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若无欲念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摘掉人生的“三顶桂冠”

    “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只有学会淡泊名利,人才会更加高尚。

    人总是有“名利”情结,一脚踏入名利场,往往就失去了方向。名利二字,既能使人扶摇九天揽月,俯瞰宇宙小;也可以让人上穷碧落下黄泉,过奈何桥,爬刀山趟油锅。世人都晓得淡泊名利为君子雅士的风采,然而想从名利漩涡中抽身,很不容易。

    庄子喻世,善假于物,他最善做各种各样的比喻或者借名人的口来讲人生之理。庄子曾以孔子的口吻说出了一句人生的名言:“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意思是德行在名利前荡然无存,人类的知识来源于争斗的结果。人为了求名,会不择手段,人的知识技巧,成了斗争的工具,最终不过是为名所困,名、利真是最大的凶器,杀人不见血。而真正能够淡泊名利的人,便用自己不俗的风骨,淡泊的心境,学者的良知,感染着后辈学者。他们的生命是通透的,他们的处世方式是谦和明澈的,他们的气质风度是温和自然的。

    执著于物必定被物所累,超然物外才能抵达伟大思想与卓越精神的殿堂。

    季羡林先生一直被冠以“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的称号,一生之中获得无数荣誉,他虽著作等身,名扬四海,但对荣誉却从不痴迷,“出点小名,小有得意,却诚惶诚恐。”

    他一生中,最超然物外的行为,当属三辞尊名。在《病榻杂记》中,季老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表明了他对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看法,并坚持将此三项“尊号”辞掉:

    一辞“国学大师”。季老说:“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杀老身!”

    二辞“学界泰斗”。季老说:“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三辞“国宝”。季老说:“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最后,季老总结道:“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伟大的思想皆来自自由的心灵,虚名一除,人生无累,自我重现,思想与精神才能自由伸展,独立为人、为文、为学的风骨才能被自觉保持。

    俗话说“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只有学会淡泊名利,人才会更加高尚。人生在世,无论贵贱贫富,逆顺穷达,都少不了要与名利打交道。对待名利,人们有着不同的态度,有的人追名逐利,有的人淡泊名利。回望古今,很多著名的学者都像季羡林先生一样是淡泊名利的代表者。他们都实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目标,他们对个人的名利常常采取漠然冷淡和不屑一顾的态度,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理想、事业的追求上。

    真正的智者永远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不会为了看似光鲜的声誉而明争暗斗。除去虚名便能除去不必要的负担。晚年的季老依然保持着对自我清醒的认识,执意地辞去了加诸于头上的盛名,然而,他虽摘除了头上恭维的帽子,却辞不掉世人对大师那发自内心的尊敬。

    一无所有,样样都有

    一个人做到无欲的时候,就是放弃了心中的杂念,就是清空了心灵中积存的枯枝败叶。

    世间有许多诱惑:桂冠、金钱,但那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最美,快乐最贵。我们要想活得潇洒自在,要想过得幸福快乐,就必须做到:学会淡泊名利享受、割断权与利的联系,无官不去争,有官不去斗;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欣然享受清心自在的美好时光,这样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惬意。否则,太看重权力地位,让一生的快乐都毁在争权夺利中,那就太不值得,也太愚蠢了。

    名利心人人都有,要做到“无欲”很难,所以老子也只说“清心寡欲”,一个人能让自己变得不那么贪婪已经很了不起了。一个人能把名利看得淡一些,境界就会高一些。一个人如果不能淡泊名利,就必然会急功近利,进而为了满足心中的贪婪而不择手段。。

    人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超出了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一个人做到无欲的时候,就是放弃了心中的杂念,就是清空了心灵中积存的枯枝败叶。清空了心灵,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清空了心灵,才能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

    人如果能少一点贪欲,多一点自制与满足,自然也就不会落入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圈套中,让自己沦为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因此,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智慧清明起来,必须先放下一切,使自己真正空起来,才能拥有无限的可能。有的时候,能够不依靠关系而努力的人,是真正能够看淡名利的人。

    宋朝的雪窦禅师喜欢云游四方访学,这天,禅师在淮水旁遇到了曾会学士。曾会问道:“禅师,您要到哪里去?”雪窦回答说:“不一定,也许去往钱塘,也许会到天台那里去看看。”曾会建议道:“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和我交情甚笃,我给您写封介绍信,您带去交给他,他一定会好好招待您的。”于是雪窦禅师来到了灵隐寺,但他并没有把曾会的介绍信拿出来,而是潜身于普通僧众之中过了三年。

    三年后,曾会奉令出使浙江,便到灵隐寺去找雪窦禅师,但寺僧告诉他说并不知道这个人。曾会不信,便自己到云水僧所住的僧房内,在一千多位僧众中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雪窦禅师。曾会不解地问:“为什么您不去见住持而隐藏在这里呢?是我为您写的介绍信丢了?”雪窦禅师微笑着回答道:“不敢不敢。我只是一个云水僧,一无所有,所以我不会做您的邮差的!”说完拿出介绍信,原封不动地交给曾会,两人相视而笑。曾会随即将雪窦引荐给住持珊禅师,珊禅师甚惜其才。后来,苏州翠峰寺缺住持,珊禅师就推荐雪窦去任职。在那里,雪窦终成一代名僧。

