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人情路上不负重,越行越轻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你为别人打伞,别人才为你挡风

    世间的得失与取舍关系都是相通的,都符合因果循环。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人应该只顾着自己才是正常的、自然的。但是其实这点很难做到,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如果在社会上,一个人只顾着自己,而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早晚会众叛亲离。一个聪明有智慧的人往往明白,只有先帮助别人,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帮助别人应该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得到更多的实惠,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不仅得到了实惠,还得到了帮助别人带来的精神满足。既能得到物质上的实惠,又能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又何乐而不为呢?不但历史上有很多助人导致自己被助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因帮助别人自己得到实惠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两个钓鱼高手一起到鱼池垂钓。这两人各凭本事,一展身手,不久,都大有收获。忽然间,鱼池附近来了十多名游客。看到这两位高手轻轻松松就把鱼钓上来,不免感到几分羡慕,于是都去附近买了一些钓竿来试试自己的运气。没想到,这些不擅此道的游客,怎么钓也是毫无成果。

    那两位钓鱼高手,个性相当不同。其中一人孤僻而不爱搭理别人,单享独钓之乐;而另一位高手,却是个热心、豪放、爱交朋友的人。

    爱交朋友的这位高手,看到游客钓不到鱼,就说:“这样吧!我来教你们钓鱼,如果你们学会了我传授的诀窍,而钓到一大堆鱼时,每十尾就分给我一尾,不满十尾就不必给我。”双方一拍即合,很快达成了协议。教完这一群人,他又到另一群人中,同样也传授钓鱼术,依然要求每钓十尾回馈给他一尾。一天下来,这位热心助人的钓鱼高手,把所有时间都用于指导垂钓者,获得的竟是满满一大箩鱼,还认识了一大群新朋友,同时,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地被人围着,备受尊崇。

    同来的另一位钓鱼高手,却没享受到这种为人们服务的乐趣。当大家围绕着其同伴学钓鱼时,那人更显得孤单落寞。闷钓一整天,检视竹篓里的鱼,收获也远没有同伴的多。

    可见,在社会当中,有时候必须帮助别人,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因为帮助别人就相当于把自己的力量分给了更多的人,这样得到的回馈肯定也是多于一己之力的。在别人急需帮助的时候施以援手,不但解救别人于水火之中,还可以为自己赢得了更多实惠和声望。

    人的事情之所以做得顺利,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是因为这个人以前做过帮助过别人。因此,若想得到好的回报,不肯先付出是不可能的。这正如农夫种地,想有好的收成却不先辛勤种地,也不可能。所以,我们若想事情有好的结果,就应该先付出,这样才会有相应的收获

    世间的得失与取舍关系都是相通的,都符合因果循环。生活有失才有得,想要有取便必须学会给予。“取”与“予”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想去索取,那么,我们将活在地狱;倘若我们懂得“先予而后取”的道理,那么,我们便生活在天堂。或许,天堂与地狱的差别也就在于此。

    想让别人对你微笑,就微笑对待他人;想有更多的人爱自己,就先爱别人;想交更多的朋友,就真心地对待身边每一个人……

    先予后取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想要得到什么,就先给予什么。

    清风拂面好为人,多为别人想想

    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应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所不愿承受的,就不要强加在别人头上。

    作家柏杨先生曾说:“我们盼望的是,每个中国人都应有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的教养。珍惜友情,爱护自己所爱的。除非必要,不再轻易托人带东西、买东西,这也是一个开端。呜呼,别把自己的面子,建立在困扰别人的行为上。”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也就是俗话中说的将心比心,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所不愿承受的,不要去强加在别人头上。

    战国时期,楚、梁两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在各自的空余土地里种了瓜菜。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喜人;而楚国的亭卒懒惰,不务农事,瓜秧瘦弱,与梁亭瓜田的长势有天壤之别。楚国的亭卒心生忌妒,于是,一晚乘着夜色、偷跑过境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第二天,梁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全被人扯断了,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请示说也要过去把楚亭的瓜秧扭断。宋就说:“这样做当然很解气,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别人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能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县令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

    渐渐的,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过一天,仔细观察后发现每天早上瓜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和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楚王。

    楚王听说这件事后,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给梁王,以示自责,也用来表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人往往是自私的,倘若,从现在起,摒弃私心,用己心推及别人,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身边的人就会集聚更多,进而交际圈也就会越来越广,事业和人生也就越来越顺利。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这是一个人成大事和获取成功的关键。

