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有低头的姿态,能见抬头的风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低调做人,便可峰回路转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而低调做人,往往可以峰回路转。

    曾经有人说过“做人要低姿态,做事要高水平”。做人一定要懂得低调才好,因为只有懂得低调做人,才不会引来别人的嫉妒,才能平安无事,才能生活圆融、快乐。

    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风度,一种胸襟,一种智慧,是做人的最佳姿态。想成就大事的人必要宽容于人,才能被得到别人的赞赏和钦佩,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既固,才有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禁风雨。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做人只有低调一点,方可成功。

    张廷玉是清朝有名的重臣,雍正初晋大学士,后兼任军机大臣。张廷玉虽身居高官,却从不为子女们谋求私利。他秉承其父张英的教诲,要求子女们以“知足为诫”,其代子谦让一事即为突出的例子。

    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在经过乡试、会试之后,于雍正十一年三月参加了殿试。诸大臣阅卷后,将密封的试卷进呈雍正帝亲览定夺。雍正帝在阅至第五本时,立即被那端正的字体所吸引,再看策内论“公忠体国”一条,有“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则同官一体也,内外亦一体也”数语,更使他精神为之一振。雍正帝认为此论言辞恳切,“颇得古大臣之风”,遂将此考生拔置一甲三名,即探花。后来拆开卷子,方知此人即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雍正帝十分欣慰,他说:“大臣子弟能知忠君爱国之心,异日必能为国家抒诚宜力。大学士张廷玉立朝数十年,清忠和厚,始终不渝。张廷玉朝夕在朕左右,勤劳翊赞,时时以尧舜期朕,朕亦以皋、夔期之。张若霭秉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钟,故能若此。”并指出,此事“非独家瑞,亦国之庆也”。为了让张廷玉尽快得到这个喜讯,雍正帝立即派人告知了张廷玉。

    可是张廷玉却不这么认为,他要求面见雍正帝。获准进殿后,他恳切地向雍正帝表示,自己身为朝廷大臣,儿子又登一甲三名,实有不妥。没容张廷玉多讲,雍正帝即说:“朕实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而有意甄拔。”张廷玉听罢,再三恳辞,他说:“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为鼎甲。臣蒙恩现居官府,而犬子张若霭登一甲三名,占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倘蒙皇恩,名列二甲,已为荣幸。”张廷玉是深知一、二甲的这一差别的,但是为了给儿子留个上进的机会,他还是提出了改为二甲的要求。雍正帝以为张廷玉只是一般的谦让,便对他说:“伊家忠尽积德,有此佳子弟,中一鼎甲,亦人所共服,何必逊让?”张廷玉见雍正帝没有接受自己的意见,于是跪在皇帝面前,再次恳求:“皇上至公,以臣子一日之长,蒙拔鼎甲。但臣家已备沐恩荣,臣愿让与天下寒士,求皇上怜臣愚忠。若君恩祖德,估庇臣子,留其福分,以为将来上进之阶,更为美事。”张廷玉“陈奏之时,情词恳至”,雍正帝“不得不勉从其请”,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不久,在张榜的同时,雍正帝为此事特颁谕旨,表彰张廷玉代子谦让的美德,并让普天下之士子共知之。

    可喜的是其子张若霭十分理解父亲的做法,而且不负父亲的厚望,在学业上不断进取,后来在南书房、军机处任职时,尽职尽责,颇有乃父之风。其父能秉低调做人之原则,而其子又不负众望,能行高标之事,实在是皆大欢喜。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而低调做人,往往可以峰回路转。在待人处世中一定要低调,特别是当自己处于不利的位置时,不妨先退让一步,这样做,不但能避其锋芒,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另辟蹊径,让自己重新占据主动。

    一个人刚进入职场新环境,最重要的就是要适应,保持谦虚与低调,同时知道积极与主动。在为人处事中,更是要尽量做到低调做人,保存实力;努力进取,高调行事。如此,才能有效地保证自己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好足,定好位。

    其实,低调做人充分展现的也是一种谦逊的态度,一种面对成绩、成功而非常平和的心态,修炼到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者。