    雪窦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僧,和他高洁的品格密不可分。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淡泊是一种心态,一种胸怀,宁静是一种境界,一种品格,大凡真正淡泊宁静之人,皆能摒弃个人得失,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能做到此点实属不易,但若是有远大的理想又乐于奉献的人,有宁静与淡泊一路相伴,他的生命必然充实稳健。

    凡事莫不是越大越好,但人的欲望越大,就变得越贪婪,人生就越容易失控。一个人自由不自由,不在于生活中的随心所欲,而在于能保持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一颗淡泊名利的心,是解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若能抱着一无所有的心态,那么欲望就是一个小小的浅摊,人也会比更容易满足。因而,看似得到很少,甚或一无所有,其实却因易得满足,样样皆掌握在手中。

    只看已有的,不看没有的

    一个人的欲望如果只是追求金钱或权势,他便永不能获得满足,而不满足便不能快乐……物质的快乐,不等于心灵的幸福,物质的不快乐,同样也不等于心灵的不幸福。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意思是说一个人最大的坏处就在于他不知足,奉劝人们学会知足。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说的也是知足常乐的道理。一个人,活在世上,首先要学会知足,一个不知足的人,永远和幸福无缘。虽然这一道理人人都懂,却鲜有能真正做到者。

    在人的一生中,也会有许多的追求、许多的憧憬。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追求金钱,追求名誉和地位。有追求就会有收获,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很多,有些是我们必需的,而有些却是完全用不着的。那些用不着的东西,除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我们的一种负担。

    古人有句话叫“大道至简”,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越是真理就越是简单”。著名的美籍华裔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有一个很有趣的“数学人生法则”,数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九九归一,化繁为简。智者的简单,并非因为贫乏或缺少内容,而是繁华过后的一种觉醒,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简单的过程是一个觉醒的过程。大道至简,幸福的人生一定是一个去繁就简的人生,是一个节制自己欲望的人生。

    财富也好,情感也罢,或是其他方面的欲望,都应把握有度,适可而止。多贪多欲,乃失败之根本。生活中,我们想要这个或那个,如果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我们就不停地去想我们所没有的,并且保持一种不满足感。如果我们已经得到想要的,我们仅仅是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创造同样的想法,因此,尽管得到了我们所想要的,我们仍旧不高兴。当我们充满新的欲望时,是得不到幸福的。

    一位心理学家指出:最普遍的和最具破坏性的倾向之一就是集中精力于我们所想要的,而不是我们所拥有的。对于我们拥有多少我们似乎并不为意;我们仅仅不断地扩充我们的欲望名单,这就导致了我们的不满足感。你的心理说:“当这项欲望得到满足时,我就会快乐起来。”可是一旦欲望得到满足后,这种心理作用却不断重复。因而,幸福也随之变得越来越远,甚至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幸福,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别勉强自己去做别人,知足常乐即可。知足常乐是一种看待事物发展的心情,不是安于现状的追求态度。《大学》曰“止于至善”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而达到最理想的境地,懂得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只有知足常乐,知前乐后,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才不至于好高骛远、迷失方向、碌碌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弄得心力交瘁。

    知足是一种处世态度,常乐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知足常乐,贵在调节。做到知足常乐,良好心态就会和为人处世并驾齐驱,充满和谐、平静、适意、真诚。这是一种人生底色,当我们都在忙于追求、拼搏而找不着北的时候,知足常乐,这种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宁静与温馨对于风雨兼程的我们是一个避风的港口。休憩整理后,毅然前行,来源于自身平和的不竭动力。真正做到知足常乐,我们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些达观。

    多贪多欲的人,纵然富甲天下,还是无法满足,等于是个穷人,他们拥有的是痛苦的根源而非幸福的靠山;而少欲知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

    不贪心,收宁心

    平静的生活在真理的海洋中,在激流波涛之下,不受风暴的侵扰,保持永恒的安宁。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给他金银还怨恨没有得到珠宝,封他侯爵还怨恨没封公爵,这种人虽然身居豪富权贵之位却等于自愿沦为乞丐;一个自知满足的人,即使吃粗食野菜也比吃山珍海味还要香甜,穿粗布棉袍也比穿狐袄貂裘还要温暖,这种人虽然身为平民,但实际上比王公更快乐。

    人的痛苦是从生命的欲望中产生的,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痛苦与生命是无法分离的。古往今来,多少人欲壑难填,多少人被贪婪打败,所以,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减轻欲望,懂得舍弃,只有这样才能从贪婪中解脱,从而获得心里安宁。

    一天,有一个老头在森林里砍柴。他抡起斧子正准备砍一棵树,突然从树上飞出一只金嘴巴的小鸟。它求他不要砍倒那棵树,并答应送给他柴烧。

    老头空手回到家,他对老伴说:“明天家里会有许多柴的。”

    第二天,老伴发现院子里多了一大堆柴,就叫老头:“快来看,快来看,谁在我家院子里放了这么一大堆柴。”

    老头把遇到了金嘴巴鸟的经过告诉了老伴,老伴说:“柴是有了,可是我们没有吃的。你去找金嘴巴鸟,让它给我们点吃的。”

    老头又回到森林里的那棵树下。这时,金嘴巴鸟飞来了,它问:“你想要什么呀?”

