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笑看得失,沉浮都是乐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沉浮动静皆乐趣

    沉浮动静皆人生,体悟每种境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沉浮皆是人生所获的赐予。

    生是头,死是尾,中间的是过程,人生就是如此。不问来处,不问去处,只问今何处,才是现实。对于一个人来说,从胎儿,婴儿,孩童,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是这个过程诠释了生命的真谛,它包含了人活着的酸甜苦辣,凸显着人生得意的光芒和失意的暗淡。

    人们苦苦追求,苦苦寻觅,只为了得到一个结果,但当你得到了那个果时,常会变得失望,反而是在争取的过程中,你尝遍了各种快乐和心酸,那种滋味才令人回味无穷。不要因为在过程中失去了那些得到的东西而忧心忡忡,因为已经得到,就不怕失去。否则,在你的不断为失去而感叹时,你会错过大好的时光,而说不定你错过的时光,会让你得到更好的事物。

    有位孤独者倚靠着一棵树上晒太阳,他衣衫褴褛,神情委靡,不时有气无力地打着哈欠。

    一位老人由此经过,好奇地问道:“年轻人,如此好的阳光,如此难得的季节,你不去做你该做的事,懒懒散散地晒太阳,岂不辜负了大好时光?”

    “唉!”孤独者叹了一口气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自己的躯壳外,我一无所有。我又何必去费心费力地做什么事呢?每天晒晒我的躯壳,就是我要做的所有的事了。”

    “你没有家?”

    “没有。与其承担家庭的负累,不如干脆没有。”孤独者说。

    “你没有你的所爱?”

    “没有,与其爱过之后便是恨,不如干脆不去爱。”

    “你没有朋友?”

    “没有。与其得到还会失去,不如干脆没有朋友。”

    “你不想去赚钱?”

    “不想。千金得来还复去,何必劳心费神动躯体?”

    “噢。”老人若有所思,“看来我得赶快帮你找根绳子。”

    “找绳子干吗?”孤独者好奇地问。

    “帮你自缢。”

    “自缢?你叫我死?”孤独者惊诧道。

    “对。人有生就有死,与其生了还会死去,不如干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余的,自缢而死,不是正合你的逻辑吗?”

    孤独者无言以对。

    “兰生幽谷,不为无人佩戴而不芬芳;月挂中天,不因暂满还缺而不自圆;桃李灼灼,不因秋节将至而不开花;江水奔腾,不以一去不返而拒东流。更何况是人呢?”老人说完,拂袖而去。

    人生是过程,这是一个最简单但又最不为人注意的错误。人生目标是我们永远的明天,我们的人生永远是今天,是此刻,是转瞬即逝的现在。

    有目标的人是活得有意义的人,能看重人生本身这一过程并把握住过程的人是活得充实而真实的人。“没白活一辈子”,应该是目的和过程两方面都有质量。许多人活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没有得到过程的乐趣,没有享受人生,这是一种生命自觉与自省的缺乏。沉浮动静皆人生,体悟每种境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沉浮皆是人生所获的赐予。

    沉浮动静皆人生。如果我们总用一种效益坐标来判别人生的状况,前进为正,后退为负,上升为优,下沉为劣,那么,我们就永远不能读懂人生。

    在追求的幸福的过程中,才是最幸福的。既然每个人的未来结果是相同,均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么还不如在追求一切的过程中好好享受,这才不枉在尘世走一遭。

    丢得掉,才能拾得起

    放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豁达,它不盲目、不狭隘;放弃,对心境是一种宽松,对心灵是一种滋润,它驱散了乌云,它清扫了心房。

    世间很多事情难以预料,亲人的离去,生意的失败,感情的破裂……都会让很多人痛不欲生,有时候,当你正春风得意的时候却会突然发生一些让你痛不欲生的事情,当你正想着要好好努力挣钱的时候,突然之间的意外之财从天而降,让你不知所措。或者大悲,或者大喜,人往往很难做到从容地面对意外,所以各种烦恼接踵而至。

    如果把不能放下,眼中的生活是灰色的,无时无刻不在烦恼着、不在担忧着;反之,能放得下的人,眼中的生活是彩色的,失去对他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凡事不会时时刻刻抓在手中,他们懂得放下。前者拿得起,放得下,所以轻松,而后者拿得起,放不下,所以沉重。

    多年前,马来西亚有一家钢铁厂经营不景气,亏损高达15亿元。厂长找到华裔企业家谢英福,请他担任公司总裁,他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钢铁厂债重难还,而生产设备又落后,员工凝聚力涣散,这是一个巨大的洞,根本无法填平的洞。