    千万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否则就容易忘乎所以、刚愎自用,对人对事吹毛求疵。这样的人,即便本领再高强,也不会受人尊敬、被人重用。所以,做人还是要放低心态,让自己融入平常人,不要刻意凸显什么,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好人缘。

    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打仗。当时曹军远不如袁军强大,但袁绍刚愎自用,不纳忠言,一再坐失战机;曹操则富有谋略,善于用兵。结果,战事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

    打败袁绍后,曹军将士在袁军的帐篷里搜到了一些信件,全是曹操手下的一些文臣武将与袁绍暗相勾结、示好献媚的信。有人建议,把这些写信的人全都抓起来杀掉。可是,曹操不同意这样做。他说:“当初袁绍的力量十分强大,连我自己都感到难以自保,又怎么能责怪这些人呢?假如我站在他们的位置,当时也会这么做的。”于是,曹操下令把信件全部烧掉,对写信的人一概不予追究。那些原本惶恐不安的人,一下子把心放到肚子里,从此对曹操更加忠心耿耿,卖力相助了。

    曹操的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使他更多地赢得了人心,愿意投奔他并甘心为他效力的人越来越多。这样,曹操的力量便越来越强大,手下谋臣将士如云,他借此很快打败了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统一了中国北方。

    人是感性的动物,对待事物,处理事情往往以看到的景象,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来判断,因此对待别人与要求自己就有了双重的标准,由此产生的冲突可想而知。然而,若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可以消除一切矛盾摩擦。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就能够知道。

    生命,有着多样的常态,人不需要太慌张,也不需要太无奈,更不需要太强势。清风拂面之时,站在他人的立场想一想,一切又都豁然开朗。

    从吃亏中收获更多

    世界上没有白吃的亏,有付出必然有回报,如果过于斤斤计较,往往得不到他人的支持。

    “吃小亏,赢大利”,有人常说自己一点亏都吃不得,凡事都要占得三分便宜,看似是不吃亏,其实是吃了大亏。

    有时候,吃亏并不代表会失去什么,反而会在恰当的时机,成为幸福的催化剂,令原先吃的亏,加倍的还回来。

    正所谓“吃亏是福”,聪明的人往往能从吃亏中学到很多的智慧,一个人若能真正懂得“吃亏”中的利害关系,那么,他一定能在“吃亏”中获得不小的“福分”。

    东汉时期,有一个名叫甄宇的在朝官吏,时任太学博士。他不仅博学多识,而且为人忠厚,遇事谦让,上下同僚都相处得很好。

    有一次,皇上把一群外番进贡的活羊赐给了在朝的官吏,要他们每人得一只。

    在分配活羊时,负责分羊的官吏犯了愁:这群羊大小不一,肥瘦不均,怎么分群臣才没有异议呢?

    这时,大臣们纷纷献计献策。

    有人说:“把羊全部杀掉吧,然后肥瘦搭配,人均一份。”

    也有人说:“干脆抓阄分羊,好不好全凭运气。”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争论不休时,甄宇站出来了,他说:“分只羊不是很简单吗?依我看,大家随便牵一只羊走不就可以了吗?”说着,他就牵了一只最瘦小的羊走了。

    看到甄宇牵了最瘦小的羊走,其他的大臣也不好意思专牵最肥壮的羊,于是,大家都捡最小的羊牵,很快,羊就被牵光了。每个人都没有怨言。

    这件事情传播开来,洛阳城里的人无不为甄宇的高风亮节折服,四处赞扬他,以致连光武帝也知道了,一次,光武帝视察太学,想召会甄宇,直接询问“瘦羊博士”在哪里。从那之后,京师洛阳的人们就以“瘦羊博士”来称呼甄宇。

    不久,在群臣的推举下,甄宇又被朝廷提拔为太学博士院院长。

    从表面上看,甄宇牵走了小羊吃了亏,但是,他却得到了群臣的拥戴、皇上的器重。实际上,甄宇是得了大便宜。

    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许多人都把“吃亏”看做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判断都是错误的,一些“亏”只不过是事情的表象而已。有时,一件看似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