    老头回答说:“我的老伴让我来对你说,我们家没有吃的了。”

    “回去吧,明天你们会有许多吃的。”金嘴巴鸟说完又飞走了。

    老头回到家,对老伴说:“上床睡觉吧,明天家里会有许多食物的。”

    第二天,他们果真发现家里出现了许多肉、鱼、甜食、水果、葡萄酒和想要的食物。饱餐了一顿后,老伴对老头说:“快去找金嘴巴鸟,让它送我们一个商店,商店里要有许许多多的东西,这样,往后我们的日子就舒服了。”

    老头又来到了森林里的那棵树下。金嘴巴鸟飞来问他:“你还想要什么?”

    老头对它说:“我的老伴让我来找你,让你把她变成王后,把我变成国王。”

    金嘴巴鸟冷漠地望了一下老头,说:“回去吧,明天早上你会变成国王,你的老伴会变成王后的。”

    老头回到家,把金嘴巴鸟的话告诉了老伴。

    第二天早上醒来,他们发现自己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也是山珍海味,周围还有着一大帮的侍臣奴仆。

    可是,老伴对此仍不满足,她对老头说:“去,找金嘴巴鸟去,让它把魔力给我,让它来宫殿,每天早上为我跳舞唱歌。”

    老头只好又去森林找金嘴巴鸟,他找了许多时候,最后总算又找到了它。老头说:“金嘴巴鸟,我的老伴想让你把魔力给她,她还让你每天早上去为她跳舞唱歌。”金嘴巴鸟愤怒地盯着老头,它说:“回去等着吧!”

    老头回到家,和老伴一起等待着。

    第二天起床后,他们发现自己被变成了两个又丑又小的小矮人。

    不去掉欲望就不会知足,一个过于贪婪的人永不会满足。时时处在渴求和痛苦之中。

    其实,平静是福,真正生活在喧嚣吵闹的都市中的人们,可能更懂得平静的弥足珍贵。与平静的生活相比,追逐名利的生活是多么不值得一提。平静的生活在真理的海洋中,在激流波涛之下,不受风暴的侵扰,保持永恒的安宁。

    心灵的平静是智慧美丽的珍宝,它来自于长期、耐心的自我控制。心灵的安宁意味着一种成熟的经历以及对于事物规律的不同寻常的了解。许多人整日被自己的欲望所驱使,好像胸中燃烧着熊熊烈火一样。一旦受到挫折,一旦得不到满足,便好似掉入寒冷的冰窖中一般。生命如此大喜大悲,哪里有平静可言?

    人们因为毫无节制的狂热而骚动不安,因为不加控制欲望而浮沉波动。只有明智之人,才能够控制和引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才能够控制心灵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忍对虚名,莫被累坏己身

    我们以赤子之身来此世界,当以赤子之心走过此世界,此为留取清白在人间。

    虚名是指没有实际内容或与实际内容不合的名称﹑名义等。虚名能为人带来一时心理的满足感,也就使争名、争虚名的事常有发生。虚名本身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任何一个真正的有识之士,都不会看重虚名。为了虚名而去争斗,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也是人生之中诸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历史上有许多悲剧出于争名夺誉,人们只看到了虚名表面的好处,却不知道,在虚名的背后,埋藏了更多的辛酸和苦难。为了承受这么一个毫无价值的虚名,人们常常暗中钩心斗角,明里打得头破血流,朋友反目为仇,兄弟自相残杀,虚名之累人,可见一斑。

    虽然虚名累人,但要让人放下它却不是那么容易。名利浓于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名利之欲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之一,人们很难抵抗。因为好名,所以也就有了沽名钓誉的人,这虚名真正累坏了不少人,古往今来少有人能真的摆脱名利心。

    有一个书生因为像晋人车胤那样借萤火夜读,在乡里出了名,乡里的人都十分敬仰他的所作所为。一天早晨,有一人去拜访他,想向他求教。可是这位书生的家人告诉拜访者,说书生不在家,已经出门了。来拜访的人十分不解地问:“哪里有夜里借萤火读书,学一个通宵,而清晨大好的时光不读书却去干别的杂事的道理?”家人如实地回答说:“没有其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要捕萤,所以一大早出去了,到黄昏的时候就会回来的。”

    这个故事读来令人啼笑皆非,车胤夜读是真用功、真求知,而这个虚伪的书是假用功、假好学。在大好的天光下出门捕萤,黄昏再回来装模作样的表演一番,完全是本末倒置,“名”是有了,但时间一长难免不会露出马脚。靠一时的投机哗众取宠,这样的“名”往往很短暂,如过眼云烟,很快会被世人遗忘。那时,这位“名人”便也不再风光了。追求名誉难免不被虚名所累,误了一生。所以,我们要以忍制住对虚名的渴求。

    忍对虚名,则要不受它的诱惑,脚踏实地地工作,力求不使自己背上虚名这种沉重的思想包袱。“人怕出名,猪怕壮”就是这个道理。一有名气,争得了这份荣誉,必然要受到一些非难和妒忌,就要做好承受外界压力的心理准备。有时由于这种虚名的获得,使人缺乏冷静的心态,忘乎所以,而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一切都是虚的,不做进一步的努力,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所以说虚名害人,不可追逐,而应力忍对虚名的羡慕之心。

    忍对虚名,就是要放弃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放弃虚名,不是笨人所为,而是智者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名声和荣誉面前应该采取忍让和放弃的态度固然不易,但是只要加深自身的修养,认识到虚名的害处,弃之也不可惜。