    面对种种议论,谢英福却坦然地对媒体说:“当年我来到马来西亚时,口袋里只有五元钱,这个国家令我成功,现在我要报效这个国家,如果我失败了,那就等于损失了五元钱。”

    最终,年近六旬的谢英福从别墅里搬出来,住进了那家破败的钢铁厂。三年后,工厂起死回生,开始大量盈利。

    得失只在五元钱,这是一种勇气,一种超脱。

    仔细想想,得与失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态度:得到不要太过欣喜,失去也不要太过悲伤。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就行,如果硬要把失去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就会很痛苦。能够做到心无旁骛,你活的也不会那么累了。丢掉过于沉重的包袱,丢掉曾经的过往,不害怕失去,便能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拿得起,放得下,这才是智者所为。

    武侠小说界泰斗金庸先生在自己一生的几次重大转折时,都表现出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

    金庸在15年间写出15部武侠小说,获得了巨大声誉,然而到了1970年,他毅然闭门封笔,用10年时间修改出版了一整套的《金庸作品集》。把如日中天的事业毅然放下,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还表现在他创办《明报》的过程中。

    在写作之外,20多年来的《明报》社论几乎都是他写的,还逐渐赢得了政论家的声誉。然而他又主动把主笔交给了其他人,自己偶然动笔。一般的社论题目是楷体字,如果某一天出现是宋体,那就是他亲自写的,“查记出品,宋体为号”。

    人的一生很短暂,放弃其实是为了得到,只要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放弃一些对你而言并不重要的东西,其实不难。贪婪是我们可能都会犯的毛病,并且因此给自己带来压力、痛苦、焦虑和不安。往往什么都不愿放弃的人,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反而是那些懂得放弃的人,得到的却是人生另一番美妙的风景。

    我们总以为放弃之后,我们会失去很多,而事实却不是这样,放弃并不等于失去,放弃了某个东西,或许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另一个东西,还有另一种心境,人生的一大放松。

    这就像对于一份已经死亡的爱情,那个你朝思暮想的人已经不再爱你,抓在手中没有任何意义。一个舔着伤口过日子的人就要勇敢选择另一种新的生活。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放弃了旧的东西,才能让新的东西填充未来,人该有对新生活的憧憬以及勇敢地放弃痛苦生活的洒脱。在放弃之后,你可能会发现一身轻松,太阳是全新的,外面的世界是全新的,那些旧的阴霾都已经消散,迎接你的是美好的明天。

    放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豁达,它不盲目、不狭隘;放弃,对心境是一种宽松,对心灵是一种滋润,它驱散了乌云,它清扫了心房。有了它,才有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会阳光灿烂。

    唯有放得下,才能将拿得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住,从而抓住最重要的东西。所以,有人说,人生最大的选择就是拿得起,放得下。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得轻松而幸福。拿得起是一种功力,放得下是一种修养。前者可贵,后者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

    把不如意当做一杯苦尽甘来的茶

    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缺乏将事物还原真实面目的能力,缺少一颗平常心。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看淡了,看平常了,这些烦恼就不会存在,因为这些是生活的必然,过于追求完美只会让自己累心,平平淡淡的,享受并珍惜拥有的,不必为失去的过分忧伤,让日子在幸福快乐的指尖流过,而非贪求过多的东西,让自己陷入不快乐的境地,其实,青春、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拥有。

    那一年,山高路远,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寻到高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听完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后,吩咐身边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不一会儿,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叶静静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用温水沏茶?”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呢。”释圆说:“这可是闽地名茶铁观音啊。”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又过了一会儿,小和尚便提着一壶冒着浓浓白汽的沸水进来。释圆起身,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

    年轻人欲去端杯,释圆拦住,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弥漫开来。释圆这样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

    释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才能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也和沏茶是同一个道理。也就相当于沏茶的水温度不够,想要沏出散发诱人香味的茶水不可能;你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想处处得力、事事顺心自然很难。要想摆脱失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苦练内功,提高自己的能力。”

    年轻人茅塞顿开,回去后刻苦学习,虚心向人求教,后来果然大有作为。

    要接受温润的春和赤烈的夏,就必须接受清冷的秋和寒冽的冬。就像一壶好茶,只有坦然面对沉浮,才能让生命散发芳香。

    而我们有很多人往往做不到看淡得失。刚刚开始休息的时候,你开始对孩子没有考第一而苦恼,想起那个没有自己出色却比自己升职快的人就愤愤不平,想起来自己逐渐发福的身材就觉得担心,觉得自己的另一半越来越不关注自己就心伤……敏感的人常常不快乐,皆因为没有这颗平常心,过于看重生活的得失,得到与失去皆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就像山是山,水是水,人只想让山变成水,让水变成山这样不可能的事,而总是因为实现不了而心伤,烦恼。