    当然,我们所说的低调不是自卑自贱,是有傲骨而不显傲气,自信而不自是,给自己留有余地。不张扬,成功了会有惊喜,是失败了不会招来冷语。低调一点,也可以少一点压力,活得轻松。学会低调做人,就要不喧闹、不造作、不招人嫉,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也要学会藏拙。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同的高调出击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成功;相反,低调的做法却往往为自己赢得了机会,赢得了成功。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取世间的一切。如果能够在成功面前还能保持这样平和的低调,便能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美色不能引,威武不能屈,获得一片广阔的天地,成就一份完美的事业,取得更大的辉煌和成功。

    扔掉身份,路越走越宽

    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走自己认为该走的路。

    人的身份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富家小姐不愿意和她的保姆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谈话,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会有损他的身份和面子。

    在成功人士看来,面子不值几个钱,能赚大钱才算有面子,这是成功者独特的面子观。在他们的观念中,如果你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份和面子,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就可以了。

    一位硕士到一家星级酒店去求职,酒店当时正在招聘服务员,招聘条件只需高中学历。这位硕士就以高中学历前去应聘,他很容易就被聘用了。

    在大堂服务员的岗位上,硕士很快就脱颖而出。他不仅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表现出良好的素质,还通过平时在工作中的观察和积累,对酒店的管理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意见。管理层开始注意到他,并且有心提拔,不过觉得他的学历太低。这个时候,硕士拿出了他的本科学历证书。于是,疑虑很快被打消,他被提拔为大堂经理。

    担任了经理职务后,他继续努力工作,干得更加出色了。很快,他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就引起了酒店高级管理层的关注。不久,酒店总经理助理的职位出现空缺,硕士被列入了高层考虑的人选之中。此时,他亮出自己的研究生学历,轻易击败了其他竞争者,当上了总经理助理,从此跻身酒店高级管理者的行列。

    “要放下身份,不要被面子所左右。”这是那位硕士的口头禅和座右铭:“放下身份,路会越走越宽。”

    舍弃面子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面子的顾虑。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对于那些宁愿保住面子而不愿努力打拼挣钱的人,才是被大家看轻的。

    如果不放下“身份”,只会让人路越走越窄。不是说有“身份”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我们相信,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份,那么只会让自己无路可走。像博士如果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当业务员,那只有挨饿;如果能放下身份,那么路就越走越宽。

    我们如果想要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就要放下身份,也就是:放下学历、放下家庭背景、放下身份和面子,让自己回归到一个普通人,甚至比普通人更为谦虚。同时,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走自己认为该走的路。

    能放下身份的人,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难得的资本。能放下身份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有更多的机遇,因为他没有身份的顾虑。

    如果我们在追求成功,我们就要放下身份,不管以前的成就多么辉煌,都应该努力使自己心态平静,有从零开始做的准备,那样的话,我们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发生矛盾时,沉默是金

    成熟的稻子低着头,深邃的大海默不做声。

    太阳无言,自有光芒四射:高山静默,自巍峨挺拔;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大地沉静,自是广袤无垠。缄默,是一个人气质和品格的深刻体现,是一种包容着丰富智慧的美德。如果你成功了,在喜悦之余,请保持应有的缄默,这样才能头脑清醒,从而确立崭新的起点和更高的目标;如果你失败了,在伤心之余,请保持应有的缄默,这样才能一鼓作气,有力挽狂澜的勇气。

    行走于现代社会里社会,你会有许多与别人相持不下的机会,在纷扰复杂的世界中,也许有时候利用“缄默”这一策略,方能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静者心多妙,超然思不群”。当急躁的心情已经占据了你的心灵的时候,你已经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处境和地位,更不会坐下来认真地思索有效的对策。于是这个时候,你最最容易失败。

    曾经有个地方官进供朝中,当时朝政不稳,皇帝用人唯亲,忠奸不分。他郑重其事地献上了三个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小金人,皇帝高兴之余也十分诧异为什么是这样一份贡品,三个小金人会是一模一样的。这时候,这个地方官说:虽然这三个进人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但如果您仔细辨别,会发现他们有着极大的区别,真正有价值并值得您珍惜的只有一个,不过也许您还没有发现。