    虚名是人心灵上的大包袱,让人没有一刻轻松,让人失去自我,让人失掉别人的尊重与承认,更危险的是贪慕虚名可能会成为对手的机会,到时受到的伤害有多惨重,却是无可估量的。

    我们以赤子之身来此世界,当以赤子之心走过此世界,此为留取清白在人间。此无声名,亦无功利,然而这也是莫大声名,莫大功利了。所以,我们的先哲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事实上,人生的规则也正是如此奇妙,贪慕虚名、急功近利者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名誉;沽名钓誉,无所不用的人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抓住眼前一点即可

    医除“贪”病定要用“舍”字。只有真正地懂得舍弃,才能摒除自己的贪念,才能“得”。

    当我们很想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时,我们会沮丧、抑郁和难过。有些时候,得不到的原因不是你没努力,而是你的心放得太大,来不及收网。不懂得舍弃,只盯着远处那飘来飘去的巨大的贪念,就不能抓住眼前那一点点的“得”。

    医除“贪”病定要用“舍”字。只有真正地懂得舍弃,才能摒除自己的贪念,才能“得”。如果情爱是束缚,你能舍去情爱,就得到自由自在了。如果妄想是烦恼,你能舍去妄想,就能得到真实了。如果挂碍是痛苦,你能舍去挂碍,就能得到轻松愉快。所以能舍,就能得,这是必然的道理。

    镜湖山旅游区乘索道至山顶,游客在饱览风光后,可以乘坐索道奔下一个峪口。购票前,大家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乘索道前行,票价10元;二是先入另一个通道,然后再乘索道,在这个通道里需要参加一种翻番奖励游戏,连过七关,奖励结果各关不同,全凭自己把握,票价15元。大部分游客都怀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心态,既然到了山顶,还差这五元钱?赌一次!

    检了票的游客被带进一个封闭信道内,信道每次只能过一人,等前面的人先过去了后面的人才能继续接上,入第一关,电子屏幕上写着:现在,您已经获得了5元钱的奖励,如感到满足,您可以结束游戏,从侧边出去领取奖金。游客想,我花5元钱就这结果呀,那还不如不玩,继续。于是就进了第二关。第二关屏幕上写着:现在,您已经获得了10元钱的奖励,如感到满意,您可以结束游戏,从侧边出去领取奖金。游客想,我获得此机会不容易,再走。第三关,奖金成了20元。游客想,下一个定是40元了,继续下去会比较好……到了第六关,屏幕上写着:现在,您已经获得了320元的奖励,如感到满足,你可以结束游戏,从侧边出去领取奖金。许多游客想,我不过花费5元钱,损失了也没事,就赌它一把,下一关应当是640元了!

    然而,当游客进入最后一关时,只见那里的负责剪票的工作人员,手中拿的是一个印有“欢迎下次光临”的牌子。这时想要后退回去是不可以的,前面索道又催,那些游客只好怀着一丝遗憾离去。

    最后从通道出来的是一对中年夫妇,只有他们获得了奖金,他们在第三关的时候领取了共40元的奖金,也就是说,中年夫妇将分文未花地乘索道——旅游区还要倒贴给他们10元。其他游客笑问这对中年夫妇怎么没有再往前选取再高一点的奖金呢,哪怕是在第四关、第五关或者第六关?

    中年男子笑着说:“当我们到了第三关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第三关的奖金已经让我们‘赚’了10元,我们当时就决定领取奖金,贪念是人间最可怕的东西,只有舍弃这个可怕的贪念,你才能获得美好,只有学会舍弃,你也才有可能得到。”

    这个创意让旅游区获得了相当丰厚的利润。据说起初论证时,好多董事提出质疑,说如果大家都在第六关满足的话,那可赔惨了……策划者说,不可能。这关过的其实是贪婪关,一般人很难做到以舍去贪,很难超越过去。事实确实如此,能通过者寥寥无几。

    就像那对中年夫妇一样,只有舍弃了贪婪,才可能有更多的得到;只有舍弃了欲望,才可能有更多的收获。

    走路时,不舍去后面的一步,便无法跨出向前的一步;作文时,不舍去那些冗长的赘语,便无法成为精简犀利的短文;庭院里的小树苗,如果你舍不得剪去那些看似漂亮的多余的枝叶,它就无法茁壮地生长主干,会拖垮整棵树苗。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

    财是心的拦路虎

    名利,就像是一座美丽豪华舒适的房子,人人都想走进去,只是他们从未意识到,这座房子只有进去的路,却没有出来的门。

    画,远看则美。

    山,远望则幽。

    思想,远虑则能洞察事物本末。

    心,远放则可少忧少恼。

    ……

    在某些情境之下,距离是能够产生美的,对名利的疏远尤甚,能够给人带来清明的心智与洒脱的态度。

    然而,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在混乱的名利场中丧失原则,迷失了自我,百般挣扎后终落得身败名裂。司马迁说得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这世上的人,有几人能够在名利面前淡然处之,泰然自若?