    人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也常常是因为看山像水,看水似山的缘故。有人看到美的事物就不再是单纯的美,而被自己内心的一些思维所干扰,所以会凭空的添加不少的烦恼,觉得不公平。这又何必呢?实际上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缺乏将事物还原真实面目的能力,缺少一颗平常心。

    在喧嚣的城市中,你坐在窗前静静地品一杯茶,在音乐的世界里徜徉,独自享受着茉莉的香味,没有什么能够打扰你,很泰然,很宁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谁都很难有,而我们总是忽略了这么多本可以享受的安宁。

    以破釜沉舟的心态放手一搏

    花草的种子失去了在泥土中的安逸生活,却获得了在阳光下发芽微笑的机会;小鸟失去了几根美丽的羽毛,经过跌打,却获得了在蓝天下凌空展翅的机会。

    美国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瓦伦达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在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上场前一直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表演,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后来,人们就把专心致志于事情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凡事迅速行动起来就容易达到“瓦伦达心态”。因为,一旦迅速进入行动状态后,就来不及多想。逼上梁山,背水一战,绝无退路,这样反而更容易成功。

    格罗根指出:“无论做什么事情,开始时,最为重要的是不要让那些爱唱反调的人破坏了你的理想。”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人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时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是球真的掉进水里。这项研究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瓦伦达心态”。后羿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

    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射中靶心,几乎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从大臣的嘴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也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单独给自己演习一番,好尽情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

    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你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彩头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产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的一声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赔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手下道:“这个神箭手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跟他定下了赏罚规则,他就大失水准了呢?”

    手下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呢?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把赏罚置之度外,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神箭手啊!”

    患得患失就是这样一种一味地担心并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心态。患得患失是我们的精神枷锁,是笼罩在人身上的阴影,是浮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而它只会使一个人把精力分散在许多事情上,最终浪费在无用的胡思乱想上,如此,自然很难成功。

    可是,生活中往往就有这样一些人,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反复考虑,做完之后又放心不下,对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尽量周到,如有不妥,就很担心把事情办砸并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且极其注重个人的得失。他们笼罩在患得患失的阴影之中,心被得失纷扰得没有一丝安宁。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与其因患得患失而最后痛尝失败的恶果,不如开始就放手一搏,这样反倒后会有成功的可能。

    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获得。生活中,一扇门如果关上了,必定有另一扇门打开。你失去了一种东西,必然会在其他地方收获另一种东西。关键是你要有乐观的心态,相信有失必有得。要舍得放弃,正确对待你的失去,失去有时就是另一种获得。

    花草的种子失去了在泥土中的安逸生活,却获得了在阳光下发芽微笑的机会;小鸟失去了几根美丽的羽毛,经过跌打,却获得了在蓝天下凌空展翅的机会。我们总在失去与获得之间徘徊。没有失去,也就无所谓获得。

    把坏事当做好的安排

    人生如车,其载重量有限,超负荷运行促使人生走向其反面。

    人生的得到与失去,相辅相成,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富有、更丰富多彩。在现在的社会里人们应该鼓励用自己的双手,去增加人生的价值和内涵,使人生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更加富有和充实。面对失意的时候,自己对自己应给予鼓励。只有乐观的心态才会有新的希望。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当事业遇到瓶颈的时候千万不要灰心丧气,要接受现实并想办法进行突破,因为这刚好就是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大好机会;当在工作中遭遇重大失败的时候千万不要情绪低迷,这是一个好事情,因为经验教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你会避免今后再犯此类错误;当与同事关系不好的时候,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情,因为这说明你该反省自己了,人只有不断反省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文章天下事,得失寸心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章是天下的大事,成败得失只有自己知道。对我们来说,成败得失与烦恼快乐随时都会伴随着我们。不论得意的时候,还是失意的时候,我们都应当以乐观的心态来对待,这样我们才会在得而不喜,失而不忧。我们中快乐的主动权,命运的掌控权,完全把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不把得失看得过重,不要总是把这些不快乐挂在心上,那么,生活中就会充满快乐。

    从前,有一个国家的宰相总是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让国王觉得又可笑又有些讨厌。有一天,国王准备外出,突然下起了大雨,这让国王非常扫兴。但是宰相说:“这是一件好事情,大雨过后的街道一定会被冲刷得很干净,国王您就可以享受清新的空气了。”