    身边的大臣们都思来想去,试了许多办法,还请来工匠仔细检查,称重量,看做工,却没有发现有任何区别,皇帝也百思不得其解。

    最后,一位老大臣站了出来说他知道这三个金人为什么不一样。他胸有成竹地拿出三根稻草分别从金人的耳中插入:第一根稻草从金人的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是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中,没有任何响动。老臣当即说道: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皇帝默默无语,点头称是。

    几天后,这个地方官被提拔到了京城。

    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谨言慎行,不要一边听,“一边从另外一个耳朵出”,不要随便发表议论,不经思考“直接从嘴巴里掉出来”。只有多闻慎言,多见阙殆,凡事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

    缄默是一种含蓄的语言,是一种深层意义和高层方式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方式更加有力,无声胜有声。缄默是处世待人的一种艺术,是一个人走向成熟时呈现出来人格的魅力,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一种通达的机智。在失败中沉默,可以在镇静与反思之后,变得更加理智和坚强。

    美国纽约国际银行在刚开张之时,为了迅速提升知名度,曾做过以下这样一个广告。一天晚上,全纽约的广播电视正播放节目,突然间,全市的所有广播都在同一时刻向听众播放一则通告:听众朋友,从现在开始播放的是由本市国际银行向您提供的沉默时间。紧接着整个纽约市的电台就同时中断了10秒钟,不播放任何节目。一时间,纽约市民对这个莫名其妙的10秒钟沉默时间议论纷纷,于是“沉默时间”成了全纽约市民茶余饭后的最热门话题,国际银行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很快便家喻户晓。也许正是着沉默的10秒钟引起了公众的好奇,从而人人皆知,无声胜有声。

    世事纷乱的时刻,你只有沉默静守才能保持自己的清醒。当生活的巨浪袭来的时候,用自己稳健的行动去抵挡,此时语言的力量是苍白的无效的,就算你使尽全身的力量也喊不出和浪涛声相抗衡的音量,沉默不是退让而是积蓄下一次奋起的力量,寻找时机走出人生真正的辉煌。成熟的稻子低着头,深邃的大海默不做声,低头缄默反而最有分量。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时,懂得沉默,那是君子怀仁的风度,是创造和谐社会的必备品格;在处理人与社会的矛盾时,懂得沉默,那是理性人生的闪光,是取得共赢的光明之路。

    要学会低头,就必须懂得低头是一种智慧,它需要求同存异、应时顺势、谦恭温良。要懂得沉默,就必须理解沉默是金。

    退后是为了跳得更高

    让则通,通则顺,一顺百顺,顺风顺水,顺心顺利。

    人生就好像是一个圆,向前走和向后走同样能够达到效果。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学会“退”不是屈服、软弱,而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退可改变现况、转危为安。退,是一种战术,也是一种战略,更是高标准做事的必然要求。

    以退求进是高明的处世哲学,因为只有退后才能跳得更高,只有收拳才能出拳有力,只有退一步才能进两步。

    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是人情关系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条锦囊妙计。你先表现得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方能取得绝佳效果。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就是利用以退为进的方法夺得兵权的。

    孔明取下陈仓,魏主曹睿面对如雪片般飞来的陈仓告急文件,又听闻郝昭已死,诸葛亮再出祁山,不但收了陈仓,更攻下了附近的城池,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

    另一方面,文告又到,说东吴孙权称帝,与蜀国结盟,陆逊在武昌练兵,随时会入侵中原。两处告急,如何是好?此时又传出曹真病危的消息,曹睿只好再次找司马懿商量对策。

    司马懿说:“以我猜测,东吴孙权只是增号称帝,伪称与蜀国结盟,故作兴兵。我们不用派兵防吴,只要集中兵力防蜀便可以了。”曹睿认为有理,立即封司马懿为大都督,总摄西边各路兵马。又吩咐左右,说:“去曹真府取总兵将印来。”

    司马懿阻止说:“让我自己去取吧!”说完辞别而出,直往曹真大都督府。

    司马懿见了卧病的曹真,说:“东吴、西蜀联盟兴兵来犯,孔明又再次出祁山,你知道吗?”

