,不能被控制。2007年,马云在回答“如何处理公司控制权”的问题时再一次强调:
投资者可以炒我们,我们当然也可以换投资者,这个世界上投资者多得很。关于这个问题,我希望给中国所有的创业者一个声音,投资者是跟着优秀的企业家走的,企业家不能跟着投资者走。所以,即使我只有百分之几的股权,甚至我只有一股或者是两股,我觉得这个公司我还是可以影响的。
要与阿里巴巴合作,投资者必须接受这样的观点,把利益视为一切的投资者们也逐渐能接受这样的观点。马云曾经几次告诉媒体,他和“娘舅”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阿里巴巴的股东大会也是越开越短。
在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雅虎以10亿美元入驻阿里巴巴,占有阿里巴巴40%的股份以后,阿里巴巴依然没有被控股。这是因为阿里巴巴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创立了一套新的模式。马云说:
事实上收购雅虎是我们自己提出整个模式,我们收购了雅虎,雅虎又在我们的总部占40%的股份、35%的投票权。这个想法是我们自己独创的,华尔街没有这样的模式,全世界也没有听说可以这样收购的。为什么这么做呢?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必须有搜索引擎这样的工具,我们考察了大批搜索引擎后发现只有雅虎合适。一般合作伙伴要选择犯过错误又很聪明的人,所以我们选择就和雅虎谈。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我们收购雅虎中国,而雅虎在阿里巴巴总部必须拥有一些股份,但是这个股份不能控股阿里巴巴,永远不能控股阿里巴巴,也不能操纵阿里巴巴。因为从我们这个公司成立的第一天起,我们的使命是使阿里巴巴成为在中国诞生并由中国人创办的全世界公司。因为这个使命,我们股份控制的结构必须改变,不能让任何人控制,所以我们第一天起就控制这样的事情。所以大家猜测是孙正义控股还是杨致远控股,我很负责地告诉大家:我不会让任何人控制这家公司。这家公司是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下创办,并在全世界发展的。
所以我们的结构非常巧妙。做整个收购得雅虎投入的全世看起来不可思议的10亿美元,雅虎的所有资产、所有的品牌和术折价为7亿美元,这是世界上去年最大的收购案。我们没有用顾问公司,因为我们不相信顾问公司,这些公司说的、写的全都对,干起来全是错的。我们也没有请投资银行,我们觉得对的就做下去,做一切对的事情。如果加上投资银行这个事情会变得很复杂,所以我们快速地做了这个决定。
阿里巴巴发展势头很猛,投资者们也得以分得一杯羹,他们对马云和阿里巴巴的表现非常满意。
软银孙正义曾说过,“阿里巴巴是来自中国的最具震撼性的互联网成功的典范之一,其强大有效的营运模式和优秀的管理人才使公司在市场中成为企业与企业间(B2B)贸易的先导。我们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是重要的战略性举措,我深信阿里巴巴将能凭着软银的全球资源和本地市场经验,体现其领导全球企业与企业间电子商务市场的潜质”。
以前在互联网企业疯狂上市的时候,阿里巴巴耐住了寂寞,也躲过了寒冬。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上市的时机越来越成熟了。在2007年阿里巴巴快要上市的时候,马云接受采访时发表了他对员工、客户、股东三者关系的理解:
对股东,我尊重他们,我倾听他们,但我会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做;对员工,我倾听,但我会按照我认为对的去做;对于客户,大部分我是跟着客户去走的。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上市后我还是如此,不会因为股市改变方向。美国,杨致远为主;日本,孙正义为主;中国,我为主。这是大家合作的基础,我们是伙伴关系。8年来,我问过所有的投资者,哪个季度让他们失望过?哪个季度我没说到做到?我们每年做的比说的好。
总之,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在利益面前做到不卑不亢,通过自身不断增长的价值作为说服他人的最有力砝码。
6.一辈子都要勤俭节约
过穷日子的时候,一分钱也显得很重要。后来富裕了,很多人就开始大手大脚,把小钱不当钱了。马云特别反对这种情况,他认为对每一分钱都显示尊重不只是态度问题,更是品质问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哪块土地上长大,身上便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哪块土地的印记。商海里也是如此,中国一向就有晋商、徽商、粤商、浙商的说法,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独到的经营理念和行事作风。不过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勤俭节约。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领导者的个人风格对企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无疑,马云这个土生土长于西子湖畔的浙江人,把浙江商人务实、勤俭的一面几乎毫无保留地移植到了他对阿里巴巴的经营管理上来。在阿里巴巴的发展史上,处处留有马云“勤俭持家”的印记,也有许多值得传颂的故事。
早年时候的勤俭就不说了,说说创业之后马云勤俭的故事。
那是在2000年下半年的时候,全球互联网正处在寒冬时期,由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持续下跌及全球网络泡沫的逐渐破灭,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不仅是“寒冬”,更是“寒冬”里的“腊月”时期。
国内互联网经济一片萧条,阿里巴巴这个“年幼体弱”的“婴儿”也处在以“活着”为目标的危机时期。
并且互联网这个行业自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像是一场没完没了的“烧钱”游戏。所以,即便是寒冬,即便是腊月,为了不被人遗忘,尤其是不被投资者和媒体遗忘,大部分的同行们也还在忍痛烧着口袋中最后那点美金。
阿里巴巴当然也很困难,但即使在这样的时候,马云也没有慌乱,他觉得,“被投资者和媒体遗忘都没事,只要别被客户遗忘就行”。于是,向来不懂财务的马云开始思考一种“货币紧缩”战略。截至2000年下半年“遵义会议”开始时,阿里巴巴还有2000多万的营运资金。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马云向公司宣布了一项新的财务政策——“公关市场零预算”。对于这条政策,简而言之,就是说,阿里巴巴从此要进入一个“勒紧腰带过日子”的非常时期。
然而,经营任何一个行业、企业,如果没有广告宣传、市场公关上的配合,迟早是要被客户“遗忘”甚至抛弃的。而马云最担心的恰恰是被客户遗忘。那么,在“零预算”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做到不被人遗忘呢?