    国王没说什么。又一次,国王准备外出巡视时却遇到了酷热的天气,十分郁闷。这时宰相又对国王说:“这是一件好事情,在这么炎热的天气下出巡才能了解百姓的疾苦。”国王忍着一股无名火没有发作。

    后来,国王在检查猎器时,不小心被猎器斩断了一截手指。宰相居然也认为这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是一件好事情。国王听后终于忍无可忍,立即把他打入大牢,并以一种幸灾乐祸的嘲讽口吻问宰相:“你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情吗?你认为这也是最好的安排吗?”没想到宰相居然说是,国王更加生气地告诉他:“好,既然你认为好,那你就继续在这里待着吧!”

    过了两天,国王去打猎,不小心误入森林深处,被食人族捉住了。当晚,食人族准备了柴火,支起了大锅,准备烹饪国王。但是,当食人族清洗国王身体的时候却发现国王少了根手指头,这在族内是大忌,因为他们认为不完整的动物是不祥之物。于是他们用特有的仪式把国王送出离他们很远的森林之外。劫后余生的国王回国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牢里拜见宰相,他激动地说:“断了指头果真是一件好事情。”

    过了一会他突然想起了什么,他问宰相:“难道我把你关在牢里这么多天也是好事情吗?”宰相说:“当然是好事情了,陛下您想,如果我不在牢里而是像以往那样陪同您去打猎的话,我们都会被食人族捉住。您会因为那个断指而保全性命,但我必死无疑,因为我很完整啊!”国王终于开悟: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你所接受的都是最好的安排。

    的确,是得是失,关键是看人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内心,把握自己的人生。如果能够淡看得失,不要过于挂心,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人生会更有意义,我们的品格也会更有厚度,快乐也会更加丰满。

    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事情也并不是我们自己可以自由选择的。所以接受所有发生的事情,多点乐观精神,多把事情往好处想,不要让失意的事情来影响我们的情绪,这样就会更加容易快乐,更加容易跨越所有阻碍与困难。

    《沉思录》作者马可·奥勒留认为,“如果神灵对于我,对于必须发生于我的事情,都已经作出了决定,那么他们的决定便是恰当的。”他劝自己要接受所有对他发生的事情,这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是顺从命运的消极主义看法。但是,在很多时候,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可以预测的,未来也不是凭我们的意志就可以改变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任何事情都是变化无常的,好的事情也会变坏,有的时候坏的事情也会出现好的转机。

    人生是对立统一体。哲人说人生如车,其载重量有限,超负荷运行促使人生走向其反面。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虽然人们的欲望无限。但我们只要学会辨证地看待人生,看待得失,用减法减去人生过重的负担,学会放下,那样我们就会获得轻松和惬意。

    得意时淡定,失意时理智

    一个人如果能受得了寂寞与平淡,才是真正的修养到家,得意不忘形,失意更不忘形。

    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喜欢追求尽善尽美,然而尽善尽美未必是幸福生活的终点站,有时反而会成为快乐的终结者。得与失的界限,五无法准确地划定,当我们因为有所缺失而执著追求完美时,也许会适得其反,在强烈的得失心的笼罩下失去头上那一片晴朗的天空。

    坦然地面对所有,享受拥有的一切,得到未必幸福,失去也不一定痛苦。得到时要淡定,要克制;失去时要坚强,要理智。弘一法师有云:“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得意时需要打住,静静地内省,不能忘形,以免因此而使自己不慎犯错。

    一只风筝在微风中飘然升起,越过了屋顶,飘过了树梢。这时,站在树上的花喜鹊对它说:“风筝大哥,你飞得真好!”

    “不。”风筝谦虚地说,“要不是有风,要不是有线牵着我,我是飞不好的!”

    风越来越大了,线越放越长了,风筝也越飞越高了。等它飞过山顶的时候,心里就有些飘飘然了:“啊!当我躺在屋里桌子上的时候,怎么也不知道我原来也是一个飞翔的天才!”

    风筝随着风在不停地上升、上升,一直飞到了白云之上。当它俯视地面的时候,地上的房屋、树木、河流,甚至大山都显得那么渺小,就连平时高飞的雄鹰,现在也在它的脚下。它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仿佛自己的身体也在膨胀,变得高大起来。

    “喂!”它毫不客气地对在它脚下盘旋的雄鹰说,“抬起头来看看我!过去人们总是赞扬你飞得高,现在怎么样?我比你飞得还要高!”