    曹真大惊,说:“我因为病重,家人封锁了消息。现在国家危急,只有司马兄才有能力拒蜀兵呀!”

    司马懿谦虚地说:“我才薄智浅,怎可称职呢?”

    曹真命左右,说:“取总兵将印来!”

    司马懿说:“都督不用担心,我愿助你一臂之力拒敌,只是受不了这个帅印呀!”

    曹真听了,央求道:“你如果不担此重任,国家就危急了!我今日病重,也要面见皇帝推荐你呀!”

    司马懿见他如此有诚意,便说:“天子已有恩命,唯我不敢接受罢了!”

    曹真大喜,说:“你若肯担当此任,蜀兵可退!”

    司马懿再三推辞后接受了。

    在官场打滚多年的司马懿,恰当地运用了一招以退为进的方法,化解了曹真被夺权的怨愤,真是高手。

    以退求进是高明的处世哲学,因为只有后退才能跳得更高,只有收拳才能出拳有力,只有退一步才能进两步。

    因此,为人处世要学会退让。让则通,通则顺,一顺百顺,顺风顺水,顺心顺利。退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走向成功的谋略。

    以退为进是做事的一种手段,如果使用得当,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商场竞争中,一个经营者如果不懂得以退为进的谋略,就会在盲目前进中碰壁。反之,当你所经营的产品出现市场疲软,难以销售的时候,当你与竞争对手在实力对比上相差悬殊,难以取胜的时候,不妨采用退一步的策略,以退求进,定能取得比盲目前进更好的成效。

    柔软地低头,高傲地站立

    一个人如果懂得谦虚,肯低头,那就进步越快,就越能正视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局限。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天地只有三尺,高于三尺的人要想长久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高傲地站立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时懂得柔软地低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如果人们用柔软和谦卑来做人处事,那么就能在吸收和领悟中不断提升自己。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陵,那里面的兵马俑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大部分都遭到了或多或少的损坏,而其中的那些“跪射俑”是所有的兵马俑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因就是它的低调、低姿态,因为兵马俑坑是地下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的时候,一些高大的立姿俑首受其害,而跪射俑是蹲跪的姿态,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一个等腰三角形,完全支撑着上体,整个身体的重心在下,这就增加了它的稳固性,而不容易倾倒。

    人们赞许跪射俑这种“谦恭”的品质,正因为跪射俑跪了下来,所以免遭碎裂的厄运。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们能领会跪射俑蕴涵的放低姿态,以退为进的低调含义,那么人就可以在大风大浪中保存实力,自由发挥自己所长,让自己的智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在青年时期,曾专门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那时的他年轻气盛,自信满满,当他昂首挺胸迈着大步向老前辈家走时,却在老前辈的大门被门框狠狠地碰了头,当时疼得他一边用手揉搓头部,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了一截的门。

    正当他懊恼和生气的时候,出来迎接他的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模样,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想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所得到的教导看成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收获,而且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后来事实证明,这样做确实使他受益终生。

    综观中国历史,也有关于这方面的非常好的例子。譬如,三国时期的刘备再三低头,从三顾茅庐到孙刘联合,他的每一次低头,都会为自己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局面,他的低头也终于成就“三足鼎立”的辉煌。同样,越王勾践在危难时刻懂得主动放低身段,卧薪尝胆,最终收回了失复的河山。

    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己是著名演员而自傲。

    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深受感动。几天后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

    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

    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兰芳不仅拜画家为师,他也拜普通人为师。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称他“老师”。

    一个人如果懂得谦虚,肯低头,那就进步越快,就越能正视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局限,然后就有机会弥补自己的不足、突破自己的局限,使自己不断成长,进步。

    生活中,我们在高傲站立的同时,一定要学会柔软地低头,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遭人嫉妒、遭人非议,才能进退自如、张弛有度、潇洒从容。一个人的本领大小,不在于能力强弱,而在于能否和谐大众。而和众的要领,那就是姿态不能太高,行事不能太孤傲,要懂得客气谦逊,就像稻穗愈成熟,头垂得愈低一样。行事低调的人往往老成持重,受人尊重。因为他们不会虚浮夸大,只凭着自己的实力按部就班,稳扎稳打。所以,他们才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我们在傲然站立的同时,也要懂得柔软地低头——这不仅是一种自我保护,更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大事上精明,小事上糊涂