    人,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平衡系统。当你的付出超过你的回报时,你一定取得了某种心理优势;反之,当你的获得超过了你付出的劳动,甚至不劳而获时,便会陷入某种心理劣势。总而言之:人没有无缘无故的得到,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去。有时,你是用物质上的不合算换取精神上的超额快乐。也有时,看似占了金钱便宜,却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透支了精神的快乐。所以先哲强调:吃亏是福,就是这样一个道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以低调的姿态做着各种各样的好事,在不同的程度上,他们当然就是我们常说的“圣人”。

    世界上没有白吃的亏,有付出必然有回报,如果过于斤斤计较,往往得不到他人的支持。要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要知道吃亏就是福,能吃亏的人往往能收获更多幸福。

    吃亏其实是一种幸福,如果你能够平心静气地对待吃亏,表现自己的肚量,给了别人好处,你也因此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

    得理也要让三分

    当你对一个人说“你错了”时,必然撞在他固执的墙上,也不利于友情的维持和交往。

    晋朝年间,朝廷重臣朱冲虽身居要职,为人公正,刚直不阿。他一生恪尽职守,宽厚待人。朱冲生于南安,自幼贫困的他很小就开始帮助家里放牛。

    有一天,朱冲将牛赶到山坡上放牧。不一会儿,朱冲打起盹来。睡梦中的朱冲被草丛中传来的一阵声音吵醒了,只见自己的邻居蹑手蹑脚地向这边靠近,抓起一条牛缰绳,把朱冲的一头牛牵走了。

    朱冲并没有勃然大怒,他认为邻居不会无端地将别人的牛牵走,此中一定有缘由。等弄明白事情的原委再说不迟,千万不可鲁莽行事。

    不多时,邻居找到了朱冲,满脸歉疚。原来,这位邻居的牛找不到了,一时糊涂,错把朱冲的牛牵走了。

    朱冲听完宽容地一笑,说:“你家里穷,日子艰难,这头牛就送给你吧!”邻居原准备挨朱冲的一顿责骂,没想到朱冲竟会以牛相赠,感激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难免会犯错,因此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许多人一旦自己得了“理”,便绝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自认倒霉不可。然而这次“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但也成了下次争斗的前奏。因为这对“战败”者来讲,也是一种面子和利益之争,他当然要伺机“讨”还。

    在这种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朱冲那样,即使自己有理,就让别人三分。其实,有些时候给他人台阶下,也是为自己攒下了人情,留下一条后路。

    人们在得到他人的原谅后,多半会真心悔悟,而非执迷不悟。宽容的人容易获得快乐,不是他们天生有这种能力,只是在原谅他人的过错后,他的内心会少了一份沉重的负担。有一剂处世药方,教的是如何待人接物,写得很有意思,其中有:热心肠一副,温柔两片,说理三分。

    有人或许会疑惑,这说理为什么是三分而不是十分呢?

    “说理三分”,讲的其实是一种技巧。你若有理,聪明人一点就通,不用十分,三分足够了,不必画蛇添足;碰到蠢人(或钻牛角尖的人),你再多费口舌也无用,何必执著,不妨假以时日,让他自己慢慢去悟;至于蛮汉,他本不讲理,你即使讲上十二分,也无异于对牛弹琴。

    “说理三分”,讲的也就是宽容。人总有缺点,或多或少总有不周全的地方,他或许并不明白,你巧妙地说上几句,点到为止,也是与人为善,让他心存感激,若是穷追猛打,非要弄得人家连面子都没了,只怕会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在人际交往中,破坏力最强的莫过于这三个字——“你错了”,这三个字不会给你的交往带来任何好的结果,却只会带来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能使朋友变成对手,使情人变成怨偶。

    我们不要把相处的人当做度量不凡的超人,他们更不是修炼到家的圣人。和我们来往的都是感情丰富的常人,甚至是充满偏见、傲慢和虚荣的怪人。能够虚怀若谷地对待别人的批评的只有超人和圣人,但大多数人都是常人,甚至有一些怪人,就更不能接受批评了。所以,当我们想说“你错了”时,应该明白,对方十有八九不会虚怀若谷地接受。就像我们自己不会虚怀若谷地接受别人“你错了”的评价一样。

    一个人说错话或做错事,所以我们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不愿意承认,你就不必将别人的错误摆在那么明显的地方。就拿我们自己来说,我们犯了错误,也许并非没有意识到,只是顽固地不肯承认而已。所以,当你对一个人说“你错了”时,必然撞在他固执的墙上,也不利于友情的维持和交往。