    雄鹰抬头看看它,并没有与它争辩,只是意味深长地瞅了瞅它身下那根长长的线,微微一笑。

    这样一来,风筝更沉不住气了,涨红了脸说:“你这是什么意思?好像我离了线就不能飞似的!其实,我还可以飞得更高些,都怪这根可恶的线!”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风筝拼命挣扎,只听得“嘭”的一声,拴在它身上的线断了。风筝很得意,心里想:这下可好了!我可以自由飞翔了,想飞多高就飞多高!果然,在断线的瞬间,它迅猛地向上冲了好大一截。谁知它很快便失去了重心,在风中身不由己地向下翻滚,最后一头栽进了臭水沟。

    风筝离开了线便会跌跤,人过于忘形而脱离底线,就容易遭遇挫折。可见“得意忘形”会害人不浅。

    对于“得意忘形”,人们往往很容易理解,然而世间还存在一种情况——“失意忘形”。其意思也不难理解,就是说有的人本来很好,富贵得意,对任何事情都处理得很好,然而一旦失意,就连人也不愿意见,自卑、烦恼接踵而至,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不要得意忘形,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发了财,有了地位,有了年龄,或者有了学问,自然气势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要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难。但是还有另一面,有许多人是失意忘形,这种人可以在功名富贵的时候,修养很好,一到了没得功名富贵玩的时候,就都完了,都变了;自己觉得自己都矮了,都小了,变成失意忘形。“清末怪杰”辜鸿铭先生说,一个人如果能受得了寂寞与平淡,才是真正的修养到家,得意不忘形,失意更不忘形。

    若是做到自处超然,失意泰然,人生的世界也就大了。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是心被困住了。心不被困住才能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放下虚荣心,少一点炫耀

    快乐和幸福不能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和正直。

    生活中,可能确实有些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技高一筹,事事比人强。这样,他们就总喜欢把得意挂在嘴上,逢人便夸耀自己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富有,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没有顾及当时的听者是不是一个正处于人生低迷期的人。他们夸夸其谈后总以为就能够得到别人的敬佩与欣赏,而事实上,别人并不愿意听你的得意之事,自我炫耀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罗曼·罗兰说:“快乐和幸福不能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和正直。”真正快乐和幸福的人懂得珍藏自己的幸福,而不是拿来到处炫耀。

    王昭的母亲就是一个喜欢炫耀的人,不论谁到她家去,椅子还没有坐热,他母亲就把自己家值得炫耀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告诉人家,说话的表情还是一副十分得意的样子。王昭一个同学的父亲下岗了,经济上有点紧张,他母亲知道了,非但没有安慰人家,反而对这位同学的父亲说:“我家老头子每月工资好几千,我们家花也花不完。”她女儿给她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因为很值钱,她就跑到人家那里去炫耀:“这是我女儿在上海给我买的衣服,猜一猜多少钱?一千八百元。”说完,脸上露出得意的表情,意思是:怎么样,买不起吧。就因为她的这个毛病,现在到她家里去的客人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人愿意听她的长篇大论,充当她炫耀自己的陪衬。 

    在别人面前一定要多一点谦虚,少一点炫耀,尤其不能在失意者面前炫耀你的得意,因为你的得意往往会衬托出别人的失意,甚至会让对方认为你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事便是嘲笑他的无能,让他产生一种被比下去的感觉,让失意的人更加恼火,甚至讨厌你。

    无论是得意之时,还是失意之时,都要低调做人,低调做人不仅是保护自己的姿态,更是一种涵容的雅量。得意时的低调是一种谦逊也是一种体谅。因为当自己得意之时,身边肯定会有不如你的人,即使没有炫耀的意思,但别人也可能产生一种自卑和嫉恨心理。

    一次,李仁约了几个朋友来家里吃饭,这些朋友彼此都是熟识的。李仁把他们聚拢来,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目前正处于人生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

    这位朋友不久前因经营不善,关闭了一家公司,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正与他谈离婚的事。内外交迫,他实在痛苦极了。

    来吃饭的朋友都知道这位朋友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谈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其中一位朋友因为目前赚了很多钱,酒一下肚,忍不住就开始谈他的赚钱本领和花钱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连李仁看了都有些不舒服。那位失意的朋友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一会儿去上厕所,一会儿去洗脸,后来提早离开了。李仁送他出去,在巷口,他愤愤地说:“老吴会赚钱也不必在我面前说得那么神气。”

    李仁了解他的心情,因为在多年前他也碰过低潮,而当时正风光的亲戚在他面前炫耀自己的薪水、年终奖金,那种感受,就如同把针一支支插在心上那般,说不出的苦楚。

    在朋友面前,千万不要炫耀自己的得意,没人愿意听这样的消息。如果你只顾炫耀自己的得意事,对方就会疏远你,于是你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一个朋友。