    人生如戏,演绎着幻化无穷的各种偶然情况,稍有懈怠就会有闪失,因此要学会在“糊涂”与“精明”之间划清楚只有自己知晓的界线。

    有种人在生活中精明能干,凡事都锱铢必较,你可以说他们活的聪明,但是他们不一定活的开阔。人生在世难得糊涂,糊涂难得,人的一生不必太较真,遇大事的时候分清轻重,小事糊涂一点,这样能活得自在坦然。

    有人可能会觉得其实“大事不糊涂”者怎么可能“小事糊涂”呢?其实大事就是小事积聚起来的。所谓小事糊涂,只是装糊涂而已,因为真正的智者不屑在小事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事必躬亲会活得很累。诸葛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智慧的象征,但是他治理蜀国事必躬亲,最后累得病倒了。而他死后不久,“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在三国中最先灭亡。

    唐代武将郭子仪,因屡立战功,唐代宗李豫很器重他,并把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郭喛。

    一天郭喛不知为什么事同公主吵起嘴来。郭喛这个人性子很直,火气很大,便没好气地数落了公主几句:“你以为你爸爸是皇帝就了不起吗?我爸爸是因为瞧不起皇帝这个职位才不做的呢!”公主从小就娇惯,父母什么事情都得依着她,更没尝过委屈是啥滋味,一气之下坐着轿子回娘家“告状”去了。

    皇上看到女儿回来,很高兴,老远就起身迎接。但公主见到父亲,脸上并没有笑容。皇上问她为何不高兴,公主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把丈夫说的话重复了一遍。

    那么皇上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呢?

    皇上听完后,哈哈大笑道:“驸马讲的话你没有明白意思,如果他父亲真的做了皇帝,天下岂不是你家所有了吗?”安慰一番后,皇上劝女儿回家。

    郭子仪得知儿子与公主吵架并说了些有辱皇上的话后,很恼怒,立刻派人把郭喛囚禁起来,带回宫中等候判罪。代宗听说女婿被他父亲囚禁了起来,连忙前去圆场。代宗说:“儿女们的事,父母何必那么认真?民间有句俗话:‘不装聋卖傻、假装糊涂,是不能当好家长的。’儿女们闺房中的话,怎么能相信呢?”

    郭喛同妻子吵架时,说了些有辱皇上的话,如果代宗火上浇油,不仅仅郭喛夫妻关系会恶化,而且郭子仪一家性命难保。然而,聪明的代宗却假装糊涂,简单几句话便巧妙化解了一场家庭纠纷。

    在处理大事与小事的关系上,有人提出了一种论点:大事小事都精明——少;大事精明,小事糊涂——好;大事糊涂,小事精明——糟。在古罗马律法中就有“行政长官不宜过问细节”一条。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领导者,普通人也时时面对自己的大事和小事,我们也就没有必要老是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耗着了。

    何为大事?影响全局的事为大事,决定整体的事为大事,范围内的工作之重为大事,也就是说以结果来评价事之大小,而不是以事之大小决定。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讲,不管其工作性质如何,内容多寡,其工作程序和本质是不变的。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关键行为应视为大,在这些问题上,思路要清楚,不能糊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人大事不糊涂,小事也精明,事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算计,就不可能拥有很多朋友,也不可能在团队中发挥最好的作用。

    有时候我们不要把自己当聪明人,很多人不希望我们看透他们的心思。我们要注意,即便读懂了别人的心思,小事情就不要太较真,装糊涂就可以了,这样不会在竞争中被排挤出局。大事精明,小事糊涂,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才是上策。

    我们既要学会糊涂,做到不露锋芒、暗中进取,又要学会把握时机,该聪明的时候便要果断出击,施展自己的才华,拼出一番伟业。人生如戏,演绎着幻化无穷的各种偶然情况,稍有懈怠就会有闪失,因此要学会在“糊涂”与“精明”之间划清楚只有自己知晓的界线。