    不苛求他人,才能征服人心

    生活,是为了幸福;工作,是为了快乐,被小事牵住了心,情绪总是受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而受到影响,那么自然我们会失去很多快乐。

    每个人都有可取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方。与人相处,如果总是苛求十全十美,那么永远也交不到真心的朋友。苛求会导致失去,追求完美也要适度。不苛求星星也光芒四射,只需它点缀黑暗天空;不苛求小草也撑起一片阴凉,只需它整天绿茵;不苛求一滴水也滋润整个麦田,只需它昭示着生命的存在。

    生活不会因多份对人对物的宽容和容纳而少了几分幸福。天下没有一点缺点也没有的人,没有一点缝隙也没有的朋友。有了大的错误,要能够改正,剩下小的缺陷,人们给予包容,就可以了。

    北宋名将狄青和猛士刘易之间有一段这样的故事。

    有一年,狄青要出守边塞,他的好朋友韩将军向他推荐了一名猛士,这名猛士叫刘易。刘易熟知兵法,善打恶仗,对狄青守卫的那段边境的情况非常熟悉,狄青带他一起到边境去十分必要。但是刘易有个不良嗜好,就是特别爱吃苦荬菜,一顿饭吃不到苦荬菜就会呼天喊地、骂不绝口,甚至还会动手打人,士兵、将领都有点怕他。

    刘易和狄青一起到边塞后,忙于军务,每天早起晚睡,从内地带的苦荬菜很快就吃完了,而边塞又见不到这种野菜。这天,士兵送来的菜里缺少了苦荬菜,刘易便把盛饭菜的器皿扔到地上,并在军营中大闹不止。士兵将此事情报告给狄青,狄青听了非常生气。

    就这种情况而言,刘易这样的人是绝不能留在戍边军队中的,但刘易又确实与众不同。狄青考虑,与这种性格刚烈的人发生正面冲突,不仅破坏了自己与韩将军的朋友关系,而且会影响刘易的情绪;但是放任不管,势必会动摇其他士兵的军心,影响戍边大业。于是,狄青出面好言安抚刘易,并立即派人回内地去买苦荬菜。一部分将领见这种情况,非常不服气,说狄将军骁勇善战,屡建奇功,而刘易何德何能,却要狄将军放下军务派人去给他弄苦荬菜吃。特别气盛的将领还想去与刘易比一比武艺,杀一杀刘易的威风。狄将军急忙劝阻众将说:“刘易原来不是我的部下,如果你们与他计较,争强斗胜,传出去势必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我们现在要加强团结,绝不能争一时之短长。”

    当这些话传到刘易的耳中时,他非常感动。狄将军派人专程去买苦荬菜,刘易觉得自己获得了同情和理解;狄将军劝阻将领勿争强斗胜,刘易觉得是真正顾全大局,宽宏大量。他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不该再给非常忙碌的狄将军添麻烦。

    过了几天,刘易懊悔地去找狄青,说:“狄将军,您治军严整,我在韩将军手下时就有耳闻。这次我因这么点小事就大闹,您不仅不责怪我,还原谅了我,我一定会报答您。”从此,刘易再也没为苦荬菜闹过事,并且逢人便夸狄将军的宽阔胸怀。

    顾全大局的人,不拘泥于小节;做大事的人,不追究细碎的事;得巨材的人,不为其上的蠹蛀而怏怏不乐。要做成大事,须统观全局,不可纠缠在小事之上。

    有句古话说得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过于逞强。争强好胜、得理不饶人,往往容易激怒对方。表面上看,你似乎比别人强,实际上却是缺少智慧,把对方推到了与你完全对立的位置上。

    故事中,狄青在这方面的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仅收服了刘易,而且收服了其他将领、士兵。更重要的是,他在做事情时站在一个高度上,不因小瑕疵而影响大局的风范,值得每个人学习。狄青的处世方法,不管是谁,都会被他宽容的胸怀所折服。

    不要老是纠正别人,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不要让别人为你的不顺利负责,给别人一个微笑。要接受事情不成功的事实,天不会因此而塌下来;请忘记事事都必须完美的想法,你自己也不是完美的。这样,你的生活会变得轻松得多。

    与其把精力都浪费在一些小事上,不如集中精力投放在自己的事业上。生活,是为了幸福;工作,是为了快乐,被小事牵住了心,情绪总是受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而受到影响,那么自然我们会失去很多快乐。