    诚然,人在得意之时难免有张扬的欲望,但是要谈论你的得意时,要注意场合和对象。你可以在演说的公开场合谈,对你的员工谈,享受他们投给你的钦羡目光,也可以对你的家人谈,让他们以你为荣,但就是不要对失意的人谈。因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敏感,你的谈论在他听来都充满了讽刺与嘲讽的味道,让失意的人感受到你“看不起”他。当然有些人不在乎,你说你的,他听他的,但这么豪放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谈论的得意,对大部分失意的人是一种伤害,这种滋味也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

    一般来说,失意的人较少攻击性,郁郁寡欢是最普遍的心态,但别以为他们只是如此。听你谈论了你的得意后,他们普遍会有一种心理——怀恨。这是一种转移到心底深处的对你的不满的反击,你说得唾沫横飞,不知不觉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一颗炸弹,多划不来。

    失意者对你的怀恨不会立即显现出来,因为他无力显现,但他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泄恨,例如说你坏话、扯你后腿、故意与你为敌,主要目的则是——看你得意到几时,而最明显的则是疏远你,避免和你碰面,以免再见到你,于是你不知不觉就失去了一个朋友。

    随意自夸是不善做人者的通病,为此常会败事。只有改变这一点,不被人讨厌,才有可能真正被人接纳,找到成事的“切入点”。

    功成后华丽转身

    做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功成名就时“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五千多年的光辉历程中有无数个生命来过这个世界上。但是在这条岁月的星河上,我们能看到几颗闪亮的星星呢?历史上的皇帝就有几百个,王公大臣更是多如牛毛,可惜的是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痕迹的人是少之又少。求名当求万世名,这个说法不假。时间像大浪淘沙能把所有的人与事带走,能留下的真的寥若晨星。

    汉代的疏广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淡泊明志,不为功名利禄所迷惑。疏广少年时读书非常用功,长大后做了大官,很得皇帝的赏识。后来他告老还乡,皇帝赏赐他许多钱财。

    回归乡里后,疏广天天花钱摆设酒食,邀请族人和老朋友一起娱乐,大家都非常开心。后来,有人劝他为子孙后代留一点产业,不要把财物耗费将尽。

    疏广笑着说:“我难道是老糊涂了,不顾念子孙吗?只不过家里还有旧田老宅,让子孙们勤劳耕作,应该能够供其衣食。如果给他们多余的钱财,只能叫他们学会懒惰罢了!贤能的人若有钱财,就会削弱他的志向;如果愚蠢的人也这样,就更加助长他们的过错。我虽没有办法来教化子孙,但不想助长他们的过错。更何况这些金钱,是圣上恩赐我用来养老的,所以我用来与乡亲们共享皇上的恩赐,来尽我的余日。难道这样不对吗!”

    疏广的一席话,说得那些来劝说他的人哑口无言。

    虽然我们都好名,人类的虚荣心理让我们有这样的愿望,总是想要别人了解我们——以为自己的经历就是与众不同的,其实人与人之间还真的差不了多少。就算你在世的时候是万众瞩目的明星或其他大人物,可是死后谁还买你的账呢?

    其实在高功厚名之后,华丽的转身意味着更高更有意义的人生新起点。比尔·盖茨当然是最好的例子,《中国日报》在2006年的一篇报道详细介绍了当时的世界首富功成身退台前幕后的故事。

    1975年,一个名为比尔·盖茨的年轻人与他的伙伴创立了微软公司。30多年里,盖茨驾驭着这个软件公司用技术一步步地扩充着“帝国版图”,改变和影响着整个全球。如今,执掌微软31年的盖茨终于做出“归隐山林”的决定——他将逐步退出公司的日常管理,转而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这对微软意味着一个时代即将结束,但对世界却意味着多了一个身家500亿美元的全职慈善家。

    6月15日,微软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比尔·盖茨宣布,他将逐步移交其日常工作,以便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所从事的慈善事业。为确保平稳有序地过渡,盖茨表示此次的过渡期为两年,2008年7月之后,盖茨将放弃全部日常管理工作,只保留董事长一职。

    盖茨当天发表声明说,淡出微软日常事务对他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他对慈善事业有着同样的热情,并且认为这也是一份十分重要和具有挑战性的事业。

    盖茨说过,他的全部财富将用于捐赠,而不是留给自己的3个孩子。“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好的方式来使用它。”像比尔·盖茨一样,我们要清楚自己该处的位置,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奢望自己位置以外的东西。