    “人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这是《红楼梦》里的开篇偈语,这一首《好了歌》似乎在诉说繁华锦绣里的一段公案,又像是在告诫人们提防名利世界中的冷冷暖暖,看似消极,实则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即使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世人总是被欲望蒙蔽了双眼,在人生的热闹风光中奔波迁徙,被名利这些身外之物所累。

    那些把名利看得很重的人,总是想将所有财富收到囊中,将所有名誉光环揽至头顶,结果必将被名缰利锁所困扰。

    一天傍晚,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这时,有位小和尚从林中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两人见状,并拉住小和尚问:“小和尚,你为什么如此惊慌,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和尚忐忑不安地说:“我正在移栽一棵小树,却突然发现了一坛金子。”

    这两人听后感到好笑,说:“挖出金子来有什么好怕的,你真是太好笑了。”然后,他们就问:“你是在哪里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怕。”

    和尚说:“你们还是不要去了吧,那东西会吃人的。”

    这两人哈哈大笑,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怕,你告诉我们它在哪里吧。”

    于是和尚只好告诉他们金子的具体地点,两个人飞快地跑进树林,果然找到了那坛金子。好大一坛黄金!

    一个人说:“我们要是现在就把黄金运回去,不太安全,还是等到天黑以后再运吧。现在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先回去拿点饭菜,我们在这里吃过饭,等半夜的时候再把黄金运回去。”于是,另一个人就回去取饭菜了。

    留下来的这个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该有多好!等他回来,我一棒子把他打死,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回去的人也在想:我回去之后先吃饱饭,然后在他的饭里下些毒药。他一死,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不多久,回去的人提着饭菜来了,他刚到树林,就被另一个人用木棒打死了。然后,那个人拿起饭菜,吃了起来,没过多久,他的肚子就像火烧一样痛,这才知道自己中了毒。临死前,他想起了和尚的话:“和尚的话真对啊,我当初就怎么不明白呢?”

    俗语也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见,“财”这只拦路虎,它美丽耀眼的毛发确实诱人,一旦骑上去,又无法使其停住脚步,最后必将摔下万丈深渊。

    名利,就像是一座美丽豪华舒适的房子,人人都想走进去,只是他们从未意识到,这座房子只有进去的路,却没有出来的门。枷锁之所以能束缚人,房子之所以能困住人,主要是因为当事人不肯放下。放不下金钱,就做了金钱的奴隶;放不下虚名,就成了名誉的囚徒。

    庄子说:“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追求钱财的人往往会因钱财积累不多而忧愁,贪心者永不满足;追求地位的人常因职位不够高而暗自悲伤;迷恋权势的人,特别喜欢社会动荡,以求在动乱之中借机扩大自己的权势。而这些人,正是星云大师所说的“想不开、看不破”的人,注定烦恼枷身。

    权势等同枷锁,富贵有如浮云。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莫不如退一步,远离名利纷扰,给自己的心灵一片可自由驰骋的广袤天空,于旷达开阔的境界中欣赏美丽的世间风景。

    自制,才能经得起诱惑

    欲望是无止境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物欲更具诱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任它随心所欲,在行走时,就会因为身背重负而寸步难行。

    在人这一生中总是免不了有那么一些时刻被物欲所裹挟,急着向前走,急着想享受一切,急着要得到想得到的东西,却要到繁华落尽时才能明白,“我以为争夺到手的也就是我拱手让出的,我以为我从此得到的其实就是我从此失去的”。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掉了。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认为现代人物欲太盛,他说:“十岁时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

    人心不能清静,是因为物欲太盛。我们不能没有欲望,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物欲更具诱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任它随心所欲,在行走时,就会因为身背重负而寸步难行。

    一个乞丐每天都在想,假如我有两万元钱就好了,我就可以变成正常人,不用再做乞丐。一天,这个乞丐无意中发现了一只很可爱的小狗,他见四周没人,便把狗抱回了他住的窑洞里,拴了起来。

    这只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这位富翁丢狗后十分着急,因为这是一只纯正的进口名犬。于是,就在当地电视台发了一则寻狗启事:如有拾到者请速还,付酬金两万元。

    第二天,乞丐行乞时,看到这则启事,便迫不及待地抱着小狗准备去领那两万元酬金。可当他匆匆忙忙抱着狗又路过贴启事处时,发现启事上的酬金已变成了3万元。原来,大富翁寻不着狗,又电话通知电视台把酬金提高到了3万元。

    乞丐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脚步突然间停了下来,想了想又转身将狗抱回了窑洞,重新拴了起来。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涨了,第四天又涨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涨到让市民们都感到惊讶时,乞丐这才跑回窑洞去抱狗。可想不到的是,那只可爱的小狗已被饿死了。

    乞丐还是乞丐。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因此有太多的欲望。贪心使人永远没有满足之时,因此,不能将贪心作为人生的包袱,压得太重到时候反而是什么也得不到。

    西方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的欲望是座火山,如不控制就会伤人害己。”贪欲是人成功路上的障碍,因为它会自动成长、膨胀,最后喷薄而出时,就会炸伤自己,一切的荣誉、事业、成功也都将随之烟消云散。

    要想克制欲望的火山,就要学会自制,别人的控制都是外界条件,只有自己的内心有了自制的意识,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贪欲。

    国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群儿童分别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大厅,在大厅里最显著的位置,为每个孩子放了一块软糖。

    测试教师对每一个将要走进去的孩子说:“如果你能坚持到老师来叫你出去的时候还没把这块糖吃掉,将对你有一个奖励:再给你一块软糖,就是说,你将得到两块软糖。如果你等不到老师来就把糖吃掉了,那么你只能得到这一块。”

    实验开始,孩子们依次走进大厅,结果发现,有些孩子没有控制能力,因为大人不在,他又受不了糖的诱惑,把糖吃掉了。还有一些孩子,知道了刚才提出的要求,认为只要自己能坚持一会儿,就能得到两块糖,于是尽量控制自己,转移注意力,唱歌、蹦蹦跳跳,就是不看那块糖,一直等到老师来。这样他就得到了奖励,有了第二块软糖。