    时时给别人留点面子

    伤害人的自尊是一种罪过,这也包括不给人留面子。

    你伤害过谁,或许你早已经忘记,可对方永远不会忘记你;你喜悦过谁,即使你不记得,但也会在将来某一天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葛拉西安说:“人们总是在努力判断和了解你行动背后的动机,所以一旦做出一个超乎常理的行动,就会让他人落居守势,因为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人和事物常常表现出心慌意乱。”他人总是期待我们能够给予他适合的态度和行为,如果我们没有考虑这一点,在给别人带去困扰的同时,也会让自己身陷绝地。

    有一段时间,通用电气公司遇到一项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公司不知该如何安排一位部门主管查尔斯的新职务。查尔斯原先在电气部是个一级技术天才,但后来被调到统计部当主管后,工作业绩却不见起色,原来他并不胜任这项工作。公司领导层感到十分为难,毕竟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何况他性格还十分敏感。如果激怒惹恼了他,不定会出什么乱子!经过再三考虑和协调之后,公司领导给他安排了一个新职位:通用公司咨询工程师,工作级别仍与原来一样,只是另换他人去接手他现在的那个部门。

    对此安排查尔斯自然很满意。公司当然也很高兴,因为他们终于把这位脾性暴躁的大牌明星职员成功调遣,而且没有引起什么风暴,因为公司让他保留了面子。

    故事中的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好,不知道会给通用汽车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由此可见,给他人留一个面子,这是一个何等重要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别人凡事都能顾及自己的面子。然而,我们却很少有人会真正用心地考虑这个问题。

    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会计师说:“辞退别人有时也会令人烦恼,被人解雇更是令人神伤。我们的业务季节性很强,所以,旺季过后,我们不得不解雇许多闲置下来的人员。我们这一行有句笑话:没有人喜欢挥动大刀。因此,大家都很担心,避之唯恐不及,那解雇人的任务就会安排到自己头上,只希望日子赶快过去就好。例行的解雇谈话通常是这样的:‘请坐,汤姆先生。旺季已经过去了,我们已没什么工作可以交给你做了。当然,你也清楚我们……’”

    “除非不得已,我绝不轻易解雇他人,同时会尽量婉转地告诉他:‘汤姆先生,你一直做得很好(假如他真是不错)。上次我们要你去油瓦克,那工作虽然很麻烦,而你处理得滴水不漏。我们很想告诉你,公司以你为荣,十分信任你,愿意永远支持你,希望你不要忘记这里的一切。’如此,被辞退的人感觉好过多了,至少不觉得被遗弃。他们知道,如果我们有工作的话,一定会继续留住他们的。要是等我们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也是很乐意再来投奔我们的。”

    我们总喜欢摆自己的臭架子、自以为是、挑剔、威胁,甚至当面指责雇员、妻子或孩子,而没有多考虑几分钟,讲几句关心的话设身处地为他人想一下。果真如此,我们就可以避免许多尴尬的场面了。

    1922年,土耳其在经过长期的殖民统治之后,终于决定把希腊人逐出土耳其的领土。凯末尔对他的士兵发表了一篇拿破仑式的演说,他说:“你们的目的地是地中海。”于是近代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开始了。最后土耳其获胜,而当希腊将领前往凯末尔总部投降时,几乎所有土耳其人都对他们击败的敌人加以羞辱。但凯末尔丝毫没有显出胜利的傲气。“请坐,先生,”他说着,并握住他们的手,“你们一定走累了。”然后,在讨论了投降的细节之后,他安慰他们失败的痛苦。他以军人对军人的口气说:“战争这种东西,最优秀的将领有时也会打败仗。”

    任何一个伟人总是有着非凡的气度,凯末尔即使是一个胜利者,仍能做到照顾手下败将的面子。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行为。在人际关系中,这一点同样重要。

    法国著名作家安东安娜·德·圣苏荷伊曾在他的作品中写过:“我没有任何权利去做或说任何事来贬低一个人的自尊,重要的不是我觉得他怎么样,而是他觉得他自己该如何。伤害人的自尊是一种罪过,这也包括不给人留面子。”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你想让别人帮你说好话、办事情,就要学会尊重对方。给他面子便是尊重对方的重要表现。