    古今中外的伟人、成功人士都是懂得淡看沉浮、功成身退的人。像孔子、老子这样的大思想家几千年才有一位,再如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文治武功的皇帝也就那么几位,寥寥无几。生前再怎么呼风唤雨,死后也是“一抔黄土掩风流”。

    做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功成名就时“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及时转身,去做自己更想要做的事,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生命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成也平静,败也平静

    事业可以失败,精神上却不能倒下。

    看一个人是否成功,我们不能看他成功的时候或开心的时候怎么过,而要看其在不顺利的时候,在没有鲜花和掌声的落寞日子里怎么过。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我们因为一时的困难就将梦想搁浅,那只能收获失败的种子,我们将永远不能品尝到成功这杯美酒芬芳的味道。”

    在中国商界,有人用“沉浮”二字去形容史玉柱的过往,而史玉柱从失败到重新崛起的经历,也值得我们长久的铭记。

    20世纪90年代,史玉柱是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他通过销售巨人汉卡迅速赚取超过亿元的资本,凭此赢得了巨人集团所在地珠海市第二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那时的史玉柱事业达到了顶峰,自信心极度膨胀,似乎没有什么事做不成。也就是在获得诸多荣誉的那年,史玉柱决定做点“刺激”的事:要在珠海建一座巨人大厦,为城市争光。

    大厦最开始是18层,但史玉柱的手在一次又一次地跟中央高层握过之后,层数节节攀升,一直飚到72层。此时的史玉柱明知大厦的预算超过十亿,手里的资金只有两亿,还是不停地加码。最终,巨人大厦的轰然倒地让不可一世的史玉柱尝尽了苦头。他曾经在最后的关头四处奔走寻觅资金,但“所有的谈判都失败了。”

    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媒体的一哄而上,成千上万篇文章骂他,欠下的债也是个极其恐怖的数字。经历了这次失败,史玉柱开始反思。他觉得性格中一些癫狂的成分是他失败的原因。他想找一个地方静静,于是就有了1年多的南京隐居生活。

    在中山陵前面的一块地方,有一片树林,史玉柱经常带着一本书和一个面包到那里充电。那段时间,他常常读书。那时,他每天十点多左右起床,然后下楼开车往林子那边走,路上会买好面包和饮料。部下在外边做市场,他只用手机遥控。晚上快天黑了就回去,在大排档随便吃一点,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后来有人说,史玉柱之所以能“死而复生”,就是得益于那时候的“卧薪尝胆”。他是那种骨子里希望重新站起来的人。事业可以失败,精神上却不能倒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身养性,他逐渐找到了自己失败的症结:之前的事业过于顺利,所以忽视了许多潜在的隐患。不成熟、盲目自大,野心膨胀。这些,就是他性格中的不安定因素。

    他决心从头再来,此时,史玉柱身体里“坚强”的秉性体现出来。他在那次珠峰以及多次省心之旅后踏上了负重的第二次创业。这次事业的起点是保健品脑白金。

    因为之前的巨人大厦事件,全国上下已经没有几个人看好史玉柱。他再次的创业只是被更多的人看做赌徒的又一次疯狂。但脑白金一经推出,就迅速风靡全国,到2000年,月销售额达到1亿元,利润达到4500万。自此,巨人集团奇迹般的复活。虽然史玉柱还是遭到全国上下诸多非议,但不争的事实却是,史玉柱曾经的辉煌确实慢慢回来了。

    赚到钱后,他没想找为自己谋多少私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还钱。这一举动,再次使其成为众人的焦点。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想到史玉柱有翻身的一天,更没想到这个曾经输的一贫如洗的人能够还钱。但他确实做到了。

    认识史玉柱的人,总说这些年他变化太大。怎能没有变化,一个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内心总难免泛起些波澜。而对于史玉柱,改变最多的,大概是心态和性格。几番沉浮,很少有人再看到他像早些年那样狂热、亢奋、浮躁,更多的是沉稳、坚韧和执著。即使是十分危急的关头,他也是一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的样子。

    回想自己早年的失败时,史玉柱曾特意指出,巨人大厦“死”掉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极其平静。而现在,身价百亿的他也同样把平静作为自己的常态。只是,这已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的平静大概象征一潭死水,后者则是波涛过后的风平浪静。起起伏伏,沉沉落落,有些人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强大和不可战胜。良好的性情和心态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少了它们,事业的发展就可能徒增许多波折。