    专家们把孩子分成两组:能够坚持下来得到两块软糖的和不能坚持下来只得到一块软糖的,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只得到一块糖的孩子普遍没有得到两块糖的孩子成功。也就是说,凡是小时候缺乏自制力的,长大后做事就不太容易成功。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自制,就要克制欲望。自制不仅仅是在物质上克制欲望,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制。

    为了实现目标,也许你必须干一些自己不想干的事,放弃一些自己深深迷恋的事,这样就感到了一定的“约束”。但是,为了生活,为了目标,我们不能试图摆脱一切“约束”,而是应该在“约束”的引导下,一步步沿着既定的目标,稳妥地前进。

    人生不是自由的,有环境束缚着你,道德规范着你。与其去追求绝对的自由,还不如从内心深处去认识这些束缚的必要性。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相对的自由,达到灵魂的升华。

    快乐与物质无关

    放下不是单纯的放弃,而是一种抉择——是禁锢自己,还是给自己松绑。

    真正的快乐,不是用金钱和权势换来的,有钱有权的富人们,不一定都快乐,不一定都能领会生活的乐趣。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对金钱、权势的追求和对物质的占有,殊不知金钱和权力固然可以换取许多享受的东西,可不一定能获取真正的快乐。

    钱财越多的人,内心的恐惧感越深重,他们怕偷,怕抢,怕被绑票。权势越大的人,危机感越强烈,他们不知何时会丢掉乌纱帽,不知何时会遭人陷害,时时小心,处处提防,惶惶然终日寝食难安。

    有个大富翁,家有良田万顷,身边妻妾成群,可日子过得并不开心。而挨着他家高墙的外面,住着一户穷铁匠,夫妻俩整天有说有笑,日子过得很开心。

    一天,富翁的小老婆听见隔壁夫妻俩唱歌,便对富翁说:“我们虽然有万贯家产,还不如穷铁匠开心!”

    富翁想了想笑着说:“我能叫他们明天唱不出声来!”于是拿了家里所有的金条,从墙头上扔过去,打铁的夫妻俩第二天打扫院子时发现这些金条,心里又高兴又紧张,连铁匠炉子上的活也丢下不干了。

    男的说:“咱们用金条置些好田地。”

    女的说:“不行!金条让人发现,会怀疑我们是偷来的。”

    男的说:“你先把金条藏在炕洞里。”

    女的摇头说:“藏在炕洞里会叫贼娃子偷去。”他俩商量来,讨论去,谁也想不出好办法。从此,夫妻俩吃饭不香,觉也睡不安稳,当然再也听不到他俩的欢笑和歌声了。

    曾经的富翁对他老婆说:“你看,他们不再说笑,不再唱歌了吧!”他们因为家里再也没有金条,不用防备盗贼,变得轻松起来,每天都有好心情唱歌了。

    铁匠夫妻俩之所以失去了往日的开心,是因为得了不明不白的金条,为了这不义之财,他们既怕被人发现怀疑,又怕被人偷去,有了金条不知如何处置,所以终日寝食难安。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些富豪虽然守着一堆花花绿绿的票子,守着一幢豪华的洋房,守着一位貌合神离的天仙,未必就能咀嚼到人生的真趣味。

    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有一首长诗叫《在俄罗斯,谁能幸福和快乐》,诗里的内容是,找遍俄国,最终找到的快乐之人竟是枕锄瞌睡的农夫。这位农夫有强壮的身体,能吃能喝能睡,从他打瞌睡的眉目里和他打呼噜的声音中,无不流露出由衷的开心。这位农夫能开心,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知足常乐,二是劳动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开心。

    一个人是否快乐,绝不是依据获得了或是丧失了什么,而只能在于自身感觉怎样。事实上,每一个内心充实的人,都是懂得放下之人。放下不是单纯的放弃,而是一种抉择——是禁锢自己,还是给自己松绑。

    怀着知足心和上进心,在尘世的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充实,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会归于一个“淡”字,清淡明志,雅淡抒节,平淡处世。我们应该从这个“淡”字中,品尝出无欲无求的淡然境界。心中太多欲望的人,眼睛被欲望蒙蔽,自然看不到世间的美丽景象,只有那些心中无欲,清明自在的人,才有闲情雅致来欣赏蓝天绿树,鸟语花香。

    不做金钱的奴隶

    赚钱不过是为了生活得更幸福一些,如果因为这个赚钱的过程,而把生活的过程给忽略了,那就是很不合算的交易。

    钱就是货币,是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可以作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蓄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发挥作用,它可以用来购买其他任何商品。其实,钱并无美丑,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驾驭它。

    人的欲望无穷无尽,如果任其泛滥膨胀,人类社会就毫无秩序可言,其个人也只能多行不法,自取灭亡。由此,在思想上加强认识是必要的。欲望当然会有,也不必把欲望当成洪水猛兽,只要我们善于利用欲望所滋生出来的正面力量,知道如何休息,如何控制自身的欲望,才会拥有一个丰富的人生。

    大金融家摩根喜欢赚钱,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

    每当黄昏时,他总会到小报摊上买一份载有股市收盘的当地晚报回家阅读。当他的朋友都在忙着怎样娱乐的时候,他则说:“有些人热衷于研究棒球或者足球的时候,我却喜欢研究怎么赚钱。”

    在谈到投资的时候,他总是说:“玩扑克的时候,你应当认真观察每一位玩者,你会看出一位冤大头,如果看不出,那这个冤大头就是你。”

    他从来不乱花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他总是琢磨怎么赚钱的办法。

    朋友开玩笑说:“摩根,你已经是百万富翁了,感觉滋味如何?”