    大事精明,小事糊涂,才是真正的聪明。

    放下身段,赢得尊重

    放下身段,绝不会使高贵者变得卑微,相反,倒更能增强人们的崇敬之情。

    身份地位高的人,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在和其他人接触尤其是和比自己地位地的人接触时难免会端架子,使人觉得难以靠近。如果能够放下架子,放下身段,才能更亲切可亲,赢得其他人的尊重,真正地征服人心。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收敛自己的优越感,以寻找和他人的共性,和大家打成一片。但也有少数人,在一些环境的熏陶下,不自觉地养成了端架子的习惯。让其他人会刻意远离你。如果发现自己不能融入到群体中,那么就要自我检讨,放下身段来。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都是放得下身段,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人。

    帕尔梅首相在瑞典是十分受人尊敬的领导人。他虽贵为首相,但仍住在平民公寓里。他生活十分简朴,且平易近人,与平民百姓毫无二致。帕尔梅的信条是:“我是人民的一员。”

    除了正式出访或特别重要的国务活动外,帕尔梅去国内外参加会议、访问、视察和参加私人活动,一向很少带随行人员和保卫人员;只有在参加重要国务活动时,他才乘坐防弹汽车,并有两名警察保护。有一次他去美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人们发现他竟独自一人乘出租车去机场。1984年3月,他去维也纳参加奥地利社会党代表大会,也是独自前往的。当他走入会场,没有人注意到他,直到他在插有瑞典国旗的座位上坐下来,人们才发现他,都啧啧称赞不已。

    同普通群众打成一片是帕尔梅为人的重要特点。帕尔梅从家到首相府,每天都坚持步行,在这一刻钟左右的时间里,他不时同路上的行人打招呼,有时甚至与同路人闲聊几句。帕尔梅同他周围的人关系处得都很好。在工作之余,他还经常帮助别人,毫无高贵者的派头。帕尔梅一家经常到法罗岛去度假,和那里的居民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那里的人都将他看做朋友。他常常独自骑车闲逛,铡草打水,劈柴生火,帮助房东干些杂活,彼此之间亲如家人。

    帕尔梅喜欢独自微服私访,去学校、商店、厂矿等地,找学生、店员、工人谈话,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他从没有首相的架子,谈吐文雅、态度诚恳,也从不搞前呼后拥的威严场面。这些都使他深得瑞典人民的爱戴。

    帕尔梅平易近人,他同许多普通人通过信件建立了友谊。他在位时平均每年收到1.5万多封来信;其中1/3来自国外,为此他专门雇用了4名工作人员及时拆阅、处理和答复,做到来者皆阅,来者均复。对于助手起草的回信,他要亲自过目,然后才能签发。这一切都使他的形象在人民心目中日益高大。帕尔梅首相府的大门也永远向广大人民开放,永远是人民的服务处。在瑞典人民的心目中,帕尔梅是首相,又是平民;是领导人,又是兄弟、朋友,他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对于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来说,放下身段能和大家一样平和相处,非但不失身份,反而更能得到大家的尊重。比如说公司的上司或老板经常与员工在一起,在员工食堂就餐,就更能使员工实心实意地追随,更愿意听老板的指挥。

    放下身段,绝不会使高贵者变得卑微,相反,倒更能增强人们的崇敬之情。这样的人把自己的生命之根深深扎在大众这块沃土之中,哪能不根深叶茂、令人敬重。可见,好的名声,是靠个人的修养、品质、业绩和成就换来的,而不是摆架子摆出来的,架子只是一种无聊的、骗人的东西。真正有品质、业绩和成就的人,绝不会刻意追求架子,事实上,刻意追求架子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有所作为。

    做官越是平民化,越能赢得人心。不论中外,不论古今,越是把自己的姿态放低的人,越容易赢得大价之身、尊贵之位和不朽之名。

    抱愚守拙,看似无用实有大用

    正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鲜花在盛开得太过娇艳的时候,往往会被人采摘,这就是衰败的开始。