    人生难免有起伏,低谷时我们需要的就是忍受寂寞,卧薪尝胆,每一阵风暴都能加快你前进的航速。就像当年越王勾践那样,3年的时间里,作为失败者他饱受屈辱,被放回越国之后,他选择了在寂寞中品尝苦胆,铭记耻辱,奋发图强,最终得以雪耻。

    不要羡慕别人的辉煌,也不要眼红别人的成功,只要你能忍受寂寞,满怀信心地去开创,默默付出,相信生活一定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仕途沉浮,处变不惊

    落在别人身上,那么我就不应该有,与我无关;落在我身上,那么别人就不应该有,与别人无关。

    古今中外,无论是官场、商场,抑或情场,都仿佛人生的剧场,将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看得一清二楚。诸葛亮有一句名言:“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意在鞭策我们要看淡荣辱而保持道义,所谓得意失意皆不忘形,宠辱不惊,便是此意。

    一如古语所言,须历一番风雨,方才洞悉大千。看淡荣辱自然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孙叔敖原来是位隐士,被人推荐给楚庄王,三个月后做了令尹(宰相)。他善于教化引导人民,因而使楚国上下和睦,国家安宁。

    有位孤丘老人,很关心孙叔敖,特意登门拜访,问他:“高贵的人往往有三怨,你知道吗?”

    孙叔敖回问:“您说的三怨是指什么呢?”

    孤丘老人说:“爵位高的人,别人嫉妒他;官职高的人,君王讨厌他;俸禄优厚的人,会招来怨恨。

    孙叔敖笑着说:“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心胸越谦卑;我的官职越大,我的欲望越小;我的俸禄越优厚,我对别人的施舍就越普遍。我用这样的办法来避免三怨,可以吗?”

    孤丘老人很满意,笑着离去。

    孙叔敖严格按照自己所说的行事,避免了不少麻烦,但也并非是一帆风顺,他曾几次被免职,又几次复职。有个叫肩吾的隐士对此很不理解,就登门拜访孙叔敖,问他:“你三次担任令尹,也没有感到荣耀;你三次离开令尹之位,也没有露出忧色。我开始对此感到疑惑,现在看你的心态又是如此平和,你的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呢?”

    孙叔敖回答说:“我哪里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啊,我认为官职爵禄的到来是不可推却的,离开是不可阻止的。得到和失去都不取决于我自己,因此才没有觉得荣耀或忧愁。况且我也不知道官职爵禄应该落在别人身上呢,还是应该落在我的身上。落在别人身上,那么我就不应该有,与我无关;落在我身上,那么别人就不应该有,与别人无关。我的追求是顺其自然,悠然自得,哪里有工夫顾得上什么人间的贵贱呢?”

    孙叔敖在险恶的仕途风浪中始终不惊不惧,只因他心中淡定,在古人看来,有人之所以能做到宠辱不惊,其根本在于将安危放在自己身上来承担,以行仁义为人生追求,不趋利避害,不自以为是,以坦荡胸怀看人世浮沉。这样的人往往阅世已深,知生之艰难,为人不易,是看透后的豁然开朗,即是“明理者”。明理者不在于一事一物的纠缠中,而在于包容宽厚,不以一己心胸衡量别人的喜恶,既然知道什么是宠什么是辱,自然处变不惊。

    从来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淡看昔日富贵,笑对人生沉浮,人才能活得潇洒惬意。

    62岁的苏轼被朝廷贬到海南时,天空正下着绵绵细雨,斜风吹打在身上,透出一丝凄凉。虽然居陋室,食粗饭,但苏轼并不以为苦,倒是经常和当地士绅百姓共叙桑麻乐事。他也不以文豪自居,入乡随俗,身披当地衣冠,走街串巷,享受难得的快慰。

    一次,苏轼来到一座山头,惹来一个黎山樵夫的善意笑声。虽然语言不通,但樵夫也看得出,他是一个身居山林的贵人,出于对他的好感,慷慨地送了一匹布,好让他抵御寒冷的海风。

    他和周围的邻居关系也非常融洽,左邻右舍常送饭食给他。当人们听他说起往事的时候,苏轼的脸上总是乐呵呵的,并没有伤感怅然之色,笑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

    而事实上,苏轼在海南的谪居生活是十分困顿的。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这对于年老的苏轼,无疑是难以适应的。但是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却将贬官黄州、惠州、儋州看成是自己的平生功业。苏轼对苦难并非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对政敌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从而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蕴含着坚定、乐观的精神。坐看闲云不是自我安慰的方式,更非嘲弄人世的对抗姿态悲恋,更非求告,而是将际遇当成阅历,明得失而知荣辱,在看开一切之间实际上是对人生百态最好的彻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