    其实,生活中给对方留面子是一种互助的行为,如果你是一个对面子无所谓的人,那么在工作或者生活中,你往往是个得不到大家喜欢的人。当你招致多数人的反感时,你肯定不可能说服他人、影响他人,进而让他人接收你的意见或者观点。所以,想要与他人和睦相处,就要时时给别人留点面子,事事预留点分寸。同样,你在给他人留面子的同时,也为自己铺就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阳光大道。

    人们可以吃闷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面子是一个人的尊严,很多人利益可以失去,但面子不能失去,它代表一个人的地位,所以要想有效地影响他人,就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给对方留足面子。

    扶起落难的朋友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待落魄、失势者的态度不仅是对一个人交际品质的考验,而且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契机。

    从人生的角度来看,人们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背运是难免的。当人们落难的时候,正是对周围的人们,特别是对朋友的考验。远离而去的人可能从此成为路人,同情、帮助他渡过难关的人,他可能铭记一辈子。所谓莫逆之交、患难朋友,往往就是在困难时期产生的,这时形成的友谊是最有价值,最令人珍视的。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们自然喜欢结交现在看来就很有价值的朋友,但是,面对落难的朋友,也不能置之不理。

    晋代一个名叫苟巨伯的人,得知朋友生病卧床,便前去探望。不料正赶上敌军攻破城池,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百姓们纷纷携妻挈子,四散逃难。朋友劝苟巨伯说:“你赶快逃命去吧,我重病在身,根本逃不了,更何况我自知已活不长了,跟着你只能拖累你,你赶快离开这里吧!”

    苟巨伯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对朋友说:“我怎么能弃你于不顾呢?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不辞山高路远来此地就是为了照顾你。现在,敌军进城,你重病在身,我更不能扔下你不管。”说完转身到厨房给朋友熬药去了。

    朋友语重心长地劝了半天,让他快些逃走,可苟巨伯却端药倒水跟没听见一样,他反倒安慰朋友说:“你就安心养病吧!不要管我,我不会有事的,我在这里你还有个照应,最起码天塌下来我还能替你顶着!”

    这时只听“砰”的一声,门被敌军踢开了,冲进来几个凶神恶煞的士兵,冲着他们大喊大叫道:“你们是什么人?好大的胆子还敢在这里逗留,你们难道不怕死吗?”

    苟巨伯站起身,从容地走到士兵跟前,指着躺在床上的朋友说:“我的朋友病得很厉害,根本无法下地行走,我怎么可以丢下他独自逃命?请你们快快离开这里吧,别吓坏了我的朋友,如果你们有什么事尽管找我好了。如果要死,我可以替他死,对此我绝不会皱一下眉头。”原本面露凶相的士兵,对苟巨伯大义凛然的一番说辞和那无畏的态度很是钦佩,语气较先前缓和了许多说:“没想到这里还有品格如此高尚的人,这样的人咱们怎么好迫害呢?走吧!”说着,敌军就走了。

    可见,一个懂得善待自己落魄朋友的人,不仅赢得了朋友的真心,而且还为自己赢得了生机和他人的钦佩,收获更多的回报。可是现实中的不少人总是可以敏感地觉察到自己的苦处,却对别人的痛处缺乏了解。他们不了解别人的需要,更不会花工夫去了解;有的甚至知道了佯装不知,大概是没有切身之苦、切肤之痛。

    虽然很少有人能做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随时体察一下暂时不得势的人的需要,时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当他们遭到挫折而沮丧时,你应该给予鼓励。这样不但维系了友情,而且一旦那位落魄朋友时来运转的话,他当初的那份温情就会显得弥足珍贵,如果日后他需要帮助的话,定然会得到转势之友的大力相助,这也许就是“冷庙烧香”的好处。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待落魄、失势者的态度不仅是对一个人交际品质的考验,而且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契机。世事沧桑,复杂多变,起起伏伏,实难预料。昨天的权贵,今天可能成为平民;路边乞丐,一夜之间也可能平步青云……善待落难的朋友是对友谊的尊重,其实也是善待自己。

    私心为牢,囚了自己,隔离别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上,懂得分享是一种聪明的生存之道。

    私欲是一切生物的共性,任何生物的私欲都是无限的。人在私欲面前会变得丧心病狂,会自己亲手毁掉自己的幸福。正因为如此,人的不合理的私欲必须要受到社会公理、道义、法律的制约,否则这个社会就不属正常的社会。