    老子曾经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就是说将能力表露在外面是人的天性,表面上看着比较强悍、威风凛凛的人并不是最有能力的,而真正有本领的人是懂得隐藏自己的实力、不轻易将才艺外露的人。因为喜好显摆的人,是最为肤浅的人,也是最容易遭人嫉妒的人,所以韬光养晦才是聪明人之所为。“大智若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智谋的人保护自己的一种处世计谋。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才是聪明之举。糊涂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在发挥自己的才华的时候要低调处事,不要争强好胜,学会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毛病,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随时随地要养成谦虚做人的美徳,正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鲜花在盛开得太过娇艳的时候,往往会被人采摘,这就是衰败的开始。

    人生也是这样。当一个人志得意满时,切不可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因为这样更容易引起别人的嫉妒,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一定要谨记待人处事。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世界上并不是缺少某个人就不能运转,所以还是收敛起自己的锋芒,实实在在地做人,在风平浪静中展露你的才华,才能得到让别人的公认。

    古时候,郑庄公准备讨伐许国,开始打仗以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知道这个消息后明白自己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于是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个项目是击剑格斗,众将在比赛中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斗去,经过轮番的比试,最后选出六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六名将领各射三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这个时候有的人射中靶边,有的人射中靶心。轮到第五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髙强,年轻气盛,从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三箭连中靶心,众人都欢呼鼓掌,只见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就退了下去,此时公孙子都的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谢恩的事了。等到最后一位射手上场时,大家才发现这是一个胡子有些花白的老头,他叫颍考叔,因为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所以,庄公一直都很看重他,颍考叔上前看了看,于是不慌不忙地开始射箭,嗖嗖嗖三箭,都是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这样一来最后只剩下两个人,于是庄公就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到他爬起来时颍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看到后不肯服气,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颍考叔知道此人的意图,便拉起车飞步跑去,这个时候庄公忙派人阻止并宣布颍考叔为先行官。

    颍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冲上许都城头,眼见大功告成的时候,公孙子都嫉妒得牙齿痒痒,竞抽出箭来,搭弓瞄准颍考叔一下射中心脏,就这样颍考叔从城头栽了下去,大将瑕叔盈以为颍考叔是被许兵射中身亡了,于是他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兵冲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颍考叔就是因为锋芒显露遭小人暗算的典型。的确,一个人如果锋芒太露,不懂得适时收敛,就会容易招人陷害,虽然可以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埋下了祸根,所以当一个人骄傲自得地展现自己才华的时候,危机也就布满了四周,在这个时候,人们就需要懂得抱愚守拙,因为这样看似无用却能为自己带来很多好处。

    花要半开,酒要半醉。我们要懂得抱愚守拙,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大智慧。大智若愚在生活当中的表现是不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做人低调,从来不向人夸耀自己抬高自己,做人原则是厚积薄发宁静致远,大智若愚是一份旷达和淡定,就像厚重的大地,淡定自若,慢慢积攒内部的能量,待时机到来,则会石破天惊。

    行走官场,时时做上岸打算

    人生像一盘棋,深谋远虑的人每走一步就能看到下面几步棋的走势,而有的人只会盯着眼前的一步。

    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告诉人们,一个人如果做事情鼠目寸光,不是深谋远虑,那么他一定会受到事情的困扰。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理解,但是等到我们真的要去决定一件事的时候,又会常常犯了目光短浅的错误。所以有远见的人,做事懂得为自己想好退路。

    这世上有三种人,一种人雷厉风行,行事不思,不给自己留出任何余地;一种人三思而行,谨小慎微,没有十足把握绝不行动,处处留有退路,却不主动寻求出路;第三种人激情与理性并存,谨言慎行又行事果断,积极谋求出路,又不让自己陷入绝境。通常大部分人都会犯前两种人的错误,而能够像第三种人一样生活的,大多可以走进一个广阔的天地。清朝军事家曾国藩就是第三种人。

    曾国藩带湘军围剿太平天国之时,清廷对其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态度:不用这个人吧,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无人能敌;用吧,一则是此人手握重兵,二则曾国藩的湘军是曾一手建立的子弟兵,又怕对朝廷构成威胁。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对曾国藩的任用经常是用你办事,不给高位实权。苦恼的曾国藩急需朝中重臣为自己撑腰说话,以消除清廷的疑虑。