    他的回答让人玩味:“凡是我想要的东西而又可以用钱买到的时候,我都能买到,至于其他人所梦想的东西,比如名车、名画、豪宅我都不为所动,因为我不想得到。”

    他并不是一个为金钱而生活的人,他甚至不需要金钱来装饰他的生活,他喜欢的仅仅是游戏的感觉,那种一次次投入资金,又一次次地通过自己的智慧把钱赚回来的感觉,充满了风险和艰辛,但是也颇为刺激,他喜欢的就是刺激。

    摩根说:“金钱对我来说并不重要,而赚钱的过程,即不断地接受挑战才是乐趣,不是要钱,而是赚钱,看着钱滚钱才是最有意义的。”

    赚钱不过是为了生活得更幸福一些,如果因为这个赚钱的过程,而把生活的过程给忽略了,那就是很不合算的交易。人们追求金钱,是为了使生活更舒适,但奇怪的是,人们一旦有了钱反而更忙碌,更无法舒舒服服得过日子。有些商人就是这样,终日忙于赚钱,虽然腰缠万贯,却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机会。而成功人士却在世界上过得极为潇洒,他们既最会赚钱,又最会享受生活。

    一位大商人乘专机到某国参加一项商务谈判,到达的那天恰好是周六。在美国备受交通堵塞之苦,因而对这里街上汽车稀少、交通畅通无阻感到很奇怪。他问:“你们首都的车辆这么少吗?”“你们有所不知。”有人解释道,“我们从每周五晚上开始,一直到星期六的傍晚为止,是禁烟、禁酒、禁欲的时间,一切杂念皆摒除九霄云外,一心一意地休息和向神祈祷,人们大都待在家里,所以街上来往的汽车比平日起码减少一半。从周六晚上起,才是我们真正的周末,便是我们尽情享受的时候。”

    “你们真懂得休息和享受。”大商人羡慕地说。

    “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享受快乐的人生。”这人不无得意地说,“健康是商人最大的本钱。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必须吃好、睡好、玩好。。”

    赚钱,是为了更好地休息,所以,人应该在工作之余,好好学会休息。在成功人士的心中,解放自己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假日。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还在为工作烦恼,或者把工作带回家来做,他是很不幸的,因为他隐性地牺牲了陪家人和休息的时间。

    赚钱是为了享受,知道如何休息,才会拥有快意人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赚钱,不应以牺牲健康、家庭、幸福为代价。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无法抗拒诸如金钱、权利、地位的诱惑,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经不住金钱诱惑者,信奉金钱至上,金钱万能。他们视金钱为上帝,不择手段去得到它。他们一边用损坏良心的办法挣钱,一边又用损害健康的方法花钱。钱越多的人,内心的恐惧越深重,他们怕偷,怕抢,怕被绑票。他们时时小心,处处提防,惶惶不可终日,寝食难安。恐惧的压力造成心理严重失衡,没有快乐可言。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虽然没有大笔的财富,但也不必要为了金钱而变得锱铢必较。钱财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而不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提心吊胆,或者终日汲汲而求。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被自己用出去的钱财才是自己的,那些被我们牢牢攥在掌心的财富,不可能为我们所拥有。

    金钱,要能接受,也要能喜舍,用去的钱财才是自己的,不用,再多的钱财,最后还不知是谁的。

    知足,常乐

    快乐纯粹是内发的,它的产生不是由事物而来,而是因不受环境拘束的个人举动所产生的观念、思想与态度。

    生活在林中的小鸟,只要有一根可以立足的树枝,它便会觉得整个天地都属于自己;口渴的田鼠,只要饮 到河中的一点点水便会知足,而不会奢求一个粮仓。所谓“知足常乐”,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境界,只要自己觉得满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去贪求其他多余的东西。

    每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真正属于自己。那些东西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你,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了最后,物归何主,都未可知。智者会把这些财富统统视为身外之物。如果过分地索求,只能成为一种负担,而它带给人的只有痛苦和对幸福快乐的无从把握。

    知足常乐是一种看待事物的心情。《大学》中有曰:“止于至善。”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而达到最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这便是知足常乐之意,在知前乐后当中,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的过程。人们因为知足,所以不至于迷失方向,去追求不切实际的事物而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

    庄子在《逍遥游》里曾提到蟪蛄和朝菌等小小的动植物,它们存在于世上的时间非常短暂,与人世间种种长命百岁的物种根本不能相提并论。面对渺小而微弱的生命体,许多人会产生怜悯和可惜之情,但其实它们非常幸福。那些生命即使活了几秒钟也觉得自己活了一辈子,因为它们有它们的快乐。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感受的境界也是各自不同,最重要的是彼此能感受到各自生命中的快乐就行。

    生命虽然不能永恒,但到达一定时候,它已经能够盈满幸福感,如果还奢求更多,反而并不幸福。相反,止于至善,到达了你感觉已经不错的时候,便认真去享受它的乐趣。

    一个富翁到海边的小渔村度假。傍晚,他来到海边散步,看见一个渔民满载而归。富翁与渔民闲聊了起来,看着他捕的鱼,问他为什么不再多捕一些呢?