    为保护自己,人总是筑起一道特别的“篱笆墙”。结果,别人走不进来,自己也走不出去,这道无形的篱笆墙就是自私。可想而知,自私这面墙只会让自己阳光明媚的世界日益荒芜。

    凡自私的人,都有这样的病态心理:“他人即地狱”、“只扫各人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聪明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些心态逐渐变成了一种流行的畸形心态。

    事实一再证明,自私的人是没有好结局的,从某种意义来说,自私就是自毁,自私者到最后只能独自吞噬恶果。

    一只青蛙想离开沼泽地,到一个新的地方去生活。一番认真地考察之后,它真的把家搬到了后山上的一个小洼地里,那里长满了茂密的灌木丛,很阴凉,蚊子等小昆虫也很多,青蛙在这里衣食无忧,生活得很舒服。然而好景不长,夏天到了,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青蛙的新居周围的环境也变得干燥无比,许多灌木忍耐不了持续的高温和干旱,都慢慢枯死了,地上甚至都要裂出缝来。青蛙忍受不了这样的环境,就在它的新居里祈求老天爷:“老天爷啊,求你别再让我这个可怜的动物受罪了,我求你下一场大暴雨,把大地和这个山头都淹没,让我的新房子也永远湿润,这样我才喜欢。”

    然而,天空依然晴朗,太阳甚至更加毒烈地炙烤着大地。青蛙一遍又一遍地祈求,却没落下一滴雨,最后,青蛙愤怒了,它破口大骂起来:“你这个狗屁老天爷,你死了吗?你听不到我的祈求吗?你的眼瞎了吗?你的耳朵聋了吗?你真是枉为老天,却没有一点同情心,不明白一点事理,你看不见我都快被折磨死了吗?”

    上天听见了青蛙的话,并没有动怒,他只是严厉地批评了青蛙一顿,说:“你这只自私自利的青蛙,你怎么能因为你自己的需求,要求我把其他的人们都下暴雨淹死呢?你不要再在这里吵吵嚷嚷的,如果受不了,你最好还是先滚回你的沼泽地去!”

    青蛙为了自己舒服而全然不顾别人的死活,是个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者。自私的人总把自己的利益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会不择手段,从而也暴露了自己的丑恶嘴脸。自己对待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果你对别人太自私,也就不要指望别人与你分享。

    我们生活在一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上,懂得分享是一种聪明的生存之道。当我们摒弃自私的行为,为别人付出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帮助了自己。因为在这个崇尚合作的社会里,没有一个人能担当全部,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往往就维系在与别人互助的基础之上。

    有一个农夫的妻子去世了,农夫邀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无相禅师如实回答道:“佛法好像慈航,普度众生;好像日光,遍照大地。不只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从中得益。”农夫不满意道:“我就知道是这样的。可是我的太太很娇弱,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好吗?”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道:“回向是好事情。你看,天上太阳只有一个,但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的善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这样世间的光亮就会增加百千万倍,而且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会因此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这样的观念,那我们每一个人,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想了想,知道无法说服禅师,只好让步说道:“好吧,这个教义很好。但是,但是……”这个农夫吞吞吐吐地说道:“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平时老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无相禅师忍不住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然是一切众生,哪里来的除外?”农夫茫然,若有所失。佛法高深之处就在于它能普度众生,岂有为一人超度之理?农夫的自私终于惹怒了禅师。

    谁都会有私心,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我们应该知道: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果我们因为自私而不对别人行善,那别人的善心也不会与我们分享。

    要求人一点私欲都没有是一种办不到的理想:我们总是在做我们内心想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说,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并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私欲太盛,利令智昏,时时处处以自己为中心,以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己为乐事,一切围着自己想问题,一切围着自己办事情,在满足一己之私的过程中,不惜损害公益事业,不惜妨害他人利益。这样的人谁都怕,怕的时间长了,也就如同瘟疫一样,人们避之唯恐不及;怕的人多了,也就如过街老鼠一样,人人见之喊打。这样的人即便比别人多捞取了一些利益,也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如果说,他们的成功充其量不过是鸡鸣狗盗的成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点燃别人的房子,煮熟自己的鸡蛋。”英国的这句俗话,形象地揭示了那些妨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为。而这样的人,等待他们的只有自酿的苦果。

    不自私、学会分享,是聪明的生存之道。一个人要想取得大的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分享。许多时候,与人分享自己的拥有,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一个人要想取得大的成功,就要抛开私欲的囚笼,学会与人分享。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成功的路上没有单行道,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往往就维系在与别人关系的基础之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