    忽一日,曾国藩在军中得到胡林翼转来的肃顺的密函,得知这位精明干练的顾命大臣在西太后面前荐自己出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大喜过望,咸丰帝刚去世,太子年幼,顾命大臣虽说有数人之多,但实际上是肃顺独揽权柄,有他为自己说话,再好不过了。

    曾国藩提笔想给肃顺写封信表示感谢,但写了几句,他就停下了。他知道肃顺为人刚愎自用,很有些目空一切的味道,既有才气也有脾气。他又想起西太后,这个女人现在虽没有什么动静,但绝非常人,以曾国藩多年的阅人经验来看,西太后心志极高,且权力欲强,又极富心机。肃顺这种专权的做法能持续多久呢?西太后会同肃顺合得来吗?

    思前想后,曾国藩没有写这封信。后来,肃顺被西太后抄家问斩,在众多官员讨好肃顺的信件中,独无曾国藩的只言片语。

    曾国藩看得长远,为自己想好了退路,所以为后来免掉了一场灾祸。

    我们往往会陷入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误区,很多人说,不留退路,才有出路,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需要把握时机。破釜沉舟的勇气固然可嘉,背水一战或许能够充分激发个人潜力,但大多数时候,孤注一掷的人往往都会输得一败涂地。所以做人要居安思危,早早的为自己多准备几条退路。历史上除了曾国藩外,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也可谓称得上是个中翘楚。

    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牙以及召忽三人很要好,决心在事业上互相合作。他们曾经合作做过生意,但他们更想合作治理齐国。

    当时齐王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纠,一个叫小白。召忽认为公子纠是长子,一定能继承王位,因此对管仲和鲍叔牙说:“对齐国来说,我们三人就像大鼎的三条腿,缺一不可。既然公子小白不能继承王位,那干脆我们三人一同辅佐公子纠吧。”管仲说:“这样等于吊死在一棵树上。万一公子纠没继位,我们三人不是都完了。国中的百姓都不喜欢公子纠的母亲和公子纠本人。公子小白自幼丧母,人们必定可怜他。究竟谁继承王位很难说。不如由一个人侍奉公子小白,将来统治齐国的肯定是这两个人中的一个。这样,不管哪一个当了齐王,我们当中都有功臣,可以相互照顾,进退有路,左右逢源。”于是他们决定由鲍叔牙去辅佐公子小白,由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纠。

    后来,管仲射杀小白,鲍叔牙叫小白装死。管仲以为小白已死,从容地陪公子纠回国继位。不料公子小白已先回国当了国王,成了齐桓公,鲍叔牙成了功臣,管仲和召忽成了罪人。

    正因为管仲事先想到了退路,所以,鲍叔牙可以在齐桓公面前说情。齐桓公不但没杀管仲,反而让管仲当了宰相,协助自己干出一番霸主的事业。

    人生无常,不会处处顺风顺水。今天的退路正是明天前进成功的进路。凡是有远见的人都不会被眼前的得失所蒙蔽,在适当时机,都能为自己留条后路,既是为后来提供一个大展宏图的余地,更是为自己留一条全身之道。当得意时,须寻一条退路,然后不死于安乐;当失意时,须寻一条出路,然后可以生于忧患。就像攀山,对自己熟悉的路,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打算,比如往旁边小径走走,看看周围有没有新的风景。对不熟悉的路,则要做退一步的打算,在每个分岔路口都做个记号,好知道怎么下山。只有那些知道退路的人才能攀上巅峰。

    人生也像一盘棋,深谋远虑的人每走一步就能看到下面几步棋的走势,而有的人只会盯着眼前的一步。这样的人就是古人口中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们站得低望不远,只能将自己的人生之棋下得乱七八糟。

    所以说,无论何时,行走在官场的人都应该为自己留一条退路,一个人一旦孤注一掷地丢掉原本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就有可能失去一切。“狡兔三窟”,做事留有余地,给自己保留一条退路,就不至于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