此时,作为CEO的马云,将他身上那种浙江人务实的作风又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决定“每3个月到半年,亲自到江湖上去说一说”。于是,后来就有了“西湖论剑”等一系列由马云一手操办的“江湖”盛会,就有了一整套让人瞠目结舌的“马氏”理论。
大概也是从那个时候,“狂人马云”的形象才开始深入人心。
最重要的是,不用阿里巴巴花多少钱,人们通过这些活动就认识并记住了那个让人过目不忘的小个子,记住了马云描述的要创造“芝麻开门”神话的阿里巴巴。
当然,上面所说的“零预算”政策是在阿里巴巴的危机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有点“战时共产主义”的色彩。我们也可以理解作为“一家之长”的马云,在那个“勒紧腰带过日子”时期的良苦用心。但是,到了“和平年代”,到了今天阿里巴巴已经可以“每天收入100万”的时候,是不是马云和他领导下的阿里人就变得“财大气粗”了呢?很遗憾,答案还是否定的。下面这个“5分钱自觉投币”的政策中,将让我们再次领教浙江商人马云勤俭持家的“大家风范”。
在阿里巴巴办公大厦的2层办公室门口,有一台复印机,这台复印机上放着一个储蓄罐,而复印机背后墙上贴有一张公告——“公司复印机使用详细规定和说明”。白纸黑字上写了份长长的复印机使用规定,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我们只能选取几条规定细则:
(1)个人因私复印每张5分,请自觉投币;
(2)复印公司内部文件要双面使用;
(3)复印数量多于150份的,要外包交由前台处理……
这就是“每天收入100万”的阿里巴巴公司的最真实、最朴实的一面。不仅如此,马云还特别注重培养员工的“艰苦奋斗”意识,他要让员工知道“江山打下来并不容易”,每个人都应有主人翁意识而要对今天的一切倍感珍惜。
前几年,阿里巴巴在宁波招聘员工时,有一个女孩去应聘。
接到面试通知后,女孩很兴奋:终于有机会一睹她“心目中的阿里王子”了!
怀着无限的憧憬和向往,女孩去了。经阿里巴巴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的“指点迷津”,女孩找得晕头转向,最后终于找到当地一个很偏僻,又黑又破居民区单元房的五楼,门牌上有标志-一“阿里巴巴”。
女孩万分惊恐,不相信大名鼎鼎的阿里巴巴“会在这个鬼地方设分公司”。于是,又从楼上跑下楼打电话给她的男朋友,吩咐说:要是半小时后我没打电话给你的话,你就到这来找我,要是找不到我了就打110……
对此现象,CEO马云自有高见:“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并不缺钱,而我们大多数分公司的办公地点,却都是在居民点的单元房里。不要说是福州,就是东京、纽约,我们都有能力租当地最好的办公地点,而我们没有。为什么?我们要让所有的员工知道,你来,就是要把公司做大,把分公司的办公室从小单元房搬到当地最高级的写字楼!”
也许,我们真的无法理解和想象马云这个充满了矛盾色彩的CEO。自己一手拉扯起来的“孩子”——淘宝网,成了客户数年以来的免费午餐,而他的CE0还对外宣布“继续免费”;为了拍几个广告片,动辄就出手3000万元,为了能拿下黄金段广告烧钱8000万元……然而,在自己的公司内部,他又是一个如此“吝啬”乃至“抠门”的老板。
事实上,这正是马云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正是作为CEO的马云最可贵、可爱之处。说到底,“烧钱”也好,省钱也罢,都不是马云自己腰包里掏出来的钱,阿里巴巴也不是他马家自己办的家族企业。省出来的钱,也装不进马云自己的腰包。他的节俭是为了阿里巴巴的未来,这是对他如此“吝啬”的唯一解释。
早在2000年第一次融资时,孙正义提出要帮助阿里巴巴成为第二个雅虎,马云就说过,“阿里巴巴永远坚持一个原则,我们花的是投资人的钱,所以要特别小心。如果今天花的是自己的钱,可以大手大脚。我们每天考虑的是,如何花最少的钱,去做最有效果的事情”。可见,花钱不是目的,在最值得花的地方花钱才是明智之举。
当然,马云也并不孤独,中国还有许多和他一样懂得如何用钱、勤俭务实的企业家。比如春秋航空的董事长王正华,对于这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公司内部流传着“董事长用餐巾纸都要撕成两半用”的佳话,但凭着勤俭务实的作风,他赢得了员工们的尊敬和爱戴。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马云这样,在富裕起来后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尤其是很多国有企业甚至上市公司的高管们,拿着国家和广大中小投资者的钱大肆挥霍,眼睛都不眨一下。这不能不让人感到伤痛,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我们还有那么多的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应该多向马云学习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应该怎样对待金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