    “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渔民满足地说:“我呀?我每天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得充实又忙碌呢!”

    富翁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捕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然后你可以捕更多的鱼,再买更多渔船,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接着你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这要花多少时间呢?”

    “15~20年。”

    “然后呢?”

    富翁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富翁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公司的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

    “然后呢?”

    富翁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出海随便捕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

    渔夫一脸自得地说:“我现在不就达到这样的生活目标了吗?”

    人们兜兜转转、忙于奔命,最后却往往回到了原点,发现期待的生活与曾经已经过上的生活并没有区别,不禁充满了失望。其实大多时候不必为不顺心的事情感到沮丧,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许如今的生活很简单,但是它既然存在,就一定会有它的乐趣,只不过人们没有感受到而已。生命各有各的乐,就在于生命体对各自生活的一种简单的满足。

    人来到这个世界后,一开始无忧无虑,因为需求的东西少,负担少,所以得到的快乐也就多。随着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断地增加,要求不断地提高,各种各样的负担和烦恼也由此而生,除了苦苦挣扎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之外,再也没有时间去想自己是不是过得快乐。到了最后,终于明白了这个问题时,生命的守护神已经开始远离,等待自身的是身体的衰落、灭亡。所以在生命衰落之前就对欲望和奢求适可而止。

    快乐纯粹是内发的,它的产生不是由事物而来,而是因不受环境拘束的个人举动所产生的观念、思想与态度。这种观念和思想常来自于人们的知足感。在那些用平凡色彩渲染的人生里,宁静和温馨生活对于风雨兼程的人们来说是心灵的避风港口,如何获得宁静、温馨,唯“知足常乐”四字,它会使人生多份从容和达观,帮助人们选择属于自己的乐趣所在。不过,世人找到快乐时,一点也不希望“知足常乐”成为人们不思进取的借口。

    幸福就是能够满足

    幸福是一种刚刚好的感觉,是一种心底的自我满足。

    幸福之所以为幸福,就在于他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有句话这样讲“幸福的人基本相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这就是在说,幸福感对于每个人来讲有着一定的普适性。亦即当我们面临幸福的时候,那种心底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基本相同。但是能让每个人感到幸福的事情却是千差万别的。古谚道“饿了甜如蜜,饱了抹蜜也不甜”就是这个道理。幸福是一种刚刚好的感觉,是一种心底的自我满足。在幸福感的笼罩下,人们闲适惬意,能够平静地对待生活。远离焦虑、烦躁和喧嚣。每个人追求的幸福境界都是每个人心底的迫切渴求。

    有一天,富人碰到穷人,问:“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吗?”

    穷人对自己的生活很知足,回答说:“我现在的生活就很幸福。”

    富人不以为然,看着穷人漏风的茅舍、破旧的衣着,说:“我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豪宅百间,奴仆千名,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你现在的生活穷困潦倒,怎能称为幸福呢?”

    谁知好景不长,一场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奴仆们各奔东西,一夜之间,富人沦为乞丐。他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穷人端来一大碗清凉的水,问:“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

    富人眼巴巴地说:“幸福就是口渴时有水喝。”

    幸福对每个人的定义都有所不同,甚至对一个人来讲,在他(她)人生的不同阶段,幸福的定义也是不相同的。但是幸福却有着最根本的含义,那就是知足。

    知足的人,不贪心、不攫取,能够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因此,当他们一个小目标实现时,当迫切的渴望得到实现时,他们会感到幸福。

    幸福更多的是个体对于自身精神状态的自我感知。幸福与金钱、财富、地位无关,与幸福紧紧相连的,是每个人的内心。

    上帝把一捧快乐的种子交给幸福之神,让她到人间去撒播。

    临行前,上帝仍不放心地问:“你准备把它们撒在什么地方呢?”

    幸福之神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我已经想好了,我准备把这些种子放在最深的海底,让那些寻找快乐的人,经过惊涛骇浪的考验后,才能找到它。”

    上帝听了,微笑着摇了摇头。

    幸福之神思考了一会儿,继续说:“那我就把它们藏在高山之上吧,让寻找快乐的人,通过艰难跋涉才能发现它的存在。”

    上帝听了之后,还是摇了摇头。

    幸福之神茫然无措了。

    上帝意味深长地说:“你选择的这两个地方都不难找到。你应该把快乐的种子撒在每个人的心底。因为,人类最难到达的地方,就是他们自己的心灵。”

    能够得到幸福的人都是能够感受幸福的人,在他们的心里,懂得知足,懂得感恩。其实生活中幸福随处可见。幸福其实来的很简单,而只是有时候我们选择视而不见。看看当下你自己和你身边的人:家人健康,我们应该感到幸福,因为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可能连亲人都没见过的孤儿;有份工作,我们应该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能自食其力,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甚至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也应该感到幸福,因为还有那么多人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告别了。欲望越大,幸福越远。简简单单的生活,往往蕴藏着许许多多的幸福。

    人们追求的幸福应该不只是一种功利的目标追求,而是要从身边的处处寻找,善于发现幸福,实现自己幸福的最大化。上天对每个人生命的赋予是平等的,但每个人生命的质量却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取决于你对待生活的态度。立足当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离幸福很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